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意根修证指归(上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0-11-29 11:40:49 阅读: 2686

第三章  解与证的区别

一、如何确保实证而不是解

在观行和参究的前期,意识可以多思惟学习法义,了解法义的大概义理,正知见具足时,就可以修止观参禅了。观行参禅的时,在禅定中意识把了解的法义内涵凝聚起来,形成一个非常容易理解的意思,深深的悬置于心,朝斯暮斯、废寝忘食的用功,这就是参究。

意识少于分析思惟,多让意根自己思量考量,这是确保实证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获得最大智慧的方法。如果意识思惟分析的多,一旦知道答案,就不想再参了,意根也就没有什么机会参究,这样就可能永远不能证悟。所以明心的答案,随便去打听出来,随便讲出来,意识知道了以后,意根就不能用功了,那就无法证悟。断我见的内容也是,不能要求师父讲得太细,如果意识都知道了,意根无法再思考,断我见就很困难了。

用意识思惟会感觉累,让意根多用心就不会感觉累。禅定非常好时,意根就能参与观行,没有禅定意根插不上手,不能专心思量考究。参禅时的疑情,就是意根一心想弄明白想找到答案才出现的。法义让意根审,一旦审清楚通过了就是证得。

以意识为重的人说意根是木头和摆设,没有什么用。如果观行参究真的不用意根的话,我们就向全世界公布实证答案,让全世界的人,不管学佛与否,全部都知道答案都开悟成佛,这可能吗?根本不可能,各人吃饭各人饱,别人经过辛苦参禅证得的法,自己听一听理解了就复制下来,成为自己的了,这是自欺欺人的行为。

二、什么代表众生的身份?

在无数世的生死轮回中,是什么代表着我们的身份?从凡夫到佛陀的修行过程中,是什么代表着我们的身份?

比如说成佛的时候,是什么代表佛陀的身份?成为八地九地等觉菩萨的时候,是什么代表这样大菩萨的身份?成为初地以上菩萨的时候,是什么代表初地以上菩萨的身份?明心开悟以后,是什么代表明心菩萨的身份?证得初果直至四果,是什么代表初果二果贤人的身份?是什么代表三果四果圣人的身份?证得辟支佛果以后,是什么代表辟支佛的身份?

在凡夫位,是什么代表着地狱众生的身份?是什么代表着恶鬼众生的身份?是什么代表着畜生的身份?是什么代表着阿修罗的身份?是什么代表着不同天界天人的身份?是什么代表着不同人类的身份?

当众生每次死亡之时,六识灭了,五蕴身灭了,只有意根和第八识还存在着,并且一起去至后世,出生后世的五蕴身。生生世世都是如此,那么只有意根和第八识能代表众生的身份,但是每个众生的第八识都是相同的,都是同样的德行,丝毫差别都没有,那么第八识就不能代表众生的身份,否则所有众生的身份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了,所以只有意根代表着众生的身份。

意根是什么德行,就是什么众生,是佛的德行,就是佛世尊,代表佛陀的是意根成就的报身佛,明显区别于众生的果报身;意根是等觉菩萨的德行,众生就是等觉菩萨;意根是八地菩萨的德行,众生就是八地菩萨;意根是初地菩萨的德行,初步转识成智了,众生就是初地菩萨。

意根明心证悟,但没有转识成智,众生就是三贤位菩萨;意根仅仅证果,没有明心,就是小乘圣贤;意根证得辟支佛果,具有辟支佛的德行,众生就是辟支佛。意根的心性如地狱众生般的狠毒嗔恚,众生就是地狱众生;意根非常悭吝贪婪,众生就是恶鬼;意根非常愚痴不可教,众生就是畜生;意根的德行非常嗔恚好斗,但有福德,众生就是阿修罗;意根的德行有善有恶,时善时恶,众生就是人;意根的德行善大于恶,众生就是欲界天人:意根的德行不仅善,还是禅定,众生就是色界和无色界天人。

人身是关键,决定着后世是上还是下,如果学佛修行不修到意根,不把意根的德行提高和改变,临终六识一灭,意根就会以现前的德行决定后世的身份,与如来藏一起去投相应于意根德行的胎中,因果法则就是如此。无数人修行就像蜻蜓点水,浅尝即止,不走意根心,不把佛法落实到意根心中,那就让意根带着无明继续投无明的胎藏中,出生无明苦众生。

我苦口婆心的反反复复的讲意根,讲意根的重要性,还有愚痴众生不认意根,证果不让意根证,明心不让意根明,那后世就让没有证果没有明心的意根继续投胎,但其身份绝对不是证果和明心的身份,到时候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三、意根代表众生和众生的身份

问:如果只有意识证得第八识,意根没有证得,也不用意根证。那么这个人死后往生极乐世界,或者是生天了,到极乐世界以后,色身是天人的色身,意识是新出生的天人的意识,如果意根没有证得第八识,这个人在极乐世界还是不是开悟明心的菩萨?果位是什么?与凡夫到极乐世界的情形是一样的吗?都属于凡夫吗?与凡夫待遇一样吗?

答:众生不管在任何世界以何种形式存在,其身份果证都是以意根为主,意根是什么众生就是什么。因为意根是众生的主人,是作主识,又与业种相应,又能连续后世,所以意根造作了什么业,就要受什么果报,意根造作凡夫业,后世就做凡夫;意根断我见,后世就是初果至四果人;意根明心见性,后世就是开悟的菩萨,其果位以意根的明和无明的程度而定。

如果在人身上意根没有证得第八识,就是凡夫,后世往生到极乐世界是以凡夫身份去的,到极乐世界仍然是凡夫,在莲花中住若干劫不等,业障消除一定程度时,花开见佛,闻法悟道,这才成为真正的菩萨。在人身时意识的解,不起根本作用,如果熏染到意根了,就会存入相应的微弱种子,后世意根能稍微容易受熏和证悟。

四、证果是否只有意识证果就行

如果仅仅是意识证果就算证果,我们那些群里没有一半也有三分之一的人意识证果了,如果我当面引导一下,就会有四分之三或者是五分之四的人意识证果。再加唯识群里的人,有至少一两千人意识证果,五六千人意识证果都不奇怪。仅仅是意识明心就算明心的话,我开个大会,宣布一下如来藏是如何具体运行的,所有人的意识都知道了,不否认的人都成为明心证悟的菩萨了,那这个世界即使没有佛陀时代的壮观也差不多了。

如今群里有不少人都能辨别意根法义了,唯识方面的智慧也不低。如果意识证果就可以,那我们群里现在就能有好多个具有唯识种智的地上菩萨了,二十多年后,我们可以培养出千八百个地上菩萨,这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佛法的修证真的是这个样子吗?真的就这么容易吗?口口相传就能证?

现在佛教界为什么在整顿,有智慧的人应该懂得,表面看是世俗界的行为,实际上佛陀早就知道现在佛教界的状况,佛陀能不想办法吗?佛陀在背后的护持,众生都不知不觉,就知道看表面现象,不知道背后真正的原因,每次佛教界的动荡,其实就是内部出现了大问题,才感召到外部的动荡。诸佛菩萨和护法龙天都知道。

五、各种三昧都是意根证得的

意识的解不是证,因为意识不是五阴的主人,对于一切法包括明理证悟等等都不能作主,其见解都不算数。但是修行先有意识的那些解,再有后来意根的证,意识的解也就是正知见,是证悟的前提条件。证首先离不开解,只要不停留在解上,后续的证是早晚的事。

楞严经里佛说阿难: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在这里世尊已经明确说了菩提修证不是那么简单的,背诵复述经典,所有的多闻都是戏论。所以我说,那么多证果断我见和明心的都是解,都是戏论。

如果是意识证得三昧,意识明心,那么机缘成熟的时候,我们组织几场万人法会,把如来藏在五阴当中的种种运作,讲给大众,大众听完后多数人就会明白了。然后我问有多少人明白了如来藏的运作过程,证得了如来藏,你们大家都举手,那我就恭喜大家都证悟了。这样的话,两万本菩萨证书绝对不够用,还得再印十万本,恐怕也不够用。这样搞行不行?意识明白就算证悟,那我清清楚楚的告诉大家,你们的意识不是都明白了吗?明白了就是证悟,那何必让大家持戒修定参禅,走那么多的冤枉路?

意识理解就算证,那么一个世界只要有一个人证得了,就可以告诉所有人,一传十十传百,这样整个世界的人,不就都证得了吗?还用修定,还用参究干什么?佛还让弟子修戒定慧干什么?不用守戒,只要意识聪明,就能证得佛法,从而了生脱死了吗?什么七觉分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这些都不用修行,佛陀真是多此一举,这么啰嗦的难为众生,佛法是多么简单的事情,搞这么复杂干什么?

如果意识理解就算证悟,那么我们坐下来,回忆一下梦境,再思惟思惟现实世界与梦境一样,就证得了如梦观,十回向位成就,即将入地。然后再坐下来,思惟思惟一切法如镜子中的像,比照镜子里的影子来思惟,想一想确实是都像镜子里的影子,那就证得境像观,初地满心,就成为二地菩萨。这样学佛是不是非常轻松愉快呢?

证得佛法,成佛为什么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就是因为意根愚钝,无明深重,难于理解法义。如果证悟不涉及意根证,修行确实非常容易,那么成佛根本不用三大阿僧祇劫这么久远的时间,很快就会走完全程了。

六、念而不念就是念佛三昧

真正的念佛三昧,是由意识充分熏染意根,由意根成就的,是证得本心的境界。这时有定又有慧。在整个修习过程中,由意识引导意根,从念佛菩萨的形象到念真正的佛菩萨真如,最后意根成就三昧,意识不念而意根念,甚深禅定出现,之后智慧出生,从而证得真心自性。

不念而念,就是意识不念,而意根念,意根自动念时,意识是控制不住的。懂得此理,就应该懂得如何用功修行,如何参禅参究,如何思惟观行,就知道证道悟道的原理和过程了。

念而不念,虽然到最后完全是意根念佛,然而意根并不如意识般的念佛,表面上祂是不能念佛的。其实真正能念佛的那个,也是不念佛的,无口无心的,那个是什么东西?参!

七、念佛三昧由意根成就

真正的念佛三昧,是由意识充分熏染带动意根念佛,由意根成就的念念都是佛的三昧境界,是证得本心佛的定慧圆融的境界,既有定又有慧。在整个修习过程中,由意识引导意根,从念佛菩萨的形象到念真正的佛菩萨真如,最后意根成就真如三昧,意识不念而意根念,甚深禅定出现,之后智慧出生,从而证得真如自性。

其中的禅定是动静结合,两方面都不偏废。最初在静坐中修比较容易,心静下来的快,静中修持有了功夫,活动中心也就容易安定,比较专心一意,因为静能养动。在动静结合中能一心念佛,定力修持出来以后,般若智慧也具足一些,就可以参究念佛的是谁。那就要有个转折,在禅定中加入智慧的观照,也叫作观行。心念由佛念转换成疑念,深深的疑着,没有其它念头。有朝一日,就会疑情打开,参究出念佛的是谁。

很多人都不愿意也没有办法这样辛苦的用工夫,个别人就要耍聪明走捷径了,心里琢磨分析,情思意解起来,最后可能琢磨出来说:念佛的不就是那个吗?但无论怎样琢磨,那个东西到处都是,一切法上都存在着,佛已经公开说出来了,你说念佛的就是,实际上念佛还是八个识的和合运作,真妄都有,怎么就是那个呢?

有些人就推理说,在行住坐卧当中就是那个,我参出来了,开悟了。可是行住坐卧离开哪个识你能行住坐卧?把八个识和合运作的法当作第八识单独运作的法,这是明显的凡夫知见,不是禅宗的明心证悟。时下所谓的开悟,几乎所有人都是这样的悟,差不多百分之百都是这样的悟,那就是误会的误,自己误自己而已。误了自己以后,烦恼就会越来越炽盛,我慢越来越突显,贪嗔痴烦恼就会无所顾忌现行了,因为两个我出来了,结果必然是这样。

而真悟的人,我见断除了,头低下了,身心轻安,烦恼轻了,定慧增长了,心空无为。所以要想真悟,对自己负责任,就要下真功夫,真参实究,不要投机取巧,喜欢出风头。

八、理解与证的区别

意识理解出来的真理,与意根在禅定中观行证得的真理,天差地别。前者尽管能够大谈特谈,著作一箩筐,徒众成群,就是没有功德受用,没有实用价值,不能破除无明,不能解决生死,无法解除烦恼束缚。后者,有可能不会大谈特谈,不会讲法写文章,也可能没有一个徒众,但是心却是解脱的,了生死可期,其影响力熏染力超大,磁场超强,摄受力也强,一言九鼎,无形当中也度了众生,摄受了众生,只是无心,众生在无形当中,就能感知到威力威德,无意当中受到了感化。

接触到信息,接触到真理,六识都没有听懂,不知所云,如何能有效完整的把真理和信息传达给意根呢?没有禅定,六识如何把真理和信息转交给意根呢?没有禅定,意根如何吸收和消化这些真理和信息呢?意根不能吸收和消化,如何消灭无明,让心变为明呢?意根不明,如何去执得解脱呢?

九、研究与参究的区别

研究是没有定力或者是定力不足的表现,定力不足意根无法使力参与其中,只好由意识单独思惟分析推理判断,所以只能浮在表面,无法深入法义之中去探索深层次的内涵,所得结果也比较肤浅,泛泛而谈,不得精髓。没有定力时,心神分散,是发散性思惟,没有力度,犹如蜻蜓点水,无法专一深入其中,去搞清楚法的来龙去脉。结果是没有实证的,给不出实证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而参究的思惟活动,是在有一定的禅定力的情况下进行的,思惟深细专一深透,先是意识用心,然后意根参与,最后以意根思想活动为主,意根的功用最大。这样用心非常有力度,直达法义深处,甚至细节都能摸清摸透,疑情都能攻克,结果深信不疑,断除思想结缚。参究的结果,他人看来无懈可击,又能给与他人修行入手处,引领他人思路,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古来搞研究者,都是文人墨客居多,因为文人墨客定浅情重,喜欢在文字表面做文章,对于佛法浅尝即止,不能入深潭攫取宝藏,只能在潭边掬些清水。即使想入深潭,定力不足,其思惟无法如锥尖一样猛力,无法深入法中获得深义。因此唐宋朝时期的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人的佛学思想,影响带动不了佛教的发展,及至民国时期及以前的文人如胡适丰子恺等等,禅宗著作丰厚,洋洋洒洒,所说也仅为皮毛,触及不到禅宗皮里,其著作读一遍都嫌多,几句话即知其落处,对于广大学人没有一丝借鉴之处,不要说影响佛教了。

喜好研究者,定浅言多,文字丰富,思想贫乏,虽著作等身,糟糠多,营养少。参究者定深寡言,思想深透,精髓多。比如达摩祖师、傅大士、宝志公,还有唐宋朝时期的禅师,虽其著作有限,可是一言九鼎,一句话回味无穷,令人参究数十年。其言符其行,其行表其言,言行永远一致,表里如一,体现道者的风范。禅师著作语录,不仅体现禅师修行的历程和心得,也含藏者做人的品格和菩萨的风范,都是实修实证的成果,是佛教的宝藏,带给大众无穷的利益。

所以说要想解救自我,解救众生,带动佛教发展,只有在定中深入参究实证,证出成果,自利利他,才能推动佛教的发展。

十、解悟与证悟的区别

解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证悟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解悟的麻烦是,已经知其然了,就认为到家了,很难再想知其所以然,即使想知其所以然,由于禅定不足,加上慢心,就无法再知其所以然,由解悟转为证悟很困难。而一般人所说的解悟,仅仅是指理解了一些佛法理论而已,谈不到知其然,不知道佛法的最终指向是什么,离解悟还很遥远。

十一、意根不作最后确定的事就半途而废

以眼识思心所的运作为例,说明成功见色在于意根的最后抉择。思是抉择、决定、确定的意思,代表一种思择力。识心确定了一个法之后,就要造作。思,也表示行、造作、行为、行动、运行等等。八个识都有思心所法的运作,都有思择力,了别之后都要有个抉择选择,都要做个决定,决定之后就要实行。这是思心所的意义。

其中眼识对色法的了别离不开意识的了别,那么眼识的思心所的运行就离不开意识思心所的运行。举个例子说,意根想要抹药,就决定寻找药瓶子。这个工作是由眼识和意识共同来完成的,单个不能见色寻找色法。意根做出决定之后,眼识意识出生,去到桌子上寻找药瓶子。桌子上的物品有好几个,意根决定逐个排查,于是眼识和意识就会挨个了别每个物品,最后眼识定格在药瓶子的色彩上,意识定格在药瓶子的形状上,合在一起的信息,就显示出是药瓶子,当然药瓶子的概念是意识给出的。两个识一起工作永远是意识的工作量大,意识的心念多,分别的法多。

眼识意识定格在药瓶子上,等于是作意于药瓶子,触药瓶子,接纳药瓶子,了别药瓶子,分别出药瓶子,最后就确定是要寻找的药瓶子。其中,确定就是思心所的作用,包括眼识确定药瓶子的色彩,意识确定药瓶子的形状、标签、内容物。一切色法的确定,以意识的确定为主,眼识的确定为辅。确定了之后,信息传到意根那里,意根审核思量,也确定了是自己需要的药瓶子,于是就决定拿过来,这是再一次的思择,这时眼识意识和身识三者和合运作,包括意根,也包括某某识,行为造作就产生出来了,拿到了药瓶子。这个过程也就二十秒钟,可是叙述起来需要几分钟。

在了别色法的过程中,眼识不确定,意识就无法确定,意根更无法确定,那某某识就旁观,确定不了什么。眼识确定了,意识不一定确定,意根也不能确定。直到意识确定了之后,意根再思量审核,最后可能就会确定,也许还不能确定。那就会让眼识意识再次的甚至是反反复复的了别确认,提供更多的信息给意根,意根才能确定,做抉择。

有些人总想把修行修到意识这里就行了,最后一道关键工序不要了,那能成什么事?有什么作用?证果不让意根证,那意识得出的结论能有什么用?明心不让意根明,意识明的有什么用?老板不拍板,手下员工所说的能有什么用?半途而废的修行,做的差不多是无用功。竟然有人做事喜欢半途而废,不要最后的成果。

十二、意根断我见和我所见才有用处

断我见包括断我所见,关键是意根认可不认可五蕴是无我的,意识心的认为没有用,不是真的断我见,必须内心深处完完全全地不再认为五蕴是我是我所,不再认为六尘是我所有的,那样才行。在思惟观行中意识心必须经过深细思惟,以此来引导意根,让意根明理,意根明理后就会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从而整个身心都得到很大的转变。自此以后,意根逐渐的不执六识的受想行识功能作用为我和我所,不执色蕴为我和我所。证得大乘法以后,就会逐渐把五蕴十八界这些功能作用归还给第八识这个真正的主人,大乘的各个关口才能一个一个过去,智慧不断的深利,身心越来越解脱。

    十三、死后没有意识的时候能否开悟

只有第七识和第八识没有六识存在的情况有下列几种:昏迷不醒时、睡着无梦时、入无想定时、入灭尽定时、死亡以后中阴身没有出生时。最后一种情况里不仅没有六识,也没有五蕴,只有七八二识,两个识心无形无相,这时候一般人的第七识属于发懵的状态,急着寻找新的五蕴身,以作依托。佛能不能发现这时候的七八二识?不得而知,第七识没有第八识不能单独存在,第八识没有第七识不能运行任何法,处于涅槃状态,佛也不能发现第八识。两个识和合一起共同有所运作的时候,才能被人发现,但是一般人是发现不了的。

那么没有五蕴和六识,只有七八二识的情况能不能开悟呢?那就要明了是谁悟,并且悟什么的问题。悟,当然是妄心悟,悟得第八识。没有六识也没有五蕴,这时候的妄心只有第七识,第七识能否单独悟?恐怕除了佛有这个本事,八地以上菩萨也许能悟,其他人恐怕很难,凡夫绝对不能。因为意根的辨别力非常低,没有意识的辅助,意根自己无法辨别清楚六尘,何况最最微细的第八识。

在只有七八识没有六识五蕴的情况下,第八识只维持第七识的存在,不能运行什么法,而证第八识,要在第八识的运作上证,第八识不运作,无法证第八识,在涅槃里的第八识佛也证不了。而在五蕴身中没有六识的情况下,只有七八识,能不能证得第八识呢?根本不能。

十四、意根思量的越深透证悟的智慧越大

五蕴无我那些法,意识想一想大约就明了了,可是意根无法明了,意根不明了,就无济于事,什么也改变不了。如何熏染意根,让意根也明了,并且断我见呢?那就要修好禅定,在定中意识思惟清楚了,把法义悬在意根那里,就在定中一念不生,让意根去思量。意根的思量越活跃越好,受到的触动越大越好,到一定时候,就能颠覆意根固有的知见,确认五蕴是无我的,就断我见了。

如果在定中还是依靠意识来思惟,一是说明定浅,二是说明法义没有传递到意根那里,意根没有受到熏染,就不能思量法义,于是不得不靠意识思惟。如果意识一念不生了,意根也不思量,那就能入到枯定当中,没有观行智慧,不出生般若大智慧。

没有禅定的人,往往觉得证果很快很容易,就是靠意识的思惟理解,那当然比意根思量快很多倍。有禅定的人,就不觉得证果是很快很容易的,因为意根的无明重,接受真理比较慢,思量法义也比较慢,所以断除意根的无明非常不容易。

以念佛为例,没有禅定的时候,意识可以大声念佛、高声念佛,当念佛定出现一点以后,念佛的声音就小了,定越好,念佛的声音越小。定深的时候,干脆无法出声念佛,就在心里念佛,用心念而不是口念。定再深的时候,意识的心念也不能念了,就入定中,如果意根受熏,就用意根来念佛。意根念佛时,没有意识的口念和意识的心念,但是内心深处确实缘着佛想着佛,没有空。念佛熏到意根就是这样,所以没有禅定,佛法修行就是不能修到位,犹如隔靴搔痒,不能解决什么问题,佛才讲修行要具足戒定慧,三大法宝一个都不能少,信佛语尊佛教才能有所成就。

十五、六祖悟道是现量观察第八识

凡是大乘菩萨参禅的实证,都是亲自证得了第八识,能现前观察第八识的功能作用,而不是靠推理推论的形式来推断第八识的存在和功能作用,推理推论不是实证。六祖在听五祖讲金刚经的时候悟道,实证了真如第八识,马上就能现前观察第八识,于是就说出了五个何期自性。其他禅宗祖师在开悟的时候,都是实证真如第八识,没有靠推理推论的。

只有实证才能现量观察出第八识的功能作用,获得了般若大智慧。以至于般若智慧满足的时候,能现前观察第八识的极多功能作用,如观手中的庵摩罗果,不是想象手中有一个庵摩罗果,而是眼见庵摩罗果真实的存在。证得第八识也是,不是想像推理有个第八识,想像着祂起何种功能作用,而是现前就能观察到第八识在五蕴十八界当中的种种作用。

推理和想像是意识的功能作用,实证涉及到意根的亲证。意根实证是现量呈现,当下就见,不用在遇见什么法时再努力的思惟这个法当中的第八识,现思惟的东西不可靠,意识灭的时候就无法思惟了,就不见第八识。尤其是命终以后,没有意识时就不能再思惟第八识,不见第八识存在就是凡夫,就会以凡夫身去投胎,一生所修唐捐其功,甚是可惜。所以凡是不能现前马上当下就见第八识功用的,靠推理来证明第八识的存在的,都不是证悟。

十六、解与证的区别

解是意识解,而意根不解不知;证是二者都知都解,都不愚。对于一个法,意识解了,是知其然,意根证了,是知其所以然。知其然是知表面现象,不知内里,是比较肤浅粗糙的知,没有观察力,一问具体和实质、细节等就会一问三不知,对于法只能懂得一些粗略和粗糙的东西,无法细致深入了解观察更多、更深、更具体的内容,因此对法讲不太清楚,更不透彻,给人一种模模糊糊隔靴搔痒的感觉。

知其所以然,是知法的内在原理,深入表里,知法的实质和来龙去脉,观察力强,能了知法的具体细节,思路清晰,理路透彻,逻辑严谨周密,智慧强大。所以观一个人对法的认知程度,就看他对法的描述是停留在粗略的表面现象,还是能够深入到具体细节,越具体,说明实证的程度越深,智慧也越深;越粗略,越没有实证,离实证越远,智慧越浅,越是意识的解,越没有意根的作用。

十七、说理与证理的区别

达摩祖师遇见梁武帝的时候,为什么不愿意度他,听他说几句话,转身就走?梁武帝派兵追赶,达摩祖师也不回头,宁可河南嵩山石洞中一个人面壁九年,也不出来度人,更不度梁武帝。梁武帝是何许人也,可以网上查一查,建寺院,度人出家,供养三宝,亲自讲金刚经,傅大士上堂说法,梁武帝蹲下身子,用后背给傅大士当台阶走上讲堂。这样的人物,福德深厚,善根不浅,达摩祖师为什么不接引他?梁武帝若是在如今这个时代,早就悟个十八、九次了,那个根性在现在的社会也很难遇,达摩祖师就是看不上眼,连引导他多说几句话都不肯,究竟为什么?祖师在面壁九年的时间里,能度多少人却只管一个人面壁,究竟为什么?

梁武帝的福德确实很大,对于三宝特别护持,善根不可谓不深厚,但毕竟没有深厚到能明心开悟,言下识宗的地步,所以达摩祖师没有功夫一点点的教导他向上一路,如果对方不是宗门那块料,多说没有用。禅门度的是那些想解脱生死并且因缘也具足的人,因缘不具足的人不能强行引导悟入,否则就危害佛教和众生。

真正得道的祖师最反感能说不能做的说理者,所寻找的都是真正能证理的有道器的弟子。所以达摩看到没有因缘成熟的人,就面壁九年以等待因缘成熟的弟子到来。梁武帝尽管当时能讲金刚经数座,能当座主,但毕竟只是一个说理者,还无法证理。没有证理而去说理,所说水分极大,无有实义。达摩祖师对他用什么心思也没有用,因为梁武帝毕竟还不是道器。

就如德山禅师昔日未悟之时,金刚经不知讲了多少座,人称周金刚,肩担两担青龙疏钞,奔向南方破魔,结果被龙潭禅师度化开悟以后,毅然的一把火把自己多年的心血两担疏钞全部烧毁,口里喃喃:“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意思是自己从前说多少理,辩多少论,也就像一根毫毛扔到太虚空里一样,根本没有分量;倾尽自己所有的智慧才能,也就像一滴水投到巨大的沟壑中一样,无足轻重。未真悟前,写多少书都是废纸。

说理与证理有什么区别?说理者用意识说,证理者用意根证。达摩祖师血脉论里有一句话: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是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凭何免生死?意思是即使能讲十二部佛经,若不见性(开悟),即同魔说。

说理多证理少的现象很普遍,尤其是现在末法时期,到处都是说理者,几乎看不到证理者,漫天遍野都是说理的,很让人堵心。那些说理者,说他解悟,都是高抬几级台阶了,还对解悟这个名称不满意。解悟的人都有个真实实际修行的过程,只是没有达到最后一个实证层次,最终的一个结果没有实证,推理了一下想像了一下,但禅定还是有的,只是不太具足,智慧是有的,只是水分多点,三十七道品也修习了,只是不圆满,菩萨六度也修了,只是还没有修完。为什么现代连解悟佛法的条件都不具足,还会有那么多证悟的人出现呢?答案大家自己思索。

十八、有深禅定的辟支佛都是实证十二因缘

阿含经中讲辟支佛顺推十二因缘和逆推十二因缘,虽然描述辟支佛参究的语言比较简练,介绍的修行过程比较简单,可是辟支佛们的修炼都不是很容易的,中间过程曲折又艰辛。实际观行思惟的时候,都是在甚深禅定当中,意识一边思惟,意根同时思量,所以结果当然都是实证。没有禅定时,只有意识的思惟,没有意根的同步思量,所以不能证,可以解,但是解没有用。

辟支佛具体实修过程,佛不能给详细的披露,目的是为了让后人自己去用功实证,功夫做不到位,说多了容易让人意解,所以只能那样简单的说。在那些简单的思惟和对话当中,千万不能认为辟支佛就是靠意识的推理和逻辑思惟而得出了一个结果,那样说等于诽谤辟支佛。辟支佛的禅定非常高深,意识的作用绝对不能占主导地位,不可能压倒意根,意根的参究和思量要占主导地位。禅定越深的人,意根用的越多;反之禅定越浅的人,意识用的越多,主要靠意识的想像推理推测,无法用得上意根。

同理,阿罗汉们都有很深的禅定,对于过去和未来的五蕴观察,都不用意识推理,不用比量和非量,都是现量观察,意根参与。因为那些色身与当前的五蕴身一模一样,属于同类,证得当前的,就知道过去和未来的。比如现在有一批产品需要检查,因为产品都相同,只要抽样检查其中一个,就知道全部产品如何。当然不包括有人在里混淆其它产品。在保证一模一样的前提下,检查一个几个就可以知道全体了。所以阿罗汉们的证都是现量证,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想象的那种思惟模式,没有比对的思惟模式。没有禅定的人,那就免不了意识的比量非量的思惟作用,其结果都是解,无法实证。

十九、意根不证法不能成四圣

三千大千世界是否能有一位意根带着无明,带着错知错解错执的人成佛的?是否能有一位意根带着我见、不见实相第八识的人成菩萨甚至转识成智的?绝对没有。

佛是四智圆明,都圆明了哪四智呢?首先意识圆明究竟转识成智了,其次意根圆明究竟转识成智了,然后五识圆明转识成智了,最后第八识圆明转识成智了。修到初地菩萨,意识第一次转识为智成妙观察智,意根第一次转识成智为平等性智。意根凭什么能转识成智呢?就是因为断除了我见,断除了我执,证得了法界实相真如心,破除一分法执,具有了大智慧,才转识成智。不然意根凭什么转识成智呢?

只修意识,不到达意根,就不能修成什么法,只让仆人吃饱饭,不给主人吃饭,主人饿死仆人就散灭了。打仗作战时,参谋意识看完地图,将军意根看不见地图,这场战争就无法进行,因为意根不了解情况无法作主指挥作战。

学佛成佛由意识单枪匹马,意根带着所有的无明,连我见都没有断,能成佛吗?生死轮回以及成就佛道不由意识作主了,解脱不由意识作主了,都是由意根作主起决定作用。死亡的时候如果意根都是无明,就会投到无明胎里,还是无明众生,不能投到圣胎里;涅槃的时候,意根带着所有无明,我见具足,贪执三界,意根还有三界无明,就不能涅槃。

有些人总是想让意识当主人当将军,一切法由意识说了算。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有可能,我们都希望这样,意识作主,学佛修行轻松愉快,成佛用不了几劫时间,比坐火箭还要快。意识琢磨琢磨理解理解,佛地境界明白了就成佛。然,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还是要努力修行意根,让意根明理破无明破执著。

二十、意识对法的感悟和感慨还不究竟

某学佛人感悟:想想意识我、意根我,是不是很虚妄的一种存在而已?强大而真实的存在,只有真如心,真如心才是不可思议的真常体、智慧体。知道了这些,您还为这个渺若微尘、虚妄不实的人世间之爱恨情仇、喜怒哀乐、得失成败耿耿于怀么?

以上的感慨也叫作感悟,但是尽管有这样的感悟,身心世界要想得到根本扭转和改变,还是要在此基础上,如实的在禅定中观修,实证了之后,才能改变身心世界,真正得到某种程度的解脱。想想是意识的能力范围,实证要靠意根,意根要现量。所以只是想想,用处不大,还要现量观察,现量认知。知道世间什么都是空的,都是如来藏幻化出来,也没多大用处,需要有下一步的实际修证,只有证得了,心才空,才有解脱的力量。

有一些人,整天心里想着世间如梦幻泡影,就觉得好像真的就是梦幻泡影。可是事到临头,该怎样还是怎样,丝毫不是梦幻泡影。真证得梦幻泡影时,在十回向位,快成初地菩萨了,那时候心行才能改变。但是在实际观行之前的理论知见还是要具足的,心要有个相似的空,对理论有一定程度的解,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在禅定中实际参究观行,实证才有希望。

二十一、黄蘖禅师反对知解

黄蘖禅师云:我此禅宗,从上相承以来,不曾教人求知解。只云学道,早是接引之词,然道亦不可学。情存学解,却成迷道……第一不得作知解。又云:古人心利,才闻一言,便乃绝学,所以唤作绝学无为闲道人。今时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黄蘖传心法要》

给你一片绿叶,挖出一窝红薯,才是证悟。向人要一大堆红薯,却看不见一片叶子,那是别人挖出来的红薯。还有人收集了一房屋叶子,至死也没有发现一根红薯,连解悟都没有达到。

佛法修证的方式方法,越古越接近佛陀的本怀,越没有水分和沉渣,越不变质,越纯正。如今的人,意识简直聪明得过了头,就像充满了气的气球,只可欣赏,千万不要碰!

二十二、达摩祖师所讲的入道三个条件

达摩祖师教导禅行的方法: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前三句的条件和方法,后者是目标和结果,没有前三个充分和必要的条件,就没有后一个结果。凡是修行当中与达摩祖师讲的入道条件不太一致,与三个条件相差比较大的,一定是掺杂了意识的情思意解,所悟就不真,见道就偏,如雾里看花朦朦胧胧,真智不现前,道业就会停滞不前。

外息诸缘,用功参禅时,要把心外的六尘境界的缘都屏蔽掉,心不着六尘相,不被六尘境界转,见山非山,见水非水,不去分别山水相,心就不住山水上,不住在世俗有为法上。

内心无喘,内心里也不要有种种贪求和烦恼,不要有种种参禅之外的思想和念头,不要有什么思想情绪。

心如墙壁,在参禅的过程中,把心修炼得平平静静、严严实实、密不通风如墙壁一般,外尘不入,八风不侵,内心杂念不起,无烦无恼,定力如山,一切境界不可催伏。

在参究过程中没有语言、文字和声音,相当于参禅的后续阶段伺,如猫伺鼠,静伺机缘,伺机而动,等着所参的目标出现,然后一把揪住,就可以享受战功了。达摩祖师所讲的这个用功境界,不是纯粹的一念不生的禅定境界,而是定慧等持的参禅境界。意识在其中确实是没有念头,但意根却在深深的思量着,疑情很浓,思量很重,念念都是疑,念念都不放松,念念都是道,无世俗念,对于所参究的目标穷追不舍,一心要究明无始劫以来的生死本。

功夫只有达到这样,才能证道和入道,才叫作意根的亲证,从此以后,后得智差别智才能渐渐生起,能现前观察第八识在五蕴身中运行,能现前观察第八识的无为性和有为性,而不是依靠想象和推理。七识既能学到第八识的无为心性,也能学到第八识的有为心性。若是依靠意识的解,只能想象第八识的无为性,不能现前观察第八识具体是如何无为的,也观察不到第八识的有为性,观察智就不能出现。

凡是通过甚深禅定入道的,都是意根亲自参究了,也亲自证得了,才叫作亲证,否则都是意识证,说个亲证就多此一举了。能够入道的禅定有未到地定和初禅定,还要是具足的未到地定,如果未到地定不具足,悟道就浅,有初禅定就更好了,悟的就会深和透。

二十三、参禅和逻辑推理的区别

(一)参禅是过去禅宗祖师们提倡的明心证悟的修行方法,通过参禅这种方式就可以证得本心自性第八识。参禅要求一定要有甚深的禅定,能够朝斯暮斯的用功而不间断,二六时中心都在参究觅道上,心思细腻,因缘成熟时,触缘遇境才能随时自悟,或者在禅师的机锋下瞬间悟道。

初期功夫不纯熟,参禅叫作寻,意识比较用力,思惟的多一些,明显一些,随着禅定的加深,功夫的纯熟,就进入伺的阶段,意识就不能用心,意根的思量作用就体现了出来,这样才能朝斯暮斯,白天黑夜醒着睡着都能用上功夫,打成一片,疑之至深,以至于心思非常灵敏,遇到相应的境界,就会证悟,得成三昧。禅定浅一点,功夫就无法深入,不能发起证悟的三昧定慧境界。

而逻辑推理逻辑思惟完全落在意识心上,功夫比较浅,有禅定也可,无禅定也行,乃至于中学生都能用逻辑思惟和推理的方法解决学习中的疑问,上至各层次的学术研究者,普遍都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即使有禅定者禅定也比较浅。逻辑思惟和推理相当于正式参禅之前的入门阶段,入门以后,就不可以再用逻辑推理了,逻辑推理是禅宗参禅的大忌,是所有禅宗祖师极力反对的,说为是意下卜度、情思意解和鬼家活计。禅师们都严格禁止弟子们意下卜度、投机取巧,要求离心意识参,就是不让用意识的思惟,离一切语言文字声音的来参禅,没有禅定就做不到。

意识有语言文字时,肯定是禅定非常浅或者是没有禅定,禅定深时,意识无法有粗浅的思惟活动,甚至细微的思惟活动都会自动断掉,但不妨碍意根的思量活动。诸佛甚至在四禅中都能证道,一般人的意识在二禅就没有了思惟,三禅和四禅里更是灭去了意识的思惟,虽然意识还会存在着不灭,还有极深细的知性。所以比较深的禅定能抑制意识的思惟,而能激发意根的思量。在意识意根共同存在的情况下,其思虑活动此消彼长,如果意识思惟太活跃,就阻碍了意根的思量,意根无法用心。

逻辑思惟和推理都有语言文字,离不开语言文字,都是意识的思惟活动,意根使不上力,因此意根就不会证得最后的正确结果。因为意根无语言文字,所以真正的参禅和参究都是以意根为主,禅宗祖师所说的离心意识参,就是不让有粗浅的意识思惟。

(二)逻辑推理是比量,现量平直,当下即是,不用再比较分析。逻和推都属比较分析,辑也属比较分析,辑字本意是在车上合理摆放大小长短不一的箱子,故需要分析比较车体和箱子的匹配度。

参究参禅,无语言文字,疑情正浓时,遇到一个缘,触到一个境界,突然相应顿悟了,一拍大腿,就是它,于是找到了亲娘。如果还用逻辑推理说:十年前我娘是四十岁,十年后我娘应该是五十岁,看这个人的年纪与我娘差不多,应该就是我娘了,结果认个后妈。临终时后悔,怎么也来不及了。逻辑推理都是意识的思惟活动,意识单独认的都是后妈,跟随意根认的才是亲娘。

意识有定无定,都可以逻辑推理,其结果是明白了一个理;而证果和明心都需要具足未到地定,这样才能一门心思的参究,其结果是顿悟。而逻辑推理不需要多少禅定,心念集中一小会就可以了,要求的定力非常低,因此逻辑推理智慧劣弱,无法证果和明心。当禅定深时,意识的思惟活动就会受到限制,无法正常进行,当疑情非常浓重的时候,意识的思惟活动也衰弱了下来。定力越好,意识的作用越弱,意根的作用越强,现量智慧越深细。

二十四、多讲意根是为了避免佛教的乱象越来越严重

对于意根,声闻人能简单理解一下意根是六根之一,是出生意识的俱有依就行了,知道意根也是生灭变异的就行了,不需要了解太多。大乘菩萨在明心之前,同样不需要太多了解意根,刚明心的初级阶段在过阳炎观之前也不需要太多了解意根。

只是末法时期,尤其是现阶段,由于众生修学都是有急功近利之心,心性又浮躁,又没有禅定,也不能修禅定,往往都把意识理解的当作悟,或者是把意识解悟当作悟,未来世果报可畏,所以在如今时代必须要多讲意根,避免以解为悟的难堪现象越来越多,避免口空心不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佛教里的虚浮现象越来越严重,佛法一变质,后世人就没有可依止的了。讲意根,让大家分清解悟与证悟的区别,是解燃眉之急,避免佛教乱相越来越严重,避免佛教提早灭亡,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不少人既不想好好持戒,怕受约束,也不想辛苦修禅定,好逸恶劳,不想改变自己的心性,破除无明烦恼,只想尽快得到最后一个果当圣人,以风光无限,不知道天上何时掉过馅饼。有这等好事,释迦佛和十方诸佛不让众生知道,却讲什么戒定慧和菩萨六度,让众生这么辛苦修行,不知何意。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