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解悟与证悟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0-11-29 15:25:18 阅读: 3195

第四章 大乘的解悟与证悟

一、禁止明说密意就是为了让意根证悟

佛教中需要证悟的一切法都属于秘密法。所谓的秘密法,就是说这些法需要自己亲自去参究,亲自去考证,不要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现成的答案,不要用意识心去猜测和想象。因为从别人那里得到现成的答案,以及猜测想象出来的答案,都只与意识心相应,意识可能容易了解掌握,而意根并不能了解和掌握。意根要了解掌握必须经过参究的过程,意根亲自参与意识的思惟取证,了解意识传递过来的每个细节,掌握每个证据,作以考证和思量,当证据充分时,意根才能思量清楚,才能了知究竟。意根不知就不证,意根不证,就有疑,有疑不证真,就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

所以佛教中不仅大乘法严格禁止明说密意,即使是小乘法中也要禁止明说过于具体的观行,避免意识知而意根不知。如果明说,意识心很快就能明了,而无法再去参究,如果不经过参究,意根就不能明了,不能证得,意根有疑而不决,那就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

二、大小乘中的任何一种法,不仅要意识证得,最主要是要让意根证得。因为意根掌控身心,一旦证得真理,就能随顺于真理,放松身心,从而使身心有解脱的功德受用,意识的解悟没有解脱功德受用,身心不由意识作主,况且意识也不能去至未来世,也不能在任何时候都能存在起用。而意根证悟时,身心世界肯定要发生动转,会有相应的行为表现,会有明显的变化,他人从外表上就能看出此人精神状态改变了,轻松自在,意气风发。过去的禅师们有道眼,看见一直在辛苦参究的弟子走过来要向自己表明参禅的结果,不用弟子开口,禅师就知道此人得道了,因为看见弟子整个人的精神风貌气质都改变了。

由此可见,意根对于证法的关键性重要性不容忽视。修行人万万不能满足于意识的粗略而浅薄的了知,而抛弃意根深切的体证于不顾,自失佛法的大利和真实利益。

三、大乘菩萨不退转位,正是意根证得了如来藏,并且坚信不疑,从此以后再也不退转于无上菩提,成为位不退的菩萨,不是仅仅意识发现了如来藏。如果仅仅是意识发现了如来藏,意根没有证得,意根一定有疑,意根有疑不证一定不会坚定不移的信受如来藏,早晚都得退转于无上菩提大道。因为走什么路毕竟是由意根作主决定的,不解决意根的疑惑,不断除意根的无明,见惑不断,意根必造作出无明惑业,甚至谤法傍僧都有可能。

四、意识单独的知就是解悟

开悟证得如来藏,意识必然证,但是只有意识证,不算真证,必须意根也同时证,只有意识证,就是解悟。如果只有意识证,那么听别人告诉自己哪个是如来藏,在哪里,起何作用,也就证悟了。这样算证悟,我们就可以告知所有众生如来藏是哪个,起何种作用,那就不用众生修学大乘法,不用参禅,所有众生直接开悟成为菩萨。然后各各关口各个层次的密意也直接告诉众生,所有众生也就直接证得了,这样成佛有多快。世尊为什么不采取这个办法,而且还要禁止明说密义呢?

一切法都是意识先解先证,然后意根才能解才能证。因为意根智慧不足,必须依靠意识的思惟能力。很多法,意识都知道,可是意根并不知道,意根不容易理解和证得。

现代人的意识太聪明,很容易就明白什么理,而意根贪嗔痴烦恼遮障太严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果满足于意识的解,就会出问题,佛教也许由此而快速灭亡。六祖坛经出来之前,学佛人都实修,都修定参禅,从来不玩口头禅。坛经出来以后,方向就转变了,大众聚在一起都是口头禅,因为读了坛经里那些东西,就都觉得懂了禅法,无须再辛苦参禅了,没什么可修的了,于是就在一起侃侃而谈,没有实际修为。如今的人更是如此。

五、理解与现观的差别

解悟与证悟之间差别很大。证悟是真实的证得了,能够亲自现前观察自心真如,观察到的都是事实,是现量。解悟只是理解了道理,觉得如来藏就是那样的,并没有亲自证得,因此没法现前观察真如,如果不能如实地现前观行,就没办法真正地转依于真如理体。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差别何在,用比喻来说明。解悟就比如是在研究苹果的一些知识理论,理论可以研究得相当好,也可能相当详尽,包括苹果的产地、品种、运输、存储、外观形态、色彩光泽等等,可是毕竟没有亲自吃到口里,因此就不知道真实的苹果味道如何,不知道有多甜润适口,身心也就没有得到真实的受用。证悟是已经亲自吃到了苹果,真实的知道了苹果的甜美味道,对于苹果的感受是真实不虚的,身心已经得到利益了。

但是有可能这个吃到苹果的人还不能很好地表达苹果的味道,更不知道苹果的产地等等各种信息。而解悟的人,关于苹果的所有理论可能都知道了,就是一口苹果也没有品尝到,那么他的所有理论仅仅就是理论罢了,于自身心没有得到实益。就像释迦世尊的最笨的弟子证了四果罗汉之后,却不会讲解脱道的法义,但是他已经得到真实的解脱了,能真正的了生死,出离生死轮回,未来不再有一丝的苦受。而现在的凡夫们,理论却很强盛,不但能夸夸其谈,著作等身,语言表达得就像圣人似的,可是内心里一丝解脱的影子都没有,说话时像个圣人,做事时就是十足的凡夫,内心里的贪嗔痴一样没有得到降伏,慢心炽盛,旁人根本不敢招惹他。

理解和现观是两个层次,之间的距离也许是非常大的,就像很多人对于苹果的概念、内涵、产地、品种都清楚了,还能写出关于苹果的论文,可就是没有吃到口里,因此具体的真实的味道并不知道。而有人已经吃到苹果了,可关于苹果的很多信息暂时还不知道,却能够亲自地享用苹果,真实地品尝到了苹果的香甜美味,解悟和证悟的差别,也如是。

佛世时周利盘陀伽是四果罗汉,却不会开示解脱道法义,而现在的凡夫论文书籍无数,可是连初果的影子都没有。现在研究佛法理论的人非常多,还能讲出一大套一大套的道理,可是毕竟没有证得,只在门外打转,就像隔靴搔痒一样,也就像研究苹果的人一样,只有吃到苹果的人才能准确地说出苹果的味道。解脱就是实证境界,不是理解所能够解决的,有实证的人,才能有真实的受益,不管他能不能讲得出来,解脱不在口上,而是在内心。

理解和现观出来的差别极大,别人看不出来。理解的,表达的却能很好,别人会以为智慧很深,其实不是。证悟明心的人领悟到如来藏,都是根据现观而说,而解悟就有想象的成分了。解悟,也许更糟糕,还不如暂时先不悟,等到因缘成熟了,再证悟比较好。解悟以后的路不好走,相当艰难,那是在摘生果子,摘了不熟的果子,回家再捂,也不如熟果子好吃。

六、无梦无想时的主人公在哪里,是禅宗第三关的内容,不管是否破了一关二关,这个内容都不能细讲,不能解释,否则就会落在意识心的层面上,只是理解,很难再让意根证得,那学佛参禅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过了一关二关之后,修定修出初禅,证得阳炎观以后,才能到达禅宗三关,开始参究第三关,这时更不能求别人解说,过了这关就成为三果人。凡是需要参究的,都是需要意根自己亲自参究,自己亲自证得,听别人说出来,就无法证得了,佛道也无法再修行下去了。

自己参出第三关内容,再懂得一些唯识的理论知识,就能入初地。但是初禅这关,恐怕会难倒所有人,以前我还抱希望能有人修出初禅,断除烦恼,破除无明遮障,就可以有一定的资格入初地成为真佛子,现在看来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如今世间人修定是这样难,因为五欲六尘太吸引人了,其实是人太着五欲六尘了,境界无心粘人,而人有心趣境,谁也不肯息心远离五欲,有什么办法。

第一关拖死尸的是谁,这个结论如果公开出来,你们知道了是谁拖死尸的也没有什么用,仍然不知道究竟是如何拖死尸的,那就不能证悟。自己不亲自参究,意根不相应,知道所有答案,知道最详细的答案,知道佛的境界,也没有什么用。如果有用,我们都读佛经,把佛地境界都研究出来,我们大家都共同快速成佛,是否好极了?事实上,我们所知并不是所证,知易证难。知道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就已经证得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了吗?知道佛地的境界就是佛了吗?都不是。一个凡夫懂得和讲出四果阿罗汉修行的境界,难道就有四果阿罗汉的修为了?一个凡夫能讲出如何成就佛道,就已经成佛了吗?都不是。

总结起来说,很多法意识轻易知道懂得和理解都没有用,还要依靠意根亲自证得,证得了才能有智慧解脱和成佛,不证得,说的天花乱坠,一点用也没有,不能得解脱。

七、亲证的重要性

很多人在没开悟之前,各种想象真如佛性,但是开悟亲证以后就会发现,原来真如佛性是这样的,从前都是错会了。从别处听来的学来的,再加上自己意识的思惟加工,与真实境界的差距可不算小。恰好想象对的,无始劫以来有几人?我认为一个人也不能有。所以还是意根亲自证明的最靠谱,要想亲自证明,就要亲自思量考量,不能把意识思惟的结果直接接受下来,当成自己的现量结论。这点对于学佛修行,是非常重要的。

八、意根亲证的层次

意根在亲证大乘法如来藏时,其亲证的程度有很大差别,智慧的层次差别就很大。在七住位,意识和意根只证得了如来藏极少极少部分功能作用,意识只能很粗浅的观察到如来藏的运作,了知一些如来藏简单的性质,其智慧层次很浅。随着修行的不断增进,对如来藏的功能体性不断的进行观察,证得如来藏的功能性越来越多,智慧越来越深,心依止于如来藏的无为无我性,烦恼性障越来越轻微。

一直到证得如梦观,进入初地二地等等各种智慧境界中,观察到如来藏中所含藏的种子部分,意根对如来藏的亲证程度就很深了,智慧也很深广,但还不是最深最广最细。再继续观行观察如来藏的种子功能作用,亲证的法就会越来越深细,如来藏的种子功能作用全部观察到,全部亲证,了知无余,其智慧也就圆满具足了,一切种子的智慧完全具足,无明断尽,生死了毕,彻底得解脱,佛道的修行也就结束了。以后所作一切事业,全部是为了度化众生,为了众生得解脱。

九、一念相应慧,是指意根的慧,不是完全指意识的慧。所以禅宗讲顿悟,就是意根突然明白证悟了。意识是通过思惟分析推理慢慢明白的,二者有区别。意识明白很平淡无奇,意根明白就如茅塞顿开一样,祂突然间发现了新大陆,很新奇,很惊讶,透入骨髓似的,所以才出现身心的反应。当然意根的明白和证悟也分层次性的,有实质性的,也有非实质性的。意根顿悟或者明白某个道理时深有感触,但不一定是最终的证得。

身体无常生灭苦空非我的道理谁都知道,可是断身见证果却是极难。就是因为意根无始劫以来的习惯认知,认为身体就是我,这个观念根深蒂固,没有现量观行,就不能颠覆固有的观念,不能认可身体无我,意根无法接受。这就需要意根依据意识的思惟,起自己的思量,亲自去证,证据充分了,祂才不得不确认此理。

一念相应慧,表面上是意识找到了第八识,证得了第八识,生起智慧,实际上真正的智慧一定有意根的智慧,意根应该一直在与意识一起参禅,意根不参与参禅,就不是真修行,假修行不能证悟,不能有一念相应慧。智慧是在相应的因缘条件下,自己自动生出来的,机缘到了突然间就明白了,就证得了第八识,知道祂在何处运行,大约是如何运行的。这个知最明显的就是意识的知,意识的观察力,但是如果意根不知不证,意识就不敢肯定所找到的就是第八识,心中疑不断,意根肯定才能断疑。

意识表面的智慧里,都有意根的智慧和作用,没有一个法能离开意根的作用,只是意根在每个法的运行中,起的作用大小不同,主动和被动不同而已。意识观行断我见和明心时,当然也离不开意根的同时运作。观行时,断我见时,参禅一念慧相应时,意根在干什么,是什么心态和心行,与意识的观行是什么关系,起什么作用,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要,非常关键,弄明白了,佛法的证量就了不得了。不要动不动就说,都是意识,没有意根的事。这样说话,根本没有智慧,没有观行。

意识的相应慧是如何出现的,比如一个禅师一直在参禅,没有开悟,在某个因缘条件下,歌女唱歌,歌词中的一句话,就触动了禅师的意识,其实主要是触动了禅师的意根,于是灵感现起,就从歌词中,领悟到了自己的第八识是哪个,在哪里,如何起用的。然后再整理思路,就能观察第八识的简单运作,观察与五阴身的配合,与七识的配合,这样般若智慧就显现出来了。

再比如,弟子一直在参禅,师父一直利用各种机会启发他,或打或骂,或暗示,弟子就是不能悟,这是因缘不成熟。可是有一天,师父看弟子参禅的状态,觉得差不多了,就突然给弟子一个出其不意的打骂等等之类的机锋,这时弟子开悟的因缘已经到了,心里疑情很重,智慧马上就要开启了,因为师父的某种暗示,突然间就悟入了。而平常时,师父如何启发都没有结果,只是种下了因,现在弟子因缘成熟了,稍微启发就能悟入。这里的疑情不仅有意识的疑,很深的疑一定是意根生起的疑情,只要意根生起疑情,就会非常精进专一的日夜参究,在因缘具足时才能证得第八识。

十、参禅参到最后,疑情很重的时候,意识有时候好象都不能思惟所疑的问题了,但意根一直在思量着。当一个外缘出现的时候,触动了意根,这时候应该是意识和意根同时证得了如来藏的所在。疑情很重时,正是禅定很深时,意根深深的定在所要解决的问题上而不断的思量。禅定深时,意识浮浅的思惟没有了,思惟很深细,动转很慢,这时意根的攀缘也极少,其主动思量性就启动起来了,二者密切配合。如果这时因缘具足,有一个能促使证悟的缘出现,这个缘虽然是意根先了别,但了别不清楚,需要意识清楚的了别,再把了别的信息传递给意根,意根再作了别和抉择。

因为意根此时攀缘极少,又深深的思量着所疑的问题,容易明了意识所了别和参究的问题,意识证悟,意根同时也就认可和证悟,因为意根一直在对此问题亲自思量着,才容易认可和证悟。这时,意根就拍板说:就是祂了,没错,这就是一念相应慧。当然这个拍板决定,还是首先来自于意识的认知和决定,是意识引导开路的结果。

如果意根攀缘多,不重视参禅,不积极主动参与参禅,既没有疑情,也不思量疑情,意识传递给意根的信息,意根就不能清楚了别,就不能认可作抉择,这时就是属于半信半疑的状态,或者完全不信,不相应,就不能证得第八识。所以任何一个法,意根与意识配合得密切,了别才能清晰无疑,才能现量证得,深肯不疑。过去禅宗祖师说的深肯不疑,含义即如此。确定不疑,就是意根认可了,意识不犹豫;如果意根不认可,就犹豫不决,模棱两可。汉语很多词汇包含了意根和意识的合作原理,只是世人不知。直到有一天,世人睁开智慧的双眼以后,才能清楚其中的奥秘。

十一、思惟如来藏,理解如来藏,都不是证得如来藏,而亲自发现和找到如来藏,才是证得如来藏。因为知道祂在哪里,能现前观察祂具体起什么作用,这是实际证得,不是思惟理解和想象出来的。

十二、深思的方法,充分发挥意根功用的方法是,意识把需要思惟和参究的法义,分析清楚明白,然后把问题凝聚成一个点,悬在内心里,这就交给意根了,以后的工作由意根处理,意识可以配合。

案例:我有什么问题,进入定的状态中提出问题后,直接观看问题的解决方案。问题的解决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是直接观察的结果。

案例解析:他这里的思考,指的是意识表面的思惟作用。但只要把问题交给意根,意识表面不思考,意根就有自己独特的思量性和思考力,一般人的意识观察不出来,不能了知。虽然意识没有思惟思考,到一定时候,还是能有答案。这个答案哪里来的?就是意根自己思量出来的,意根的思量作用很了不得。参禅到最后的参究,多数是意根思量的功能起作用。不管多数人承认这个事实与否,这都是事实。智者决不作这样多数人中的一员。

十三、意根既然有执著性,执著人我和法我,意根有没有我性呢?意根无始劫以来一直是有我性的,叫作俱生我执,执著人我,以五阴身为我,以六识为我,执着六识的了别为自己了别,六识的功能体性也是我和我所有的,还执着第八识的功能体性为我为我所有。祂的遍计所执性决定了祂什么都执著,其中人我执是意根的我执,是意根的我。

在修到初地菩萨以后,意根灭掉一部分无明,比如一念无明,达到无漏了,祂就一点点地思考在一切法上的无我性。比如说因为知道了一切法都是第八识所现所变的,菩萨就开始思考:这个色尘、那个色尘都是第八识输送四大种子所变出来的,而且第八识还是在刹那刹那地输送四大种子,时刻改变和维持着色法的存在,因此色法不是我。

同时意根也能知道我了别色尘的功能体性,是第八识输送识种子所生起来的,因此也不是我,都是第八识的功能。色是第八识变起来的,我的五根、六根是第八识变起来的,我对应的六尘是第八识变出来的,我能了别的六识心,乃至于自己这个识心,都是第八识所变起来的,我能接触到的、了知到的一切法,都是第八识输出种子刹那刹那变现出来的,那么一切法当中根本没有我。

菩萨就会慢慢地在一切法上思考其无我性,这样无生法忍的智慧就会越来越增广,六七识的智慧性越来越广大,意根的大智慧就知道一切法确实是无我的,心于一切法就平等了。转识成智以后,意根就有越来越深的无我智慧,心无漏的时候,智慧性越来越广大。

菩萨会继续思量,我听声音这一法,能听所听,都是第八识所变的,这一切的功能体性都是第八识的,所有的声音都是第八识在变现和执持着,哪里有个我呢?祂就这么思考了,祂的法我执一点一点断除。在闻味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六根对六尘的时候,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法上都会思量,这些法都是第八识所现起来的,这其中并没有我什么事,就连我自己也是第八识变出来的,都不是我。

那么我能够接触六尘这些功能体性,也都不是我,都是第八识所变出来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这样就会一点点地断除法我执,智慧越来越增广,法我执断尽的时候就成佛。

十四、学佛以后,意根明理了,对于一些人事物理,执著性逐渐有所松动,执著的范围逐渐在缩小。其执著性明显的转变,小乘是在四果罗汉的果位,大乘是初地菩萨的果位。虽然在此之前,其心就已经松动了,但是界限不分明,到佛地时就会一法也不计度执著了。

凡夫的普遍计度执著性表现在,只要是第八识所现起的法,意根都会执著为我,为我所有。把第八识的功能体性据为己有,认为是自己的功能体性;把第八识的见分、相分,都执着为我和我所有的,为我、为我所,不知道这本是第八识的功能作用,所以祂才执著,这是意根无明的体现。

第八识既然是自己独有的,为什么不能把祂当成我?因为第八识就是第八识,第七识就是第七识,其体性是有差别的,在现象上还是两个识心,两个法。第七识并不具备第八识的功能作用,如果第七识对第八识的功能作用有执著,认为是我的功能作用,就不识法界实相,这是最大最根本的无明,因此无明而不能得到解脱,不能解决生死问题。有执,就有生死和生灭现象的存在。

意根还执着六识的所有功能体性为自己,把六识的功能作用执为是自己的功能体性,认为六识所了别的法,就是自己所拥有和了别的法,六识的身口意行,就是自己的身口意行,六识的一切行为造作,祂都认为是自己的行为造作。意根普遍计度执着这一切法,叫遍计所执性,以此执性,不断的增加生死系缚。因此有必要断除意根的我见和我执以及法执,才能彻底究竟的得解脱。

十五、睡着无梦是什么状态,需要意识在清醒时参究,意识必须有智慧,才能参究出来。睡着无梦时,意根有知,知六尘境界,知身根,知自己,这也需要意识非常有智慧时才能观察出来,需要意识转识成智,有唯识上的智慧。

意根依如来藏见一切法的功能,自己就能见一切法,祂没有智慧时就把如来藏见的法,当作是自己见的法,于是生起执著和攀缘,认为一切法都属于自己的,也思量我我我,不断的维护自我,保护自我,还能权衡各种利弊得失。当身体出现各种状况时,祂会权衡是否需要醒过来处理,能作出判断,作出决定,有自己的观点看法,多数是根据经验。

意根的我,包括了所有法,很全面,把五识当作我,把意识当作我,把第八识当作我,也把自己的功能当作我,把五根当作我,把六尘境界当作我所有的,甚至把六尘之外的法也当作我所有的,而攀缘执著不断,思量不断。既然意根把一切法都当作我,那么断我见就是意根断我见,明心证悟就是让意根证,之后意根才能明了原来能见一切法的功能作用不是我的,是如来藏的,一切法都不是我的,都是如来藏的,这样意根才能慢慢的断除我执和法执。如果只有意识断我见和明心证悟,那么意根永远都认为五蕴就是我,一切法都是我,永远不可能断除我执和法执,也就永远不能断除烦恼和无明,那么众生永远不能成佛。

十六、意根对第八识的执取性

意根执取第八识的见分为我,是因为祂根本不知道一切法都是第八识里的种子变现出来的,一切法种都是第八识所见,一切法都是第八识所变,没有自己什么事。因此意根无量劫一直是颠颠倒倒的执取了第八识的功德,却从不知道。意根太相信自己的执取,一点也不怀疑,完完全全是盲信,因为祂不会分析思惟,不会观察思考,不能学习正确的理,智慧漏劣。

意根如果知道一切法都是第八识的功能,不是自己所为,不是自己的,祂就不再执取了,关键是祂不知道,这就是愚痴。意根要改变自己的愚痴性,需要意识学佛明理后,转告意根这些真实道理,意根才能知道。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意根的了别慧不足,而了别慧不足的原因在于意根攀缘太广泛了,祂的遍计所执性决定了意根智慧低劣。有广度就没有深度,所以学佛也要先广后专,广学多闻,之后再一门深入,不能颠倒着学法,如果该深入学习的时候,却还在广学多闻,深的智慧、实证的智慧就不能有。总是广学多闻,不能专一深入思惟的人,就是层次比较浅的初学人。

十七、瑜伽师地论中说,有一些声闻人在最初的时候,因为他们不是菩萨种性,不相信自身中有涅槃本际阿赖耶识,而爱着阿赖耶识,把阿赖耶识的功能体性,当作是自己的功能体性。因为阿赖耶识遍一切处,能产生一切法,因此,他们就把阿赖耶识在一切法上的功能作用,都当作是自己的。内执阿赖耶识为我,外执阿赖耶识变现的五取蕴为我和我所,因此就在一切法上系缚着自己,不得解脱。无始劫以来他们就附属着阿赖耶识,执取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一切法都是我的和我所有的,由于执取的时劫长久,非常坚固,难以拔除。无始劫以来,随着这种种执取,相续不断,十方诸佛也难救拔。

这里是在描述众生意根的我,普遍计着一切法的遍计所执性,祂就是非常坚固的我,执取一切法为我和我所的众生假我,根深蒂固的我,难以自拔,唯除十方诸佛,种种方便,而兴救拔,众生才能渐渐降伏意根的自我,断除意根的我执和一切无明,最终转识成智,圆满佛道。

十八、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这里的照,是在甚深的观行功夫基础上,一念相应,諸法无生的大智慧现前,五蕴皆空的事实真相就在心中显发出来,意识意根对此深肯不疑。就如镜子照物一般,物立时就清楚的显现在镜子上,这是现量境界,毋容置疑。要想有照的功用,禅定功夫就要相当好,定力增强时,意识心不再浮浅的思惟,这时思惟得就深和细一些。

意识深思的同时也动用了意根的思量性,修行深入到意根,从意根下手,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意根也参与了观行,并且亲自证得,能深深的认可。意识心认可比较容易,意根认可就相当的不容易,祂得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才能认可,祂承认事实,承认现量,证据充分时,祂才能承认,祂认可时才是证得佛法。

如果是只有意识心自己肤浅的思惟,就不会有充分的证据,那样的话理论还是理论,事实不能显现出来,真理不能被发现。意识的思惟了别如果不完全是现量境界,还有比量和非量境界,思惟浮浅,运用比量和非量的了别性比较多,那么寻找的证据就不够充分,想象和比较的成分多,事实就不能呈现出来,意根仍然不明就里,祂就不能认可那个结论,也就不能证得真理,那就没有照的功用了。

照,是呈现出来,影像现出了,是现量境界,事实也就同时显现出来,事实一旦出现,就没有什么话好说的了,只有认可的份儿。照的前提是行要深,通过深入观行,也就是在深细的寻找所有的证据,在证据充分的情况下,事实显现出来,这就是照的功用,这时大智慧就现前,证得五蕴皆空,都是第八识的功用。

十九、理论知见、解悟和证悟是三个层次

只知道五阴身是第八识所生,这是基础的大乘理论知见,在大乘法上刚刚起步,离实证还有一段距离,至于有多大的距离,因人而异。实证之时,能观察出第八识具体在哪里起用,起什么用;如果仅仅是理论知见,就无法观察第八识具体在哪里起用起什么用,那对于生死问题还是了无相关。有些人认为这是解悟,其实还不算解悟。知道一切法都是第八识的功用,这个知见还是有点浅,成天这样说,也仅仅是口头禅,于实际证得相差不知道有多远。但这是学佛的基础,由此知见,慢慢就会融入第八识中。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