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父子合集經選講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般若經典 更新時間: 2023-11-16 22:06:31 閱讀: 398

第一章  第十三個夢喻

原文:佛言大王。譬若有人。於睡夢中。與諸寶媛。共相執持。是人覺已。憶念夢中。所受妙觸。爲實爾不。王言不也。

釋:佛說:大王,譬如有人在睡夢中與諸多美女共相娛樂,這個人醒過來以後,還在不斷地回憶夢中所感受到的美妙的觸受,這件事真實存在嗎?淨飯王說:這件事不是真實存在的。

這個人做完夢以後醒了,還把夢中的事當作真實的,一直沉浸在夢境當中,不斷地回憶,貪戀不捨。這個人是沒有智慧的,不知道夢境是虛妄不真實的,他不應該癡迷於不實在的假相當中,追求虛幻的覺受與感覺,不應該這樣的迷惑顛倒,以假當真。在夢中的覺受都是虛妄的,何況醒過來以後再回想夢中的事,其感受更是虛妄。

心裡回想的事是否存在?已經不存在了,否則就不叫作回憶了。比如說回想剛才吃的東西很香,東西已經吃過了,香味現在已經沒有了,不存在了,無論怎樣回味,都沒有實際的作用,甚至毫無益處,消失的東西不再回來了。而夢境比過去了的現實境界更虛幻,回想只能說明心的貪著不捨,無益地沉浸在虛幻的想象當中,徒耗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再比如回想某人說過的話,回憶時那些話現在還在耳畔嗎?耳邊並沒有聲音,過去了的聲音,說過的話,對於現在來說是不存在的,沒有什麽作用了。如果再對那些聲音抓著不放,計較執著不斷,那就是幻上加幻。聲音存在的當下就是虛幻的,何況已經消失了的,更是虛幻不實。過去了的六塵境界,如果說還有作用,那其實是心裡所産生的虛妄分別和思惟想象,心裡再産生虛妄的感受和執著而已,實際上不再有作用了,過去了就是過去了,執著不捨只是徒增煩惱罷了。衆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六塵萬法都感覺很真實,而實際卻都不真實,如空花幻影一般。

衆生無始劫以來就是這樣,一直都在追求著並不實在的虛無縹緲的東西,把虛幻的五隂世界當作真實,妄想不斷,徒增其苦。諸佛見衆生的愚鈍和苦惱,心生慈憫,出於世間,宣說真相,化導群矇,令離愚暗朽宅,趣向解脫大道。既然五欲六塵境界如夢一樣的不真實,就應該把心用在修道上,在六塵上再怎麽用心,也是徒勞無益的,只是爲滿足虛妄的欲求而已。實質上這種欲求,是沒有必要的,因爲這種欲求,要做很多無意義的事情,還要造作許多惡業。如果沒有那些世俗法上的欲求,衆生就是一個正常的人、一個覺醒的人、一個清淨的人、一個沒有業障、沒有煩惱的人。

修道就是修心,要想把心修好,首先要認識到自心的虛幻不實,所貪著的六塵境界虛幻不實,然後再修定觀行,才能滅除虛妄的貪求、欲求、想念、感受,斷除心的煩惱愚暗,這樣才能不受生死輪回苦,這是小乘的修法。大乘的修法就是要明心証悟,証得阿賴耶識,知道祂在何處運行,起什麽作用,如何起作用的,如何出生五隂的,如何與妄心和合,如何産生萬法,如何變現識心的。

証得阿賴耶識以後,就証得了祂的不生不滅性,同時就知道了是祂産生了五隂身這個我,所以被祂出生的五蘊是空的、虛妄的、幻化的,祂出生的十八界是空的、幻化的,是不真實的,這也同時証得了小乘空果。開悟的時候不僅証得大乘的果位,也証得了小乘的果位,而証小乘空的果位,不一定能同時証大乘菩薩的果位,但是証大乘的菩薩果位的同時,一定証得小乘初果的果位,三惡道業種也同樣消滅了。

衆生生生世世造作的惡業很多,開悟和証果以後就不用再去三惡道受報,在人中受些微苦就可以了,來世或者生天修行,或者在人中修行,不會再下三惡道。除非菩薩們有能力有願力,去三惡道度那些因緣成熟的衆生。比如某個弟子善根非常深厚,偶爾不慎,造了一個三惡道業,下了三惡道,菩薩如果有能力,就可以跟他到三惡道裡繼續去度他,這是菩薩的發心。但是菩薩們下三惡道不是因爲惡業,而是因爲願力,其苦受要比那些因爲業力去的衆生輕微極多,因爲菩薩有善願故。

原文:佛言大王。於意雲何。是人所夢。執以爲實。是智者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寶媛。況複有彼。美妙觸耶。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所得。

釋:佛說:大王,你怎麽想,這個人把自己所夢見的事情當作實有的,而生執著,他是否有智慧?淨飯王說:這個人沒有智慧,世尊。爲什麽這樣說呢?因爲夢中畢竟沒有美女,何況還有那些美妙的觸受,更是不可能了。從這個事情上就應該知道這個人只是白白勞累其心,都沒有實益,什麽也得不到。

淨飯王很有覺悟,知道夢裡確實沒有可愛的女人,連人都沒有,何況還有那些美妙的觸受,根本沒有。實際上在衆生日常生活中,一切人事物理也與夢中的境界是一樣的,夢中好像一切法都存在,可是畢竟沒有實質,全部是幻化的,不是真實的,沒有實際功用。諸佛從三界生死大夢中早已清醒過來,了知一切法畢竟無所有,其相都是幻化不實的,因此斷除了一切的貪欲和執著,心中一法也無。

怎樣認識和理解五隂如夢一樣的虛妄不實呢?這要從色身和識心兩部分來認識和觀行。色身是一個不斷在生滅變化的像木頭一樣的肉體,如果沒有識心在色身上運作,色身就沒有任何活動和功能作用。在色身上起用的前七識不斷地生了滅、滅了生,生生滅滅如鏇火輪。七識並不真實,阿賴耶識不斷地輸送識心種子,七識才能起作用,阿賴耶識如果不輸送種子,七識就不起作用,也就沒有五隂的功能作用了。作爲一個整體的五隂身是組合而來的,由色受想行識組合而成,並不真實,缺少一個,五隂身就不完整了,由各種因緣所聚合起來的生命體,就是一個虛妄的法,而且當下就是虛妄的,用不著特意去把他想成虛妄的。

在任何一個刹那的五隂活動中,阿賴耶識如果不輸送識種子,五隂活動立即停止,就沒有生命的征兆了,色身就是這樣的虛妄。五隂身就像是機器人,是不自主的,被控制著的,種子庫房裡如果沒有原材料源源不斷的供應,機器就會停止運轉。如果意根這個電源開關不啓動,原材料也不能運送到色身上,五隂身還是不能運轉。這樣虛幻的色身,是沒有一點真實性的,現象上的存在,只是恍人眼目、迷惑人心罷了。

這些生生滅滅的幻化相,凡夫和菩薩們雖然捨不得,同樣也取不得,猶如夢中的幻境一樣,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四相同樣沒有真實的相貌,猶如夢中物。現實生活和夢境是一樣的,沒有真實的我這個人,也沒有你這個人,沒有他,沒有衆生,沒有壽命,這些全部是一種虛妄的假相,從内心當中真正認可証得了,就証果。而証得現實生活和夢境是一樣,就修到了十回向位的菩薩果位了。

五隂當中用的最多的是六識和七識,第六識就是各種各樣的思想、見解、感受、覺受、分別。比如能聽法的心是第六識意識,台上正在講的法是法塵,意根和法塵一接觸,阿賴耶識出生意識,祂會思惟分析所聽到的是什麽内容,然後生起覺觀和對法的明了和不明了的感受。衆生活著都是以六、七識爲主,前五識是次要的,五識沒有那麽多而複襍的識心活動,只是簡單粗略的看、聽、嗅、嘗、觸,而細微的分別、感受、想法以第六識爲主。意根是作主的識,沒有意根就沒有第六識。衆生五隂活動都是以這兩個識爲主,修行主要是修這兩個識。這兩個識徹底改變了,前五識就變,第八識的功能才能完全得到發揮,那麽衆生就成佛了。

所以修行是修真心還是修妄心?真心不用修,把妄心的無明斷盡了,煩惱斷盡了,那麽真心就恢複到祂的本來面目,把惡業的種子從真心裡清理出去,真心就恢複祂自己的本來面目,衆生就是一尊佛。衆生現在之所以還不是佛,是因爲阿賴耶識裡還含有七識的無明和染污業。成佛需要破除無數的無明,証得了一個理,就破一個無明,無明破盡就圓成佛道,修行的路就是這樣走。

夢醒了,還在不斷地回憶夢境,沉浸在夢境中,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所得,只是讓心在徒勞地消耗精力而已,沒有什麽用處,意識貪圖虛幻的受用,只能暫時得到一種心理安慰,實際沒有任何益處。迷戀於並不存在的人和事,這樣的識心覺受太虛妄了。衆生無始劫來都是這樣執著於並不真實存在的人事物理,自己苦惱自己,外邊本來什麽事也沒有,只是意識在那裡幻想和妄想。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衆生都是庸人,把外邊的事當真,然後心就不斷地翻動,不斷地湧動,都無有其事,自找苦惱罷了。

等到真正証得萬法都是空、無相,心就不動了,不動時心就清淨自在了,不動時心就獲得了寂滅樂,這是最快樂的,那種快樂裡沒有任何煩惱。樂裡都有煩惱,親人聚會很高興,是煩惱,結婚生子很快樂,是煩惱,還會産生苦惱,都不清淨自在。修到寂滅樂的時候,一顆不動的心一點煩惱煩躁都沒有,衆生現在想象不到沒有煩惱和情緒的湧動到底是什麽心境,真嘗到了那種樂境,恐怕再也不願意貪著一點世俗境界了。

阿賴耶識根本沒有一絲煩惱,總處於寂滅樂當中。爲什麽?因爲祂無眼不見,無耳不聽,無鼻不嗅,無舌不嘗,無身不覺觸,無意不思法,什麽心境也沒有,但祂不是傻子。沒有証得阿賴耶識的人很難體會証得三昧時的那種樂,與世間親人聚會那種樂、升官發財的那種樂是截然不同的性質。寂滅樂裡無一切樂,世間的一切法都不見,不貪著,沒有混亂、沒有動亂,而世間的樂都在動亂當中,是不寂靜的,是煩惱和苦惱的。

仔細思惟識心的虛妄性,細心觀察世間一切法的生滅虛幻性,内心就會減少攀緣,少一些幻想和亂想,世人精神方面的疾病就減少了,神經衰弱和失眠就減輕了,各種各樣的病症就減少了。疾病是從哪裡來的?一個是過去世業行的果報,一個是現世煩惱妄想出來的。衆生都是自己給自己找苦受,理通了以後心就沒有煩惱了,理不通的時候就煩惱重重,苦受無量,都是自找的,沒有人給予。所有疾病都是虛妄、幻化的,沒有來處,疾病滅去了也沒有滅處,因爲是虛幻的。把這些理想通了,就能治百病,什麽生理毉生、心理毉生,全都不用,一切病障幻生幻滅,佛法一通,萬法皆通,學好佛法,一切世間法就全通了。

世間人身體的疾病,心理的疾病,家庭裡的一切煩惱,工作事業的煩惱,如此種種,都是被自己的無明業障纏裹的結果,沒有學佛的人,不通這些理,學了佛的人還沒有學明白,沒有進行深細的思惟和觀行,就被自己的無明遮障了。真正要弄懂世間真理,首先要把自己弄明白,以後萬法就能都通了。

所以世間法不通,是心有結縛,需要解開的是自己的心結,而不是解決外邊的境界。不要抱怨外界的色塵那麽誘惑人,非要來擾動自己的心,要反思自己的心爲什麽被外色所吸引,被外色所抓住了,爲什麽非要去粘染外境,是外境要束縛、粘住自己嗎?不是,是自己的心非要去抓取,結果就被境界粘住了。本來是想要去抓境界,結果卻被境界給抓住了,五欲六塵把自己束縛得死死的,生生世世受貧苦輪回苦,被綁縛在六道輪回的生死大海中。

觀行世間萬法都是從哪裡來的,識心從哪裡來的,如何現起五蘊和世間萬法的,就能証大乘菩薩果位,然後再像淨飯王那樣成就無生法忍,成爲初地菩薩,那就更好了。証得初地菩薩以後再往生極樂世界是什麽果位?聽阿彌陀佛親自講甚深唯識法,就能很快証得二地到八地菩薩果位。八地菩薩能於一念間變造三千大千世界,無量個星球馬上就能變造出來,一手托著地球,另一手托著衆生,把衆生移到別的星系,衆生毫無察覺;八地菩薩一張口,四大海水倒入菩薩的口中,魚、蝦、龍等等衆生都不知道自己被吸到菩薩肚子裡,無法察覺出來。

這個星球要毁滅時,八地菩薩把這個星球的衆生都挪到另一個星球上去,衆生都不知道。十億個地球,十億個須彌山,十個六層欲界天,所有的天界都是十億,十億個地獄,十億個閻摩羅界,十億個四大海,組成了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相當的廣大,八地菩薩都能全部變現出來。

大菩薩們的境界,衆生很難想象得出來,無法想象時是很難相信有那麽多不可思議的事。其實當衆生的善根福德因緣真正都具足的時候,這些法的証得是不難的,更別說相信了。我們要對佛和法有信心,對菩薩有信心,也要對自己有信心。勤修戒定慧,福德是基礎,要不斷地完善、圓滿行菩薩道作菩薩的資糧和條件,讓証悟的因緣早日現前,就會實現做菩薩的願望。

原文: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癡異生。寡聞無智。於可意觸。而生愛樂。心生染著。造如是業。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造作彼業。刹那遷謝。是業滅已。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至命終時。見先所作。心想中現。如彼睡覺。憶夢中事。最後識滅。自業現前。

釋:佛說:大王,確實是這樣,愚癡的異生凡夫們,寡聞沒有智慧,對於自己所喜樂的觸境心生愛樂,心裡貪染欲觸,就造作了愚癡業,身三語四意三,惡業就出現了。造作了這些惡業以後,業行刹那刹那遷滅了,業行滅了以後,也不依著東南西北、四維上下以及中間而住。但是到命終的時候,就看見自己曾經所做過的事在心中呈現了出來,就像這個人從睡眠中清醒過來,卻在回憶著夢中的事情,最後六識滅了,業報就現前。

愚癡就是無明,什麽都不懂,五隂是什麽不懂,五隂虛妄也不懂,萬法虛妄也不懂,這個假我是組合而來的也不懂,如何破除它也不懂,如何脫離六道輪回也不懂,如何証菩薩的果位也不懂,如何能証到自己的本來面目自性清淨心也不懂,乃至於如何成佛全都不懂,這就是愚癡和無明的衆生。

在當下活著的生命體,此段壽命結束時,下一段時間會在另一個地方,又出生在與習氣業力相應的那一道。時間地點和色身都改變了稱爲異,衆生死後往往是身體、時間、身份、地點、生活的空間全都改變了。餓鬼有餓鬼的空間,阿修羅有阿修羅的空間,地獄有地獄的空間,天人有天人的空間,畜生是和人類在一起,也在這地球表面上,但是生存環境還是有所不同。生存環境改變了,換了另一種生命形式,成爲另一種生命體,這叫異生。

衆生寡聞無智是因爲不聽經聞法,見聞少,不懂佛法真義,不懂世間真理,所以沒有智慧。如果想要有智慧,就要多多聽經聞法,深入經藏,才能産生如海洋一樣深廣的智慧。多學佛法,多信受佛語,証得一個道理,破除一個無明,少一種愚癡,身口意清淨,沒有煩惱,内心就會快樂。

寡聞無智的凡夫對於可意的觸而生愛樂,可意的觸就是讓意識心悅樂的身體的觸受,叫妙觸。比如身體觸柔軟的衣服,溫暖的陽光,舒適的床,其中最主要是男女之間的觸,欲界主要是以這個觸所建立起來的世界。身根身識接觸到的就叫觸塵,比如說溫暖舒適的陽光觸到身上了,冷風熱風觸到身上了,軟的硬的衣服觸到身上了,身識有感覺就叫觸,所觸的法叫觸塵;還有餓了渴了,胃的感覺也是觸,這都是觸塵;再比如說坐的時候長了,感覺疲乏了,疲乏也是觸塵,打坐時身體覺得輕安了,身體感覺太舒服了,這些都是觸塵。

凡夫衆生最貪著愉悅的觸受,以男女觸爲主。男女互相接觸時,心裡就産生了愛樂心、貪愛心,於是心就被染了,這是以意識心爲主的貪愛,也包括眼識、身識,但主要是以第六意識的感受爲主。意識心生起染著以後就造業,心生愛樂的下一步肯定是要造業,業行就會出現。沒有修行的人就會出現身口意的愚癡業行,有些修行人有時候内心雖有染著,但不造作身、口業行,最有修行的人連心都不染著。造作的業行,身業能造三種:殺盜婬;口業有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四種;意業是三種:貪嗔癡。

身三、語四、意三合爲十業,身口意相順相隨。十惡業造作了之後,這些業行刹那刹那地滅去,業行種子輸送出來起作用就滅了,這一刹那的業行就沒有了,最後整個行爲造作消失了,可是業種卻記錄下來留下來了。是誰記錄的?是給與衆生無量恩德的阿賴耶識記錄的,因爲祂輸出種子,再收回種子,種子造作的業行也就同時存到阿賴耶識裡了。

阿賴耶識是公正無私的,祂不會說五蘊是我造的,屬於我的,我一定要隱匿其惡行,五蘊做什麽惡業都不記錄業種,也不輸出業種,不讓五隂有惡果,阿賴耶識沒有這個心行,祂像攝影機一樣誠實無欺,五蘊造作的一切業行都像機械化一樣自動地攝錄下來,不作任何選擇,把一切行爲造作事無巨細地都如實記錄下來。記錄下來以後,做爲種子存在心體裡,因緣條件具足了以後,輸出業種,種子就會生根發芽,就會有結果,果報就出現了。

阿賴耶識如實實現衆生業果的事,有極多的實例可以說明。比如如果甲前世跟乙有惡緣,乙今世投生到甲家,算是因緣成熟種子生芽了,孩子長大了算是開花了,時節一到時,乙就會坑害報複甲,甲的果報就出現了。前面過程都是芽、花、枝葉,果報到來的時候,甲有可能明白這個孩子是干什麽來的,原來是討債來了,報複來了。極大多數人受報之後也不懂這個道理,在此之前都沒有覺察,根本不知道有這樣特殊的緣分,因爲前世的惡緣讓兩個人相聚一處,了結業種,兩人都不知道。

從前有一個男子故意把老鼠打死了,恰巧這個老鼠是一隻母老鼠。母老鼠死後不甘心,發了一個惡願要報複,後世就托生成一個女子,女子長大後和這個男子相遇了,兩個人一見鍾情,戀愛結婚了。兩人換了身世,因爲有隔隂之迷,誰也不認識對方,不知道前世的事,是業緣讓兩個人聚在一起。結婚後這個女子就折磨了男子一輩子,但沒要他的命,男子一輩子被折磨得很痛苦,業種沒有滅,業報沒有受完的時候,兩人就不能分開。

爲什麽會這樣?他倆的業種都存在各自的阿賴耶識裡,因緣具足時,業種各自都現行出來,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男子就被女子折磨了一輩子,兩個人相遇時誰也沒想到是這樣的結果。這些事誰說了算?是業緣說了算,存在阿賴耶識裡的種子說了算,阿賴耶識也說了不算,祂不管這個,祂只是把業種如實的現行出來而已。

衆生之間如果前世緣份很深的話,此生相遇,阿賴耶識把種子現行出來時,互相之間就有特殊的感覺。即使不見面,僅僅聽見聲音、見到文字和相片就可以感受到前世之間的某種緣份,或者是善緣,或者是惡緣,不用見面,不用說話,就會有種異樣的感覺。有的僅僅聽到名字,都會感覺特別。

前世與佛結下很深厚的緣分的人,今世一聽到佛的名字,内心的情緒就波動起來,身上的汗毛直竪,表明前世學佛很久,與佛的緣份很深。佛緣深厚的人一聽到佛的名字就感應強烈,自發地學佛念佛拜佛贊歎佛,前世學佛時間短的人,就沒有什麽反應,很平淡。比如佛世時印度祇園精捨的給孤獨長者就是這樣,他一聽到佛的名字,走在路上身上一直都起著雞皮疙瘩,汗毛直立,他是善根非常深厚的佛弟子,剛剛聽見佛的名字,就想設宴供養世尊,並且把自己的祇園捐給佛作爲佛的精捨。

有的人剛開始接觸佛法,前世學佛的種子就完全顯現出來了,很快就一頭紥進佛法裡,世間事就不在意了,這就是種子的力量。是阿賴耶識把成熟的業種呈現出來的。這裡面的奥秘太多了,學法能知道很多真相,不學佛法,愚癡得只知道造惡業,吃虧受報了也不知道是怎麽回事,後世的苦業也沒辦法了盡。

惡業造完滅,業種留下了,最可怕的就是業種,我們可以嘗試祈求自己的阿賴耶識不要記錄自己的惡業行,不要存惡業種子,看看是否有用?根本沒有用,因爲阿賴耶識不懂衆生的語言,不知道心念的内容,沒有六七識的那種了別的功能作用,因此阿賴耶識才是清淨無染、鉄面無私的,所以求祂無用,只有回過頭來求自己的心,別讓自己的心充滿貪嗔癡,不再因貪嗔癡而造作染污業。

衆生造業的業行滅了以後到哪裡去了?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和中間而住。找不到業消失和存在的地方,如果有地方存放業行,那就糟糕了,什麽地方存了這些業,早晚有一天會爆發出來,業跟到誰身上誰倒黴,業是沒有地方存放的,來無蹤去無影。業行雖然沒有地方存放,但是壽命終了的時候,這一輩子所造的業,全部都在心裡快速地閃過,意識心都能感覺得到,都能分別得清楚,心裡全都了知,一樣也不錯過。那個時候就知道自己要到哪裡去了,因此心裡非常希望親屬能夠幫助自己從業障中解脫出來,但是那時已經說不出話,表達不出來了。等到了中隂身再想告訴親人,可是隂陽兩隔,無法溝通,兩個世界的衆生,語言不通。

識滅了以後,這一世就結束了,人生的這一場夢就劃上了句號,現在想想,現實生活也真好像是在夢裡一樣。六識滅了以後,就隨著業流轉,由於意根想要有五隂身,於是阿賴耶識就配合現起中隂身,極善極惡的人沒有中隂身,極惡人下地獄,沒有中隂身,這邊一咽氣,地獄身就現起;極善的人死後,天人的色身就現起了,直接生天享福。

當地獄身一出來,即使後悔造了惡業,想懺悔補救卻沒有機會了,在中隂身裡還能懺悔,親屬們也許還能補救一下,沒有中隂身就沒辦法,業種就定下來了。除非有的人很有覺悟,在地獄裡以地獄身而懺悔,力量夠大,心力很強的話,也能從地獄裡出來。如果福報大一些,死亡後,地藏王菩薩也許就在地獄門口等著他,教導他懺悔或者佛法中的偈頌,能隨著一起唸誦,就能消除地獄業,從而從地獄裡出來了。受了菩薩戒,如果下了地獄以後,知道自己犯了哪條戒律,心中一懺悔,也能消業出地獄。所以我們平時修行,要多積福,多修智慧,受惡報時,獲得解脫的機會就會有很多,就怕缺少福德,不會用法,不懂得懺悔自己的業行。多聽經聞法,就能多一些解脫的智慧。

原文:大王。識爲其主。業爲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作業受報。皆不失壞。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同分種類。相續不絕。

釋:佛說:大王,阿賴耶識是造業的主人,造作的業行作爲業緣,阿賴耶識緣業行,就是後世色身出生的因緣。當色身最初的識心出生時,前世造業,今世就開始受報了,造業和受報,二者都不散壞。這個人必然趣向地獄、鬼道、畜生道、阿修羅道、以及人道和天道,與業行相應的五隂身就相續不斷地運行下去。

阿賴耶識和業緣結合起來,下一世的初識就生起來了,識一産生出來,就有苦受,業報現前,有感受才正式地受報。那麽受報是報在身體上還是報在心上呢?主要是心受報,因爲心有感受,才叫受報,如果色身上沒有識心,再怎麽加種種苦受,色身也不覺得苦,沒有苦受。所以受報主要是報心,有心才能感覺苦樂,沒有心感覺不到苦樂。

就如一張木頭做的桌子,它是沒有業報的,無論對桌子如何作業,桌子也沒有任何感受,它就不受報。因爲有心才有感受,所以果報是心來受的,心造業,心受報,誰造誰受。身體能造業嗎?身體如果能造業,桌子也能造業,泥捏成的人也能造業,但泥人身上沒有心,它不能造業,也不能受報,死人不造業也不受報。但是造業的這個心是生滅變化的,無常的,能消滅的,因此不是真實的。識心要依靠外緣,阿賴耶識輸送種子,識心才有作用;阿賴耶識不輸送種子,就沒有識心,那就什麽也做不了。這段話如果會聽的人,因緣福報具足,那就不僅僅是証小乘果,完全能証大乘果。

識心生出來以後,造業受報都不失壞,不會無緣無故消失,造完業肯定會有果報現前,不是造完業就沒事了。如果是受地獄色身,色身就在地獄裡相續不絕,地獄的壽命有多長,識心就起了多長時間的作用,感受多長時間的苦受。眼識在同一色身上起作用,耳識在同一色身起作用,意識在同一色身上起作用,換了色身,這幾個識就換了,前世的事情就不知道,想不起來了,這就是失憶。因爲心換了,對前世的事就沒有認知性。

原文:大王。最後識滅。名爲死蘊。最初識起。名爲生蘊。

釋:佛說:大王,到生命最後,識心都滅了,五蘊就叫作死蘊,在最初識心出生的時候,五蘊叫作生蘊。

衆生這一生結束,最後到命終咽氣時,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滅了,識滅以後就是死蘊,身體像木頭一樣沒有覺知,沒有生命,那就不是生蘊了,成爲一個類似於木雕泥塑的屍體,就是死蘊。在下一世的色身上又産生了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完整的生命體就出現了,就有五蘊的各種功能活動。如果在母胎裡六識不現起時,也不是完整的人,四個月以後六七個月時,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都具備了,那個時候才是完整的人,識心沒有産生出來之前不是活人,因爲沒有識心不是完整的人,但也不是死人,因爲有第七識和阿賴耶識存在。

所以墮胎屬於半殺生,這要看是幾個月墮胎,殺生的罪業程度是不同的。前六個月墮的胎,胎兒還不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但是仍然有罪,只是罪的大小是不同的,六個月以上的墮胎屬於完全殺人,因爲胎兒已經是完整的生命體了。在沒有識心出生的時候,墮胎還不算殺人,但肯定也有罪業。

譬如吃雞蛋,這個雞蛋也不屬於完整的生命體,但是雞蛋裡包含著受精卵,將來會變成雞,也有果報,吃雞蛋與吃雞,是兩種不同的果報,是罪大罪小的問題。雞蛋裡雖然有受精卵,但還不是完全的生命體,它沒有五蘊的活動,等到它孵出小雞的時候,那個時候才算一個完整的生命,或者即將出殼之前,就已經是完整的生命體了,那也算殺生。

所以沒辦法非要墮胎時,盡量早做,越早胎兒越沒有痛苦,因爲沒有識心活動,他不知道痛苦,只是死了以後識心回到中隂身,他知道自己白白投生了,心裡肯定有恨意。胎兒的意識心還沒有生出來的時候,被墮胎時就不會有痛苦。回到中隂身境界,識心再生出來時,才有痛苦有恨意。殺業有很多程度的不同,依五蘊具足與否,就可以判斷自己的業,到底是什麽程度的罪業。

罪業的大小也在於心行,在於嗔的程度,和是否有嗔心,是否有殺心。比如說一個麻袋裡有一個完整的活人,一個人無意中殺了他,不知道麻袋裡面是個人,還以爲是一個沒有生命的物體,結果不小心把人殺死了,這不算故意殺人,因爲是無心,死後不會下地獄受惡報。雖然如此,將來再遇見那人時,也會被那人無意的殺一回。殺人的時候,要看是有心還是無心的殺,有心殺是惡心,心性惡,就是殺罪,屬於殺人的業,無心殺就沒有心性上的惡,也就沒有罪,但還是有因果。

從另一方面說,如果這個麻袋裡是塊木頭或者是什麽物體,而不是人,如果是出於嗔恨,當成另外一個人去殺了,本來木頭不是生命,殺之就等於砍劈材一樣,但是由於内心懷著恨意和殺意,當成人來殺了,就屬於殺人罪,這個業就大了,罪大罪小在於用心。如果用極大的惡心踩死一隻螞蟻,這個罪也很大,因爲嗔心太重了,和普通的殺不一樣,普通的殺有時候是無心的,有時候稍微帶一點嗔心,那果報全都不一樣。所以在法律上的量刑也分爲有意殺和無意殺的兩種情況,判決結果都不同。

總結起來說,修行是修七識妄心,妄心修好了,心變清淨了,阿賴耶識裡沒有惡業種子的時候就成佛,就完全恢複自己的本來面目了。衆生現在阿賴耶識裡含著的業種還有染污,有無明,七識心有貪嗔癡煩惱,而佛的七識心都是清淨的,都已經轉識成智,徹底無我了。

原文:大王。彼識起時。無所從來。滅無所至。其緣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至。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至。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何以故。自性空故。

釋:佛說:大王,最初的識心生起時,沒有來處,滅時也沒有去處。出生識心的緣出生時,沒有來處,滅去時也沒有去處。造作的業行出生時,沒有來處,業行滅時,也沒有滅處。大王,沒有一個法能從此世過渡到下一世,爲什麽如此?因爲一切法的自性都是空的。

當衆生在母胎裡,幾個識心出生的時候,是從哪裡來到身上的?有來處嗎?沒有來處,也找不到來處;當衆生的識心滅的時候,滅到哪裡去了?也沒有地方可去,找不到滅的去處。

識心的緣産生出來以後,識心就出來了,這個緣也是無所從來,滅無所去。識心的出生需要有一些助緣,沒有助緣識心不能出生。比如産生眼識要有九緣:明、空、根、境、作意、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種子; 所以眼識不是無緣無故産生出來的,這九個條件都具足了,才會産生眼識,不具足就産生不了。所以在母胎裡,胎兒就沒有眼識,因爲母胎裡沒有光明和空間,在母胎裡最先出生的識是意識,因爲意識出生所需的緣比較少,意識出生就比較容易。

如果沒有空間,手緊貼在眼前,眼識就看不見手,如果沒有太陽光、沒有燈光,眼識就看不見物體,條件不具足,眼識就不在當前的色塵上出生。所以需要因緣條件具足才能産生眼識,眼識依緣而生就是虛妄的、不自主的,眼識自己不能決定自己的存在,因爲沒有自主性。

其他幾個識也是如此,比如耳識的出生需要八個因緣條件具足,除了光明之外,其他幾個緣與眼識出生的緣一樣都要具足,才能出生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的出生,需要具足七個緣,除了光明和空間,其他的緣都要具足,才能出生。意識的出生需要具足:作意、意根、法塵、阿賴耶識、意識種子五個條件,比五識需要的緣要少,所以容易起現行。而意根出生所需要的緣只有作意和第七識的識種子,緣更少,所以意根一直在現行著,非常不容易滅去,需要意根不再對三界的法生起作意了,斷除了對三界的貪愛,意根才會滅去。因此說,各種因緣條件聚集起來才能産生的法,就是生滅的法、虛妄的法、非我的法。

再比如由幾個人組成了一個團體,這個團體也是虛妄的,幾個人各自都離開,就沒有團體了。這個團體說有就有,說散就散,是不由自主的,因緣具足時聚合起來的,就是虛妄的,說有就有,說無就無,沒有真實性。這個團體就是一個假名詞,是一個概念,只是用一種名詞來表達這種狀態而已。這個團體是虛妄的一個假名詞,只是給這個團體聚集的狀態,取名叫一個團體,不是真實的。是甲叫作團體,還是乙叫作團體?單個都不能叫作團體,聚集起來也不能叫作團體,只是給聚合而有的一個假象取個名詞,以便於語言交流罷了。萬法都是如此,強取個名詞表達而已。

同理,五隂也是一樣,五隂是由各種因緣條件聚合起來的,是假有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能出生,能消失,能分散,由此就不是實有的,不是不滅的。五隂的各個功能和作用,能看、能聽、能嘗、能觸的功能分散以後,五隂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衆生五隂也是不真實的。分析五隂的組成與分析一個團體的組成是一個道理,其實給五隂取什麽名字都行,給這種五隂形態取名叫人,給另一種五隂形態取名叫螞蟻、蚊子,以利於分別,實質上都是五隂聚合體。五個隂的功能作用分散消失了,衆生就不存在了,所謂的衆生都是幻化假合的五隂身。

佛說無有少法,從於此世來到他世,應該信佛語,知道此世什麽也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既然如此,我們就要好好想想,這一輩子究竟應該怎麽做,才能多帶善業,少帶或不帶惡業。既然此生能有幸遇見佛法學佛修行了,那就要珍惜學佛的機緣,多做福業,多修善法,一心用在佛法上,世間法過得去就好,把更多的善業種子帶到未來世,用來修學佛法,將來盡早盡快值遇佛法,成就佛道。

但是無論是善業還是惡業,其本性都是空的,是不能作主宰的,是生生滅滅的,生無來處,滅也沒有去處,幻化不實。比如拿刀殺人,在殺人之前,這個殺業是不存在的,也沒有來處;殺人這件事也沒有造作的人,表面的現象就像魔幻師幻化出來的,沒有造業者。殺人的行爲是色身與識心和合運作出來的,而色身是虛妄的,識心是虛妄的,都不是實有的,五隂的行爲就不是真實的。而且殺人的行爲出來以後,刹那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因此行爲造作的本身就是空的,但卻留下了業種。

而業種本身也是空的,來無所來,滅無所去,從一無所有到一無所有,受報以後,業種也會消滅得無影無蹤。業種也是空的、虛妄的,如果業種不虛妄,受報以後,或者懺悔以後業種應該不能消失,如果業種不能消失,那麽衆生應該永遠受報,無窮無盡,殺人的人應該永遠在地獄受報,應該永遠被人宰殺,沒有盡期。

因此可以說,一切的罪福業都是虛妄的,來無所來,去無所去。雖然如此,一切的福業,終將使得衆生漸漸趨向成佛,以至於最終成就了佛果,一切的罪業,終將使得衆生苦受不盡,哀歎不止。思來想去,只有阿賴耶識是真實不變的,是不生滅的,是永遠存在的,其餘一切法都是空的、幻化的,刹那刹那生,刹那刹那滅,生滅得比閃電還要快無數倍。

原文:如是了知。初識初識空。自業自業空。身識身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輪回輪回空。涅槃涅槃。皆自性空。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隨世俗。之所顯示。非第一義。作是說也。

釋:應該像這樣來了知最初的識和初識的空,了知自己造作的業行和業行的空,了知身識和身識的空;像這樣來了知,一切法如果出生,其生爲空,一切法若滅,其滅也空;同時也要了知輪回和輪回的空,了知涅槃和涅槃的空。業行的造作和流轉,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一切法都只是隨著世俗的分別而顯示罷了,在第一義諦上,就不會作這樣的說法了。

在下一世的色身上生起的初識也是空的,造作的業行也是空的。身識也是空的。如果把這個法也滅了,這個滅法本身也是空的,哪有真實的滅法,有這個法滅的原則嗎?沒有,都是空的。下一世的識的出生,出生的生法也是空的,哪有固定不變的生的法則與原則?沒有,是空的,一切法就是這樣生出來了。衆生在六道裡輪回,做人做天人做畜生做惡鬼,其輪回也是空的,輪回如果不空,就應該永遠輪回,不能得解脫,不能成佛,修行就沒有用處。

衆生能斷輪回,能出離輪回,就說明輪回就是空的,不是真實有個不滅的輪回法。自己都不是真實的,還有真實的輪回法嗎?沒有,全都是空的,全都是虛幻的。如果獲得了涅槃,滅了三界世間法,五隂滅了、十八界滅了、身滅了、心滅了、感受滅了、想法滅了、身口意行爲造作滅了,全都滅了,只剩下一個阿賴耶識,不生也不滅,清淨寂滅,這種狀態就叫涅槃。五隂十八界都滅了這種狀態,本身也是空的,也是生滅變異的,非是永遠不改變的。涅槃境界也是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沒有入涅槃者,也沒有出涅槃人,無作無受者。

所以涅槃不是真實的有,涅槃是一種寂靜狀態的顯現,就像世間的喧閙現象一樣不實,是幻化的。這種狀態也是空的,只有阿賴耶識不空,其餘都是空的。涅槃沒有相,就連空的境界也空,不離阿賴耶識而有這種空。

一切法都沒有一個作者,也沒有一個受者。証了四果阿羅漢入了涅槃,沒有一個証四果的人,也沒有入涅槃的阿羅漢,沒有一個享受寂滅樂的阿羅漢,誰受涅槃的寂滅樂?能找到這個人嗎?涅槃裡沒有人,沒有阿羅漢,如果有,就不是涅槃。阿羅漢的色身滅了,識心滅了,五隂作用滅了,十八界的現象滅了,因此涅槃裡,沒有阿羅漢,沒有受寂滅樂的人。

原文: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此名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希求。名無願解脫門。若能了此。三解脫門。與空共行。菩提先道。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於此譬喻。當如是知。

釋:大王你應當知道,六根就像是幻化的一樣,各種境界就像夢境一樣。一切法全部都是空的、寂靜的,這就是空解脫門;諸法空也沒有空相,叫作無相解脫門;如果一切法連相也沒有,就應該不生起任何願求,這叫作無願解脫門。如是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與空共同存在,走向涅槃之路,就應當這樣修學。要想求涅槃,首先就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實相法界,都是阿賴耶識一真法界,遍布於十方虛空際。對於這些譬喻,應該這樣了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