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意根修证指归(上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5-07-02 09:13:39 阅读: 0

第十四章 意根心所法(2)

十五、意根的受

(一)七识在面对六尘境界时是什么表现?执取、贪爱、厌恶、仇恨等等,从七识面对六尘境界的表现,就知道意根很多时候不是舍受,情绪激烈和反常,内心躁动如猿猴。为什么如此?七识知善恶是非曲直,知对自己的利害得失,知损益。七识心中有我,一定要以我为出发点来看待事物,一定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一定会有喜怒哀乐的思想情绪,而面对境界心情不平静,那就不是舍受。如果是舍受的,心境就会是平和的,心行是无为的,境界怎么样都行,无所谓。

(二)长期处母胎中不能出生,属于恶报。佛的儿子罗睺罗在母胎里六年才出生,是因为前世曾经堵老鼠洞六天,致老鼠闷死在洞穴里,于是就受到处母胎中六年的恶报。处在母胎里,开始时没有意识,只有意根和如来藏,既然处胎属于果报,那么意根就能承受果报。

在母胎受恶报时,意识还没有出生,意根是什么感受?如果意根感受舒服和没有感受的话,就不叫作恶报了。昏迷的时候,成为植物人的时候,都属于恶报,或者是苦报,这时没有六识,只有意根受苦报,那意根就不能是乐受和不苦不乐受,否则就不叫作苦报了。中阴身里前路茫茫,一般来说都是苦受,意根因为不喜欢苦受而急着投胎以躲避苦受,这时意根不能是乐受和不苦不乐受。睡着以后意根是什么感受,谁能知道?刚刚醒过来时意根是什么感受,谁能知道?遇见各种事情时意根是什么感受,谁能知道?这些法都很深细,智慧不足,就无法现量观察出来。

十六、心所法就是心性和心行

识心心所法的运作和一个人的性格、脾气、秉性、智慧都是相关连的,如果想了解心所法的运行,可以观察每个人从接触一件事情开始到最后作出决定这段时间里,他的表情、眼神、脸色、言谈、举止、反应的快慢等等,可以观察出每个心所法运作的过程和快慢程度,以及每个人的习性有多重、智慧有多好。这一系列心行既是一个人心性、习性、烦恼和智慧的体现,也是心所法的体现。

有些人是急脾气,心也粗糙一些,在接触到人事之后,只粗略了别不管对错和细节,就以为自己了别的是究竟无误的,于是受觉就出现,或喜或嗔或贪或厌,执心很重,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作出抉择,他的心所法的运作就简单、快速,但后果可能不堪设想。而有些人在粗略了别,受觉出现后,自己会再次仔细了别分析,然后扭转自己错误的了知,觉受改变,然后再作决定。他的心所法运行的稍微复杂一些,会反复运行。不少人会随着了别的不断深入,受心所法不断的发生变化,随人事物所转,心都沉浸其中,不能超脱。

理智的人,往往不把人事物了解透彻,就不会出现什么思想情绪,也不会轻易下判断作抉择,不把自己暂时的粗略的了知当作是究竟的,他会反反复复的观察、甄别、推敲。有修为的人,即使了别出的人事物是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心也不为所动,超然物外、解脱。

粗枝大叶的人,心所法运行快速而简单,心思细密的人心所法运行的缓慢深细复杂;烦恼重的人心所法运行也复杂,纠结不清;愚钝的人也许快速了别之后,发现自己能力不及,就放弃了,心所法快速消失,也许想了别清楚,心所法运行的就会极其缓慢,长时间的了别,长时间的受,长时间的思量,就是不能作出最后的抉择。聪明智慧的人,也许也快速的就能了别清楚,深知其内涵,也许会能够非常深入细致的了别究竟,不出差错。

心所法的运行非常错综复杂,与每个人的性格、脾气、秉性、烦恼和执著的轻重是紧密相关的,也与每个人的修养、修为、禅定、戒律和智慧是紧密相关的。

十七、意根五遍行心所法的运行

意根对什么法作意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个问题瑜伽师地论里谈到过,是由意根的念和欲、习气、习惯、想法、兴趣、爱好、打算、愿望、要求等等,来引起意根本身识种子的作意。六个识的作意都由意根引起和决定,意根想在哪个法上起作用造作,六识的种子在如来藏中就有一个出生的方向,有意要生到那个法处,这就是作意,之后识种子一定在那个法上出生。

意根作意后,不管哪个识,肯定都要与相应的法相触,因为识种子出生在哪个法上,就会触哪个法,触了以后就会领纳接受下来。比如手触到球以后就接受这个球,领纳这个球,然后才能有感觉,也就是受,之后是知。比如眼根触色尘,先把色尘接受后,就知色尘,再执取这个色尘,生起想法、打算、计划、筹谋等等,执取色尘后才有了感受,那受又在想后面生起,有了感受之后再继续思量,接着细微了别作决定作主宰,想要如何处理。

处理前意根必须将此法执取完毕,执取之前必须了别清楚,必须对这个法先有受,受了之后就会升起一个抉择。这个抉择就是思心所的作用,这个抉择不一定是最终的抉择,也许是一个不成熟的暂时的抉择,待后边再细了别之后,觉得有把握都了别清楚了,就会作最终的抉择,那么七识在这个法上的运作就结束。

在这个法上的运作没有彻底完成之前,意根的思心所就会相续不断的运作,直至这个法全部了别结束,所有的思心所、五遍行心所也就都结束了,便会进入下一个法的运行中,五遍行心所法继续运行新的内容。如果这个法没有结束,那么触、作意、受、想、思仍会相续运行不断,来回反馈,不断修正。就像我们看一件东西,刚刚看时先接纳过来,接受了以后想看清楚,就会去了别。刚开始有可能还看不清楚,那就不断的触,不断的受,不断的了知,了知之后再生起苦乐三种受,然后就会执取这个相,作出抉择,六识就要造作业行了。

十八、作意心所法是如何生起的

识心对法的作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观察清楚非常不易。最初对于法的作意是在种子位,也就是识种子还没有输送,识心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因为当识种子要出生之时,需要有一个出生的处所,一个作意的方位,这个方向与处所就是作意的对象,是法的所在处。

比如打篮球时要把篮球投向篮筐,眼睛就要瞄准篮筐的方向投球,不能朝其它方向投,这个方向就相当于作意的处所,也就是篮筐。其中篮球相当于识种子,人眼睛相当于识心,瞄准相当于作意。当手拿着球时目标应该朝向蓝筐的方向,在投球时手要对准篮筐方向,需要在这个方向上做准备投过去。那么识种子在如来藏里出生之前也是一样,也需要有一个出生的方位,所有的识种子在出生前都是有作意的。识心在某个处所出生,在某个法上出生,就要作意于某个法之处。

识种子出生后,识心会继续相续不断的作意。因为在识心在某个法上持续运转时,对这个法要一直作意下去,如果不作意了,那么识种子的输送就要转移方位,其它的心所法触受想思都不再出现。所以识心要持续作意对于某个法的了别才能相续下去,一旦不作意就没有之后的触、受、想、思。作意心所法很重要,如果没有作意心所法,其它心所法也不会出现,对于那个法就没有识心的作用了。

十九、五遍行心所法运行的过程犹如临摹绘画

绘画临摹的时候,眼睛对着景物反反复复不断的观察了别,意识一边观察一边不断的记忆,临摹时一边绘画一边不断的回忆,再去反复的重复这个过程,作品完成,直至临摹结束。看一眼景物画一点,琢磨一会,再画一点,再琢磨一会,反反复复,直至画完为止,这幅画就放在旁边,不琢磨也不画,也不作意了,就换下一个活动。

五遍行心所法的运行过程类似于临摹,绘画的过程和识心的运作原理类似,当识心在某一种法上运作,必须运作完了才把这个法放下不管。运作没有完成时就会反复作意,反复接触、接受、领纳、了别、了知、感受、思量,不断的分析思择,反复运作执行,过程非常复杂。心所法运行顺序并非是先受后想,运行时是不一定的,在于识心的认知智慧和程度。当运行完了才有更深的感受,感受后再了别,了别后再感受,直至意根觉得已经了别清楚,即会停止作意。如果意根过后什么时候想到还需要了解什么,就会再次的对法作意触受想思,了解清楚想明白了,就停止在此法上的心所法运行,此法在识心中又消失了。

有时候思量完了就作出决定,有时候思量完了并不会作出决定,这是因为意根觉得没有了别太清楚也不彻底。只要意根不作出最后的抉择,五遍行心所法就不结束,直到意根觉得满意了,达到目的了,就不再思量,立刻作出决定要如何处理。

二十、五遍行心所法运行过程

五遍行心所法最初是按照作意、触、受、想的顺序运行,后来就不一定了,运行的次序就会颠倒。思心所不一定是什么时候出现,意根不一定在什么时候作抉择,也许在中间出现过很多次思择,一开始是一个小的决定,对某个环节的部分抉择,运行到最后才是一个总的最终的抉择,中间的抉择不是究竟的,但是对最终决定也起到了相应的作用。比如说吃完这口饭,下一口饭还吃不吃,以及吃什么吃多少,思心所要有个抉择,整顿饭都吃完了,思心所还要作一个总的决定说吃完了不再吃了,于是五阴身就会放下碗筷。有时候自己不想再吃,旁边有人劝再吃一些,思心所这时候可能拿不定主意,于是思心所就会权衡利弊得失,再快速的对自己所吃的饮食以及胃部的感觉作意触受想,最后思择说不能再吃了,这顿饭就结束了。

作意是识心活动的开始,是一切法生住异灭的开端,不作意就不能接触法,不接触就不能接纳和感受,不接纳就不能了知,不知就不会思量和抉择,不抉择就没有身口意的造作。所以作意很重要,思更重要,思的作用最大,思的过程可能最长。但是在受想思的时候,一定有触,不触就没有受想思,所以触也很重要。受想是思的前提和基础,无受无想,也就没有后续的身口意的造作,识心就寂静了,清净了。所以大修行人只对法有轻微短暂的作意,触了之后,不生起觉受,不想了知,就没有下一步的行为造作,既无心也无事。

在运行一个法的时候,作意一直存在,当仔细去想的时候,六尘就转变为单独的法尘了,法的重点的转移,说明另一个新的作意出现了。在刚开始从作意到想的过程,作意、触、受、想、思运行的可能特别短暂、特别快速,刹那间就到了思,由于了知的不清楚,思量就不明白,就要重新作意触受想,这个过程反反复复,相续不断。要把这个过程观察得细致是很难的,即使是粗略的观察也是相当的困难。但可以通过观察自己和其他人的身行、语行、思想、观念,也能对照着观察出一部分。

二十一、意根了别时有五遍行和五别境心所法的参与

执取是想心所的功能,其作用是了别相、取相,然后为相安名,有了名字,名言就出现了,对于相和名就认可下来。意根取了相之后,才能思量和作决定要如何造作。当然五遍行心所法要反反复复的运行,最后才能作出一个总决定,之后才能采取行动。所以看一个人在犹豫不决时,就知道意识和意根在思量,在不断的作意触受想思,心所法轮流运行,五别境心所法也参与运行,非常复杂。所以说人的大脑,比电脑要复杂无数倍,电脑根本与人脑无法比较。所谓的大脑,主要还是指意根的功能作用,六识次之。

二十二、当意根恒审思量的时候,心里有没有什么念头?

意根有想念的法,才去思量和审查,先有念,后有思量审查,没有念就不思量。如果意根心里空空的,什么也不念想,就没有思想活动,不必去审查什么,思量什么,这时意根是清净的。而意根没有降伏的时候,攀缘比较重,心里的念头非常多,所以心里就会不断的没完没了的思量琢磨审查评判衡量,白天弄不通,晚上接着审查思量,严重的就会半夜醒过来睡不着,所以才说众生的意根有恒审思量性。意根已经降伏了的阿罗汉们,心里几乎没有了什么念头,不大想什么事情,意根只是偶尔有思量,但不是常常,不能叫作恒。所以只要意根思量法了,就有念头,思量的法就是念头,是意根所念。

二十三、意根思心所法决定了眼识意识的了别

眼识见色,见的是显色,青黄赤白,光明黑暗,云烟雾霭及空。光明是一种物质,由四大组成,刹那生灭变异,是虚妄不实的。

眼识本身具有思心所,领纳了色尘以后,了知色尘,然后生起思心所,决定造作,是躲避还是多看一会。眼识与意根和意识同时密切配合协作,没有意根的作意与思心所法,就没有眼识和意识的出生和了别,也就没有眼识五遍行心所法的运行,也没有意识的五遍行心所法的出现。眼识见色,第七识不能见色;意识分析推理判断,第七识不能推理分析。识有分别了别识别性,才叫作识,否则就不叫作识,七个识都有了别分别识别性。

二十四、对意根几个说法的纠正

问:有人说:“意根有个怪异的习性是不为常人所知的,祂常常贪着嗔的韵味;譬如有人看不惯别人好,只要别人比他强他就起嗔心;更有甚者,乃至以残害众生性命满足自己的快感。意根又是个两面派,一面是染污,一面是清净;所以唯识宗称祂为染净依,因为祂的一边是第八识如来藏,另一边是六转识;所依如来藏常恒而清净,所依之六转识常转而染污;由是缘故,学唯识者得知意根为染净依。”以上说法妥否?

答:意根的极大多数习性都不为常人所知,因为常人定慧都不足,不能证得意根,即使有人证得,因为烦恼的遮障没有转识成智,就观察不了意根的运作,无法确切了知意根的心行,所以误会极多。没有断除烦恼的人,没有转识成智的人,意根具足了一切烦恼,最大的烦恼习性就是贪和嗔。如果意根要生起贪的心行,祂一定认为所贪的法对自己有用,自己喜欢,觉得舒服快乐,能满足自己的喜好、利益和虚荣。

嗔心现行出来,生气的时候有什么韵味?这个说法很奇怪,因为嗔是心所法,是识心的心行,说意根贪着自己嗔的心行,这个说法根本讲不通。嗔本身是伤害身心的行为,甚至是不愉快的,谁喜欢自己不愉快,与自己过不去呢?除非有自虐症,平常人都不会喜欢嗔,能避免嗔都是要尽量避免的。即使想报复别人,也是伤人七分,损己十分,一般人都不喜欢这样,所以说意根会贪着嗔的韵味,绝无此事。从另一方面来说,韵味是识心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的感受,识心可以贪着对境界的感受,尤其是快乐舒服的感受,不会贪着自己生气时候的不愉快感受,没有这个道理。

嗔恚心比较重的人,会经常起嗔行,他会把心里的火气散发出去,施加到别人身上,自己才能平和下来。所以嗔心特别重的人就会对他人施暴,以发泄自己的嗔,嗔发泄出去了,心里才能舒服一些,或者感到高兴快乐。有的人找不到发泄情绪的对象,就对自己进行发泄,对物体进行发泄,然后心情就平静下来,只有极少数特殊人才是这样,大多数人都不如此。但这也不说明是贪着嗔的韵味。嗔就是嗔,贪就是贪,没有人喜欢嗔,可是没办法,意根就是有嗔心,时不时要发作出来。

第二段说的染净依不是那样解释的,染净依的真实意思是,意根是六识清净和染污的依止处和来源处,六识是染是净要依靠意根来定。因为意根是作主识,能按照自己的心行指挥六识的造作,所以六识的心行如何在于意根的心行,意根染污,必然指挥六识造作染污业,意根清净,必然指挥六识造作清净行,或者六识少运行不运行。

意根无始劫以来一直都依靠着如来藏才能出生和运作,依靠如来藏见一切法,祂却从来不依如来藏的清净而清净,一直都是染污的。所以如来藏不是意根的清净所依。只有真正证得如来藏以后,才能逐渐依止如来藏的清净性,而转变自己的染污心行,变得越来越清净。

另一方面,意根虽然依靠着六识去了别六尘,造作身口意行,但是意根的染污是先天就有的,不用六识熏染就存在着染污,没有六识的时候,意根也一直都是染污的。相反在六道轮回中,意根却不断的把自己的染污熏染给六识,教导六识贪嗔痴,六识再在轮回中接触染污环境,把熏染到的贪嗔痴再传递给意根,这样又增加了意根的贪嗔痴染污性,所以意根的染污性也不是依靠六识才出生的。但是,意根要想转变清净,就要依靠六识对佛法的熏习,六识清净,意根才能逐渐清净;反之,意根清净了,六识不容易再受染污环境的熏染,必然也清净。

二十五、意根有善心所法众生就善

众生有什么样的心,意根就有什么样的心所法。众生是善人有善心,意根就有善心所法;众生修禅定有定力,意根就有定心所法;众生有智慧应对世出世间一切法,意根就有慧心所法。

意根如果没有善心所法,世间就没有善人,学佛就不能有什么成就,众生也不能上天享福,不能有善的果报。意根不善,意识怎样熏染意根也没用,众生永远不能善。意根如果不与定心所法相应,修定就没有什么用,怎么修也不会有定。意根如果只能有低劣的慧,那就不能有什么智慧性的抉择,也不能做对什么事,修行也不能证果和明心了,没有智慧、智慧低劣那就永远不能转识成智,永远不能有佛那样的智慧。

二十六、众生意根的作用相同心所法不同

问:人和人之间的意根,其功能作用是否一样?六道众生的意根,其功能作用是否一样?凡夫众生和圣贤人的意根功能作用是否一样?畜生和人的意根是否一样?

答:所有众生的意根功能作用是一样的,只是心所法不同,含有的无明程度不同,明的程度不同,起作用时,就会有好作用和不好作用之分。譬如所有的刀都有切割的作用,因为刀的利钝不同,削出来的东西效果不同,利刀削出来的东西完美整齐有价值,钝刀削出来的东西不整齐,不能用,也许能毁坏东西,没有好效果。意根的智慧不同,造就的事业就不同,烦恼不同,造作的业行不同,果报就不同。无明轻微的意根能善用,无明深重的意根就恶用,其结果就有很大差别。因为意根的无明程度不同,明的程度也不同,所以世上众生就分为三六九等,有凡夫和圣人之分,众生成佛的时劫就不同。

二十七、业行是如何出现的

五遍行心所法运作的过程就是造作业行的过程,如果善心所法加入其中,造作的就是善业;如果恶心所法加入其中,造作的就是恶业。作意和触心所法本身是不善不恶的,如果加入善心和恶心,其作意和触就是善意的和恶意的。受想思心所法本身也是不善不恶的,如果加入善恶心所法,其受想思心所法就含有善恶性了。如果五遍行心所法运行中有慧心所法参与其中,业行就是智慧性的,反之,就是愚痴性的业行;胜解心所法参与其中,此人聪明,善解人意,理解力强;定心所法生起时,受想都轻微,五遍行心所法运行的都缓慢而轻微,作意和触都是被动的生起,受想思心所随缘现起运作,任运而为。

意根在一切法的运作过程中,起着推动的作用,是业行的主宰者,这从平时的身口意行当中可以观察到。比如将手举起,然后拿起笔,再把手按到纸上。这个过程如果细心观察,就能明显感觉到有一种心力在推动着,有时推动明显,有时推动不明显,有时很随意,好像不推动,其实是惯性而为。但是意根的运作再随意和不用心,意识无智也是很难观察到。

再比如我们非常熟练的骑自行车时,好像没有用心骑,意识不用思惟和考虑如何骑车,但是意根却刹那刹那都在指挥运作着,都在用心思,只是意识不知道而已;熟练骑自行车时,即使想摔倒,也不容易摔倒;不会骑车时,不想摔倒却还是会摔倒。因为熟练时意识不用思惟控制,意根已经掌握了,能够自如的指挥控制;不熟练时,意根没有学会,意识就要反复思惟熏染意根,直到意根完全掌握,能够自由控制,意识就不用什么心思了。

有些人总说自己做某件事时是无意的,可你意识再怎么无意,意根却是有意的,是意根在推动着做某件事,某件事才成就了,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熟悉的运作情况下,无意识和下意识的动作,皆是意根在运作指挥操控,而不是意识,意识只是单纯的配合意根,没有什么思想意见看法。再有,意识无意时并不等于意根无意,意根无意时,心才是真正的无为了。

二十八、定是慧的前提

多动症的孩子,由于精力不集中,一般来说学习都不好;同样,学佛心散乱,也不能修行好。算算数题的时候,意根精力集中与不集中,结果就不同,表面看就是意识的专注与不专注,意识专注与否是由意根决定的,专注用功时,发挥的不同,思惟能力不同,智力不同,结果就不同。诗人吟诗作画,凝神静思,踱步推敲,与参禅的功夫一样。有定才能有慧,学佛这样的大事,没有定绝对不能成办,定浅也不能解决问题。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