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祖師開示直解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般若經典 更新時間: 2025-07-02 23:55:01 閲讀: 0

第七章 佛經中語句段落講解(五)


二十八、中阿含經第十漏盡經原文:有七斷漏煩惱憂慼法。云何為七。有漏從見斷。有漏從護斷。有漏從離斷。有漏從用斷。有漏從忍斷。有漏從除斷。有漏從思惟斷。

釋:有七種斷除煩惱漏,消除憂慼苦惱的方法。有哪七種呢?三界有的煩惱漏從知見上斷;三界有的煩惱漏從護上斷;三界有的煩惱漏從離上斷;三界有的煩惱漏從用上斷;三界有的煩惱漏從忍上斷;三界有的煩惱漏從除上斷;三界有的煩惱漏從思惟上斷。

原文:云何有漏從見斷耶。凡夫愚人不得聞正法。不值真知識。不知聖法。不調禦聖法。不知如真法。不正思惟故。便作是念。我有過去世。我無過去世。我何因過去世。我云何過去世耶。我有未來世。我無未來世。我何因未來世。我云何未來世耶。自疑己身何謂是。云何是耶。今此眾生從何所來。當至何所。本何因有。當何因有。

釋:三界有漏從知見上斷是什麼意思呢?凡夫愚癡人聞不到正法,遇不見真知識,不知聖人之法,也不能駕馭聖人之法,不知世間真實之法,不能正確的思惟,於是便有這樣的念頭出現:我是有過去世的,我沒有過去世,我因為什麼有過去世,我的過去世是怎麼樣的;我有未來世,我沒有未來世,我因為什麼有未來世,我的未來世是怎麼樣的;自己疑惑自己的色身是怎麼樣的,為什麼是這樣的;他們也疑惑眾生到底是從何處而來,死後應當去往何處;當初因為什麼而有眾生,眾生應當因為什麼才能有。

原文:彼作如是不正思惟。於六見中隨其見生而生真有神。此見生而生真無神。此見生而生神見神。此見生而生神見非神。此見生而生非神見神。此見生而生此是神。能語能知。能作教作。起教起。生彼彼處。受善惡報。定無所從來。定不有。定不當有。是謂見之弊。為見所動。見結所系。凡夫愚人以是之故。便受生老病死苦也。

釋:因為凡夫無知,他們就有了這些不正當的思惟,在這六種見處當中,隨同他們知見的出生,而生出自己的思想念頭,認為眾生確實有個叫作神的主宰者存在;或者隨同他們知見的出生,而生出自己的思想觀點,認為眾生確實沒有什麼神的存在來主宰眾生;或者是隨同他們知見的出生,而生出這樣的看法,認為眾生確實有個叫作神的東西才能見到這種神;

或者是他們認為眾生身中確實有個叫作神的東西,才能知道眾生身中並不存在什麼神;或者是認為眾生身中沒有什麼神去見到神的東西;或者是認為這就是神,祂能說話,能感知,能造作,能教導造作,能起臥,能教導起臥;祂能出生在某某處,受善惡報;祂一定是無所從來,一定是不存在的,一定是不應當存在的。凡夫人的這些思想觀點看法,就是他們不正知見產生出來的弊耑,被自己的知見所左右了,被自己的知見結縛所繫縛住了,所以凡夫人要受生老病死之苦。

原文:多聞聖弟子得聞正法。值真知識。調禦聖法。知如真法。知苦如真。知苦習。知苦滅。知苦滅道如真。如是知如真已。則三結盡。身見戒取疑三結盡已。得須陀洹。不墮惡法。定趣正覺。極受七有。天上人間七往來已。便得苦際。若不知見者。則生煩惱憂慼。知見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見斷也。

釋:多聞聖弟子得聞正法,得遇真知識,用聖法調禦自心,知最真實之法,如實知苦,知苦如何滅,如實知苦滅的修道方法。如是知五陰世間真實諦理以後,三縛結就會斷盡,身見、戒禁取見、疑見斷盡了,就證得須陀洹果。從此以後不再墮入惡道,一定會趣向正真的覺悟,最多在三界經過七次天上人間來往,便滅除了三界的有苦,到了苦的邊際了。如果沒有具足這樣的知見,就會出生煩惱和憂慼;如果具足這些知見,就不受煩惱和憂慼苦。這就是三界有漏從知見上斷的道理。

原文:云何有漏從護斷耶。比丘。眼見色護眼根者。以正思惟不淨觀也。不護眼根者。不正思惟以淨觀也。若不護者。則生煩惱憂慼。護則不生煩惱憂慼。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護意根者。以正思惟不淨觀也。不護意根者。不正思惟以淨觀也。若不護者。則生煩惱憂慼。護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護斷也。

釋:如何是三界有漏從護斷呢?比丘們,眼見色能善護眼根者,用正思維不淨觀色法,就是從護斷。不護眼根者,用不正思維見色身清淨,就是不護眼根;如果不護眼根者,就會生起煩惱憂慼,護眼根者就不生起煩惱憂慼。如是像這樣護耳鼻舌身意根者,對聲香味觸法用正思維,來正確的認知聲香味觸法,就是從護斷三界有漏。善護耳鼻舌身意根者,用正思維來觀察聲香味觸法的不淨;不護耳鼻舌身意根的,對聲香味觸法不正思維,觀察六塵見法清淨。不護根者,就會生起煩惱憂慼;護根者,就不生煩惱憂慼。這就是三界有漏從護斷的道理。

原文:云何有漏從離斷耶。比丘。見惡象則當遠離。惡馬惡牛。惡狗毒蛇。惡道溝坑。屏厠江河。深泉山巖。惡知識惡朋友惡異道。惡閭裡惡居止。若諸梵行與其同處。人無疑者而使有疑。比丘者應當離。惡知識惡朋友惡異道。惡閭裡惡居止。若諸梵行與其同處。人無疑者而使有疑。盡當遠離。若不離者。則生煩惱憂慼。離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離斷也。

釋:如何是三界有漏從離斷呢?比丘們,如果你們看見惡象的時候應當遠離,看見惡馬、惡牛、惡狗、毒蛇、險惡的道路、溝坑、暗蔽的溝厠、江河、深泉、山巖、惡知識、惡朋友、惡的不同道者、惡的街巷、惡的住處,你們應當遠離。因為清淨的修道者與之同處,人們本來沒有什麼可懷疑的,也會生出疑惑來,所以應當遠離。如果不厭離這些,就會生出煩惱憂慼;遠離他們就不會生出煩惱憂慼。這就是三界有漏從離斷的意思。

原文:云何有漏從用斷耶。比丘。若用衣服。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嚴飾故。但為蚊虻。風雨寒熱故。以慚愧故也。若用飲食。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肥悅故。但為令身久住。除煩惱憂慼故。以行梵行故。欲令故病斷。新病不生故。久住安隱無病故也。若用居止房捨。床褥臥具。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嚴飾故。但為疲惓得止息故。得靜坐故也。若用湯藥。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肥悅故。但為除病惱故。攝禦命根故。安隱無病故。若不用者。則生煩惱憂慼。用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用斷也。

釋:如何是三界有漏從用上斷呢?比丘們,如果需要衣服,不是因為利益的緣故,不是因為貢高我慢的緣故,不是為了莊嚴修飾自己的緣故;只為了遮蔽蚊虻和風雨寒熱的緣故,因為慚愧的緣故而穿衣。如果需要飲食,不是為了利益的緣故,不是因為貢高我慢的緣故,不是為了健康愉悅的緣故;只為了令色身存留的時間更長一些的緣故,為了除掉煩惱憂慼的緣故,為了修行清淨行的緣故,為了要讓老病消除、新病不生的緣故,為了長久安穩居住不生病的緣故而飲食。

如果需要居住房屋、床、被褥、臥具等等,不是為了利益的緣故,不是為了貢高我慢的緣故,不是為了莊嚴和裝飾自己的緣故;只為了疲倦時能得到好好休息的緣故,為了能夠靜坐修行的緣故。如果飲用湯藥,不是為了利益的緣故,不是為了貢高我慢的緣故,不是為了身體健康和快樂的緣故,只為了除去病惱的緣故,攝受和保護命根的緣故,為了色身安穩無病苦的緣故而飲湯藥。如果不用這些物品,就會生起煩惱憂慼,使用了這些物品,就不會出生煩惱憂慼。這就是三界有漏從用斷的道理。

原文:云何有漏從忍斷耶。比丘。精進斷惡不善。修善法故。常有起想。專心精勤。身體皮肉。筋骨血髓。皆令干竭。不捨精進。要得所求。乃捨精進。比丘。復當堪忍飢渴寒熱。蚊虻蠅蚤虱。風日所逼。惡聲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諸病。極為苦痛。至命欲絕。諸不可樂。皆能堪忍。若不忍者。則生煩惱憂慼。忍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忍斷也。

釋:如何是三界有漏從忍斷呢?比丘們,精進修行斷除惡的不善法,因為修行善法的緣故,常常要生起這樣的念想,專心精勤修行,以至於身體、皮肉、筋骨、血液、髓腦,都令其干竭,也不會捨棄精進。除非得到了精進所追求的修道目標,才會捨掉精進。比丘們,你們修道時還應當忍受飢渴、寒熱、蚊虻、蒼蠅和虱子跳蚤,即使是大風和毒日所逼迫,惡聲咒罵和木杖的捶打也能忍受下來。身體遇見疾病的時候極其苦痛,甚至到了要命絕身亡,一切不可樂的事情,都能忍受得住。如果不忍受的話,就會生出煩惱和憂慼;忍受得住,就不會生出煩惱和憂慼了。這就是三界有漏從忍斷的道理。

原文:云何有漏從除斷耶。比丘。生欲念不除斷捨離。生恚念害念不除斷捨離。若不除者。則生煩惱憂慼。除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除斷也。

釋:如何才是三界有漏從除上斷呢?比丘們,當心裡生出貪欲的念頭時不去除斷和捨離,生出瞋恚的念頭和惱害的念頭,不去除斷和捨離,如果不除斷和捨離者,就會生出煩惱和憂慼;如果能除斷和捨離,就不會生出煩惱和憂慼。這就是三界有漏從除斷的道理。

原文:云何有漏從思惟斷耶。比丘。思惟初念覺支。依離依無欲。依於滅盡。起至出要法。精進喜息定。思惟第七捨覺支。依離依無欲依於滅盡。趣至出要。若不思惟者。則生煩惱憂慼。思惟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思惟斷也。

釋:如何是三界有漏從思惟上斷呢?比丘們,思惟第一念覺支,思惟五蘊、離五蘊、對五蘊無欲望、心裡不執取五蘊,想要滅盡五蘊,最後生起出離生死的菩提心,漸漸到達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之後再思惟第七捨覺支,內心真正的離開了五蘊,對五蘊徹底的無欲,斷盡執取,有能力滅盡五蘊,就達到了出離生死的邊際。如果不思惟七覺支,就會出生煩惱憂慼,思惟七覺支就不會出生煩惱憂慼。這就是三界有漏從思惟斷的道理。

原文:若使比丘有漏從見斷則以見斷。有漏從護斷則以護斷。有漏從離斷則以離斷。有漏從用斷則以用斷。有漏從忍斷則以忍斷。有漏從除斷則以除斷。有漏從思惟斷則以思惟斷。是謂比丘一切漏盡諸結已解。能以正智而得苦際。

釋:如果想要比丘的有漏煩惱從知見上斷,就能從知見上斷;想要有漏從護上斷就能從護上斷;想要有漏從離上斷就能從離上斷;想要有漏從用上斷,就能從用上斷;想要有漏從忍上斷就能從忍上斷;想要有漏從除上斷,就能從除上斷;想要有漏從思惟上斷,就能從思惟上斷。這樣的話,比丘的一切三界有漏就能全部斷盡,所有煩惱結全部解開,就能以正智而到達苦的邊際。

二十九、觀無量壽經第一觀

原文:(佛說)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系念一處,想於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當起正念,正坐西向,諦觀於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是為日想,名曰初觀。 

釋:佛陀為了心力贏劣的人命終往生極樂世界,教導眾生一種方便方法,就是首先面向西方觀想日落、水觀和地觀,三觀成就以後,保證命終往生極樂世界。總共有十六觀,每一觀裡都有佛力的加持,如果單獨靠眾生自己觀想成就,恐怕很難,因為佛說眾生心想贏劣,觀想力弱。為什麼眾生的心想贏劣觀想力弱呢?因為眾生無量劫以來,業種深重,世俗法的攀緣太多,心思太散亂,無法集中全部精力在一件事上,因此不容易成就一件事,只能依賴佛力的加持來完成觀想。

佛說,我現在教導韋提希夫人以及未來世的一切眾生,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的加持緣故,現世就能見到極樂世界清淨的國土,就像手拿一面明亮的鏡子看見自己的容貌一樣,能現前眼見極樂世界的勝妙莊嚴之事。於是就心生歡喜,由於內心歡喜,當時就證得無生法忍,知一切法依自心而幻化,都是無生,都不真實存在,忍於此事,就得無生法忍。 佛對韋提希夫人說:你現在還是凡夫,心力很弱,沒有觀想能力,沒有天眼通,觀不到太遠的距離,更觀不到極樂世界,諸佛如來卻有一些善巧方便,能讓你觀見極樂世界。

韋提希夫人對佛陀說:世尊,像我現在這樣,因為佛力加持的緣故,能夠見到極樂世界佛國土;如果世尊您滅度以後,後世那些眾生心性污濁不善,又被生老病死苦所逼迫,他們怎麼能夠現前見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佛告訴韋提希夫人說:你和這些眾生應當專一其心的把心系在一處,想於西方。如何想呢?凡是願意觀想的這些眾生,都不是生來就是眼盲的人,有眼能見色的這些人,都能看見太陽要落西山的景觀。

你們應當生起正念,只念一處,面朝西方而耑坐,仔仔細細的一心觀察太陽要落下來的地方,讓心非常堅忍的住在這個景象中,專門觀想這個景象不移動。這時應該能可見太陽馬上就要落下去了,其形狀就像懸在半空中的大鼓一樣圓圓的。看完落日以後,閉眼開眼都能很清晰的看見落日的模樣。時時能見,不再失去,就成就三昧。這就是日想觀,就是十六觀中的初觀。

原文佛講的就是這個意思。我們為了方便觀想,在太陽下山時,用手機錄像,錄像更生動清晰,更有助於觀行記憶。落日不要白色的,經中說是橙紅色的,紅中稍微帶黃的那種。落日的真實相是什麼樣的,要親眼所見,越真實越好。

西方的落日,一般是五六點鐘時候的,不要想象的,不要P出來的。選定一種自己比較喜歡的,存在手機裡,長期觀看,長期觀想。不要觀好幾種,一定要專一,不要雜,否則禪定不會出現。也不要加其它圖案和背景,有圖案和背景會分散注意力,不容易得定,圖像越單調越好。我們不是要訢賞景觀,有個訢賞的心,就是散亂心和貪愛心,那樣就不能有禪定了。

選好落日景象,然後天天觀看,看完之後獨頭意識再想象回憶。回憶的比較堅固了,時時能回憶得出來,再訓練自己閉眼眼前要看見落日景象;閉眼能時時出現落日之後,最後再睜眼閉眼,眼前都是落日,這個景象不會消失不見了,日觀三昧成就了。

第三觀成就時,佛陀保證眾生命終往生極樂世界,在這期間禪定永不失,這種修法非常殊勝。三昧成就時,重罪變輕,輕罪消失。所以所有禪定三昧成就時都能消業,尤其是修淨土有佛力加持的更能消業,還能保持三昧境界不失。等到第七觀成就時,三惡道業全部消滅,立時開悟,見十方諸佛在面前立。

這是改變和降伏意根的方法,意根一旦降伏下來,再修任何一種禪定,很快就能成就,各種三昧一修就容易成就。日想觀成就之後,再觀水,水觀也能很快成就;之後是地觀,地觀成就,就保證去極樂世界了。

選定一種落日景象,長期觀看,然後回憶。能時刻回憶出來,不會丟掉了,再閉眼時刻在眼前,能時刻閉眼顯現出來以後,再練習睜眼看到,如果睜眼閉眼時刻都能見到落日景象,不會丟失散壞,第一觀就成就。第一觀成就以後,第二觀就容易觀成功,乃至於第三觀也容易觀成功。往生極樂世界就有保證了。第一觀成就以後,修其它任何觀行,都容易成就,念佛三昧,明心見性都不難了。有比較大罪業的,這樣觀行,佛已經保證能滅罪,而且還能往生極樂世界,還能明心見性。

三十、大乘十法經簡要

佛說喜樂佛法的菩薩,應該恭敬供養善知識,為聞法故,為得法故,為求法故,忍於世間種種苦惱和不如意事,為成就佛道故,發大誓願,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直至佛地不休不息,這是菩薩們的行持。

佛說菩薩要怎樣行法順法,菩薩觀察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這五受陰,是無常的、苦的、空的、非我的,雖然如是觀,如是想,然不能像羅漢們那樣厭離五受陰。羅漢們修行只想能夠滅苦,得解脫,出離三界,不想成就佛道,慈悲心薄,不管眾生的生死苦,不想在這個世間利樂眾生。菩薩不這樣,菩薩們的心量廣大,慈悲心大,悲湣眾生,發願要在無量劫的修行過程中,廣度無量眾,然後成就佛果。

這樣的話,菩薩就不能捨棄五受陰不要而滅度自己,而是要生生世世保有五受陰,用這五陰自利利他。佛說菩薩不但要用五受陰,而且要善於利用五陰,要善用善持善修。羅漢們害怕五陰,認為擁有五陰能給自己帶來苦受;菩薩們了知五陰的實質本如來藏,不再害怕五陰世間,因為五陰是虛幻的,是如來藏所變幻出來的,只要自己不對五陰生起顛倒想,不執著五受陰,就不會有苦受。

佛又講解菩薩如何觀察五受陰苦空無常無我,而又不厭離五受陰。佛用比喻來說明菩薩應該有智慧,不應該厭棄五陰身,譬如一個有智慧的人,販賣毒物,包裝好它,而自己不食這個毒物。又譬如有人供養火神,供了火以後,雖然恭敬讚歎,然不用手去觸火,免得被火燒著,生起苦惱。菩薩也如是,雖然心向涅槃,順於涅槃,然不證取涅槃,不入涅槃。因為一旦入了涅槃,再也不能有五受陰來修學佛法,廣利眾生,成就佛道了,這樣就退失了菩提,損失大矣!菩薩們雖然不證取涅槃,但心無煩惱,不被世間煩惱所染污,這樣的菩薩是最值得敬重的。

佛說偈讚諸大菩薩。首先菩薩有大智慧,有般若無生忍智和方廣唯識的無生法忍智;其次菩薩有無畏,不畏懼生死,在三界生死長河中廣度無量眾;再其次菩薩有慧眼法眼,智慧清淨。這樣的菩薩是初地以上的大菩薩,具無生法忍慧,入諸佛家,是佛親兒子,能替佛分擔家業,有度眾生的方便善巧和勝妙的智慧,其廣大名聲超越於聲聞緣覺二乘人。

這樣的菩薩如實了知五受陰的苦空無常無我性,了知七識妄心的生滅流轉性,知自我虛妄不實。雖然如此,不忍滅度,看見世間眾生長處生死,渴望解脫,為眾生故,不證取涅槃,不處涅槃的無為境界,因為那樣無益於眾生。關於慢,佛說菩薩摩訶薩已經離卻各種慢,心地慈憫,常念眾生。常行世間,乞食過活,宣說能使眾生都受益的法教。

世尊四十九年講法,說了很多秘密語,眾生不懂其義,只以表面意思來理解和接受,所以很難做到依義不依語。有以下幾種是世尊秘密語,不被眾生所知。

(一)如來授記聲聞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如所說。之所以這樣授記,是因為聲聞人也有佛性,有成佛之性,故也能成佛。又因為如來所授記的聲聞人,是密行菩薩或者是將來會轉入菩薩道修行的聲聞,暫時修聲聞解脫道,斷除煩惱,大乘善根成熟時就會修菩薩六度萬行,修般若唯識智慧,以此將來就會成就佛道。

(二)世尊多次告訴阿難患背痛,非如所說。佛湣眾生故如此說,非真實有病痛。因為弟子們有病不肯用藥,障礙修道。佛帶頭用藥治病,弟子們見佛都用藥,有病時也就不生慚愧心,也用藥治療。

(三)佛說老邁衰敗,要用侍者,非如所說。佛永遠不老,永遠不衰弱,為眾生故示現耳。

(四)如來與外道爭論,非如所說。佛已經沒有冤家對頭了,是故意示現,那麼弟子們遇見冤家對頭時,就說佛尚如此,何況我們,再遇到違緣時就不會很慚恥了。

(五)毒刺傷足,示現受果報,無有其事。佛早已沒有惡業果報了,為湣愚癡眾生造作業行故,示現受果報。眾生見佛尚受果報,何況我們,於是就不敢造業了。

(六)提婆達多與佛作怨對,非如所說。提婆達多多世是佛的善知識,示現處處與佛作對,借以歌顯佛德。眾生見得佛的德行就會無比的恭敬,紛紛皈依三寶,隨佛修學。

(七)如來乞食空鉢而出,非如所說。佛的福德無量,可以不用飲食,即使飲食,自己可以變化,即使自己不變,也有十方世界無量眾生供養於佛。佛如此示現,那些乞不著飲食的薄福弟子,心裡與佛比較,就不會自卑,慚愧憂惱了。

(八)女人木盆置腹謗佛,非如所說。這個女人是示現,沒有其事。佛為安慰後世弟子,故作示現。當弟子們受誹謗時,就會想到佛尚被謗,何況我們,於是心就不退於道了。

(九)佛三月食馬麥,非如所說。佛為度五百匹馬故,示現如此。其中馬的頭目也以願力生到馬身中,方便度化五百匹馬,佛也輔佐去度化。所以眾生要與善知識結善緣,下惡道受報時,善知識會到惡道裡去度化,遇見一個善知識何其幸運。佛的福德即使吃任何東西,都是最上味,何況馬麥。佛三月當中食馬麥,不僅度化五百馬,也度化幾百比丘。所以我們學法要依如來的真實義,不依如來語的表義;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智不依識;總共有四依四不依,要努力修學。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