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細說如來藏(第一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3日

第二章 如來藏的八不中道(2)


五、不空不有

(一)如來藏具備空性和不空性兩方面的體性。空性,是說祂無形無相,看不見、聽不著、嗅不到、嘗不到、摸不到,祂無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無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無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識,也就是無十八界;又無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又無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有、生、老病死這些十二因緣法,無苦集滅道這四聖諦,又無智慧,又無所得。總之祂什麼也沒有,是一個空的心體,叫作空性心。如來藏又具備不空的——有的體性,祂有真實的功德作用。因祂含藏眾生無量的業種,和能出生五陰三界世間的大種子,就能變現十方世界、宇宙器世間,能變現眾生的色身五陰。

(二)任何一法都是如來藏出生,不僅是萬法,億億法、無量法都是如來藏出生。除了如來藏之外,都是億億法中的法,不管是虛空,還是十方諸佛國土,沒有一法能超出如來藏這一真法界之外。億億法就像孫悟空,如來藏好比如來佛,孫悟空永遠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如果要問如來藏是如何來的,心經中講如來藏不來不去,不生不滅,本來就有。這些道理不是諸佛制定的律則和真理,而是十方諸佛共同發現了這個真理,才為大眾宣說出來,讓眾生都能證得此理。

楞嚴經中佛說:十方虛空生汝心內,如片雲點泰清裡。這已經明白地告訴我們,虛空是由如來藏所生,而且在如來藏心中所佔的位置極其渺小,虛空僅僅是如來藏所出生的萬億法中的一種,世間無一法不由如來藏所造,這是如來藏不空的一面,所以說如來藏不空不有,即空即有。

(三)如來藏其本性為空,無有一個相存在,這是指如來藏空的一方面,祂又有不空的一方面,祂含藏萬法的種子,能出生萬法,空有雙具。悟後既要修學祂的清淨無為的體性,也要修學祂的不空的體性,修學祂的清淨無漏的有為功德性。這樣才能生起大智慧,漸具後得無分別智,進而得道種智,入如來家,並且地地增進,直至成佛,這一切全靠修學如來藏不空的部分,祂所含藏的種子部分,這是唯識增上學。

如來藏的存在,只能以意識心去認知去證得,如來藏自己不能認知自己,祂沒有這個功能,即使如來藏能認知自己,意識和意根還是不能認知如來藏。所有的修行以及認知,大多數以意識心為主,沒有意識心,眾生就不能分別,不能取捨,也不能修行。意識心如果不分別不認知了,眾生或者是處於死亡狀態,或者是入無想定、入滅盡定狀態,或者是處於昏迷狀態。

證悟是識得如來藏是哪個、在何處、如何運作、如何變生各種法、怎樣配合七個識運作的。六祖說: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五個何期,就是真實證悟之後的體會。那麼其他人證悟時,即使不能悟得這樣深,也要悟得如來藏的總體功能作用,否則就是理解性的悟,不是證悟。

(四)大乘真如的有

大乘經典中都說有個“有”的存在,這個“有”就是真如如來藏,是佛法修證的根。沒有這個根,就沒有一切法;萬法由於這個“有”、這個根而存在,當然這個“有”是極其重要的。千經萬論不離其中,都離不開這個“有”,離開這個“有”來談佛法,就是外道法。內道和外道的根本區別就在於這個真如的“有”,外道不信有真如佛性,更不能證得這個“有”。外道只有一無所有的斷滅空,有一法也沒有的空無;佛法卻不是這樣,佛法講世間存在的一切法都依這個真如而存在,沒有祂就沒有一切法。

緣覺的十二因緣法也依於這個“有”而有,沒有真如這個“有”,十二因緣法也不成立,離開真如之體而說一切法是有是空都是戲論。緣覺們修行因緣法,推生死的源頭,推到真如如來藏,就推不過去了,齊識而還,不能過彼,就知道沒有一個法能離開如來藏而能出生和存在的,哪個法也不能越過如來藏,於是得出一個結論:識緣名色,名色緣識。那就是說五陰身的生死由如來藏而有,如來藏產生名色五陰,名色五陰緣於如來藏而有。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意思是沒有無明,就不會有身口意行,但是無論是無明還是身口意行,如果沒有真如如來藏,也是不存在的,離開如來藏沒有無明,也沒有眾生,更不會有眾生的身口意行。身從無相中受生,就是從無相的如來藏中生,不是從一無所有中來,不是沒有處所就能來,這當中就有生命的源頭如來藏,拋開這個,別談受生,不會有生命的出生。

聲聞的四聖諦法也依於真如這個有而存在,否則也是戲論。苦集滅道四聖諦,依如來藏而有苦,依如來藏而召集苦,依如來藏而修道,依如來藏而滅苦。阿羅漢們能夠證果,並且敢於滅掉自己,就是因為信受佛說有一個生死依,死後不是全部滅去,還有不滅的生死依存在。羅漢們都知道有個生死依,涅槃以後並不是斷滅,這樣才能證果,涅槃時才能滅除自我。世尊在世時,如果有人說斷滅法,說涅槃以後一無所有,世尊就會叫來那個人,當面指責糾正他,讓他信受身中有不滅的生死依如來藏。

現世的學佛人對於真如之理,多數沒有明了,沒有弄懂。沒有明了時,對於真如的空與不空部分,總是含糊不清,對於空相和空性,也是含糊不清,這些理搞不清楚,不可能證得真如。沒有證得真如,也不懂真如的人,當別人談論真如時,往往都要生出錯解。如果錯解以後,口中再錯誤評論,那就是謗法行為,與事實不符,就是謗,這種謗,很容易產生,後果很嚴重。如果證得了,對於真如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就能夠表達清楚,沒有證得就含糊不清,前後顛倒,自語相亂。沒有證得的人,因為不知真如到底是什麼,是怎樣的無相,沒辦法弄懂這些理,就認為真如的無相就是無。因為不懂,沒有證得,別人談論真如時,不解其義,就說著相著有、心裡沒有空。這樣就恰恰說明了自己對於真如的所知甚少,多數都認斷滅空的空,不認空性的空。

能夠把真如之理講清楚,講細致,講祂的不空部分,產生萬法部分,儲存種子部分,是大智慧的成就。如果把真如如來藏的存在說成是假有,就等於否定了真如的存在,就是斷滅空論。假有的法不能有真實的功德和作用,而真如確實含藏無量之多的種子,具有無量之多的功德,因此才說祂真實不虛。菩薩開悟以後能逐漸的了知如來藏中的種子功能,這樣智慧才能逐漸增長,如來藏中的種子功能都證得了,就是佛所證得的一切種智。

真如如來藏所產生的一切法、一切相都是夢幻泡影,而真如不是夢幻泡影,是真實有,不知此理,就不能證真如,不能悟道。真實有的法才能證得,探求祂才有意義,一無所有的法探求到最後也是空,就像芭蕉一樣,剝開它的皮,剝到最後是一無所有,那就什麼也得不到,追求它也沒有意義。而真如不是芭蕉,探求祂,會有無量的智慧生起,終究要成就佛道。否則一路空下去,就是外道的空,到頭來一無所獲。

即使阿羅漢的那種空,佛也不希望菩薩去修證,不希望菩薩們把一切法都滅掉不用。菩薩應該走自利利人的菩薩道,不能一味的追求空;菩薩們的修行都依於真如而修,追求開悟,證真如,然後依止於真如,修證自己,最終成佛。總起來說,佛法世俗法都依真如而有,真如理甚深極甚深,難於了知,沒有證得時,都要小心口業,千萬別肯定說什麼,不要把自己的知見當成結論,錯誤的部分要自食其果,大家要慎之又慎之!

(五)虛空的概念,世尊在《楞嚴經》中講過,它就是虛無和空無,沒有色之處就稱為虛空。虛空也稱色邊色,是一種沒有色相的色,其本身也是虛妄的,是如來藏所顯,不出如來藏之外,本是如來藏性。一無所有才叫作虛空,有一點點的存在就不是虛空。真空妙有是指如來藏的體性,如來藏本身無有一法,是真空,卻含藏著萬法的種子,能出生一切法,這是妙有,真空與妙有二者結合起來,就是如來藏的完整體性,虛空卻沒有這些功德體性。

六、不一不異

不一不異是指萬法與如來藏的關係,二者不是一體,也不是二體或者多體。萬法包括三界世間一切法,五陰十八界的一切法,都是由如來藏所生。那麼五陰十二處十八界與如來藏的關係就是不一不異的。如果說是一體,那麼五陰十八界若滅,如來藏也就滅了。事實上,無始劫以來五陰十八界生生滅滅無數次,而如來藏從來就沒有滅過,還是原來那個心體,這就說明二者不是一體。如果說二者不是一體,是二體,那麼二者之間應該沒有聯繫,各有其主宰性,事實上,五陰沒有自主性,不能自己主宰自己。

五陰十八界刹那刹那都要依靠如來藏輸送種子而維繫著,就象一個水泵不斷輸送水流,五陰十八界這個機器才能不斷運轉。若二者不是一體而是多體,命終之時如來藏離開色身,眾生應該能照樣存活,事實上卻不能。二者的關係有如胎兒與母親的關係,不是一體也不是二體。若是一體,胎兒死時,母親也應死;若是二體,母親死時,胎兒應該可以繼續存活。可見二者非一體,非不一體。如來藏就像廣闊無際的大海,萬法就像海中的泡沫,泡沫生來滅去,大海不變,若沒有大海,泡沫也無。二者非一體非不一體,是非一非異的關係。

七、不斷不常

(一)如來藏的不斷性,是指如來藏本身從來沒有斷滅過,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一直存在,未來永遠也不會滅去,無始無終,相續長存。如來藏的不常性,是指如來藏本身,也是由自身的識種子刹那刹那輸出,形成了連續不斷的如來藏本體,如來藏才能存在不滅,才能有一切功能利用。這個如來藏,其自體的識種子一直在刹那生滅,所以是不常。而本體的運行卻永遠不會斷滅,即使在無餘涅槃裡,如來藏本體也是在不斷地運行著,因為祂自體的識種子仍然在不斷流注輸出,不斷地在維持著如來藏本體的存在。

如來藏的不常性的另一個含義是,如來藏的心體裡含藏著七識所造作的染污種子,這些種子要不斷地進行轉換。學佛修行,要把染污種子,逐漸轉換成清淨的種子,所以如來藏裡的種子要不斷發生變化,祂不是永遠長存不變的。因此,由於七識業種的不斷變化,拖累如來藏就要不斷地發生轉變,由染到淨,由淨到染,不是常不變異的,因此如來藏就不是常。直至成佛,七識業種完全轉換清淨了,如來藏中含藏的種子才能永遠不變異。如來藏心體裡的內容才能不發生改變,如來藏也就是真常的無垢識了。因此,從總體上來說,眾生的如來藏就是不斷不常的。

(二)禪堂無禪也無道,從不談禪不說道。非空非有非斷常,不立二邊也無中。

非斷非常,指眾生的第八識如來藏,本體是常恒不變異的,裡面的種子是生滅變異的。而且如來藏自身還有識種子,在刹那刹那輸出,刹那刹那生滅,這樣就保持了如來藏本體的不生滅和常恒性。

八、不真不假

如來藏本身叫作真心,是真實存在的心體,也叫作法界實相,因此祂具有真實性。但是其心體內含藏著七識生滅法的種子,含藏著虛妄法的種子。因為含藏著這些種子,如來藏才能不斷地產生各種生滅法,產生各種虛妄法。也因為如來藏含藏著這些有為法的生滅變異的種子的緣故,如來藏就與虛妄的生滅的假法和合在一起了,使得如來藏具有了不真不假性。若說祂真,奈何祂含藏著七識的虛妄法種,若說祂假,自體卻是真實存在的,具有真實的體性作用。因此如來藏也就具有了不真不假性、即真即假性。

以上是講如來藏的中道體性,如來藏的中道體性與外道所謂的中道有本質的區別。佛法當中講的中道,是指真心如來藏的中道體性,如來藏有八不中道以及無量個不的中道體性,都是在說祂既不如此也不如彼,離開兩邊,也不在中間的狀態。而離開如來藏心法講的中道,就是外道講的中道,名為心外之法。世俗法中所謂的中道,其實都是邊,都在生滅性兩邊打轉,不離兩邊,都屬於邊見和邪見,不是佛法裡的如來藏中道性。

有人認為天地萬物人和就是中道,這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屬於生滅法,有生有滅之法就不是中道,正是在邊上,屬於兩邊之法,因此這些都是生滅的兩邊之法。所謂的中道,是離開生滅、明暗、空有、來去、垢淨、斷常等等兩邊的一切世俗法,離開對立和統一的一切世俗法,祂不是混合體,也不是融合體,也不是對立統一體。

有人說安詳也是中道,安詳是意識所處的狀態,是對立的兩邊之法,意識心中有安詳之時,就有不安詳之時,有此就沒彼,二者不能調和在一起,因此安詳就不是中道法。一劑麻醉藥,就無法安詳了,一個交通事故身體損傷,就再不安詳了,臨終四大分解,猶如活龜剝殼,只有難言的痛苦,哪裡有安詳,哪裡還有正受,即使是一個小小的逆緣出現,內心也就不安詳了。

世人活的再瀟灑、再自在、再有詩情畫意,也都是生滅法,全部是生死輪迴中事,情意重的必下三惡道。古來那些詩人、畫家、文人墨客,極大多數都在鬼道受苦,因為他們都有貪愛,而且有的還是極重的貪愛。楞嚴經中說:情多想少,流入橫生,就是畜生;七情三想,沉下水輪,就是餓鬼;九情一想,下洞火輪,就是地獄,所以眾生如果有一愛好,而貪著愛著,那就是生死業,根本沒有中道。

離開真如如來藏而談的中道,即是邊見,又是邪見,全部是世俗法,不涉及出世間法;而中道性的如來藏,既不在世間裡,又不在世間外,既不生又不滅,祂不住兩邊,也不在中間。如果有個中間,還是個邊,真正的中道,沒有中間,沒有中道,祂一法也無,一法也不住。 說個安詳,說個自在,說個灑脫,就已經是有對立的邊了,但是這裡還是有非邊的中道法,只是普通人難於體會,因為眾生只見安詳的妄心相,不見無相的不感受安詳的中道心如來藏。

因此,任何一種邊見、邪見當中,都有中道心如來藏在運作著,都是如來藏所生起的法,所以邊見和邪見也即是正見,離開正見的如來藏,也就沒有邪見,離開中道,也就沒有邊見。所以一切知見,即是正見,一切色即是佛色,一切聲即是佛聲,一切香即是佛香,一切味即是佛味,一切觸即是佛觸,一切法即是佛法,那麼解脫之道就在一切法當中,就在目前,仁者要用智慧自行識取。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