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五戒细则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戒律 更新时间: 2025-08-11 16:25:56 阅读: 9

第二章 如何受持八关斋戒

增壹阿含经第十六卷高幢品讲解


原文:世尊告诸比丘。十五日中有三斋法。云何为三。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云何十五日持八关斋法。是时。诸比丘白世尊曰。如来是诸法之王。诸法之印。唯愿世尊当为诸比丘布演此义。诸比丘闻已。当奉行之。

释:世尊告诉诸比丘说:在每个月的前十五日中有三斋法,什么是三斋呢?八日、十四日和十五日这三天就是三个斋日。在十五日中如何持八关斋戒法?这时候诸比丘对世尊说:如来是一切法之王,是一切法之印,希望世尊您为诸比丘宣演这个法义,诸比丘听闻之后,应当都会奉行法义。

八关斋戒哪天受都可以,连续七天受、连续一个月受都可以,可以佛前自誓受。这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戒,变成了八戒,在淫戒里,五戒允许正淫,八戒却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淫。受过五戒的人,八关斋戒中的前五戒要日日守持,后三戒要在受八关斋戒的时候守持。

制定不坐高广大床戒,是为了让佛弟子们不生任何慢心,有慢心就会增益我见和我执,增加生死系缚。制定过午不食戒,是为了让佛弟子们少食,心清净,有智慧入道得解脱。制定不着香花蔓脂粉戒,是为了让佛弟子们断身见我见,不着色身相。佛制定的五戒、八戒、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和比丘尼戒,都是为了让佛弟子断除我见,断除烦恼,得解脱的,这些戒也叫别解脱戒,守持一条,戒解脱一部分的束缚。

原文:世尊告曰。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具分别说。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月十四十五日。说戒持斋时。到四部众中。当作是语。我今斋日。欲持八关斋法。唯愿尊者。当与我说之。是时四部之众。当教与说八关斋法。先教作是语。善男子。当自称名字。彼已称名字。便当与说八关斋法。

释:世尊告诉比丘们说:仔细听,仔细听,好好地思惟忆念,我就要为你们具体分别讲说了。比丘们,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每月的阴历十四日十五日这两天讲说持戒修斋的时候,到四部众中当众宣说:我在今日的斋日里,要受持八关斋戒,恳请尊者为我受八关斋戒。这时候尊者就会在四部众中,当面传授八关斋戒。先教求戒人这样说:善男子,应当自己称自己的法名。求戒者称自己名字以后,尊者就为他们传八关斋戒法。

如果想受八关斋戒,就要向出家人求授,这叫作求戒。戒从三宝边得,就要向三宝中的僧宝求,由出家僧来授戒,才能得戒体,在家人绝对不能代替出家僧行使授戒仪式,否则属于越权越位,盗权盗位,犯偷盗三宝罪,况且在家人也不可能请来诸佛菩萨和护法神来授戒和证明受戒。三皈五戒都是如此,都是在出家僧边受,在家人不能替越。并且有出家僧可以授戒,就不能在佛前自誓授戒,越过出家僧,否则不得戒体。在无出家僧之处,可以自誓受八关斋戒。

原文:是时。教授者当教前人作是语。我今奉持如来斋法。至明日清旦。修清净戒。除去恶法。若身恶行。口吐恶语。意生恶念。身三口四意三诸有恶行。已作当作。

释:这时候传戒的教授师就教导求戒人这样说:我现在奉持如来的八关斋戒,一直到明天清早,修清净戒法,除去恶法。如果身行恶行,口吐恶语,心生恶念,身行三种恶行,口行四种恶行,意行三种恶行,已经造作出来的和以后要造作出来的恶行,我现在全部发露忏悔,不作覆藏。

原文:或能以贪欲故所造。或能以瞋恚所造。或能以愚痴所造。或能以豪族故造。或能因恶知识所造。或能今身后身无数身。或能不识佛不识法。或能斗比丘僧。或能杀害父母诸尊师长。我今自忏悔。不自覆藏。依戒依法成其戒行。受八关如来斋法。

释:或者是能因为贪欲所造作的恶行,或者是能因为嗔恚所造作的恶行,或者是能因为愚痴造作的恶行。或者是能依赖自己是豪族贵姓故意造作的恶行,或者是能因为恶知识教导所造作的恶行,或者是能用现世身、后世身和无数身造作的恶行,或者是能因不识佛和法造作的恶行,或者是能斗乱比丘的恶行,或者是能杀害父母一切尊贵师长的恶行。所有这一切恶行,我现在自己全部忏悔,不再遮盖隐藏,依着戒律、依着律法成就自己的戒行,纳受如来八关斋戒。

这些内容是受戒之前的忏悔文,依着忏悔发露自己的恶行,能清净自心,忏除罪业,罪业忏除没有遮障了,才能纳受八关斋戒法,得到戒体,使得戒行圆满。其中最重的恶行是杀害父母师长,其次是斗乱僧众,祸乱三宝的恶行,这些恶行恶报极大。有的恶行是因为不识佛与法,分别不了善恶是非而造作的,有的恶行是虽然得遇了佛和法,却受恶知识的邪教导而造作的。由于愚痴分别不了善知识和恶知识,把恶知识的一切言词都奉为圭臬,一一遵照执行,却造了恶行,随顺了自心的一切烦恼,还受熏生发出新的烦恼。重大的恶行需要长期殷重的忏悔才能忏除,之后才能生出智慧,能够分辨出善恶是非曲直,断恶修善,心地清净。

原文:云何为八关斋法。持心如真人。尽形寿不杀。无有害心。于众生有慈心之念。我今字某。持斋至明日清旦。不杀.无有害心。有慈心于一切众生。

释:什么是八关斋戒法呢?修持自心如真人阿罗汉一样,尽一生寿命都不杀生,没有伤害众生的心,对众生只有慈心之念。我现在名字是某某,持此斋戒到明天清早,持不杀戒,没有害心。对一切众生都有慈心。

原文:如阿罗汉。无有邪念。尽形寿不盗。好喜布施。我今字某。尽形寿不盗。自今至明日持心。

释:如阿罗汉一样,没有邪念,尽一生寿命不偷盗,喜好布施。我现在名字某某,尽这一生不偷盗,从今天到明天保持此心念。

原文:如是真人。尽形寿不淫泆。无有邪念。恒修梵行。身体香洁。今日持不淫之戒。亦不念己妻。复不念他女人想。至明日清旦。无所触犯。

释:像这样的真人阿罗汉,尽一生寿命不淫欲,没有邪念,永远修持清净的梵行,身体保持香洁。我今日持不淫欲之戒,不念自己的妻子,也不念其他女人,一直到明天清早,什么戒律也不触犯。

原文:如阿罗汉。尽形寿不妄语。恒知至诚。不欺他人。自今至明日不妄语。我自今以后不复妄语。

释:像阿罗汉一样,尽这一生寿命不妄语,永远保持至诚之心,不欺骗他人。我从今日到明天清早不妄语,从今以后都不再妄语。

原文:如阿罗汉。不饮酒。心意不乱。持佛禁戒。无所触犯。我今亦当如是。自今日至明旦。不复饮酒。持佛禁戒。无所触犯。

释:像阿罗汉那样不饮酒,心意不乱,守持佛的禁戒,无所违犯。我现在也应当这样,从今日到明日清早,不再饮酒,守持佛的禁戒,无所触犯。

原文:如阿罗汉。尽形寿不坏斋法。恒以时食。少食知足。不着于味。我今亦如是。尽形寿不坏斋法。恒以时食。少食知足。不着于味。从今日至明旦。

释:像阿罗汉那样,尽一生寿命都不破坏斋法,恒常在中午之前吃饭,少食知足,不贪饮食,不贪味尘。我现在也要这样,尽一生不破坏斋法,恒常在应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过午不食,少食知足,不贪着味尘,从今日到明日清早。

这是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有条件者可以受持七天七夜,也可以天天受持,功德无量。佛世时的阿罗汉以及所有出家众一生都是日中一食,过午不食,他们专职修行,没有世间事,静坐的时间多,心清净,日中一食很容易保持,在家学佛者有一部分能做到过午不食。在末法时期守持过午不食有点困难,除非退休没有工作的在家居士能守持得住,有工作的就很困难了。寺院里的出家人如果寺院事务多,无法安定,禅定少,心不清净,也不容易守持过午不食戒。佛制定这条戒是为了修行人心清净,容易修道和入道,如果多食,一是增加贪着,二是胃总是忙于消化饮食,心则不清净,不能专心修道思考问题,尤其是晚上吃饭,胃忙于消化饮食心就不静,禅定生不出来,静虑不能成就,因此少食利于修行。

佛用守过午不食戒吗?

有一些人用戒律约束佛,让佛守过午不食戒,不但晚上不供佛,下午也不供佛。为什么这些人这样对待诸佛菩萨呢?因为凡夫众生不了解佛菩萨的境界,不理解戒律的实质内涵,把佛菩萨当成与自己一样的凡夫,而且还是人类的凡夫,所以就以为佛菩萨应该与人类众生一样,守持过午不食戒。

佛陀当年制定这条戒律,是为了让修行人心清净,不受饮食的干扰,能够持续地修行,连续地用功,不出现散乱昏沉的状况以影响修行。但是这条戒律不适合佛陀和诸大菩萨们,即使佛菩萨在人间以人身住世,也不应该受这条戒律的局限,因为第一佛陀不修行,第二佛陀有无量神通道力,能化解变化饮食,可以不食,也可以食无量,都不影响身心。但佛陀当年在人间也是过午不食,这是为众生作示范作表率,而佛在天人面前则不受过午不食戒律的限制,随时随地接受天人的各种供养。

诸佛菩萨不在人间的时候,所处的佛国土里,不以太阳光为白天晚上的分界线,且其他佛国土的一分钟等于娑婆世界人类的若干天,那么人类的早晚时间该如何对应其他佛国土的时间呢?欲界忉利天以上的天界中都没有太阳,有自然的光明显现,不需要太阳光,所以忉利天以上没有黑天,没有夜晚,其他佛国土也是没有黑天夜晚,佛的世界更没有夜晚之说,人类的过午不食戒换一个时空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供佛不用考虑人间的白天晚上等等时间。

再者说,诸佛菩萨有无量的智慧抉择食与不食、食多少,以及什么时候食,凡夫的智慧怎么能臆测和限制诸佛菩萨的行为呢?所以供佛没有时间限制,佛的境界里没有时间,不分早晚,佛是为众生积福才受施的,本身并不需要什么,即使需要佛也会自己变化,瞬间完成。佛也没有戒律限制,以佛的无量智慧和德能,早就不需要什么戒律来约束了,人间众生就不要要求天人、神人和诸佛菩萨与人类的习性习惯一样了。

人类的心思受限在人类生活范围之内,无法理解超越人类范围的众生和佛菩萨的境界,我们学佛人要尽量突破人类狭隘的思想和境界,以及各种习惯。人类用两条腿走路,天人是空中飞,我们不应该用人类走路的规则来规范能飞行的天人的行为,更不要拿人类凡夫的规则来限制和规范诸佛菩萨的心行。人类与诸佛菩萨相比就像婴幼儿一样,无法理解和想象诸佛菩萨的心行和境界,所以才会出现种种误会和不解,我们应该尽量打开心量和眼界,尽量冲破凡夫狭隘的、不如理的、幼稚的思想,尽量贴近更高级生命的思想境界和行为规范。

原文:如阿罗汉。恒不在高广之床上坐。所谓高广之床。金银象牙之床或角床。佛座。辟支佛座。阿罗汉座。诸尊师座。是时。阿罗汉不在此八种座。我亦上坐不犯此坐。

释:像阿罗汉那样,永远不在高大广阔的床上坐。所谓的高广大床是指用金银象牙做的金贵的床,或者是用动物的角做的床,或者是佛所坐的座、辟支佛所坐的座、阿罗汉所坐的座、诸尊师所坐的座。阿罗汉不在这八种床上坐,我也不在这些床上坐。

为什么不应该在这些床上坐呢?第一因为自己的身份不是高贵尊贵的,坐上去不合时宜,不合身份,越位;第二会增长自己的慢心;第三会消耗损耗自己的福德。在日常生活中其他方面也应该时时处处这样考量,不越位,不无益地消耗自己的福德,不增长自己的慢心,作任何事情都要合宜,适合自己的身份、处境和福报。

高广大床,主要是指床座的金贵奢华,不是指床座的尺寸大小。坐在金贵奢华之处,代表自己有追求享受、追求富贵之贪欲心,会生起我见我慢,不利于修道。圣人所坐之座,也属于高广大床,显示圣人的尊贵,不管这些床座有多么简陋,凡夫都不应去坐,与自己的身份不相应,增长慢心,这也是对圣人的不敬。居士对于出家人的床座,也应该不要随意去坐,乃至于屋舍也不要轻易进入,要有距离感,这代表恭敬心和尊重。常恭敬尊重三宝,恭敬四种圣人,会生无量福。反之,如果不恭敬,不尊重,会损耗无量福,没有福,如何能修道成道?

原文:如阿罗汉。不着香华.脂粉之饰。我今亦当如是。尽形寿不着香华。脂粉之好。

释:像阿罗汉那样,不佩戴香花,不涂脂抹粉装饰自己,我现在也应当这样,尽一生不佩戴香花,不喜好胭脂脂粉,不装饰自己。

香花脂粉之饰品,包括装饰色身的一切物品,除了必要的衣服之外,都是额外的装饰品,男有男的装饰品,女有女的装饰品,都是为了装点美化色身的,或者是显示自身的身份地位和阶层,佩戴于身,都能增加身见,增长我慢,心不清净,不利于修道,应当都去除,不管持戒与否。

在八关斋戒之日,不着香花涂蔓,也包括各种华丽华贵、有金银等各种装饰饰品的衣服,各种高端制作的礼服,以及女性各种显露身材和风情的衣服。穿这些衣服能增长我慢,增加我见身见,引发人的欲望,不利于修行。出家人穿的服装都是宽大的衣服,不显露身材,把身体遮挡严实,色彩都是坏色不明亮的。即使是佛在世时,穿着也是很简朴,与比丘们穿的没有多大差异,没人供养衣服时,也会到尸弃林里捡裹尸布,回来染色再缝缝补补,穿在身上。

佛陀可是三界至尊,世间里再也没有比佛陀更尊贵的人了,生活却是如此简朴低调,这样一比较,那些穿金戴银的凡夫简直是太奢华了,无处不显示自己的欲望和执着,这样怎么能解脱生死苦呢?

善哉解脱服,钵吒礼忏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这是受戒披搭衣(缦衣)时念的偈子。这个偈子代表什么意思呢?缦衣是一整片长方形的布,没有衣服的样式,披在身上,用纽扣系在肩膀上不掉落下来,这块布也叫作礼忏衣,在受戒和佛前忏悔时穿,在诵经和法会活动时穿。穿上这件衣服,代表得到了戒体,有了戒体能持戒,因为持戒,将来就能获得解脱果,有解脱的功德受用。所以说只有受戒持戒才能断我见得解脱,不受戒不持戒不能断我见,不能得解脱。不能断我见,也就意味着不能明心见性,大小乘都不能有所成就,戒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八关斋戒为什么不允许香花涂身?

这个问题要从反向来思考,为什么很多人会喜欢香花涂身呢?涂身有何意义呢?男男女女装饰打扮自己为了什么呢?众生因为没有觉悟心,对自己和他人的日常行为表现不反思,不自问,随顺自己的习气习惯,随顺自己所有的心思,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心思。众生所有的心思归根结底都是身见和心见,合起来就是我见。由于我见深重,时时处处都能表现出来,没有想掩饰的心,也不会掩饰,不会克制,不知道这是邪见,是错误的,能堕入生死坑中不能自拔,佛来救拔也很困难。

以身为我,叫作身见。众生下意识地不自觉地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总是要关照自己的色身,关注着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如何让别人接受自己,喜欢自己,崇敬自己,于是就不自觉地想吸引别人的目光和注意。非常注意自己仪表的人,都是因为有身见,喜欢搔首弄姿,行为举止作作,职业性的微笑,时不时抚弄头发和手,擦擦脸,整理衣服,极多的小动作,都显示着人的身见,对身的感觉一分钟都忽视不了,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身,可见众生身见有多么重。

如果知道了什么是身见,就会观察到别人是否有身见,有多严重,就知道此人是否断了身见,是否是善知识,他所教导的是否能引领你断除我见,走上解脱。因为众生普遍无知,又不肯学习佛经,就没有正确的判断力,容易被蒙骗,把假当真,浪费了极多时间精力在邪路上。不知道断我见是什么身心状态,身心表现,无论是讲法者还是听法者,都掩饰不了自己的身见我见,也不知道如何掩饰,装都装不像。

讲法者也知道众生的无知不懂,也不会刻意伪装掩饰,可见是愚痴度愚痴,谁也走不出愚痴坑。骗子之所以大兴于世,就是因为世上的土壤适宜,适合生存,适合繁殖,合适的土壤就是众生的愚痴无知。所以是众生的业力感召到了伪善人,吸引了伪善人。

那么回到主题上来,佛陀之所以制定戒律,约束众生的身口意行,就是要众生能够降伏自己的不正确身口意行,降伏自己的身见我见,为断我见打基础,为明心见性打基础,也为禅定打基础。所以一个人不愿意受戒守戒,不遵守戒律,就不会出现禅定,不会降伏自心,降低我见,就不会断除我见,不会明心见性。

那些没有禅定,不守戒律的人,却说证了果,明了心见了性,那是证的什么果,明的什么心见的什么性?所以也就不奇怪,有些引导人证果和明心的人,为什么号召随学的人应该随顺烦恼,应该抛弃戒相,不要守有相戒了。因为他们自身烦恼就很重。把一切众生都当作愚痴者来欺骗,是非常不明智之举,因为娑婆世界毕竟是释迦佛的国土,众生是释迦佛的子民,以佛陀的大慈悲心怎么能放弃对众生的关照和度化,怎么能不照扶众生,怎么能任由众生被恶意欺骗呢?

原文:我今字某。离此八事。奉持八关斋法。不堕三恶趣。持是功德。不入地狱饿鬼畜生。八难之中。恒得善知识。莫与恶知识从事。恒得好父母家生。莫生边地无佛法处。莫生长寿天上。莫与人作奴婢。莫作梵天。莫作释身。亦莫作转轮圣王。恒生佛前。自见佛。自闻法。使诸根不乱。若我誓愿向三乘行。速成道果。

释:此段为发愿回向:我名字某某,愿远离此八件事,奉行守持八关斋戒法,不堕三恶道。以持八关斋戒的功德不入地狱、饿鬼、畜生等八难之中。常能遇见善知识,不与恶知识来往。常遇到好父母家托生,不生到边地无佛法之处,不生到长寿天上,不作别人的奴婢,不当梵天,不作帝释身,也不作转轮圣王。常生于佛前,能自己见佛闻法,六根不乱。如果我发誓愿意修习三乘法,愿能速成三乘道果。

这段发愿回向文很重要,表明有愿皆成,自己能抉择后世作什么不作什么,利益无量,因此发愿,后世就会愿望就会自动实现,道果就会快速自然成就。

原文:比丘当知。若有优婆塞.优婆夷。持此八关斋法。彼善男子善女人。当趣三道。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般涅盘。是故诸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持八关斋。离诸苦者。得善处者。欲得尽诸漏入涅盘城者。当求方便。成此八关斋法。

释:比丘们应当知道,如果有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此八关斋戒法,那些善男子善女人就会趣向三道,或者生在人中,或者生在天上,或者般涅槃。因此诸比丘,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要受持八关斋戒,想要离开一切苦的,想要生到善处的,想要灭尽一切有漏,入涅槃城的,应当求取方便方法,成就此八关斋戒。

此段为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果报。为什么受持八关斋戒能离苦得解脱,能灭尽有漏入涅槃?这八条戒律能收摄身心,使得心不向外动转,身不乱动,这样既能降伏烦恼、消除业障,又能生起禅定和福德。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能降伏贪嗔痴烦恼,免三恶道业,不去三恶道受报,不被恶业系缚,生生世世在三善道修学佛法,这样成道快速。

守持过午不食戒,胃里少食免去过多的工作,能让心清净,专心思考佛法,禅定和智慧容易生起。不坐高广大床,不生慢心,不消耗福德,福德集聚的快,有福德修行容易成就。不涂抹香花脂粉,容易降伏和断除身见我见,从而得解脱。这样八条戒就能灭除贪嗔痴有漏烦恼,烦恼断尽,就能得解脱入涅槃。

从戒律的内涵和功能作用上来看,不受戒,不持戒,根本不可能证果断我见,即使是初果向也不可能出现。如今的学佛人有很多都不在意受戒持戒问题,从来不主动去受戒,也不注重禅定,只喜欢吸收一些理论知识,没有意愿脚踏实地,真修实干,修行目标并不明确,精进度始终不具足。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就是初基学佛人,佛教里极大多数都是这样的人,跟这些人谈不了什么证果和明心见性的问题,而现实中恰恰是这样的人却轻易就自称,或者是被印证证果和明心了,这就是佛教里极不正常的现象。问题出在哪里,应该积极思考,避免将来陷入同样的坑中。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