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细则
第八章 戒律杂谈(2)
十、五戒戒体的作用
戒体是无表色,有遮止犯戒的功能作用。如果受戒之后,心有所改变,能自我约束,遇见犯戒的缘能够躲避不犯戒,说明就有戒体,并且戒体起用了。
三皈依是心皈依了佛法僧三宝,属于三宝弟子了,但不等于受五戒,受戒有戒体,皈依没有五戒戒体。戒体有遮止犯戒的作用,也有众多戒神守护,能够防非止恶,不受或少受恶业果报,修行快速。如果刚刚受戒就犯戒,说明有可能没有得到戒体。没有得戒体的原因一是可能授戒师戒行不清净,本身就没有戒体,不能让你从中得戒体;二是自己的罪业没有忏悔清净,受戒时有遮障,需要再重新忏悔清净再受戒,直至得到戒体为止。
如果给自己授戒的出家人本身犯戒,失去了戒体,自己从他那里受戒也不得戒体。所以为了保险起见,可以多受几次戒。如果授戒师修行好德行好,诸佛菩萨护法神护持就好,受戒时加持力大,感应大,受戒后改变大,道业提升的会比较快。
十一、守五戒就是学做人
其实五戒只涉及身和口,不涉及意,不管意如何,只要身口不犯,就不算犯戒。所以五戒不讲戒心,只讲戒身口,属于小乘戒,看住身守住口,守好了,做人的修为也就好了,来世可以继续做人,也可以断我见证果。但要想修大乘法想要开悟,就要受菩萨戒,守持菩萨戒。守好五戒,就有德,有人格修养;不能守持五戒,人格不全,修为不够好,人德不具足。如果凡夫的人格修养都不具足,那就不可能超越于人,不可能断我见成为圣贤人。
如果五条戒都不敢受,受戒之后也不能守好,那么出家人的几百条戒,该如何守持呢?那么多在家居士总是诽谤出家人如何如何不好,可是自己又怎么样呢?与出家人的舍弃世俗、背离世俗的心行,以及能受几百条戒律约束的心行,相差究竟有多大?差距大得不能细说。五戒只有五条,看似简单和容易,其实并不简单和容易,能完全守住五戒的少之又少。盗戒和妄语戒不好守,极大多数人并不明确了解其中的内涵和范围,违犯的人不在少数。
守五戒,也就是做人,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果不果的,来世三涂。不少人都没受五戒,就暗示自己证果开悟了。小乘五戒的身口如果都不能守住,如何能守住大乘菩萨的心意戒?守意是最难最难的,起心动念不造恶业很难做得到,那么瑜伽师地论中的菩萨戒就更难更难守护了。如果不断除根本烦恼,守这个瑜伽菩萨戒,连想都不要想,那是断除烦恼的地上菩萨所能受持守持的,菩萨只管起心动念是否是善、慈悲和智,不管身口的表面行为,只要能利益到众生,该做的一定要做,否则就犯菩萨戒。
至于众生能不能理解,众生的智慧层次当然是不能理解的,那就尽量不让众生知道,因为菩萨已经成长为大人了,众生还是小孩子,智慧低浅,没有见识,所以大人的事情有些时候是不能让小孩子知道的。这样的戒,地前菩萨都做不到,何况凡夫众生,可是也有不少人在学这个戒并且受这个戒,不知道这样的菩萨戒体从哪里能得到,无知的人做事都是胡闹。
身口是六识的造作,意是意根的心行。能管住意根,身口必然不犯;反之,即使意根心念不正,意识强行压制,假装清净,身口也可以不犯,身口不犯,五戒就不犯。管住意根压伏意根非常难,把意根熏修成功,断除烦恼,能自动自觉地清净,不用约束,那就更难了。
不断烦恼,意业必然会犯,所以断除烦恼一定是要断除意根的烦恼,才能自动自觉,不用意识强行压制。如果只断除意识的烦恼,只能算作压制烦恼,不是断烦恼,当意识疏忽大意时,意根就会突然现行出烦恼,河水就决堤泛滥了。
十二、受五戒和不受五戒恶业果报有什么区别?
凡是造恶业都是因为有恶心、烦恼心的缘故,都由于心性不好所致,因此都有性罪,性罪的果报不管受戒与否都一样。因为众生都有贪嗔痴性障烦恼,所以众生都在六道轮回里受恶报,尤其是三恶道众生占极大多数。没有受戒的人,造恶业不属于犯戒,没有戒罪,只受性罪罪报,不受戒罪罪报。受戒人造恶业,除了要受性罪罪报之外,还要受戒罪的罪报。
比如一个人虽然没有受五戒,杀人之后仍然要下地狱酬尝恶报,从地狱出来再遇见那个被杀之人,还要偿还被杀者一条命。杀畜生也是这样,都有杀罪,需要受报需要偿命,造其它恶业也是一样,该受什么恶报就受什么恶报。而受戒之人同样造恶业,就多了一个戒罪罪报,因为明知故犯本身就是不尊重戒律,因而有罪。明知故犯与不知而犯的,烦恼还要重,因此果报要重一些。造善业也是这样,没有受五戒之人,身口意行顺从五戒,心性善,就会受善报,得福享乐,并且所利益的众生,也会回报给他相应的利益。受戒之人行善,多了守戒所得的善报,比如得人身,升天享福等等。
十三、判定犯戒与否的根本是看用心
问:如果受持了五戒,像师父举例的这种盗(拿家人的东西送人)是不是也不能犯,是否也算破戒呢?这种善意的盗是否只能在持五戒之前做?
答:是否算犯盗戒,主要看是否有盗心,是否有把东西盗到自己手里享用的目的,是否损害了对方的利益,如果没有这样的恶心,反而有利益对方的善心,则不算盗。戒和因果都以心为主,善心得善报,恶心得恶报,这些问题要综合考虑,还要考虑最终的最后的结果是善还是恶,是利大还是弊大,利大的就去做,弊大的就不要做,利他的菩提心最重要,也最珍贵。如果考虑不清楚,利他之心发不起来,就严格守戒,谨小慎微,丝毫不冒犯,大小乘戒都如此。
修到一定程度的菩萨,内心都是善多,几乎无恶,不会损人利己,所做一切都是为了众生的利益,不考虑自己的得失。所以有些事情就不在乎,只要结果是善,就不考虑过程的表面的不善。我为了修行,为了弘法,有一些小乘戒都没法守持,如果守持了小乘戒,就没法修行,大乘戒必犯,大小乘戒衡量起来,当然是大乘戒重要,众生重要,佛教的发展重要,我个人就不重要了,但是个人绝对不会有所犯戒,有什么罪报的,因为实际上是无罪而有功的。
鸠摩罗什法师从东印度来到中国震旦弘法,皇帝为了留住他,给他娶了好几个女人,如果不接受,就无法弘法,为了能顺利弘法,大师只能接受,每天与好几个女人同居。表面上看他好像犯戒了,实际上他守住了菩萨戒,菩萨就是利益众生利益佛教的,根本目的达成,其他就没办法尽善尽美了。当然这样的事情,普通人不能学,学了就犯戒,因为修行功力不到,心行不够清净。
犯戒与否,在于心,没有犯戒的心,没有起心动念,就不算犯戒,如何能失戒体呢?要想不犯戒,必须要有初禅定,要断我见成为小乘三果,大乘果位在初地,这样根本烦恼断除,没有恶心不善心染污心,就不犯戒行。除此就难免犯戒。
优波离尊者是小乘的律师,他经常判定比丘和比丘尼犯戒,而在维摩诘居士和佛看来,有的根本就没有犯戒。佛会观察比丘比丘尼在当时的心行如何,是否生心动念,如果没有生心动念,在大乘来说就不犯戒。
对于犯了戒的比丘和比丘尼,小乘戒师会驱逐出僧团,但是佛却对一些表面犯戒实际却没有犯戒的弟子非常宽容,比如说一个比丘尼被强奸怀孕了,这在小乘来说就犯了根本戒,应该被逐出僧团,可是佛却认定比丘尼没有犯戒,还允许比丘尼在王宫中生下孩子。所以一个人是否犯戒,要有大智慧判定,甚至用神通通过现量观察来判断,观察当时的发心和用心,不看表面的行为。
如今的众生智慧极其有限,对于人和事的判断都基于情绪和肤浅的认知,根本分不清善恶是非,分不清善知识和恶知识,不会观察人的发心用心,以及做事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盲目地排斥和崇拜,把善当作恶,把恶当作善,是非颠倒,非常难教化。
十四、什么情况下可以自誓受戒?
问:如果自己发愿要受戒,默默地持,或心里向佛求受戒,没有向传戒师求受戒,是否算受戒?如果破戒了会有破戒罪吗?通过自律让戒行几乎不犯的时候,再去找受戒师那里受戒可以吗?
答:心里虽然向佛求戒了,而在形式上没有求戒和受戒,佛菩萨护法神并没有来授戒,就不算受戒和得戒。没有受戒得戒时的持,不属于持戒,但也生福和德。持戒是有戒福和功德的,没有戒就没有这份持戒福德和功德。
在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能守戒不犯的时候,要到寺院僧人边求授戒,因为戒是需要从僧宝身边求受的,在家菩萨戒可以由在家受戒居士传戒。如果在四十里地范围内没有僧宝,可以在佛前自誓受戒,自誓受戒也要有受戒的形式,诸佛菩萨在暗中来授戒。传戒人戒行越清净,受戒人越容易得戒体,戒品越高。传戒人如果犯戒,没有戒体,其所传戒没有效果,受戒人不得戒。既然没有得戒,就没有破戒之说。
十五、怎样忏悔消业快?
造过恶业的,身口意行不如法的,公开忏悔消业快,口业重的,公开忏悔,就不容易再犯。把心降伏下来,身口意行就会逐渐清净下来,染污逐渐转变为清净。多结交良师益友,受益会很大,不结交邪师恶友损友,善法财就会只增不减。交人要交君子,不要交小人,除非有能力扭转和度化小人,如果对小人言听计从,自己很快就变为小人了。
犯错之后,对手(两人之间的)忏悔和当大众面忏悔,效果完全不同,在大众面前忏悔,消业多而快,因为过错被人知了,就相当于受报了,知的人越多受报越多,同时对自身的约束力越大,消业就快。还有一种就是在佛前忏悔,但一般人佛前忏悔作用不大,因为没有把佛当作在自己面前真实存在,因此就不够诚心,而在大众面前忏悔最管用,改的快,越受人谴责,消业越快。所以大家有事就当面说,不要背后说,背后说不坦诚,有传播是非的嫌疑,不利于其他人知错改错,还给人背业,当面坦诚说出来有利于人知晓改正,自己就能得福。
想成就大业的人,必须对自己狠点,不要轻易放过自己的缺点,有些道理一旦过了心理的关口,一切事都不是事,无我的人内心是坦荡而轻松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事,面子都不重要,对自己严格一点没什么不好,眼里不要揉沙子,不要容许自己的错误,尤其是贪嗔痴烦恼。
十六、出家人授五戒和菩萨戒收取授戒费合理吗?
从出家人这个角度来讲,出家人为居士授三皈五戒,乃至于授菩萨戒是应该应份的,是出家人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乃至于在有能力时普渡众生都是应该应份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出家人发心出家修道,受众生供养,就有义务为众生服务。
但是为众生服务,授三皈五戒和菩萨戒的行为本身,是要为居士背负一定的业障的,这个代价可大可小。往大了说,如果用金钱来衡量,恐怕无论多少金钱在业障面前什么用都没有,众生在世间里无论花多少钱,都无法消除业障的拖累和压迫,摆脱不了业障所带来的生死轮回苦。出家人为众生服务,普渡众生,就会在有意无意间背负了这些业障,这些业障将会造成在世俗和修道上的种种障碍,谁愿意为自己修道和世俗生活设置障碍呢?没有人能理解为人背负业障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以及众生在其中所获得多少的利益。众生在觉得应该应份的同时,有多少人是怀着感恩的心、惭愧的心?每个人在要求别人的时候,对自己又有什么要求呢?
就像医生职业,每个人都觉得医生治病救人是应该应份的,因为他们借此可以得到这份工作和金钱的利益,这是平等交易。但是有谁想过,这个交易平等吗?医生救了人之后,要为病人背负多少业障,这个业障带给医生的是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呢?光是看着病人的痛苦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承受充满病气的磁场冲击,就让人觉得惭愧,觉得心疼和可怜了,何况天天面对众多病人的痛苦,更何况还要去亲自着手解决这些病苦,身心两方面的影响和压力,会增添多少烦恼,带回来多少病气,缩短多少寿命,得罪多少病人的冤亲债主?这些都没有人想过,自然就不会对医生抱有感恩和同情心了。
再从病人这个角度来讲,病人的命被救回来之后,病人会得到多大的利益?有没有人算过,病人的健康和生命价值几何?这个价值是无法估算的。虽然极多人在一生里无所事事,无所成就,甚至在靠人赡养,但是每个人在有限的人生里,都在熏习着人的习气,都在学着做人,都在有意无意中积累着福德和福报,用以提升生命的质量和品别。
从这个角度来讲,所有的生命,包括畜生的生命,都有很大的价值,都极其珍贵,众生无论高低贵贱,都处于奔向高级生命的过程里,这个过程是必须的,是不可废掉和取消的,没有这个过程,就不会积累生命的经验和福德,就不会升级到更高级的生命群体中,让生命得到升华和绽放。所以俗语才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众生慧浅,只看到表面的金钱交易,却看不到背后的实际利益和得失。尊重一切人的服务和付出,不管是得利益和不得利益的付出,都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意义重大。
十七、环境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环境的制约性和熏染性很大,人的善业力、福德力和智慧力有时候不足以对抗和摆脱环境的影响,可能还是会不自觉地悄悄地被影响被熏染,自己觉察不到,结果就被同化了。如果是同化了善法还好,要是同化了恶法,就增加了自心的染污和无明烦恼,更加地系缚在生死业障中,所以一个人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是很重要的。
世俗界的环境普遍都染污,极少有清净的,因为众生的烦恼习气很重,几乎根深蒂固,时时都会现行出贪嗔痴。佛教界里的环境是混合的,既有染污也有清净,染污远比清净占比高,影响力大一些。很多人都辨别不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到底是染污多还是清净多,只会看表面现象。有一些人学佛以后,跟随烦恼染污重的团体,受到的影响很大,越学烦恼越重,自己还不自知,这样学佛就很危险。如果众生的烦恼轻微,能超然物外,不受影响,还能保持学佛的初心,就怕染污重影响力还大的学佛环境,最容易让人丧失觉悟和警惕,从而不知不觉地随之造作染污业。
十八、破戒僧可以供养吗?
一切众生都可以供养,包括破戒僧。连供养猫狗鱼鸟都得百倍福,何况是供养人类?破戒僧一是人,二是僧,三是破戒,供养也得千倍福,僧人都给鬼神施食,何况在家人供养破戒僧?僧人再破戒,都比畜生和饿鬼有福有德,供养之后得福也远远大于供养畜生和饿鬼所得之福。所有人都可以去供养,没有例外,包括希特勒这样的极恶之人,但是提供恶人造恶业的工具和费用,却与恶人共罪,提供基本饮食吃穿,则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