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細則
第八章 戒律雜談(2)
十、五戒戒體的作用
戒體是無表色,有遮止犯戒的功能作用。如果受戒之後,心有所改變,能自我約束,遇見犯戒的緣能夠躲避不犯戒,說明就有戒體,並且戒體起用了。
三皈依是心皈依了佛法僧三寶,屬於三寶弟子了,但不等於受五戒,受戒有戒體,皈依沒有五戒戒體。戒體有遮止犯戒的作用,也有眾多戒神守護,能夠防非止惡,不受或少受惡業果報,修行快速。如果剛剛受戒就犯戒,說明有可能沒有得到戒體。沒有得戒體的原因一是可能授戒師戒行不清淨,本身就沒有戒體,不能讓你從中得戒體;二是自己的罪業沒有懺悔清淨,受戒時有遮障,需要再重新懺悔清淨再受戒,直至得到戒體為止。
如果給自己授戒的出家人本身犯戒,失去了戒體,自己從他那裡受戒也不得戒體。所以為了保險起見,可以多受幾次戒。如果授戒師修行好德行好,諸佛菩薩護法神護持就好,受戒時加持力大,感應大,受戒後改變大,道業提升的會比較快。
十一、守五戒就是學做人
其實五戒只涉及身和口,不涉及意,不管意如何,只要身口不犯,就不算犯戒。所以五戒不講戒心,只講戒身口,屬於小乘戒,看住身守住口,守好了,做人的修為也就好了,來世可以繼續做人,也可以斷我見證果。但要想修大乘法想要開悟,就要受菩薩戒,守持菩薩戒。守好五戒,就有德,有人格修養;不能守持五戒,人格不全,修為不夠好,人德不具足。如果凡夫的人格修養都不具足,那就不可能超越於人,不可能斷我見成為聖賢人。
如果五條戒都不敢受,受戒之後也不能守好,那麼出家人的幾百條戒,該如何守持呢?那麼多在家居士總是誹謗出家人如何如何不好,可是自己又怎麼樣呢?與出家人的捨棄世俗、背離世俗的心行,以及能受幾百條戒律約束的心行,相差究竟有多大?差距大得不能細說。五戒只有五條,看似簡單和容易,其實並不簡單和容易,能完全守住五戒的少之又少。盜戒和妄語戒不好守,極大多數人並不明確了解其中的內涵和範圍,違犯的人不在少數。
守五戒,也就是做人,如果連人都做不好,還談什麼果不果的,來世三塗。不少人都沒受五戒,就暗示自己證果開悟了。小乘五戒的身口如果都不能守住,如何能守住大乘菩薩的心意戒?守意是最難最難的,起心動念不造惡業很難做得到,那麼瑜伽師地論中的菩薩戒就更難更難守護了。如果不斷除根本煩惱,守這個瑜伽菩薩戒,連想都不要想,那是斷除煩惱的地上菩薩所能受持守持的,菩薩只管起心動念是否是善、慈悲和智,不管身口的表面行為,只要能利益到眾生,該做的一定要做,否則就犯菩薩戒。
至於眾生能不能理解,眾生的智慧層次當然是不能理解的,那就盡量不讓眾生知道,因為菩薩已經成長為大人了,眾生還是小孩子,智慧低淺,沒有見識,所以大人的事情有些時候是不能讓小孩子知道的。這樣的戒,地前菩薩都做不到,何況凡夫眾生,可是也有不少人在學這個戒並且受這個戒,不知道這樣的菩薩戒體從哪裡能得到,無知的人做事都是胡鬧。
身口是六識的造作,意是意根的心行。能管住意根,身口必然不犯;反之,即使意根心念不正,意識強行壓制,假裝清淨,身口也可以不犯,身口不犯,五戒就不犯。管住意根壓伏意根非常難,把意根薰修成功,斷除煩惱,能自動自覺地清淨,不用約束,那就更難了。
不斷煩惱,意業必然會犯,所以斷除煩惱一定是要斷除意根的煩惱,才能自動自覺,不用意識強行壓制。如果只斷除意識的煩惱,只能算作壓制煩惱,不是斷煩惱,當意識疏忽大意時,意根就會突然現行出煩惱,河水就決堤泛濫了。
十二、受五戒和不受五戒惡業果報有什麼區別?
凡是造惡業都是因為有惡心、煩惱心的緣故,都由於心性不好所致,因此都有性罪,性罪的果報不管受戒與否都一樣。因為眾生都有貪瞋癡性障煩惱,所以眾生都在六道輪迴裡受惡報,尤其是三惡道眾生佔極大多數。沒有受戒的人,造惡業不屬於犯戒,沒有戒罪,只受性罪罪報,不受戒罪罪報。受戒人造惡業,除了要受性罪罪報之外,還要受戒罪的罪報。
比如一個人雖然沒有受五戒,殺人之後仍然要下地獄酧嘗惡報,從地獄出來再遇見那個被殺之人,還要償還被殺者一條命。殺畜生也是這樣,都有殺罪,需要受報需要償命,造其它惡業也是一樣,該受什麼惡報就受什麼惡報。而受戒之人同樣造惡業,就多了一個戒罪罪報,因為明知故犯本身就是不尊重戒律,因而有罪。明知故犯與不知而犯的,煩惱還要重,因此果報要重一些。造善業也是這樣,沒有受五戒之人,身口意行順從五戒,心性善,就會受善報,得福享樂,並且所利益的眾生,也會回報給他相應的利益。受戒之人行善,多了守戒所得的善報,比如得人身,升天享福等等。
十三、判定犯戒與否的根本是看用心
問:如果受持了五戒,像師父舉例的這種盜(拿家人的東西送人)是不是也不能犯,是否也算破戒呢?這種善意的盜是否只能在持五戒之前做?
答:是否算犯盜戒,主要看是否有盜心,是否有把東西盜到自己手裡享用的目的,是否損害了對方的利益,如果沒有這樣的惡心,反而有利益對方的善心,則不算盜。戒和因果都以心為主,善心得善報,惡心得惡報,這些問題要綜合考慮,還要考慮最終的最後的結果是善還是惡,是利大還是弊大,利大的就去做,弊大的就不要做,利他的菩提心最重要,也最珍貴。如果考慮不清楚,利他之心發不起來,就嚴格守戒,謹小慎微,絲毫不冒犯,大小乘戒都如此。
修到一定程度的菩薩,內心都是善多,幾乎無惡,不會損人利己,所做一切都是為了眾生的利益,不考慮自己的得失。所以有些事情就不在乎,只要結果是善,就不考慮過程的表面的不善。我為了修行,為了弘法,有一些小乘戒都沒法守持,如果守持了小乘戒,就沒法修行,大乘戒必犯,大小乘戒衡量起來,當然是大乘戒重要,眾生重要,佛教的發展重要,我個人就不重要了,但是個人絕對不會有所犯戒,有什麼罪報的,因為實際上是無罪而有功的。
鳩摩羅什法師從東印度來到中國震旦弘法,皇帝為了留住他,給他娶了好幾個女人,如果不接受,就無法弘法,為了能順利弘法,大師只能接受,每天與好幾個女人同居。表面上看他好像犯戒了,實際上他守住了菩薩戒,菩薩就是利益眾生利益佛教的,根本目的達成,其他就沒辦法盡善盡美了。當然這樣的事情,普通人不能學,學了就犯戒,因為修行功力不到,心行不夠清淨。
犯戒與否,在於心,沒有犯戒的心,沒有起心動念,就不算犯戒,如何能失戒體呢?要想不犯戒,必須要有初禪定,要斷我見成為小乘三果,大乘果位在初地,這樣根本煩惱斷除,沒有惡心不善心染汙心,就不犯戒行。除此就難免犯戒。
優波離尊者是小乘的律師,他經常判定比丘和比丘尼犯戒,而在維摩詰居士和佛看來,有的根本就沒有犯戒。佛會觀察比丘比丘尼在當時的心行如何,是否生心動念,如果沒有生心動念,在大乘來說就不犯戒。
對於犯了戒的比丘和比丘尼,小乘戒師會驅逐出僧團,但是佛卻對一些表面犯戒實際卻沒有犯戒的弟子非常寬容,比如說一個比丘尼被強奸懷孕了,這在小乘來說就犯了根本戒,應該被逐出僧團,可是佛卻認定比丘尼沒有犯戒,還允許比丘尼在王宮中生下孩子。所以一個人是否犯戒,要有大智慧判定,甚至用神通通過現量觀察來判斷,觀察當時的發心和用心,不看表面的行為。
如今的眾生智慧極其有限,對於人和事的判斷都基於情緒和膚淺的認知,根本分不清善惡是非,分不清善知識和惡知識,不會觀察人的發心用心,以及做事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盲目地排斥和崇拜,把善當作惡,把惡當作善,是非顛倒,非常難教化。
十四、什麼情況下可以自誓受戒?
問:如果自己發願要受戒,默默地持,或心裡向佛求受戒,沒有向傳戒師求受戒,是否算受戒?如果破戒了會有破戒罪嗎?通過自律讓戒行幾乎不犯的時候,再去找受戒師那裡受戒可以嗎?
答:心裡雖然向佛求戒了,而在形式上沒有求戒和受戒,佛菩薩護法神並沒有來授戒,就不算受戒和得戒。沒有受戒得戒時的持,不屬於持戒,但也生福和德。持戒是有戒福和功德的,沒有戒就沒有這份持戒福德和功德。
在約束自己的行為自覺能守戒不犯的時候,要到寺院僧人邊求授戒,因為戒是需要從僧寶身邊求受的,在家菩薩戒可以由在家受戒居士傳戒。如果在四十裡地範圍內沒有僧寶,可以在佛前自誓受戒,自誓受戒也要有受戒的形式,諸佛菩薩在暗中來授戒。傳戒人戒行越清淨,受戒人越容易得戒體,戒品越高。傳戒人如果犯戒,沒有戒體,其所傳戒沒有效果,受戒人不得戒。既然沒有得戒,就沒有破戒之說。
十五、怎樣懺悔消業快?
造過惡業的,身口意行不如法的,公開懺悔消業快,口業重的,公開懺悔,就不容易再犯。把心降伏下來,身口意行就會逐漸清淨下來,染汙逐漸轉變為清淨。多結交良師益友,受益會很大,不結交邪師惡友損友,善法財就會只增不減。交人要交君子,不要交小人,除非有能力扭轉和度化小人,如果對小人言聽計從,自己很快就變為小人了。
犯錯之後,對手(兩人之間的)懺悔和當大眾面懺悔,效果完全不同,在大眾面前懺悔,消業多而快,因為過錯被人知了,就相當於受報了,知的人越多受報越多,同時對自身的約束力越大,消業就快。還有一種就是在佛前懺悔,但一般人佛前懺悔作用不大,因為沒有把佛當作在自己面前真實存在,因此就不夠誠心,而在大眾面前懺悔最管用,改的快,越受人譴責,消業越快。所以大家有事就當面說,不要背後說,背後說不坦誠,有傳播是非的嫌疑,不利於其他人知錯改錯,還給人背業,當面坦誠說出來有利於人知曉改正,自己就能得福。
想成就大業的人,必須對自己狠點,不要輕易放過自己的缺點,有些道理一旦過了心理的關口,一切事都不是事,無我的人內心是坦蕩而輕松的,沒什麼大不了的事,面子都不重要,對自己嚴格一點沒什麼不好,眼裡不要揉沙子,不要容許自己的錯誤,尤其是貪瞋癡煩惱。
十六、出家人授五戒和菩薩戒收取授戒費合理嗎?
從出家人這個角度來講,出家人為居士授三皈五戒,乃至於授菩薩戒是應該應份的,是出家人必須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乃至於在有能力時普渡眾生都是應該應份的責任和義務,因為出家人發心出家修道,受眾生供養,就有義務為眾生服務。
但是為眾生服務,授三皈五戒和菩薩戒的行為本身,是要為居士背負一定的業障的,這個代價可大可小。往大了說,如果用金錢來衡量,恐怕無論多少金錢在業障面前什麼用都沒有,眾生在世間裡無論花多少錢,都無法消除業障的拖累和壓迫,擺脫不了業障所帶來的生死輪迴苦。出家人為眾生服務,普渡眾生,就會在有意無意間背負了這些業障,這些業障將會造成在世俗和修道上的種種障礙,誰願意為自己修道和世俗生活設置障礙呢?沒有人能理解為人背負業障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以及眾生在其中所獲得多少的利益。眾生在覺得應該應份的同時,有多少人是懷著感恩的心、慚愧的心?每個人在要求別人的時候,對自己又有什麼要求呢?
就像醫生職業,每個人都覺得醫生治病救人是應該應份的,因為他們借此可以得到這份工作和金錢的利益,這是平等交易。但是有誰想過,這個交易平等嗎?醫生救了人之後,要為病人背負多少業障,這個業障帶給醫生的是什麼樣的影響和後果呢?光是看著病人的痛苦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和承受充滿病氣的磁場沖擊,就讓人覺得慚愧,覺得心疼和可憐了,何況天天面對眾多病人的痛苦,更何況還要去親自著手解決這些病苦,身心兩方面的影響和壓力,會增添多少煩惱,帶回來多少病氣,縮短多少壽命,得罪多少病人的冤親債主?這些都沒有人想過,自然就不會對醫生抱有感恩和同情心了。
再從病人這個角度來講,病人的命被救回來之後,病人會得到多大的利益?有沒有人算過,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價值幾何?這個價值是無法估算的。雖然極多人在一生裡無所事事,無所成就,甚至在靠人贍養,但是每個人在有限的人生裡,都在熏習著人的習氣,都在學著做人,都在有意無意中積累著福德和福報,用以提升生命的質量和品別。
從這個角度來講,所有的生命,包括畜生的生命,都有很大的價值,都極其珍貴,眾生無論高低貴賤,都處於奔向高級生命的過程裡,這個過程是必須的,是不可廢掉和取消的,沒有這個過程,就不會積累生命的經驗和福德,就不會升級到更高級的生命群體中,讓生命得到升華和綻放。所以俗語才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眾生慧淺,只看到表面的金錢交易,卻看不到背後的實際利益和得失。尊重一切人的服務和付出,不管是得利益和不得利益的付出,都是對自己生命的尊重,意義重大。
十七、環境的影響力不容忽視
環境的制約性和熏染性很大,人的善業力、福德力和智慧力有時候不足以對抗和擺脫環境的影響,可能還是會不自覺地悄悄地被影響被熏染,自己覺察不到,結果就被同化了。如果是同化了善法還好,要是同化了惡法,就增加了自心的染汙和無明煩惱,更加地繫縛在生死業障中,所以一個人生活在什麼環境中是很重要的。
世俗界的環境普遍都染汙,極少有清淨的,因為眾生的煩惱習氣很重,幾乎根深蒂固,時時都會現行出貪瞋癡。佛教界裡的環境是混合的,既有染汙也有清淨,染汙遠比清淨佔比高,影響力大一些。很多人都辨別不了自己所處的環境到底是染汙多還是清淨多,只會看表面現象。有一些人學佛以後,跟隨煩惱染汙重的團體,受到的影響很大,越學煩惱越重,自己還不自知,這樣學佛就很危險。如果眾生的煩惱輕微,能超然物外,不受影響,還能保持學佛的初心,就怕染汙重影響力還大的學佛環境,最容易讓人喪失覺悟和警惕,從而不知不覺地隨之造作染汙業。
十八、破戒僧可以供養嗎?
一切眾生都可以供養,包括破戒僧。連供養貓狗魚鳥都得百倍福,何況是供養人類?破戒僧一是人,二是僧,三是破戒,供養也得千倍福,僧人都給鬼神施食,何況在家人供養破戒僧?僧人再破戒,都比畜生和餓鬼有福有德,供養之後得福也遠遠大於供養畜生和餓鬼所得之福。所有人都可以去供養,沒有例外,包括希特勒這樣的極惡之人,但是提供惡人造惡業的工具和費用,卻與惡人共罪,提供基本飲食吃穿,則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