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父子合集經選講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般若經典 更新時間: 2025-07-03 09:23:22 閲讀: 0

第三章 分說內外六界(2)


原文:大王。云何身內火界。若此身中。所有執受。溫暖蒸熱。咀嚼飲食。成熟變壞。便令安和。入熱數者。名為火界。

釋:大王,什麼是身內的火界?如果身體中所有能感受到的溫暖、熱度,能讓咀嚼吞咽到身體裡的飲食成熟、變壞、消化的,就是火界。消化以後,身體就能得到滋養,變得安詳舒適,這些屬於熱能熱量方面的物質就是火界。

火界有熱性、暖性,如果身體裡沒有火性和溫度性,胃裡的食物就無法腐爛被身體吸收。所以眾生吃的飲食再美味,色香味再具足,進入到胃裡時,身體裡的火性就把食物變熟變腐爛了,細菌也在胃裡分解食物,使得食物糜爛容易吸收。所以眾生所吃的飲食以及營養,是非常肮脏不淨的,因此不可貪著飲食,常常作這種不淨觀,就能減少對飲食的貪欲心。

其實細想起來,色身從上到下、從裡到外都是非常肮脏不淨的,到處都是細菌,食物爛壞全靠細菌對飲食的分解作用,沒有細菌的幫助,就吸收不了食物,是細菌在幫助腸胃消化吸收排泄,眾生就靠這些有益的細菌才能正常生活。所以沒有必要貪著迷戀自己肮脏的色身,以及其他眾生肮脏的色身。

佛說眾生的色身就像是一個活動厠所、一個大糞桶,由一層光滑的外皮裹著,把這層外皮揭開,渾身都會露出血肉、筋和骨頭,血肉模糊,處處都是細菌,外皮也一樣都充滿了細菌,這時候外貌還美麗漂亮嗎?如果修出了天眼通的時候,眼睛像顯微鏡一樣,這時就會發現色身的內外充滿了細菌,肉眼是看不到的,用天眼和借助於顯微鏡才能見到。那些細菌也在爭鬥,當細菌數量不平衡時,就患皮膚病和其它疾病,哪地方細菌數量不平衡,哪地方就有病患。眾生餓了也是因為細菌餓了,細菌要吃食物的時候,眾生就貪吃和嘴饞。

原文:云何外火界。謂不執受。溫熱相生。若復有人。於曠野中。尋求火緣。或以蒿艾。或牛糞屑。或兜羅緜。引火生已。或燒草木。山林聚落。及餘方處。皆為所燒。

釋:什麼是外火界?不是自己本身的阿賴耶識單獨執受的溫度、熱度相,而是共業眾生的所有阿賴耶識共同執持的溫度和暖度相,就是外火界。如果有人在曠野中尋找生火的外緣,或者用艾蒿,或者用牛糞,或者用兜羅緜,用凸透鏡等生火之器,把火引生出來以後,火就能燃燒草木、山林、村莊聚落,以及周圍一切可觸及之處,都能被大火所燒。

外火界,是由共業眾生的阿賴耶識共同執持的,單獨一個人的阿賴耶識無法執持外火界,只能執持自己身體之內的火界。過去不像現在有火柴有打火機,是用其它的非常原始的生火方法來生火,如拿凸透鏡在太陽光底下照射聚焦,引燃蒿草、牛糞屑或兜羅緜,點燃以後,再拿這些來引燃其它的東西,這樣才能生火做飯,或者燒烤其它的物質。

火燃燒起來以後,有可能會把草木山林聚落都燒毀了。本來山林中一點火也沒有,萬物生長得好好的,然而火一生出來,就會漫山遍野地燃燒起來,把整座山都燒沒有了,多高的樹木、多大的森林都被毀壞了,火勢如果再蔓延,就能把整個世界都給毀壞。這火是從哪裡來的?先不說是從阿賴耶識那裡來的,先說火的空,如果火是從太陽來的,那麼手裡不拿凸透鏡,任憑太陽照耀,也照不出火,引燃不了木塊用來做飯。太陽如果有火能把森林燒燃了,也就能把眾生身體都給燒熟了,那眾生隨時隨地就會死亡,或者是出生即死亡,或者都不能出生了,那麼世間就不可能有眾生存在了,所以火不從太陽來。

火是從虛空來的嗎?也不從虛空裡來,如果虛空裡有火,一切物體都將被燒毀,世間就會空無一物。火不從太陽來,不從虛空來,不從人手來,不從鏡子來,不從草裡來,火界沒有來處,來無所來,這是小乘的說法。最後火滅了,火到哪裡去了?沒有一個去處,去無所去。如果有去處的話,哪裡有火哪裡就會被燃燒。火界就是燃燒性與熱性,來無所來,去無所去,來時找不到來處,去時找不到去處,實質都是如來藏性,是如來藏的功能。所以萬法歸結到最後,全部歸結到萬法的根源如來藏上,除此之外,沒有一法是真。

《楞嚴經》裡佛說火從如來藏來,是如來藏性。但是如來藏什麼相都沒有,沒有形、沒有相、沒有堅硬性、沒有熱度、沒有水性、沒有飄動性,祂連灰塵那麼大點的色相都沒有,但是祂卻能變現出十方三千大千世界,這就太不可思議了。所以佛法學到最後,就會證得一切的法界實相,再也不迷惑顛倒了,圓滿成就佛道。

原文:大王。此火界性。生無所來。滅無所去。生時本空。滅時亦空。自性空故。但唯言說。之所顯示。如是火界。與火界性。皆不可得。唯佛正智。而能了知。

釋:大王,此火界性生無所來,滅又無所去。火界在出生之前沒有一個來處,滅的時候沒有一個去處。火界性本來是空的,從空當中產生的這麼一點有,這點有再一點點發展壯大,然後滅了,滅的時候也空,沒有一個去處。火界的自體性是空的、幻化的,不是實有的,只是語言所顯示出來的一個假相罷了。因此說,火界與火界性,都是了不可得的,只有佛的正智才能完全明了。

火界的種子無形無相,阿賴耶識本身也無形無相,如果是有形有相的東西存在無形無相的阿賴耶識裡,能存得了嗎?一是不能存,二是如果能存,阿賴耶識也就成為了有形有相的東西了,那就能眼見和手觸,證得阿賴耶識就極其容易了,人人都可成為一個證悟的菩薩。阿賴耶識不是一個什麼袋子和器皿,祂無形無相,存不了有相的色身,但是祂卻能變現出色身來,真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時候,是因為眾生沒有智慧,等智慧具足的時候一切法都可以思議了。佛有智慧,佛能思議,眾生學佛顯現出大智慧時,對於一切法都是能夠思議的,思議一切法都不成問題,對於法就不再迷惑不解了。

不知道法界實相就會迷惑顛倒,認為萬法都是實有的,都值得貪愛,都要抓取,結果就執取了生死苦,在生死苦海中漂泊,不得出離。知道了萬法的真實相,就不再迷惑顛倒,有智慧的時候,就要認識真相,不在假相上顛倒執著。

原文:大王。云何身內風界。輕動等相。謂此內風。或時上行。或時下行。或住腹間。或脅或背。或發癮胗。或聚成塊。或如刀裂。或如針刺。出入息等。遍滿身支。

釋:大王,什麼是身體內的風界輕飄、輕動等相?動相就是身體裡的由下而上的風;或者是由上而下的風;或者是由左到右、由右到左的風;或者是住在腹部、腰脅、後背的風;或者是引發溼疹、鼓起成塊的風;或者是讓身體感覺如刀割和針刺一樣疼痛的風;還有呼吸的出入身體的風,這些種類的風遍滿了身體四肢。

風的特性是輕飄的,有風的推動時,走路和騎車就很快,風一刮,有些輕的東西就被風吹得往上飄。風還有一個特性是動,風能讓物體不穩定,產生動轉。身體裡面的風,或者從下往上走,或者從上往下走,或者是從左往右走,從右往左走,這些流動性就是風的動性,打坐的時候氣脈一動,就能感覺出來。氣脈就是風,氣脈到哪裡,身體的感受就在哪裡出現。本來坐著時身體是彎彎的,氣脈一運行到身體背後,後背馬上就挺直了,不用故意坐直,身體自然而然就挺直了,這就是風的動性對身體的支配作用。

身體能運轉,那是因為身體內有風性,沒有風性肢體都不能動,口也不能說話。言語是如何產生出來的呢?內心裡有覺觀、有感受了,就想用語言表達出來。然後身體裡就生起一股風,風觸著臍,再往上觸,觸心臟和肺,再往上觸氣管、喉朧,再觸舌頭、牙齒、嘴脣,之後語言就產生出來了。

沒有風界語言就生不出來,風性就是動的,語言也是動的,沒有風性,肚臍就不能鼓動,不能形成語言聲音。任憑內心有多少想法,沒有風的作用,語言就不能產生,思想觀念就表達不出來。眾生之所以能說話,能用語言表達,說明身體內部一定有風性,風一動,觸著內臟器官,就把語言表達出來了。風的動能不足時,人就少氣嬾言,說話費力。因此說語言也是虛妄的,語言的一個聲音一個聲音都藏在哪裡呢?沒有地方可以藏;說完話,言語滅了,滅到哪裡去了?也沒有滅處。

世間一切的事理都是這樣的虛妄不實,從一無所有又到一無所有,一切都了不可得。像這樣多作觀行,就能證得人空和一切法空,慢慢的就沒有什麼法是放不下的了,放不下是因為理不通,或者明白一點,但是因為沒有實證。理通透了以後,就會知道從色身到整個宇宙、山河大地、三千大千世界、十方佛國土,都是從一無所有再到一無所有,沒有一個法是真實的。

實證需要深入禪定,深細觀行,如果沒有真正的觀行的過程,修行都會不得力,就沒有力量降伏煩惱,一遇到具體人事的時候,還是把接觸到的一切法當作是真實的,而去執著和煩惱,定力不夠,福報不足,觀行智慧也不足時,就不能獲得無我之果。

原文:云何外風界。謂若此風。從四方來。或狂暴起。摧折樹木。墮裂山峰。若微細起。飄舉身衣。動多羅樹。名外風界。

釋:什麼是外風界?外風界就是指色身之外的器世間中的風界,從虛空中四面八方刮起的風,或者是狂風大作,摧折了樹木,或者是吹墮了山峰的暴風;如果是微風,就要飄起身上的衣服,搖動著多羅樹,這些都屬於外風界。

外風界是在身體之外發起的,器世間裡四面八方都有風。最大的風是暴風、龍卷風、狂風,能把樹木吹折,山峰吹裂,這還不算是最大的風,宇宙最大的風能把三千大千世界吹毀,龍卷風和暴風都不算什麼。世界要毀滅的時候,那個風災一來,器世間全部吹毀,這是外界大風的作用。如果是細風吹來,輕薄物就被飄舉起來,小草樹葉搖擺,讓人深感愜意,這是外界微風的作用。

外界空中的風刮起的時候,風起之前風在哪裡?風沒有處所,沒有地方可以藏。如果風能藏在哪裡,所藏之處就會不停搖動。大暴風通常都是無緣無故就刮起來了,把物體吹折以後,暴風消失了,風到哪裡去了?沒有地方可以去。如果有地方可藏暴風,這個處所也會被吹毀,不復存在了。

原文:大王。此風界相。生無所來。滅無所去。生時本空。滅時亦空。自性空故。無有男相。亦無女相。但唯言說。之所顯示。如是風界。與風界性。皆不可得。唯佛正智。而能了知。

釋:大王,此風界相,生的時候無所從來,滅的時候也無處可去。說明風生的時候是空的,滅的時候也是空的,風的自性就是空的。風界沒有一個男相,也沒有一個女相,沒有男相女相,但是風界形成色身時,就有了男女相之別,所以男女相也是空的、虛妄的。風界自性是空的,只是用言說來顯示一下風界,並沒有實質的風界。因此說風界與風界性都了不可得,這個道理只有佛的智慧,佛的正智才能了知。

風界本身雖然沒有男女相,但是一個人如果能造男人業,就會出生男人色身,如果造女人業,就會出生女人的色身。女人如果能造出男子大丈夫的業,來世就會轉變為男子的色身,男子如果做女人的事,有女人的心性,業種存在阿賴耶識裡,來世就會轉變為女人的色身。果報身是隨著業行業種而轉變的,能變的就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就是無我的。真實的法永遠不改變,只有阿賴耶識是永遠不變的,是實相心體。

原文:大王。云何內空界。若此身內。皮肉血等。顯現增長。離質礙性。謂若眼竅。耳穴面門咽喉。咽啖飲食。所引滋味。於腸胃間。通徹而出。

釋:大王,什麼是內空界?如果這個身體內的皮、肉、血等等,能顯現出其增長沒有質礙性,就是內空界。有質礙性就被限制住了,皮肉和筋骨都不能生長。眼眶、耳孔、面門的鼻孔、咽喉等等有空隙無物之處為空界。品嘗吞咽飲食以後,飲食能順著食道進入腸胃裡,消化以後又排出去,從口腔到食管到胃裡到大小腸,這條通路就是空界,沒有質礙。如果不空就有質礙,飲食就不能進入身體中,更不能排出體外。

什麼叫空界?這裡的空就是指虛空,一無所有的空,空曠的意思。內身裡沒有皮、沒有血、沒有肉,沒有阻礙就是空。血管裡有空間,血液才能流動;氣管是空的才能呼吸;腸胃裡有空界,食物才能在裡面流動;身體裡有空間,氣體、液體、飲食、大小便利等等才能在裡面流動,細胞才能分裂,肌肉筋骨等等才能生長。

身體細胞裡有空隙和空間,細胞裡的各個微粒才能在空隙裡沿著各自的軌道而運動。細胞裡的電子、質子、離子、質子、核子等等粒子之間都有空隙,微粒之間才能發生各種物理和化學反應,細胞才能發生分裂和增長,色身才能發生變化。細胞和細胞之間也都有空隙,呼吸的氧氣才能進到身體細胞裡產生血液,在身體裡面流動。身體裡的各種空隙就叫作內空界。

原文:若時業緣。引生六處。諸處生已。圍繞空界。此說名入。內空界數。然彼空界。從何所來。又若方處。外所顯現。離質礙性。名外空界。

釋:如果業緣成熟,阿賴耶識就會出生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處。六塵處出生以後就圍繞在空界裡,名為六入,屬於內空界數裡。可是這些空界是從哪裡來的?另外,如果在色身之外各處,所顯現出來的沒有質礙性、沒有物質色法之處,就是外空界。

六處就是色聲香味觸法,每一種色法都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而且還有一個空大,也一起組成色法,那麼色法就由五大組成,色法裡就有空間和空隙,色法裡的四大物質就包裹著空間,由於物質色法裡的空間大小不同,空大所佔的比例不同,物質色法的密度就不同,物質的物理屬性就不同。而且這六處色法都是在六識心中所顯現出來的,是在後腦勝義根處成像的,因此屬於內六塵,其中勝義根處的空就屬於內空界。內空界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來時沒有來處,去時也沒有去處。

身體外邊沒有物質的地方就是虛空,叫作外空界,外空界無邊無際的廣大,十方世界都在虛空中建立,想建立多少個佛國土,都能建立起來。為什麼如此?因為虛空無邊際廣大,不是真實存在的法。如果虛空是真實有的,就有固定的界限和邊際,就不是無邊無際的了,佛國土的建立就不能超出這個範圍,那麼佛國土就有限量了。而虛空沒有界限,所以能隨意建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都成佛時,每尊佛都有自己的三千大千世界,世界也不重曡,也不擁擠。因為虛空沒有邊界,不是物質的色法,是無物的,因此可以容納一切物,外空界就是這樣。

原文:大王。若色變壞。一切皆空。所以者何。是虛空界。本無盡故。安靜不動。猶如涅槃。遍一切處。無有障礙。

釋:大王,如果物質色法變壞了以後成為了空無,就是空界了。為什麼物質消失了,一切都空了呢?因為虛空界是沒有盡頭、沒有邊際的,一切處都可以成為空。而虛空本來就安靜不動,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如涅槃性一樣。虛空遍一切處,沒有能障礙它的法。

物壞則成虛空,如房子毀壞了,此處就全部變成虛空了;地球毀壞了,地球這個地方就全部變成虛空了;三千大千世界毀壞了,三千大千世界都成為虛空了,虛空中一無所有。虛空是安靜不動的,為什麼不動?因為它是無物假,物體也是假的,但是物體可以移動,卻沒有人能把虛空移動一下。在虛空中建築一座很高的樓房,能把虛空挪動嗎?不能,只是有物之處就不空,無物就空。虛空是不動的,誰也不能移動虛空,因為虛空無物,又無邊際,怎麼能動呢?虛空裡無物質色法,是一無所有和空無的。眾生時刻都需要虛空和空無,為的是能夠活動身體和擺放物體,因為虛空沒有障礙,眾生就需要這種沒有障礙的作用,為了活動和存放東西。

有人說空氣也是空的,也應該是與虛空一樣無邊無際,不能移動。可實際上空氣與虛空是有很大差別的,空氣是四大組成的物質色法,雖然表面看起來也是無物的,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儀器能檢測出空氣的有無,空氣是物質的,裡面有眾生所需要的各種氣體,因此空氣才能流動。眾生需要空氣,最主要是需要空氣裡的氧氣用來呼吸。

原文:大王。譬如有人。於彼高原。穿鑿池井。於意云何。是池井中。所有空相。從何所來。王曰。無所從來。

釋:大王,譬如有人在高原的土地上開鑿一口井以取水,把土挖出來,就有一塊空處,有一個虛空出現。你怎麼認為?這個池井中所有的空相是從何處過來的?淨飯王說:這個空相沒有來處。

每挖一口井,就出一塊井那樣大的虛空,井當中所有的空相是從哪裡來的?沒有來處。因為沒有物質之處就是空,空不是物質之法,如果再把土填回去,空就消失了,空到哪裡去了?沒有去處,哪裡也不能多出一塊虛空;挖土出一塊虛空,其它地方的虛空也沒有減少。阿賴耶識就類似於虛空這樣不增不減,因為祂無形無相,遍一切處,無處不在。

原文:佛言大王。設使彼人。復填以土。於意云何。空何所去。王曰。空無所去。所以者何。是虛空界。無去來故。不住男相。亦非女相。大王。外虛空界。本來無動。自性離故。但唯言說。之所顯示。除佛正慧。而能了知。

釋:佛說:大王,假使那個人再把土添滿池井,你怎麼認為,空相哪裡去了?淨飯王說:空相也沒有去處。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虛空界本來就沒有來去的緣故。虛空界沒有男相,也沒有女相。大王,外虛空界本來就沒有變動過,其自體性離一切相,虛空沒有什麼實質,只是言說能顯示虛空罷了。只有佛的無上大智慧才能完全了知其中的內涵。

虛空界沒有來,也沒有去,阿賴耶識也同樣像虛空一樣不來也不去,祂無形無相。你從家到這裡來了,你的阿賴耶識有來嗎?阿賴耶識沒有腳沒有翅膀,不能來;當你回去的時候,阿賴耶識回去了嗎?也沒有去,同樣是無形的緣故。所以過去的禪師就問徒弟:“你從哪裡來?”弟子說:“我從上海來。”師父又問:“你是坐船來還是走路來的?”弟子回答說:“我是坐船來的。”師父一聽,就說:“在你沒有坐船來之前,我就應該給你一棒了。”是應該打,你能坐船嗎?曾經坐過船嗎?拿什麼坐船?自性就像虛空一樣不來不去,無相故,禪師問話都不離自性。

原文:大王。云何識界。謂若眼根為主。緣彼形色。及彼表色。名眼識界。若餘五根。緣於自境。各別建立。名五識界。又此識界。不著於根。不住於境。非內非外。及二中間。

釋:大王,什麼是識界?識界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以眼根為主,攀緣色塵的形色和表色,就叫眼識界。如果其他五根都緣各自對應的塵境,各別建立所對應的塵境,就叫作五識界。另外,這個識界,不附著在根上,也不住在塵境上,不在根和境的內外和中間。

識界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以眼根為主,緣就是依靠依賴的意思,眼根等作為出生識心的助緣,以眼根為主攀緣依賴色塵的形色(有形狀的色),比如長短、方圓、高矮、胖瘦,這叫形色,有形狀的色。以及表色,表色就是色所表現出來的行住坐臥、屈伸各種動作等等。這裡說以眼根為主,同時還有意根在緣色塵上的法塵無表色,這時就有眼識和意識的出生,共同了別色塵的形色和表色,還有顯色和無表色。根塵相觸,阿賴耶識產生的眼識和意識就叫識界。

其它的五根也是這樣,以耳根為主攀緣於聲塵,意根也攀緣聲音上的法塵,阿賴耶識出生耳識和意識,共同了別聲塵;以鼻根為主攀緣於外界的香塵,產生鼻識和意識,共同了別香塵;以舌根為主攀緣於味塵,產生舌識和意識,共同了別味塵;以身根為主攀緣觸塵,意根同時攀緣觸塵上的法塵,產生身識和意識,共同了別觸塵。這幾個識就叫識界。

識界都不住在根上,也不住在境上,也不在根和境的裡外和中間,因為識界無形,與色法既不混在一起,也不融合在一起。

原文:然此識界。各各了別。彼彼境已。即便滅謝。生無所來。滅無所去。大王。識生時空。滅時亦空。自性離故。不住男相。亦非女相。但唯言說。之所顯示。如是識界。與識界性。皆不可得。唯佛正慧。而能了知。

釋:然而這個識界各各了別了各自所對應的塵境之後,就滅去了。識界生沒有來處,滅也沒有去處。大王,識界生的時候是空的,滅的時候也是空的。其識界的自體性離一切相,也是空的,不住在男相上,也不住在女相上,識界只是言說所顯示出的虛相罷了。因此說識界以及識界性,都是了不可得的,只有佛的無上圓滿的大智慧,才能圓滿無礙的了知其內涵。

眼識了別色塵以後,眼識就消失了;耳識了別了聲塵以後,耳識就消失了;鼻識了別香塵以後,鼻識就消失了;身識了別觸塵以後就消失了;意識了別法塵以後就消失了,這六個識來無所來,去無所去,來時是空,滅時是空。眼識產生時,沒有處所,不從眼根和色塵中來,不從虛空來,不從大腦來,來無所來。滅時也沒有滅處,不到眼根中去,不到色塵中去,不到虛空中去,不到大腦中去。這只是講小乘的說法,在大乘上來說,都從阿賴耶識中來。

識界的自性就是離一切法,不著一切法,自體性本是空的,識性不住在男相上,也不住在女相上,沒有男相,也沒有女相,但是識性卻能了別出男相和女相。識界本沒有形和自體相,只是以言說來顯示罷了。因此說,識界與識界性都是了不可得的,執著不了也抓不住的,只有佛的正智正慧才能徹底的了知這件事。

這幾個識也不住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上,也不住在外界的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和法塵上,不住在根和塵上,也不住在一切法上。識界本身沒有男相和女相,只是言說的一種假相、一個名詞而已,所以六識界以及識界的性質是了不可得的。識的性質是分別,眼識分別色,耳識分別聲、鼻識分別香臭,舌識分別酸甜苦辣,身識分別觸塵,意識分別法處所攝色,其自性都是了不可得的。只有佛的正慧才能夠把這件事情完完全全地了知,眾生只能了知一部分或者是極小一部分,或者是不了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