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師開示直解
第七章 佛經中語句段落講解(三)
十八、楞伽經原文: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謂頓照色相妄想。生相見相不生。善見禪趣相故。頓來此世。盡苦際。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大慧。云何阿那含。謂過去未來現在色相。性非性。生見過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結斷。故名阿那含。
釋:佛說,大慧,二果斯陀含有什麼相貌?斯陀含在與人接觸時能立時看透自他色身相,對色身沒有妄想,知其無生,沒有真實的出生,其相苦空無常無我,見相即知,不用意識思惟。意根在初果時就知,再薰修到達二果時知的更深更透。斯陀含善於觀察禪定的相貌和趣向,命終到天上,再從天上直接回到人間,以滅盡苦際,證得無餘涅槃。因此稱作斯陀含。
大慧,三果阿那含是什麼相貌?阿那含知過去未來現在的色身相,其性無自體性,能見色身出生的過患,知妄想色身為我和我所的過患,對於色身相沒有妄想,加之初禪定的力量,斷除了一切貪欲和瞋恚的現行煩惱,因此就稱作三果阿那含。
原文:大慧。阿羅漢者。謂諸禪三昧解脫力。明煩惱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羅漢。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三種阿羅漢。此說何等阿羅漢。世尊。為得寂靜一乘道。為菩薩摩訶薩方便示現阿羅漢。為佛化化。
釋:佛說,大慧,什麼是阿羅漢呢?阿羅漢就是證得了四禪八定三昧,以三昧的解脫力,明了世間一切煩惱的苦,因此斷除了所有一念無明煩惱,知自心妄想沒有實性,因此心離一切妄想,妄想不生,所以稱作阿羅漢。大慧對佛說,世尊,您說過有三種阿羅漢,現在說說的是哪種阿羅漢?是一直趣向無餘涅槃,得寂靜解脫道的阿羅漢,還是菩薩摩訶薩為了度眾生方便所故意示現的阿羅漢,還是佛為了度化眾生所示現的阿羅漢?
原文:佛告大慧。得寂靜一乘道聲聞。非餘。餘者。行菩薩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願故。於大眾示現受生。為莊嚴佛眷屬故。大慧。於妄想處。種種說法。謂得果得禪。禪者入禪。悉遠離故。示現得自心現量。得果相。說名得果。
釋:佛告訴大慧,我現在說的是趣向寂靜解脫道的阿羅漢,他們為了盡快解脫,努力修四禪八定,以禪定力得解脫,入無餘涅槃。不是說的其他兩種阿羅漢,行菩薩行的阿羅漢和佛所化現的阿羅漢,是權巧方便示現阿羅漢行,是菩薩和佛的本願力緣故,在大眾中示現受生為阿羅漢的身份,也是為了莊嚴佛的眷屬的緣故。
大慧,佛菩薩於眾生所妄想之處,種種說法,說如此修行能證得阿羅漢果,如此修行能證得四禪八定,修禪定就能入定中。這些也都屬於不實的妄想,是幻化不生相,都應該遠離(才能入到真實中)。諸佛菩薩示現開大智慧,湧現出自心現量境界,示現得初果到四果相貌,起一個名相,叫作得果,實際沒有果,也沒有得果人,都是妄想。(只有自心不生滅的那個,才不是妄想。)
十九、楞伽經中的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兩種無我法
(一)五法就是相、名、分別、正智、如如。
相,就是如來藏出生出來的一切法相,包括色法相和心法相以及非色非心的法相。色法,是四大組成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都有其一定的相貌,能被六識所識別和了知;心法是七識心以及心所法,也有一定的相貌,有運行的行相能被意識所識別和了知;非色非心法,如二十四不相應行法,由八個識、心所法和色法所共同顯現出來的一種假相,既非色也非心,也有一定的行相,能被意識所了別。
這些相,還包括四相:我相(五陰十八界的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定境相、睡眠相、昏迷相、死亡相、中陰身相、入胎相、住胎相、出胎相、成長相、變異相、毀壞相、欲界相、色界相、無色界相、十方世界相、華藏世界相、世界海相。這些相能被意識了知了別,還有一些能被意根所了知的相,意識不一定能了知到,也包括能被五識所了知的相,也包括暫時還不能被七識所了知的相。
名,就是名字、名稱,與相相符。為了便於區別各種相、稱呼各種相、交流各種相,就把各種相分別安立相應的名字,一個相可以有一個名字或者多個名字,從不同的角度立名,依不同的用處立名,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語言立不同的名字,不同的時代也立不同的名字,有時一個名字也代表一個或者多個相。這些相都是如來藏依各種緣變現出來的虛相,何況依著虛相而立的名字,更是虛幻不實。
比如依著五陰的相,就把色身立名為色陰,把六識的感受相立名為受陰,把六識的執取相立名為想陰,把六識的運行行相立名為行陰,把六識的了知相立名為識陰。依著十八界的相,分別立名為眼耳鼻舌身意根、色聲香味觸法塵、眼耳鼻舌身意識,十八界的名字就安立出來了。五陰本虛妄,五陰之名是妄上加妄,何必執取不斷,念念攀緣計較,十八界也本虛妄,十八界之名更是虛妄,何必執著不已,結生死之繩縛。
五法相、名、分別、正智、如如,其中的分別,是指識心的了知性,五識了別五塵,意識和第七識了別法塵。正智,就是正確如實的智慧,正確的知見和見地,依真如自性而有,是證得真如自性以後出生的般若智慧,因此名為正智。如如,就是真如自性,是第八識的真實如如性。
(二)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依他起性是指六識心之性,六識依第八識、意根、六塵、五根、業緣而現起, 緣散即滅,無有自性,虛妄無實。
遍計所執性是指意根末那識,依第八識而普遍計度執著一切法為真實,執取為我為我所,七識都如陽炎,幻化不實。
圓成實性是指第八識,能依緣依業種圓滿成就一切法,如實實現眾生的業因果報。
(三)七種性自性: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種性自性,因性自性,緣性自性,成性自性。
集性自性,是第八識能積集收藏眾生造作的所有業行,作為業種收存,緣熟即能如實實現眾生的善惡無記業報之性。
性自性,是指第八識所具有的所有體性,比如出生種子的體性,搜集業種的體性,實現業報之性,讓眾生異時異地異類受報的異熟性,清淨寂靜性,沒有見聞覺知性,八不中道無量不的中道性,圓滿成就一切法性,成佛之性,真實而如如之性等等。
相性自性,是指第八識能出生世間一切法相之性,能出生色法相,也能出生心法相,又能顯現非色非心法相。
大種性自性,是指第八識能依七大種子或者六大種子,出生世出世間一切法之性,其中依四大種子與空大種子共同出生三界世間的色法,依識大種子,能出生五陰世間的心法,依七大種子又能顯現出心所法和非色非心法。
因性自性,是指第八識是世出世間一切萬法之因,一切萬法依第八識而有而顯現,不管是善法和惡法,以及不善不惡之法,都依第八識而有,一切因果都依第八識而實現,一切世俗法都依第八識而生,一切佛法都依第八識而有,總之,第八識是一切萬法之因。
緣性自性,是指第八識能出生一切法,然後又能緣於一切法而運行不斷,一切法都是第八識的親所緣緣,一切法與第八識不可分離,第八識也不離一切法,二者永遠互相依賴,猶如束蘆。
成性自性,是指第八識的圓成實性,祂能依各種緣而圓滿成就世間一切萬法,而無一絲一毫的錯亂,一切法都依第八識而安立而出生。
(四)七種第一義: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見境界、超二見境界、超子地境界、如來自到境界。
心境界,指第八識的心行,這需要明心證悟,獲得般若智慧以後,才能了知到第八識所處的種種心境界,才能證知和現前觀察第八識的心行及運行之各種行相,在明心之前,只能想象和猜測,不能實證,也不能真知。
慧境界,指第八識在五陰世間運行時,於五陰六塵境界不覺不知的無分別智慧境界,而同時又能了別眾生的業種、了別七識心行的智慧境界,也能了別根、身、器、界的現行狀態的智慧境界。第八識的這種智慧境界,唯有證悟之人能慢慢了別到,證悟之人在明心以後,不僅要有般若的總相智慧,更要有般若的別相智慧,才能觀行到第八識在與五陰身配合運行時的分別性與不分別性,了知第八識的慧境界,了知第八識配合七識的運作,了知第八識能與意根一起入胎和捨身,配合意根現起萬法,配合意根了別萬法的種種智慧境界。
智境界,指第八識在三界世間運行時的大智慧境界,能依業種出生眾生的五陰身,用六大種子變造三界世間五陰世界,用七大種子現起法界當中的一切法相。證悟之菩薩具足般若的別相智之後,能漸漸觀察到第八識諸多的法性和法相,知世間一切法相皆是第八識的大種性自性,都是第八識用六大種子變現出來的,皆是第八識的七大種子運行的結果,沒有一法能超出第八識之外,由於此妙觀察故,漸漸獲得甚深的妙觀察智。
見境界,指第八識所具有的人無我、法無我的二無我的空性境界。菩薩在明心見性以後,獲得無生法忍智慧,也能依第八識的二無我空境界,證得五陰十八界的人無我,實證色身以及見聞覺知心的虛妄,斷盡我執煩惱及煩惱習氣,有能力取證無餘涅槃;同時也證得諸法無我,了知三界世間一切法,都是第八識與各種業緣和合而有,沒有自性,也沒有實質性,都是幻化不實的;而第八識也沒有自我的執見,不自覺知自我,也是無我性的,菩薩因此而證知諸法確實無我,斷盡法有真實性的法我見,從此進入空、無相、無作三昧中,心得大寂靜,漸入八地菩薩境界,能隨時入無餘涅槃中而不入。
超二見境界,指第八識超越生死和涅槃,既不生死也不涅槃,生死涅槃皆為第八識之性。菩薩無生法忍智慧修證到八地菩薩,其智慧超越了一切法有無的二種知見,超越生死與涅槃的二種知見,實證一切法皆為空中花,實無所得,因此不住生死也不住無餘涅槃,念念修行利樂眾生,漸漸趣向佛地無住處涅槃。
超子地境界,八地菩薩繼續進修到等覺菩薩果位,超越了佛子之位,處於補佛位,待時節因緣具足,紹繼佛位,弘法利生永不停息。
如來自到境界,諸佛如來八個識全部轉識成智,大圓鏡智現前,圓滿修證了一切法,世出世間無一法不知不曉,不但了分段生死,也斷變易生死,生死已盡,無明已滅盡;福德與智慧圓滿具足,無人能比,堪為三界之尊,從此除了永無窮盡的利樂眾生,別無他事。
(五)二種無我法:人無我、法無我。人無我是指五陰十八界無我無我所,五陰色受想行識是生滅虛幻的,不是真實的,沒有自性,沒有自主性,因此不是我,沒有我性。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是生滅虛幻的,不是真實的,沒有自性,不能自主,因此不是我,沒有我性。十二處六根六塵是生滅虛幻的,不是真實的,沒有自性,不能自主,因此不是我,沒有我性。
法無我是指世間出世間所存在的一切法,包括色法和心法、非色非心法、真實法和虛妄法、凡是第八識所變出的一切法,都是無我的。
二十、大乘密嚴經
原文:善男子。色無覺知。無有思慮。生已必滅。同於草木瓦石之類。微塵集成。如水聚沫。受以二法。和合而生。猶如浮泡瓶衣等。想亦二和合。因緣所生。如熱時焰。譬如盛熱地氣蒸湧。照以日光如水波浪。諸鳥獸等。為渴所逼。遠而見之。生真水解。想亦如是。無有體性。虛妄不實。
釋:這段經文講五蘊的不真實性和幻化性。佛說,善男子,色藴猶如草木瓦石,四大微塵組成,如水集聚成的泡沫,本身沒有覺知和思慮的作用。受藴是因緣和合而生,識心加之於色身,就有了受藴,就像大海中的泡沫一樣,速生速滅;就像泥土做成的泥瓶、布匹做成的衣服一樣,非本來有,有也不真。想藴也是因緣和合而有,識心加之於色身,就有了想的功能作用,猶如夏日的陽炎一樣,虛妄不實。譬如炎熱的夏天,土地熱氣蒸發,湧向虛空,日光照射下來,水蒸氣猶如水波一樣。鳥獸們為口渴所逼迫,遠遠的看見就認為是真的水。想蘊就是這樣,沒有真正的自體性,虛妄不實。眾生貪於色身六塵,就妄見有五欲六塵境界。
原文:分別智者。如有性見。各別體相。名字可得。定者審觀。猶如兔角石女兒等。但有假名。初無實義。如夢中色。唯想妄見。寤即非有。無明夢中。見男女等。種種之色。成於正覺。即無所見。
釋:有辨別智慧的人,知道這些現象都沒有真實的體性可得,全部虛妄幻化,只是名字而已,了不可得。仔細觀察,就會發覺,這些法就像兔子的角和石女生出的兒子一樣,根本不存在,只有假名字,沒有真實義。世間一切法都只是個假名字,本沒有實際的意義,就像夢中所見的色一樣,因為意根的妄想,才有色可見,才能見色,醒後卻一無所有。眾生因為無明,處在無明夢中,虛妄地見有男女等等種種色,其實與夢中所見是一樣的。佛從無明大夢中徹底醒來,覺知一切法都猶如空花,一法也無,都是自心真如所變現的虛妄相,本質都是自心真如而已,並無一切法。
想蘊依賴各種條件而暫時存在,生起虛妄的分別作用,於是就有了能取的識心與所取的六塵境界,如果自己能夠了知其中的真實相,這一切的虛妄見性與所見的相,就不會存在了,不會再妄取這些虛妄的識心與幻塵,能取所取全部滅去。因此五蘊沒有實體,沒有實在的功能作用,沒有自性,都同於幻化。
原文:譬如芭蕉。皮葉既除。中無有實。行亦如是。離於身境即無體性。識如幻事虛偽不實。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以草木等物。幻作於人。及諸象馬。種種形體。具足莊嚴。愚幻貪求。非明智者。識亦如是。依餘而住。而異分別。謂能所取。二種而生。若自了知。即皆轉滅。是故無體。同於幻事。
譬如芭蕉剝皮,皮和葉子已經都除去了,到最後卻空空如也,行藴也如此,離開身根等等境界就沒有了自體性。識藴如幻化,虛偽不實。譬如一個魔幻師或者是魔幻師的弟子,用草木等等物件,幻化出了人物以及種種大象和馬匹,種種裝飾莊嚴。愚癡的人於是就虛妄的生起了貪求和欲望,智者了知都是幻化,不會起諸貪求。
識藴也是如此沒有自體性,依於他法而住,因緣而生暫時存在,再生起虛妄的分別作用,於是就有了能取的識心與所取的六塵境界兩種法出現了。如果自己能夠了知其中的真實相,那麼這一切的虛妄見性與所見的相,就會都滅去不存在了,不再有妄取的識心與幻塵,能取所取全部滅去。因此五蘊沒有實體,也沒有實在的功能作用,沒有自體性,都同於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