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四念处观行体验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二乘解脱 更新时间: 2025-07-03 00:07:47 阅读: 2

第二章 观行日志(3)

二十、有次第观行才有可能实证

耀灵的观行日志:昨天观六尘境界虚妄不实,心里不承认境界是实有的,尘境本虚,境不自名,于是心能够逐渐不黏在六尘境界里。观自己“起心攀缘分别六尘境界”这一行为是无常的,是不自在的,是消耗身心的,是苦的。为什么自己非得关注六尘境界呢?继续回光返照观行,心不攀缘分别尘境,也不起妄想思维。

再观诸法无我、万法唯识,这里感觉就是金刚经那句实无有法,一切法皆是佛法。就好比一切现象都是自己的影子,那我为何要去关注自己的影子呢?于是完全不起心忆念诸法,心安住在自在自明的状态里。若心里不起感,现象也不会应。

境界变得明朗,一会儿后感觉自己进入无边无际的虚空,找不到身体边际,找不到空间感,这时守住“诸法无我”的慧观,不去攀缘境界,心里虽惊恐但能坚持。这种境界十几分钟才退去,每次观行至此就会出现这种境界,不过有时候状态退步,隔数月才能观行到此。这时对“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有一丝体会,这时呼吸也若有若无了,只有丹田有轻微呼吸,身体气脉也在很快起变化,精神恢复很快。

评:这个观行看着挺精进,好像也有一些禅定效果,但是这些观行实际上是杂乱无章没有次第的,把所学的理论都拿出来观行了一遍,说是观行,实际上是熏习,都落在意识的思惟分析里,得出的结论是意识的结论,也都是所学的理论,没有中间证明过程,没有实际证据,所以仅仅是理论罢了。有太多人都是这样观行的,然后又都认为自己证得了,自己确认了。

实际上这里的理论,能观行成功一个,证得一个都需要一个无量劫的时间,因为那是属于地上菩萨的唯识种智范畴,凡夫能观行成就直接成为地上菩萨吗?显然不能。比如观想诸法无我,这是地上菩萨的观行境界,万法唯识也是唯识种智范畴,一切法都是佛法同样也是唯识种智范畴,一切现象都是自己的影子,暂且就说这个自己是指如来藏吧,证得这个境界也就初地满心位了。再比如观行六尘境界的虚妄,并没有什么证据证明境界是虚妄的,就让意识强行的不承认境界真实,就代表六尘确实是虚妄了,这不是观行,而是复述佛经。这样的话就算意识也没有证得和确认六尘的虚妄,何况意根证得,更是显得很遥远。

很多人都是理论学多了,什么都知道,可是什么都没有消化吸收,堵在心中,上不上下不下的,不知道这些理论所对应的智慧层次,不知道如何一步步的由浅入深的去实际证得,不知道修学和观行的次第。没有慢心的还好,一旦此人有慢心,就会认为自己证了这个,又证了那个,别人的话就听不进去了。即使没有慢心,不认为自己证了,这样杂乱无序的观行,于实际修证并没有多少益处。虽然暂时有了一些禅定,但是禅定不稳定,随时会退,即使禅定不退,死后也必退,不能实证断我见,死亡之时所有的禅定和观行又有多大益处?

现在学佛的人包括讲法的人,因为没有实证,不知道所学理论的深浅层次,只看哪个理论知识高大上就学哪个和讲哪个,好像学哪个讲哪个,就能证得哪个似的,非常忙乱,没有次第和章法。如果想要熏习佛法,对唯识感兴趣,熏习唯识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观行实证唯识,那要在断我见证得三果以后,并且明心过禅宗三关以后,在此之前,实证唯识理论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绝对不可能的。

修学次第就是观行五蕴无我断我见,然后是参禅明心,再之后发起后得智和初禅,成为三果人,有能力过牢关,如幻观、阳炎观和如梦观次第成就,之后才是唯识种智内容,如一真法界、万法唯识、诸法无我、镜像观、真如三昧等等。 如果前边基础的法没有证得,后边的法无论怎样观行都没有实际效果,不会证得的,只能叫作熏习而已。

不是像有的人所讲的那样,刚开悟就能观察到第八识是如何出生根身器界的,刚开悟就能观察出一切法都是第八识的种子功能作用,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即使是真开悟,真证得了第八识,累死也观察不到这些内容,即使到初地二地三地菩萨境界,也观察不了第八识是如何出生根身器界宇宙器世间的,也观察不了一切法如何是第八识的种子功能作用。因为这都是道种智的范畴,刚开悟不可能有道种智,这样说就证明此人根本没有真开悟,不知道刚开悟的人究竟能观察出什么。

无论谁此生真想修行成就,不再流转三恶道,就要发大心大愿,踏踏实实的从最基础的佛法起修,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试图建造什么空中楼阁。首先要把地基打好,一步一步走,不要跳跃,更不要试着飞行,练出脚劲练出腿功,此生真真实实能断我见就很好了,免除三恶道的苦,就很庆幸了。在此基础上再参禅,能真正明心,已经相当不错了,功德极大,其余的暂时都不用考虑,因为离自己还很远,考虑也没有用。

二十一、观行的目标和结果是现象界的空

蓝天的观行日志:今早上打坐观呼吸,吸气从鼻端入气开始,顺着气流所到之处:鼻腔、咽喉、气管、胸腔,往下经过上腹、中腹,最后到丹田,呼气时从丹田开始,气流经过上述通道排出。能感觉气流流经每一个呼吸部位,吸气时能感知气流头部所到部位的状况,呼气时能觉察气流尾部从丹田处向上收缩至胸口,气流进出经过处,有麻酥酥的感觉。

今早打坐的意念比较集中,没有出现头胀、气冲等现象,头脑清明,呼吸均匀轻松,没有前段时间那样的阻力。进入观呼吸没有多长时间,胸骨部位就像开了一样,有些暖很舒适,接着两肩也是这样,骨头像开了一样非常舒适,这就可能是所谓的轻安吧,腹部温暖,不似以前那样热。随着观呼吸的持续,呼吸的深度加大,吸气时气流可以腹底,呼吸时也能觉知脚踝处有气流出入。不知不觉中,打坐结束的时间到了,现在感觉打坐时间有些短。9月16日

评:以上观行到的都是现象,主要是你在这些现象上发现了什么真理?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感触?比如说小孩子玩玩具,玩着玩着就会觉得厌了没意思了。为什么觉得没意思了?比如说长期的重复做一件事,做着做着就会觉得没意思了,为什么会觉得没意思了?比如说天天吃饭,吃着吃着应该觉得吃饭没意思了,只是不得不吃。当然绝大多数人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比如说人这一生,生老病死,爱恨情仇,五欲不断,有的人活着活着,就会觉得人生不过如此,突然就觉得没意思了。当然绝大多数人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这些还不是究竟的,再往里探究,会有新的发现,发现了所缘的法是空的,才出生了智慧。觉知了法的生灭,才是智慧,觉知了法的空,是真正的智慧。没智慧的人,即使受一辈子的挫折,也不会觉得人生空虚。有智慧的人,即使一辈子顺利,也不会觉得人生有意义。长久的观察,就会体悟到现象的生灭,体悟到现象的空。空了一个现象,就会空了与此相关的其他现象,进而五蕴皆空。

二十二、观行越不过七觉支三十七道品

如涛的观行日记:腿部的气脉是越来越通畅,盘坐很轻松了,上坐时几乎不需要怎么努力,稍微调息,就能进入空灵柔软的状态,然后就把五阴无我的念头,悬在内心去参究,下坐后,两腿发乐,非常舒服。早晨一醒来,连带整个身体都很喜乐,腰部、手脚、心口、喉咙,能量很充沛,整个身体的细胞都是乐的,气血太充足有发胀的感觉。能量太充足感觉是一种负担,这时我通常就起床,到处走走,把聚集的能量消散消散,头脑也感觉非常轻快和清晰,好像有股清气在往头顶冲。

我会继续保持少吃的状态,从今天起到假期结束,不吃米面之类的食物,把肠道再清空一些。我感觉打坐之所以有阻碍,主要是五阴遮障,也就是身心两方面原因,首先身体气脉不够通畅,能量无法有效积蓄和提升;还有就是心不够清净,思虑繁乱,没法专一思维法义,功夫就进展就慢。所以我要从身心两方面去除遮障,只要真用功,一定会有效果,就怕平常被事务卷进去,浑浑不觉,修行就上不去了。所以意识的警惕性很重要,在意根还没受熏成功前,意识要多提醒和督促意根,把精力放在正道上,绝不能到处放羊。

把身体弄得清静些,让头脑思虑澄清些,相对来说都不算太难,但断我见确实很难,因为意根实在太顽固了,从平常的梦境中就可以观察到,梦中有时还会有各种自我维护的心态和情绪升起,白天时可以自欺欺人,内心好像特别清静,但晚上做梦时,发现意根的斤斤计较并未停止,所以功夫还停留在浅表层面,得继续深入,路还很长。2021-10-04

评:这是修到了喜觉支阶段。七觉支助道品: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猗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七觉支一环套一环,没有前边觉支就没有后边的觉支。在喜觉支出现的时候是心喜身乐,后边还有轻安觉知、定觉支,最后是舍觉支。

如果是处于身乐的最初阶段,就保持下去,不要急于消散,让功夫自己转折推进,不要有太多人为的干预,自然而然最好。只是不要执著和在意这些觉受,以至于阻碍功夫的进步就好,轻安觉支和定觉支还没有生起的时候,觉受是空不掉舍不掉的。这时候还是应该保持自然状态,随顺身体的乐触和觉受,否则后边的觉支也不会出现了。年轻的时候,身体条件好,修道非常快,年龄越大,修道越困难,所以修道要越早越好。

另外,在禅定中观行五阴无我,心中悬挂的法义,内容不要太多 太复杂,尽量比较简单和单一, 一点一点的深入,贪多嚼不烂消化不了。观行无我,把五阴的所有组成部分拆分开,从一个方面下手观行,心中悬挂一个比较具体的法义,这样观行就不会太困难。一开始不要在心里悬挂五阴无我这样大的念头,因为这时候无论是意识,还是意根能力还是有限的,啃不动这样的庞然大物,待能力提高了,宏观的观行能力增强了,再总体或者是整体观行五阴十八界的无我性,这样才能吃得消。

请问意识证果的那些人,你们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觉受,有没有这样的体验?估计你们在梦里都没有梦见过,更不可能有亲身体验了,七觉支的第一个觉支恐怕都没有发起过,定觉支舍觉支更没有见过影子,跳脱了七觉支就果了,甚至跳脱了八正道就果了,甚至跳脱了三十七道品就果了,没有实修的影子,哪能断三縛结,哪能有实证呢?不断三缚结如何能明心开悟呢?各个团体各个人都给在家贴上实修实证的标签,跳过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怎么能有实修?只要名誉,不管后果,这就是目前学佛人的心态。

二十三、四正勤是实修的一个硬指标

八十二口的观行日记:平时感觉心里空空落落的,没根,没味道,向内关注的多,对外关注的少。现在对众生的感觉不如以前多了,平时说话少了,虽然还是喜欢学习法义,但对法义辩证没有太多兴趣了,跟别人讨论问题,说到一半就不想说了。以前工作生活遇到烦恼会失眠,现在该吃就吃,该睡就睡,说忘就忘,有时入定会想起来干扰一下,然后又忘了。意根一动,能感到开始造作了。意根动最明显的就是贪嗔起来了,要仔细观察,作任何事,意根都会先动。

评:当禅定生起来以后,观行也跟上了,内心就会发生改变,有禅定和没有禅定的区别很大,有禅定以后,对外的攀缘就少了,对小事的关注也少了,对很多事情就不感兴趣了,烦恼减轻执念少,智慧就会逐渐生起来了。禅定的益处说之不尽,如果不修禅定,那就不是在修行,学佛就是戏论,无法实证。有禅定才能观行,观行也才能细致到位,才能抓大事放小事,舍弃诸多不必要的事情,人也会变得随缘和善巧,固执性减弱,嗔念变轻,贪心减弱。

有禅定和修观行以后,能够向内心处反观,心里的烦恼就能及时发现,能随时得到调伏,恶不善念就会越来越少,善念和舍念越来越多,四正勤就修出来了,未生善已生,已生善增长,未生恶不生,已生恶灭除。如果有些人烦恼还很重,心念善少恶多,四正勤就没有修好,心性没有改变,断我见证果就没有希望。

所以说证初果是要断除粗重烦恼的,心性已经是圣贤人的心性。如果有人说自己断我见了,或者说自己开悟了,可是他的烦恼看起来还是很重,心性没有根本的改变,贪嗔嫉妒,四处争斗,身口意都不清净,这样的人就是自以为的证果和开悟,如来藏是不承认的。任何人如果对戒律和禅定没有修持,没有如理观行,七觉分和八正道四正勤等等都没有修持,都不可能有大小乘的任何见道,所以四正勤三十七道品就是实修的硬指标。

二十六、如何反观自心贪习

白雪香的观行体验:心有定的时候就能发现,我现在有烦恼,这是习气种子现前了。破这种习气我有个体验,例如看到一件玩物手串之类,心里忽然生起喜爱,继而生出占有欲,然后就拿起来摩挲。这时觉知到,这是贪欲。

然后继续分析,手串就是一段木头,无非弄个机器或者手工打磨,之后刷上一些油漆而已,别无他趣。再观行相类似的东西,比如项链、手镯、挂件之类的物品也是如此,这样尽量细致地观行,以后这个贪手链之类的种子,就被破坏掉,不会再出生了。这样心越来越清净,不会反复发生,不必因为习气现前总去斗争,使得烦恼反而加重。戒很重要,能使心静下来,更细致,心水澄清,思路清晰明了。

评:这样的观行是很好,但是比这更好的观行是什么?是观心,是心趣境,对物生起了贪欲和占有欲。为什么要喜欢手串等物品?不是手串有什么吸引力,吸引了自己,喜欢物品,好像是外物有什么过失似的,其实外物就是外物,四大物质而已,没有过失,它吸引不了你。而你为什么被吸引了?说到底还是自心迷寐颠倒。如何是颠倒的?如何才能不颠倒?喜欢外物,是因为认为外物能为我所用,能装饰自己美化自己,还是因为有个我才去喜欢,物品能满足自己的贪心,从中能获得一种觉受和满足感,注重觉受,就有贪欲。

很多时候,人都是追求一种觉受,只管感觉舒服就行了,不管这种觉受有没有必要,有没有过失,有没有障碍,值不值得,这些都不管,这就是迷惑颠倒。活在世间里,内心充满了无明,盲目的活着,习惯于什么就做什么,跟着感觉走,没有反观力,也不会反抗习惯,随波逐流。观行自己的种种感觉,都有什么实际意义,这个观行比较究竟。观来观去,你就会发现,所有的觉受都没有实际意义,放下觉受天地宽,贪欲没有了,内心才能舒适自在和解脱。

二十七、什么是现量实证

蓝天的观行日记:今早上坐观呼吸,呼吸几次,呼吸顺畅,胸腹温暖舒适,气脉运行清晰,能感知气流运行到两脚脚心处,会阴穴打开。腰部有热流流入。随着呼吸的深入,呼吸压力增大,下巴处微微有些发麻,但明显比前段时间减轻,右胸、右肋部有明显发胀堵塞感,向上辐射到腋下,再向上延伸至右肩胛,通过喉管右侧与右侧下唇相连,隐约还通向右耳根,每次呼吸都能感到这条线路上各各点相互牵引,左侧腋下微微有些发胀,没有其他的状况,随着呼吸观行,右侧以腋下为中心的这条线路由发胀拥塞慢慢变得舒适、热络,并向后侧延伸至后肩。

对全身的觉受观行了一段时间后,就把念头集中鼻子上,观行鼻子部位的出入息。认真听气流通过鼻腔时发出的摩擦声,仔细感受气流流过鼻腔及咽喉时的觉受,慢慢感知到脑部随出入息时发生的变化:脑内有种不断疏通的舒适轻松感,两肩及腋下也有凉丝丝的清凉感,除了鼻部有气流外,脖子的前后左右都能感知有气流围绕,胸腔渐渐打开,能感知皮肤参与呼吸的面积扩大,身体发热增加,全身舒适感增强,右耳有要与鼻子和脑相通的前奏,但到打坐结束时也没有彻底通。

在前几天的打坐中,下巴、下唇和舌头麻胀得很厉害,喉部发紧,于是在打坐的后期,经常思考法义,这样能加强定力,能快速越过上述出现拥塞状况。思考的法义还是“身无常,色无我”,后来就把“无我”作为主要思考的内容,大致思考之后,就把大脑放空,发现这时定力明显增强,体现在呼吸加深、堵塞的地方慢慢化开、身体舒适感增加。

几天前有一次打坐后期,思考法义,后来再观呼吸时,已感觉不到身体,仅仅感觉一束束气流交织在一起,吸气时一大股气流融入其中,呼气时一股气流离开而去。现在微微能感觉到意根现量观察的味道。

评:心再细一些,就会感觉到色身就是一张幻网,由气流编织而成,再以后感觉气流也不真实,色身更是虚幻的了。我这样说的时候,你们那边想一想,就会觉得好像是这么回事,确实是这么回事,但不管你们怎样觉得是这么回事,再怎样确认,都不是真实的感知和现量的感知,都不是实证。如何是现量感知和实证呢?

现量实证,就像蓝天这样的现前观察,我的色身现在确实是这样的,我的感知现在就是这样的,这些法目前正在运行着,能如实的观察到,这才是现量观察现量实证。除此都不是现量实证,可以叫作依理想象,是比量和非量。

所以有些人说我能随文入观,一边听法一边观行,我就是实证了。但是如果这些法目前还没有发生在你的身上和心里,你不能现前如实观察到,那就不是随文入观,那是依理想象,是比量和非量,还没有现量,正在发生的事情你观察到了,才是现量观察现量实证。

好多没有禅定,也不会观行的人,听听法,思惟思惟,就觉得这些法讲得对,确实是如此,很确认,我现量观行了,我断我见了。但这仅仅是推测推导,不是现量观察,还不能断我见,离断我见的距离不知道有多远,也许这辈子还不能断我见,也许几百年几万年甚至几劫也不能断我见。关于什么才是现量观察和实证,大家都应该仔细地加以辨别,不可盲目自信,以至于导致大妄语,这样就非常不好了。

二十八、六根互通互用的基础

蓝天的观行日记:今早上坐观呼吸,气道通畅,胸、腹、肩、背温暖舒适,经过几次呼吸,热流涌入脑部,今天脑部、面部等没有明显的堵塞现象,呼吸压力不大,意念感知全身气脉变化和觉受,后来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

偶尔思考一下法义,突然想起师父前天开示说:要专心感知呼吸,不要意识的推理和引导,现量观察呼吸的运行及生灭。于是就在眼前专心观察呼吸,没经多长时间,在一个吸气过程中,突然“吧嗒”一声,感觉右眼睛和右耳根相通了,紧接着又与脑相通了,感觉右脑部位有些空明。继续观呼吸一段时间,左眼和左耳也相通了,整个脑部变得空明,眼前变得清澈,耳朵对外面的声音敏锐性降低,能明显感到专注力进一步提升,由于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头部,没有感受身体其他部位的受觉。头部在后续的呼吸中有些变化,但不太好描述,就这样一直持续到打坐结束。11月21日

评:在打坐过程中,感觉眼根与耳根和大脑都相通了,这是禅定使得四大发生了变化,变得微细了,胜义根中各根就通融了一些,将来禅定再深时,五根都通了以后,功能作用就会可以互相代替,尤其是意根可以代替五根一部分或者全部的功能,六根互通,六尘可以由一根了别,眼根不仅可以见色,还可以有耳根的闻声功能、有鼻根的嗅香功能、有舌根的尝味功能以及有身根的觉触功能,同理其它几根也是如此,这样六根的神通妙用就现起来了。

众生原本都可以有神通妙用,因为心有阻碍,五阴身就分成了六根,各根各管一部分功能,其功能作用就受到了阻碍,用起来就不那么妙了。要想还本复原,就要把心量打开,各根的功能打通,妙用就会出现了。

感觉大脑通透了,是心清静以后,心念集中,气脉从前边任脉运行到后边的督脉,到达督脉末端大脑部位出现的反应。气脉在后脑胜义根部位,到达头顶,再向下到达整个面部,在印堂穴任脉与督脉接壤之处,一个小周天快运行完了。因为注意力集中,定力增强,心念的意念作用也强,身体会随着意念有所改变,这是三能变识的功能作用,意根的能变作用明显,略显主动性的能变作用。如果意根的意念作用非常大,就会想什么变什么,希望什么来什么,心中所想都能如愿实现。到一定时候,指石为金都有可能,变化一定的境界也有可能。

二十九、什么是舍受

白雪香的观行感悟:舍,舍去了,不要了,或者说没了。受,受想行识的受,受觉,情绪化的一种觉受。舍受,感情比较迟钝,或者说没有情绪。举个例子,对于食物,没有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大部分情况只有个能吃或者不能吃。

再例如,于父母兄弟亲情分离或者团聚,内心没有变化。不会有高兴激动或者失落之类的情绪。再例如,于人情世故冷暖,骂我不会生气,或者假生气,或者生一下气。别人夸我,并不会有沾沾自喜之类的情绪。对别人的责骂或者误会,也不是不屑,也不是容忍,也不是无动于衷。就如一刀砍空气中,或者一拳打海绵上,任别人如何总是没什么!

舍受的内涵是无我,我在舍,我在受。没有我自然就无所谓舍无所谓受了。因为舍受的主体消失了。

评:修行就是要这样的修,不是整天理论一套套的,实际上心行却与理论截然相反。修到无心的时候,就不用谈戒不戒的了,戒是多余的。无心的时候,德行最高,无所求的时候,德行最高。德行高了,才能成为圣贤人,没有品行低的圣贤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