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成唯识论选讲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论著讲解 更新时间: 2020-11-29 13:00:31 阅读: 2723

成唯识论第三卷讲解(2)

原文:此识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别违顺境相。微细一类相续而转。是故唯与舍受相应。又此相应受。唯是异熟。随先引业转。不待现缘。任善恶业势力转故。唯是舍受。苦乐二受是异熟生。非真异熟。待现缘故非此相应。

释:此识,是指第八识异熟识。祂的运行行相,极其微细,不分明,不明了。不像六识心那样,容易让人名了,容易让人认知到。六识心的运行比较粗,意识容易观察到,而第八识的运行非常微细,极不容易让人发现,需要福德具足到一定程度才行。第八识不与六尘相对应,不能分别六尘。六尘境界是顺境还是违境,祂不知道,就是说祂不知道六尘的好坏,不知道是非和善恶,因为不与六尘相对应,不知不见六尘故。

第八异熟识的行相,是那样的微细,以至于极大多数人,很难证得祂,也很难观察到祂的存在和运行。但是祂却永永远远地相续运作着,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未来也永远不会停止运转。因为祂是不生不灭的心体,永远不会有断绝时。因此,第八识只有与舍受相应,没有苦受和乐受。但是第八识的舍受与前七识的舍受,有些不同。

前七识的舍受,是分别六尘境界以后,对六尘境界的感受是随缘,可有可无的觉受,是一种无所谓和不在意的感受。而第八识的舍受,是根本就不了别六尘,不知道六尘,当然不会对六尘生起任何感受了。就像一个盲人,看不见鲜花,对于面前的鲜花,当然没有任何感觉了。也就像一个聋人,根本就听不见声音,音乐传过来,他当然不会有任何感受了,第八识就是如此。

这种不分别六尘顺境和逆境的相应舍受,只有异熟识有。随先引业转。不待现缘。任善恶业势力转故。唯是舍受。异熟识随着众生前世所造作的业行,而随七识流转到此世。而异熟识对于众生的业行和果报,也是舍受,祂不会因为众生造善业,升天享乐而欢喜,也不会因为众生造恶业,下三恶道而受苦,从而生起苦受。异熟识无有任何的觉受,不管众生造作什么样的业行,受到什么样的果报,祂都无喜无忧,完全是舍受。

众生造善,异熟识随善缘,众生造恶,异熟识随恶缘,祂都无所谓。善与恶与祂全然无关,祂全部随顺,因此完全是舍受。但是众生的苦乐二种感受,都是异熟果报,由异熟识而出生。虽然苦乐二受,由异熟识而生,但不是真正的异熟识的觉受。

因为这二种受,要有相应的业缘,要有现时的正报和依报——六尘境界,才能有苦乐二受的产生,这是六识所具有的觉受。异熟识没有,异熟识与此二种觉受不相应,因为异熟识不对应六尘境界,与众生的正报和依报环境都没有关系。祂不受任何果报,也不感受任何境界,因此没有任何心境,没有任何觉受。

 原文:又由此识常无转变。有情恒执为自内我。若与苦乐二受相应。便有转变。宁执为我。故此但与舍受相应。若尔。如何此识亦是恶业异熟。既许善业能招舍受。此亦应然舍受不违苦乐品故。如无记法。善恶俱招。

释:又因为这个异熟识体性常恒不变,有情众生无始劫以来,一直都在执著第八识为自己,把第八识所有的功能体性,都据为己有,认为是意根自己做得了那些所有的事业,都是自己所为。

异熟识如果与苦受相应,祂就不会让众生去三恶道受苦,祂也不会随着众生的七识去三恶道。异熟识如果与乐受相应,祂就会众生永远活在天上,不要死去。众生造恶业时,异熟识就不会记录收存,然后又输出恶业种,祂就不作这件事,就会有所选择了。那这样,异熟识的体性就会转变了,不是原来的那个清静的心体了。

众生造恶业时,异熟识也不会随顺过去,不会输出种子,这样众生的恶业也就不能造作了。因此,变来变去的异熟识,就不是恒常不变的了,意根也就没必要再执著祂为自己了。就像意根一旦知道五阴是生灭变异的,是无常的,是虚妄无我的,那么意根就不会再执著五阴为自己,二者是一样的道理。因此异熟识,只与舍受相应。

如果是这样,异熟识只与舍受相应,为什么这个异熟识也能让恶业异时异地异类而成熟呢?答:既然允许众生受善业果报时,异熟识也是舍受,那么众生受恶业的恶报时,异熟识也应该是舍受。异熟识的舍受,永远不会违背和影响众生七识的苦乐受,二者不互相违逆,不互相冲突。比如,众生受不善不恶的无记果报时,异熟识是舍受,那么众生受善报和恶报时,异熟识仍然是舍受。

 原文:如何此识。非别境等。心所相应。互相违故。谓欲希望。所乐事转。此识任运。无所希望。胜解印持。决定事转。此识瞢昧。无所印持。念唯明记。曾习事转。此识昧劣。不能明记。定能令心。专注一境。此识任运。刹那别缘。慧唯简择。德等事转。此识微昧。不能简择。故此不与。别境相应。此识唯是。异熟性故。善染污等。亦不相应。恶作等四。无记性者。有间断故。定非异熟。

释:这个部份还是讲阿赖耶识的心所法。“如何此识。非别境等。心所相应。”这句话是讲,为什么第八识不是与五别境等心所法相应,就是说祂为什么不与五别境心所法相应,祂为什么没有五别境心所法。什么叫五别境心所法呢?五别境心所法就是:欲、胜解、念、定、慧五个心所法。

别境的意思是说,这五个心所法不是时时处处都能现行出来,是在个别情况下才能现行运作的,有很多时候是不现行出来的,所以才叫做别境。不像五遍行心所法必须是伴随着八个识从始至终在运行不断的,五别境很多时候是断而不能现行出来的,是不能普遍存在于一切时一切法的。

为什么第八识不是与五别境等心所法相应呢?《成唯识论》里讲是:“互相违故。”什么叫互相违故呢?意思就是说第八识的行相与五别境心所法的行相互相违背,二者的行相具体分述如下。

欲心所,就是希望所乐事转。这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的意思是说,现在心里所没有的,还没有达到的那个境界,没有拥有的境界,心里是想要拥有,希望能够实现心愿,达到那个目标和心愿。欲就是想、要、希望、计划、打算,这就是欲。有所希望、有所希乐、有所要求、有所乞盼,这叫欲。希望现前还没有的、不存在的人、事、物、理能够得到,希望能够拥有,希望能够实现,这是欲的一个方面的内容。

欲的另一个方面的意思就是说,现在有的人、事、物、理,希望能够消失,不再存在,希望能够远离,希望能够舍弃,目前所拥有的境界,与我们的心相违背,不希望再继续存在,可是却存在着,与己不相舍离。欲就是想把这个境界给舍弃掉、丢弃掉、抛弃掉、离开、转离,这是欲的两方面内涵。

欲是谁拥有的呢,谁有这个欲心所呢?欲是六识心所拥有的,当六识现行出来的时候,有时就有欲心所的伴随。六识心打算拥有一些境界,希望拥有一些境界,想要离开一些境界,这些都是属于欲的方面,叫欲心所。有所希望、有所希乐、有所稀求、有所盼望,有所愿望,这都是六识心所具有的欲心所。但是欲心所,不是常常出现的,是偶尔出现的,否则众生的心里欲望就太炽盛了,苦恼就太多了,尤其是众生福薄,欲望根本就不容易得以实现。

那么第八识有没有欲心所呢?我们知道第八识的体性,没有欲望,祂不做主宰,没有希望、没有欲求、没有期盼。祂对一切法都是任运而行的,任运而行也叫做法尔如是,祂只是这样的一个运行程序,祂的运作就是如此的。而祂也不对应于六尘境界,不了知六尘境界,因此祂也不会对六尘境界有欲求和贪求。

第八识对于一切法都没有欲求、没有要求、没有所求、没有希望、没有打算、没有愿望,这是第八识的行相。尤其是对于六尘境界,第八识是不对应六尘境界的,因此祂肯定是不希望六尘境界如何又如何的,所以说祂没有希求、没有欲望、没有期盼,也没有打算,没有任何一点点的愿望。

那六识心想要成佛,第八识有没有这个愿望呢?这件事跟第八识没有关系,祂与此法不相应,祂没有这方面的心行和愿望,对成佛之事,祂就没有希求和愿望,祂也不会去学佛,祂也不会去受戒、持戒、守戒,祂也不学任何一种法。相反六识心就想要出离生死苦,想要尽快成佛,而六识学这些佛法,都得依靠着第八识才能修学。第八识在一切法上的运作,都是任运而行,随着业种,随着因缘,随着意根,法尔如是地就运行出来了,祂的行相就是如此,祂的体性功能就是如此,祂的运行程序也就是如此。

阿赖耶识从来都是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运行着,祂没有自已的希望、打算,欲求,都没有,对于一切法祂都无所希求,祂不会说:“我要变生出一个身体,属于我拥有;我不变生这样的身体,而要变生那样的身体;我要变生这样的宇宙器世间,不变生那样的宇宙器世间。”祂都没有这样的心行,没有这些打算,没有这样的意愿,祂什么心行都没有。

祂只是法尔如是的如此运作,作意于种子,输出种子,实现业果,把种子输送出去以后,就产生了万法,按照某一个缘,某个业缘,来变生某一法,配合七识的一切活动。所以第八识阿赖耶识没有欲心所,没有欲望和希求。

五别境心所法的第二个是胜解,什么叫胜解呢?《成唯识论》里说:“胜解印持。决定事转。”印持就是把某一件事情某一法,印下来,有了烙印,并且受持了,就是说对这件事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理解了,并且能够受持和运行运用。决定事转,就是理解知道了到某件事情某一法就是如何的,心里已经很坚定,不再怀疑了。

比如说看见一朵花,眼识和意识两个识心都了知清楚了,于是就取了花儿的相,心里印持下来了花儿的相,并且心得决定,这就是某某花儿。了解了花儿的相貌特征,根据花的外表,花的显色,花的颜色,花的形状,花的表色,花的无表色,就知道了这是花,并且知道了具体是什么花,花的品种等等内涵就都知道了。这样就把整朵花印持于心,内心决定了,这就是某某花儿。

那么看见一个人呢,六识心也印持下来了,这个是人,多大年纪,是男人还是女人,形态是怎么样,气质如何,学问修养如何,外貌是如何,品行是如何,对他的言行举止,就能够胜解了,那么就了解了、明白了,看清楚了,心得决定,内心没有疑惑了,这就叫作胜解。决定了、肯定了就是这么回事,就是某种法,就是这个样子,这叫作胜解。

阿赖耶识有没有这种胜解心所呢?《成唯识论》说:“此识瞢昧。无所印持。”什么叫瞢昧呢?意思是其心昧劣无知,不能作于了别,这是指阿赖耶识不了别六尘境界,不知六尘境界的体性。所谓的瞢昧就是不懂,禅宗里叫作不会,不会六入故,祂对于六尘境界不会,不明白。因为祂不对应于六尘境界,六尘境界是六识所对应的,六识所了别的。阿赖耶识,不对六尘,不识六尘,不会六尘,不会六入。

“此识瞢昧。无所印持。”对这一切法,阿赖耶识都没有胜解。当我们遇见一个人,六识对这个人进行评判,进行胜解,进行印持的时候,内心就有一个决定性的概念,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但是阿赖耶识看不见这个人,也听不到这个人的声音,和这个人有关的所有信息,第八识都不了别,都不相应,因此对这个人,阿赖耶识祂就没有胜解,不知道这是个人,是什么人当然祂就更不知道了,什么年龄、气质、相貌、品行,祂都不了解,都不知道,这叫瞢昧。

无所印持,因此阿赖耶识就不能印持,不能决定,不能胜解,当然也没有名言和思维了。对于一切境界,外边的山河大地,花草树木、宇宙器间,所有的风声鸟声,香尘气味,祂都没有胜解力,祂都不对应。既使祂能够变造出众生的五阴身,对于五阴身祂也没有胜解,祂不会说这是人的身体,该给祂造什么样子的,祂没有这样的概念。

虽然祂能变造出万法来,万法都是祂变造的,但是变造出来以后,祂也不了别,正在变的时候,祂也不知道变的究竟是什么,祂只是根据业种输出种子,任运而行,其结果是什么,祂就管不了了。祂只是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流程来运行,就像公式一样,完全是公式化的。祂就那样在每个刹那每个刹那地,每日、每月、每年都是这样,按照公式、按照程序地运转着,同时变造出一切法出来。但是祂也不知道变造的究竟是什么,祂没有一切法的概念,祂没有胜解心所。

五别境的第三个心所法是念心所,念在《成唯识论》里的定义是:“念唯明记。曾习事转。”什么叫明记呢?就是很清楚、很明白的把这件事记下来了,心里记住了;“曾习事转”曾是曾经,已经过去了,比如我现在正说话,下一秒钟,话说完了以后就过去了,这句话现在不存在了,就叫作曾,只要是过去了,就叫作曾;习,就是行和作,心里对于所作过的事情,所经历的一切人事物理,都能够明明白白的记住和收存,还能想起和忆念,这就叫作念。

这个念心所是谁拥有的呢?谁有念心所法呢?那是意识所具有的,意识心的念心所相当的强,祂接触什么法,就能记住什么法,过后就能回忆出来,而且能时常念着、想着、忆持着,这就叫记忆。意识有记忆的功能,为什么有记忆的功能呢?因为有胜解,意识能明了一切法,了别一切法,分别一切法,然后就忆持不忘。

意识有了胜解之后,祂才能记住,接触了一个人,祂就能记住这个人;了别了一种花,祂就能记住这种花,能记得自己看过什么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是什么样的一个情景,花的状态是什么。意识胜解了之后,祂就能记住了。越胜解,胜解力越强,记忆就越牢。胜解力弱的时候,比如接触到一种花,他心里没有概念,过后就可能怎么想也想不明白,祂记忆的就弱,或者没有记忆。

比如一个畜生,对于人类的事情,没有胜解,牠就不会对人类的事情有记忆。比如一只狗就喜欢大粪,可是主人告诉牠,那东西很脏不可以吃,牠对于脏的概念内涵不懂,没有胜解,就可能还会想方设法地去吃大粪,牠对此事没有记性。比如小孩子,他的胜解力差,记忆力就弱,做过的事情,经历过的人事物,就记不太清楚,记忆力就弱。长大以后,再回忆小时候一岁、两岁、三岁那时候的事情,很多事情就回忆不出来了。

为什么呢?因为小孩那个时候,对一切事物都不熟悉,他没有接触过多少人事物,不知道那么多的名词概念,他的胜解力就弱,胜解力弱,记忆就不牢固。他就回忆不了太小时候的事情,想不起来那时候的事情了。小孩很少回忆,老年人越老越爱回忆,这一辈子的事,每年每月经历的事他都要回忆。所以说有了胜解的心所法,就有念心所法。他能够很明白很清楚的把所经历的人事物,都记住了。所以看一篇文章,越理解越容易记住,越容易背诵出来,不能理解就会死记硬背,很是苦恼。

阿赖耶识有没有念心所呢?刚才讲了,阿赖耶识因为祂没有胜解力,一切的六尘境界祂都不相应,祂都不对应,那就没有胜解,祂不明了六尘,不明白六尘,因此祂也不能记忆发生的事情。六识所经历的一切人事物理,祂都不知道,不明了,因此祂就没有记忆,不会回忆,不会回想,虽然祂能把六识经历过的事情,作为业种收存起来,但不是祂本身直接记忆和想念的,所以阿赖耶识没有念心所。

“此识昧劣。不能明记。”因为祂对于六尘境界的智慧力非常低劣,分别不了六尘,也就不明了六尘,因此就没有记忆,不会记住六尘,那就不能回忆六尘了。阿赖耶识根本就不能了别六尘,祂就没有记忆了,就像一朵花儿在目前,祂根本看不见,不知道有花儿的存在,祂当然就不能记得住花儿了,也就不能念着花儿了。

一个人在面前,祂看不见,祂怎么能记住这个人呢?怎么能心里念着这个人呢?外面的风声、鸟声祂听不见,就不知道有风声和鸟声,祂怎么能记得住风声鸟声并且心里念着呢?祂内心里连这些风声、鸟声的概念都没有,虽然这些风声鸟声都是由祂所产生出来的,变现出来的,但是祂没有这些概念,因此祂也不能明了风声和鸟声,祂也不会记住这些声音,也就不能忆念这些声音了,因此阿赖耶识就没有念心所。

第四个心所法是定心所,什么叫作定呢?《成唯识论》里说:“定能令心专注一境。”意思就是说能把心念专注在一个境界上,叫作定,心定在一个境界上不动摇,一直是缘在一个境界上,没有第二、第三、第四个境界,也许住在第二个境界比较轻微,没有多少感知,但还是以一个境界为主。心定在一个境界上,专注于一个境界上,专是专门,注是倾注,把整个心识专门倾注在一个境界上,就叫作定。

是谁有定呢?六识心都可以有定,能把心念力、注意力、精力,全部集中在一个境界上,来作分别和了别。这得要通过训练注意力才能集中,有的人不用通过特殊专门的训练就能有定,那是前世修行的善根。有时候有的人觉得某件事非常重要,这个人要想考虑别的事情就考虑不了了,因为这件事太重要了,他不得不把心思定在这一个境界上,来专注地了别和思虑,根本不能放舍。

比如有些神经方面有疾病的人,对于某些事特别执拗,心心念念都是这一件事,根本就分散不了注意力,那么为了对治他这种病症,就要想办法分散他的注意力,把他的注意力引导到其它方面去,让他对其它的事情感兴趣,把他的注意力分散,他的精神状态就能正常一些了。

所以定心所就是心的专注力,是六识所具有的功能体性。定主要是以意识心为主的定,五识也有定,也能专注不散乱,六识都能够专注在一个境界上不散乱。禅定如果是修好了,心就越来越细致,能引发智慧的生起,而同时色身的觉受就很舒适,身心就会顺畅愉悦。

第七识有没有定心所呢?没有得到甚深禅定的人,没有转识成智的人,第七识没有定心所,因为第七识肯定要缘于所有的六尘境界,除了六尘之外的法尘,祂也能缘到,第八识变什么,第七识就缘什么,祂攀缘的范围比较多,祂就定不下来,不可能专注于一境。但是通过修定,也可以训练第七识减少攀缘,减少执著,让祂不到处攀缘。祂如果不到处攀缘,只缘很少的法尘上,六识心就能定在一处,不散乱了。菩萨们修到一定程度,到地上菩萨的时候,第七识意根可能就会有定心所,佛地的第七识是完全与定相应,有定心所,有五别境心所。

阿赖耶识没有定心所,《成唯识论》说:“此识任运,刹那别缘。”此识就是阿赖耶识,任运就是自然而然的随着因缘而运行着,祂没有自己任何一个心念、心行、打算、意见和想法,祂不做主宰,只是按照某种机制,按照固定的律则自然而然的运行着,法尔如是的这么运行着。此识任运,刹那别缘,祂刹那刹那地随缘到处缘于其他法,不能定在一处。如果祂定在一处,那么其他的法,就不能现起,不能执持了。

阿赖耶识有几个遍:祂遍一切处,遍一切时,遍一切法,遍一切界,遍一切地。如果让阿赖耶识定在一个境界上,那么其他境界,祂就不能去执持和变现,其它境界怎么办呢?那就会消失了。如果哪个境界阿赖耶识不缘过去、不去维持的话,祂不去出生的话,那个境界就会消失。所以说,六尘境界任何一个法,都有阿赖耶识在执持着,那些法才能存在和运行,一旦阿赖耶识不管了,离弃了,那些境界全部都会消失,所以阿赖耶识没有定心所,不能定于一处。

比如说阿赖耶识在给我们变色相,缘于色尘上,阿赖耶识如果只集中在一个色相上,不缘其他法,那么声音怎么办呢?祂就不能变现声音,那么我们就听不见声音了。祂不给变现的法就不能出生,即使出生了,也会消失不存在了,那我们六识该如何存在和运行呢?六识就没有办法运行,就不能了别六尘境界了。所以阿赖耶识不可能只专注于一个境界上,祂必须是同时缘于十八界,每一个界都有祂的存在,十二处上每一处都有祂的存在。而且世间任何一个法上都有祂的存在,祂都得缘过去。

比如说我们眼看色,能看十种色,面前十种色,二十种色,一百种色,这一百种色都得有阿赖耶识的运作维护,否则那些色就不能存在,我们就看不见了。阿赖耶识既然遍一切法,每一个法上都应该有阿赖耶识的运行。色有十种、二十种、三十种、一百种,我们听的声音,周围一切的声音不知道多少种了,周围的气味也不知道有多少种了,我们身上的触尘更多,也不知道有多少种的触尘。

这些法每一个法上都有阿赖耶识,祂都在维持着,执持着,这样每一个法才能正常的存在,才能够运行,我们才能够了别到,才能过正常的生活。所以不可能让阿赖耶识专注于一个境界上,否则祂就不是遍一切处,遍一切时,遍一切界,遍五蕴,遍一切法上了,因此第八识没有定心所。

五别境心所法最后一个是慧心所,这个慧心所我们理解为有智慧性,因为有智慧,所以就能够作一切的拣择、权衡与取舍。所谓的拣择,就是能够分别、辨别、挑选,知道和明白此人事物理是好还是不好,彼人事物理是对还是错,如何做才有利无弊,都能够分别得出来,也能够判断得出来。有智慧才能作这样的分别判断,没有智慧就不能够分别、判断、抉择和拣择。

比如说看色时,能作拣择,那种色比较好,比较可心,就分别出来了,然后就对色进行取舍。慧再深些,还能把这些色再作微细分别,分析判断色的来源,色的本质,色的组成材料,色的组合,色的加工制造,这些都能知道,这就是慧,因此才能有拣择取舍性,认为这个事物好,那个事物不好;这个人好,那个人不好;这个理对,那个理不对;对一切法都有一定的思维、分析、判断和拣择性,这就叫作慧。

德,就是德能和功用,有慧就有德;没有慧,心比较劣弱,就没有德。智慧劣就愚痴,愚痴就不叫慧,那就没有拣择性了。愚痴人他就什么也不能分辩出来,好坏,大小,高低,上下,都分别不清楚,那么他就没法作正确的拣择,也没法正常的生存。有慧心所法,就具有一定的拣择性,能够分别判断出是非、善恶、对错、高低、大小等等一切法。

六识肯定有慧心所了,因为六识能够分别、辨别,能够拣择,意识心还能够作分析、判断、想象、思维、观行等种种心理活动。六识知道六尘的善恶、是非、对错、好坏,那么慧心所就以第六识为主。第六识的智慧,会不断地发生增减变化,有时慧强,有时慧劣,这也与业缘有关系。尤其是我们学大乘佛法的人,懂得和证得如来藏法以后,第六识的智慧就能越来越广大,越来越深细,直到转识成智,再具有唯识种智,最终就能具足究竟无上的甚深智慧,天上天下无与伦比。

当然学小乘解脱法也有小乘解脱法的智慧,会生出苦集灭道智,生出无生智和尽智,对解脱之法就有一定的抉择力,会知道这个法能修到什么程度,那个法能修到什么程度,这个法是正确的,那个法是不正确的。有智慧产生以后,就能够有一定的抉择力了。那么修学大乘法,意识心就更有智慧了,涉及到的佛法的范围更广泛和更甚深。

明心见性以后,对于阿赖耶识就有进一步的理解力和胜解力,对于一切法有很强的拣择力。知道此法能让人明心见性,彼法不能让人明心见性,知道此法是讲第八识体性的,彼法是讲世俗法的虚妄性的。意识都能够有一定的分别力、辨别力与拣择力,对于善恶、是非以及各种义理认知程度、深广度的拣择、判断力,就是慧心所法的德用。

六识有慧心所法,第七识也有慧心所法,只是第七识的慧比较劣弱,分别力不强,因为祂所缘太广泛了,没有定,心就不能定在一处,因此祂的分别慧就微弱,不能具体分别出六尘境界是什么,第八识所出生的法尘究竟是什么。

那么阿赖耶识有没有慧心所呢?《成唯识论》说:“此识微昧,不能简择。”这里的昧,就是瞢昧、昧劣、昧略,阿赖耶识也有很重的瞢昧性,对六尘境界不清楚,不明白,分别不了,也拣择不了,就是因为祂心的昧劣性。微昧,是说在对六尘的分别性上,阿赖耶识就没有智慧、没有抉择力了,祂不能作六尘上的拣择,不知道六尘境界的好坏、是非和善恶,对这些法不具备抉择性,因此祂就不能只助七识作善而不助七识造恶。

虽然阿赖耶识没有慧心所,祂不能分别六尘的是非、善恶、好丑、大小等等,但是阿赖耶识真正是有大智慧的,祂的智慧太广大了,三界世间、十方世界祂都能够运作变现出来,其智慧无与匹敌。但是为什么祂却没有慧心所呢?前面已经说了,第一,祂不对应六尘,第二,祂对六尘既没有胜解,没有欲,也没有念,也没有定,当然祂就没有慧了。因为祂不对六尘境界,祂怎么能拣择六尘呢?祂就拣择不了,也就不能分别是非、善恶、大小了,这些都属于六尘境界里的法,对此祂就没有拣择力。

比如说阿赖耶识能够缘业种,缘业种以后,就能依据业种变造宇宙、根身、器界,这是祂的大智慧性的体现,但是在这些方面祂也没有什么拣择,不会说我要变造这样的宇宙器世间和众生的身根,不造那样的宇宙器世间和众生的身根;祂不会说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祂都没有拣择性。祂只是根据种业任运的来创造一切法,创造五阴身,祂都不会做任何的选择。但对于六尘境界,什么色声香味触法,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祂都没有拣择力,祂不能了别,不能分析,也就判断不了,因此阿赖耶识就没有慧心所。

五别境心所法就讲解到此,以上解释了阿赖耶识不与五别境心所法相应的原因,表明祂不与欲心所法相应,祂没有欲;不与胜解心所法相应,对六尘境界祂不能胜解不能了解;祂不与念心所法相应,祂没有记忆,不能忆念;祂没有定心所,不能专注在一个境界上;祂没有慧心所,没有拣择性,不能作选择。我们的六识心常常要作拣择,这个法是什么样的,那个法是什么样的,这个法是对还是错的,是深的还是浅的,是广还是狭,第六识常常就作这些拣择。然后还作这样的抉择,我要学这个,不学那个,我要修这个法,不修那个法,因为祂有拣择力嘛。

所以说学佛人修到一定的程度,他就有拣择慧,有了择法眼,知道这个法对,那个法不对,我应该修这个法,不应该修那个法,这时就说明他已经有了择法眼,有了一定的抉择力了。没有修到一定程度时,就没有择法眼,也就没有佛法修学上的智慧,他就辨别不了什么法是正,什么法是不正;他就选择不了究竟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他就只能随缘了,遇到什么法就学什么法,不管是对还是错,他就会随着学过去了。所以众生还没有修到有智慧有抉择力的时候,也就没法作拣择,只能随顺着因缘和业力而修学佛法。

八识心王的五十一个心所法当中,除了五遍行和五别境心所法,还有十一个善心所法,就是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这是十一个善心所法。还有二十六个烦恼心所法,这就多了,包括根本烦恼六:贪、瞋、痴、慢、疑、恶见;随烦恼二十: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还有四个不一定是善,也不一定是恶,有时属于善,有时属于恶的心所法,就是悔、眠、寻、伺。

阿赖耶识都不与这些心所法相应,意思就是说,阿赖耶识没有善心所,祂不造善,阿赖耶识也没有染污心所,祂不造恶,因此祂就没有十一个善心所,没有二十六个烦恼心所,祂不会现起烦恼,也不受的染污。阿赖耶识也没有善恶不定的四个心所法,祂没有悔、没有睡眠、没有寻、没有伺。这些心所法都与阿赖耶识不相应,阿赖耶识没有这些心所法,只有五个遍行心所法。刚才已经说了没有五别境,现在再补充说明祂也没有善十一心所法,没有烦恼心所法,没有不定心所法,只有五遍行心所法。

阿赖耶识没有善恶性,祂既不造善,也不造恶,祂就没有善染等这些心所法。为什么没有呢?《成唯识论》说:“此识唯是异熟性故。”第八识只是异熟性,成熟善恶业种,实现善恶业报,让众生相续不断,果报不坏失。那么祂本身就不能有其他心所法,就不能有善恶性,否则就不能受善染法所熏习,不能实现善恶业报。

阿赖耶识的体性,唯是异熟性故。什么叫异熟性呢?就是说第八识祂能够让众生的业种,异时、异地、异类而现行,异时、异地、异类而成熟。意思就是说,众生的七识造作业行,阿赖耶识就刹那刹那收存种子,记录业行,因缘成熟时,就要输出业种,实现众生业因果报。所以说阿赖耶识不间断,如果祂一间断,那么六识造作的业行,祂就不能作记录,不能收存业种了;祂不收存业种,将来这个果报就要成问题,众生造业就没有果报了。再者说,祂如果间断了,众生也就不能存在了,一切法也都会消失不见了。

因为阿赖耶识是不间断的,祂就能把众生一切的身口意行,都能够记录下来,收存种子。收存种子以后,祂能让这些种子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异地而熟,让这些种子在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点,另一类果报身上,来实现业因果报,这叫异熟性。祂能够让众生所造的业种,异时而熟,异时而生,让众生的果报异时、异类、异地而实现,这就是异熟性。

所以阿赖耶识的心所法,只有五遍行心所法,没有五别境心所法,也没有善的心所法,没有恶的心所法。就是说阿赖耶识既不造善,也不造恶,但是祂也不造作世俗法里的无记业,比如吃饭、穿衣、走路、开车等等这些无记业行。总之,五十一个心所法都与第六识相应,有一部分与前五识相应,而不与阿赖耶识相应,阿赖耶识只有五遍行心所法。

六七识和前五识的心所法,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修到一定程度就能转变了。修到声闻三果时,心所法当中的贪爱和嗔恚等烦恼心所法就消失不见了,修到四果时我慢等烦恼心所法也消失不见了;修到初地菩萨时,六七识初步转识成智,心所法就会有明显的变化,其中意根的我见、我痴、我慢、我贪,这四种心所法就没有了,意根由原来的十八个心所法,减少好多个,善心所法会增加,当然意根虽然与善心所法相应了,但是还不够究竟,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善性。

而意根的慧心所法也要增强增大,因为祂也在逐渐与定心所法相应;又因为意根初步达到无漏,初步转识成智了,祂对一些法就有了一定的胜解力,也有了念力,只是还不够完善,不够究竟彻底而已,包括祂也会有一定的欲心所,只是没有意识心的欲心所明显和强烈而已。这些内容很深细,地前菩萨很难观察到,因为心中还有漏,无明还重,意识和意根还没有转识成智之故。

意识以及五识的烦恼心所法也减少了好多,其中六根本烦恼中贪、嗔、慢、疑、恶见断了,没有了,只剩下一丝无明烦恼故意保留着,没有断,为了留惑润生之故。当然意识对于如来藏法还有法爱法贪没有断,对如来藏法的疑没有断尽,还有无始无明的上烦恼没有断;而意识心的二十个随烦恼都断了,没有了;意识心的不定心所法就转变成善的心所法,没有恶性的了,当然转变还不究竟不彻底。

成唯识论第五卷中说,已转依位,意根心所法与二十一心所法相应。初地菩萨转识成智以后,意根的心所法就与五别境心所法有些相应了,也与善十一心所法相应,只是相应的程度还不够彻底不够圆满,但是心所法肯定是改变了。所以如果要讲心所法,就要说明是众生什么修行阶位的心所法,是凡夫众生的心所法,还是三果以上圣人的心所法,还是地上菩萨的心所法,还是佛的心所法,还是第八识的心所法,还是无垢识的心所法,这些都要标明,那么学人心里就能清楚了知了。

不是所有众生的心所法都是相同的,因为众生的烦恼大不相同,智慧性也大不相同,心所法就会有差别。地上菩萨已经断了烦恼的现行,烦恼心所法也就不再现行出来了,而且六七识已经初步转识成智,心所法肯定是要发生转变的。

心所是识的助伴,是伴随于识而现行运作的,就比如是识的拄杖一样,识必须依靠着心所才能运行起作用,也就像是腿瘸的人,必须要依靠着拐杖才能行走。而心所法根本没有种子,只要某个识一现前,这个识就以心所法的形式来运行,识都是以心所法的形式来运行的。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里说,心所法是伴随着识而运行的,是识的助伴。心所是没有种子的,只是伴随识出现的现行法,第八识里不存心所法的种子,其祂几个识也不存着心所法的种子。

意根和第八识所对应的不一定是六尘境界,但是这两个识只要现行运行,就有心所法的运行。意根有烦恼心所法的时候,意根的五遍行心所法在现行的同时,烦恼心所法有时也会同时现行运作,好几个心所法都会同时现行运作。

 原文:法有四种。谓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阿赖耶识。何法摄耶。此识唯是。无覆无记。异熟性故。

释:法有四种,这个法是指什么法呢?这个法是指八个识所造作出来的法,八个识所共同运行出来的法。这些法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善法,第二种是不善法,第三种是有覆无记的法,第四种是无覆无记的法。

覆就是染污、覆盖、遮障的意思,因为有染污,就能覆障真性,覆障真心,那么这种法就有覆障、有染污、有遮障,能遮蔽真性、遮蔽善法,这就叫覆。第三种法叫作有覆无记的法,记是指善恶性,无记就是不善不恶性的法。第四种法是无覆无记性的,就是说造作出来的法,没有染污,既没有善性,也没有恶性,是不善不恶、没有染污的无记性。

八个识所造作出来的四种法,就包括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这四种。谁造作善法呢?善法和六识心相应,不善法也与六识相应,善不善法都和六识心相应,六识心有时候善,有时候就不善。有覆无记和第七识意根相应,凡夫的第七识意根有我贪、我慢、我爱、我痴,因为这些无明烦恼,祂就把阿赖耶识的功德性都执为自己的功德,这样能覆弊、障碍了阿赖耶识的真相,也障碍了自己得解脱,让自己长期处于生死轮回中,苦恼不断,所以叫作有覆。

那意根的无记性,是因为了别慧昧略,不能思索六识业行以及自己心行的善恶性,也不知道六尘境界是善是恶,以及结果是善是恶,第七识意根就不会说我要造善或者要造恶,因此意根不属于善,也不属于恶,祂的运行就是无关善恶的无记性。

但是在初地菩萨以上,意根的心所发生了改变,烦恼去除了,有覆性就会消除一部分;而且智慧力也比其他众生的意根增强了,尤其是知道了很多法都是第八识的功能体性,并不是自己的功能体性,其对法的执著性就减少了很多,因此就与善法相应一些,无记性就减少。到了佛地,意根就完全具有二十一心所法,与五别境和善完全相应。初地就相应一小部分,因为意根达到初步的无漏了,智慧力就增强,这时候就叫做智识。

无覆无记性,是指阿赖耶识心体所具有的体性。阿赖耶识是本来就解脱的心,因为祂没有无明和烦恼,也就不会去执著任何一种法,没有人我执,也没有法我执,那就不能遮障自体的真实性,不能遮障其他心体获得解脱,自身也不会迷惑颠倒,因此,祂是无有覆藏的心体。

祂从来不会起心动念去造作善恶业行,也不在六尘境界里造作业行,不分别和拣择六识所造作的是善业还是恶业,祂自身没有染污的心行,没有贪嗔痴烦恼,没有我见、我慢、我爱、我痴,祂也没有善心所,因此祂的心行是无记性的,无关乎善恶性,也就是无覆无记性的。阿赖耶识属于异熟性,能让众生的业行,异时、异地、异类而成熟,成熟以后众生就受果报。

 原文:异熟若是。善染污者。流转还灭。应不得成。

释:异熟若是善性的,或者是染污性的,众生的生死流转或者是要灭除生死流转,证得解脱,就不可能了。异熟识的异熟性如果是善法,或者是染污法,那么众生就不可能出现流转六道的现象,也就不可能有六道的生死轮回了,同样众生也不可能通过修行灭除六道生死轮回苦。

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说异熟识的异熟性是善性的,第八识就只能配合七识造作善业,并且只记录和收存七识造作的善业,未来也只能输出善业业种,使得众生只受善业果报,那么众生就不能在三恶道里生死流转了,六道轮回的生死果报就不能具足现行了。

如果异熟识是善性的,前七识造作恶业的时候,祂就不能配合七识去造作恶业,比如杀人放火、诽谤三宝这些恶业,祂就不会配合去造作;另外即使配合造作了,七识造作了这些染污的恶业行,因为异熟识是善性的,祂就不可能记录和收存恶业种,不可能把恶业种子收存下来,让恶业熏染自己,那么将来就不能实现恶业果报。

但是实际情况是,前七识不管是造作善业也好,造作恶业也好,还是造作不善不恶的业也好,阿赖耶识都不管这些,祂都要配合着造作,并且收存种子。收存种子以后,等到种子成熟的时候,祂就会输出业种,让七识受到应有的果报。

如果异熟识是善的,那祂就不可能输送众生恶业的种子让众生受恶报,多数的因缘果报就不可能实现了。即然众生有六道轮回的生死现象存在,有生死轮回苦,都是依据所造的善恶业来受果报,那么阿赖耶识就不应该是善性的,祂所配合造作的就不能都是善法。

再比如说阿赖耶识的异熟性如果是染污性的,祂就有染污心行,有贪嗔痴烦恼,祂就只能配合七识造作染污的恶业行,不能配合七识造作善业行。如果祂是染污性的,就不是善性的,那众生的七识想要造作善业的时候,祂就不会配合去造作,善业就不能成就了。

另外退一步说,即使祂配合七识造作善业了,祂也不会给收存这些善业种子,祂也不会输出这些善业的种子,那众生造作善业就不能得到善报,而且最主要是七识没有祂的配合,是不可能造善业的,那么众生就永远也不能去除染污烦恼,永远不能得解脱,生死流转就永远不能灭除了。

这样的话,异熟识如果不是属于善,就是属于恶的话,那么众生要造作善业或者是造作恶业,祂就不能配合造作,善恶业也就不能成就,也就不能收存善业或者是恶业的业种,善业或者是恶业就不能熏染阿赖耶识,那么众生的生死流转,或者是要灭除生死流转苦,就不可能了。

现见众生六道生死轮回的果报不断,生死流转不断,而且也有众生通过修善,在不断的去除染污烦恼,灭除了生死流转苦,那就说明阿赖耶识的异熟性不属于善的,也不属于染污的。祂本身没有染污性,也没有善性,而是随缘配合七识造作任何一种业行,那祂就是不善不恶的无记性。祂不属于善的,也不属于恶的,就能配合众生造作善、恶和不善不恶的业行,把众生的善业、恶业、不善不恶业,都能够记录、收存,将来输出就实现了众生的因缘果报。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