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修證指歸(上部)
第七章 意根的了別性(2)
十一、意根到底是不是非量的
從了別的智慧來看,錯見錯解錯執為非量,那麼意根就有非量,同時六個識都有非量,因為都有錯見錯解,智慧都不圓滿。從了別的方式來看,意根是現量了別,不是非量了別。意根如果能有意識那樣的非量了別智慧,學佛修行就容易多了,在世俗法中生活也容易多了,遇見佛法就容易正解,不用費力的修定參禪參究觀行了,成佛也就不用三大阿僧祇劫了。至於用這麼長時間修行成佛,就是因為意根智慧不足,需要長期熏染,擺事實講道理。
意根對一切法的智慧認知確實是非量的,因為無明,錯見錯解以至於錯執,所以學佛修行就是要破除意根的無明,糾正意根的一切顛倒見,無明斷盡,全部是正見,一切錯執也斷盡,就成佛。糾正意根的錯見,需要依賴意識的正解,意識要想正解,就要學習佛經,深刻正確理解佛經,然後正思惟,熏染意根,讓意根隨順意識正解而正思量,從而讓意根具有正見,導正從前的錯知解以及錯執。最初需要破除的意根無明,就是意根的我見,之後才能斷盡意根的我執。再次需要破除的意根無明,就是不讓祂把第八識出生的法當作我和我所,認第八識為法界主人而自己不是一切法的主人,之後才能斷盡意根的法執。法執斷盡,眾生就成佛。
所以學佛從始至終,都是在修意根,目的是斷除斷盡意根的無明,完全回歸自性,不再顛倒。在這其中,需要靠意識引導,所以意識首先要破除顛倒見,才能引導意根趣向解脫的正途,最終徹底大解脫。總之,修行意根才是正修,只修意識,不知主僕,是顛倒見,修不到位,不能得解脫。
十二、意根對法是用現量的方式了別
意根為什麼必然是現量了別呢?因為意根刹那刹那依賴於第八識來了別,第八識變什麼法就了別什麼法,而第八識變現出來的都是現量的法,都是種子生成的法,都是實有的法,不是想像的法,因此意根就是現量了別。意根了別五識和意識傳遞過來的法,也是現量了別,因為五識傳遞過來的法意根要現量去了別,不會去比量和非量的了別,意識傳遞過來的法也是如此,對於意識比量和非量了別出來的法,傳遞到意根這裡,意根都是作現量了別,不會再去比量和非量了別。因此說意根的了別必然是現量了別。意根會不會比較著了別呢?也會比較了別,但這種比較和意識的那種比量了別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十三、非量起觀能不能達到現觀實證?
觀行佛法一般都是從現量境界上起觀,觀察起來比較容易入手,從容易觀察得到的現象境界入手,才能觀行成功,容易證得到。但並非都是如此,觀行也可以從非量想象思惟上起觀,禪定力增強,慧力也增強了以後,就會漸漸的從非量過度到現量,一旦現量境界現前,非量就完全變成自己的現量境界,三昧境界一出現,觀行成就,自己就證道了。這種證,禪定力和智慧力都很深,三昧境界不容易退失,身心世界改變非常大,非常受益。
比如說白骨觀,最初肯定觀察不到白骨,只能想像白骨,或者一步步從能觀察到的皮膚肌肉起觀,逐漸轉到白骨上,一開始是意識非量觀白骨,努力想象白骨。定慧增強以後,白骨就會自然現前,不用意識特意想,特意想不會是出現的,是意識實在不能想了,而已深入到意根心中,最後白骨由意根想起,自然現前。意識是想不到的,想去掉也去不掉,因為這已經不是意識境界了,意識把控不了。
其他種種的三昧境界都是由於功力深,由意根自然現起,不是意識境界,意識控制不了。比如念佛三昧成就時,行走坐臥佛號聲不斷,不念而念,不是意識念,而是意根念。意識想滅掉佛號都不可能,想控制佛號也不可能,想控制色身的禪定狀態都不可能。從這方面來說,所有證果和明心以及種種悟道的三昧境界,都有定有慧,都不是意識境界,全部是由意根發起,意識只能隨順,無力操控。意識也可能感到莫名其妙,感到不可思議,其實意根知道是怎麼回事,所以神情淡定,心開意解,處於甚深禪悅之中,其心無法描述。
再比如說觀無量壽經中的十六觀,從第二觀開始到第十六觀,都是非量部分,意識根本觀察不了,因為意識根本見不到極樂世界以及極樂世界的地、水、樹木等等,見不到阿彌佛陀以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只能想象。這些想象是有次第和章法的。第一觀就是鋪墊,一是練習定力專注力,二是把心引向極樂世界之處,與極樂世界相應。第一觀三昧境界出現之後,第二觀完全是在第一觀的基礎之上進行觀行的,雖然是非量,但如順水推舟一樣,水變成極樂世界的琉璃地。
這個三昧境界出現以後,定慧又增進,再後邊的非量境界也會自然的水到渠成,變成自己的現量境界。一直到把阿彌陀佛的像、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像都觀出來,所有的像都非常的細膩精致美妙無比。
這些三昧境界其實都不是意識心想象出來的,意識絕對想象不出來,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出來,只是最初借助於意識想象一下罷了。甚深的禪定智慧一出現,意識就沒有多大用處了,熏染完意根以後,幾乎都靠意根,意根一動,三昧境界就出現,如來藏絕對給意根面子,絕對配合意根,所以主帥畢竟是主帥,遠遠強於參謀助手。
所以很多事情,意識感覺根本想像不出來,感覺都很困難,感覺沒有下手處。這不要緊,你只要把意根熏染成功,剩下的事都交給意根,保證能完成一切意識想不到的事業,包括成佛這件天底下最大最大的事,意根最後都能任運自然的辦得到。
十四、觀想一般都是從非量到現量
在觀想法門中,由於所觀想的對象都不是現前能夠觀察得到的,並不是在眼前存在著的,是自己目前的智慧所達不到的境界,因此就不是現量境界,就需要依聖教想象思惟,或者幻想,或者比較相似的境界相,以達到自己現前能夠緣得到見得到,從而成為自己的現量智慧境界。
所謂的觀想,就是一邊觀一邊想,想就有想象和幻想的含義,這就是採用了非量的方法作為入手處,定慧增長以後,非量的想象逐漸減少,現量的成分逐漸增多,以至於最後完全達到現量,所觀想的對象活脫脫的呈現在自己的心中,或者叫作眼前,成為自己殊勝的獨影境,自心處於三昧之中,覺明現前,心地光明湧現,定慧等持。
比如說白骨觀,最開始觀行自他,都看不見色身就是一堆白骨,而是活靈活現的肉體,白骨對於自己來說,就是非量。因此只能靠想象,依照佛陀的開示,腦中努力的構思和想象,把參考圖比照在自己身上,或者是他人的身上。時間長了,定力增強,意識逐漸把意根熏染帶動起來,意根對於白骨逐漸熟悉起來,不用意識努力加工,也知道白骨模樣,心中就會逐漸出現白骨狀。等到某一刹那,初禪定具足,觀行慧也具足,緣也具足,白骨瞬間顯現在心中,清清楚楚,歷歷在目,如在目前,揮之不去。這是純粹的現量智慧境界了,得法眼淨,斷除身見我見,證得三果或四果。
現量境界根本不用觀想,看眼前的一切不用想象,是什麼就是什麼。比如現量境界看石頭就是石頭,如果在石頭上想看黃金,那就需要觀想了,因為黃金不在眼前,是非量境界,需要轉換為現量境界,那就去觀想,觀想成功了,石頭就變黃金。
十五、意根的知與意識的知有區別
妄心的知性,一個是六識的知,一個是意根的知,由於禪定的深淺不同,知時有專注和散亂之別,知的內容就有深細廣狹的不同。
見聞覺知性,是識種子加上心所法的共同功能作用。這些作用是刹那生滅變異的,猶如水流一樣。無數水滴形成的水流在風力和慣性的作用下,忽急忽緩,忽強忽弱,忽斷忽續。識種子形成的識心在心所法的作用下,其了別性忽強忽弱,忽急忽慢,忽細忽粗。水龍頭一關閉,水滴不流出來,水流就消失;識種子不流注出來,識心就消失,其開關在哪裡?
在知一切法的時候,反觀自己的這些知,是意識的知,還是意根的知。意識知歸知,不能改,做不到;意根知,馬上就能做得到,能改正自己。佛法修到意識這裡,僅僅是百尺竿頭,還需更進一步,到達意根這裡。如果所有的法都到達意根這裡,就會馬上成佛,不用再修了。
十六、一切法是意根先觸先了別
意根在大腦,調控整個大腦神經系統以調控全身,腦神經一動,全身都動,六識隨後就動了。識心無論在哪裡,也都是無形無相的,沒有具體處所,這裡所說的意根在什麼處,那是指意根的作用範圍。
六識的動永遠是在意根動之後出現,這就證明了一切法是意根先觸先了別,隨後才有六識出現,所以沒有什麼法是六識知而意根不知的,只是差別在於知的內容真實與否,清楚與否,粗細程度如何。比如說在商業活動中,競爭對手發布了新產品,總經理首先知道了這件事,但是不知道具體詳情,就讓所屬部門調查此事,負責調查的人調查清楚之後,首先滙報給部門經理,部門經理再滙報給總經理,這樣的話,總經理、部門經理和具體調查人員都知道這件事了,但是在調查人員沒有滙報的時候,三個人所知道的內容是有一定差別的,就是滙報完之後,三個人所知道的內容還是有一定的差別,不可能完全一致。
十七、意根轉識成智以後了別功能越來越強
十八界中眼識眼根對應的是色塵,耳識耳根對應的是聲塵,鼻識鼻根對應的是香塵,舌識舌根對應的是味塵,身識身根對應的是觸塵,意根意識對應的是法塵。前五根五識的活動,受意根的驅使和調控,不能自主。五蘊中的色蘊,就是十一色法:色聲香味觸法,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知十八界境界的知,是想蘊,想蘊的對相是相分。相分包括色聲香味觸法,包括心法。心法包括受想行識,也就是心的運行行相,就是心所法。比如意識對八個識的了別,對八個識的知,這時意識是見分,八個識的運行相貌是相分。
意識能了別八個識的運行行相,能了別八個識的心所法。意根有證自證分,能反觀自己,了別自己。可是這個能力不夠強大,轉識成智以後,意根的智慧增強,證自證分功能就強大了一些。意根依意識可以了別八個識的運行行相,但能力不夠強,轉識成智以後,其了別性才越來越增強。
在轉識成智之前,意根也有很多了別功能,只是意識沒有轉識成智的時候,觀察不出來,所以有些人就說意根了別慧低劣。眾生都是以意識的知為知,意識不知的就認為沒有和不存在。
十八、意根同時了別整體法
整體法就是五塵與法塵的結合,缺一就不成法。意根既然是作主識,決定著六個識的生滅變異,那麼意根就能了別五塵,不是僅僅了別法塵,能對五塵與法塵組成的和合境進行粗略的了別,所以意根才能促使六識都出生,共同了別任何一種塵境。對於和合六塵境界,意根的了別也可能有側重點,比如對鮮花的了別,可能要著重了別色彩,而不是形狀長短,這時眼識在意根的指揮下,會尋覔意根喜歡的色彩,意識隨之一起尋覔色彩上相關的法塵。
意根首先接觸和了別的是完整的塵境,不是五塵和法塵分開的塵境。所以不要說意根只了別法塵,而不了別五塵,若如此,五識憑何出生去了別五塵?由誰引導和指揮?意根了別的是整體塵境,包括五塵和五塵上的法塵,不是單獨了別五塵,或者單獨了別法塵。所以六識出生時,一定是五識與意識都同時出生共同了別塵境,不能分開。意根粗略了別,不能細致,五識能細致了別,意識更能細致了別。
意根除了不能了別最初出現的本質境,一切勝義根內外的六塵境界,意根都能了別。六識只能了別勝義根內的六塵境界。有神通的人,意識了別的境界比較廣大,非勝義根裡的塵境也能了別。
十九、意根能夠了知到五陰身的不同狀態
意根的了別慧有時候也不弱,在沒有六識的各種情況下,睡著與昏迷的區別祂懂,睡著與身體不能用的區別祂懂,昏迷與要死亡的區別祂也懂。因為在睡著、昏迷、要死亡、無想定、滅盡定裡,意根的情緒和表現都不同,所以意根還是有不微弱的了別智慧的,並且這個智慧還很大,祂的功能作用是完整而強大的,所以祂才能有資格成為作主識,長官著全部五陰身的一切活動。不是像有些人說的,意根什麼也不是,什麼功能都欠缺軟弱,根本不是這樣。
二十、意根的煩惱習氣
問:我每次出差前,心裡莫名其妙有種失落感,胸稍微有悶,結果一到那裡,吃喝拉撒條件惡劣。所以我出差前就先察覺下自己內心,有莫名其妙失落感的,基本上就是去的地方吃住不好。用這個笨辦法也能觀察意根吧?
答:只要了解一下意根的功能體性,也能稍微了知到意根,知道意根大致的習氣習性、煩惱以及清淨性。意根太講究享受,喜歡舒適,才不願意接觸條件比較差和惡劣的環境,所以在換環境之前,都會作意讓意識知道,目的是讓意識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意根如果不高興,身體就有異樣,意根高興,身體也會有異樣,因為身體由意根控制,表達意根的思想情緒。
二十一、意根有心念別人的意根也能知道
問:意根可以攀緣十方三世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身(或者與自己有緣的人事)嗎?比如意根一作意,他人會收到信息嗎?
答:眾生都是以意識的知為知,意根所知的如果意識不知,就等於不知一樣。意根依如來藏能知一切法,就是無法讓意識知。只有修出四禪八定,意識才能知意根所知的內容,才叫作神通。自己的意根發出信息,對方的意根也能知道,就是對方的意識不知,那就是不知。除非意根用特殊方法讓意識知了,那個人才能知。
意識轉識成智以後,能知道一些意根所知的內容,能現前觀察意根,就能了解意根一些心行和體性,有的人就說意根知的範圍大了,內容多了。其實意根從前就能依如來藏知極多的法,意識感覺不到而已。其中意根對自己的知,意識不知道的時候,有些人就說意根不知自己,沒有證自證分,這是歪曲事實。
二十二、意根的了別慧
現在要確立一個前提,就是說意根的了別慧劣,是在六塵境上來說的,並且是意根單獨面對六塵境時所表現出來的。但意根的了別範圍極廣,了別方式又很奇特。六塵的細相由六識來了別,意根自然不需要有此功能,但意根能緣六識來了別六塵,也就是說六識的了別結果全部要歸到意根這裡,由意根作處理。意根只要有一法不知,六識的這部分了別功能就沒有用,因為六識作不了主,了別六塵也是為意根所了別的,是為意根服務的,也是意根指使和同意的。六識只是意根了別六塵的工具,凡是六識了別的,意根都能了別到,六識的相分說到底就是意根的相分,不同的是,一個直接,一個間接。
二十三、沒有六識時塵境對意根的影響
意根與法塵相觸,之後才生意識了別法塵。是意根先觸法塵先知法塵,意識後觸後知。只不過意根知的沒有意識清楚細致,知之後也沒辦法有所作為,必須依靠意識和五識才能有所作為。所以一切塵境都是意根先知,不用六識反餽。但是六識了別六塵比較詳細,意識有很強的邏輯思惟觀察能力,能帶給意根很多建議,意根得到五識意識的反餽,能充分詳細的了解塵境,再作以最終的抉擇。所以盡管意根不能充分了別六塵境界,但也可以熏習,或者了解個大概,對於習慣的塵境,了別的可以清晰一些,這樣對意根就有不知不覺的影響力,就可以存入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