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五戒细则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戒律 更新时间: 2025-08-11 16:25:31 阅读: 6

第七章 有关饮酒戒的问题

一、长老为什么不辨别酒水就盲目喝?

问:长老莎伽陀,不看饮而饮,酒入口而不辨味,是不是因为长老已经不贪味道觉受了,或者有禅定在,所以喝酒与喝水都一样,经里“不看”就是说已经不分别味觉了吧?

答:长老是非常信任这个女居士,想不到她会给酒喝,所以就给什么喝什么,没有警觉。喝的时候,也许是长老对酒精之类没有什么经验,不会辨别,再者因为长老有大神通,非常自信,对什么都不在意,所以喝什么都无所谓。实际上有四禅定,有大神通的人,过了色阴区宇和受阴区宇,色身不会受物质色法影响的,在佛陀时代,为了佛陀方便制定戒律,有一些弟子们都是配合佛陀度化众生,陪着佛陀演戏的。那时的恶人,不是真恶人,都是假装恶,如果没有恶人造恶,哪有那么多经典留下来,哪有那些戒律留下来?

二、五戒与菩萨戒的区别

问:弟子以前在酒吧做调酒、卖酒的工作,卖酒时起意念:“大家多喝,喝得多我挣得多。”这个行为如果在受戒和未受戒两种情况下都犯什么品罪?是否可忏悔?导人醉酒迷失心智,未来果报可消吗?

答:做调酒卖酒工作,在受菩萨戒之前,都不算犯戒,五戒里只戒饮酒,不戒制酒、卖酒和送酒业。卖酒时起意属于意业,小乘不遮止,大乘起意就犯菩萨戒。意业对于五戒八关斋戒以及出家戒来说,都是可忏悔的,只要身口业没有现前,意业都是可忏悔的,因为心是可以改变的,改变了意业就消失了。而有些严重的身口业只要造作出来,就有影响,就像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这些戒主要是戒身口相,不形成具体的业行,果报就不太恶。

菩萨戒主要戒心,比这些小乘戒要深细难守,只要起心就犯戒了。心不同戒律就不同,心变了,戒律就要改变,不同阶位的菩萨,所秉持的戒律也是不同的。大小乘的戒律也都不同,有时候是相反的,守小乘戒就要犯大乘戒,守大乘戒就必然要犯小乘戒。大乘菩萨都以大乘戒为准则,宁可犯小乘戒,也要行大乘戒,否则犯大乘戒,就非菩萨,这个事情就很严重了。

心空事则空,心不空事也不空,因为事是心所作,什么心就作什么事,善心作善事,恶心作恶事,居心不同,事的表面虽同,实质大大不同,有可能会相反。同样作事,作同样的事,结果大不相同,就是因为发心不同,居心不同所致。

三、吃含有酒类的食品是否犯戒?

问:如果并未喝酒,但吃了含酒精或由酒精做的食物,是否犯饮酒戒?例如放置的有微量发酵的葡萄汁、泡菜,及有酒精做成的白醋,是否可以食用?

答:食品里的化学成分转变,不与酒精的化学成分相同,没有麻醉神经的作用,饮用则不犯戒。犯饮酒戒有几个要点:一、所饮的饮品成分与酒精相同,性质与酒精相同,对色身神经有麻醉作用;二、饮用了;三、有贪着之心。如果没有贪着之心,为了治病,微量饮用,则不犯戒。

酒能麻醉神经系统,使得大脑胜义根接收信息受阻,使意识功能衰弱乃至于丧失,导致不能正常思惟,应对人事时就缺乏理智,没有智慧正确处理人事,长期以后智力就会衰弱。后世的果报是智慧短浅衰弱,愚痴。

四、为什么不戒饮酒之外的贪?

问:如果一个人酒量很好,平时喜欢小酌两杯,喝了也不会搅乱神智,人也是清醒的,跟平时没什么两样,可能就是贪这个味。如果这个贪相比较其他的贪要轻微的多,比如贪财色名权或者毒品这些,为什么没有戒财权名这些,而单独戒酒?

答:饮酒能引起一切过失,犯一切罪,包括杀盗淫妄,贪财色名食睡也包括其中。有些人饮酒虽然现前还看不出有什么过失,但是对脑神经确实有麻痹,导致智力暗暗衰弱,后世更是得愚痴果报,有鉴于此,佛陀才制定了不饮酒戒。虽然不饮酒时众生也贪财色名食睡五欲,但这样的贪心是心性上的烦恼行为,不是靠强制性的戒能戒得了的,戒也没有用,只有依靠修行,定慧具足,明理了以后才能逐渐降伏和消除。

五、济公和尚为什么喝酒不犯戒?

问:为什么济公和尚喝多少酒,他的神经系统都不会受影响,不麻醉,他的意识永远是清醒的?

答:因为济公和尚有四禅八定,有大神通,修行越过了色阴区宇、受阴区宇、想阴区宇、行阴区宇和识阴区宇,五蕴身不受外界一切影响,也没有任何心行,由此做什么都不犯戒。四禅定能够改变身心世界一切状态,不受外界一切物质色法的影响,并且能改变内外界的物质色法,不受色身的拘碍,也不受受阴的影响。所以喝酒等于没喝一样,神经系统不会麻醉,神志永远清醒,不会犯任何戒。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