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修定與參禪證道(第二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2日

第七章 如何參禪(2)

十三、如何證得真正的聞性

從十八界當中一門深入的修行,是觀十八界中的一界,從這一界中悟入法界實相,證得三昧,從而開啓大智慧。譬如從耳根門起修,禪定具足時,就要在聞性上觀行,反觀耳根聞性的生滅起處有什麼,從而證得不生滅的真正的聞性。在參究、反觀當中,心念不要落入音聲裡,不要去思惟音聲裡的內含是什麼,不要落入虛妄法中,否則就不能證得聞性的根本和實質了,要在聲音之外參究,參究聲音的來源和起處,追根究底,才能找到聞性的本源。

十四、靈感是如何出現的

研究發現,面對突發的生命威脅,恐懼的感覺瞬間控制大腦,於是許多哺乳動物(包括人類)會定在原地不動——這就是定格。定格時,體內能量集中,開始全面接收在場的一切信息(瞳孔放大、眼睛睜大等等)。因此,在事後描述時,當事人會對恐懼感襲來這一瞬間的記憶異常清晰且富有細節。而緊隨這一瞬間之後的記憶可能會模糊不清,甚至完全不記得。那麼就有如下的問題:(一)身體的這些現象是誰掌控的?(二)定格與定住、禪定是否相同?(三)為什麼定格時發生的事情記憶非常清晰?而過後就記憶模糊記不清了?

答:(一)意根隨著如來藏能隨時了別到色身遇到的所有情況,隨時能對色身加以調控,意根心一動,就會在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向全身神經系統發送信號,渾身隨之就會出現神經反應,意根的思想情緒就表現出來了。

(二)定格時就是短暫瞬間的禪定,注意力高度集中,也叫作定住。身體不動,意識思想不動,而意根卻能非常專注的思量,尋找對策,尋找機會以脫離危險,往往能急中生智。這正是定的特徵和結果,定能生慧,定中意根非常靈敏思路敏捷,往往能轉危為安。

(三)定格時意根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心念不分散,六識不亂動,不影響意根的思量,這時候對塵境觀察更細微,觀察力更好,因此記憶力更好更牢固,所以定格時的場景記憶深刻。而過了定格階段禪定消失,心就散亂了,所以記憶力就差,過後的情況就記不清楚。

過去禪師們悟道,也有不少在自己疑情正濃時,遇到一個突發事件應激出現靈感,從而悟道。學人在參禪中疑情很濃時,如果師父突然大喝一聲或者突然其它方法,都有可能觸發學人靈感,從而開悟。過去在禪堂裡打坐的間隙,行者們下坐繞禪堂行走或者小跑,師父突然喊停,突然停下來時也有可能開悟。淬不及防時容易有靈感出現,這樣的開悟是真實用功的結果,都是意根直接悟,直接體驗,叫作親證,不止是意識悟。這時候不容你思考,要悟就悟,不要思考動念頭,不要琢磨,直接就悟,就是意根悟。

十五、循第二月覔第一月就是參禪

如果有人跟我示悟,我就給他一棒子,這一棒子就是第二月,是空谷的回音,伶俐人就可以依此去找這第二月的根源——本真第一月。這有多痛快,暢快淋漓,何必像瞎貓碰死耗子似的,成天在那裡靜坐,坐到沒有什麼妄想了,清靜了那麼一下,然後就與第八識的清淨體性對照,覺得這樣的清靜境界,沒有什麼念想,也沒有什麼妄想,與第八識挺相像的,就說:這不就是我的本心第八識嗎?這不就是我的法身如來佛嗎?

是誰教你這樣認如來佛的?若如此,在你有妄想、有念想的時候,你的如來佛是不是死的,還沒有出生?在你以後定力消失,念頭生出來,妄想出現的時候,你的如來佛是不是就消失滅亡了?若如是,你的如來佛為什麼是有生有滅的?怎麼是有增有減的?怎麼是能變化的?怎麼是一會兒有一會兒無,需要不斷看著的?事實是,你這沒有念頭和妄想的清靜境界僅僅是第二月,是從第一月那裡轉過來的,你不要停留在這第二月上,要趕緊追著它的路徑去找第一月,那個第一月本來就是清淨的,任何時候都是清淨無念想的,不用你打坐就本然存在著的,那才是你的真心,是法身如來佛。

還有人錯認啪的一下,前念已斷後念還沒生的中間空档,覺得這個空擋歷歷孤明、了了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就是自己那個無念無想本自清淨不生不滅的本心如來佛主。可若如是,在你啪的一下截斷妄念之前,佛主在哪裡?還沒有出生嗎?一會妄念出現了,你的佛主又去哪裡了?滅了嗎?沒有妄念時清清楚楚的是什麼?明明白白的是什麼?清楚明白個什麼?

事實是,你這個前念已斷後念還沒有生的中間空档,也只是第二月,是第一月幻化出來的,你要循著歷歷孤明的境界去尋找背後的本尊第一月,這就是參禪。本心自性如來從來不清楚不明白你現在的清靜無妄念境界,也從來不清楚不明白任何一種世間五陰境界,祂什麼都不知道,無見無聞不覺不知,既不孤也不歷,既不在中間,也不在兩頭。倒是生滅增減的虛妄法意識,一會兒有妄念,一會兒無妄念,一會兒清楚明白,一會兒糊塗不明白,一會兒孤歷一會兒宣鬧。真認得自心佛的時候,不管你幹什麼,即使殺人放火,自心法身佛也仍然存在,仍然起妙用,祂沒有滅過,時刻刹那都有相應的功能作用,不是空空的呆呆的什麼也不干的傻佛。

祂不是只在你眼前晃動,同時也在你背後默默承事你;祂不只是在你心清淨沒有妄想和煩惱時出現,也在你混不吝的時候出現,也在你大鬧天宮、傾邱倒嶽的時候出現;祂不僅在你上天堂時出現,也在你下地獄時出現。你若真發現了祂,就會處處都能發現祂;如果你在別處不能發現祂,那麼你在此處發現的就不是祂。真認識了一個人,這個人到哪裡你都能認識;認錯了一個人,在其它任何地方,你都不能認識真人。

十六、什麼時候才能參末後句?

末後句,是截斷生死眾流之句。什麼是生死流?生死流如何截斷?要會末後句首先要思考這個問題。初禪定以後,證得二果以後,過了如幻觀和陽炎觀以後,才開始參究末後句,參通了末後句,證得有餘依涅槃,就能過生死牢關,成為三果人,才有能力出三界生死流。

有關末後句的公案和句子,都相當於暗語一樣,提示著解決生死問題的關鍵所在,這需要自己參究,不能讓人明說,即使明說,自己也得不到絲毫益處,還會障了自悟門。沒有初禪定,前面關口沒有過,煩惱沒有斷,就參究不出來。沒有前邊的基礎,無法理解末後句,小乘必須是二果人,大乘過了如幻觀和陽炎觀才可以理解一些,之後再行參究,才會有一點門路。

如果不修禪定,就不可能證得什麼法,沒有初禪定,陽炎觀就很難證得,後邊的各種觀行就更不要想了。要明了對於很多法,自己的解到了什麼程度,離證得的距離究竟有多大。有些法如果提前解了,很難再證得。在禪定等等因緣條件不足時,最好都迴避一下,不要去解,否則就無法證了。都是解,生死如何了斷?解與解悟還有很大差別,這些都需要自己了解,並且要有智慧判斷和作抉擇。佛法絕對含糊不得,差之毫厘,就會謬以千裡,結果是差別很大的。

十七、淬啄同時

每個修行人還沒有成道之時,都如一枚沒有打破的雞蛋。這枚雞蛋想什麼時候打破,如何打破,確實是一個大學問,有大文章。打破時辰選的不對,打破以後就是剮蛋壞蛋,甚至不能食用,更別說能孵化出一個小雞雛了,完全指望外力來打破雞蛋,往往打破的都是剮蛋,什麼用也沒有了。

所以修行主要還是靠自己,外力給點溫度就行了,內裡自己變化自己,自己改變自己。不想做剮蛋廢材的,就不要太指望他人的提攜。有的人沒學多長時間,雞蛋還是很生硬的時候,就要求師父趕快引導自己開悟。這樣悟能悟出什麼?悟什麼都沒用,廢材一個。生雞蛋剛捂熱乎一點,就著急破殼,最多炒菜吃了,不成氣候。

蛋殼裡的生命漸趨成熟的時候,有種種的特徵,到最後雞雛肯定會自己啄蛋殼,實在啄不開的時候,在雞嘴即將破碎撕裂之處,外力加持一下輕松打破,生命才能成功的誕生,這樣的雞雛強壯有力,生命力頑強。小雞雛的誕生,極大部分是自己努力的結果,一小部分在於外部溫度環境,母雞的呵護。

修行也是如此,極大部分都靠自己精進努力,少部分在於師父的教導和幫助。過去祖師們接引弟子,都是啐琢同時,時辰掌握的好。為什麼?因為祖師是真祖師真禪師,真有道,不僅有道力,還有道眼,明察秋毫,會觀機逗教。那時候的學人是幸運的,非常幸運。如果學人三十七道品沒有修好,六度還不具足,因緣也不到,禪師絕不下手接引,弟子的法身慧命最最要緊,都不逞能,責任心非常強。如果有人胡亂接引,有湊數之嫌,自己就應該知道,那人沒有道,躲開最安全。護好雞蛋,不要輕易去打破,不管誰要主動打破,一律拒絕。

十八、臨濟禪宗四料簡

臨濟禪師的四料簡是:奪人不奪境、奪境不奪人、人境俱奪、人境俱不奪。奪,指剝奪、剝離、遣除、消除、消滅;人,指主觀的我,為能攀緣的識;境,指所攀緣的塵境。這三個字的意思涵蓋了在參禪過程中所要做的功夫,降伏根塵境界,剝離和消除能和所,逐漸斷除身心五陰我見。有我見就是遮障,就是障礙,慧眼不開,只見人境,不見真心。

凡夫眾生雖然都有我見,但在修學的過程中,我見的側重點不同,有些人偏重於主觀的能,執著於識,有些人則偏重於客觀的所,執著於境,有些人則二者俱執。由於有我見我執,心不空,參禪無果,這時候就需要具眼的禪師接機示教,當面逼空,奪去學人所執的能所,去除眼障,使其法眼淨,這是前三料簡。

得了法眼淨的禪者,人境俱空,落到了空處,為了向上一路悟實相,禪師再接機示教,讓學人從空處轉身,在人和境上悟那個有,這樣柳暗花明又一村,境界轉折了,大事就得到初步的解決。但在月明簾下轉身難,從空到有很不易,這是小乘到大乘的跨度,需發大菩提心,廣行菩薩道。第四料簡完成大乘見道,開啓了向上之路。所以不斷我見,不能開悟。

十九、釋究能法師的參禪竅訣

釋究能法師:禪宗的參禪法門都是要我們用根不用識,禪宗不管你妄想不妄想,它不管你那麼多閑事,它只要你修到意根這裡,能用意根參話頭,有能力悟道。禪宗參禪是參話頭,這是中上根人才有能力參的,下根人參不起來。為什麼呢?你看這個參話頭,比如說參念佛是誰,參我們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很多人參話頭——念佛是誰,到處找這個誰,這個不是參話頭,這是在念話尾。參話頭是什麼呢?參話頭就是要參話的前頭,話的前頭是什麼?你想不想說話?你就想南無阿彌陀佛,就當說話了,話頭呢,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之前那個狀態。

所以參話頭的功夫是這樣的:想念阿彌陀佛,但是你偏偏不讓它念出來,要念出來就是話尾了,所以你要參這句話的前頭。你想念阿彌陀佛,但是偏偏不讓它念出來,這個時候是什麼樣子?想念,你心裡的阿彌陀佛不要冒出來,冒出來就是話尾巴,這就是參話頭。參話頭做功夫要做得非常的緜密,它這緜密到什麼程度呢?參話頭參得功夫純熟的時候,就像吞熱湯丸一樣,很熱的湯圓含在嘴巴裡面,吞下去又會燙死掉,吐又捨不得,就卡在喉嚨上。有一個比喻叫做如貓捕鼠,貓看到老鼠,就緊追,追得老鼠一下跑到洞裡去了,貓就四爪抓地,尾巴翹起來,全神貫注盯著洞口,看住老鼠,等它一出來就抓住。參話頭也是這樣,要看住自己的心裡面。話頭不讓它冒出來,但是一定要想著它。

參話頭的人就是要這樣用功,心裡藏著話頭,卻又不念出來,能做到這個程度,肯定是中等根基或者是上等根基的人。如果你做不到,就老老實實的先去念佛,念佛功夫慢慢深了之後,心安靜下來,沒有妄念,這時候念佛就達到了意根這裡,這就類似於參話頭的功夫,所以參話頭實際上就是在意根上做工夫。話頭還沒有出來的時候,心裡卻是清清楚楚有這個話頭、這就到意根層面了。

評:釋究能法師把參禪的用功情境描述得比較準確,並且明確地指出來,在參禪的時候正是意根在那裡專心一意地參究,那個功夫是以意根為主的參禪功夫。當你修到能用意根思量參究話頭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參話頭確實是很有韻味和意味的,也確實是很令人著迷和不捨的。所以參禪的人能做到不眠不休,日夜精進用功,功夫做到連續不斷,持續升溫。參禪又如貓伺鼠,眼看那老鼠在洞口亂竄,抓住的幾率非常大,成功在即,所以貓就警惕著,小心翼翼地守著,不離不棄,等待時機一舉拿下。

為什麼說在一句話或者是阿彌陀佛四個字將出未出之際,就是話頭,就是意根的參究狀態?因為意根的念沒有語言文字和聲音的相,在話頭將出未出的時候,還沒有形成語言文字和聲音,這時候就是意根的念和思。再下一步出現了語言文字和聲音,落到意識心裡面,就不是參話頭狀態了,而是念話尾巴,是意識的情思意解狀態。所以在一切法運行當中,永遠是意根的思念在前,意識的思念在後,意識的思念也可以再轉換到意根的思念,只不過意根的思念極其難以觀察和把握。

在清醒時的各種狀態裡都有意識和意根的知和念,只不過是在各種狀態裡,意根和意識哪個的知和念的作用更強更突出而已。兩個識的功能作用很難分辨清楚,意根比如是甲,意識比如是乙,我們的知就是乙的知,我們要分辨意根,就是乙去分辨甲。乙怎麼能知甲的知與不知?怎麼能知道甲有什麼心念,有什麼覺受什麼思想?某甲的心境,某乙怎麼能了解和理解?某乙對某甲的判斷,如何才能如實正確無誤?當某乙不知某甲的心理狀態時,說明某乙還不具備判斷某甲的智慧。意識什麼時候才能有智慧?什麼時候才能如實地現量觀察意根的運作?要修到證悟以後有道種智的時候才可以。

現在我們先不要管意識能不能如實觀察意根的心理狀態,應該先把參禪的知見確立好,比照上面所描述的功夫和用功狀態,把正確的參禪功夫修持出來,這是目前最急需要做的。只要把這個參禪功夫修持出來,今生即使不悟,後世也會知道如何用功,也會再次把參禪的功夫修持出來,不走邪路,證悟就是早晚的事了。

二十、如何覔菩提?

菩提只向心覔,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釋:菩提為什麼向心覔呢?因為菩提就是心,是哪一種心呢?有什麼特徵特點呢?菩提向哪個心覔呢?從哪個心上能覔到菩提呢?

心在身內,或者說在自心內,心不在虛空中,不在外相外塵境上,也不在他人身上,所以尋覔這個心不需要你向外去求索,說玄說妙的都不用,只要回頭向心內找就行了。但是這個心時時處處與一切法打交道,包括他人,包括外境,也包括虛空宇宙器世間。當你在與這些外境打交道的時候,回光內歛,反觀自心,就能照見這個菩提心。因為菩提是有用的,時刻都起用著,沒有閑時,那就要在種種用中覔祂,同時不要被外境矇蔽了雙眼,只見外境,把外境當真,這樣的話就不能照見菩提心了。

這就叫作參禪,只有這樣修行,才能證得自心,證得光現大千界的菩提心,證得能圓滿成就一切法的菩提心,證得本來就是佛陀的自心如來。證得如來,依之改變七識染污心,使之如菩提心般潔淨,如菩提心般的無我無私,如菩提心般的清淨無為,如菩提心般的利樂一切有情,這樣的修行,能圓滿佛道,成為內外通透、光明揮發、澈照無邊際三千大千界的如來,與自心如來合,就會變現出無數大千世界如極樂世界般煇煌美妙,極樂世界時時處處都在眼前,度盡一切苦眾生,歸於寂滅道場,常樂我淨。

二十一、凝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涅槃法顯。

評議:如果是在修道過程中,證得了真心,最初為了靜心,可以凝守真心,以真心為歸。隨著修道功深,就會知道守著真心,也是虛妄法,也是多餘,有守的心行就是妄心的心行,就是生了妄念。為什麼要守真心?還是因為把真心當作我和我所有的,所以才去守,那麼我所的心就沒有滅,心還不夠空。這時候心是比從前清淨了,好像真心一樣,沒有其他念頭了,但這是禪定境界,也可以說類似於真心的沒有念頭的境界,說是涅槃的真心顯現出來了,也說得通,但比較勉強。因為涅槃的真心不管什麼時候都是顯現著的,證悟真心的人都知道。

如果說凝然守心是可以的,這個守心就是指不讓妄心虛妄造作,更不要造作貪瞋癡業,回歸清淨,或者是回歸真心自性。守真心這個說法有待商榷,因為真心不用守,證悟的人守真心多此一舉,還增加煩惱執著,不能過牢關,沒證悟的人想守卻找不到祂,如何能守?但是一個守字,就表明了有念頭有主觀,不管守真心還是守妄心,只要守,就是妄念。這時候只是意識妄念不生,意根絕對有念,沒有念時,心空了,什麼也不守,也守不了,也沒有守的心行了。有念有心時,涅槃的真心和妄心都存在,哪個是顯現出來的涅槃心?既然有個守的心行,心行就不滅,所守護的就是我所,不管守護什麼,都是守護我所,我所心根本沒有滅。

禪宗與唯識的境界無法比,在修禪宗階段,心還不夠空,即使過了禪宗第三關,心也沒有修到唯識階段的人心空。只要一個心行不空,禪宗第三關就過不去,也到不了第三關。心空才能證得有餘涅槃,有能力過禪宗第三關生死牢關。守個真心,就被真心繫縛住了,還有生死業,不能涅槃。守就是生死業,守就多事,心不寂靜。四禪叫作捨念清淨,捨念才是清淨,捨念就沒有守,心空無守無住。有守也不會入無想定,更不會入滅盡定。為什麼不能入滅盡定?因為意根還有受和想,守就是想。無想定中也沒有意識的守,意識不能起用。守類似於制心一處的修定,制,就是放置,就是對治,就有動作,有運行。

我們現在談的是最終的修行結果,不是談修行過程,修行過程應該怎樣做就要怎樣做,可以採取各種方法措施,都是用功所需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到最後結果的時候,一定是心行寂滅的。比如說守戒到了不用守的程度,才是於戒自在,而不逾戒,變成了全然的意根的習慣習氣,心行天然就如此,不用思考和督導、規範,自自然然的心行就符合戒律。

二十二、六根圓通

晨起靜坐,鼓聲風聲唸誦聲鳥鳴聲,聲聲入耳,心絕塵寰,無有漣漪。

心聲又起,世界家國有情弘法度眾,事事浮現,心離諸相,微波不興。

世間人事,蛙鳴蟬噪,蟻鬥蜂爭,博人一笑爾,除死無大事。死生事也不大,漚生漚滅,全部空幻爾。

出世間事,眾苦解脫,弘法利生,認真不得爾,都是夢中事。名聞利養,毀譽稱譏,誓願任責,不過空相爾。

一切音聲如空谷跫音,皆不取,一切色相如海市蜃樓,皆不著;一切事理如龜毛兔角,皆不執;世人威逼利誘,皆為陷阱,世事繁華亂舞,皆為芒刺;言笑語默舉手投足,諸有造作,皆為苦業。六根對境,聲色犬馬,若執一毫,砒霜入口。

眼色見三者空,耳聲聞三者空,鼻香嗅三者空,舌味嘗三者空,身觸覺三者空,意法思三者空,能空空,所空空,心中空也空,空空也空,直至無纖毫可立,無微塵可得,不立也不立,不得也不得,不立不破,不得不失,方是到家的消息。家無四壁無寸草,也無卓錐之地,畢竟無毫塵,無毫塵也無,無也無。到此者,何止耳根圓通,眼根圓通,鼻根圓通,舌根圓通,身根圓通,意根也圓通,六根都圓通。通個什麼?參!

二十三、佛與眾生見不同

諸佛還見妄法否?見是見,卻不作妄法解,也不作妄法用。諸佛慈悲大人相,入泥入水為眾生,心如蓮花純潔無妄。如來藏見妄相否?不見,如來藏不見組合相,不見和合相,不見一合相,不見變異相,只見原相種子相。如來佛祖在原相裡,供養眾生一切法,入泥入水,卻不沾絲毫,不受熏染!

眾生為何只見山河大地妄法?心盲眼瞎,無明遮障。為啥心盲眼瞎無明遮障?無始劫來即如此,沒有為啥,無明無因。無始劫以來,瞎卻幾隻眼?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總共七隻眼,全部都瞎。末那一瞎,六隻眼都隨著瞎,沒有明眼。眾生如何才能見真不入妄?發大菩提心,願破一切無明,救度一切眾生出無明,修行戒定慧和三十七道品,廣行菩薩六度,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觀行無我,證悟自性。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