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解悟與証悟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0-11-29 15:25:18 閱讀: 512

第四章 大乘的解悟與証悟

一、禁止明說密意就是爲了讓意根証悟

佛教中需要証悟的一切法都屬於秘密法。所謂的秘密法,就是說這些法需要自己親自去參究,親自去考証,不要希望從別人那裡得到現成的答案,不要用意識心去猜測和想象。因爲從別人那裡得到現成的答案,以及猜測想象出來的答案,都只與意識心相應,意識可能容易了解掌握,而意根並不能了解和掌握。意根要了解掌握必須經過參究的過程,意根親自參與意識的思惟取証,了解意識傳遞過來的每個細節,掌握每個証據,作以考証和思量,當証據充分時,意根才能思量清楚,才能了知究竟。意根不知就不証,意根不証,就有疑,有疑不証真,就沒有解脫的功德受用。

所以佛教中不僅大乘法嚴格禁止明說密意,即使是小乘法中也要禁止明說過於具體的觀行,避免意識知而意根不知。如果明說,意識心很快就能明了,而無法再去參究,如果不經過參究,意根就不能明了,不能証得,意根有疑而不決,那就沒有解脫的功德受用。

二、大小乘中的任何一種法,不僅要意識証得,最主要是要讓意根証得。因爲意根掌控身心,一旦証得真理,就能隨順於真理,放松身心,從而使身心有解脫的功德受用,意識的解悟沒有解脫功德受用,身心不由意識作主,況且意識也不能去至未來世,也不能在任何時候都能存在起用。而意根証悟時,身心世界肯定要發生動轉,會有相應的行爲表現,會有明顯的變化,他人從外表上就能看出此人精神狀態改變了,輕松自在,意氣風發。過去的禪師們有道眼,看見一直在辛苦參究的弟子走過來要向自己表明參禪的結果,不用弟子開口,禪師就知道此人得道了,因爲看見弟子整個人的精神風貌氣質都改變了。

由此可見,意根對於証法的關鍵性重要性不容忽視。修行人萬萬不能滿足於意識的粗略而淺薄的了知,而拋棄意根深切的體証於不顧,自失佛法的大利和真實利益。

三、大乘菩薩不退轉位,正是意根証得了如來藏,並且堅信不疑,從此以後再也不退轉於無上菩提,成爲位不退的菩薩,不是僅僅意識發現了如來藏。如果僅僅是意識發現了如來藏,意根沒有証得,意根一定有疑,意根有疑不証一定不會堅定不移的信受如來藏,早晚都得退轉於無上菩提大道。因爲走什麽路畢竟是由意根作主決定的,不解決意根的疑惑,不斷除意根的無明,見惑不斷,意根必造作出無明惑業,甚至謗法傍僧都有可能。

四、意識單獨的知就是解悟

開悟証得如來藏,意識必然証,但是只有意識証,不算真証,必須意根也同時証,只有意識証,就是解悟。如果只有意識証,那麽聽別人告訴自己哪個是如來藏,在哪裡,起何作用,也就証悟了。這樣算証悟,我們就可以告知所有衆生如來藏是哪個,起何種作用,那就不用衆生修學大乘法,不用參禪,所有衆生直接開悟成爲菩薩。然後各各關口各個層次的密意也直接告訴衆生,所有衆生也就直接証得了,這樣成佛有多快。世尊爲什麽不採取這個辦法,而且還要禁止明說密義呢?

一切法都是意識先解先証,然後意根才能解才能証。因爲意根智慧不足,必須依靠意識的思惟能力。很多法,意識都知道,可是意根並不知道,意根不容易理解和証得。

現代人的意識太聰明,很容易就明白什麽理,而意根貪嗔癡煩惱遮障太嚴重,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如果滿足於意識的解,就會出問題,佛教也許由此而快速滅亡。六祖壇經出來之前,學佛人都實修,都修定參禪,從來不玩口頭禪。壇經出來以後,方向就轉變了,大衆聚在一起都是口頭禪,因爲讀了壇經裡那些東西,就都覺得懂了禪法,無須再辛苦參禪了,沒什麽可修的了,於是就在一起侃侃而談,沒有實際修爲。如今的人更是如此。

五、理解與現觀的差別

解悟與証悟之間差別很大。証悟是真實的証得了,能夠親自現前觀察自心真如,觀察到的都是事實,是現量。解悟只是理解了道理,覺得如來藏就是那樣的,並沒有親自証得,因此沒法現前觀察真如,如果不能如實地現前觀行,就沒辦法真正地轉依於真如理體。

爲了能更好地理解二者之間的差別何在,用比喻來說明。解悟就比如是在研究蘋果的一些知識理論,理論可以研究得相當好,也可能相當詳盡,包括蘋果的産地、品種、運輸、存儲、外觀形態、色彩光澤等等,可是畢竟沒有親自吃到口裡,因此就不知道真實的蘋果味道如何,不知道有多甜潤適口,身心也就沒有得到真實的受用。証悟是已經親自吃到了蘋果,真實的知道了蘋果的甜美味道,對於蘋果的感受是真實不虛的,身心已經得到利益了。

但是有可能這個吃到蘋果的人還不能很好地表達蘋果的味道,更不知道蘋果的産地等等各種信息。而解悟的人,關於蘋果的所有理論可能都知道了,就是一口蘋果也沒有品嘗到,那麽他的所有理論僅僅就是理論罷了,於自身心沒有得到實益。就像釋迦世尊的最笨的弟子証了四果羅漢之後,卻不會講解脫道的法義,但是他已經得到真實的解脫了,能真正的了生死,出離生死輪回,未來不再有一絲的苦受。而現在的凡夫們,理論卻很強盛,不但能誇誇其談,著作等身,語言表達得就像聖人似的,可是内心裡一絲解脫的影子都沒有,說話時像個聖人,做事時就是十足的凡夫,内心裡的貪嗔癡一樣沒有得到降伏,慢心熾盛,旁人根本不敢招惹他。

理解和現觀是兩個層次,之間的距離也許是非常大的,就像很多人對於蘋果的概念、内涵、産地、品種都清楚了,還能寫出關於蘋果的論文,可就是沒有吃到口裡,因此具體的真實的味道並不知道。而有人已經吃到蘋果了,可關於蘋果的很多信息暫時還不知道,卻能夠親自地享用蘋果,真實地品嘗到了蘋果的香甜美味,解悟和証悟的差別,也如是。

佛世時周利磐陀伽是四果羅漢,卻不會開示解脫道法義,而現在的凡夫論文書籍無數,可是連初果的影子都沒有。現在研究佛法理論的人非常多,還能講出一大套一大套的道理,可是畢竟沒有証得,只在門外打轉,就像隔靴搔癢一樣,也就像研究蘋果的人一樣,只有吃到蘋果的人才能準確地說出蘋果的味道。解脫就是實証境界,不是理解所能夠解決的,有實証的人,才能有真實的受益,不管他能不能講得出來,解脫不在口上,而是在内心。

理解和現觀出來的差別極大,別人看不出來。理解的,表達的卻能很好,別人會以爲智慧很深,其實不是。証悟明心的人領悟到如來藏,都是根據現觀而說,而解悟就有想象的成分了。解悟,也許更糟糕,還不如暫時先不悟,等到因緣成熟了,再証悟比較好。解悟以後的路不好走,相當艱難,那是在摘生果子,摘了不熟的果子,回家再捂,也不如熟果子好吃。

六、無夢無想時的主人公在哪裡,是禪宗第三關的内容,不管是否破了一關二關,這個内容都不能細講,不能解釋,否則就會落在意識心的層面上,只是理解,很難再讓意根証得,那學佛參禪就沒有什麽意義了。過了一關二關之後,修定修出初禪,証得陽炎觀以後,才能到達禪宗三關,開始參究第三關,這時更不能求別人解說,過了這關就成爲三果人。凡是需要參究的,都是需要意根自己親自參究,自己親自証得,聽別人說出來,就無法証得了,佛道也無法再修行下去了。

自己參出第三關内容,再懂得一些唯識的理論知識,就能入初地。但是初禪這關,恐怕會難倒所有人,以前我還抱希望能有人修出初禪,斷除煩惱,破除無明遮障,就可以有一定的資格入初地成爲真佛子,現在看來是沒有什麽希望了。如今世間人修定是這樣難,因爲五欲六塵太吸引人了,其實是人太著五欲六塵了,境界無心粘人,而人有心趣境,誰也不肯息心遠離五欲,有什麽辦法。

第一關拖死屍的是誰,這個結論如果公開出來,你們知道了是誰拖死屍的也沒有什麽用,仍然不知道究竟是如何拖死屍的,那就不能証悟。自己不親自參究,意根不相應,知道所有答案,知道最詳細的答案,知道佛的境界,也沒有什麽用。如果有用,我們都讀佛經,把佛地境界都研究出來,我們大家都共同快速成佛,是否好極了?事實上,我們所知並不是所証,知易証難。知道一切法都是夢幻泡影,就已經証得一切法都是夢幻泡影了嗎?知道佛地的境界就是佛了嗎?都不是。一個凡夫懂得和講出四果阿羅漢修行的境界,難道就有四果阿羅漢的修爲了?一個凡夫能講出如何成就佛道,就已經成佛了嗎?都不是。

總結起來說,很多法意識輕易知道懂得和理解都沒有用,還要依靠意根親自証得,証得了才能有智慧解脫和成佛,不証得,說的天花亂墜,一點用也沒有,不能得解脫。

七、親証的重要性

很多人在沒開悟之前,各種想象真如佛性,但是開悟親証以後就會發現,原來真如佛性是這樣的,從前都是錯會了。從別處聽來的學來的,再加上自己意識的思惟加工,與真實境界的差距可不算小。恰好想象對的,無始劫以來有幾人?我認爲一個人也不能有。所以還是意根親自証明的最靠譜,要想親自証明,就要親自思量考量,不能把意識思惟的結果直接接受下來,當成自己的現量結論。這點對於學佛修行,是非常重要的。

八、意根親証的層次

意根在親証大乘法如來藏時,其親証的程度有很大差別,智慧的層次差別就很大。在七住位,意識和意根只証得了如來藏極少極少部分功能作用,意識只能很粗淺的觀察到如來藏的運作,了知一些如來藏簡單的性質,其智慧層次很淺。隨著修行的不斷增進,對如來藏的功能體性不斷的進行觀察,証得如來藏的功能性越來越多,智慧越來越深,心依止於如來藏的無爲無我性,煩惱性障越來越輕微。

一直到証得如夢觀,進入初地二地等等各種智慧境界中,觀察到如來藏中所含藏的種子部分,意根對如來藏的親証程度就很深了,智慧也很深廣,但還不是最深最廣最細。再繼續觀行觀察如來藏的種子功能作用,親証的法就會越來越深細,如來藏的種子功能作用全部觀察到,全部親証,了知無餘,其智慧也就圓滿具足了,一切種子的智慧完全具足,無明斷盡,生死了畢,徹底得解脫,佛道的修行也就結束了。以後所作一切事業,全部是爲了度化衆生,爲了衆生得解脫。

九、一念相應慧,是指意根的慧,不是完全指意識的慧。所以禪宗講頓悟,就是意根突然明白証悟了。意識是通過思惟分析推理慢慢明白的,二者有區別。意識明白很平淡無奇,意根明白就如茅塞頓開一樣,祂突然間發現了新大陸,很新奇,很驚訝,透入骨髓似的,所以才出現身心的反應。當然意根的明白和証悟也分層次性的,有實質性的,也有非實質性的。意根頓悟或者明白某個道理時深有感觸,但不一定是最終的証得。

身體無常生滅苦空非我的道理誰都知道,可是斷身見証果卻是極難。就是因爲意根無始劫以來的習慣認知,認爲身體就是我,這個觀念根深蒂固,沒有現量觀行,就不能顛覆固有的觀念,不能認可身體無我,意根無法接受。這就需要意根依據意識的思惟,起自己的思量,親自去証,証據充分了,祂才不得不確認此理。

一念相應慧,表面上是意識找到了第八識,証得了第八識,生起智慧,實際上真正的智慧一定有意根的智慧,意根應該一直在與意識一起參禪,意根不參與參禪,就不是真修行,假修行不能証悟,不能有一念相應慧。智慧是在相應的因緣條件下,自己自動生出來的,機緣到了突然間就明白了,就証得了第八識,知道祂在何處運行,大約是如何運行的。這個知最明顯的就是意識的知,意識的觀察力,但是如果意根不知不証,意識就不敢肯定所找到的就是第八識,心中疑不斷,意根肯定才能斷疑。

意識表面的智慧裡,都有意根的智慧和作用,沒有一個法能離開意根的作用,只是意根在每個法的運行中,起的作用大小不同,主動和被動不同而已。意識觀行斷我見和明心時,當然也離不開意根的同時運作。觀行時,斷我見時,參禪一念慧相應時,意根在干什麽,是什麽心態和心行,與意識的觀行是什麽關係,起什麽作用,這些問題都非常重要,非常關鍵,弄明白了,佛法的証量就了不得了。不要動不動就說,都是意識,沒有意根的事。這樣說話,根本沒有智慧,沒有觀行。

意識的相應慧是如何出現的,比如一個禪師一直在參禪,沒有開悟,在某個因緣條件下,歌女唱歌,歌詞中的一句話,就觸動了禪師的意識,其實主要是觸動了禪師的意根,於是靈感現起,就從歌詞中,領悟到了自己的第八識是哪個,在哪裡,如何起用的。然後再整理思路,就能觀察第八識的簡單運作,觀察與五隂身的配合,與七識的配合,這樣般若智慧就顯現出來了。

再比如,弟子一直在參禪,師父一直利用各種機會啓發他,或打或罵,或暗示,弟子就是不能悟,這是因緣不成熟。可是有一天,師父看弟子參禪的狀態,覺得差不多了,就突然給弟子一個出其不意的打罵等等之類的機鋒,這時弟子開悟的因緣已經到了,心裡疑情很重,智慧馬上就要開啓了,因爲師父的某種暗示,突然間就悟入了。而平常時,師父如何啓發都沒有結果,只是種下了因,現在弟子因緣成熟了,稍微啓發就能悟入。這裡的疑情不僅有意識的疑,很深的疑一定是意根生起的疑情,只要意根生起疑情,就會非常精進專一的日夜參究,在因緣具足時才能証得第八識。

十、參禪參到最後,疑情很重的時候,意識有時候好象都不能思惟所疑的問題了,但意根一直在思量著。當一個外緣出現的時候,觸動了意根,這時候應該是意識和意根同時証得了如來藏的所在。疑情很重時,正是禪定很深時,意根深深的定在所要解決的問題上而不斷的思量。禪定深時,意識浮淺的思惟沒有了,思惟很深細,動轉很慢,這時意根的攀緣也極少,其主動思量性就啓動起來了,二者密切配合。如果這時因緣具足,有一個能促使証悟的緣出現,這個緣雖然是意根先了別,但了別不清楚,需要意識清楚的了別,再把了別的信息傳遞給意根,意根再作了別和抉擇。

因爲意根此時攀緣極少,又深深的思量著所疑的問題,容易明了意識所了別和參究的問題,意識証悟,意根同時也就認可和証悟,因爲意根一直在對此問題親自思量著,才容易認可和証悟。這時,意根就拍板說:就是祂了,沒錯,這就是一念相應慧。當然這個拍板決定,還是首先來自於意識的認知和決定,是意識引導開路的結果。

如果意根攀緣多,不重視參禪,不積極主動參與參禪,既沒有疑情,也不思量疑情,意識傳遞給意根的信息,意根就不能清楚了別,就不能認可作抉擇,這時就是屬於半信半疑的狀態,或者完全不信,不相應,就不能証得第八識。所以任何一個法,意根與意識配合得密切,了別才能清晰無疑,才能現量証得,深肯不疑。過去禪宗祖師說的深肯不疑,含義即如此。確定不疑,就是意根認可了,意識不猶豫;如果意根不認可,就猶豫不決,模稜兩可。漢語很多詞滙包含了意根和意識的合作原理,只是世人不知。直到有一天,世人睜開智慧的雙眼以後,才能清楚其中的奥秘。

十一、思惟如來藏,理解如來藏,都不是証得如來藏,而親自發現和找到如來藏,才是証得如來藏。因爲知道祂在哪裡,能現前觀察祂具體起什麽作用,這是實際証得,不是思惟理解和想象出來的。

十二、深思的方法,充分發揮意根功用的方法是,意識把需要思惟和參究的法義,分析清楚明白,然後把問題凝聚成一個點,懸在内心裡,這就交給意根了,以後的工作由意根處理,意識可以配合。

案例:我有什麽問題,進入定的狀態中提出問題後,直接觀看問題的解決方案。問題的解決不是思考的結果,而是直接觀察的結果。

案例解析:他這裡的思考,指的是意識表面的思惟作用。但只要把問題交給意根,意識表面不思考,意根就有自己獨特的思量性和思考力,一般人的意識觀察不出來,不能了知。雖然意識沒有思惟思考,到一定時候,還是能有答案。這個答案哪裡來的?就是意根自己思量出來的,意根的思量作用很了不得。參禪到最後的參究,多數是意根思量的功能起作用。不管多數人承認這個事實與否,這都是事實。智者決不作這樣多數人中的一員。

十三、意根既然有執著性,執著人我和法我,意根有沒有我性呢?意根無始劫以來一直是有我性的,叫作俱生我執,執著人我,以五隂身爲我,以六識爲我,執著六識的了別爲自己了別,六識的功能體性也是我和我所有的,還執著第八識的功能體性爲我爲我所有。祂的遍計所執性決定了祂什麽都執著,其中人我執是意根的我執,是意根的我。

在修到初地菩薩以後,意根滅掉一部分無明,比如一念無明,達到無漏了,祂就一點點地思考在一切法上的無我性。比如說因爲知道了一切法都是第八識所現所變的,菩薩就開始思考:這個色塵、那個色塵都是第八識輸送四大種子所變出來的,而且第八識還是在刹那刹那地輸送四大種子,時刻改變和維持著色法的存在,因此色法不是我。

同時意根也能知道我了別色塵的功能體性,是第八識輸送識種子所生起來的,因此也不是我,都是第八識的功能。色是第八識變起來的,我的五根、六根是第八識變起來的,我對應的六塵是第八識變出來的,我能了別的六識心,乃至於自己這個識心,都是第八識所變起來的,我能接觸到的、了知到的一切法,都是第八識輸出種子刹那刹那變現出來的,那麽一切法當中根本沒有我。

菩薩就會慢慢地在一切法上思考其無我性,這樣無生法忍的智慧就會越來越增廣,六七識的智慧性越來越廣大,意根的大智慧就知道一切法確實是無我的,心於一切法就平等了。轉識成智以後,意根就有越來越深的無我智慧,心無漏的時候,智慧性越來越廣大。

菩薩會繼續思量,我聽聲音這一法,能聽所聽,都是第八識所變的,這一切的功能體性都是第八識的,所有的聲音都是第八識在變現和執持著,哪裡有個我呢?祂就這麽思考了,祂的法我執一點一點斷除。在聞味的時候,吃飯的時候,六根對六塵的時候,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法上都會思量,這些法都是第八識所現起來的,這其中並沒有我什麽事,就連我自己也是第八識變出來的,都不是我。

那麽我能夠接觸六塵這些功能體性,也都不是我,都是第八識所變出來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這樣就會一點點地斷除法我執,智慧越來越增廣,法我執斷盡的時候就成佛。

十四、學佛以後,意根明理了,對於一些人事物理,執著性逐漸有所松動,執著的範圍逐漸在縮小。其執著性明顯的轉變,小乘是在四果羅漢的果位,大乘是初地菩薩的果位。雖然在此之前,其心就已經松動了,但是界限不分明,到佛地時就會一法也不計度執著了。

凡夫的普遍計度執著性表現在,只要是第八識所現起的法,意根都會執著爲我,爲我所有。把第八識的功能體性據爲己有,認爲是自己的功能體性;把第八識的見分、相分,都執著爲我和我所有的,爲我、爲我所,不知道這本是第八識的功能作用,所以祂才執著,這是意根無明的體現。

第八識既然是自己獨有的,爲什麽不能把祂當成我?因爲第八識就是第八識,第七識就是第七識,其體性是有差別的,在現象上還是兩個識心,兩個法。第七識並不具備第八識的功能作用,如果第七識對第八識的功能作用有執著,認爲是我的功能作用,就不識法界實相,這是最大最根本的無明,因此無明而不能得到解脫,不能解決生死問題。有執,就有生死和生滅現象的存在。

意根還執著六識的所有功能體性爲自己,把六識的功能作用執爲是自己的功能體性,認爲六識所了別的法,就是自己所擁有和了別的法,六識的身口意行,就是自己的身口意行,六識的一切行爲造作,祂都認爲是自己的行爲造作。意根普遍計度執著這一切法,叫遍計所執性,以此執性,不斷的增加生死係縛。因此有必要斷除意根的我見和我執以及法執,才能徹底究竟的得解脫。

十五、睡著無夢是什麽狀態,需要意識在清醒時參究,意識必須有智慧,才能參究出來。睡著無夢時,意根有知,知六塵境界,知身根,知自己,這也需要意識非常有智慧時才能觀察出來,需要意識轉識成智,有唯識上的智慧。

意根依如來藏見一切法的功能,自己就能見一切法,祂沒有智慧時就把如來藏見的法,當作是自己見的法,於是生起執著和攀緣,認爲一切法都屬於自己的,也思量我我我,不斷的維護自我,保護自我,還能權衡各種利弊得失。當身體出現各種狀況時,祂會權衡是否需要醒過來處理,能作出判斷,作出決定,有自己的觀點看法,多數是根據經驗。

意根的我,包括了所有法,很全面,把五識當作我,把意識當作我,把第八識當作我,也把自己的功能當作我,把五根當作我,把六塵境界當作我所有的,甚至把六塵之外的法也當作我所有的,而攀緣執著不斷,思量不斷。既然意根把一切法都當作我,那麽斷我見就是意根斷我見,明心証悟就是讓意根証,之後意根才能明了原來能見一切法的功能作用不是我的,是如來藏的,一切法都不是我的,都是如來藏的,這樣意根才能慢慢的斷除我執和法執。如果只有意識斷我見和明心証悟,那麽意根永遠都認爲五蘊就是我,一切法都是我,永遠不可能斷除我執和法執,也就永遠不能斷除煩惱和無明,那麽衆生永遠不能成佛。

十六、意根對第八識的執取性

意根執取第八識的見分爲我,是因爲祂根本不知道一切法都是第八識裡的種子變現出來的,一切法種都是第八識所見,一切法都是第八識所變,沒有自己什麽事。因此意根無量劫一直是顛顛倒倒的執取了第八識的功德,卻從不知道。意根太相信自己的執取,一點也不懷疑,完完全全是盲信,因爲祂不會分析思惟,不會觀察思考,不能學習正確的理,智慧漏劣。

意根如果知道一切法都是第八識的功能,不是自己所爲,不是自己的,祂就不再執取了,關鍵是祂不知道,這就是愚癡。意根要改變自己的愚癡性,需要意識學佛明理後,轉告意根這些真實道理,意根才能知道。問題的關鍵點在於意根的了別慧不足,而了別慧不足的原因在於意根攀緣太廣泛了,祂的遍計所執性決定了意根智慧低劣。有廣度就沒有深度,所以學佛也要先廣後專,廣學多聞,之後再一門深入,不能顛倒著學法,如果該深入學習的時候,卻還在廣學多聞,深的智慧、實証的智慧就不能有。總是廣學多聞,不能專一深入思惟的人,就是層次比較淺的初學人。

十七、瑜伽師地論中說,有一些聲聞人在最初的時候,因爲他們不是菩薩種性,不相信自身中有涅槃本際阿賴耶識,而愛著阿賴耶識,把阿賴耶識的功能體性,當作是自己的功能體性。因爲阿賴耶識遍一切處,能産生一切法,因此,他們就把阿賴耶識在一切法上的功能作用,都當作是自己的。内執阿賴耶識爲我,外執阿賴耶識變現的五取蘊爲我和我所,因此就在一切法上係縛著自己,不得解脫。無始劫以來他們就附屬著阿賴耶識,執取阿賴耶識所變現的一切法都是我的和我所有的,由於執取的時劫長久,非常堅固,難以拔除。無始劫以來,隨著這種種執取,相續不斷,十方諸佛也難救拔。

這裡是在描述衆生意根的我,普遍計著一切法的遍計所執性,祂就是非常堅固的我,執取一切法爲我和我所的衆生假我,根深蒂固的我,難以自拔,唯除十方諸佛,種種方便,而興救拔,衆生才能漸漸降伏意根的自我,斷除意根的我執和一切無明,最終轉識成智,圓滿佛道。

十八、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這裡的照,是在甚深的觀行功夫基礎上,一念相應,諸法無生的大智慧現前,五蘊皆空的事實真相就在心中顯發出來,意識意根對此深肯不疑。就如鏡子照物一般,物立時就清楚的顯現在鏡子上,這是現量境界,毋容置疑。要想有照的功用,禪定功夫就要相當好,定力增強時,意識心不再浮淺的思惟,這時思惟得就深和細一些。

意識深思的同時也動用了意根的思量性,修行深入到意根,從意根下手,才能解決根本問題,因爲意根也參與了觀行,並且親自証得,能深深的認可。意識心認可比較容易,意根認可就相當的不容易,祂得在証據確鑿的情況下,才能認可,祂承認事實,承認現量,証據充分時,祂才能承認,祂認可時才是証得佛法。

如果是只有意識心自己膚淺的思惟,就不會有充分的証據,那樣的話理論還是理論,事實不能顯現出來,真理不能被發現。意識的思惟了別如果不完全是現量境界,還有比量和非量境界,思惟浮淺,運用比量和非量的了別性比較多,那麽尋找的証據就不夠充分,想象和比較的成分多,事實就不能呈現出來,意根仍然不明就裡,祂就不能認可那個結論,也就不能証得真理,那就沒有照的功用了。

照,是呈現出來,影像現出了,是現量境界,事實也就同時顯現出來,事實一旦出現,就沒有什麽話好說的了,只有認可的份兒。照的前提是行要深,通過深入觀行,也就是在深細的尋找所有的証據,在証據充分的情況下,事實顯現出來,這就是照的功用,這時大智慧就現前,証得五蘊皆空,都是第八識的功用。

十九、理論知見、解悟和証悟是三個層次

只知道五隂身是第八識所生,這是基礎的大乘理論知見,在大乘法上剛剛起步,離實証還有一段距離,至於有多大的距離,因人而異。實証之時,能觀察出第八識具體在哪裡起用,起什麽用;如果僅僅是理論知見,就無法觀察第八識具體在哪裡起用起什麽用,那對於生死問題還是了無相關。有些人認爲這是解悟,其實還不算解悟。知道一切法都是第八識的功用,這個知見還是有點淺,成天這樣說,也僅僅是口頭禪,於實際証得相差不知道有多遠。但這是學佛的基礎,由此知見,慢慢就會融入第八識中。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