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五戒細則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戒律 更新時間: 2025-08-11 16:25:56 閲讀: 0

第二章 如何受持八關齋戒

增壹阿含經第十六卷高幢品講解


原文:世尊告諸比丘。十五日中有三齋法。云何為三。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云何十五日持八關齋法。是時。諸比丘白世尊曰。如來是諸法之王。諸法之印。唯願世尊當為諸比丘布演此義。諸比丘聞已。當奉行之。

釋:世尊告訴諸比丘說:在每個月的前十五日中有三齋法,什麼是三齋呢?八日、十四日和十五日這三天就是三個齋日。在十五日中如何持八關齋戒法?這時候諸比丘對世尊說:如來是一切法之王,是一切法之印,希望世尊您為諸比丘宣演這個法義,諸比丘聽聞之後,應當都會奉行法義。

八關齋戒哪天受都可以,連續七天受、連續一個月受都可以,可以佛前自誓受。這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三戒,變成了八戒,在婬戒裡,五戒允許正婬,八戒卻不允許任何形式的婬。受過五戒的人,八關齋戒中的前五戒要日日守持,後三戒要在受八關齋戒的時候守持。

制定不坐高廣大床戒,是為了讓佛弟子們不生任何慢心,有慢心就會增益我見和我執,增加生死繫縛。制定過午不食戒,是為了讓佛弟子們少食,心清淨,有智慧入道得解脫。制定不著香花蔓脂粉戒,是為了讓佛弟子們斷身見我見,不著色身相。佛制定的五戒、八戒、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和比丘尼戒,都是為了讓佛弟子斷除我見,斷除煩惱,得解脫的,這些戒也叫別解脫戒,守持一條,戒解脫一部分的束縛。

原文:世尊告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具分別說。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月十四十五日。說戒持齋時。到四部眾中。當作是語。我今齋日。欲持八關齋法。唯願尊者。當與我說之。是時四部之眾。當教與說八關齋法。先教作是語。善男子。當自稱名字。彼已稱名字。便當與說八關齋法。

釋:世尊告訴比丘們說:仔細聽,仔細聽,好好地思惟憶念,我就要為你們具體分別講說了。比丘們,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每月的陰歷十四日十五日這兩天講說持戒修齋的時候,到四部眾中當眾宣說:我在今日的齋日裡,要受持八關齋戒,懇請尊者為我受八關齋戒。這時候尊者就會在四部眾中,當面傳授八關齋戒。先教求戒人這樣說:善男子,應當自己稱自己的法名。求戒者稱自己名字以後,尊者就為他們傳八關齋戒法。

如果想受八關齋戒,就要向出家人求授,這叫作求戒。戒從三寶邊得,就要向三寶中的僧寶求,由出家僧來授戒,才能得戒體,在家人絕對不能代替出家僧行使授戒儀式,否則屬於越權越位,盜權盜位,犯偷盜三寶罪,況且在家人也不可能請來諸佛菩薩和護法神來授戒和證明受戒。三皈五戒都是如此,都是在出家僧邊受,在家人不能替越。並且有出家僧可以授戒,就不能在佛前自誓授戒,越過出家僧,否則不得戒體。在無出家僧之處,可以自誓受八關齋戒。

原文:是時。教授者當教前人作是語。我今奉持如來齋法。至明日清旦。修清淨戒。除去惡法。若身惡行。口吐惡語。意生惡念。身三口四意三諸有惡行。已作當作。

釋:這時候傳戒的教授師就教導求戒人這樣說:我現在奉持如來的八關齋戒,一直到明天清早,修清淨戒法,除去惡法。如果身行惡行,口吐惡語,心生惡念,身行三種惡行,口行四種惡行,意行三種惡行,已經造作出來的和以後要造作出來的惡行,我現在全部發露懺悔,不作覆藏。

原文:或能以貪欲故所造。或能以瞋恚所造。或能以愚癡所造。或能以豪族故造。或能因惡知識所造。或能今身後身無數身。或能不識佛不識法。或能鬥比丘僧。或能殺害父母諸尊師長。我今自懺悔。不自覆藏。依戒依法成其戒行。受八關如來齋法。

釋:或者是能因為貪欲所造作的惡行,或者是能因為瞋恚所造作的惡行,或者是能因為愚癡造作的惡行。或者是能依賴自己是豪族貴姓故意造作的惡行,或者是能因為惡知識教導所造作的惡行,或者是能用現世身、後世身和無數身造作的惡行,或者是能因不識佛和法造作的惡行,或者是能鬥亂比丘的惡行,或者是能殺害父母一切尊貴師長的惡行。所有這一切惡行,我現在自己全部懺悔,不再遮蓋隱藏,依著戒律、依著律法成就自己的戒行,納受如來八關齋戒。

這些內容是受戒之前的懺悔文,依著懺悔發露自己的惡行,能清淨自心,懺除罪業,罪業懺除沒有遮障了,才能納受八關齋戒法,得到戒體,使得戒行圓滿。其中最重的惡行是殺害父母師長,其次是鬥亂僧眾,禍亂三寶的惡行,這些惡行惡報極大。有的惡行是因為不識佛與法,分別不了善惡是非而造作的,有的惡行是雖然得遇了佛和法,卻受惡知識的邪教導而造作的。由於愚癡分別不了善知識和惡知識,把惡知識的一切言詞都奉為圭臬,一一遵照執行,卻造了惡行,隨順了自心的一切煩惱,還受熏生發出新的煩惱。重大的惡行需要長期殷重的懺悔才能懺除,之後才能生出智慧,能夠分辨出善惡是非曲直,斷惡修善,心地清淨。

原文:云何為八關齋法。持心如真人。盡形壽不殺。無有害心。於眾生有慈心之念。我今字某。持齋至明日清旦。不殺.無有害心。有慈心於一切眾生。

釋:什麼是八關齋戒法呢?修持自心如真人阿羅漢一樣,盡一生壽命都不殺生,沒有傷害眾生的心,對眾生只有慈心之念。我現在名字是某某,持此齋戒到明天清早,持不殺戒,沒有害心。對一切眾生都有慈心。

原文:如阿羅漢。無有邪念。盡形壽不盜。好喜布施。我今字某。盡形壽不盜。自今至明日持心。

釋:如阿羅漢一樣,沒有邪念,盡一生壽命不偷盜,喜好布施。我現在名字某某,盡這一生不偷盜,從今天到明天保持此心念。

原文:如是真人。盡形壽不婬泆。無有邪念。恒修梵行。身體香潔。今日持不婬之戒。亦不念己妻。復不念他女人想。至明日清旦。無所觸犯。

釋:像這樣的真人阿羅漢,盡一生壽命不婬欲,沒有邪念,永遠修持清淨的梵行,身體保持香潔。我今日持不婬欲之戒,不念自己的妻子,也不念其他女人,一直到明天清早,什麼戒律也不觸犯。

原文:如阿羅漢。盡形壽不妄語。恒知至誠。不欺他人。自今至明日不妄語。我自今以後不復妄語。

釋:像阿羅漢一樣,盡這一生壽命不妄語,永遠保持至誠之心,不欺騙他人。我從今日到明天清早不妄語,從今以後都不再妄語。

原文:如阿羅漢。不飲酒。心意不亂。持佛禁戒。無所觸犯。我今亦當如是。自今日至明旦。不復飲酒。持佛禁戒。無所觸犯。

釋:像阿羅漢那樣不飲酒,心意不亂,守持佛的禁戒,無所違犯。我現在也應當這樣,從今日到明日清早,不再飲酒,守持佛的禁戒,無所觸犯。

原文:如阿羅漢。盡形壽不壞齋法。恒以時食。少食知足。不著於味。我今亦如是。盡形壽不壞齋法。恒以時食。少食知足。不著於味。從今日至明旦。

釋:像阿羅漢那樣,盡一生壽命都不破壞齋法,恒常在中午之前吃飯,少食知足,不貪飲食,不貪味塵。我現在也要這樣,盡一生不破壞齋法,恒常在應該吃飯的時候吃飯,過午不食,少食知足,不貪著味塵,從今日到明日清早。

這是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有條件者可以受持七天七夜,也可以天天受持,功德無量。佛世時的阿羅漢以及所有出家眾一生都是日中一食,過午不食,他們專職修行,沒有世間事,靜坐的時間多,心清淨,日中一食很容易保持,在家學佛者有一部分能做到過午不食。在末法時期守持過午不食有點困難,除非退休沒有工作的在家居士能守持得住,有工作的就很困難了。寺院裡的出家人如果寺院事務多,無法安定,禪定少,心不清淨,也不容易守持過午不食戒。佛制定這條戒是為了修行人心清淨,容易修道和入道,如果多食,一是增加貪著,二是胃總是忙於消化飲食,心則不清淨,不能專心修道思考問題,尤其是晚上吃飯,胃忙於消化飲食心就不靜,禪定生不出來,靜慮不能成就,因此少食利於修行。

佛用守過午不食戒嗎?

有一些人用戒律約束佛,讓佛守過午不食戒,不但晚上不供佛,下午也不供佛。為什麼這些人這樣對待諸佛菩薩呢?因為凡夫眾生不了解佛菩薩的境界,不理解戒律的實質內涵,把佛菩薩當成與自己一樣的凡夫,而且還是人類的凡夫,所以就以為佛菩薩應該與人類眾生一樣,守持過午不食戒。

佛陀當年制定這條戒律,是為了讓修行人心清淨,不受飲食的干擾,能夠持續地修行,連續地用功,不出現散亂昏沉的狀況以影響修行。但是這條戒律不適合佛陀和諸大菩薩們,即使佛菩薩在人間以人身住世,也不應該受這條戒律的局限,因為第一佛陀不修行,第二佛陀有無量神通道力,能化解變化飲食,可以不食,也可以食無量,都不影響身心。但佛陀當年在人間也是過午不食,這是為眾生作示範作表率,而佛在天人面前則不受過午不食戒律的限制,隨時隨地接受天人的各種供養。

諸佛菩薩不在人間的時候,所處的佛國土裡,不以太陽光為白天晚上的分界線,且其他佛國土的一分鐘等於娑婆世界人類的若干天,那麼人類的早晚時間該如何對應其他佛國土的時間呢?欲界忉利天以上的天界中都沒有太陽,有自然的光明顯現,不需要太陽光,所以忉利天以上沒有黑天,沒有夜晚,其他佛國土也是沒有黑天夜晚,佛的世界更沒有夜晚之說,人類的過午不食戒換一個時空就沒有任何意義,所以供佛不用考慮人間的白天晚上等等時間。

再者說,諸佛菩薩有無量的智慧抉擇食與不食、食多少,以及什麼時候食,凡夫的智慧怎麼能臆測和限制諸佛菩薩的行為呢?所以供佛沒有時間限制,佛的境界裡沒有時間,不分早晚,佛是為眾生積福才受施的,本身並不需要什麼,即使需要佛也會自己變化,瞬間完成。佛也沒有戒律限制,以佛的無量智慧和德能,早就不需要什麼戒律來約束了,人間眾生就不要要求天人、神人和諸佛菩薩與人類的習性習慣一樣了。

人類的心思受限在人類生活範圍之內,無法理解超越人類範圍的眾生和佛菩薩的境界,我們學佛人要盡量突破人類狹隘的思想和境界,以及各種習慣。人類用兩條腿走路,天人是空中飛,我們不應該用人類走路的規則來規範能飛行的天人的行為,更不要拿人類凡夫的規則來限制和規範諸佛菩薩的心行。人類與諸佛菩薩相比就像嬰幼兒一樣,無法理解和想象諸佛菩薩的心行和境界,所以才會出現種種誤會和不解,我們應該盡量打開心量和眼界,盡量沖破凡夫狹隘的、不如理的、幼稚的思想,盡量貼近更高級生命的思想境界和行為規範。

原文:如阿羅漢。恒不在高廣之床上坐。所謂高廣之床。金銀象牙之床或角床。佛座。辟支佛座。阿羅漢座。諸尊師座。是時。阿羅漢不在此八種座。我亦上坐不犯此坐。

釋:像阿羅漢那樣,永遠不在高大廣闊的床上坐。所謂的高廣大床是指用金銀象牙做的金貴的床,或者是用動物的角做的床,或者是佛所坐的座、辟支佛所坐的座、阿羅漢所坐的座、諸尊師所坐的座。阿羅漢不在這八種床上坐,我也不在這些床上坐。

為什麼不應該在這些床上坐呢?第一因為自己的身份不是高貴尊貴的,坐上去不合時宜,不合身份,越位;第二會增長自己的慢心;第三會消耗損耗自己的福德。在日常生活中其他方面也應該時時處處這樣考量,不越位,不無益地消耗自己的福德,不增長自己的慢心,作任何事情都要合宜,適合自己的身份、處境和福報。

高廣大床,主要是指床座的金貴奢華,不是指床座的尺寸大小。坐在金貴奢華之處,代表自己有追求享受、追求富貴之貪欲心,會生起我見我慢,不利於修道。聖人所坐之座,也屬於高廣大床,顯示聖人的尊貴,不管這些床座有多麼簡陋,凡夫都不應去坐,與自己的身份不相應,增長慢心,這也是對聖人的不敬。居士對於出家人的床座,也應該不要隨意去坐,乃至於屋捨也不要輕易進入,要有距離感,這代表恭敬心和尊重。常恭敬尊重三寶,恭敬四種聖人,會生無量福。反之,如果不恭敬,不尊重,會損耗無量福,沒有福,如何能修道成道?

原文:如阿羅漢。不著香華.脂粉之飾。我今亦當如是。盡形壽不著香華。脂粉之好。

釋:像阿羅漢那樣,不珮戴香花,不塗脂抹粉裝飾自己,我現在也應當這樣,盡一生不珮戴香花,不喜好胭脂脂粉,不裝飾自己。

香花脂粉之飾品,包括裝飾色身的一切物品,除了必要的衣服之外,都是額外的裝飾品,男有男的裝飾品,女有女的裝飾品,都是為了裝點美化色身的,或者是顯示自身的身份地位和階層,珮戴於身,都能增加身見,增長我慢,心不清淨,不利於修道,應當都去除,不管持戒與否。

在八關齋戒之日,不著香花塗蔓,也包括各種華麗華貴、有金銀等各種裝飾飾品的衣服,各種高耑制作的禮服,以及女性各種顯露身材和風情的衣服。穿這些衣服能增長我慢,增加我見身見,引發人的欲望,不利於修行。出家人穿的服裝都是寬大的衣服,不顯露身材,把身體遮擋嚴實,色彩都是壞色不明亮的。即使是佛在世時,穿著也是很簡樸,與比丘們穿的沒有多大差異,沒人供養衣服時,也會到屍棄林裡撿裹屍布,回來染色再縫縫補補,穿在身上。

佛陀可是三界至尊,世間裡再也沒有比佛陀更尊貴的人了,生活卻是如此簡樸低調,這樣一比較,那些穿金戴銀的凡夫簡直是太奢華了,無處不顯示自己的欲望和執著,這樣怎麼能解脫生死苦呢?

善哉解脫服,鉢吒禮懺衣;我今頂戴受,世世常得披。這是受戒披搭衣(縵衣)時念的偈子。這個偈子代表什麼意思呢?縵衣是一整片長方形的布,沒有衣服的樣式,披在身上,用紐釦系在肩膀上不掉落下來,這塊布也叫作禮懺衣,在受戒和佛前懺悔時穿,在誦經和法會活動時穿。穿上這件衣服,代表得到了戒體,有了戒體能持戒,因為持戒,將來就能獲得解脫果,有解脫的功德受用。所以說只有受戒持戒才能斷我見得解脫,不受戒不持戒不能斷我見,不能得解脫。不能斷我見,也就意味著不能明心見性,大小乘都不能有所成就,戒的重要性就在於此。

八關齋戒為什麼不允許香花塗身?

這個問題要從反向來思考,為什麼很多人會喜歡香花塗身呢?塗身有何意義呢?男男女女裝飾打扮自己為了什麼呢?眾生因為沒有覺悟心,對自己和他人的日常行為表現不反思,不自問,隨順自己的習氣習慣,隨順自己所有的心思,不知道這是什麼樣的心思。眾生所有的心思歸根結底都是身見和心見,合起來就是我見。由於我見深重,時時處處都能表現出來,沒有想掩飾的心,也不會掩飾,不會克制,不知道這是邪見,是錯誤的,能墮入生死坑中不能自拔,佛來救拔也很困難。

以身為我,叫作身見。眾生下意識地不自覺地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總是要關照自己的色身,關注著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評價自己,如何讓別人接受自己,喜歡自己,崇敬自己,於是就不自覺地想吸引別人的目光和注意。非常注意自己儀表的人,都是因為有身見,喜歡搔首弄姿,行為舉止作作,職業性的微笑,時不時撫弄頭髮和手,擦擦臉,整理衣服,極多的小動作,都顯示著人的身見,對身的感覺一分鐘都忽視不了,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身,可見眾生身見有多麼重。

如果知道了什麼是身見,就會觀察到別人是否有身見,有多嚴重,就知道此人是否斷了身見,是否是善知識,他所教導的是否能引領你斷除我見,走上解脫。因為眾生普遍無知,又不肯學習佛經,就沒有正確的判斷力,容易被矇騙,把假當真,浪費了極多時間精力在邪路上。不知道斷我見是什麼身心狀態,身心表現,無論是講法者還是聽法者,都掩飾不了自己的身見我見,也不知道如何掩飾,裝都裝不像。

講法者也知道眾生的無知不懂,也不會刻意偽裝掩飾,可見是愚癡度愚癡,誰也走不出愚癡坑。騙子之所以大興於世,就是因為世上的土壤適宜,適合生存,適合繁殖,合適的土壤就是眾生的愚癡無知。所以是眾生的業力感召到了偽善人,吸引了偽善人。

那麼回到主題上來,佛陀之所以制定戒律,約束眾生的身口意行,就是要眾生能夠降伏自己的不正確身口意行,降伏自己的身見我見,為斷我見打基礎,為明心見性打基礎,也為禪定打基礎。所以一個人不願意受戒守戒,不遵守戒律,就不會出現禪定,不會降伏自心,降低我見,就不會斷除我見,不會明心見性。

那些沒有禪定,不守戒律的人,卻說證了果,明了心見了性,那是證的什麼果,明的什麼心見的什麼性?所以也就不奇怪,有些引導人證果和明心的人,為什麼號召隨學的人應該隨順煩惱,應該拋棄戒相,不要守有相戒了。因為他們自身煩惱就很重。把一切眾生都當作愚癡者來欺騙,是非常不明智之舉,因為娑婆世界畢竟是釋迦佛的國土,眾生是釋迦佛的子民,以佛陀的大慈悲心怎麼能放棄對眾生的關照和度化,怎麼能不照扶眾生,怎麼能任由眾生被惡意欺騙呢?

原文:我今字某。離此八事。奉持八關齋法。不墮三惡趣。持是功德。不入地獄餓鬼畜生。八難之中。恒得善知識。莫與惡知識從事。恒得好父母家生。莫生邊地無佛法處。莫生長壽天上。莫與人作奴婢。莫作梵天。莫作釋身。亦莫作轉輪聖王。恒生佛前。自見佛。自聞法。使諸根不亂。若我誓願向三乘行。速成道果。

釋:此段為發願回向:我名字某某,願遠離此八件事,奉行守持八關齋戒法,不墮三惡道。以持八關齋戒的功德不入地獄、餓鬼、畜生等八難之中。常能遇見善知識,不與惡知識來往。常遇到好父母家托生,不生到邊地無佛法之處,不生到長壽天上,不作別人的奴婢,不當梵天,不作帝釋身,也不作轉輪聖王。常生於佛前,能自己見佛聞法,六根不亂。如果我發誓願意修習三乘法,願能速成三乘道果。

這段發願回向文很重要,表明有願皆成,自己能抉擇後世作什麼不作什麼,利益無量,因此發願,後世就會願望就會自動實現,道果就會快速自然成就。

原文:比丘當知。若有優婆塞.優婆夷。持此八關齋法。彼善男子善女人。當趣三道。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般涅盤。是故諸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持八關齋。離諸苦者。得善處者。欲得盡諸漏入涅盤城者。當求方便。成此八關齋法。

釋:比丘們應當知道,如果有優婆塞優婆夷受持此八關齋戒法,那些善男子善女人就會趣向三道,或者生在人中,或者生在天上,或者般涅槃。因此諸比丘,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要受持八關齋戒,想要離開一切苦的,想要生到善處的,想要滅盡一切有漏,入涅槃城的,應當求取方便方法,成就此八關齋戒。

此段為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果報。為什麼受持八關齋戒能離苦得解脫,能滅盡有漏入涅槃?這八條戒律能收攝身心,使得心不向外動轉,身不亂動,這樣既能降伏煩惱、消除業障,又能生起禪定和福德。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能降伏貪瞋癡煩惱,免三惡道業,不去三惡道受報,不被惡業繫縛,生生世世在三善道修學佛法,這樣成道快速。

守持過午不食戒,胃裡少食免去過多的工作,能讓心清淨,專心思考佛法,禪定和智慧容易生起。不坐高廣大床,不生慢心,不消耗福德,福德集聚的快,有福德修行容易成就。不塗抹香花脂粉,容易降伏和斷除身見我見,從而得解脫。這樣八條戒就能滅除貪瞋癡有漏煩惱,煩惱斷盡,就能得解脫入涅槃。

從戒律的內涵和功能作用上來看,不受戒,不持戒,根本不可能證果斷我見,即使是初果向也不可能出現。如今的學佛人有很多都不在意受戒持戒問題,從來不主動去受戒,也不注重禪定,只喜歡吸收一些理論知識,沒有意願腳踏實地,真修實干,修行目標並不明確,精進度始終不具足。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就是初基學佛人,佛教裡極大多數都是這樣的人,跟這些人談不了什麼證果和明心見性的問題,而現實中恰恰是這樣的人卻輕易就自稱,或者是被印證證果和明心了,這就是佛教裡極不正常的現象。問題出在哪裡,應該積極思考,避免將來陷入同樣的坑中。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