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意根修证指归(上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5-07-02 09:10:00 阅读: 3

第十七章 意根杂说(2)

十五、意根是什么有情就是什么

菩萨的化身是凡夫还是圣人?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凡夫与圣人,要看意根。意根是什么,这个人就是什么。意根没有悟道,这个人就是凡夫,意根修证到什么程度,这个人就是什么果位。

佛陀化现无数五蕴身,那些五蕴身是佛陀还是凡夫?是出家还是在家?佛陀的意根没有无明,彻底转识成智,成就佛陀果位,佛的意生身当然是佛陀,不是凡夫,当然是出家身不是在家身。供养佛陀的意生身和应身,等于供养佛陀。释迦佛就是化身,我们只能见到化身,见不到法身和报身,所以供养任何身都等于供养佛陀。

十六、意根与五根的区别

(一)五根只是五识现起的一个缘,五根不能决定五识是否出生和运转,以及如何运作。因为五根纯粹是色法,没有识心的心所法,因此没有作主性和决定性等等。而意根不仅是出生意识的根和缘,也是识心,有识心的属性,有识心的心所法。而且意根也不是与六识平等的识心,祂有着非常特殊的属性。这个特殊性,主要是体现在祂的恒审思量性上,就是说意根总是、一直、常常审虑着一切法,思量着一切法。为什么祂要对一切法都审虑思量呢?因为祂有权限有责任有义务管理好一切法。

意识就不行,祂在每个法上必须现出生,法已经出现了,祂才出生,那祂就谈不到对法的管理了。只能对后续的法提供建议,为意根出谋划策,还是在一部分法上,不是全部的法,因为意识对应不了全部的法,祂没有那个权限,没办法。所以意识的格局远远低于意根的格局,是眼界的问题和见识少的原因。

(二)十八界包括六根六尘六识,六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其中前五根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子组成,浮尘根在身体表面,众生肉眼能看得见摸得着触得到,能够毁坏和变异,有肉眼可见的生灭现象;五根的胜义根在后脑部位,通过手术可见,也是看得见摸得着触得到的色法,能够毁坏和变异,是生灭无常的苦法。五根毁坏时,色身功能受阻和废弃,成为植物人,甚至死亡。

而意根是无色根不是有色根,意根不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子组成,是由识种子形成,因此不是色法,是心法,有识心的功能作用。色法是因缘所生法,没有自主性,被动的由如来藏、意根和合出生和显现出来,离不开意根的推动作用,如果意根不推动,色法即刻消失。而意根不是后来出生的,是无始劫以前就与如来藏共存在一起,由如来藏提供识种子而存在不断,不用其它因缘,不是因缘所生法,只要意根有所攀缘,就不会灭亡而继续在世间存在,五蕴世间也就会随之生灭不断。五蕴五根虽然生灭不已,意根却从来不会灭亡,没有人能消灭意根,阿罗汉辟支佛入涅槃除外。

无色法的识心意根与有色法的五根功能差别极大。五根没有识别功能,没有心所法,没有染污和清净性,能受意根影响,其接收五尘的功能受意根指挥,而不能指挥五尘和五识,更不能指挥意根,但能影响意根的受和决策作用。

意根心法的功能作用非常强大,对五蕴身有作主和抉择作用,主导一切世间法的出生和变异以至灭亡,有识心的心所法作用,有染污也有清净性,有识别性、了别性、判断作主性,有趋利避害性,有我性和无我性,有愚痴性和智慧性,有习气、习惯和烦恼,有遍计所执性,能决定众生的生死轮回,决定众生趣向涅槃,成就佛道,天上地下由意根主宰。而色法的五根无此特性,心法的意根才有这些特性,所以意根是心法不是色法,是无色根。

根,有出生识心之义,但这个所谓的出生,不是直接生,而是能导致六识出生,是六识出生的一个最直接的缘,直接出生六识的是如来藏,如来藏假借业缘和六根来出生六识,但如果意根对一切法无心,如来藏就无法出生六识。所以五根的生缘是很被动的,意根的生缘是非常积极主动的,出生六识和一切法的动力非常强大,也决定着五根的出生与否。这样自主的强大动力,只有无色的心法才能有,有色的五根不能有,所以说意根是心法不是色法,是无色根不是有色根。

十七、意根的饮食习惯

意根无始劫以来习惯于饮食,习惯于定时定量饮食,习惯于美味,如果想要意根断食辟谷,改变意根的饮食习惯,就要一点点的减少饮食,不能一下子掐断饮食,要给意根一个适应过程,让祂有心理准备。等到意根适应了少量饮食,再把饮食断掉,祂才不会反抗抵制,即使七天不进食,半个月不进食,一两个月不进食,身心也不会出现问题,甚至精神旺盛。

意根的习性太深细、细微难以觉察,对于习惯的人事物理,过于执着,只有一步步的不知不觉的转移祂的习惯,减轻祂的习惯,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祂的习惯,减轻执着。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修习波舟三昧,达到九十天不睡不卧不坐,改变意根睡、卧、坐的习惯,时刻精进于念佛,改变身心,与佛心相应,从而明心开悟。修习时,先从一天一夜不睡不卧不坐练起,然后修习三天三夜不睡不卧不坐,适应了以后,再修习七天七夜,然后依次是二十一天日夜,四十九天日夜,最后九十天不睡不卧不坐就能坚持下来,因为心中念佛,一心无二,有佛力加持,就能坚持下去,直至明心证悟。

十八、物质真有重量吗?

面对大于自己体重无数倍的物体,如果是在非常非常非常情急的情况下,忘记了物体的重量,或者是来不及考虑物体的重量问题,只顾着解救物体下面的人,这个人就能瞬间把那个物体推出去。把人救出来以后,一看原来自己推的是那么重的东西,心一惊,这时再去推那个东西,无论怎样也推不动一点点了。为什么是这样呢?

情急之下,意识没有思惟力了,不会告诉意根这个物体非常重,意根不考虑物体重量问题,只作意决定把物体推开救人,结果意根达到目的了。之后意识一看那个物体就惊讶,知道了物体的重量,告诉意根,意根知道后,就知道凭自己的力量是无论如何也推不开那么重的物体的,于是如来藏就不会帮助意根了。

万法唯心造,既唯如来藏造,也唯意根造,也唯意识造。意识意根只要想造什么法,如来藏就会提供原材料出产品,前提条件是要符合业力。没有禅定,意识心花乱放瞎指挥,意根听从就受阻碍。禅定中意识力量弱控制不了意根,意根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能成功。只知道抓意识的人只知道围绕着意识转来转去的,不知道抓主人抓主干抓重点抓根本,那个智慧该有多浅。催眠时把意识控制住,不让祂瞎指挥,就能利用意根挖掘出很多秘密,改变意根也不是很难,回到过去,去到未来,都没问题。  

不管多重的物质,即使大到须弥山,重如须弥山,也是四大种子组成的物质,四大种子没有重量,组成的物质色法也应该是没有重量的。众生被无明所遮障,不知此理,由于业力的缘故,就会感觉到物质色法的重量。有甚深禅定的人,降伏了无明,心力打开,才不会被物质以及物质的重量所拘碍,才能随意处理物质,如高举、粉碎、组合、穿越等等,也能随意变现物质,能玩转四大,玩转物质色法。

十九、菩萨如何游戏人间

菩萨有时也会随顺众生去演戏,实际意根心行与戏不一致,意根绝对的清净,表现给众生看的一面可能不清净。为什么要这样?为了摄受众生,为了度众生,菩萨就要利用一些方法手段去降伏众生。目的纯正,结果是善,方法就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菩萨的意根还没有清净,还有烦恼,就不能采取非常的方式方法,因为会与意根烦恼相应,存业种。三果以上的地上菩萨意根已经断除了烦恼的现行,心地不与烦恼相应,就可以使用一些善巧方法,如杀盗淫妄酒,表面上与凡夫同行,实际上是为了降伏凡夫,归于正道。

菩萨要想游戏人间,必须要有游戏的本事,心行必须要超脱于人间,才能不被人间拘锁住,否则必须会深陷人间泥潭,不能自拔。如果自己都不能拔自己,谈何去拔济众生?游戏人间不等于享受人间,享受人间的人,一定无法游戏人间。不受不享,才有资格和本领游戏于人间;否则就不叫作游戏,应该叫作身陷囹吾。

二十、阿罗汉的意根习气

如果大迦叶听见音乐就跳舞是任运而起的,那所有的众生听见音乐都要起舞,甚至不听音乐也要跳起来。事实是闻乐起舞,不是每个人都有的现象,不是普遍性,因此跳舞这件事不是任运而起,是有喜爱歌舞烦恼习气的人才能出现的现象。前世喜欢跳舞的人,其习气根深蒂固,听见音乐就会惯性的跳舞,意识不能控制。

习气也叫作惯性,比如刹车,车已经刹了,可是还会往前跑一段路。也比如我们在冰地上走路,脚底打滑,明明已经停住脚步了,可是还会往前滑一段路,控制不住。这就叫作断了现行的烦恼,可是习气还要现前,不能止住,会不自觉的出现。开车越快,刹车以后惯性力量就越大,烦恼越重习气就越大。

大迦叶阿罗汉虽然断除了烦恼,还没有断尽烦恼习气,前世有喜爱歌舞的烦恼习气,今世听到音乐就会不自觉的跳起舞来。那么没有断除烦恼的凡夫,如果有喜爱歌舞的烦恼,听见音乐时,其烦恼和习气就会更重。贪爱音乐和跳舞比较严重的人死后要去鬼道受报,只有习气现行是不用去三恶道受报。

二十一、意根的考量本质上就是趋利避害的

意根能不能对一切法进行趋利避害的考量?祂无始劫以来所经历的人事物理,能累积成经验和记忆,堆积在心中,从而在后世后后世再遇到同样的人事物理,就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记忆,作出选择性的应对行为,结果就趋利避害了。

我们应该知道,意根从来都是与业种相应的,意根所经历的都会存下种子,而意根的心行都与种子相应。当意根投胎为种种众生时,意根的心行与抉择等等就与当前众生相应,以为自己就是这种众生,不会想到自己还可以是他种众生,特例除外。

意根投胎做人时,心行和行为应该主要与人相应,但不排除前世非常大的习性,包括做圣人的习性,或者是做畜生的习性,做恶鬼的习性,但还是与人的习性最相应。当业种现行的时候,意根更与业种相应,比如重大恶业缘熟,意根就恶,重大善业缘熟,意根就善,他人看来不可思议。

所以说意根所经历的一切,都会成为自己的经验和记忆,然后遇缘就会释放出那些经验就记忆,对自己的抉择有所影响,或者说有绝对的影响,结果就是趋利避害的,还非常自信,不容外界因素干扰和阻挠。

二十二、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什么境界

矩是规矩的意思,有人能克制自己守规矩,有人不用克制,任性而为,却不跨越规矩,不违犯规矩。当意根被驯服了以后,断除了烦恼,没有烦恼心,就不造烦恼业,干什么都不会超越规矩界限。心不与烦恼相应,不会造作烦恼业,犹如一头牛被调伏以后,无人看管和监督也能自觉不践踏庄稼;犹如猴子被调伏,再也不会四处撒野。

二十三、色身影响识心心所法

当身体气脉不通,气被堵塞,人就会想把这股气释放出去,释放的途径也叫作发火,也叫作出气,拿自己拿别人拿东西当作出气筒,如拍桌子摔东西就是出气的一种方式,直到把堵塞的气释放完了,气才消,心安静了。如果气释放不出去,堵在身体里,就会出现气滞,身体就会生病。有修养的人不愿意把火气释放出去,就压在心里,长期这样就会形成肝郁气滞,或者形成肿瘤和癌症。气堵塞严重,气就大,发的火气也大,爆发的力度大,时间也长;气堵塞不严重,气小,发火就小,时间也短,气消的快。生气非常伤身体,谁也不愿意生气,都愿意乐呵呵的,所以没有一个人的意根会贪执生气的韵味,喜欢生气的感觉。

二十四、意根对生命活动的调控

凡是色身的变动、迁流和活动都属于行蕴范围,直接受意根调控,有身识意识参与,但不一定有意识的思惟分析和支配作用。意根执这些活动为我和我所,就是我见。身体外在的活动,必有意识和身识参与,如走路时比较熟悉的路段,不用意识思惟和指挥,意根就能主导意识和身识走完这段路;如果这段路是不熟悉的,意根一定要依靠意识的思惟分析引导,才能主导意识和身识走完这段路。

但是色身肌体的自主活动,比如内部脏器活动,心跳、脉搏、胃肠蠕动、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甲生发长、组织结构的改变、肌肉骨鄂的生长和变化等等不受意识和意根的调控,都随着业种和业缘而发生改变,是如来藏依业种和业缘对生命体进行的执持活动。

二十五、八个识对色身的影响和操控

色身在没有身识的情况下,也能有微弱的活动,比如有的众生头被砍下来了,身体却还能扭动,这是因为意根执身的时候,虽然不能调控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但还有脊髓神经系统存在,意根就会通过控制脊髓神经系统让身体扭动,这时不一定有身识和意识参与。再比如睡着以后,甚至深度睡眠的时候,身体也有微弱活动的现象,这也属于神经系统活动。半夜说胡话和眼皮的眨动,也是无意识的活动,意识和身识都不现起。

身体内部活动,比如:心跳、脉搏、呼吸、神经系统活动、胃肠蠕动、消化吸收、细胞新陈代谢等等,一般来说都由如来藏自主调控和执持,七识往往使不上力。内部脏器的活动不需要身识,睡着了都在活动,否则人就死了,身体的活动好多都不是身识意识能主宰得了的,也不是意根能主宰得了的。人的生老病死都不是意根能控制得了的,意识更不能控制,都是如来藏依业种而为。观察身体内的任何一种功能作用,如果不听我们的指挥和控制,那就是由如来藏单独执持的。血压体温都是,不是我们想怎样就能怎样的,有禅定和神通的除外,意念力强的除外。

但是七识的情绪和心理活动能够影响和改变色身内脏的运行,意根能影响和改变如来藏对色身的执持作用,六识的活动是意根主导的,也能影响如来藏。七识对色身内脏的影响和调控与如来藏那种执持方式、控制调控方式有很大区别。如来藏也听六七识的,也听五识的,所以我们修行才有用处,否则都是固定不变的,修行就没有什么用了。经常打坐静坐,色身里的一切都能改变,修行主要是在六七识上面用工夫,六七识修好了,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直至成佛。

二十六、意识熏习的力量

刚才听完一首歌,脑子里却还在回响着那个旋律,这是意根念着,意识回忆歌曲。如果学佛能像听歌曲这样快这么容易该有多好,世俗法熏习这么快,佛法熏习却是那么慢,因为世俗法无量劫熏习的太久了,究竟熏染了多久,我们无法计算出来,佛法才熏染没有多长时间,与世俗法相比时间太短了。

观日的修行有多难多细吗?显然不是,却怎么也观不成就,因为从前没有观过,心不感兴趣,也不熟悉具体观行的方法才觉得难。世俗法却非常让人感兴趣,因为非常熟悉,不想让它出现都压抑不住。修行是生处转熟,熟处转生,生处是佛法,熟处是世俗法,关键是要会转,并且要有决心去转。

二十七、七识也是无所得的

七识好像是有所得的,好像得到了世间的五欲六尘,实际上也没有得到,因为愚痴无明,强行认为自己得到了什么,其实什么也没有得到,也得不到什么,白白的辛苦劳碌,白白的算计,费尽了心机,结果是白忙了一生一世生生世世。这些内容需要在禅定中静静的思考,长期思考求证,才能知道自己确实得不到什么。学佛修行,就是要让自己破除无明,认识到自己是无所得的,然后什么也不再求了,也不再想得什么了,就解脱成佛。

知道了终究是无所得,七识就会心空无为,但是无为仍然要做事利益自他,做事时心空,就是无所求,不为个人私利着想,没有个人目的和动机,不考虑个人得失利益成败。这样的话,虽然做了很多事,就像没做一样,不觉得自己有功,不居功自傲,不沾沾自喜,不去与他人和团体做利益交换。不自私比不执着容易得多,先做到不自私自利,之后才能做到不执着。不考虑个人私利,才能慢慢做到无所得和无所求。

二十八、如何让意根守戒

漏,就是有贪嗔痴烦恼,无漏,就是无贪嗔痴烦恼。六识都有贪嗔痴烦恼,意根也有贪嗔痴烦恼。如果意根的贪嗔痴不断,就要指使六识造作贪嗔痴业,六识就不能无漏,所以无漏主要是指意根的无漏。从这里看出,改变意根,是多么的重要,极其重要。

如何让意根守戒呢?意识就要修学佛法,懂得戒律的作用,知道守戒的益处,然后不断的分析思惟受戒守戒的种种功德,思惟不受戒不守戒,就有什么样的苦果,以此熏染意根,让意根明白此理。意根一旦明白,就会主动受戒和守戒,那就是心持戒了,而不仅仅是意识口头上的假持戒。当意根没有被熏染成功时,祂就不想受戒,也不想守戒,有时也被动的受意识的唆使去受戒,但绝对不会守戒。

当意根不懂因果时,也绝对不会自动自觉的守持戒律,意识就要强迫意根,这叫作压伏意根,意根不是心甘情愿的。初受戒时就是这样,以后意根明理了,才会自动守戒而不犯。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