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意根心所法—實修的指歸(第二版)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6月30日

禪宗祖師開示講解

1   黃檗禪師云:“法本不有,莫作無見,法本不無,莫作有見,有之於無,儘是情見。”

空性心中一法也無,但不可認為祂不存在。真如心不是沒有,祂確實存在,所以稱為實相心。但也不可認為祂有什麼相,有什麼法。不管我們認為真如是有是無,萬法是真是假,這些知見都是我們意識心的看法。意識心即是虛妄心,各種知見就都是情見,不是真如之見。真如無見,真如無知,但又沒有一法是祂所不知的,沒有一法能離開祂而能存在的。所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真如既不屬知,也不屬不知。

2   永嘉禪師說:不除妄想不求真。這是從真心的角度來講的,是說真如沒有妄想,因此也不除妄想;真如本身不修行,不修戒定慧,也不追求明心見性,也不想成佛,因此祂沒有想證得自己的願望。永嘉大師是智慧很深的得道者,因此他能夠現觀真心的體性,開示的都是有關實相心的真理。沒有悟的人,講話就會從覺知心意識心的角度來說話,都是生滅法,虛妄法,不涉及第一義諦。有道與無道,二者智慧往往會有天淵之別。我們意識妄心的體性,學佛修行以後,總在琢磨怎樣去除妄想雜念呢?怎麼讓心清凈呢?怎麼不貪不嗔不痴呢?怎麼樣能證得真心,找到自性呢?而真心從不想這些事。祂也不想怎麼得解脫呢?怎麼成佛呢?怎麼守持戒律呢?怎麼修定和慧呢?真心不考慮這些事情,這些事都與祂無關,因為祂沒有生死,所以真心不修行。

龐蘊居士偈:心如境也如,無實也無虛。有也不管,無也不居,不是賢聖。了事凡夫易復易,即此五蘊有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無相法身豈有二?若舍煩惱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

3   趙州從諗禪師問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趙州問曰:“還可趣向否?”南泉曰:“擬向即乖。”趙州曰:“不擬時,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是真達不擬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強是非耶?”趙州言下悟理。

南泉說的平常心是道,這個平常心真是平常普通,以至於眾生不能發覺,祂離我們太近了,太密切了,就覺得自然就是如此,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吃飯、穿衣、走路、言談語笑等等日常生活、五陰活動都是非常正常的,沒有什麼奇特;而且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如此,各個都如此,早已習以為常了,因此也就不去探究其中的奧秘了。那我們就要問:死人為什麼就沒有這些正常事呢?什麼叫做死?什麼又叫做活?眾生自己的生命秘密從來不去探究,生生世世就這樣迷惑顛倒下去。

實際上是這些大家都認為自然而然的平常事里,確實有個所謂的平常心存在着,眾生才能有這些平常事,這個平常心就是成佛的真體,實在是很不平常,很奇特的。眾生因為無知,才認為平常,有智慧的人,都在探究那個平常心的奧秘。越探究越有智慧,都探究清楚,一點疑惑也沒有,無明滅盡,就成就圓滿的佛道。眾生對於這些平常事為什麼不起疑呢?因緣還不成熟,智慧還不夠。因緣一到,必定會起疑情,探究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凡事都會問個為什麼。因為有疑問,通過努力就能解決疑問,那時智慧就會大開。眾生還沒有修證上的智慧,因緣不到時,看一切都平常,並不奇特。

趙州問南泉:這個平常心我們還能趣向嗎?意思是:我們還能夠追求祂趨向於祂嗎?南泉說:擬向即乖。就是說:我們準備求證祂探究祂的心,就已經不是祂了,不是與祂同一個性質的兩個心。那麼追求探究這個平常心的心是什麼心?當然是我們的意識心和意根這些妄心七識。

意根想探究解決生死問題,意識就去分別探究參禪,最後證得、明白了其中的奧秘。這些心行造作都是識心七個識的體性功能作用,真心不會有,祂不會起心動念,想探究自己,證得自己,祂沒有這些作意和心行,祂所做的事,都不在這些方面。所以七識心的心行與真心的心行是不一樣的,南泉才說個乖字,是乖離背離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意思。

趙州又故意問:如果不去探究追求祂,怎麼能知道這個心是不是道呢?那我們現在就能夠明白了,探究的心是六識妄心,不是道本身。南泉於是就說出了經典語句: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這是對於真心的如實描述,只是太簡練了,所以很多人只會誦讀,不知其內涵。裡面內涵很複雜廣泛,要說得清楚,就得長篇大論。

道不屬知的知,是七識心的知,知六塵境界的知,真心不知這些。道不屬不知,真心本身也有知,祂不是呆瓜,只要是識是心,就有識別性,所以真心第八識有知性,祂知的範圍很廣,很深細,七識心是沒有辦法作到的。真心知什麼呢?大略地說,知一切法的種子,知眾生的業緣,知七個識的心行,知眾生的根身器界。然後才能輸送業種,實現眾生的因緣果報,輸送識種,與七識心共同和合運作,使得眾生有相應的五陰活動。

其中的細節極其複雜,沒有能力一一細說,有些細節就是知道了,也不好對外講明,因為會涉及密義。南泉說知是妄覺,當然了,眾生的知,就是七識心的知,就是妄法,不知是無記,眾生不知的時候,就是內心昏暗,睡覺或者昏迷或者入深定或者死亡。都是七識心的不知,七識心的無記法。南泉把真心的知與妄心的知,敘述的一清二楚,毫不混淆,悟道的禪師們,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往往聽者尤其是現在的聞者,仍然不曉其理,不知禪師在說什麼。

南泉接著說,如果真正通達了這個什麼也不追求探究的心,智慧就生起了,心量就像虛空一樣廣大了,不會再很勉強而誤會地說,道是什麼,不是什麼。因為內心很清楚地知道了,什麼是道,道究竟是什麼,不是什麼。

4   龐蘊居士問馬祖道一禪師:不與萬法為侶的是什麼人?禪師說:待汝一口吸進西江水,我即向汝道。龐蘊居士一聽,就悟了。悟他了什麼?就悟了這個不與萬法為侶的,不是東西的東西。是什麼東西呢?為什麼不與萬法為侶?

龐蘊居士悟的是自性清凈心。這個心不與萬法為侶,因為如來藏沒有色,不與色為侶,沒有聲音,不與聲音為侶,沒有香,不與香塵為侶,沒有味,不與味塵為侶,沒有觸,不與觸塵為侶,沒有法,不與法塵為侶。如來藏沒有六根,不與六根為侶,沒有六識,不與六識為侶。如來藏沒有四聖諦,不與四聖諦法為侶,沒有菩薩六度,不與六度為侶,如來藏沒有十二因緣,不與十二因緣法為侶,如來藏沒有世間法,不與任何世間法為侶,世間都滅了,祂不滅,所以如來藏就是不與不與萬法為侶的心。

又因為祂與萬法不相混合,就是阿含經中所說的不相在,五陰十八界不在如來藏里,如來藏不在五陰十八界里,二者不是同類,不相混合,不是一個事物,不是一樣的東西,所以混合不了。五陰滅,如來藏不滅,祂自己能夠單獨存在,不依賴任何一法而存在,就不與萬法為侶。

馬祖禪師開示龐蘊居士:待汝一口吸進西江水時,即向汝道。其實這已經道出來了,只是不是一般人意識思維想象推理所能知的。龐蘊居士也是個伶俐漢,這時他就知道,那個祂會出來顯現的,他的智慧非比尋常。不是像我們現在的人認為說,自己根本喝不了西江水,更不能喝乾,而放下了,放下就是悟。或者認為西江水也是我心變現,也是空,明白這個理就是悟,這樣理解就是錯誤,不能悟得我們的如來藏心體,更不知道如來藏怎麼產生五陰和萬法的。

那麼我們每日也喝水,都當平常事錯過去了,從來不知道這裡是有奧秘的,這叫做日用而不知。趙州和尚平日告訴來拜訪他的人說:吃茶去。大禪師言語都是有特別用意,別有用心,可惜,一般人不解其義而白白地喝了一次茶又一次茶,最終都一無所獲。我們就應該在喝茶時,問一問自己,是誰在喝茶,喝茶的原理是什麼?這樣早晚有一天就能悟得其中的秘密。

5  趙州開示云:至道無難,唯嫌撿擇,才有語言,是撿擇,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前兩句是禪宗三祖的開示,意思是想要識得那個大道,並不難,就怕你把能夠進行思維、選擇、分析、判斷、推理、識別等等心裡活動的意識心當作大道,那就南轅北轍了,把這些心思活動當作大道,與道相違背。這些心思活動是與大道本覺不相應的,本覺自性不會撿擇,不會做主,不會分析,不會判斷,沒有思維。第八識本覺,祂沒有這些心思活動,如果有這些心思活動,一定是意識心所為,不是本覺。

趙州為此作個詮注說:只要語言、文字、內心思維一生起了,這就是撿擇,就是明白了,我老僧根本就不在這個明白里。趙州的意思是本覺第八識,沒有語言,不會說話,不會思維分析判斷,不撿擇一切,不明白、不了知一切六塵境界,這種明白了知性是意識心,不是真實的趙州我。

6   僧問趙州:如何參禪開悟?百齡趙州像有急事似的說:對不起,我現不能告知,因我內急。於是趙州走出去,忽又止步,對僧說:老僧一把年紀,被人稱為古佛,可內急這點小事,還須親自去,無法找人代替。僧聽了就大悟。

僧問趙州參禪開悟的事,老趙州一聽就親自把禪示現出來,告訴那僧從哪裡悟入,第八識在哪裡。那僧問話一落,趙州就開始抖擻禪相,處處告知禪在哪裡,是如何起用。那我們就應該知道了,世俗法當中的一切大小事情都是誰做的,誰做誰不做,怎麼做的。也應該感悟到,萬法確實虛妄不實,猶如夢幻。智者一聞千悟,何必說禪是一種境界,禪有什麼境界呢。禪不是境界法,但是在各種境界上,確實有禪,而且離不開禪,而有境界法。

南泉更是經常抖擻第八識,要不然,他就沒辦法斬貓了。乃至趙州聽南泉斬貓以後,脫下鞋子,頂在頭頂走出去,更是在抖擻,南泉看見后,大加讚歎說,如果你在場,就會代替我斬貓示現,我就不用斬貓了。

7   壇經中六祖所說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的公案。這個公案里涉及到了外相風幡的的動轉,也涉及到了識心的動轉,而且不止這些,還涉及到了真心第八識的不動轉。我們的七識妄心有攀緣,着了境界相,就能看見風動和幡動,六識只要有見有覺受,就是動了,識心一動就見相,見相就取相。六根觸六塵,第八識就產生六識,六識再觸六塵就有了見聞覺知,就知道一切事情了。

所以有了知,就有識,有識,就說明意根攀緣六塵了,七個識心都在動。如果意根不攀緣,就不想觸塵,第八識也就不會產生識去了別六塵。意根執著攀緣的越重,六識分別的越多,心越不清靜。而在這一切識動當中,真心第八識卻是紋絲不動,一直是寂靜的,寂然不動。任它風如何的動,任它幡如何的動,真心不覺不知,根本就不理睬,不分別,不動念想,極其寂靜。但是在那風幡大動時,足可以找到根本不動的真心第八識,那要看當人的福德和定慧如何了。

在風幡動時,第八識卻是不動,這是對還沒有悟道的普通人而說。第八識也可以說是動的,因為第八識從來就沒有閑着過,總是在輸送識種,了別根身器界。第八識如果不起作用,根本就沒有內相分的產生,也就沒有識心的產生,識心就不知道有風幡動了。但是第八識的動,卻與七識心的動不同,祂永遠不在三界世間六塵境界法里動心思,所以才說真如不動,如如不動。

8   壇經中六祖說: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

自性產生了一切法,一切法的本質也是自性,自性是常的,一切法依於自性而說也就是常的。如果一切法是無常,一切就有自體性了,能夠自生自滅,就不是自性所出生的,也不用自性來出生了,那麼自性就有不遍之處。然而,這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切法依於自性而說,都是真如自性的常性。如果說有一法是無常,那麼這一法就有其自體性,因為有自體性才有生死之說,那真如豈不是就有不遍之處了,有不能出生的法了。

一切諸法依於真如自性來說,都是真如性,不生不滅。因為這些法都是真如自性所生,都具有真如性,因此一切法也是常存不滅的。只要有真如自性,就會總有一切法的出現,如果一切法都是無常的,那麼滅了就不能再出生了,不能出生,就說明真如自性不起作用,不能產生法了,那就是真如自性有不遍之處。然而這是不可能的,真如自性遍一切處,一切處一切法都是真如自性,有一切法就有真如自性。況且,真如中本有種子不生不滅,永遠長存,只要遇緣,就會生出一切法。

六祖說的意思是,一切諸法如果是無常的,那麼一切的事物都會有自體性,這些事物就能夠自生自滅,生滅不息,那樣就不用真如自性來出生,自性就有不普遍之處,這是違背經義的。所以六祖說的一切諸法是常的,正是佛所說的真實的無常的義理。一切諸法是常的,就表明了一切諸法都是自性所生所顯,那麼一切法就沒有自體性,因此就是無常的。

9   黃檗禪師云:法本不有,莫作無見,法本不無,莫作有見,有之於無,儘是情見。

這個法是指實相心,祂是空性的,空性心中一法也無,但不可認為祂不存在。實相心不是沒有,祂確實存在,所以稱為實相心。但也不可認為祂有什麼相,有什麼法存在。眾生不理解實相心的空與有兩種體性,不理解祂的中道性,就會落入兩頭,不是說祂有,就是說祂無,不能把有無性完美結合起來,因此所有知見都是意識心的情思意解。

不管我們認為真如是有是無,萬法是真是假,這些知見都是我們意識心的看法,意識心即是虛妄心,各種知見都是情見,不是真如之見。真如無見,真如無知,雖然無知無見,又沒有一法是真如所不知不見的,沒有一法能離開祂而存在的。所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真如既不屬知,也不屬不知。

10  永嘉禪師說:不除妄想不求真。這是從真心的角度講的,意思是真心從來不想去斷除妄想,也不去追求真理,祂沒有任何思想觀念和想法。永嘉大師證得了真心,找到了真心,可以現觀真心的各種體性,說話都是圍繞着真心而展開,從來不關心意識妄心如何。沒有悟的人,講話都從覺知心意識心的角度來說,都是在談論生滅法,虛妄法。真妄二者有天淵之別,真心不思慮,而我們的妄心,總在琢磨怎樣去除妄想雜念,如何讓心清凈,如何去除貪嗔痴,如何明心見性。而真心從不想這些事,祂也不想如何得解脫,如何成佛,如何守持戒律,如何修定和慧。真心不考慮這些事情,所以真心也不修行。

11  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六祖的意思是說如來藏這個佛法,在五陰十八界這個世間中存在運行着,要想明心開悟找到如來藏,就要在五陰當中來尋覓,離開五陰世間就找不到如來藏了,那就不能開悟了。離開五陰十八界,沒有三界世間,那麼如來藏這個佛法怎麼能發揮其功能作用呢? 世尊在阿含經中的十因緣法中開示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識與名色二者猶如束蘆,互相依賴着而能顯現出來,名色依如來藏而生,如來藏依名色才能顯現出其功用,才能被菩薩們所發現和證得。壇經里六祖幾乎沒有離開如來藏講過什麼世間法,更不用說心靈雞湯了。

12  宋朝時蘇東坡與了元佛印禪師是好朋友,兩人經常在一起論法。有一天佛印禪師說,咱們比試比試對佛法的見解如何,誰輸了,就罰誰物,蘇東坡說好。禪師先開口說:我看你像一尊佛。蘇東坡回答說:我看你像一堆大糞。於是佛印禪師就說,你輸了,罰你腰身上的玉帶,於是就把蘇東坡身上的玉帶解下來,自己收了起來。各位評判一下,蘇東坡為什麼輸了?

佛印禪師因為證悟了,能照見自己如來藏的存在與運作,也能了知眾生身當中的如來藏,看眾生都有如來藏在顯現着,將來因此如來藏就能成佛,因此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而蘇東坡由於沒有證悟,不明了自己以及眾生身中的如來藏和佛性,就會着相,看眾生只能看到外表的假相,把佛印禪師的外相看成大糞桶,說明蘇東坡的自心不清靜,不見諸法實相。

佛印禪師有智慧,把對方的相變成佛相,心能變佛,就能做佛,與佛相近,靠佛而住,成佛就快了。蘇東坡一代文豪,舞文弄墨,文筆辯才都好,可惜口頭禪多,實修少,那一世沒有證悟。明朝時又脫生為著名的禪師,還是文筆很好,詩情畫意也多,寫了不少佛法的著作,據說是開悟,實際還不清楚,可是他的智慧仍然不太高。原因是前世文豪的習氣,延續到後世,實修的還不夠深透。

蘇東坡的意根執著禪師的相為壞相,意識心就分別了為壞相,那麼蘇東坡的意根和意識心都是染污的,第八識輸送出來的兩個心的種子是染污的,就說明蘇東坡沒有把兩個識心修行好,識心沒有轉變,內心仍然是污穢的。意根越執著他人的不好,越受染污,自己無緣無故污了自心。何苦呢?受了污染以後,染污種子就存在第八識里,將來第八識輸送出來的識種都是染污不清凈的,那將什麼時候恢復清凈呢?自己染污自己還得自己去清掃,既麻煩,苦惱又多。且不可總是執著別人的不好,要看別人的優點,內心裡的相就都是好相了,自心就受好相的影響,心就能變好,存到第八識里的都是好種子,善種子,識心就是善的,這樣修行就好了,越善離佛越近。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