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修定與參禪證道(第二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3日

第二章 如何才能修好禪定(2)

十二、修定有多種方式方法

每個人修定的方式方法不盡相同,一是因為人的根器不同,二是因為禪定來自於多方面,任何方法都可以入定。有的人思惟法義時,禪定就會消失,心裡散亂,而有的人思惟法義時,定力生起卻很快,禪定也深。後者是靠智慧引導禪定,促使禪定生起和深入,不僅僅依靠打坐來引生禪定。智慧是撥開雲霧見光明的手,使用智慧把心引向所思的法義之處,專一而思,禪定就會生起,定慧結合。而定慧等持最容易出生三昧,容易獲得解脫的果證。

在修行過程中,應該善於發現自己的特長和優勢,揚長避短,則修行快速。智慧好的人,不必與別人一樣都從四念處起觀,或者都從白骨觀起修,不斷摸索修行路數,可以制定一套適合自己的獨特修行方法,只要發現自己按照這個路數修行進步很快,那就堅持下去。因為畢竟修行路數有無量之多,根器有眾多差別,所以不可能是每個人都千篇一律的用同樣的修行方法。

十三、如何讓念頭越來越少

問:入座後不久首先感覺身體慢慢會定住,呼吸會變的很微弱,同時會發現有念頭不停地跳出來,但意識並不會隨著念頭跑了,有時覺得像做夢一樣,每個念頭都像伴有模糊的圖像,說圖像其實更像影子,隨著念頭起滅一閃而過,像是在清醒的睡覺。這樣的狀態算是入定嗎?用不用再集中注意力在一點上,讓念頭減少?

答:這種情況是有定的狀態,只有心定下來了,才能發現自己的念頭,才能在定力的支撐下不隨念頭跑。只有在定力的支撐下,才會細心的觀察念頭,感覺如做夢一樣不實,感覺念頭就像影子一樣虛幻。這樣的狀態持續一段時間以後,念頭就會逐漸地減少了,無論是可以控制念頭,還是不可以控制念頭,只有把禪定繼續深入下去,念頭就會逐漸的減少,甚至會消失不見了。在禪定比較穩固的情況下,就可以深細的思惟法義,參究法義,把所學之理和佛法的脈絡捋順清楚,然後集中心思重點突破。

 在禪定中能發現念頭,是誰發現?誰發現誰的念頭?這個發現就是意識的發現,發現了意根所起的念頭一個個的出現,由模糊到清晰,說明禪定能讓意識發現了從前沒有發現的念頭,並且觀察的越來越清晰,這就是定力所產生的作用。如果意識跟隨著意根的念頭走,意識發現了這點,就叫作意識的反觀,是證自證分,發現意根的念頭,是自證分的作用。

意識不會再隨念頭跑了,這說明意識和意根是能夠分離開的,而且是互相牽制、互相熏習、互相影響的,程度比較深的時候,心更細致更有智慧的時候,就可以看得出來,哪個識心是煩惱染污的,哪個識心稍顯清淨些,或者是所有識心都染污,或者是都清淨一些,然後還可以看得出到底誰能牽制誰,誰能影響誰,誰能熏染誰。原來是意根染污重一些,能牽著意識跑,現在有禪定,定力增強了,意識覺悟了就不跟著意根妄念跑,再以後會怎麼樣?繼續修定,意根的念頭就會越來越少了,心會越來越清淨,染污會越來越輕微。這時候思考問題就會很深入細致,條理脈絡清晰明了,智慧得到提升。

意根攀緣會帶著意識跑,讓意識念頭不斷,攀緣不止,意根攀緣的表現就是念頭不斷,心思煩亂。如果說到意根有攀緣性,很多人都承認,可說到意根有念頭的時候,有人就會反對,因為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攀緣的含義是什麼,只會背書不能依法,才說意根沒有念心所。可實際上意根如果沒有念心所,心就不亂了,好壞事都不能出現,在世俗界就類似傻子一個,在修行上就說明心已經非常清淨了,禪定深了。實際觀行自己的身心世界,才會生出智慧,知道事實是如何的,有如實智,知如真。背書就是依人,不是依法,法需要自己如實的觀察,觀察出智慧了,就會證得法。

十四、在行住坐臥中都可以修定

修定的目的是修心,讓心止息下來,雖然身止的時候可以減少心動,也能讓心止下來。但是如果在身止的定中心很清淨了,功夫純熟的時候,在身體有規律的動中同樣可以保持心止和心定,雖然在身體的活動中保持心止稍微困難一點,但還是可以做得到身動而心不動。身動心不動的時候,遇緣比較多,更能考驗心的定力,同時證道的因緣也多了很多,這對參禪是比較有利的。斷我見也可以在身動的情況下觸緣遇境激發出靈感,從而證得身空我空。

同等程度的禪定,身動的定比身止的定更能體現出修定的功夫,定力更堅固一些。這需要身止的靜中的定來保養和維護,二者兼修就會相得益彰,互相促進。一般來說完全的身止,也是一種障礙,不利定力的增強。所以打坐一段時間就應該起身經行,活動一下,氣血更通暢,心會更靜,頭腦思惟更深透。

十五、修定小妙招

定力不好,心攀緣習氣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為身體筋脈堵塞不通導致的,所以從疏通身體筋脈上著手,也是增強禪定的一個好方法。如何讓筋脈疏通不堵塞呢?那就是調節飲食,少食,或者是乾脆不食三五天時間,多喝水,然後慢慢過渡到少食。少食的標準依個人身體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而定,一般來說達到一二分飽效果比較明顯,時間再長一些,效果會更好。

什麼效果呢?就是在漸漸恢復飲食的過程中,內心很清明,妄念少,身體裡自然有股氣脈有規律地運行,力量很強,能讓身心都很舒服安靜,這股氣脈把全身都凝聚起來,坐著就不想動,一天都不想下座,心裡不生雜念,比較專注。這時候頭腦裡的思路,可以任由自己調控,可以把其他雜事排除,專門思考所需要參究的法義。就像遙控器能隨意替換頻道似的,這個遙控器由自己掌握,聽自己指揮,這樣參究佛法觀行佛法很快就能上道了。

身體裡的這股氣脈還能驅逐身體臟器裡的種種疾病,如溼氣寒氣之類的病氣,調理脾胃等等器官的功能。所以少食和不食也是除病的好方法,身體素質不好和禪定修不好的人可以試一試,具體方法參照辟谷規則。

十六、如何用楞嚴咒修定和參究法義

當楞嚴咒已經背得比較熟練了,而且背誦時漸入了佳境,禪定悄悄生起,再繼續背誦就有些勉強了,這時候就要單提南無的南字,後面的字不出來,心定在南字上不動,專注再專注,沒有雜念和妄想。心穩定了以後,就起疑情,疑這個南字從何而來,從哪裡生起,此刻在什麼處,沒有語言文字和聲音,盡管疑著,不用意識思惟和推理琢磨,疑情深深地懸在意根心裡。這個功夫練習純熟了,就換成另外的自己所要探究的法義,或者是疑色蘊的我,或者是疑受想行識的我,或者是疑拖死屍的是誰,這就是參話頭了。

選擇什麼樣的疑情,要根據自己的根基,和目前所處的修學狀況而定。大多數人大乘根基不夠深厚,福德等等還沒有修到位,菩提大願還沒有發起,如果選擇大乘法的參話頭,想明心見性,恐怕不會有成效,有可能是浪費時間。不如老老實實地把小乘基礎打牢固,在小乘法上多觀行思惟,暫時先不考慮大乘,更不要在甚深的唯識上多花精力。人生無常,不要在苞米地裡餓著肚子轉來轉去了,趕緊著手掰一穗苞米回家吃,吃飽肚子再接著轉悠也不遲。

有些人雖然沒有斷我見,但是小乘根基比較穩固,已經充分認識到了五蘊無我,發起了大乘菩提心和清淨大願,利樂眾生的菩薩心比較重,這樣的話可以選擇參禪,在參禪的過程中,能夠逐漸遠離五蘊的纏縛,逐漸斷除五蘊為我的邪見,在明心見道之前能夠先證果,或者在明心見道的刹那就證果,大小乘同時過關。但是同時過關的可能性非常小,往往都是先證果,過一段時間才能明心見道。當生能夠見道的人,不管是大乘還是小乘,都是前世根基比較深厚之人,善根福德都比較大,離見道的距離很近,但這樣的人極少極少,所以大家不要動不動就誤會自己證果了開悟了等等,沒有這樣容易的事。

總之,以楞嚴咒為契機和敲門甎,能快速上正道,無論是在禪定和智慧,還是戒律方面,或者消除業障方面,修行都很快速,原因是加持力非常大。我們修行一邊靠自力,一邊借助佛菩薩和護法神之力,二力合用,修行才順利。有力就要借,有光也要借,借來的東西一定要想著還,等到自己能夠給眾生助力和光明的時候,一定不要吝嗇,如果有吝嗇心,自顧自不管眾生,佛菩薩的力一定加持不上,自己也得不到什麼。

十七、修行在寂靜環境中容易成就(一)

煩惱是在寂靜當中比較容易斷除,還是在喧鬧的人群當中容易斷除,這個問題不能憑借自己的想象,也不能去看那些世俗人的說法,而是要參考已經成道的那些真正的修行人的成功經驗。因為他們已經成功了,那麼他所走的路,就值得我們借鋻,而沒有成功的那些世俗人,不管他們怎麼說,所說都不是經驗之談,觀點看法就不一定正確。在寂靜當中沒有人、事、物,不面對其他人,煩惱也不出現,如果觀察不到自己的心境,那就不觀察,只要把禪定提升了,煩惱就能得定降伏,也能斷除,斷除以後再面對一切人事物理,心就平穩多了。

這些成功的經驗從哪裡能夠借鋻得到呢?從佛經當中介紹的諸佛菩薩大德們的歷劫修行經歷中可以借鋻得到,諸大德們的修行經歷中都顯示了在寂靜當中修行才能有成就,在寂靜當中見道,在寂靜當中斷煩惱,十方諸佛都是在寂靜當中修行成佛的。而且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出家修道,比在家的修行環境更寂靜。

在家修行也有成就的,記載的非常少,但是這部分成就的在家人前世的根基也都比較深厚,有自己單獨的修行空間,時間上也很充裕。因為他們的福德非常大,不必每天為贍養家親眷屬為衣食住行而奔波勞碌,修行條件優裕,所以修行能快速成就。從三世的因果上來看,這部分成就的在家人前世也都出過家修道,已經修得了一定的成就,今世再加工一下就再次成道了。因為有自己獨立的修行空間,修行功夫才能保證連續不間斷,在家就保證不了,除非福德非常大,再加上前世的善根,才能有成就,否則就很困難。

因為連續性的修行,禪定功夫和觀行功夫才能修得出來,觀行才能不斷深入下去。就像燒開水,火力連續不斷,水才能越來越熱,最後才能達到沸點。做功夫也是如此,需要連續性,功夫純熟到一定程度,才能見道。

如何讓功夫有連續性?首先保證有充分的時間,有合適的修行場所,兩個條件都必須具備,才能一直精進,否則功夫沒辦法提升。因為世間的煩惱和干擾因緣太多了,致使修行無法提升。每天保證有獨立的空間來修定和觀行思惟,每天都能有固定的修行時間和安靜的環境,這樣功夫才能連續起來,但這與出家在寂靜環境當中的連續性也是有差距的。出家人自己有單獨的修行環境,時間隨自己掌握,修什麼也隨自己掌握,功夫是連續不斷的,這樣才容易觀行成功,禪定持續增長,斷我見的希望才大。

十八、修行在寂靜當中容易成就(二)

諸佛為什麼在類似娑婆世界的地方建立出家僧團?出家和在家畢竟是有區別的,出家以後所有的時間都歸自己支配,所有的時間都用來修行,不管吃飯、托鉢、乞食、宴坐。所處的環境都是修行環境,所有人雖然在一起相處,目標都是修行,相互之間沒有干擾,即使有一點小矛盾,不用過多處理,這些小矛盾也會自然解決,沒有太大的問題。因為它不涉及到世俗方面的利益,沒有那麼重的煩惱。雖然有的僧團人也多,但是畢竟還是清靜的,磁場和修行氛圍都非常好,所以佛設立了出家修行僧團。

從所有經論裡記載的來看,出家修行的成就遠遠高於在家修行的人,在家修行的成就的人數非常少,佛經記載的也非常少。在釋伽牟尼佛本生故事裡,全部是講佛在當菩薩的時候是如何修行的,佛在絕大多數的修行時間裡,不管出家和在家,都是在寂靜的深山裡一個人修行,即使今世已經成佛了,到娑婆世界八千次了,還是示現出家相。

佛陀示現成佛那一世都現出家相,雖然出生在皇宮裡,時間由自己自由支配,有自己獨立的生活環境和修行空間,但是佛陀一定要出家,到雪山上修苦行,最後在菩提樹下成道。既然佛也選擇出家修道,那等覺菩薩,妙覺菩薩,以及其祂的幾地菩薩,全部是一個人寂靜的修行,沒有聚眾修行的,但是每位佛菩薩修行成就以後都回到了人中為眾生講經說法,幫助眾生成道。

從我個人修行的過程和經驗來看,我所有的功夫的成就,都是一個人在寂靜環境當中成就的,回到人群當中時候功夫就受到阻礙了,沒辦法再深入下去,我就到處選擇寂靜的環境中修行,這樣才完成了各個階段的修行目標。在人群中修行非常困難,所以建議大家在修定和觀行的功夫達到一定程度,想要突飛猛進再加一把猛火的時候,要盡量放下身邊的一切事務,到寂靜之處把火力加大,把功夫做的更深更到位,這樣才有可能斷我見或明心。只有環境和時間都合適了,修行才會連續不斷,火力持續,才可能越過各個溝坎。

如果修行一直是不溫不火的,需要的時間就會非常長,斷我見就很困難,選擇寂靜的環境修行,道業增長得快。古時候那些外道們也都選擇出家,住在寂靜的山林裡,或者是獨自修行,或者是聚眾修行,他們只修禪定,修行目標一致,互相督促提攜,禪定修的又快又深,因為遠離人群,沒有干擾,煩惱降伏的也快。不論從佛教上,或從其他宗教上,或從外道上修行來看,只要有所成就,都是在寂靜當中修鍊出來的。

十九、學員定中觀行體驗(一)

今天早課,按照師尊的教示“訓練定中能思惟法義,懸在意根裡”。先深呼吸幾次,既排盡身體的廢氣,又把新鮮空氣灌滿全身,由鼻腔、喉腔、胸腔到氣海(丹田),再一頓,就壓到了腳踝、腳窩的湧泉處,心裡就空靈、柔軟、和暢。然後靜坐念佛,用音聲來作佛事,震動胸腹尤其是頭腦的各種細胞,達到疏通經絡、排污清染的作用,把頭部的氣脈通過念佛貫通,把腳底的氣脈拉抬上頭部,形成“南水北調供水工程”系統,而且暢通無阻,以達到打通南北大動脈的目標。

再者,靜坐拜佛,拉松仼督二脈,心裡已經空澄、安寧。於是就把《楞嚴經》中最難理解的第四卷法義,富樓那提出的“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這個問題,把第四卷略作閱讀,因為有定力,隨讀隨入,心能夠專注於經文中,隨文入觀而得解。待到相關法義整理後,交給意根反芻,有時意根丟一個念頭出來,意識接過來,哦,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法義,馬上與《楞嚴經》的法義對接,不解之處,如湯銷冰。

原來,意識在思惟法義的時候,意根也在裡面忙著,不斷地默默地契合意識,這是一種定境專注的狀態下雙方無縫對接。如果平時對這些法義有疑情,意根就在裡面忙活了,當靜坐思惟法義的時候,意根一股腦兒地把它準備好的法義輸送岀來,意識一邊接收,一邊歡喜地說:“哥們,哥們,正是如此。”都還未開始懸在意根裡,意根就決堤而出了。——兄弟,等你很久了。

所以,平時的念玆在玆,就是意識與意根“公不離婆、秤不離鉈”的合作了,其實,這就是動中定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憶佛念佛,和我們平時念玆在玆都是一樣的。最後,當然是必定見佛,或者必定心開意解,豁然開朗了。今早的早課由意根思惟法義,很快解決問題,又一定一個多小時。真是定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二十、學員修定體驗(二)

這幾天做早晚課,打坐的方法六妙門、專注一處、觀呼吸等都嘗試過了,感覺到師父教的打坐拜佛、打坐念佛和深呼吸最容易操作、上手最快,效果挺好,特別是靜坐拜佛,既可以把下肢血脈貫通,又可以拉長背後督脈,對打通任督二脈非常有幫助,而且得定快,就守著那個定境,或者轉向思惟法義,都棒棒噠。

其他靜坐方法,比較適合的是系意鼻耑,觀出入息,如同守門人,這樣就不容易受呼吸影響,容易得定。還有,民國蔣喬維修成功的《因是子靜坐法》,系意丹田(氣海〉,無思無慮,也容易入定,這兩個方法,一個是守護玄牝,一個是守護氣海,都是抓住了修定的關鍵環節。

師父曾經教導過,適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修定必須靠自己摸索出一套與自己相應、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快速成功。然後,把法義懸在意根裡,讓意根象牛反芻一樣,慢慢消融法義,滙歸自性。修行,關鍵在於思路(見地),思路決定出路,思路越清晰,行動越有力,效果越好。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