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意根修證指歸(上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5-07-04 05:17:55 閲讀: 0

第六章 意根與意識的區別(2)

十九、意識的了別慧大於意根的原因

意識的了別智慧大於意根,一個是因為意識所緣比意根少很多,祂不是作主識,一切事都不用作主,所以沒有那麼多的牽掛,容易專注思考問題,了別境界比較清晰。意根所緣、牽掛和了別的法有很多,凡是如來藏出生的法,意根都能緣得到,古往今來一切與己有關的事情,身根上每刹那的微小變化意根都能了別到,都能知,即使與己無關的,由於攀緣的習氣,也要去攀緣掛念。因此心念不容易集中,了別智慧就弱,對法的認識就不清晰。

意識智慧大於意根的再一個原因是,意識只存在一世,受環境熏很輕微,沒有意根那麼多的煩惱和無明,也沒有那麼多的業障,遮障少,所以意識比意根聰明。如果意根所緣比較少,心裡的無明不是很深重,無始劫以來沒有累積無量的生死業障,那麼意根就能像意識那樣有智慧,即使證據不足,也能判定出一個合理的結論,從而證得真理。可是意根不是這樣,所以才讓我們修行實證那樣的困難。

二十、意識的想陰能影響意根並受意根支配

想陰屬於融通妄想,由於妄想幻化出某些境界,身體就隨著妄想而出現了變化。身體並沒有接觸到妄想出的境界,僅僅是心裡想念,身體就出現變化,說明身體是隨著心想而動的,是受心指揮的。這樣不由自主的身動是多麼虛妄不真,是誰在指揮控制著身體,猶如魔術師在幻化和操縱似的?是意根,身體和識心是相通的,互相能融合在一起,心念力能驅使身體,決定身體的動轉。哪個心的念力這樣大這麼有力度?是意根的心念能做主宰,有力度,能改變色身。意識的心念只能影響和改變意根,不能直接運轉色身和改變色身。

想陰主要指意識的想,而意識的想一是由意根支配決定,二是能影響帶動意根。想明白的不屬於證悟,很多理都可以想明白,但就是不屬於實證,所以想明白之後還需要去實證。

高興時手舞足蹈,或者身體虔誠的禮拜,身體和心有什麼關係呢?識心想起傷心事,為什麼眼睛會流淚呢?想起讓自己生氣的事,手為什麼會握拳,心臟會突突的跳呢?心情鬱悶,身體為什麼會得病呢?心情愉快,為什麼身體病好了呢?這些想陰都屬於融通妄想,也屬於是胡思亂想,非常的虛妄,沒有什麼實事。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二十一、意識明一套意根暗一套

有一些人做事表面一套暗地一套,或者是說一套做一套。明面上給人錯覺的都是意識的想法,暗地裡實際做的都是意根的思想;說的都是意識的想法,做的都符合意根的想法。所以我們平時與人打交道要善於觀察,不要看對方口頭上說的多好,要觀察他意根內心真正的想法。有些人嘴上說得天花亂墜,實際上想法卻與此相反,這個人非常虛偽不誠實。

如果一個人想要給你某些東西,要觀察他是真想給你,還是假給有其它想法和目的;如果意根不願意給,但行為上意識不得不給,那麼後果可能不太好,他會想辦法討回去的。我們如果想要別人的東西,要觀察他是否真正願意接受,意根同意,還是只有意識願意接受而意根並不願意接受。不要只相信他表面意識所表現出來,要觀察他的內心意根。意根是作主識,代表一個人的思想品質,也代表一個人真正的修養。

二十二、意識與意根互熏煩惱

問:當我觀察到心裡要生起一個煩惱的時候,之後意識就真的感覺煩躁了,意識所想到的全是負能量並且非常消極,抑鬱就出現了。這個煩惱是不是意根產生的?

答:從你敘述的情況來看,確實是意根先有煩惱,然後促使意識在煩惱處出生,了知煩惱,感覺煩惱,然後就表現出煩惱和情緒,這是意根對意識的熏染。意識在了知法以後,可能要產生自身的煩惱,之後熏染意根,讓意根也染上煩惱,這是意識對意根的熏染。

意識的產生是意根和法塵相接觸,接觸以後想造作才產生意識,意識的煩惱由那裡來的呢?一個是由意根而來,一個是由對境界起心而來。意識的煩惱如何由意根而來呢?意根觸塵境以後生起煩惱,想要發泄出去,或者是表現出來,就會調控意識,促使意識發泄煩惱情緒和造作煩惱業,於是意識就表現為煩惱,如瞋恨、貪愛等等。

意識煩惱的第二個來源處,就是在意識接觸和了別了塵境以後,可能會生起煩惱。當意識出現煩惱想要有所造作的時候,把想法傳遞給意根,意根受到蠱惑但沒有起煩惱,就會被動的同意意識去造作煩惱業,發泄情緒;如果意根受到意識的蠱惑和感染,也生起了煩惱,就會主動的促使意識造作煩惱業,發泄情緒。如果意根不受意識的蠱惑,就不會允許意識造作煩惱業。

所以眾生在起煩惱的時候,有時候是意識單獨的煩惱,有時候是意根單獨的煩惱,有時候是意根和意識共同起的煩惱。意識單獨起煩惱,能夠很快就退去和消失,容易轉化,意根如果自行起煩惱,很難平復下來,不容易勸服和轉化,不容易降伏下來。如果意根和意識共同起煩惱,一定要造作煩惱業了,這時候沒有控制情緒者,將會一發不可收拾。

二十三、哪個意的念管用?

練氣功時意念導氣運氣聚氣用氣,全部是意根的意念。意根意念氣聚手心勞宮穴,氣強到一定程度,再意念伸手把氣打出去,功夫到者,山崩牆塌,火車停滯,汽車倒走,這純粹是氣功了。但是氣功也好,什麼功也好,全部是訓練意根的念力作用,念強心力強,氣強能量強,然後可以為所欲為,所向披靡。

有人就會說了,意根沒有念,都是意識念。那好,你意識念試試,如來藏看得上你管你否?念的有用否?能實現作用否?意識念的氣功,什麼功力也沒有,什麼用也不頂,花拳綉腿,擺設而已。

氣隨念走,是隨意根的念走,不是隨意識的念走。否則人人意識可念,可是練好氣的人卻極少,而且需要練相當長時間才能練成功。為什麼要練這麼長時間?因為是用意識訓練意根,意識容易,意根不容易。眾生主要的差別在意根這裡,意識都會想都會念,可是沒有用。

二十四、思考是哪個識的作用?

思考分為淺層次思考和深層次思考。淺層次的思考是意識單獨思考,有點走馬觀花式;深層次的思考是意識與意根共同思考,這需要定力了,定力不足,思考只在意識表面,深入不到意根那裡,也就不能真正思考明白,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心中的疑問還是不能解決。

二十五、意識與意根心行的區別

眾生的心理狀態分成意識層面與意根層面的,一淺一深兩種層次。意識本身是被動的,祂要想作主宰,必須把意根給影響過來,熏染成功之後意根才會順應意識的想法作出相應的決定。如果意識不能成功熏染意根,意根就順著自己以往的習慣來作主,意識的思想和建議不起作用。

意識所有的心行造作是因為什麼產生出來的呢?意識因為什麼而生?因為意根觸法塵後需要作細致分析判斷,如來藏就配合出生了意識,意根想造作的時候,必然讓意識出生來幫助祂造作,因為意根自己在某些法上無法造作,這時就需要意識來替自己造作。

比如從生氣這件事來看意識和意根心行的區別,意識生氣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是因為什麼產生的?是因為意根生氣產生的,意根想要發泄或者表現出自己的憤怒,就借用意識或者是六識來表達內心的氣憤,此時六識就表現出忿怒的身行和語行。生氣時有諸多表現,比如面部表情猙獰、語言上惡口、身體上的握拳揮拳和手指著對方等等,這些都是意識和身識共同造作出來的,都是順應意根的心行而造作的,表達的是意根的心行。

但是造作瞋業後二者的反應有明顯區別,意識相對明理,馬上就能夠反觀這些行為是好是壞,覺得剛才的行為確實不對,為什麼不對,一想就能想明白。雖然意識想明白了,但是意根還沒有明白過來,心裡還照樣在生氣,氣鼓鼓的。意識此時就勸說:算了別再生氣了,本來是自己不對。可是意根還不理解,照樣生氣。

當意根特別憤怒的時候,意識根本控制不住,比如意根氣到極點想要打人的時候,意識這邊覺得打人不好,那邊身體卻控制不住的去打人。意識無法控制意根,祂就要按照自己的習氣來造作,毫無辦法。六識就只能充當幫兇,代替意根來造作這些行為,這就是意識無法說服意根時隨順意根的心行所表現出的行為。

二十六、意識與意根業行的區別

如果要區分意根造業與意識造業有什麼不同,那就要看這個業是符合意根的心行還是符合意識的心行。一般來說意識所造的業行都符合意根,因為是意根促使意識來造業,意識造的業就是意根造的業,意根讓意識造業意識才能造業,意根不讓意識造業就不能造業,這是在一般情況下。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意識力量非常強大,扭轉了意根,會迫使意根按照意識的想法來作主造作業行,意根就不得不服從意識的意志作抉擇。這時候意根作主造的業就符合意識的心行,意識把如何這件事的道理分析得頭頭是道,理由很充分,就把意根扭轉過來了。

此時意根的力量不如意識強大,意根就隨著意識的心思作決定,表面上是意根作主,實際上是意識作主了,身口意行符合意識的心行,這個業就是以意識為主造的業。如果意根完全被意識說服控制,意識說這樣好,意根就完全同意讚同,那麼這時候意根指揮六識造的業,就屬於意根和意識共同造的業。

如果意根的力量強於意識的力量,意識的觀點、意見、看法意根都不同意,那麼意根一定要按照自己的心意來作主抉擇,表現出的行為就符合意根自己的習氣,祂促使六識所造的業行,就符合意根自己的心行,這種情況就屬於意根造的業。

這裡的層次分成好幾種,不是像我們想像的表面行為那麼簡單,具體的情況要具體的分析對待。要觀察業行是符合意識的心行,還是符合意根的心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分析:看意識和意根的心行是否一致,當心行一致時六七識都同樣的善,或是都同樣的不善,這時所造作的業行就符合二者共同的心行;如果不一致,那就看是以意根為主造的業,還是以意識心行為主造的業,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區分。

二十七、意識疑和意根疑的區別

意識疑,疑的程度比較淺,只在表面,不是真正的疑,比如一解釋,心裡明了了,疑就消除了。意根的疑程度比較深,因為意根是作主識,是主人,主人的一切心行和抉擇都起作用,有結果。意識不是主人,祂的疑不能起主要作用,也容易消除。比如說意根對自己所造作的善法起疑,這是真疑,這樣就會把之前善法的心行和業行觝消一部分或者全部,從前所造作的善法功德就沒有了或者減少了。因為意根後邊有如來藏配合,意根的心行如來藏都知道,意根要是懷疑不相信有那些功德,如來藏就把這些善法的功德記錄給減輕,功德就減少。

所以疑心重也不好,疑是一種煩惱,在我們需要斷除的三縛結當中屬於疑縛。有疑不決,生死不了,所以我們要解決心中的疑,解決對於解脫之法的不明和不抉。意根如果懷疑自己已經做的功德,功德就要打折釦,所以我們造作了善業,就不要有所懷疑,要從內心認可這是善業,將來肯定就能如實得到善果。

在我們臨終的時候,如果心裡念念都是今世所造作的惡業,如來藏就會配合讓這個惡業種子提前成熟,我們就會隨惡業所牽去受惡報。我們應該調整心念,心裡一直想著此生所造作的所有善業,所造的惡業在臨終之前都要努力懺悔清淨,實在懺悔不了的,到臨終之前也不要把惡業在心裡形成一種強烈的念頭,盡量不要去想它,而想善業,那麼如來藏就有可能(不是完全)不讓惡業種子成熟,而成熟善業種子。

這就是說臨終時的心念就是心願,如來藏都會配合你,讓這個念和願實現。所以臨終時只要我們都是善願,想往生極樂的願,如來藏就會配合讓我們往生極樂。如果我們臨終的那個念不好,與這輩子的惡業相應,那麼惡業果報就現前,我們就可能去三惡道。如果臨終對極樂世界或者是對阿彌陀佛起疑,就去不成極樂世界,勉強能去,也是去極樂世界的邊地疑城,不見佛不聞法,直至疑心疑業消除,所以臨終的念是最重要最有用的。

二十八、意根默容一切法的含義

默,就是默默的、無聲息的、在暗地裡、悄悄的。這是意根的特性,意根就是這樣默默的不被人知,無聲息的、靜悄悄的、在暗地裡。容,是容許、共容、一起、容納、容忍。這說明意根是容納一切的,容許一切法存在的,與一切法共存的,共同運轉的,容忍容受一切法現行的。這個意思也在說,有一切法的存在,就有意根,意根永遠與一切法在一起共同運轉。

而意識不是默容一切法,不能與一切法在一起共同存在和運轉。那麼許多法的出生和運行就與意識無關,不受意識指揮和控制,意識沒有控制一切法出生的權限。只有第八識和意根永遠與一切法在一起,共同運行,而第八識沒有指揮進行操控的心行和特性,沒有作主性,那麼就證明只有意根才能對一切有操控權限和作主權限,我心我性很重,所以生死業也重。

二十九、概念和經驗出於哪個識

概念只有意識心中才有,意識與概念相應,五識、意根和第八識都沒有法的概念,因為意識與法的相貌相應,有思惟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其祂識都沒有。

經驗,是經歷相應法的過程中所累積的智慧認知,五識對五塵境有經驗,意識對法塵有經驗,六識的經驗都是一生一世的,有遺忘性。而意根積累的是生生世世的經驗,不滅,關鍵之時能快速起用,保護自身的安危和利益。而第八識雖然生生世世不滅,但祂沒有記性,沒有經驗之說,因為其智慧是固定的法爾如是的,不增不減,所以就沒有經驗,不需要經驗,照樣能有序正常的運行一切法。

三十、意根任運與意識尋伺的關係

任運是指識心隨順自然隨順因緣而自動自覺的運行,不曾有人為的干涉而受到阻止,使其停滯不行。八個識中只有第八識和意根是任運而轉的識心,六識都不是,六識要受意根的限制,不能運轉的時候非常多,所以六識不是任運而轉的識。

尋伺,是意識單獨或者帶著五識的尋覔、推敲、思惟、參究、研究等等行為,以解決意根心中的疑問或者是什麼問題。所以意識或者六識的尋伺直接受意根指導,意根讓上東尋伺意識就上東尋伺,讓上西尋伺意識就上西尋伺,事先意識可以提建議供意根參考和抉擇。

雖然意根沒辦法自己單獨有五陰身的活動,但是意根有下屬有幫手能替祂做很多事,意根就要使用,長官事務繁忙,不能親自做具體事,就要安排下屬去做,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六識按要求完成意根的指令,也是責無旁貸的,其職責就是如此。

第八識沒有尋伺的行為,也沒有尋伺的心行,因為第八識是無為不作主的心,祂心中無事,事事都與祂無關,也就沒有必要尋伺個什麼。意根在對一切法的運行當中,因為無明和攀緣廣,對一切的認知非常粗燥,常常有弄不懂的事情,即使依靠六識,也有很多法不懂,為了弄懂,就要起尋伺心去探究,就需要六識去完成探究的任務。所以任運而轉的意根,正是六識尋伺行為的發起者、監督者和指揮者,結果由意根受用。

三十一、意識不是作主識

問:如八識規矩頌講動身發語獨為最,以及審慮思、決定思、動發思,都是講意識是作主識嗎?

答:這些都沒有講意識是作主識。動身發語的意思是,意識能與身識一起動轉身體,造作身業,意識能與身識一起出生語言聲音,造作語業,身業口業以意識的功能最大,以意識的功能為主,身識為輔,功能較弱。

審慮思、決定思、動發思,這是講意識的思心所功能,意識雖然有這些思心所的功能,雖然能夠做決定,但是祂的決定最終是否起到應有的作用,還在於意根是否接受和接受的程度。比如小孩子決定要買一個玩具,最終能不能買成,在於他的父母是否同意,因為錢由父母掌握,父母有花錢的決定權。比如說一個參謀下屬決定要發動軍事演習,但是最終是否辦成這事,是由首長和司令總指揮決定的,參謀下屬僅僅是提個建議而已,聽不聽由長官說了算。

意識就是為意根服務的,意根能夠作意識的主,意根不需要意識服務,就不決定出生意識,那就沒有意識的出現,那就談不到作主和作決定了。五識也有思心所,能作決定,但是五識的決定比意識的決定還弱,管不管用聽不聽,都在於意根。然後意根作主決定了,能不能辦得成,還在於第八識,如果沒有業種和福德,第八識也無能為力。所以意根能夠作主成事出生什麼法,那也是有前提條件的,不是意根想幹什麼就能干成什麼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