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瑜伽师地论中十二因缘释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论著讲解 更新时间: 2025-07-30 07:25:53 阅读: 1212

第三节  十二支细分


原文:问。此十二支。几是烦恼道。几是业道。几是苦道。答。三是烦恼道。二是业道。余是苦道。

释:问:这十二支因缘法中有几支属于烦恼道?几支属于业道?几支属于苦道?答:有三支是烦恼道,有二支是业道,其余支分都是苦道。

烦恼道支分中含有无明烦恼,能引生烦恼业,无明、爱和取三个支分属于烦恼道。无明支是烦恼,能产生杂染的身口意行和业种;爱支是烦恼,能产生执取,致使后世业果不断;取支是烦恼,能导致后世杂染业果出生,使得生死相续。业道是指能造作业行的支分,行和识二支分就是业道,行支造作身口意业,识支留下生死业苦种。苦道是指有苦受的支分,名色、六入、触、受、有、生、老死七个支分都是苦道,都有苦果和苦受。

原文:问。几唯是因。几唯是果。几通因果。答。初一唯因。后一唯果。余通因果。又即于此问。更作余答。三唯是因。二唯是果。当知所余。亦因亦果。

释:问:十二支中有几支只是因?几支只是果?几支既通因又通果?答:最初无明一支只通因,最后一支老死只通果,其余中间的支分既通因又通果。这个问题还有另外的答案,有三支只是因,是无明、行和识三支,有二支只是果,是生和老死二支,其余的支分既通因又通果,是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七个支分。

对于第一种答案,只有无明是生死轮回生起之因,是后十一支生起之因,没有出生无明之因,所以无明不是果。最后的老死支只能是果,前十一支都是生起老死支的因,老死之后就没有后支了,也就不会再有什么果了。对于第二种答案,有三支只是因,不是果,这三支是无明、行和识支,这三支的运作直接导致后世的名色果报的出生,所以这三支是前世的因,名色至取支是今世的果,前生今世因果相连。而名色至取支的运作以及后世的有是因,后世的生和老死支是果,这样今世后世的因果就连接起来了,因果通三世,今世是前世的果,是后世的因,既通因又通果,后世只是果,不是因。

原文:问。几是独相。几是杂相。答。三是独相。行等是杂相。问。何故行有是杂相。答。由一种说故。谓能引爱非爱果故。及能生趣差别故。

释:问:十二支中有几支是单独的相,有几支是善恶杂染的相?答:有三支是单独的相,无明、爱、取三支只有烦恼染污相,没有清净相和杂染相,行、识、名色、六入、触、受、取、有、生、老死等等支分是杂染的相。所谓的杂染是说此支分含有善恶无记性,能引发善恶无记报。问:是什么原因行等支分有这样的杂染相?答:有一种说法就是说,行等支分有引生可爱和不可爱的果报的缘故,以及行等支分能引生六道差别的缘故,所以说行等支分是杂染相。

独相是指只有染污相,不与清净相相混杂,杂相就是染污与清净相混杂。十二支分中只有染污相的是无明烦恼支,不清净,是独相。烦恼支分有无明、爱和取支。其余的都是染污与清净相杂的杂相支分,这些支分能引生可爱的清净异熟果和不可爱的染污异熟果,能引生出不同的六道差别果报。

比如说行支、识支和名色支,有清净的善的身口意行和染污的恶的身口意行,以及不善不恶的身口意行,能把六识分别熏染成善恶和不善不恶三种,生成三种种子,后世就会有三种异熟果三种名色果报体。既然名色是杂染相,在名色上出生的六入就是杂染的,触和受就是杂染的。在爱和取烦恼支之后的后世的有、生和老死就是杂染的,都会分为善恶和不善不恶三种相。

原文:问。何故识与名色六处。一分有杂相。答。由三种说故。谓依杂染时故。依润时故。依转时故。

释:问:为什么说六识与名色、六入处有一部分杂相?答:这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依据名色和六入处有杂染的身口意行时,说明六识就是杂染的,所以说名色和六入处与识有一分杂相;一种说法是依据六识种子被贪爱执取所滋润的时候,就出生了后世的名色和六入处,并且在名色和六入处相上包含了识相,所以说名色和六处与识有一分杂相;一种说法是依据名色在被出生的时候,名色和六入处中就有识相,所以说名色和六处与识有一分杂相。

原文:问。何故识乃至受与老死有杂相。答。由二种说故。谓别显苦相故。及显引生差别故。

释:问:为什么说六识、名色、六入、触、受支分与老死支分有杂染相?答:这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等支分,能分别显示出老死的苦相的缘故;一种说法是识乃至受支分,能显示出所引的生命体有差别的缘故,生命体有差别,老死就有差别,所以说识等支分有杂染相。

识乃至受等支分中都有苦相,因为是受报体,而且杂染业多,这些支分中难免都有苦相,而老死支分更是苦相,所以识等支分与老死支分有杂相。另外,前世的识杂染不同,引生的现世的名色至受支分就不同,现世的名色至受等支分不同,所引生的后世的老死支分就不同,所以识乃至受支分等与老死支分有杂相。

原文:复次于缘起中。云何数往义。谓生已不住义。云何和合义。谓诸缘聚集义。

释:在十二缘起法中,什么叫作数数不断地往复义?这意思是说名色在六道轮回里出生以后,不会永远停留在一种色身中不变,而是生了灭灭了生,不断地轮回。什么是和合义?和合就是法生起所依靠的缘都聚集在一起了,因缘具足时法就出生。

数是多次不断的意思,众生在六道中的某一道出生以后,并不会永远在这个道里,因为前世所造的业,以及今世所造的业,业改变了,死后就会脱离此道,趣向其它道里投生。无量劫都是这样在六道里轮转,由于恶业远远大于善业的缘故,众生极大多数时间都是投生在三恶道里的时候多。众生在每次投胎出生以后,因为无明不断的缘故,都是随顺着十二因缘法,不断地造作杂染业,导致后世不断,不出六道轮回。众生的名色在每次出生的时候,都是要所有因缘都具足聚集在一起,才能投生和出生,缺少一缘,名色不生。名色出生所需要具足的缘总体上有四种,就是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

原文:云何起义。谓诸缘和合。之所引摄。新新生义。云何缘起。云何缘生。谓诸行生起法性。是名缘起。即彼生已。说名缘生。

释:什么是起义?起就是所有的缘和合在一起之后,所引发和摄受的新出生的法,新生起的法,从无到有就是起。什么是缘起?什么是缘生?缘起就是一切法运行之后能生起法性,能够显示出法的特征和性质。等到法生起来以后,就叫作缘生。

法生起的缘有四种:因缘、等无间缘、增上缘和所缘缘,比如四缘具足时,受精卵这种名色在母胎中出现叫作缘起,受精卵圆满,胎儿出生,叫作缘生,诸法还不具足的时候叫作起,具足以后叫作生,先起后生,前后次第联系为因果。诸法不断地相续次第地现前,名为起,前后相续不断形成的法名为缘生法。

原文:问。几支苦谛摄。及现法为苦。答。二。谓生及老死。问。几支苦谛摄。当来为苦。答。识乃至受种子性。问。几支集谛摄。答。所余支。

释:问:十二支分中有几支是属于苦谛所摄受,在当前状态是苦的?答:有二支,生支和老死支。问:有几支是苦谛所摄受,能感生未来的苦?答:有识、名色、六入、触和受五支的种子性,后世种子成熟以后现行出法就有苦了。问:有几支属于集谛所摄受?答:剩下的都是集谛所摄受的,有五支无明、行、爱、取、有。

在现世当中的苦法是生和老死二支,众生生时都是苦,老时苦,死时更是苦。而能感后世苦的支分,是识支,在识支中留存了身口意行的业种,会出生后世苦的名色。名色的种子、六入的种子、触的种子和受的种子,能出生后世的名色以及受的苦。无明、行、爱、取、有这五支属于集谛,因为无明的集起,能感生苦,身口意行的集能感生苦,爱的集起能感生苦,取的集起更能感生苦,有的集为苦生创造了必要条件。若无无明,就不会有后续一切法的种子,没有种子就不会有后续的苦;若没有身口意行就没有业种,没有业种就没有后世的苦;若没有爱,就不会取,若不取就没有后世的三有,若没有三有,就没有生老病死之苦。

原文:问。无明与行。为作俱有缘。为作无间灭缘。为作久远灭缘。答。当知具作三缘。谓由无知。于随顺诸行法中。为俱有覆障缘。为彼彼事。发起诸行。又由恶见放逸。俱行无知。为无间灭生起缘。发起诸行。又由无知。为久远灭引发缘故。建立顺彼。当生相续。

释:问:无明对于行支来说,是作为行支的俱有缘,还是作为行支的无间灭缘,还是作为行支未来久远灭的缘?答:无明对于行支都有这三种缘,第一,由于心中无知的缘故,在随顺一切法运行的过程中,作为一切法的俱有缘,起着覆障的作用,为了种种事业,发起种种法的运行,所以无明是行支的俱有缘。

第二,又由于心中有无明恶见,其行却又放逸,不积极灭除恶见,无知一直伴随着诸行,就作为一切法无间断的灭去又生起的缘,引发出一切法不断地运行,所以无明是行支的无间灭缘。第三,又由于心中有无知,随顺着无知,就会导致一切法最后都会断灭,不永存,无明就是一切法久远以后灭去的引发缘,所以无明是行支的久远灭缘。

原文:问。云何应知。诸行望识。为三种缘。答。由能熏发。彼种子故。为俱有缘。次后由彼。势力转故。为无间灭生起缘。由彼当来果得生故。为久远灭引发缘。如行望识。如是识望名色。名色望六处。六处望触。触望受亦尔

释:问:如何才能知道意根的一切行对于六识有三种缘?答:第一,由于意根的行能熏发六识种子的缘故,就说行是识的俱有缘,六识的出生不能离开意根的行;第二,由于意根行的势力运转的缘故,就成为了六识不间断灭又生起的缘;第三,由于六识未来世的果报得以出生的缘故,意根的行就成为了六识久远以后灭去的引发缘。行缘识是如此,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也是这样。

识对于名色有三种缘,第一种缘,由于六识造作的种子的熏染,后世名色的出生就离不开种子,六识的业种就是名色出生的俱有缘;第二种缘是,由于六识种子势力运转的缘故,种子是名色无间灭的生起缘;第三种缘是,由于名色未来世的果能够出生的缘故,六识造作的种子就是名色久远以后灭去的引发缘。

名色对于六入有三种缘:第一名色是六入出生的俱有缘,第二名色是六入无间灭的生起缘,第三名色是六入久远以后灭去的引发缘。六入对于触有三种缘:第一六入是触出生的俱有缘,第二六入是触无间灭的生起缘,第三六入是触久远灭的引发缘。触对于受有三种缘,第一触是受出生的俱有缘,第二触是受无间灭的生起缘,第三触是受久远灭的引发缘。

原文:问。云何应知。受望爱为三种缘。答。当知由彼。起乐着故。为俱有缘。从此无间。由彼势力。起追求等。作用转故。为无间灭生起缘。建立当来。难可解脱。彼相续故。为久远灭引发缘。

释:问:如何才能知道受对于爱有三种缘?答:应当知道由于受的时候心起了乐着的缘故,受就成为爱生起的俱有缘,从此就不间断的贪爱下去。由于贪爱的势力,生起追求等等心行,受的作用运转的缘故,就成为了爱的无间灭的生起缘,这样后世的五阴身就会不断的生起,难以解脱。因为受相续不断的缘故,就成为了爱在未来久远灭的引发缘。

原文:问。云何爱望取。为三种缘。答。由欲贪俱行。于随顺取法中。欲乐安立故。为俱有缘。由无间灭。势力转故。为生起缘。建立当来。难可解脱。彼相续故。为久远灭引发缘。

释:问:为什么说爱对于取有三种缘?答:由于欲贪与取一直相伴共同运行,在随顺取诸法的过程中,有贪欲乐着的心行存在,所以说爱是取的俱有缘。由于爱的势力运转的缘故,就成为了无间断灭的取的生起缘,这样的话后世的五阴身就会不断的出生和运行,难以得到解脱。因为爱相续不断的缘故,就成为了取在未来久远劫灭的引发缘。

原文:问。云何取望有。为三种缘。答。由与彼俱。令业能招诸趣果故。为俱有缘。又由彼力。于此生处。能引识等故。为无间灭生起缘。又能引发。彼界功能故。为久远灭引发缘。

释:问:为什么说取对于有有三种缘?答:由于众生的心行一直与取相伴随,使得所作的业行能感召到六道轮回果报,所以取是有的俱有缘。又由于取的势力的缘故,在出生之地能引发六识等支分的缘故,取就成为了六识等支分无间断灭的生起缘。又由于取能引发三界有各支分的功能的缘故,取是识等支分未来久远灭去的引发缘。

原文:问。云何有望生。为三种缘。答。熏发彼种子故。为俱有缘。由彼势力。无间随转故。为生起缘。虽久远灭。而果转故。为引发缘。如有望生。当知生望老死。为缘亦尔。

释:问:为什么说有对于生有三种缘?答:因为有能熏发生的业种的缘故,就说有是生的俱有缘,在三界有中所有业行都是后世生的缘。由于三界有的势力无间断运转的缘故,有就成为了后世生的生起缘。虽然三界有在未来久远劫以后会灭去,但是在三界有中的果报会不断的运转下去,所以三界有是生的引发缘。有缘生是这样的道理,生缘老死也是这样,其缘也有这三种。

生对于老死也是这样有三种缘,因为有生,必然会老会死,所以生是老死的俱有缘。因为生的势力无间断运转的缘故,生就成为老死的生起缘,也是老死久远灭的引发缘。

原文:复次建立有支有二种。一就胜分建立。谓取所摄受业。如前已说。二全分建立。谓业及识。乃至受所有种子。取所摄受。建立为有应知。

释:建立有这个支分有两种,第一种是从胜出支分这个角度建立三界有,属于取所摄受的业用,如前面已说过的取是有的三种缘;第二种是全方位的来建立三界有,包括业行、六识、名色、六入、触以及受的所有种子,这些有都是取所摄受的,然后就有了后世的这些有。

六道轮回就是取的果,就是三界有的最胜支分体现,这就是从胜分建立有的意思。一切的业行业用都会留下种子,六识的造作有种子,名色的生住异灭有种子,六入处的运行有种子,触有种子,受也有种子,这些种子就导致了后世有的出现,这些种子也属于有的范畴之内,由于有,就有了这些支分,这些支分也属于有的范畴,这就是全方位建立有的意思。

原文:问。是诸有支。唯有次第。与行为缘。乃至老死。更有余业用耶。答。即此业用。及于各别。所行境中。如其所应。所有业用当知。是名第二业用。

释:问:这些有的支分,只有次第的作为行支的缘,乃至于作为老死支的缘,还有没有其他的业用呢?答:这个与行乃至于老死为缘的业用,以及在各个别的所运行的环境中,都会有其相应的业用。所有业用都叫作第二业用,第一业用是生,生之后在三界有中才能有行、识、名色直至老死等等业用。

原文:问。无明唯与行为缘。亦与余支为缘耶。答。无明乃至。亦与老死为缘。前言唯与。行为缘者。但说近缘义。如是所余。尽应当知。

释:问:无明是仅仅作为行支的缘,还是也与其它支分为缘?答:无明不仅与行支为缘,也与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乃至于老死为缘,十一支都因为无明而运转。前面说无明与行为缘,只是说的是与无明比较相近的缘,后边所说的这些缘也应当都知道。

比如六识的运行以无明为缘,造作杂染业行,名色以无明为缘有杂染果,六入以无明为缘会生出杂染的触,触以无明为缘会生出杂染的受,受以无明为缘会生出杂染的爱,爱以无明为缘会生出杂染的执取,执取以无明为缘会生出不可爱的有,有以无明为缘会生出杂染的生,生以无明为缘会生出不可爱的老死。

原文:复次后支非前支缘。何以故。如为断后支故。勤作功用。断于前支。由前断故。后亦随断。非为断前故。勤作功用。断于后支。是故当知。唯此为彼缘。

释:十二支中后一支不是前一支的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为了要断除后一支,就要断除前一支,就要精勤的加以功用,这样就断除了前一支,由于前支断除的缘故,后支也就随之断除了。而不是说为了断除前支,才精勤的加以功用去断除后支。所以你应当知道,只有前支是后支的缘,而不是后支是前支的缘。

原文:问。云何说言。此有故彼有。答。由未断缘。余得生义故。问。云何此生故彼生。答。由无常缘。余得生义故。

释:问:为什么说此有故彼有?答:由于还没有了断三有的缘,导致其他的法得以出生的缘故,就说此有故彼有。问:为什么说此生故彼生?答:由于无常生的缘,导致其他法得以出生的缘故,所以说此生故彼生。

原文:问。何故说言。有生故有老死。要由生缘。而有老死。如是乃至。无明望行。答。由此言教道理。显从无实作用缘。余得生义故。

释:问:为什么说由于有生的缘故就会有老死,必须要有生的缘,然后才能有老死?其它十一支分为什么也是这样,必须有无明的缘故,才能有行?有行的缘故才能有识,有识的缘故才能有名色,有名色的缘故才能有六入,有六入的缘故才能有触,有触的缘故才能有受,有受的缘故才能有爱,有爱的缘故才能有取,有取的缘故才能有有,有有的缘故才能有生?

答:由生缘老死这个道理能显示出,从没有真实作用的缘,其他的法就能得以出生。生支不是真实的法,没有真实的作用,但却能成为老死现象出生的缘,其它十一支分也是这样,无明虽然不是实法,没有实际作用,但却是行支出生的缘,同理,行支也是识支出生的缘。

原文:问。何故说言。有生故有老死。非离生缘。而有老死。如是乃至。无明望行。答。由此言教道理。显从自相续缘。即自相续。余得生义故。

释:问:为什么说有生的缘故就会有老死,不离生的缘而有老死?为什么说有无明的缘就会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为什么说有行的缘就会有识,不离行而有识?如是乃至,有缘生,不离有而有生?答:因为生缘老死这个言教道理能显示出,由于生自身相续的缘,也就是生自身的相续,其他的支分就能得以出生,所以说生缘老死。无明缘行、行缘识等等也是如此。

问。若法无明为缘。彼法是行耶。设是行者。彼无明为缘耶。答。应作四句。或有行非无明为缘。谓无漏及无覆无记。身语意行。或无明为缘。而非是行。谓除行所摄有支。所余有支。或有亦无明为缘亦是行。谓福非福。不动身语意行。除如是相。是第四句。

释:问:如果法是以无明为缘出生的,这个法就是行吗?如果是行的话,行的产生就是以无明为缘吗?答:这个问题应该分作四句来说,一、有的行不是以无明为缘出生的,比如无漏行和没有覆障没有记别的身口意行;二、有的法是以无明为缘出生的,但这个法却不是行,比如除了行支所摄的有支之外,其它的有支,比如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和老死支;三、有的法也是以无明为缘出生的,这个法也属于行支所摄,如有福的身口意行、无福的身口意行和不动身口意行(无福非无福的清净行);四、除了这些法相,其余都是第四句所摄,就是有的法不是以无明为缘出生的,这些法也不是行。

无漏业行已经不属于十二因缘所摄了,超出了十二因缘范围,不是由无明所引生出的行,无覆无记的身口意行也不是由无明所摄,超出了十二因缘范围,因此没有生死业和果。十二因缘中十一支分都属于无明所摄,都含有无明,但无明引生行支是最直接的,对于其它支分就显得比较间接,所以说无明缘行。由无明所摄的行支里,造作福业的行也是无明所摄,由于不明四圣谛理和实相之理,为求有漏福业的行,就是无明的行;造作恶业的非福行更是无明所摄的行,外道所修的四禅不动心的行,也是因为不明解脱之理而修,所以也是由无明所摄的行。

原文:问。若行为缘。彼亦识耶。设是识者。行为缘耶。答。应作四句。或行为缘非识。谓除识所余有支。或识非行为缘。谓无漏识。及无覆无记识。除异熟生。或亦识亦行为缘。谓后有种子识及果识。除如是相。是第四句。由此道理。乃至触缘受。随其所应。四句应知。

释:问:如果法是以行为缘而出生的,这样的法也是识吗?如果这个法是识的话,识就是以行为缘出生的吗?答:这个问题应该分为四句来说:一、有的法是以行为缘的,可是这个法却不是识,是除了识之外的其它支分,比如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和老死等支也是以行为缘的;二、有的识不是以行为缘的,比如已经没有烦恼漏的识,以及没有覆障没有记别的识,除掉异熟生性的识;三、也有识也是以行为缘出生的,如能导致未来世有的种子识和果报识;四、除了这些法相,其余的都是第四句所摄,就是有不是以行为缘出生的法,这些法也不是识。由此同样的道理可知,以识为缘的名色、以名色为缘的六入、以六入为缘的触、以触为缘的受等等,都与这四句相对应。

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和老死,这几支分也都是以行为缘的,是意根的行运行以后所出生的法,任何法的运行都是意根行的结果,行不运行,后边一切法都不会出现。但是行的直接有支是六识,六识出生的直接缘是行,而名色至老死的直接缘是前一支,行是间接缘。还有问题就是一旦六识没有烦恼染污漏了,六识出生的直接缘就不是意根的无明行了,而是意根的明行,这些都不属于十二因缘中的法,其果报已经跳出了十二因缘的生死轮回了。众生也除掉了种子的异生性,不再有六道轮回,异时异地异界异身而生的现象就没有了,这是八地菩萨以上的境界。

种子识和果报识都是指六识,种子识是今世以行为缘造作业行,留下业种,滋润未来世的名色,后世名色出生以后,在名色上生出果报六识受报,这两种识都是以行为缘出生的。以无明的行为缘只能出生无明的六识,以明行无漏行才能出生无漏的六识,包括无漏的种子识和无漏的果报识。这也说明了意根是六识的染净依,意识无法单方面的清净,无法单方面的断我见和断烦恼,必依意根才能断我见断烦恼,从而达到无漏。

原文:问。若受为缘。皆是爱耶。设是爱者。皆受为缘耶。答。应作四句。或有是爱。非受为缘。谓希求胜解脱。及依善爱而舍余爱。或受为缘。而非是爱。谓除无明触。所生受为缘。所余有支法生。或有受为缘亦是爱。谓无明触所生受为缘。染污爱生。除如是相是第四句。

释:问:如果法是以受为缘而出生的,这些法都是爱吗?如果都是爱的话,都是以受为缘才能出生吗?答:这个问题应该分成四句来说:一、有的爱出生并不是以受为缘,比如希求殊胜的解脱,以及依靠着对善法的爱而舍掉了其它的爱;二、有的法是以受为缘出生的,但这个法却不属于爱所摄受的,比如除了以无明的触所生的受为缘的法之外,剩下的其它的有支法的出生,比如以无明的触为缘所生的受,以无漏的触为缘所生的受,以这样的受为缘出生的法,就不是爱所摄受的法;三、有的法是以受为缘出生的,是属于爱的支分,比如以无明触所生的受为缘,出生的染污的爱;除了以上所说的法相之外,都属于第四句所摄,就是有的法不是以受为缘出生的,这些法也不是爱所摄受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