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修證指歸(下部)
第九章 意根與實修的關係(2)
十、如何判斷一個結論是意識分析出來的還是意根思量出來的
1+1等於2是用意識心思維出來的還是意根思量得出的結論?1+1=2這個結論,如果你能很確信,有理有據,清清楚楚知道其中的原理,就是意根得出的結論。如果你雖然能算得出1+1=2,但卻不知道其中是什麼原理,說又說不清楚,就知道是這個結論,那就是意識依據所學的理論相參考或者是比較而得出的結論,跟背誦差不多。否則為什麼科學家還要深入研究為什麼1+1會等於2? 我們從國學到大學所學到的知識,究竟有多少得到實證了呢?每次學測雖然都過關了,也許都得了一百分,但是學測考的是知識的理解和背誦,是知識量的掌握,沒有多少是考實證的。實驗室裡的內容才涉及到實證,步入社會以後才涉及到實證,所以很多學霸到了社會裡往往不太適應,跟不上社會的節奏,不能學以致用。
單獨意識思惟分析出來的,並不能斷除疑惑,遇到因緣就會疑惑重重,不再相信從前的結論。所以意識思惟分析出來的結論不堅固,主人有疑,主人作主,主人有自己的主張,關鍵時刻就會把助手的結論否定掉不用。所以很多意識證果明心的人會不斷的退,就是這個原因。意識的思惟分析,可以沒有禪定的輔助,可以在散亂心狀態下,但是越有禪定,意識的思惟越精細、越準確、越到位、越如理。但無論怎樣精細準確如理,都不是意根自己得出的結論,所以不叫作親證,沒有斷德,沒有受用,不能觝擋生死。
意識的思惟,往往能被意識感知到觀察到,能被意識發現,相對於意根的思膚淺一些,粗糙一些。意根的思比較深沉隱秘,不容易被發現,但能念念不斷,只有疑惑非常深的時候,意根才去思量,以解決疑惑。這就涉及到禪定了,念念不斷就有禪定,能定在疑惑的探究上就是定,無論什麼時候做什麼事,無論醒著還是睡覺,疑問就在心裡,弄不明白甚至就會上火,吃不好睡不好,像丟魂了一樣。
意識心粗的時候,對於意根的思無覺無知,覺察不出來,對於自己心裡的事發現不了,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想幹什麼不知道,自己的心思掌握不了。所以那麼多人都不能發現意根,不了解意根,掌握不了意根,觀察不了意根。用意根思量必須有禪定,禪定越深越好,能剔除其他雜事的干擾是最好了,最好六識也不要打擾到意根,只配合意根輕輕的細細的了知就行了,不要引起意根的雜思。
十一、想要證悟需要做些什麼
問:我的一切都是如來藏變化來的,那麼我怎麼能見到如來藏呢?比如我打坐,見到法塵,知道它是如來藏幻化的,知道了有意根作意,也知道了是意識在了解,知道了如來藏在一切法處,但是也還是見不到祂的面目,現量境就看到了法塵,然後有個覺知分別,其他的都見不到,那些幻化之說也是聽來的,怎麼樣才能真見如來藏呢?
答:首先來說,你的這些知都來源於理論知識,都是意識從他處學來的,也有一些屬於意識的推理、推測和猜測、意解之類,不是實證到的,全都無法當真,因此你知道這些內容,對於自心意根來說不會有什麼實質性的影響,意根的認知不轉變,身心世界就不改變。實際上這些知也等於不知,畢竟耳聽為虛,眼見才為實。學來的理論知見,離實際證得還很遠,對於幾個識的運作仍然是一頭霧水,遇到一些逆緣,疑心就會增加,也許會否定從前的這些認識,其見解有可能會相反。
要想真見如來藏,就要努力做功夫去證知如來藏,而不是根據理論去推理,或者是鸚鵡學舌似的學。證知如來藏需要很多的因緣和條件,首先來說業障要消除,福德要增加,定力要具足,信心要圓滿,戒律要嚴持,忍辱功夫要好,並且精進於修持這一切法,最後般若智慧也要具足。總之,證得如來藏是要轉凡夫心性成菩薩性,身口意行任何一方面都要與菩薩相匹配, 戒定慧與菩薩一樣,煩惱性障減輕,具足菩薩的大福德和大智慧,心量與菩薩一樣廣大,恒順眾生,發大心利樂眾生。
這樣就等於脫胎換骨一樣,身心世界都要有相應的轉變,與凡夫階段有明顯的差別和大進步。總而言之就是要具足菩薩的六度萬行,如果不足就不能見道成為真菩薩。從現在開始,要有計劃和步驟的全面完善和提高自己,等待因緣時節成熟,不要有急迫的心情,不要患得患失,不要有功利心,發心要大,因上努力,果上要隨緣。
十二、無上妙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意會是意根的實證,言傳是用意識語言的解說。無上的妙法是最高最妙的如來藏法,這是需要每個人親證實證的,其他人用語言的開導和提示,都代替不了自己的實證。實證需要諸多因緣條件,戒定慧和福德都要具足,而且已經發起了深深的疑情,能夠念玆在玆的參究,功夫做到意根這裡,然後才能實證如來藏妙法。言傳只能夠先落到意識心裡,意根的功夫沒有做到位,就不能觸動意根,所以言傳代替不了意根的思量和參究,終究無法親證。
禪定和參究的功夫不夠深的時候,要專心做功夫,不要聽別人的見解,不要參考佛經和別人的理論知識,因為這會障礙親證實證。修行這樣的事,都是自己的事,猶如吃飯誰吃誰飽,佛法誰參究誰親證,不參不證,聽來的法等於竊取來的,不屬於自己的,三昧境界只能自己發起,智慧由自己心中生,學三藏十二部,永遠不如自己悟。修行人應該如大丈夫一樣,勇於行持,親力親為,摒絕一切偷機取巧。
無上妙法不可言傳,還有一層意思,如來藏這個微妙甚深法,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不管怎麼說,說出來的都不是祂,無說無示,指出來的也都不是祂,不管怎麼樣,祂就是不出頭不現身不說話不作為,低調無我,也沒有調。對於這樣的法怎麼辦?只有實證親證親悟才能見得祂的真面目,聽來的看來的都不是,任何人傳法都傳不出來,那你還要聽別人的指示嗎?
十三、如何才能捨識用根
有人說捨識用根的根是指眾生的根性,其實是指意根。根性,也是識之功能作用,離開識,就談不到根性。善根和根性,一般都是指與生俱來的第七識意根的智慧。
捨識用根,一般人在參禪時能用得到,捨去六識,尤其是捨去意識的情思意解和琢磨、揣摩、分析、推理、比較、判斷,而專用意根的思量性,這樣才能證道。證道以後,後續的修行,也都盡量用意根,用意根來得直接、深透,顯得耿直、正直、純正、純真、純潔,能成辦一切事,說到做到,甚至做到了也不一定說。
沒有禪定,很難用到意根,都用意識的推理和解,輕松但膚淺。解的比證的快很多,但不管用,沒有三昧,不得解脫,不了生死,意識一滅就作廢。禪定越深,意根的用越多,力量越大,越能解決問題,越有三昧,三昧越深,智慧越透脫,解脫的力量越大。
十四、境隨心轉是隨意根轉
問:我有一次一邊開車一邊思維,一開始思維比較亂,忽然感覺一點雜念沒有了,就看見周圍環境特別陌生,好像認不得路了,看見什麼都感覺新鮮,空氣都感覺特別清新,然後就迷路了,那條路公路其實非常熟悉。為什麼有這樣的感覺呢?
答:因為心專注於思惟佛法之後,注意力就不在周圍塵境當中了,意識專心思惟使得意根對佛法有了進一步的觀感,內心喜悅,就會看什麼都愉快,有點類似純粹禪定的三昧境界出現。心能轉物,境隨心轉,這是修行過程當中暫時出現的果,還不是最後的結果,最後的結果是相當殊勝的。沒有這些修道的過程,以及過程的積累,任何人都不要談論自己有什麼什麼果,塑料果沒什麼好炫耀的。
十五、依理比對和想象不等於實證
菩提的含義總括起來是指成佛之道中所有應該具足的佛法,其層次由淺入深有很多層次,最初是斷我見,包括初果至俱解脫的四果,然後是大乘明心證得菩提的根本如來藏,直至佛地的四智圓明。證得如來藏就算證得菩提,但是不等於證得全部的菩提,因為如來藏體性深廣無邊,只有全部證得,才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證得才是一個開始,還有很多法都要一一證得,才能圓滿菩提。
如果是僅僅知道如來藏到處都參與,到處都是如來藏的身影,一切法都是如來藏,全體即真如,這只是意識從書上得知的理論而已,還不涉及到意根,與意根無關,那麼這個理論不是自己實際證得之後得出的結論,那就是學語。沒有實際證得,就是理解也理解的不夠深入,知其然都談不上,更不能知其所以然,那生死問題如何解決?如果能把眼界打開一條縫,再往裡能窺探一點點,就會得知一點點真相。
有的人知道了全體即真如這個理論以後,就耍小聰明,開始發揮想象說,這也是真如,那也是真如,到處都是真如,然後自以為是的說:我這不是開悟了嗎?於是就去找人印證。
如果能見到如來藏是如何具體存在和顯現出來的,那就相當不錯了,可以說是真開悟了。學佛就是要先斷我見,只有把五陰無我之理搞透徹了,之後明心就不難了。比如說大家都知道電流在電線裡面,而看不到電流,只能看到它的應用,它讓電飯煲煮飯,令洗衣機洗衣,手碰到電流,被電得發麻哆嗦,這也不屬於證得電流。看見洗衣機洗衣服,就知道有電流,是根據理論知識理解的成分比較多,還不知道電流的具體作用,就不屬於證得。
十六、意識與意根的智慧此消彼長
在學生學習階段,因為是對知識理論的吸收階段,因此都是意識用得多,學習結束之後就進入實踐階段了,這個階段是理論應用於實際操作,全靠個人發揮真才實干了,這個時候是意根用得多。如果意根用不好,就會被人譏笑為書呆子和學究,只有學問沒有才干,沒有真材實料,所學無所用。
在學生做幾何題時,明顯是用意識推算,因為有結果有答案,只要往答案那裡推演就行了,個別定力好的學生,能用到一點意根的思量作用,但不太多。如果題目沒有答案時,用到意根的思量可能會多一些,得出正確的結論則可能會顯示出學生一定的真智慧,但也不排除用的意識推理的成分多一些。在幾何題推算推理過程中,有一定的原則和規律可遵循,依靠的越多,意識作用越大,意根作用越小,智慧越淺。
同理,在觀行參究的過程中,別人給的提示越多,意識用得就越多,意根用得越少,智慧越淺。如果是完全靠別人提示,口說耳入式的,都是意識的作用,意根一點沒使力,則意根一點智慧也沒有,今世後世都不得解脫的功德受用。而在沒有任何提示的前提下,完全靠自己參究出來的,發揮的就是最好的,智慧最深。相反,別人給的幫助越大,自己的能力就越小,沒有任何幫助就把問題解決了,所有的智慧都是自己的。獨覺佛一個人在山上參究十二因緣,證法前後的那個智慧,阿羅漢沒法比,凡夫就更不用說了。阿羅漢有佛陀和佛法可以依靠,智慧開發的有限,不如獨覺佛的智慧深細。
外緣依靠的越多,意根用得越少,能力智慧越差。有些人學法總是祈求得到種種幫助,不知道得到的幫助越大,開發的智慧越少,受用就越小。遇到問題能自己用功,開動腦筋,獲得的才是最大的智慧。總喜歡問法的人,智慧比較淺,自力不夠,沒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的人總想求人幫助悟道,幫助悟的,到底是屬於誰悟的?是誰的智慧?佛法上的智慧,以及世俗法上的智慧,都是誰自力誰得,靠人不如靠己。
十七、什麼情況才可以發願留在娑婆世界?
類似娑婆這樣的世界才有三惡道,如果要發願留在娑婆世界,最起碼要保證能斷除三惡道的業,滅除三惡道的果報,後世能不入三惡道才行。而不入三惡道,就要斷除三縛結,三縛結是意根證果時斷的,斷除三縛結時就斷除了粗重的煩惱結縛,否則後世免不了三惡道的苦受。不是意識斷三縛結就能免除三惡道業的,意識的煩惱和三縛結依意根而有,意根不斷,意識即使斷了也沒有用,祂是受意根支配的。
斷除欲界五品煩惱成為初果向之後,才能證初果斷除三縛結,先觀察自己的五品煩惱有沒有,重不重,能否斷除,然後才能判斷自己能否有希望斷除三縛結,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發願,讓後世不受極重苦。如果弄不好,發願留在娑婆世界,卻長期在三惡道裡受苦,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等待被度的對象,你還怎麼去度別人?這樣的話,後世是不是很苦惱?
如果你保證不了斷三縛結,甚至意識的結縛都不能保證能斷除,三惡道就不能免除。即使意識沒有了三縛結,意根有三縛結,也不能免除三惡道業。而且如果意根的結縛深,煩惱重,意識的三縛結隨時隨地都會現起,不由自主,後世定會趣向三惡道,那麼這樣的發願就等於發願留在三惡道受苦一樣。所以發願一定要小心,什麼情況發什麼願,根據自己的修證水平和實際情況,不能頭腦發熱,什麼都不管不顧的,智慧是個好東西,一定要多動腦筋,開啓智慧,再有所行動。
十八、斷我見不下三惡道的原理
斷我見證得初果以後的人,不會再下三惡道受苦報,為什麼如此?因為其心改變了,心與三惡道業不相應,不會再造三惡道業行,也就不會再下三惡道受苦。心證得無我,就空了,心空的人不可能再造三惡道的業行。什麼是三惡道的業行?就是違犯五戒的業行,違犯十善業的業行。受持五戒才能得人身,不得三惡道眾生身,受持十善才能得人和天人身,不得三惡道眾生身。斷我見證果的人粗重煩惱斷除了,心行一定與五戒十善相應,才能免除三惡道業和身。
那麼這個斷我見的心,與五戒十善相應的心,不與三惡道業相應的心,是哪個心呢?意識當然是這樣的心,最主要的意根絕對應該是這樣的心,而且意根是無間斷的心,斷我見之後,意根才會無間斷的有毗鉢捨那和奢摩他的雙運道功德,不管是睡覺、昏迷、死亡和中陰身的任何時候,都有斷我見的功德在身,就會以此功德受生、投胎和入胎,那麼意根是什麼心行,有什麼業,就會有相應的胎身。想要不入三惡道,就需要意根斷我見,具諸功德,只有意識的聞法智慧、推理智慧、臆測智慧和情思意解的智慧,絕對保證不了斷除粗重的煩惱現行,保證不了不造作三惡道的業行,保證不了不違犯五戒十善,也就保證不了命終不入三惡道。
十九、由淨和的觀行來看意根的運行
淨和:今天早上開車上班,雙車道我在左側緊跟前車行駛,這時右側有車加快行駛,然後右側車道沒車了。這時眼睛不自覺的向右觀察(這其實是意根覺察到右側車道變空,指揮眼睛進一步詳細觀察),觀察之後立刻取了一個“右車道空”的法塵(感覺是在大腦裡),接著立即有一股“力量”在心口窩出現(這個力量是指揮手腳做動作變換車道,這個應該是意根的思心所?)如果觀察到了這個力量,手腳就不會有動作,這個力量似乎是被六識的反觀力截斷了,如果不反觀它,它就會讓手腳做動作(這其實就是意根的思心所指揮身識的現象)。
這整個過程中有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取到“右車道空”這個法塵後,有的人是立即變道,有的人可以是不變道,這個區別是怎麼產生的呢?這個區別就是由每個人的“知見”不同產生的,這個“知見”很有意思。
觀無我:意根覺得有必要就變,沒有這個意願,或覺得不安全就不變,這個取決意根的經驗和決定,意識只是按意根的意願去收集分析信息,再交給意根去決定。知見其實應該包括意根與意識,兩個識共同作用。先有意根作意才有意識生起,所以用意識去找意根不容易,多在定中練習深細觀察。
淨和:對,是這個意思,我只是把這種經驗表述成了“知見”這個詞。我就覺得這個知見有意思,觀察它,它無形無象,根本觀察不到,(知道靠第六識來描述它,才勉強算能讓它現點相。)但它又在我們每一個身口行背後起著作用。意根為什麼向“a"作意而不向”b"作意?就是由這個知見決定的(個人理解)
觀無我:這就是意根的心所法相互配合來判斷和決定,無始劫來留在意根中的經驗。意根的慧,一般人想象不到,大多數人都習慣使用現世意識的慧,這樣往往會障礙意根的慧發揮出來。
淨和:決定的依據是什麼?就是依據這個知見。您說的判斷是指思心所吧?但這個知見的影響應該是作意的同時就起作用了。我覺得觀行中,就是要讓微弱的意識一點點引導意根的變化。
觀無我:我在觀行中發現意識干擾意根很明顯,有五遍行也有五別境,心所一般都是相互配合作用的。所以我在入定以後,盡量不去注意生起的境界相,那個很容易分散意根的關注點。有效觀行比入定要難很多,花的時間也很多,慢慢摸索吧。
評:他們這些對意根作用的觀察和討論都很好,方向也對,常作此觀察,定慧都能增強。觀察到了心口窩的這股力量,本來想要有所動作的手腳就沒有了停止了,如果不去觀察這股力量,手腳就會順著這股力量動作起來。這是為什麼?因為心口窩離心臟很近,意根調動身根的時候,就是在大腦神經中樞這個位置,意根心一動,神經中樞就會通過所有神經向全身發布命令,心臟就負責供血。如果意根有情緒,或者情緒比較嚴重,心臟輸送血液就會受影響,需要大量供血,這樣導致面色出現變異,如果供血不足,就會出現休克等等現象。
當感覺到心臟有異常的時候,一般都是意根出現某種情緒了,或者是意根有什麼特別的念頭了,需要消耗更多的血液,心臟或者是心口窩就會有反應。心臟功能不強的人,要嚴格控制意根的情緒,是誰來控制?是理智的冷靜的意識來控制,所以意識的作用還是很大的,通常都比意根理智得多。在凡夫階段意根的情緒化比意識要嚴重得多,像個小孩子一樣,需要意識哄著、安撫著和調控著。當意根斷除煩惱以後,情緒化越來越低,智慧越來越高,就越來越有理智。
大多數人都知道用意識觀行,那麼意根能不能觀行?當意識非常微弱的情況下,意識就不能觀行了,這時候還有沒有觀行?能不能再觀行?佛陀在四禪定裡證道成佛,諸大菩薩和阿羅漢辟支佛在四禪定裡成就一切神通道力。而二禪以上五識就滅了,意識非常微弱,無法思惟,四禪定裡意識就更加微弱了,那麼在四禪定裡是如何證道和發起神通道力的呢?
真開悟真證果的時候,是意根依靠意識證道,還是意識依靠意根證道?兩個識是誰先證道,還是同時證道?當然如果是解悟,不管大乘還是小乘,都是意識的作用,是意識分析思惟推理猜測整理歸納出來的,意根不太知道這些結果,也不同意這樣的結果,所以意根不斷疑,心性不能轉變,身口意行也不能轉變。
四念處觀行開始的時候,都是用意識起觀,定力出現的時候,就會稍微涉及到一點意根。現在應該訓練自己,讓意識的觀行作用越來越弱,逐漸讓意根來代替。這個功夫要如何做,自己考慮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