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五戒細則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戒律 更新時間: 2025-08-11 16:26:34 閲讀: 0

第三節 婬戒第三 

原文:佛告諸比丘。優婆塞不應生欲想欲覺。尚不應生心。何況起欲恚癡結縛。根本不淨惡業。是中犯邪婬有四處。男女黃門二根。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二根。亦同於上類。

釋:佛告訴諸比丘們說:優婆塞不應該生婬欲的念頭和婬欲的覺受,就連欲心都不應該生起,何況還生起貪瞋癡結縛,造作根本不清淨的惡業。造作根本不清淨的惡業的時候,犯邪婬罪有四種對象:男、女、黃門和同時具有男女二根的人。其中邪婬對象為女子的,包括人中的女子、非人中的女子和畜生女。邪婬對象是男子的,包括人中男子、非人中男子和畜生男。黃門也分為人中黃門、非人中黃門和畜生黃門。二根包括二根人、二根非人和二根畜生。

根本不淨惡業,是指由根本煩惱貪瞋癡造作出來的煩惱惡業,其他煩惱如大中小隨煩惱等等,都是由根本煩惱衍生出來的,附屬於根本煩惱,所以由隨煩惱造作的惡業輕,由根本煩惱造作的惡業重。惡業的產生,首先是因為生心動念了,欲心欲念生出來以後就造作了婬業,心為根本,業為附屬,心為細,附屬的業為粗,修行是先降伏粗重的行,再降伏心,所以如果連粗重的行都降伏不了,微細的心就更難降伏了。

每個眾生犯邪婬的對象不一定是異性,可能是同性,可能是黃門,可能是二根,也可能同時與同性和異性都有邪婬關係。邪婬對象也可能不是同類,而是異類,比如人與非人,人與畜生,非人與畜生。非人的種類極多,包括鬼、神、仙類等等,我曾在寺院見過一個精神不正常的女子懷著鬼胎,半夜一個無頭男鬼經常來找這個女子,而這個女子根本分辨不出好惡是非,家人找到寺院,想要打掉鬼胎,到寺院找通靈人勸說那個鬼同意墮胎。還有一個女子懷了蛇胎,一個屬於仙類的蟒蛇胎,蟒蛇仙也是半夜經常來找那個女子。這樣的女子業障非常重,是前世極重的邪婬罪業感召出來的。

黃門是指男女根殘缺不全的,不能有正常的性器官功能,生理功能受限的一類眾生。其中一部分是先天性的無男女根,一部分是後天被閹割,而失去了男女根,或者男女根殘缺不全了。這樣的眾生業障也是很重,都是前世因為邪婬等原因造成的。

二根人因為同時具有男女二根,本來不分男女,但是也有側重,以其中一種性別為主,所以二根人也分為男女,男二根現男根的時候多,或者是白天現男根,夜晚就現女根,而女二根則是現女根的時候多,也許是白天現女根,夜晚就現男根。這樣的二根人,既不能在男子團體中生存,也不能在女子團體中生存,因為性別不定,極容易出問題。這類眾生同樣是業障很重的,也是前世多犯邪婬造成的,所以邪婬的果報也是很重的。

原文:若優婆塞與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處行邪婬。犯不可悔。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二根。二處行婬。犯不可悔。若發心欲行婬。未和合者。犯下可悔。若二身和合。止不婬。犯中可悔。若優婆塞。婢使已配嫁有主。於中行邪婬者。犯不可悔。餘輕犯如上說。三處者。口處大便小便處。除是三處。餘處行欲皆可悔。若優婆塞婢使未配嫁。於中非道行婬者。犯可悔罪。後生受報罪重。

釋:如果優婆塞與人女、非人女和畜生女,在其口處、大便處和小便處三處行婬,就犯了不可悔罪。如果優婆塞與人男、非人男和畜生男,以及黃門和二根,在口處和大便處二處行婬,就犯不可悔罪。如果起心想行婬,還沒有與對方身體和合在一起的,犯下等可悔罪。如果與對方身體和合在一起,中途止住,不行婬了,犯中等可悔罪。如果優婆塞,他的婢女已經結婚,有了配偶,再與奴婢行邪婬的,犯不可悔罪。如果起心想行婬,身體還沒有和合,犯下等可悔罪。如果身體已經和合,中途止住不行婬了,犯中等可悔罪。

三處犯邪婬是指口處、大便處和小便處,除了這三處,在其它處行婬,都可以懺悔消除罪業。如果優婆塞,他的奴婢還沒有結婚,沒有配偶,對其非道行婬,不是在口、大小便三處行婬的,犯可悔罪,但後世受報的罪是很重的。

原文:若優婆塞有男子僮使人等。共彼行婬二處。犯不可悔罪。餘輕犯罪同上說。若優婆塞共婬女行婬。不與直者。犯邪婬。不可悔。與直無犯。若人死乃至畜生死者。身根未壞。共彼行邪婬。女者三處犯。不可悔。輕犯同上說。

釋:如果優婆塞與自己的男童僕和雇傭人等,一起在口處和大便處二處行婬,犯不可悔罪。如果優婆塞心想行婬,而身體還未和合,犯下等可悔罪。如果身體已經和合在一起行婬,中途止住不行婬了,犯中等可悔罪。

如果優婆塞與婬女一起行婬,之後不給錢者,犯邪婬罪,不可懺悔。如果給婬女相應的價值,付費則不犯邪婬罪。如果人死了,或者是畜生死了,身根還沒有毀壞,優婆塞與屍體行婬,如果是與人女屍和畜生女屍三處行婬者,犯不可悔罪。如果是起心想行婬,身體還沒有和合,犯下等可悔罪。如果身體已經和合了,中途止住不繼續行婬了,犯中等可悔罪。

婬女的行為屬於交易行為,目的是為了賺錢,得到生活費用,不是為了行婬欲,因為色身屬於她們個人所有,應由她們個人管理,她們本身不犯婬戒,男子與他們行婬就要遵守交易規則,要付費。

但是如果這些行為違犯公序良俗,也要受世俗裡的道德譴責,如果違犯國法律則,也要受到法律制裁。現代人生活富足,賺錢渠道多,不涉及缺少生活資費的情況,所以婬女行業就是不正當的,是犯戒犯法行為。具體還要看當事人的用心以及行為的後果和影響,才能定論。

有人說,付婬費是不犯上等的不可悔罪。如果是這樣的話,付費犯中等的可悔罪,或者是下等的可悔罪。

那麼問題來了,付費與不付費有什麼區別呢?都是行婬了,難道說付費罪就小,不付費罪就大嗎?罪的大小涉及到付費問題嗎?那麼殺人之後給死人補償金,就不下地獄了嗎?地獄可以用錢來贖出的嗎?顯然這是行不通的。行婬也是,付費不付費都行婬了,如果有罪的話,罪還因此分大小嗎?錢能解決罪行大小的問題嗎?顯然不能,因果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心的問題,和結果的問題。所以,這個地方的正確解釋是,付婬費就不犯罪,根本沒有大小罪的說法。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古代印度,婬女是一種職業,現代也可以叫作行業,是公開運營的合法合歸的行業,不但不犯法,還受法律保護。為什麼合法合規受保護呢?因為當時的社會生活環境所致,一方面是一些女人被生活所迫,沒有生活來源,不得不靠賣婬來救濟生活,另一方面是一夫多妻制導致一些男人娶不到妻子,不得不找婬女。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安定民眾生活,婬女行業就出現了。

那麼受了五戒的優婆塞,付費行婬並不違背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民俗,與婬女之間完全是一種交易行為,被社會接受和認可,不違背世俗規範,因此就不算犯戒。如果社會上不接受這種行為,法律法規不允許,那麼行婬不管付多少錢,都是犯罪行為。

判斷某種行為是不是邪,只要能確定什麼是正就好辦,正之外的就是邪。所謂的正,是世間法律法規、國情和民俗所共許的,大家都認為這樣可以,那就可以。那麼邪婬就代表不符合法律法規和不被社會民俗認可的婬行。付費行婬如果算犯罪,那麼一夫多妻就不合法合規,不合理了,優婆塞與多個女人行婬,而且是長期的終身的,那就算犯罪。如果國家和社會不允許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的現象存在,則多妻的優婆塞和多夫的優婆夷都算犯戒犯罪。如果多妻多夫被社會認可不算犯罪,付費行婬就不算犯罪。

世尊制小乘戒在某種程度上要順從世俗風情和社會規範,否則眾生無法接受,就達不到接引眾生的目的。比如佛指定優婆塞與比丘們一樣都不能有婬行,都不能結婚生子,試想深陷貪欲泥坑的凡夫俗子們誰還敢來學佛修行呢?即使學佛修行本來就應該這樣,如果凡夫俗子接受不了,就不能這樣制戒,否則學佛者人人都出家與僧人一樣了,就沒有在家和出家的區別了。

而國情和民俗隨著社會發展要不斷地變化,那麼戒律的內涵就得隨之不斷地變化,在古時適用的某些戒律,在現代就不適用了,那就得隨著改變。古代實行一夫多妻或者是一妻多夫制,現代則是一夫一妻制,這就是合法的,符合社會規範和民俗,在這個範圍內是正婬,超越這個範圍就是邪婬。但是古代又有婬女行業也是合規符合民俗的,與婬女行婬付費就合規合法,因此不犯邪婬。

佛經原文裡並沒有付費行婬不犯上品不可悔罪的意思,個人臆測的並不代表佛意。釋經解法都應該以佛意為準,不以佛之外的任何個人意為準,不管個人的名氣有多大,這是講解佛經的根本宗旨。佛講戒也根據當時國家社會的習俗和規章制度而定,不離社會道德倫理規範。這些內容如果有改變,佛講的戒律就會有所改變,與社會法律法規有沖突的戒律就要作廢,這是佛陀在戒經中明示的。比如古印度女子沒有地位,隸屬於男子,所以男子出家,可以隨便把妻和子送人,不經過妻子同意。如果佛到現在的世界裡來弘法,就不會允許這樣的事發生。

原文:若優婆塞自受八支。行婬者犯不可悔。八支無復邪正。一切皆犯。若優婆塞雖都不受戒。犯佛弟子淨戒人者。雖無犯戒之罪。然後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

釋:如果優婆塞在佛前自受八關齋戒,在這期間行婬,不管對方是誰,即使是自己的妻子,也犯不可悔罪。因為在八關齋戒期間,一切婬欲都不可以有,不管是與妻子的正婬,還是與其他人的邪婬,只要有行婬都犯不可悔罪。優婆塞雖然不受任何戒,如果侵犯了持淨戒的人,雖然沒有犯戒之罪,但是今後永遠都不能受五戒,也不能受出家具足戒了。

原文:佛告諸比丘。吾有二身。生身戒身。若善男子為吾生身。起七寶塔。至於梵天。若人虧之。其罪尚有可悔。虧吾戒身。其罪無量。受罪如伊羅龍王。

釋:佛告訴諸比丘,我有兩個身,一個是生身,一個是戒身。如果善男子為我的生身(肉身)起七寶塔,達到梵天的高度,如果有人毀壞了七寶塔,這個罪還可以懺悔滅除。可是如果一個人虧損了我的戒身(如來所制定的戒律),其罪無量無邊,受的罪報就像伊羅龍王所受的罪一樣。

什麼叫虧損佛的戒身呢?就是違背佛所制定的戒律,犯了佛戒,虧損如來,愧對如來,這樣的罪過是無量無邊的,像伊羅鉢多羅龍王所受的罪報一樣。伊羅鉢多羅龍王長有七個頭,每個頭上都會生長出伊羅樹,為什麼會長伊羅樹?伊羅鉢羅龍王過去生為比丘時,因瞋心故意損傷伊羅樹葉,久劫墮入龍身,頭上還長出一棵伊羅樹,飽受膿血交流、蛆蟲嚼食之痛。幸而聽聞佛陀開示,得以了知因果,安忍懺悔,但如此業報一直要到彌勒佛出世才得以脫離。所以學佛以後,就不要再隨順煩惱了,隨順煩惱就是在虧損如來的戒身,其罪無量無邊。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