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心所法—實修的指歸(第二版)
佛經中語句段落解析
1 楞嚴經中佛說: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法界包括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十法界:四聖六凡。整體就是色法界和心法界。如來藏是一種非常微妙的覺性之體,祂有微妙的明覺,而沒有無明,這種明覺,能圓明地照耀着一切法,顯發一切法,無一法而不知;就是說祂沒有一個法而不知,但也不是六塵上的知,不屬於六識的那種知。真如無知無不知,祂圓滿地照着法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上都有祂的覺性,都有祂的關照。祂是怎麼關照的?這需要自己參,參出來了,就會見佛性,佛法的理就通了。四聖六凡中都有祂的覺性,有祂的關照,每個眾生都有祂的關照和護持。祂無處不在,一個眾生一個覺性,不混用,否則因緣果報就會錯亂。
2 法華經中佛言: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法,指第八識如來藏,祂所住之處,不在三界內,不在三界外,也不離三界。祂不住三界中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上,不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上,不住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上。不住色蘊上,不住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上,三界中的法,如來藏一法也不住。三界外又無法,三界外如果有法,就屬於三界內了,無法才是界外,三界之外,有法具有界。但是如來藏也不離三界,因為三界之法都是如來藏所變生和顯現的,有三界法就有如來藏,如來藏又不與三界法混合在一起,互不相在。所以如來藏就是這樣無所住地住着,尊貴無比。祂的所在,誰也到不了,那就更住不了,地位不同所致。
世間相常在,如來藏的功能作用,就是不斷地變現三界世間法,眾生只要有三界世間的種子,如來藏必然就要變現三界世間法相。現見世間眾生無邊,三界種子無量,各個眾生的如來藏就會永遠變造三界世間,無窮無盡,沒有停歇的時日。所以這個世間相必然會永遠常在的。雖然世間相會永遠常在,但是在某一段時間,某個局部,這些世間相還是有生有滅的,都是生來滅去,滅去生來,生生滅滅,無窮無盡。這些生滅現象會永遠存在下去。從久遠的歷史長劫來看,這些生滅現象是常有常在的,但是從單個單體,從時間分段來看,這些世間相是生滅的,是無常的,不是永遠存在的,不是真實的。
比如說某甲,他的如來藏是不生不滅,永遠存在的,而某甲即使修學佛法,也不像阿羅漢那樣入無餘涅槃滅掉自己。那麼某甲的三界世間種子就不斷,某甲的如來藏就得永遠變造某甲的各種五蘊身。此世的某甲五蘊滅了,下一世,他的如來藏就會變造某甲的另一個五蘊身,叫做某乙,未來還會變出某丙某丁等等,無窮無盡。那麼某甲無數個五蘊身永遠會在三界世間出現存在,就叫世間相常在常存。但是某甲的各個五蘊都是生滅的、無常的,並不是真正的某甲,都是暫時而有的假相罷了。
一個五蘊的一期生命叫做分段生死,修到八地菩薩以後,分段生死的現象沒有了,五蘊身的壽命會很久遠,好像是沒有生死了,但是還有變易生死,如來藏里還有異熟種子,生死現象並沒有真正消失和結束。直至佛地,如來藏中的生滅種子全部消盡,再無生死,那麼佛地的如來藏就是真常不變異,叫做常樂我凈,究竟大涅槃。雖然如此,佛以無量的大慈悲心,悲憫眾生,在無生死當中,不妨假現生死,變造出無數個五蘊世間,大作夢中佛事,度脫無量眾生,離開生死。所以佛不真正滅度自己,會永遠變現三界世間,以及無量諸佛國土,讓世間相常存常住,以此利樂眾生無窮無盡。
3 楞嚴經中阿難發願偈: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
舜若多性可消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釋:絕妙寂湛的如來藏是佛法的總持和綱領,在三界世俗法當中總是如如不動,不與萬法合,因此尊貴無比。這個猶如楞嚴一樣堅硬的寶貝,在世俗法中稀有難見,因為祂是出世間法,不屬於三界當中的法,因此不在三界世間里。
我聞世尊講如來藏,就明了五陰非是真正的我,是自己的如來藏所幻化出來的假相,這樣我無始劫以來,把五陰當作真實我的顛倒想,就徹底滅除了。在我悟得了如來藏這個真實法時,頓時就證得了自己的清凈法身,不用經歷阿僧祇劫那樣長的時間就頓悟了。
我現在發願,早取佛果,成為法王,再度那些像恆河沙一樣多的眾生。把我這顆深切願心奉獻給像塵沙一樣多的諸佛寶剎,去度寶剎當中的無量無邊眾生,這樣才能回報諸佛度化我的恩澤。願請世尊來證明,我要發誓到這個五濁惡世來普度眾生,如果還有一個眾生沒有成就佛道,我就不取證無上佛果——大涅槃,也就是佛地的無住處涅槃。
雄猛無畏、十力自在、大慈大悲的佛世尊,希望您能夠再幫助我,仔細地剔除我心中的無數無量的隨眠煩惱,和塵沙無明,讓我把所有微細的無明都破盡,登上無上的法王寶座,在十方世界坐道場,降伏十方魔軍,度化十方眾生。我的空幻虛妄的浮心,可以生生滅滅,可以剎那消亡,可是我的堅固不動的金剛心,絕對沒有動轉之時。
4 圓覺經中佛言:“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言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於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凈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釋:彼知覺者,是有知有覺的妄心七識,七識是第八識如來藏所生,因此妄心沒有自體性,是被出生的虛妄法,猶如虛空一樣的虛妄,本無所有。而知道知覺猶如虛空一樣的這種知覺,就像虛空當中的花相一樣,了不可得,也不可以說這種知覺有自己真實的知覺性,都是如來藏性。有知覺無知覺,這兩種知見都要遣除,因為都是虛妄的覺知心的知覺和觀點,不是妙明真心。
但也不能說眾生沒有知覺,因為知覺的假相還是存在的,也不能說知覺性是實有的,不是實有,而是幻化的,實際上都是如來藏性。是如來藏的功能體性作用,表面上看是有妄心的知覺性,實際是沒有的。這樣理解知覺性,才是隨順於清凈的如來藏心的圓滿覺性。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如來藏性就像虛空性一樣,不對六塵,因此對六塵境界不動心思,沒有任何心行。如來藏在六塵中,沒有起和滅,六塵生,祂不生,六塵滅了,祂不滅。對於三界世間法,如來藏也沒有任何知見看法,沒有主張。
如來藏清凈圓滿遍於一切法界,從眾生到佛地,十法界都有如來藏,遍佈於三界九地眾生當中,也遍於眾生的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無一處不在,無一處不有,遍十方世界即是一真法界,即是如來藏性。眾生在未成佛之前的菩薩位中,就要這樣觀察隨順於如來藏的體性,就能對無上菩提發起清凈的信心。末世眾生照此修行,隨順如來藏的圓滿覺性,就能免除邪見和顛倒見,不再認七識知覺心、五陰十八界、三界世間任何一法為真實,就能不隨邪見而生死流轉。
5 大涅槃經段落解析
有智之人,就是明心見性之人,他們知五陰世間的空,也知不空的第八識真如;知五陰世間的無常,也知佛地真如的常;知五陰世間的苦,也知真如的寂滅樂;知五陰世間的無我,也知具足了我性的無垢識,世俗諦與真諦二諦圓通。苦空無常無我者,即是五陰世間的生死輪迴,常樂我凈者,即是佛地的大涅槃。見一切無我,不見有我者,即是二乘人見,不是中道見;中道見即見空也見不空,即是大乘見道者的中道見。涅槃心即是中道心,見者就是中道見,也名見中道。
6 楞嚴經第三卷 虛空、色相和如來藏三者之間的關係,色相分到最後就是微塵,虛空和微塵之間不能轉化,二者都是如來藏性,世尊否定了二者的互相轉化關係。虛空和微塵都是由如來藏產生的,如果虛空和微塵能互相轉化,那麼虛空就是由微塵轉變來的,其出處就不是如來藏了,況且微塵根本也轉變不了虛空,與如來藏產生一切法,萬法唯識這個真理相違背。
性空真色,性色真空。性空是指如來藏所出生的萬法,其性為空而不實,是如來藏的一部分種子流注而生成,因此如來藏的一部分就變成了色,那麼一切色法的本質就是真實的空性心如來藏。空性心如來藏能夠產生一切色相,因此一切色相也就是如來藏性。性色真空,色相的性質本質就是如來藏,是真實的空性心如來藏性。與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略同。不同之處在於楞嚴經中講如來藏性,這個如來藏性即是佛性,一切法都是佛性的妙用。
性覺真空,性空真覺,這個覺字是如來藏的覺,覺性如來藏能夠出生虛空,虛空是色邊色,沒有色相之處就是虛空。虛空的本性本質就是如來藏性。虛空、色相、空性心如來藏三者之間的關係,需要弄明白,兩種空能夠區分開,看經就好懂了。
7 問:楞嚴經里“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是否只能理解成隨業流轉?
答: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不是隨業流轉的意思。世尊在楞嚴經中是否定了萬法產生的那兩種因緣性和自然性,那就只剩下一種,就是如來藏性,是如來藏所生所顯,只能得出這個結論來。不知道或者不承認有如來藏的外道們都說,一切法或者是由於各種因緣而生出來的,或者說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而有的。而世尊說都是如來藏生的,沒有如來藏,一切法都不成立。
楞嚴經里,世尊分析了五蘊、六根、六塵、六識、十二處、十八界,每一種法的來源處都是如來藏,不是各種因緣聚集的,不是天然就有的,是如來藏根據各種緣而產生的。世尊分析得很透徹,把其它產生一切法的處所和來源,都否定和堵塞了,只有如來藏才能產生這一切法。世尊在楞嚴經里的分析,就是教導眾生觀行,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虛妄的,都是後天出生的,都是生滅的,都是來自於如來藏。據此我們也能夠觀行斷我見,再找到如來藏的所在,了知祂所起的作用,就是明心證悟。所以楞嚴經足以讓我們證悟如來藏。
問:萬法是如來藏根據各種緣而產生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各種緣,就算如來藏本有萬法的種子也不能產生萬法了嗎?意觸法三緣和合而生意識,那麼在這裡可以改成如來藏因緣而生萬法了?
答: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沒有緣,不生法。雖然如來藏里本有七大種子,比如沒有意識心出生的緣,就沒有意識心,所以意識心在五種情況下能滅,意根的執著性如果滅了,意根也可以滅掉,阿羅漢就滅了意根,五蘊十八界就都滅了,只剩下如來藏,如來藏里雖然有種子,卻什麼法也不能出生。
8 大乘密嚴經
原文:善男子。色無覺知無有思慮。生已必滅同於草木瓦石之類。微塵集成如水聚沫。受以二法和合而生。猶如浮泡瓶衣等。想亦二和合因緣所生。如熱時焰。譬如盛熱地氣蒸涌。照以日光如水波浪。諸鳥獸等為渴所逼。遠而見之生真水解。想亦如是。無有體性虛妄不實。分別智者如有性見各別體相名字可得。定者審觀。猶如兔角石女兒等。但有假名初無實義。
如夢中色唯想妄見寤即非有。無明夢中見男女等種種之色。成於正覺即無所見。譬如芭蕉皮葉既除中無有實。行亦如是。離於身境即無體性。識如幻事虛偽不實。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以草木等物。幻作於人及諸象馬種種形體具足莊嚴。愚幻貪求非明智者。識亦如是。依余而住而異分別。謂能所取二種而生。若自了知即皆轉滅。是故無體同於幻事。
釋:這裡是講五蘊是被幻化出來的,並不真實,色藴猶如草木瓦石,四大微塵組成,本身沒有覺知和思慮的作用。受藴是因緣和合而生,識心加之於色身,就有了受藴,就像大海中的泡沫一樣,速生速滅,就像泥土做成的泥瓶、布匹做成的衣服一樣,非本來有,有也不真。想藴也是因緣和合而有,識心加之於色身,就有了想的功能作用,猶如陽炎一樣,虛妄不實,眾生貪於色身六塵,就妄見有五欲六塵境界。
有智慧的人,就知道這些現象沒有真實的體性,全部虛妄幻化,只是名字而已,了不可得。仔細觀察,就會發覺,這些法就像兔子的角和石女生出的兒子一樣,根本沒有,根本不存在。識藴依賴各種條件而暫時存在,生起虛妄的分別作用,於是就有了能取的識心與所取的六塵境界,如果自己能夠了知其中的真實相,這一切的虛妄見性與所見的相,就不會存在了,不會妄取這些虛妄的識心與幻塵,能取所取全部滅去。
因此,五蘊沒有實體,沒有實在的功能作用,沒有自性,都同於幻化。這些法只是個假名字,本沒有實際的意義,就像夢中所見的色一樣,醒后一無所有。眾生因為無明,虛妄地見有男女等等種種人事物理,其實與夢中所見是一樣的。佛從無明大夢中徹底醒來,覺知一切法都猶如空花,一法也無,都是自心真如所變現的虛妄相,本質都是自心真如而已,並無一切法。就像芭蕉剝皮,剝到最後,空空如也,行藴也如此。
識藴如幻化,虛偽不實,就像一個魔幻師或者是魔幻師的弟子,用草木等等物件,幻化出的人以及種種大象和馬匹,種種裝飾莊嚴,愚痴的人於是就生起了貪求和慾望,智者了知真實,就不會如此起諸貪求。識藴也如此,是幻化的,非實有的。識藴依賴各種條件而暫時存在,生起虛妄的分別作用,於是就有了能取的識心與所取的六塵境界。如果自己能夠了知其中的真實相,那麼這一切的虛妄見性與所見的相,就不會存在了,不會妄取這些虛妄的識心與幻塵,能取所取全部滅去。因此,五蘊沒有實體,也沒有實在的功能作用,沒有自體性,都同於幻化。
9 大乘十法經簡要
佛說喜樂佛法的菩薩,應該恭敬供養善知識,為聞法故,為得法故,為求法故,忍 於世間種種苦惱和不如意事,為成就佛道 故,發大誓願,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直 至佛地不休不息,這是菩薩們的行持。
佛說菩薩要怎樣行法順法,菩薩觀察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這五受陰,是無常的、苦的、空的、非我的,雖然如是觀,如是 想,然不能像羅漢們那樣厭離五受陰。羅 漢們修行只想能夠滅苦,得解脫,出離三界,不想成就佛道,慈悲心薄,不管眾生的生死苦,不想在這個世間利樂眾生。菩薩不能這樣,菩薩們的心量廣大,慈悲心大,悲愍眾生,發願要在無量劫的修行過程中,廣度無量眾,然後成就佛果。
這樣的話,菩薩就不能捨棄五受陰不要,而滅度自己,而是要生生世世保有五受陰,用這五陰自利利他。佛說菩薩不但要用五受陰,而且要好好用五陰,要善用善持善修。羅漢們害怕五陰,認為擁有五陰能給自己帶來苦受。菩薩們不應該害怕五陰,因為五陰是虛幻的,是如來藏所變幻來的,只要自己不對五陰生起顛倒想,不執著,就不會有苦受。
佛又講解菩薩如何觀察五受陰苦空無常無我,而又不厭離五受陰。佛用比喻來說明菩薩應該有智慧,不應該厭棄五陰身,譬如一個有智慧的人,販賣毒物,包裝好它,而自己不食這個毒物。又譬如有人供養火神,供了火以後,雖然恭敬讚歎,然不用手去觸火,免得被火燒着,生起苦惱。菩薩也如是,雖然心向涅槃,順於涅槃,然不證取涅槃,不入涅槃。因為一旦入了涅槃,再也不能有五受陰來修學佛法,廣利眾生,成就佛道。這樣就退失了菩提,損失大矣!菩薩們雖然不證取涅槃,但心無煩惱,不被世間煩惱所染污,這樣的菩薩是最值得敬重的。
佛說偈贊諸大菩薩。首先菩薩有大智慧,有般若無生忍智和方廣唯識的無生法忍智。其次菩薩有無畏,不畏懼生死,在三界中生死長河裡廣度無量眾。再其次菩薩有慧眼法眼,智慧清凈。這樣的菩薩是初地以上的大菩薩,具無生法忍慧,入諸佛家,是佛親兒子,能替佛分擔家業,有度眾生的方便善巧和勝妙的智慧,其廣大名聲超越於聲聞緣覺二乘人。
這樣的菩薩如實了知五受陰的苦空無常無我性,了知七識妄心的生滅流轉性,知自我虛妄不實。雖然如此,不忍滅度,看見世間眾生長處生死,渴望解脫,為眾生故,不證取涅槃,不處涅槃的無為境界,因為那樣無益於眾生。關於慢,佛說菩薩摩訶薩已經離卻各種慢,心地慈憫,常念眾生。常行世間,乞食過活,宣說能使眾生都受益的法教。
世尊四十九年講法,說了很多秘密語,眾生不懂其義,只以表面意思來理解和接受,所以依義不依語很難作到。有以下幾種是世尊秘密語,不被眾生所知。
一,如來授記聲聞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如所說。之所以這樣授記,是因為聲聞人也有佛性,有成佛之性,故也能成佛。又因為如來所授記的聲聞人,是密行菩薩或者是將來會轉入菩薩道修行的聲聞,暫時修聲聞解脫道,斷除煩惱,大乘善根成熟時就會修菩薩六度萬行,修般若唯識智慧, 以此將來就會成就佛道。
二,世尊多次告訴阿難患背痛,非如所說。佛愍眾生故如此說,非真實有病痛。因為弟子們有病不肯用藥,障礙修道。佛帶頭用藥治病,弟子們見佛都用藥,有病時也就不生慚愧心,也用藥治療。
三,佛說老邁衰敗,要用侍者,非如所說。佛永遠不老,永遠不衰弱,為眾生故示現耳。
四,如來與外道爭論,非如所說。佛已經沒有冤家對頭了,是故意示現,那麼弟子們遇見冤家對頭時,就說佛尚如此,何況我們,再遇到違緣時就不會很慚恥了。
五,毒刺傷足,示現受果報,無有其事。佛早已沒有惡業果報了,為愍愚痴眾生造作業行故,示現受果報。眾生見佛尚受果報,何況我們,於是就不敢造業了。
六,提婆達多與佛作怨對,非如所說。提婆達多多世是佛的善知識,示現處處與佛 作對,藉以歌顯佛德。眾生見得佛的德行 如此是好,紛紛皈依三寶,隨佛修學。
七,如來乞食空缽而出,非如所說。佛的福德無量,可以不用飲食,即使飲食,自己可以變化,即使自己不變,也有十方世 界無量眾生供養於佛。佛如此示現,那些 乞不着飲食的薄福弟子,心裡與佛比較,就不會自卑,慚愧憂惱了。
八,女人木盆置腹謗佛,非如所說。這個女人是示現,沒有其事。佛為安慰後世弟子,故作示現。當弟子們受誹謗時,就會想到佛尚被謗,何況我們,於是心就不退於道了。
九,佛三月食馬麥,非如所說。佛為度五百匹馬故,示現如此。其中馬的頭目也以願力生到馬身中,方便度化五百匹馬,佛也輔佐去度化。所以眾生要與善知識結善緣,下惡道受報時,善知識會到惡道里去度化,遇見一個善知識何其幸運。佛的福德即使吃任何東西,都是最上味,何況馬麥。佛三月當中食馬麥,不僅度化五百馬,也度化幾百比丘。所以我們學法要依如來的真實義,不依如來語的表義;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智不依識;總共有四依四不依,要努力修學。
十,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眾生由信而入道,還沒有開始學佛的人,不信有佛,不信有因果,就不能進入佛門來學法。信了佛的人,由於不是正信,還不能真正地來修行,也不想解決煩惱和生死問題,更別要說明心見性了。這都是由於根基淺,信佛時劫短,信根不深,信力不足,修行的動力不足,導致修行仍然處於很浮淺的層次。
信分很多層次,有迷信,有仰信,有崇信,有正信,極大多數學佛人都處於在培養自己對佛法僧三寶的信這個階段,也就是信位階段。這個階段從迷信佛開始,得要修行一萬劫以上,甚至更長久,這樣累積的善根深了,才能有正信,信佛有無量功德智慧,信有十方世界諸佛及諸佛國土,信自己有如來藏能夠成佛,信所有眾生都有如來藏,也都能成佛。這時信位菩薩的修行圓滿,就轉入住位菩薩修行,開始修行菩薩的六度波羅密,準備明心見性,成為真實義的菩薩。
如果這個人還很慳貪,不肯布施,初住位的內容還沒有開始修,那就還屬於信位的凡夫菩薩。菩薩的各個階段修行所需的時間長短,是完全因人而異的,所以具足信根信力還是很不容易的。這世學佛很久了,還處在膚淺的表面修行狀態,不能深入修學般若經典,那就是前世的根基淺薄,只能自己慢慢打基礎,培養對佛法的正信,別人着急也不行。
十信位修圓滿時,信自己有真如佛性,信眾生都能成佛,信十方世界有無量佛,信大乘經典,誠信三寶在世間住世。然後就修十住位,初住位主修布施,二住位修持戒,三住位修忍辱,四住位修精進,五住位修禪定,六住位修般若,開悟明心時就是七住位,不退轉於菩提道,就是阿彌陀經里講的不退轉的阿惟越致菩薩。修得如幻觀,觀行出來一切法就像幻化出來的一樣不真實,十住位就修完了,就進入十行位修行,證得陽炎觀,一切都像海市蜃樓一樣虛幻,十行位就修圓滿,進入十迴向位,證得如夢觀,有了一分道種智,就進入初地,入如來家,成為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