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悟与证悟
第三章 小乘的解悟与证悟(2)
十六、了解五阴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并不是很难,就是观念根深蒂固,很难转变,理解一些佛法并不是很难,难在观念的转变,难在对这些法的真正认知。都知道色身无常,不可能是我,可是没有用,就是不能断身见。这是因为意根的古老观念太深重了,始终转不过这个弯来,解不开这个结,所以需要不断的熏习再熏习,以改变祂的不正的思想观念。
怎样改变认为五阴就是我的思想观念呢?把色身生灭变异无常的现象观察透彻,清清楚楚了知这件事,然后把这件事凝聚成一个点,深深的置于心中,交给意根,这样行走坐卧心里都挂着这件事,打坐静坐也要挂着这件事,高高的深深的挂着。如果观察不全面不透彻,就再观察思惟。有朝一日,钝根的意根就能开窍,突然间就明白了:色身确实不是我,于是断身见。
十七、用自我暗示法观行佛法时,意识常常要暗示意根,五蕴虚妄,一切法虚妄,都是如来藏的功能作用,到一定时候,意根就会认可,就能断我见,从而发挥自己的潜能,改变自己。这种暗示,类似于自我催眠,把自己调整到比较安静和沉静的状态,能听到内心声音的状态,这时就可以自我暗示了。
把以上断我见的内容,慢慢的抑扬顿挫的陈述出来,引导意根接受,并且给意根一定的缓冲时间,让意根接受信息,整理思路,思惟信息里的法义。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环境场景,就是让意根不关注其他问题,只注重被引导的内容,内心要沉静和安稳、祥和,能够充分的接受意识的引导。如果意识能引导到哪里,意根就能思惟到哪里,这时意根是比较听话的,已经初步被熏染了,只是没有最后成功。关键在于意识是否会观察意根的反应,是否有引导的经验,是否真懂无我之理了。这样的引导催眠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场景中反复多次进行,只要意识理论娴熟,会观察意根,会引导意根,能保持沉稳和沉静状态,到一定时日,必能断我见。
十八、有些初学佛的人,在思惟断我见时,心里有些害怕和恐惧,实际上是意根怕。因为意根无始劫以来一直认为五阴是我,一直在执取五阴,当有一天接触到四圣谛理,告诉祂五阴不是我而是空的,意根一开始肯定受不了,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就感到害怕,于是不想让意识再继续思惟观行,希望能保持现状,可以继续执著抓取五阴身。当意根渐渐能接受无我时,也就不害怕,就会让意识继续观行五阴无我,同时不断的受熏,到一定时候,就会证得五阴无我了。
十九、我们是真的观察不出无常、不知道无常吗?意识很容易了知无常,也容易了知苦,了知空也不难,意识心也常常说无我。那为什么还不能断我见证果呢?很多认为一切法无常无我的人,即使别人承认他断我见证果了,他自己内心都不敢承认,为什么不敢承认?还是因为心虚,心里感觉自己的观点看法不踏实,没有实证,内心深处没有认可此理,他们自己也知道这点,所以不敢肯定自己,平时只是说说玩而已。
根本没有多少人意识心认为自己的五阴是恒常不变的,那为什么还不能断我见?因为无常的想法和看法,还没有深入到意根,意根并不知道五阴无常、一切法都无常,那就不能断我见,即使别人说他断我见,他自己也心虚不敢承认,没有证据,没有理由之故。
而有一些人差只差在意根认定上,法义已经了然于意识心中,这不太难,难在意根认定上。由于缺少禅定,意根没有深思,所有的思想观念都浮于意识表面,没有深入意根,意根无法认定,心中对无我之义没底。这是断我见的瓶颈,应该想办法突破。
定力不足的原因,一是没时间修定,二是福德不足,三是戒律不完备,还有一些其他小原因,自己找出来,一一都克服,则断我见就会大功告成,还有更大的功德需要去完成。
二十、初果断我见以后,再深入熏修观行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慢慢开始断我执,我执比我见更难断,以至于初果人要七次天上,七次人间的来来回回修行,才能最终成为四果阿罗汉。我们算一算,七次天上和七次人间,加一起是多少时间,算出来以后,我们就知道了断我执是多么的不容易,比断我见困难多了。
什么叫作我执?就是意根对五阴我的执著不舍,为什么还要执著?对于五阴我的我见没有断彻底,还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把五阴的某些功能作用当作是自己,而执著不舍。无始劫以来执我的习气太深,无明太重,对三界的贪爱太难以拔除,才需要那么久的时间断除我执烦恼。如果意根一次性的把五阴的我见断彻底,其我执就同时断尽,那就是四果的大阿罗汉了。而真正把意根我的执著断尽的人,就直接成佛了,不仅仅是四果俱解脱的大阿罗汉。所以阿罗汉辟支佛的我执都没有彻底究竟的断尽,因此还不能成佛。
第八识为什么不需要断我见?因为祂没有我见,就不需要断我见,有我见者,才需要断我见。
二十一、感觉这神通多么容易修得,意识的感觉理解是不是证得了?如果是证得,神通立时就出现,如果神通没有出现,就没有证得神通,那意识的理解就无济于事,使不上力,不能得一丝毫解脱的功德受用。断我见和明心也是如此,意识的理解没有一丝毫功德受用,不是真正的断我见。无论意识如何认为五阴无我,都不是证得无我,不是断我见。因此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没有用,仍然是意识的解,不是意根的证。此理重要极其重要,望诸位入心细思,莫再以情思意解为尊为大为贵,自误再去误人。
二十二、隔阴之谜的意思是说,意识是新出生的,与前世的意识不同,因为隔了一个五阴身,因此就迷了,不知道前世五阴之事。而意根生生世世不断,没有隔阴,因此也不迷,能知道前世之人事物理,有时也能知道后世之人事物理。但是众生一般所知都是依靠六识而知,意根所知的必须让六识也知才能有作用。
意根不与语言文字相应,因此无法表达自己的所知所见,意识与语言文字相应,能思惟分析推理判断,因此意根的很多作为必须依靠意识六识来实现。意根无论知道什么,意识都不一定能知道,意根即使了解了极乐世界,了解了自己前世所有的事情,意识也不一定知道。
所以遇到重大的事情,意根不得不用各种方式警觉意识,让意识有所了知,以便思惟处理解决。比如鬼神在身体周围,意识不知,而意根知,意根就能促使身根头皮发麻,浑身不自在。于是意识就觉得可能是有什么事了,意识有可能猜测出来是什么事情。
当今世第一次或者是最初遇见佛菩萨的形象时,由于意根生生世世信佛念佛学佛,与佛菩萨有着特殊的感情,这叫作善根深厚,于是就情不自禁的流泪,甚至痛哭流涕,意识却不明白为什么如此。遇见前世的亲人也是如此,意识都不认识,可是意根认识,于是就觉得很亲近和激动,意识却不知道为什么如此激动,为什么有特殊的感情。
所以意根今世断了我见,来世表现就与平常人不同,可是意识是新的,有隔阴之谜,不知道前世已经断了我见,不知道五阴是无我的,于是遇见佛法还得思惟五阴无我之理。但是因为意根已经证得了无我,已经被熏了,知道五阴是无我的,就不用意识过于思惟观行,不用再熏修很长时间,很快就证得五阴无我了,比第一次证果的人快速很多。那些三果四果的人,甚至只听一句话就证果了,用不着特意思惟观行,因为不用意识仔细思惟以熏染意根,省了这个特别麻烦的过程,证果就特别快速了。
二十三、现代社会信息发达,得经书容易,意识理解力强,别人一讲五阴生灭无常无我,百分之五十的人意识就能理解五阴无我,知道色身不是真实的,是幻化的假壳子。甚至有些不学佛的人,口里也经常说色身是假壳子臭皮囊是生灭的无常的,可是说归说,哪个也没有断身见断我见,个个还是很严重的执我。
如果意识认为五阴无我就是断我见,那么证果也就太容易了,学佛之人一半以上都能断除三缚结,免除三恶道之苦,成为圣贤之人,那么佛教有什么可担忧的,众生也没有什么可担忧的,释迦佛大可放心娑婆世界,不用牵挂佛教会灭亡,可事实不是这样。
那些仅仅是意识理解了无我,就认为自己断我见了,然后又认为自己烦恼轻微,已经修到二果的人,临命终时就很麻烦,后世就会很苦恼。最好是今世在剩余时间里,想想如何补救,采取一些有效可行的措施,再仔细观行五蕴以真正断我见,消除妄语大业。
现在佛教界已经说不好到底有多少二果人,好像是圣贤辈出的时代了,实际怎么样呢?乱得很。如果三果没有初禅定卡着,没有断除欲心这个标志,指不定会有多少人说自己证得了三果。现在就有人在宣传,证得三四果不需要初禅定,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以前不用修初禅定。这样的宣传预示着什么,可想而知了,再往后,凡夫与圣人就没有界限了,只要理解了一些佛法,就是圣人,这些所谓的圣人其实都是知解宗徒。
二十四、五取蕴的取是谁取
五取蕴一定是意根取。因为意根生生世世存在不灭,又是作主识,无始劫以来一直把自己当作万法的主人,所以祂一定要取着万法,执取一切法,一切法才能存在不灭;如果意根不执取了,万法一定不现前,自我一定要消失。因为意根取色蕴、取受蕴、取想蕴、取行蕴、取识蕴,所以五蕴才生了灭,灭了又生,生生不已,永远不断绝,不消失。为什么如此呢?因为如来藏永远随顺配合意根,了知意根的心行和愿望,意根执取,如来藏就会变现,五蕴就不会消失灭去。当然其中还要有业种和业缘,如果意根不执取了,业种就消灭,业缘就不现起,万法就不出现,五蕴就消失。
意根执取色蕴,执相抓取贪着色身,所以喜欢锦衣玉食的生活,吃穿住用处处贪着享受,对色身百般保养和照顾;意根取着受蕴,贪着感受,执着受觉,比如喝茶时,觉得茶好喝,伸手去拿杯子倒茶,一杯又一杯的,慢慢品尝其滋味,直到心满意足。是谁指使识心这样贪着茶味和感受的?是意根指使主导的。意根执着茶的韵味,执着受觉,才不惜浪费宝贵的时间品茶,甚至有的人还贪着酒味,过酒瘾,不在乎伤害身体。
再比如打坐身心觉得舒服时,身体就不想动了,心也懒了,不爱考虑问题,这是因为意根不想动,贪着舒服的觉受,就不让身体起来活动;因为入定舒服,意根执取打坐的觉受,就不想动,不想出定。意根不知不觉执取、贪执着很多感受,自己却不知道,因为意根很难反观自己对这些觉受的贪着,只能由意识通过学法觉悟以后,不断的暗示和牵制意根,才能降伏意根,使其不再贪执觉受,不被觉受所系缚,才能得解脱。
意根执取想蕴,天下大事小事无一不想知道,国内外新闻全部关注,他人的事情无论与自己有关还是无关,全部都感兴趣,不管该不该知道的,全部想知道;两耳尽闻天下事,两眼尽观天下景,心里装满过去未来现在。因为意根执取想蕴,每天都要看电视看报纸,收集各种消息资料,这些都是意根取着想蕴而指使六识造作的。
意根取着行蕴,一天下来造作不停,不肯闲歇一会儿,不肯静静的安住片刻。东边有事东边到,西边有事西边去,哪里有事哪里现身形,身口意行从不停歇。意根如此取着行蕴,如何有定?
意根取着识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内心思绪翻滚,觉观不断,过去未来浮想联翩,不肯把心静下来闲下来。因为意根执取六识的识性,不肯让六识止息,见闻觉知就不断。若意根清净,不想无益造作,六识就能寂静下来。
既然意根有这么多的执取性,尘劳烦恼才根深蒂固,无始劫来陷于生死火宅中不得出离,因此我们一定要消灭意根的执取心。要消灭意根的执取心首先就要断除意根的我见,让意根明了五蕴无我,这样才能证得五蕴无我,才能逐渐断尽执取心,得以解脱尘劳烦恼。
二十五、意根把五蕴六识当作我的证据
如果意根不执五蕴六识为我,我们何来的我见和断我见?那就不需要断我见,也不需要断我执,也不需要断烦恼无明。这样众生都是无我的,就不用修小乘法,多轻松愉快。可是事实上每个众生都有严重的我见和我执,断除相当的困难。
如果意根不执六识为我,在昏迷的状态里,意根总是想办法醒过来,为什么?因为意根要用六识了别六尘境界,意根需要了知六尘,六识就是自己,自己不知道六尘就不行。被人捆绑,意根为什么总是想挣脱绑缚?被蒙上眼睛,意根为什么总是想办法除去眼布?因为意根把色身和五根当作自己,自己被束缚是绝对不可以的。被禁言不让说话意根为什么心里就不高兴?因为意根把能觉观能说话的意识当作自己,自己不说话就觉得很难过。
意根有我就不高兴,无我阿谁不高兴?语言是意识的功能作用,意根把此作用当作是我的功能作用,因此被禁言不让说话,就觉得不自在。意根把五蕴意识当作我,被禁言了,就觉得没有面子。意根把眼识意识的能见性当作我,被蒙住眼睛不能见色时,就觉得不自在,祂一定要见色执色。意根把五蕴六识的功能作用当作我,把六识的行蕴当作我,被捆绑住的时候,不能活动,祂就觉得不自在,没有行蕴是不行的。意根把色身当作我,身体被打坏了,祂就不高兴,一定要报复打自己的人。意根把受蕴当作我,贪图享受,不让祂享受,祂就不高兴。意根把六识的了知性当作我,不让六识见闻觉知,不了知六尘,祂就不高兴。
久病的病人长期躺在床上,不能活动,我们想想,意根是什么滋味?植物人意识微弱,没有多少痛苦的感觉。感觉痛苦的一定是意根,总是想办法起床,总是想办法了知境界,可是总觉得无能为力。既然意根把五蕴六识当作自己,当作我,那么断我见一定要意根断,只断除意识的我见不解决生死问题,而且也无法断除意根的我执。
学佛修行不可死在句下,不可一味的背诵名言名句,甚深的理解和观行、如理思惟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如理思惟,在某方面就有欠缺,应该想办法找出来欠缺在哪里,然后加以弥补和圆满。检查一下自己的菩提心,是否有菩萨的愿力和心行,福德是否够用。
二十六、人出生以后,在生活中逐渐形成各种常识性的认知过程,与断我见的过程是相似的。既然相似,在断我见的时候,可以参照我们形成常识的累集过程,以同样方式观行五阴无我之理,最后让五阴无我成为内心深处所认知的常识,从而断除我见,不退转于解脱之道。
人生下来,从意识一无所知的状态到知世俗界一切法,知人间的一切游戏规则,就是个形成常识认知的过程。首先意识通过接触生活中的人事物理,了知了法则,然后通过观察和实践,确认了这些法则,从而形成了意根的常识,不用意识思考,就习惯性的遵守这些法则,形成了意根牢不可破的思想观念。直到另一种新的法则打破了旧有的法则,观念就得到了更新,常识就改变,意根的习惯也改变。
最初的一无所知当然是意识,慢慢意识受日常生活熏习,接触和学习了一些日常知识,在这些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就能不断的检验和证明了一些常识,意根就懂得和亲证了,知识成为了常识,然后形成一个习惯性的认知,不用意识思惟,就自然的符合常识。
比如小孩子不知道火的概念和功用,靠大人不断的告知,多数时候是强迫性的记住,然后又观察大人用火,自己再学着使用火,就知道了火的作用和危险性。在使用过程中,才能证得和检验火的特性。没有实际观察时,只是意识的知,意根不知火的特性危险性,有时候就要玩火,玩出事时,这时候意根就亲证了知了火的特性,心惊肉跳之后,就不敢随便玩火了,身行心行就改变。
做饭也是如此,一开始不知道刀是如何用,有什么特性,不知道如何淘米下锅,反复观看学习,然后亲证实验,以后就会做饭了,就有了做饭的常识经验,不用意识思惟如何做,意根就会熟练的操作。前边是意识学习熏习,后边是意根受熏实证,实证之后,就形成习惯和常识,不用特意思惟,就能轻车熟路的做饭。
孩子从走路、说话到认知一切法,都是这个学习过程,然后形成常识,形成习惯,改变了从前自己的无知,身口意行改变。这一切的学习过程,形成常识的过程,意识与意根都要经历,都要改变无知状态。如果意根从前世以来,一直都知的常识,则不用意识再学习,自然而然就会,比如生下来就会吃奶、就会哭、就知道疼痛、就知道饱暖等等。
从这些世俗法的熏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来熏习五阴无我之理,形成无我的认知,让无我成为常识,那么我执的习气就会慢慢的断尽,就能得解脱了。
二十七、意根彻底断我见后就能很快断我执了吗?
断我见的初果离断我执的四果,期间的距离很远很远。之所以断我见之后不能断我执,是因为初果所证得的无我之理程度还浅,范围还窄,致使意根无法顿断我执。需要在初果以后再继续不断的观行五阴无我之理,观行的越来越深入,证得无我的程度越来越深,初禅定生起,断除了烦恼,我执就会越来越淡薄,执著越来越轻微,很快就能断尽我执。
如果有四禅定的配合,那么在断我见的同时就能顿断我执,因为禅定能够降伏一切烦恼,执身轻微,只差否定五阴为我这个智慧了,一旦具有五阴无我的智慧,就能断尽我执,成为四果阿罗汉,佛世的外道们就是如此。如果是彻底断我见,那就是断我执了。
二十八、见地不同导致思惑不同
凡夫如果有如佛一样的见,凡夫就是佛;凡夫的见如果四果阿罗汉一样,凡夫就是四果阿罗汉;凡夫的见如果与三果人一样,凡夫就是三果人;凡夫的见如果与二果人一样,凡夫就是二果人;凡夫的见如果与初果人一样,凡夫就是初果人;凡夫的见如果与初果向一样,凡夫就是初果向,快断我见了。这里的见都是指意根的见地,当然也包括意识的见地,意根见到就做到,意识见到做不到。
凡夫的见如果与明心的菩萨一样,凡夫就明心开悟;凡夫的见如果与初地菩萨一样,凡夫就成为初地菩萨;如果与二地菩萨的见一样,凡夫就成为二地菩萨;凡夫的见如果与等觉菩萨一样,凡夫就成为等觉菩萨。这里的见仍然是意根的见地,意根的智慧,包括意识的智慧。
见地到哪里就做到哪里,见不究竟,做就不究竟,这是指意根证得相应佛法的智慧。初果到四果之间,智慧见解完全不同,做就不同,行为造作不同,身口意行就不同。谁能认为初果人的见地与四果人的见地是相同的?谁能认为刚刚明心的菩萨的见地与等觉和佛的见地是相同的?因为见地的不同,其智慧就不同,无明不同,言行不同,身口意行不同,果位就不同。
初果人由于见地不够通透,所以还需要继续修学四圣谛,需要继续观行五蕴十八界无我性,智慧再增进,就成为二果;再继续修行,增长智慧,见地再通透一些,禅定生起,智慧增进,断除烦恼,就成为三果;再继续观行,见地再进一步通透,烦恼断尽,就成为四果阿罗汉。大乘法也是如此,都是因为见地不同,智慧有差异,烦恼无明有差异,行就有差异。
思惑,是因为知见不正导致思想上有烦恼惑,如果知见完全正了,如佛一样的正,那就没有任何思惑,没有任何烦恼习气和无明,也就不用再修了。所以思惑不断,是见不通透的结果。同一个果位之间,其见地不同,其行就不同,思惑就不同,修行到下一个果位的时间也不同。如果见地都相同,就没有争论和争议了。
初地菩萨要证得百法明门,二地菩萨要证得千法名门,三地菩萨要证得万法明门。菩萨每证得一个法,就破除一个无明,颠覆一个邪见,获得一种见地,增长一分智慧,思惑烦恼或者习气就少一分,其行就会清净一分。直到证得所有的法,破除一切无明见惑,获得佛那样的智慧见地,思惑断尽无余,佛道修完。小乘法也是同理,对于五阴无我之理,证得什么程度,就破除什么程度的无明,获得什么程度的见地,增长什么程度的智慧,破除或者是断除什么程度的思惑。
总结起来说,见地到什么程度,行就到什么程度,实证就是说到做到,虚证就是说到做不到,嘴皮子而已。因此说见地是意根的智慧,是意根证得佛法获得的解脱智慧,不仅仅是意识的智慧。
二十九、心解脱是以意根为主的解脱,意识意根都不受贪爱和嗔恚的烦恼系缚;意根如果不解脱,六识都不能解脱,由于意根的烦恼必然促使六识造作烦恼业,再受业力的系缚。六识生生灭灭,不能作主,只有六识解脱没有用,还要受意根主人的牵制。烦恼主要是指意根的烦恼,是意根有束缚,六识不得不被束缚。意根从断我见开始有一分解脱,二果有二分解脱,三果有三分解脱,四果完全解脱,佛地究竟彻底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