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佛法雜談(第二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2日

第三章 性障和煩惱篇(2)

十三、什麼是道

問:什麼是道?禪師答:吃飯睡覺。問:我也吃飯睡覺,與道有什麼不同?禪師答:你吃飯時不好好吃,百種求索,睡覺時不好好睡,種種挑剔,這是貪求色香味觸,非修道也。

在生活中修道是像祖師們那樣修的,不是像某些煩惱具足的人所說的,要融入生活當中去,與色聲香味觸打成一片,被貪瞋癡煩惱所度,結果跳不出五欲羈絆。煩惱具足的人講法,處處不離煩惱,自己有煩惱,不會教人出離煩惱解脫煩惱,而是希望別人與自己一樣的煩惱。他沒有解脫煩惱的經驗,沒有出離煩惱的經歷,不可能如法教導他人一步步脫離煩惱深淵,他也不認為煩惱是深淵,貪著享受的緣故。

有些講法者也有意無意的灌輸一些世俗煩惱,比如灌輸如何頂天立地、出人頭地,為人處事如何圓滑巧辯、自讚毀他,如何容忍男女欲求和瞋恚爭鬥,誘導眾生種種貪取,甚至教授辯論的話術技巧和詭辯。在佛教裡搞的這些世俗煩惱事,最終就會引領和趣向三惡道,受苦無量,難有出期。所以真想好好修道,就要多學學古修道人禪師和祖師們的風範,學學他們的在日常生活中的清心寡欲,學學他們質直無偽、淡泊名利、志氣高遠、一心為道的道人心。

現代人不用教導,本來煩惱就重,加之社會生活環境和習俗的熏染,心地染污很厲害,每天都在周遍馳求,六根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無一法不求,無一法不取,五蓋的遮障極重。如果此生真想有一個突破,就應該及早覺悟,時時處處反觀自心的煩惱所在,每當有所索求的時候都要心念:我在馳求,我在周遍馳求。不周遍馳求是什麼樣子的?像古修行人的樣子:山中修道,日中一食,少欲知足,心常安樂,除此都有馳求的性質。

十四、重大滲漏是根據追求的時間長短來判定的嗎?

有人說:想要斷掉欲界愛需要花很多時間,而且還有一個很重的造作相,這就是重大滲漏,一個人貪心很重結婚就能解決了,結婚需要的時間短,屬於輕微的滲漏,花很多時間去追求的就是重大滲漏,花短時間追求的就是輕微滲漏。此人說法扭曲事實,嚴重違背佛教四聖諦理和解脫之理。

如果說花很多時間去追求就是重大滲漏,那麼凡夫花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去追求成佛,是不是重大滲漏?如果斷除欲界愛是重大滲漏,難道說無量劫保有欲界愛,以至於無始劫以來都在六道裡造作無量貪瞋癡煩惱業,受無量生死苦就不是重大滲漏了?解決貪欲心的方法就是結婚,而不是觀行苦空無常無我得解脫?難道結婚是解決欲界愛的方法?那麼解決瞋心的方法該是什麼?是不是應該在一瞬間把瞋恨的人殺了,從此就沒有瞋心了?

凡夫花一瞬間去殺人,所花的時間非常短,這就不是重大滲漏了?順從貪愛煩惱就不是重大滲漏?這樣說來,佛陀到煩惱深重的娑婆世界來講解脫法是不是沒有什麼意義了,眾生順從煩惱欲求就解脫了?滲漏重大與否是根據所花的時間來衡量的,還是根據煩惱輕重來衡量的?花極短時間貪欲,難道就不是重大滲漏?解決貪欲的方法就是結婚?解決瞋恚的方法就是殺人?誰不知道結婚正是貪欲的表現,無始劫來眾生做人的時候生生世世都結婚,還不是一直都貪欲著?為了這個貪欲生生世世受苦無量,這不是很明顯的事實嗎?

看來此人並不真正信受佛法,卻高座說法充當善知識,教導眾生盡管順從貪欲,順從貪瞋癡,怎麼享受怎麼來,不要修學苦集滅道,不要斷除貪欲瞋恚,因為那要花費大量時間,得不償失,及時行樂為好。是可忍孰不忍,如果是外道們這樣說也就算了,畢竟是外道,可是這是個自稱善知識和真善知識的人,是個講解脫道理的人,這明顯是想把眾生都按在六道裡陪自己一起貪欲。每個人所造作的不善業,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仰天吐口水都落到自己的臉上。古人一字之差墮入野狐身,此人差錯極大極多,果報該如何?

十五、修定和除五蓋是否是有滲漏法

有人說打坐修定和修除五蓋都是取相分別,是與外道相同的修行方法,這是屬於主修不了義法,因此不能發起真如三昧,應該當成重大滲漏來處理,應該棄捨掉,不要修。這個觀點非常邪乎,嚴重違背佛教和菩薩教,簡直不是佛弟子所應該說的話,這樣的知見表明此人根本不懂修道的主要內容,不知道究竟應該修什麼和如何修,不知修道次第和過程,不知修道的過渡,又不能直達修行的結果和最終目標,結果什麼道也沒有,一無所是,空口高談,腹中空空。

如果修定和修除五蓋是取相分別,修學佛法更是取相分別。如果不取相分別,就連佛法也不應該學,連善法也不用修,不要修四念處、三十七道品、菩薩六度以及戒定慧三學。學佛本身就是在取相分別,要不然為什麼不去學氣功和基督教?為什麼不到基督教堂裡去講法?為什麼不成天睡大覺而去工作?什麼人能不取相分別?除了佛和如來藏,但是佛度眾生是不是取相分別?為聲聞人講四聖諦,為辟支佛講十二因緣,為菩薩講六度萬行,這些是不是取相分別?不為初基眾生講唯識是不是取相分別?佛陀不把僧團的長官權交給提婆達多是不是取相分別?佛陀捨棄王位、妻和子出家修道是不是取相分別?山中日食一麻一麥是不是取相分別?在鹿野苑度五比丘是不是取相分別?

除了如來藏,眾生和佛都避免不了取相分別。如果取相分別都是滲漏的話,細菌的取相分別最輕微,幾乎分別不了什麼,沒法取那麼多的相,因為極度愚癡的緣故,難道說人比細菌的滲漏更多更大?種種取捨就是取相分別,在世俗界和所有佛國土都離不開取捨,沒有不作取捨的人,包括諸佛菩薩,只是要如何取捨,涉及到取什麼捨什麼的問題,善於取捨和分別是極大的智慧,無智慧就無法正確的取捨和分別。

發起真如三昧,一是純屬禪定性質的三昧,一是禪定加般若智慧的真如三昧,離開禪定任何一點點的三昧都不存在。打坐修定和除五蓋是佛所講的修道必修之法,無論大小乘學人都不能越過不修,不修定就不能證道,不除五蓋就不能斷除無明煩惱,倡導不修禪定不除五蓋,難道是想與佛對立違逆佛陀和佛法,還是認為自己比佛更高明更懂修道?難道希望一直帶著散亂心膚淺的思惟推理,帶著五蓋和一切煩惱無明去成佛?

如果佛所規定必須修的法是有滲漏的法,那麼什麼法沒有滲漏?如來藏沒有滲漏,可你的七識和五陰是如來藏否?如來藏能代表五陰七識否?七識和五陰的滲漏如何處理?用膚淺的散亂心情思意解能處理這麼多、這麼大的煩惱滲漏?末法時期世俗界和佛教裡怪人和怪事相當多,簡直超出了人的想象力,就這樣還有那麼多人追捧,不知道圖個什麼,歲月如梭,轉瞬即逝,還是依法不要再依人了吧?

十六、熏染的力量

眾生之間有互相熏染的作用,你跟什麼人在一起,不知不覺地就會被他的習氣、性格、秉性、善惡心行等等熏染了,如果一個人養狗,總跟狗在一起,狗有狗的習性,人有人的習性,時間長了,總看狗的眼神兒、動作、飲食和行走坐臥習慣,不知不覺地會被狗的習性、心性熏染了,而自己並不覺知,就連外貌也可能會非常不明顯的被熏染。但是狗更能被人熏染,因為人的力量要強於狗,在互相熏染中狗受的熏染更多更重,所以狗的習性與人接近,在後世容易投胎人身,得人身後,就善解人意,聰明伶俐。

狗被人熏當然是好事,人被狗熏會是什麼結果?物以類聚,人總看狗,外貌也會悄悄的改變,不容易覺察到,今世雖然不改變或者改變一點點,後世熏染的種子成熟時就要改變了。如果你習慣於和狗在一起了,感情深,關係還非常親密,到了中陰身的時候,就會變現出狗的境界,你就會不知不覺的隨著狗去了,投到狗胎裡了。

比如說你總和一個口吃的人在一起,那個人說話不利索結結巴巴的,你一開始雖然覺得無所謂,你也不會變成結巴,可時間長了說話就有障礙了,時間越長障礙就越大,這是慢慢的被熏過去了。被熏的方面有相貌、說話的方式、口氣、習慣,包括飲食習慣、行走和坐臥習慣。

我們現在這個修行階段很容易被熏,惡法要比善法容易熏成,因為我們的心都是煩惱遠遠大於善,習慣於煩惱而不習慣於善,對於善法有觝制的情緒,對於惡法反倒容易接納。比如在人群中遇到說人是非的時候就容易感興趣,並且也參與進去是非紛爭,遇到讚歎他人善處的時候,都不願意跟隨,往往就閉口不說了,與自己關係好的人和自己用得到的人例外,落井下石者常有,雪中送炭者稀有。所以要想修行改變自己,就要選擇與善人靠近,遠離煩惱重的人,是非之人是非之地都要遠離,這樣心才會逐漸靠攏於善,遠離於惡,煩惱就能得到降伏,不容易造作煩惱業,不留下惡業的種子,後世就輕松,沒有煩惱障礙。

十七、修學如來藏法門有什麼意義

一切佛法的修學,都是為了證得我空和法空,滅除七識的我見、法見和我執法執,消除七識的無明煩惱惑。每個人心裡一定要明確這個目標指向,這樣修學佛法修學如來藏法才有意義,否則就成了一門學問,修行與學問打成了兩截,導致學問是學問,修行是修行,兩者不相干。我們應該清楚這點,學問不能斷除無明煩惱,還會徒增煩惱和繫縛,甚至增加無明生死惑業。

為什麼會出現學問與修行成為兩截的現象?根本問題在於缺少禪定和如實觀行,缺少與身心世界的對號與聯繫,其中一個錯誤觀點認為菩薩不斷煩惱就是問題的直接根源。由於修行目的不明確,導致學問雖然累積起來了卻沒有實義。修學如來藏法就是用來斷除煩惱的,只要方向方法對路了,煩惱就會一點點消融,想不斷也會不知不覺斷了。如果方向方法錯了,知識學問可以不斷增加,而煩惱卻不會減少,甚至還有可能煩惱會隨著學問的增長而增長,這樣學法真是錯會了,顛倒了。

眾生由於歷劫處於無明煩惱中,導致六道生死輪迴種種苦難不斷,菩薩是眾生中的一份子,同樣也是由於無明煩惱而生死輪迴,同樣需要修行斷除無明煩惱,斷除生死結縛離苦得樂。只有自身斷除了無明煩惱,才有資格當菩薩引導大眾也斷除無明煩惱,離苦得樂,走向解脫。如果一個菩薩處在煩惱深淵中,怎麼能有能力和資格引導眾生走出煩惱深淵?

所以菩薩不用斷煩惱也不要斷煩惱,這個觀點是極其害人的,不斷煩惱還要學佛修行幹什麼?度眾生而不讓眾生斷煩惱,那要把眾生度成什麼樣?難道眾生一個個都成為學問知識的收集者,成為理論行家才是最終的歸宿嗎?知識理論學問能觝擋得住生死嗎?能當福德當飯吃嗎?有煩惱就無德,既沒福德也沒功德,無福德無功德的眾生,就是生死業障凡夫,那還談什麼修行和度眾生?

那些學如來藏法的人,把如來藏分析意解得清清楚楚,可是自身卻沒有一絲受益,煩惱仍然如故,智慧仍然淺薄,結縛仍然繫縛著自心,這樣修學到最後都是徒勞無功。不管如來藏如何清淨,如何無我,如何具足一切戒定慧,五陰七識不清淨,不能無我,沒有戒定慧,照樣無福無慧,苦惱無邊,解脫無望,如來藏照樣會把五陰七識變生在三惡道中受苦,在六道苦海裡頭出頭沒。

所以修學一定要如理如法如律,不能偏離正確的目標和航線,要用佛陀的戒律嚴格要求自己,要嚴格按照佛所說的戒定慧三無漏學準則去修學,目標是心地無漏,無漏就是要無無明無煩惱,這樣才是正確的修行之道,不要再說菩薩不斷煩惱了,這是邪見,與修行背道而馳。

十八、為什麼很多人過得很快樂不覺苦?

眾生無始劫漂浮在苦海裡早已經習慣了,從來沒有享受到真正的樂,沒有對比也就沒有知覺和覺悟。眾生越愚癡越不知苦,也不知自己的愚癡,往往就會以苦為樂。能知苦是修道人的覺悟,修道人的覺悟極大多數又都是佛陀教導出來的。只要知苦了,就會慕滅而修道,早晚有一天就會斷盡苦集,從而了脫生死,得到解脫。愚癡是所有煩惱中最重的,愚癡人也是最難度化的,一切教理不進,一切言語不懂,一切勸導無用,一切方便方法手段休廢,猶如一塊頑石,鹽醬不進。由於愚癡其它的煩惱也少,妄想也少,念頭也少,更不知出離。人中這樣的人,如果修定,也許會很快入欲界定中,沒有了雜念,再深的禪定就不能有了,因為愚癡煩惱重,與上界不相應。

十九、如何才能覺悟自心的心念  

如果想了解自己,想知道自己的心念究竟是善的還是惡的,是染污的還是清淨的,應該如何做呢?為什麼很多人能持續不斷的隨順自己的染污心行、煩惱心行,去造作染污業行呢?是因為沒有覺悟性,沒有覺察力,不知道也不考慮自己每個心行心念的結果是什麼,會有什麼果報,只想把情緒發泄出去,心裡感覺舒服就滿足了,至於以後可能會非常不舒服極其不舒服,那就管不了了,這就是眾生的愚癡無明和短視。

如何才能覺悟到自己的心行心念?首先要信受因果,然後要明了因果,知一切身口意行都有因果,因緣成熟時一定會受善惡果報,自己對人對事所做的一切最終都要自己來承受,作善受善報,作惡受惡報,這是逃不掉的因果律則。這樣的話就會有意的關注自己的身口意行了,但是因為定力和慧力不足,往往還會習慣性造作不善的身口意行,而不自覺知。

 這就要修定補足定力,提高反觀力,讓心細致一些,觀察力敏銳一些,隨時能捕捉自己的心念,並且能夠觀察到內心最深處的心思和想法,或者是煩惱念頭。這樣就能做到深透的了解自己。即使不能很快改正不善的心念,不能降伏自己的煩惱,但只要知了,日久天長肯定會慢慢的偷偷的改變了自己,甚至自己都會驚訝自己的變化。

可以通過定慧齊修、定慧等持的四念處觀行,增加自己的定力和慧力,提高自己的覺性。然後在日常為人處事當中反觀自己的心念,反觀自己內心深處真正的想法,然後問自己這樣做對人對己有什麼益處?會有什麼後果?這個結果對自己是解脫的還是束縛的?這樣的結果將來是否願意承受,是否能承受得了?

 觀察自心和觀行四念處是同樣的道理,四念處起始於定,終結於慧,目標是慧,慧生起時才能斷我見證果解脫。觀察自己的心念也是如此,觀察的結果是什麼?結果是生起了認識自己和認識後果的智慧,有此智慧必然能降伏煩惱斷除煩惱,將來享受善業的快樂果報。起心動念決定了一個人的禍福,心念惡不善會招來禍,並損福,心念善會生福免災禍。很多人遇到種種順逆境,都不知道到底是因為什麼,心粗的人根本也不想是因為什麼,認為逆緣逆境是自然而有的,不知道是自己業行招感來的。因為自己惡的導致不善業,福不能長存,禍不能免離,在人生苦海中起波蕩漾,逐境沉浮。

如果不觀察自心就沒有慧的生起,因為意識不動心念的觀,就把法現量的呈現給意根,讓意根去如實的面對,面對以後意根就會留意和專注於法,就會有思量,如理思量後就會有一個結果。如果意識不觀察,心散亂,意根就不會住於所觀法上,就不知法,也不證法。意識沒有禪定散亂的觀察,意根照樣散亂攀緣,不能聚集在所觀法上,不能如實觀察和思量法,就不知法,不證法。所以過去禪師們和佛世時的弟子們,雖然都不懂意根的法,但照樣能明心證果,就是因為他們都有甚深禪定。

如果不觀察自心,六七識就不會在這個法上作意,也沒有後面的觸受想思心所法的運行,也不會有定心所和慧心所的出現,當然就什麼也不知道了。不觀察自心,就會隨念流轉,我就是念,念就是我,身陷其中不能自拔。知之一字很重要,心念如賊,家裡面來了賊,要知要覺,看著他,賊知道被發現了,不好意思偷東西,就會灰溜溜的離開。

所以境界來了要知,心念出現了要知,不跟著境界跑,不讓心念流轉下去,從而保持正知。以前不知,就愚癡得如狗趁塊,見人扔石頭就追過去,見聲音就狂叫,不知是風吹草動。人與癡狗沒什麼區別,成天以境界為真,生心動念,人我是非,我高你低,為掙一口食,打得頭破血流,眾生既可憐又可悲。為了改變自己,就要多做觀察自心的功夫。

二十、分段生死是如何斷除的?

一切生死都是因為無明所致,有無明必有相應的無明業和業種,無明業種必然導致眾生有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如果要了分段生死,就要破除無明,心清淨以後斷除煩惱以及煩惱習氣,消除無明業種,這樣分段生死就消除了,進入變異生死階段。

業種轉變的前提是什麼?只有心轉變了,身口意行轉變了,業種才會轉變。心轉變的前提是什麼?破除了無明,斷除了煩惱,心就轉變了。破除無明的前提是什麼?三十七道品的修行、菩薩六度的修行、戒定慧的修行達到一定程度,才會破除無明,斷除煩惱。之後心才能轉變,身口意行才能清淨,業種才能轉變。人我執斷除斷盡,法我執斷除,阿賴耶識才能轉為異熟識,分段生死轉為變易生死。

修行到哪種程度,就會破除哪種程度的無明,斷除哪種程度的煩惱,心就會清淨到哪種程度,身口意行就會轉變到哪種程度,業種就會轉變到哪種程度,果報也會隨之轉變到哪種程度。所以修行都是有過程的,每個過程都是必要和必須的,時間可長可短,但過程卻是必不可少的,沒有過程就談不到果。所以不要妄想具縛凡夫會帶著所有的煩惱能證菩提,也不要妄想證菩提之後可以不斷煩惱的繼續走菩提道,煩惱不是道。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