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祖师开示直解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般若经典 更新时间: 2025-07-03 02:53:18 阅读: 8

第七章 佛经中语句段落讲解(四)


二十一、善恶业报占察经(上卷)

原文: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

释:修学观察一切法皆为是心的人,要这样修行,在一切时一切处,自己身口意所造作的一切心行,全部都要观察清楚,了知身口意行只是一个心,除此无他。乃至于遇到一切境界,如果心识有所攀缘,有所停留,有所着境,认境为实,都应该察觉到了知到,不要使得心识攀缘境界,落入无记当中,而不觉知已经住境失心了。在念念之间,都要观察到,如果心识里有所攀缘境界的念头思想,就应该观察到念头起处,让自己知道自己的念头是什么,然后摄心守心,不令驰散。这就要动用意识的反观力、觉知力、觉察力,多对自心加以观照和把持。

原文: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

释:这时应当知道自己内心自动生起了念想,并不是一切境界有念想有分别,念想和分别的是心,非境界。内心里遇缘自动生起长短、好恶、是非、得失、利衰、有无等等见解,有无量多的想法和看法。可是一切境界本身并没有什么想法而去起分别。所以应当知道一切境界本身没有什么分别的念想,那么境界本身就没有长短、好恶、以及有无,非有非无,境界离一切相。

原文: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当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

释:如是观察之后,就知道一切法都是心想而生出来的。如果离开心想,则没有一个法一个相自己能见到其有任何的差别。应当如是守持内心,让心知道都是妄念而已,没有什么真实的境界,不要使心的修行半途而废。这就是修学唯心识观的方法。如果心里处于无记的状态,不觉悟的状态,没有了觉知力觉照力,不知道自己的心念是什么了,那么心里就有了前尘影境,就不能叫作唯心识观。

原文:又守记内心者。则知贪想嗔想。及愚痴邪见想。知善知不善。知无记。知心劳虑。种种诸苦。若于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从是当得。色寂三昧。

释:另外守持内心觉察内心的人,就应该觉知到自己内心的贪欲想、嗔恚想以及愚痴邪见的妄想,应该能觉知到自己是善、是恶,还是不善不恶的无记,应该能觉知到心里的劳虑之种种苦恼。如果在静坐之时,随着内心的攀缘,念念都要观察到每个念头都只是心的生灭相而已。譬如水的流动和灯的火焰,没有暂时停住之时。这样就能得到色法空寂三昧。

原文:得此三昧已。次应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毗婆舍那观心。习信奢摩他观心者。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无来无去。本性不生。离分别故。习信毗婆舍那观心者。想见内外色。随心生随心灭。

释:证得这种三昧以后,再次应当修习信解奢摩他观心方法,以及信解毗婆舍那观心方法。修习奢摩他(止和定)观心的人,要思惟内心里的不可见的那个相貌,圆满一切法而自心却不动摇,在一切法上不来也不去,本性不是生的,是本来就有的,对一切法又离一切的分别。修习信解毗婆舍那(观和慧)观心的人,如果想要见内外一切色法,一切色法就会随心想生,随心想灭。

原文:乃至习想。见佛色身。亦复如是。随心生随心灭。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非心不离心。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释:乃至于修习想见佛陀的金色身,也能做得到,佛的金色身也能随心想生,随心想灭,如幻如化,如水中的月亮,如镜中的像,非心也不离心而有,非来也非不来,非去也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佛像是心幻化的,在心上显现,没有来相,但是像却出现了,也非不来;非去也非不去,佛像灭去时,心上没有相了,像不是去,但是像不见了,也非不去;非生也非不生,佛像在心上显现,不是生出来的,但是佛像毕竟从无到有,也不是不生的;非作也非不作,佛像是幻化的,不是真实造作出来的,但是佛像是通过观想出来的,也非不是造作出来的。

原文:善男子。若能习信。此二观心者。速得趣会。一乘之道。当知如是。唯心识观。名为最上。智慧之门。所谓能令。其心猛利。长信解力。疾入空义。得发无上。大菩提心故。

释:善男子,如果能修习信解这两种观心法门的人,能快速趣向一佛乘之道。应当知道,这样的唯心识观是为最上智慧的法门,能令其心勇猛精进,增长信解的力量,快速的进入一切法皆为空性的义理中,能发无上大菩提心。

二十二、善恶业报占察经(下卷)

原文:若学习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时。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现在前。从此修学。为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是故离诸障碍。勤修不废。展转能入。心寂三昧。

释:如果有人要修习真如实观,就要思惟无始本来心性的不生不灭性,不住在见闻觉知上,对世俗境无见无闻无觉无知,永远离于一切分别境界之念想。随着甚深的思惟,认识到这样的真实心性之后,心渐入定,七识心念逐渐空净,禅定逐渐转深,入到深定中渐渐不住见闻觉知,永远离开一切有分别的念想,进入四禅之上的外道定中。其禅定渐渐就能到达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等境界相,证得相似空的三昧。

相似空三昧,以定境为主为上,智慧上还没有证得真如空性只是相似于真如空的境界,是意识由于对空性的认知,心清净寂静,压伏住了意根而得到的一种定境,意根并没有空,是意识单独认识的空。这也是一种三昧,有定有慧,只是慧力还不足。所以只是意识的受蕴想蕴行蕴的粗略的分别没有了不现前了,但细微的受想行蕴的分别还是不断的出现。证得相似空三昧以后,识阴、想阴、受阴、行阴的粗略的分别相,就不再出现了,只有意识的极其微细的分别相存在。

修到这种境界以后,从此以后的修学,明里暗里就会有善知识和诸佛菩萨大慈悲者来守护培养,就会增长养护自己的善根。因此能让自己的修行避开业障的遮挡,能一直精勤修行下去,永远不会半途而废。这样辗转的就能入到心寂三昧中,就是逐渐进入到真正的空性中,见到那个空空寂寂的心,从而证得心寂三昧。这是在相似空三昧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观行参究,慧力又进一步增强,观行空性心的智慧也更深入究竟了,意根受熏成功,心空寂静,进而出现心寂三昧,般若智慧具足了。

原文:得是三昧已。即复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见佛无数。发深广行。心住坚信位。所谓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能决定向。随所修学。世间诸禅。三昧之业。无所乐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于生死中。无所怯畏。不乐二乘。以依能习向二观心。最妙巧便。众智所依。行根本故。

释:证得这种心寂三昧以后,随即就能入到一行三昧中。入到一行三昧以后,定中能见无数佛,心心念念时时处处见自性佛,见十方诸佛,也就是能见所有众生的如来藏,明了所有众生的如来藏在五阴身上的起用,因此发起广大而甚深的菩萨大行,内心坚信所修之道,住在坚固的对三宝深信位,而不退转。

对于奢摩他的观行方法和毗婆舍那的观行方法深信不疑,有坚固的信念,决定信解,也能决定趣向。此人能随自己所修学的世间所有禅定境界,而不贪着三昧境界,不乐着三昧境界,修出即舍。最后修遍了所有一切菩提道的分证方法,具足了一切善根,在生死当中再也没有畏惧,不乐于二乘法,不求取涅槃,而依止于修习奢摩他和毗婆舍那二种观心的最妙最巧最便捷的方法,因为这两种观心方法是一切智慧所依止处,是修行的根本方法。

如果是通过念佛证入一行三昧,在相上就会看见十方诸佛在自己面前立,这是独影境,别人看不见,只能自己见,处于甚深三昧中,行走坐卧都在定中,明了本心,有般若智慧。修道明心证悟,需要经过这三种三昧,没有禅定是不可能明心证悟的,第一层次的三昧也不会出现,意识的粗分别相都断不了,心攀缘不定,降伏不了意根,与相似空也不相应。可是却有很多人还没有修到第一层次的相似空三昧,就认为自己悟了,真是把自己误了。

原文:复次。修学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利根。二者钝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诸境界。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有疑虑。阴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即应学习。真如实观。

其钝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诸境界。悉唯是心。虚诳不实故。染著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先学。唯心识观。

释:复次,修学如上两种信解的人有二种,一种是利根之人,一种是钝根之人。其中利根的人,早先就已经知道了一切外面的境界,都是心识所造作出来的,虚诳不实,如梦如幻,其心对此再也没有疑惑,五阴身的遮盖很轻微,散乱心也少。这样的人,应该修习真如实观,观行一切法皆真如自性,包括五蕴十八界也都是真如自性,这就是唯识种智。

其中钝根的人,原来并不知道一切外在的境界,全部都是心识造作出来的,不知道境界虚诳不实,所以对六尘境界贪染心浓厚,五阴的遮盖时时而起,心难调伏下来,这样的人就应该修学唯心识观,观行一切境界,都是识心所现,是妄想境界,虚诳的妄心所显现出来的。

唯心识观是观行一切六尘境界,因妄心分别而显现,无分别即无境界,属于基础浅层次的观行方法。真如实观属于大乘唯识深层次的观行方法,观行一切法都是真如自性所出生和显现,全部是真如。两种观行方法,获得的智慧境界不同。

二十三、大涅槃经原文:又解脱者,名断一切有为之法,出生一切无漏善法,断塞诸道,所谓若我无我、非我非无我。唯断取著,不断我见。我见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释:所谓的解脱,就是断除了世间一切有为之法,出生了一切无贪嗔痴烦恼的善法,截断堵塞了三界世间一切有为法的通道。这些无漏善法或者是我(第八识)或者是无我(六七识所证),非有我(六七识)与非无我(第八识)。我,一是指第八识,二是指六七识。无我,一是指第八识,二是指六七识。

证悟之前,六七识是我有我,证悟之后,六七识非我无我,认第八识为我。虽然认第八识为我,第八识也是无我的,没有六七识那样的我性作主性执取性无明性。

总结起来说,第八识是我无我性,六七识非我却有我性。六七识断我见之后无我,知我非我,明心以后逐渐以第八识为我,逐渐无我性。

这样只是断除了对五蕴世间法的取着,并没有断除我见。这个我见就是指自身的真如佛性,第八识成佛之性者,即是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二十四、大涅槃经段落解析

有智之人,就是明心见性之人,他们知五阴世间的空,也知不空的第八识真如;知五阴世间的无常,也知佛地真如的常;知五阴世间的苦,也知真如的寂灭乐;知五阴世间的无我,也知具足了我性的无垢识,世俗谛与真谛二谛圆通。苦空无常无我者,即是五阴世间的生死轮回,常乐我净者,即是佛地的大涅槃。见一切无我,不见有我者,即是二乘人见,不是中道见;中道见即见空也见不空,即是大乘见道者的中道见。涅槃心即是中道心,见者就是中道见,也名见中道。

二十五、法灭尽经原文:佛法灭尽时,首楞严经、波舟三昧经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白。

释:佛说,佛法灭尽的时候,首楞严经和波舟三昧经首先灭去,佛在娑婆世界所讲的十二部经不久之后也灭去了,一点也找不到了,众生再也看不见这些文字了。出家人的黑色袈裟自然的就变成了在家人穿的白色衣服。

沙门,是穿黑色袈裟的出家人,穿白色衣服的是在家人。袈裟变白,寓意着出家人都还俗回家了,或者是没有人出家了。结果是,佛法灭尽了。这表明佛法由最初以至最后,都由出家人来荷担和传播,如果没有出家人,就没有人传播,佛法必灭亡。一个恶人如果穿上出家服,走在大街上,有人见到就联想到佛和佛法,那就给这个人种下了种子,种下了善根。这个出家人就是福田,无意当中就积了福。这是佛经里说的,在家人就没有这个功德利益,所以出家就是来表这个法的。

所以我们作为佛弟子,有义务护持佛留下来的佛法宝藏,最好的护持就是出家修道,以出家身传播佛法,以让佛法发扬光大。如果有人已经心出家了,那就让身也出家。因为身没有自主性,完全由心主宰,听命于心,只要心出家,身出家就没有什么妨碍,心只要一个决定一个命令,身必然无条件服从。

所以心出家的人,应该在世间里没有什么挂碍了,不贪世俗五欲乐,不贪世俗财色名食睡,不贪世俗色声香味触。至于说世间的职责,那远远不如佛教三宝的职责重要。过去时有多少国王皇帝大臣宰官身肩负着整个国家兴衰的重任,肩负全国人民的重托,又是妻妾成群,儿女家眷众多,可是他们义无反顾的还是出家修道了。而佛世时的人由于妻子孩子没有地位没有自主权,从属于丈夫和父亲,生活全部依赖于丈夫和父亲,男人们为了能够跟随佛陀出家,不得不把自己的妻子儿女送给他人,免得他们没有人照顾,生活没有着落。他们出家修道,一是为求清净,二是为整个佛教。佛教因为有这么多大福德之人出家护持,才得以兴盛,代代相传至今。

那我们如今末世时的佛弟子,既然已经心出家了,还有什么理由,身不能出家呢?如果是意识心出家,就不能保证和促使身出家;意根如果出家了,才能保证和决定身也要出家。那么只有意识证果和明心见性,意根没有证果和明心见性,就放不下世俗利益,不愿意脱离世俗让身也同时出家。

二十六、《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六

原文:有十一法阿罗汉所不习者。云何为十一。漏尽阿罗汉终不舍法服习白衣行。漏尽阿罗汉终不习不净行。漏尽阿罗汉终不杀生。 漏尽阿罗汉终不盗。漏尽阿罗汉食终不留遗余。漏尽阿罗汉终不妄语。漏尽阿罗汉终不群类相佐。漏尽阿罗汉终不吐恶言。漏尽阿罗汉终不有狐疑。漏尽阿罗汉终不恐惧。漏尽阿罗汉终不受余师。又不更受胞胎。诸贤士。是谓漏尽阿罗汉终不处十一之地。

释:有十一种法是阿罗汉所不再造作的,是哪十一种?第一种,烦恼已经断尽的阿罗汉永远不会舍弃袈裟而去做在家白衣世俗之事。第二种,烦恼断尽的阿罗汉永远不再有不清净的男女欲贪。第三种,烦恼断尽的阿罗汉永远不再杀生。第四种,烦恼断尽的阿罗汉永远不再偷盗。第五种,烦恼断尽的阿罗汉饭食时,不再剩饭留余食。第六种,烦恼断尽的阿罗汉永远不再妄语。第七种,烦恼断尽的阿罗汉永远不会拉帮结派,自当团体头目。他们与世俗人情不同,喜独而不喜群类相扶相植,没有自我的什么欲望和心思。第八种,烦恼断尽的阿罗汉永远不会口出恶言。第九种,烦恼断尽的阿罗汉永远不会对佛法有所狐疑不信。第十种,烦恼断尽的阿罗汉永远不会再心生恐惧。第十一种,烦恼断尽的阿罗汉,是小乘的无学圣人,不用再跟其他人修学解脱生死之小乘法,也不再投生入母胎。诸位贤士们,这就叫作漏尽阿罗汉永远不处十一种境地。

如果阿罗汉还搞一点点世间法,心在世间法一点点,就不是阿罗汉,所以阿罗汉都是出家人,不能在家过活一天。如果他还俗回家,马上就是三果人。但是他在世俗法里生活不会超过三个月,就会厌腻,然后又出家,又会证得四果阿罗汉。即使有还俗的阿罗汉也是慧解脱的阿罗汉,禅定不是特别好,俱解脱的阿罗汉永远不会动还俗的念头,他们不能忍受一点点世俗法。

大乘菩萨如果是证得三果四果,也不愿意在世俗法里过活,不搞世俗事,即使有无数财宝让自己去取,也不愿意费心思。为了度众生与众生在一起,那是没办法的事,即使在一起,心也是远离的。即使弘法用钱,也不愿意动脑筋搞钱,不愿意迎合非法和世俗法。

二十七、中阿含经第十漏尽经

原文:世尊告诸比丘。以知以见故诸漏得尽。非不知。非不见也。云何以知以见故诸漏得尽耶。有正思惟不正思惟。若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广。未生有漏无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广。若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灭。未生有漏无明漏而不生。已生便灭。

释: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因为知法见法的缘故,诸烦恼漏才能断尽,并不是不知法不见法能断尽烦恼漏。为什么说知法见法烦恼才能断尽呢?众生的思惟有正思维和不正思维的区别,如果众生不正思维的话,还没有生起的贪欲烦恼就会生起来,已经生起的贪欲烦恼就会继续增广;还没有生起的三界有的烦恼无明漏就会生起,已经生起的三界有漏和无明漏就会增广。如果众生正思维的话,还没有出生的贪欲烦恼就不会出生,已经出生的贪欲烦恼就会灭去;还没有生起的三界有漏和无明漏就不会生起,已经生起的三界有漏和无明漏就会灭尽。

原文:然凡夫愚人不得闻正法。不值真知识。不知圣法。不调御圣法。不知如真法。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广。未生有漏无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广。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灭。未生有漏无明漏而不生。已生便灭。不知如真法故。不应念法而念。应念法而不念。以不应念法而念。应念法而不念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广。未生有漏无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广。

释:可是一般的凡夫愚痴人闻不到正法,遇不到真知识,不知圣人之法,也不会驾驭圣人之法,不知真实之法,也不能正确如理思惟的人,还没有出生的贪欲烦恼就会出生,已经生起的贪欲漏就会增广;还没有生起的三界有漏和无明漏就会生起,已经生起的就会增广。而能够正确如理思惟的人,还没有生起的贪欲漏就不会出生,已经生起的贪欲漏就会灭去;还没有生起的三界有漏和无明漏就不会再生起,已经生起的就会灭尽。

众生因为不知道真实的法,不应该念着的不善法而常常念着,应该念着的善法而不念。因为不应该念着的法而念着,应该念着的法而不念的缘故,还没有生起的贪欲烦恼漏就会生起,已经生起的就会增广;还没有生起的烦恼漏和无明漏就会生起,已经生起的就会增广。

原文:多闻圣弟子得闻正法。值真知识。调御圣法。知如真法。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广。未生有漏无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广。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灭。未生有漏无明漏而不生。已生便灭。知如真法已。不应念法不念。应念法便念。以不应念法不念。应念法便念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灭。未生有漏无明漏而不生。已生便灭也。

释:多闻的圣弟子能够闻到正法,得遇真知识,能够驾驭圣人之法,知真实之法。如果还是不能正确如理的思惟,还没有生起的贪欲漏就会生起,已经生起的就会增广;还没有生起的三界有漏和无明漏就会生起,已经生起的就会增广。而能够正确如理思惟的人,还没有生起的贪欲烦恼漏就不会再生起了,已经生起的就会灭尽;还没有生起的三界有漏和无明漏就不会生起,已经生起的就会灭尽。

多闻圣弟子证得真实之法以后,不应该念着的不善法就不会念着,应该念着的善法就会念着。因为不应该念着的法不念,应该念着的法而念着的缘故,还没有生起的贪欲漏就不会生起,已经生起的就会灭去;还没有生起的三界有漏和无明漏就不会生起,已经生起的就会灭尽。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