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師開示直解
第七章 佛經中語句段落講解(四)
二十一、善惡業報佔察經(上卷)
原文: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
釋:修學觀察一切法皆為是心的人,要這樣修行,在一切時一切處,自己身口意所造作的一切心行,全部都要觀察清楚,了知身口意行只是一個心,除此無他。乃至於遇到一切境界,如果心識有所攀緣,有所停留,有所著境,認境為實,都應該察覺到了知到,不要使得心識攀緣境界,落入無記當中,而不覺知已經住境失心了。在念念之間,都要觀察到,如果心識裡有所攀緣境界的念頭思想,就應該觀察到念頭起處,讓自己知道自己的念頭是什麼,然後攝心守心,不令馳散。這就要動用意識的反觀力、覺知力、覺察力,多對自心加以觀照和把持。
原文: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
釋:這時應當知道自己內心自動生起了念想,並不是一切境界有念想有分別,念想和分別的是心,非境界。內心裡遇緣自動生起長短、好惡、是非、得失、利衰、有無等等見解,有無量多的想法和看法。可是一切境界本身並沒有什麼想法而去起分別。所以應當知道一切境界本身沒有什麼分別的念想,那麼境界本身就沒有長短、好惡、以及有無,非有非無,境界離一切相。
原文: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當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
釋:如是觀察之後,就知道一切法都是心想而生出來的。如果離開心想,則沒有一個法一個相自己能見到其有任何的差別。應當如是守持內心,讓心知道都是妄念而已,沒有什麼真實的境界,不要使心的修行半途而廢。這就是修學唯心識觀的方法。如果心裡處於無記的狀態,不覺悟的狀態,沒有了覺知力覺照力,不知道自己的心念是什麼了,那麼心裡就有了前塵影境,就不能叫作唯心識觀。
原文: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癡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於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焰。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
釋:另外守持內心覺察內心的人,就應該覺知到自己內心的貪欲想、瞋恚想以及愚癡邪見的妄想,應該能覺知到自己是善、是惡,還是不善不惡的無記,應該能覺知到心裡的勞慮之種種苦惱。如果在靜坐之時,隨著內心的攀緣,念念都要觀察到每個念頭都只是心的生滅相而已。譬如水的流動和燈的火焰,沒有暫時停住之時。這樣就能得到色法空寂三昧。
原文:得此三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毗婆捨那觀心。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離分別故。習信毗婆捨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
釋:證得這種三昧以後,再次應當修習信解奢摩他觀心方法,以及信解毗婆捨那觀心方法。修習奢摩他(止和定)觀心的人,要思惟內心裡的不可見的那個相貌,圓滿一切法而自心卻不動搖,在一切法上不來也不去,本性不是生的,是本來就有的,對一切法又離一切的分別。修習信解毗婆捨那(觀和慧)觀心的人,如果想要見內外一切色法,一切色法就會隨心想生,隨心想滅。
原文: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復如是。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釋:乃至於修習想見佛陀的金色身,也能做得到,佛的金色身也能隨心想生,隨心想滅,如幻如化,如水中的月亮,如鏡中的像,非心也不離心而有,非來也非不來,非去也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佛像是心幻化的,在心上顯現,沒有來相,但是像卻出現了,也非不來;非去也非不去,佛像滅去時,心上沒有相了,像不是去,但是像不見了,也非不去;非生也非不生,佛像在心上顯現,不是生出來的,但是佛像畢竟從無到有,也不是不生的;非作也非不作,佛像是幻化的,不是真實造作出來的,但是佛像是通過觀想出來的,也非不是造作出來的。
原文: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速得趣會。一乘之道。當知如是。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
釋:善男子,如果能修習信解這兩種觀心法門的人,能快速趣向一佛乘之道。應當知道,這樣的唯心識觀是為最上智慧的法門,能令其心勇猛精進,增長信解的力量,快速的進入一切法皆為空性的義理中,能發無上大菩提心。
二十二、善惡業報佔察經(下卷)
原文:若學習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漸漸能過。空處識處無少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時。識想受行。粗分別相。不現在前。從此修學。為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是故離諸障礙。勤修不廢。展轉能入。心寂三昧。
釋:如果有人要修習真如實觀,就要思惟無始本來心性的不生不滅性,不住在見聞覺知上,對世俗境無見無聞無覺無知,永遠離於一切分別境界之念想。隨著甚深的思惟,認識到這樣的真實心性之後,心漸入定,七識心念逐漸空淨,禪定逐漸轉深,入到深定中漸漸不住見聞覺知,永遠離開一切有分別的念想,進入四禪之上的外道定中。其禪定漸漸就能到達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等境界相,證得相似空的三昧。
相似空三昧,以定境為主為上,智慧上還沒有證得真如空性只是相似於真如空的境界,是意識由於對空性的認知,心清淨寂靜,壓伏住了意根而得到的一種定境,意根並沒有空,是意識單獨認識的空。這也是一種三昧,有定有慧,只是慧力還不足。所以只是意識的受蘊想蘊行蘊的粗略的分別沒有了不現前了,但細微的受想行蘊的分別還是不斷的出現。證得相似空三昧以後,識陰、想陰、受陰、行陰的粗略的分別相,就不再出現了,只有意識的極其微細的分別相存在。
修到這種境界以後,從此以後的修學,明裡暗裡就會有善知識和諸佛菩薩大慈悲者來守護培養,就會增長養護自己的善根。因此能讓自己的修行避開業障的遮擋,能一直精勤修行下去,永遠不會半途而廢。這樣輾轉的就能入到心寂三昧中,就是逐漸進入到真正的空性中,見到那個空空寂寂的心,從而證得心寂三昧。這是在相似空三昧的基礎上,繼續深入觀行參究,慧力又進一步增強,觀行空性心的智慧也更深入究竟了,意根受熏成功,心空寂靜,進而出現心寂三昧,般若智慧具足了。
原文:得是三昧已。即復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見佛無數。發深廣行。心住堅信位。所謂於奢摩他毗婆捨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能決定向。隨所修學。世間諸禪。三昧之業。無所樂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於生死中。無所怯畏。不樂二乘。以依能習向二觀心。最妙巧便。眾智所依。行根本故。
釋:證得這種心寂三昧以後,隨即就能入到一行三昧中。入到一行三昧以後,定中能見無數佛,心心念念時時處處見自性佛,見十方諸佛,也就是能見所有眾生的如來藏,明了所有眾生的如來藏在五陰身上的起用,因此發起廣大而甚深的菩薩大行,內心堅信所修之道,住在堅固的對三寶深信位,而不退轉。
對於奢摩他的觀行方法和毗婆捨那的觀行方法深信不疑,有堅固的信念,決定信解,也能決定趣向。此人能隨自己所修學的世間所有禪定境界,而不貪著三昧境界,不樂著三昧境界,修出即捨。最後修遍了所有一切菩提道的分證方法,具足了一切善根,在生死當中再也沒有畏懼,不樂於二乘法,不求取涅槃,而依止於修習奢摩他和毗婆捨那二種觀心的最妙最巧最便捷的方法,因為這兩種觀心方法是一切智慧所依止處,是修行的根本方法。
如果是通過念佛證入一行三昧,在相上就會看見十方諸佛在自己面前立,這是獨影境,別人看不見,只能自己見,處於甚深三昧中,行走坐臥都在定中,明了本心,有般若智慧。修道明心證悟,需要經過這三種三昧,沒有禪定是不可能明心證悟的,第一層次的三昧也不會出現,意識的粗分別相都斷不了,心攀緣不定,降伏不了意根,與相似空也不相應。可是卻有很多人還沒有修到第一層次的相似空三昧,就認為自己悟了,真是把自己誤了。
原文:復次。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利根。二者鈍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作。虛誑不實。如夢如幻等。決定無有疑慮。陰蓋輕微。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即應學習。真如實觀。
其鈍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虛誑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觀。
釋:復次,修學如上兩種信解的人有二種,一種是利根之人,一種是鈍根之人。其中利根的人,早先就已經知道了一切外面的境界,都是心識所造作出來的,虛誑不實,如夢如幻,其心對此再也沒有疑惑,五陰身的遮蓋很輕微,散亂心也少。這樣的人,應該修習真如實觀,觀行一切法皆真如自性,包括五蘊十八界也都是真如自性,這就是唯識種智。
其中鈍根的人,原來並不知道一切外在的境界,全部都是心識造作出來的,不知道境界虛誑不實,所以對六塵境界貪染心濃厚,五陰的遮蓋時時而起,心難調伏下來,這樣的人就應該修學唯心識觀,觀行一切境界,都是識心所現,是妄想境界,虛誑的妄心所顯現出來的。
唯心識觀是觀行一切六塵境界,因妄心分別而顯現,無分別即無境界,屬於基礎淺層次的觀行方法。真如實觀屬於大乘唯識深層次的觀行方法,觀行一切法都是真如自性所出生和顯現,全部是真如。兩種觀行方法,獲得的智慧境界不同。
二十三、大涅槃經原文:又解脫者,名斷一切有為之法,出生一切無漏善法,斷塞諸道,所謂若我無我、非我非無我。唯斷取著,不斷我見。我見者名為佛性,佛性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釋:所謂的解脫,就是斷除了世間一切有為之法,出生了一切無貪瞋癡煩惱的善法,截斷堵塞了三界世間一切有為法的通道。這些無漏善法或者是我(第八識)或者是無我(六七識所證),非有我(六七識)與非無我(第八識)。我,一是指第八識,二是指六七識。無我,一是指第八識,二是指六七識。
證悟之前,六七識是我有我,證悟之後,六七識非我無我,認第八識為我。雖然認第八識為我,第八識也是無我的,沒有六七識那樣的我性作主性執取性無明性。
總結起來說,第八識是我無我性,六七識非我卻有我性。六七識斷我見之後無我,知我非我,明心以後逐漸以第八識為我,逐漸無我性。
這樣只是斷除了對五蘊世間法的取著,並沒有斷除我見。這個我見就是指自身的真如佛性,第八識成佛之性者,即是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二十四、大涅槃經段落解析
有智之人,就是明心見性之人,他們知五陰世間的空,也知不空的第八識真如;知五陰世間的無常,也知佛地真如的常;知五陰世間的苦,也知真如的寂滅樂;知五陰世間的無我,也知具足了我性的無垢識,世俗諦與真諦二諦圓通。苦空無常無我者,即是五陰世間的生死輪迴,常樂我淨者,即是佛地的大涅槃。見一切無我,不見有我者,即是二乘人見,不是中道見;中道見即見空也見不空,即是大乘見道者的中道見。涅槃心即是中道心,見者就是中道見,也名見中道。
二十五、法滅盡經原文:佛法滅盡時,首楞嚴經、波舟三昧經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沙門袈裟自然變白。
釋:佛說,佛法滅盡的時候,首楞嚴經和波舟三昧經首先滅去,佛在娑婆世界所講的十二部經不久之後也滅去了,一點也找不到了,眾生再也看不見這些文字了。出家人的黑色袈裟自然的就變成了在家人穿的白色衣服。
沙門,是穿黑色袈裟的出家人,穿白色衣服的是在家人。袈裟變白,寓意著出家人都還俗回家了,或者是沒有人出家了。結果是,佛法滅盡了。這表明佛法由最初以至最後,都由出家人來荷擔和傳播,如果沒有出家人,就沒有人傳播,佛法必滅亡。一個惡人如果穿上出家服,走在大街上,有人見到就聯想到佛和佛法,那就給這個人種下了種子,種下了善根。這個出家人就是福田,無意當中就積了福。這是佛經裡說的,在家人就沒有這個功德利益,所以出家就是來表這個法的。
所以我們作為佛弟子,有義務護持佛留下來的佛法寶藏,最好的護持就是出家修道,以出家身傳播佛法,以讓佛法發揚光大。如果有人已經心出家了,那就讓身也出家。因為身沒有自主性,完全由心主宰,聽命於心,只要心出家,身出家就沒有什麼妨礙,心只要一個決定一個命令,身必然無條件服從。
所以心出家的人,應該在世間裡沒有什麼掛礙了,不貪世俗五欲樂,不貪世俗財色名食睡,不貪世俗色聲香味觸。至於說世間的職責,那遠遠不如佛教三寶的職責重要。過去時有多少國王皇帝大臣宰官身肩負著整個國家興衰的重任,肩負全國人民的重托,又是妻妾成群,兒女家眷眾多,可是他們義無反顧的還是出家修道了。而佛世時的人由於妻子孩子沒有地位沒有自主權,從屬於丈夫和父親,生活全部依賴於丈夫和父親,男人們為了能夠跟隨佛陀出家,不得不把自己的妻子兒女送給他人,免得他們沒有人照顧,生活沒有著落。他們出家修道,一是為求清淨,二是為整個佛教。佛教因為有這麼多大福德之人出家護持,才得以興盛,代代相傳至今。
那我們如今末世時的佛弟子,既然已經心出家了,還有什麼理由,身不能出家呢?如果是意識心出家,就不能保證和促使身出家;意根如果出家了,才能保證和決定身也要出家。那麼只有意識證果和明心見性,意根沒有證果和明心見性,就放不下世俗利益,不願意脫離世俗讓身也同時出家。
二十六、《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六
原文:有十一法阿羅漢所不習者。云何為十一。漏盡阿羅漢終不捨法服習白衣行。漏盡阿羅漢終不習不淨行。漏盡阿羅漢終不殺生。 漏盡阿羅漢終不盜。漏盡阿羅漢食終不留遺餘。漏盡阿羅漢終不妄語。漏盡阿羅漢終不群類相佐。漏盡阿羅漢終不吐惡言。漏盡阿羅漢終不有狐疑。漏盡阿羅漢終不恐懼。漏盡阿羅漢終不受餘師。又不更受胞胎。諸賢士。是謂漏盡阿羅漢終不處十一之地。
釋:有十一種法是阿羅漢所不再造作的,是哪十一種?第一種,煩惱已經斷盡的阿羅漢永遠不會捨棄袈裟而去做在家白衣世俗之事。第二種,煩惱斷盡的阿羅漢永遠不再有不清淨的男女欲貪。第三種,煩惱斷盡的阿羅漢永遠不再殺生。第四種,煩惱斷盡的阿羅漢永遠不再偷盜。第五種,煩惱斷盡的阿羅漢飯食時,不再剩飯留餘食。第六種,煩惱斷盡的阿羅漢永遠不再妄語。第七種,煩惱斷盡的阿羅漢永遠不會拉幫結派,自當團體頭目。他們與世俗人情不同,喜獨而不喜群類相扶相植,沒有自我的什麼欲望和心思。第八種,煩惱斷盡的阿羅漢永遠不會口出惡言。第九種,煩惱斷盡的阿羅漢永遠不會對佛法有所狐疑不信。第十種,煩惱斷盡的阿羅漢永遠不會再心生恐懼。第十一種,煩惱斷盡的阿羅漢,是小乘的無學聖人,不用再跟其他人修學解脫生死之小乘法,也不再投生入母胎。諸位賢士們,這就叫作漏盡阿羅漢永遠不處十一種境地。
如果阿羅漢還搞一點點世間法,心在世間法一點點,就不是阿羅漢,所以阿羅漢都是出家人,不能在家過活一天。如果他還俗回家,馬上就是三果人。但是他在世俗法裡生活不會超過三個月,就會厭膩,然後又出家,又會證得四果阿羅漢。即使有還俗的阿羅漢也是慧解脫的阿羅漢,禪定不是特別好,俱解脫的阿羅漢永遠不會動還俗的念頭,他們不能忍受一點點世俗法。
大乘菩薩如果是證得三果四果,也不願意在世俗法裡過活,不搞世俗事,即使有無數財寶讓自己去取,也不願意費心思。為了度眾生與眾生在一起,那是沒辦法的事,即使在一起,心也是遠離的。即使弘法用錢,也不願意動腦筋搞錢,不願意迎合非法和世俗法。
二十七、中阿含經第十漏盡經
原文:世尊告諸比丘。以知以見故諸漏得盡。非不知。非不見也。云何以知以見故諸漏得盡耶。有正思惟不正思惟。若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廣。未生有漏無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廣。若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滅。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已生便滅。
釋: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因為知法見法的緣故,諸煩惱漏才能斷盡,並不是不知法不見法能斷盡煩惱漏。為什麼說知法見法煩惱才能斷盡呢?眾生的思惟有正思維和不正思維的區別,如果眾生不正思維的話,還沒有生起的貪欲煩惱就會生起來,已經生起的貪欲煩惱就會繼續增廣;還沒有生起的三界有的煩惱無明漏就會生起,已經生起的三界有漏和無明漏就會增廣。如果眾生正思維的話,還沒有出生的貪欲煩惱就不會出生,已經出生的貪欲煩惱就會滅去;還沒有生起的三界有漏和無明漏就不會生起,已經生起的三界有漏和無明漏就會滅盡。
原文:然凡夫愚人不得聞正法。不值真知識。不知聖法。不調禦聖法。不知如真法。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廣。未生有漏無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廣。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滅。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已生便滅。不知如真法故。不應念法而念。應念法而不念。以不應念法而念。應念法而不念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廣。未生有漏無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廣。
釋:可是一般的凡夫愚癡人聞不到正法,遇不到真知識,不知聖人之法,也不會駕馭聖人之法,不知真實之法,也不能正確如理思惟的人,還沒有出生的貪欲煩惱就會出生,已經生起的貪欲漏就會增廣;還沒有生起的三界有漏和無明漏就會生起,已經生起的就會增廣。而能夠正確如理思惟的人,還沒有生起的貪欲漏就不會出生,已經生起的貪欲漏就會滅去;還沒有生起的三界有漏和無明漏就不會再生起,已經生起的就會滅盡。
眾生因為不知道真實的法,不應該念著的不善法而常常念著,應該念著的善法而不念。因為不應該念著的法而念著,應該念著的法而不念的緣故,還沒有生起的貪欲煩惱漏就會生起,已經生起的就會增廣;還沒有生起的煩惱漏和無明漏就會生起,已經生起的就會增廣。
原文:多聞聖弟子得聞正法。值真知識。調禦聖法。知如真法。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廣。未生有漏無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廣。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滅。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已生便滅。知如真法已。不應念法不念。應念法便念。以不應念法不念。應念法便念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滅。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已生便滅也。
釋:多聞的聖弟子能夠聞到正法,得遇真知識,能夠駕馭聖人之法,知真實之法。如果還是不能正確如理的思惟,還沒有生起的貪欲漏就會生起,已經生起的就會增廣;還沒有生起的三界有漏和無明漏就會生起,已經生起的就會增廣。而能夠正確如理思惟的人,還沒有生起的貪欲煩惱漏就不會再生起了,已經生起的就會滅盡;還沒有生起的三界有漏和無明漏就不會生起,已經生起的就會滅盡。
多聞聖弟子證得真實之法以後,不應該念著的不善法就不會念著,應該念著的善法就會念著。因為不應該念著的法不念,應該念著的法而念著的緣故,還沒有生起的貪欲漏就不會生起,已經生起的就會滅去;還沒有生起的三界有漏和無明漏就不會生起,已經生起的就會滅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