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真義
第一節 真心空寂無五蘊
《雜阿含經》中佛多次講“五陰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有時候也說十二處、十八界都“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意思是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不是真實的我,不是真心如來藏,但也不能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與如來藏是二法,在五蘊中沒有如來藏相,在如來藏心體中也沒有五蘊相。
經文“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所謂“空中無色”,是說空性心如來藏心體中沒有色藴。如來藏本身無形無相,沒有長短大小、青黃赤白,連虛空都沒有;如果如來藏有色蘊,我們就可以眼見如來藏、手摸如來藏,那證得如來藏就太容易了;如果如來藏有色蘊,就有長短方圓大小和方位,五蘊身在如來藏何處安放?與如來藏是否要重曡?如來藏色蘊之外又是什麼?是在虛空裡還是在虛空外?肯定是在虛空裡,那麼虛空大於如來藏,包圍如來藏,不是如來藏所生,與楞嚴經佛說虛空在如來藏裡如太虛中一片雲相違背,因此說如來藏有色蘊是錯誤的,如來藏沒有色蘊。
“空中無受想行識”也是此理,如來藏心體中除了沒有色蘊,也沒有受藴、想蘊、行蘊和識蘊。如來藏離見聞覺知,對六塵萬法不見、不聽、不嘗、不觸,而見聞覺知性都是六識的功能。如來藏對一切法都是捨受,祂的捨受與意識心的捨受有所不同,意識的捨受是意識對應法塵時不感受苦和樂,而如來藏的捨受是如來藏根本就不明了六塵為何物,不知道是非好惡美醜,自身也沒有煩惱,沒有我性,因而不對六塵境界生起苦受和樂受,祂的捨受要比意識的捨受深細的多,很難真正理解,二者區別很大,與意根的捨受區別也很大;如來藏也不分別六塵境界,不知色聲香味觸法,不知東南西北,沒有對六塵的分析、計劃、打算,沒有意識的那種思想念頭。
妄心有分別,前七個識都有分別,只是意根第七識分別的不能具體和細致,但也有大略總體上的分別和了別性。妄心就是用來分別六塵境界的,真心不分別六塵。但是妄心在分別六塵的時候,就有真心不分別的配合,所以我們分別的時候,同時就有一個不分別的真心同時存在,二者和合運作,並行不悖。
如來藏沒有行蘊,因為祂沒有色蘊和識蘊,就沒有身口意行的造作,沒有動轉施為,也沒有變化和遷流,也不會念念生滅代謝。如來藏中沒有識蘊,識蘊是對六塵境界的見聞覺知,如來藏對六塵不見聞覺知。既然如來藏沒有六識那種識蘊,也就沒有如六識那樣的受蘊、想蘊和行蘊。雖然如來藏也有五遍行心所法受想思心所法,但與六識和七識的受想思心所法有很大的區別,六七識的心所法帶有無明和煩惱性,有我性和執著性,有主觀性,有喜厭的心理,不平和;如來藏的心所法如木石般的運行,不受境界影響,沒有我性和執著性,也沒有主觀性和喜厭的心理。
阿羅漢滅掉五蘊入無餘涅槃,而無餘涅槃裡滅掉七識,只有如來藏獨處,如果如來藏有五蘊,這個涅槃中就有色有心的動轉,不但是否諸佛可以找得到阿羅漢的如來藏,開悟的菩薩都可以找得到阿羅漢的如來藏,乃至於凡夫也能找得到阿羅漢的如來藏,那也就等於找到阿羅漢了。可實際上阿羅漢涅槃以後,即使十方諸佛的神力也找不到,因為如來藏無形無相,眼見不到、耳聽不到、鼻嗅不到、舌嘗不到、身觸不到、情思意想不到。所以總結起來說如來藏無五蘊(的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