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行五蕴断我见(第二部)
第三章 如何具体观行五蕴(2)
十四、如何观气息断身见
问:修定时总因气动而无法入深定,是否可以从气上观行,以求突破断身见?
答:既然不能入深定,那么观行就不会深入和连续,无论观行什么法都是如此。但是如果观行能做到一心和连续不断,那么禅定就会逐渐深入,定和慧、止与观互相之间有连带的关系,能够互相促进。观气就是观气息,气息也和呼吸有关,那就属于四念处的观行范畴了,从五蕴当中任一法入手观行,都可以断身见,关键是要有未到地定。
身体里的种种气是物质色法,如果观行出气的生住异灭,苦空无常无我,也只能断除色蕴的我见,识心的我见还不能断除。但能把身体中的气观行清楚,也是相当好的,以点带面就能把全身的色法观行清楚,知其来龙去脉,证其生灭变异无常,只断除色身我见也是相当不错的,烦恼减轻以后,再观行识心的苦集灭道,就能容易一些了。
如何观行气从而断除身见呢?俗话说一口气上不来,就气绝身亡,阴阳两隔,气对色身就是这样的重要。气在身体里能够输送身体需要的氧气,带动血液的流动,气血合起来就是色身存活所需要的养料,没有了气血的滋润,色身必灭亡。气是四大种子构成的色法,以风大为主,所以气具有流动性和飘动性,能遍及全身而行,一旦被堵在某处不运行,某处即出现病障。气既然是四大组成的色法,就是生灭变异的无常法,观行气的无常性、变异性、空性,即知是苦性,苦性即非我也非我所。气即非我,由气所支撑的色身同样如此,生灭变异无常,苦空无我。从气这个角度观行,也可以断身见。
十五、空能被看住吗?
问:打坐的时候空掉自己,一心看住“空”可不可以?
答:想空掉自己,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自己,能空的心是自己,所空的法是自己,自己空掉了,就没有能空的心以及所空的法,这样的话,既然已经空掉了自己,那还怎么看住空啊?还需要看空吗?有看住空的看,本身就不空,有能看和所看,能所俱在,就不空了。你所看的那个空,也是有,这是头上安头。
在打坐中空掉了自己,如果起念想保持下去这种状态,那就不空了。住于空境,或者空心静坐,都是纯粹的禅定,不能出生无我的智慧,必须在定中起观,才能出生观慧。这在六祖坛经里六祖已经批驳得很清楚了,读书的时候感觉很清楚,一到实用的时候就糊涂了。在定中没有观照法义,没有观行,没有疑情,就不能出生智慧。比如念佛定,定得再好再深,里面没有疑情,没有观行,没有参究,怎么能出生智慧断我见或者明心呢?
什么是观行?比如世俗法方面,有些人和事经历多了,慢慢就会看透了,以后就不在乎了。观行也是这样,看多了,就会看透了。看透了是什么意思?人接触时间长了,就会看明白这个人,就会有所取舍,进而决定是否继续交往,观察自己也是一样的,五蕴身心时时观行,时间长了,就会看透了五蕴,道理是一样的。智慧好一点的,可能会早一些看透,智慧非常差的就得后世看透。但这个基础必须打下来,功夫必须要做。
十六、心空无为有为不空
学佛修行人在人群和独处中,应该减弱自己的存在感,不要太在意自己,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不要争强好胜,不要事事都要第一。自己不是真实存在的,对方不是真实存在的,群体不是真实存在的,没有第一第二,没有最好最差,都是一个虚拟的名相。如果一个人心里总想着我要战胜所有人,我一定要比所有人都好都强大,总想要出人头地、出风头,希望所有目光都注视自己,这样的想法,我性非常重,与无为不相应,与圣人的心不相应,很难断我见成为圣贤人。
圣人心空无为,没有这样的心性。越要突出自己,心性越在人后,圣人都与此相反,没有自我存在感,做有为事心却无为。只有一心为大众的人,才能有资格成为圣人。
十七、虚相假相都有虚假之用
真空,就是指如来藏,真实而性空,祂心体里一法也无却又能变现一切法。妙有,就是五阴十八界法的相虽然是有,可实质是无,都是如来藏变现出来的虚妄法。虚妄法虽然虚妄,也不能说都不存在,因为众生分秒刹那都在用,用五阴吃饭穿衣走路,用五阴生活,众生活在虚妄的十八界里,见的是假色,听的是假声,嗅的是假香,尝的是假味,觉的是假触,识的是假法。见听嗅尝触识,都是五阴的作用,所以不能否定五阴表面的存在现象。
五阴虽然不是真实的存在,但还有虚妄的存在这种方式。明明众生每天都在用五阴,却还说五阴不存在。心里真能认可五阴确实是虚妄的时候,那就是断我见了,愿众生都如此。如果否定五阴的虚相也不存在,也不能断我见,因为不能观行五阴十八界,就不能看清五阴十八界的虚妄不实性,也就不能断除我见,所有的无明烦恼都不能消除。
十八、一切法皆为假名
譬如国家,单个一个人,不称为国;既然单个人不是国,多人也不是国,那么十亿人也不是国。国何在?假名也!是故一切法皆为假名,无有其实,真如除外。同理,一个头不称其为人,一个胳膊不称其为人,一条腿不称其为人,组合起来,也不称其为人。何为人也?无人!是为假名,无有其实!一切法皆为假名,无有其实,真如除外。
何为某某其人?无某某其人,头目脑髓都不是某某其人,胳臂腿脚也不是某某其人,思想觉知观念受觉,也不是某某其人。和合起来,更不是某某其人,但不离此法而见某某其人。若有人骂某某其人者,能否骂到某某其人?不能!若有人打某某其人者,能否打到某某其人?也不能!某某其人空,打骂皆为空!无有其人其事。
十九、五阴为什么是假相?
问:为什么说尊贵的五阴和卑微的五阴都是假相?又为什么心经里说诸法都是空相不生不灭?
答:譬如说小孩用积木堆积房屋如何又拆掉,之后再重新堆积再拆除,反反复复不断的堆积和拆除,房屋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生了灭灭了生,因此说房屋是虚幻的,是假相,是空相。而积木却总存在着,不会毁坏,只要积木存在,孩子又不厌腻的堆积,房屋就会不断的出现和存在,因此说房屋就是总存在着的空相,不生不灭。
同理,五阴是用七大种子构成的,因缘具足的时候七大种子就把五阴搭建出来了,因缘散去的时候,五阴就散去,又回到原始的七大种子状态,因缘再具足的时候,七大种子再次搭建出五阴,这样五阴随着因缘业力不断的产生和灭去,不管七大种子依有福的业种和因缘建造出的尊贵五阴,还是依无福的业种和因缘建造出的卑微五阴,都是假相和幻化相,都是空相。
五阴灭去,还剩下七大种子,然后这七大种子在因缘又具足的时候再次组建五阴,反反复复的不断出生五阴,这样依靠着七大种子五阴就能永远的出生,永远的存在下去不断绝。那么从这个角度和意义上来说,空相的五阴也就是不生不灭的了,众生就会永远的流转下去。有七大种子有业种有因缘,能奈五阴何?
二十、如何正确认识识阴(一)
《持世经》原文:佛告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正观察选择识阴。菩萨摩诃萨观非阴是识阴。颠倒阴是识阴。虚妄阴是识阴。何以故。持世。是识阴从颠倒起。虚妄缘所系。从先业有。现在缘所系。属众因缘。虚妄无所有。
释:佛告诉持世菩萨说:什么叫作菩萨摩诃萨正确的观察和认识识阴?菩萨摩诃萨观察并没有什么阴叫作识阴者,识阴无所有。颠倒阴是识阴,虚妄阴是识阴。为什么这样说?持世,因为识阴是由于颠倒心而出生的,识阴是由虚妄的业缘所系缚的,识阴是由过去世的业而生出来的,是由现在的业缘所系属的。既然识阴是由于众多的因缘和合才出生的,识阴就是虚妄无所有的,是空的。
证得识阴粗相的虚妄,是无生忍,证得极细相的虚妄,是无生法忍。本来无法,在无法当中,由因缘力强行建立起识阴,识阴就是虚妄虚幻无所有的。容忍这个理存在,就是无生忍或无生法忍。
原文:忆想分别起。从识而生。有所识故。名之为识。从忆想分别觉观生。假借而有。有所识故。数名为识。以识诸物故。以起心业故。以思惟故。众缘生相故。起种种思惟故。数名识阴。从有所识。有识像出。示心业故。摄思惟故。数名识阴。
释:识阴是由于意根的忆想分别而生起的,是从阿赖耶识中而生起的,因为识阴有识别的功能,所以叫作识阴。因为识阴是由意根的忆想分别的觉观出生的,是假借众多因缘而有的,又有识别的功能作用,就堕于五阴数中,名为识阴。因为识阴能识别诸法的缘故,能生起心的业行的缘故,因为识阴能起思惟的缘故,有众多因缘和合相的缘故,能起种种思惟的缘故,就堕入五阴数中,名为识阴。
原文:或名为心。或名为意。或名为识。皆是意业分别故。识阴所摄。识相识行识性示故。数名识阴。如是非阴是识阴,不生不起不作,但以颠倒相应缘。虚妄识故,数名识阴。
释:识阴或者名为心,或者名为意,或者名为识,都是属于意业分别,属于识阴所摄受的,有识的相貌、识的运行和识的性质显示出来,堕入五阴数中,名为识阴。像这样的本没有阴入的阴名为识阴,识阴其实本没有出生,本没有起用,本没有什么功能作用,但却因为颠倒的相应的业缘,虚妄的识别诸法,就堕入五阴数中,名为识阴。
原文:何以故。是识阴从众因缘生。无自性。次第相续生。念念生灭。是识缘不生阴相。何以故。是识阴生相不可得。决定相亦不可得。生相不可得故。决定相不可得故。根本无所有故。自相无故。牢坚不可得故。
释: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识阴是从众多因缘和合中出生的,因此并没有识阴本身的自体性。识阴是有次第地相续地出生的,念念都是生灭的。这样的识的缘不会出生阴入的相貌,为什么呢?因为识阴出生的相貌是不可得的,识阴没有出生,也就没有出生的相貌,识阴的决定有相也是不可得的。识阴的出生相不可得,决定有的相不可得,识阴从根本上来说是无所有的,识阴的自体相也是无所有的,识阴的牢固相也是无所有的。
二十一、如何正确认识识阴(二)
《持世经》原文:智者正观察选择通达。非阴是识阴。凡夫于非识阴生识阴相,以觉观分别忆想。颠倒相应。虚妄所缚。强名为识阴。贪着是识阴。依止所识。依止识种种示思惟故。生起识阴。是人种种分别。贪着内识。贪着外识。贪着内外识。贪着远识。贪着近识。以识相故。分别起识阴。
释:有智慧的人应当正确的观察、抉择和通达,所谓的识阴本来没有阴入自体的性和相,没有识阴而假名为识阴,而凡夫却对本不是识阴的法生出识阴的相貌,用自己的觉观、忆想和分别,与颠倒心相应,被虚妄相所束缚着,强名为识阴。凡夫贪着虚妄相为识阴,依止于虚妄的识别性,依止于识阴,种种示现识阴的思惟功能性,生起识阴相。
凡夫人种种分别,贪着能识别身内尘的内识,贪着于能识别身外尘的外识,贪着于内外识,贪着于过去未来遥远的识,贪着于现在眼前的近识。因为虚妄地了别识心的相貌,了别虚妄的识心相貌,就把这些虚妄的相貌执为识阴。
原文:是人以忆想分别。若心若意若识。假借强名是心是意是识。如是知种种心相生。是凡夫贪着识阴。为识阴所缚。心意识合故。起种种识阴。分别虚妄事故。以一相故。以决定相故。能得是心是意是识。能得分别爱着。
释:凡夫人凭借忆想分别,说这是心这是意这是识,假借识心的相貌,强名为心为意为识,这样分别以后,心中就生起了识心的种种相貌。凡夫人因为贪着识阴,就被识阴所束缚,心、意和识和合起来,才显现出识阴,于是心中就生起了识阴的相貌。因为识阴能虚妄地分别种种事相的缘故,因为虚妄地见到识阴和合相的缘故,因为心中决定识阴有相貌的缘故,凡夫人就执为是心是意是识,并且加以分别和贪着。
原文:是人依止识阴。深贪识故。亦得过去识阴。贪着念有。亦得未来识阴。贪着念有。亦得现在识阴。贪着念有。诸凡夫于见闻觉知法中。计得识阴。贪着念有。是人贪着见闻觉知法。为识阴所缚。贵其所知。以心意识合系故。驰走往来。所谓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皆识阴所缚故。不能如实知识阴。
释:凡夫人依止于识阴,因为深深地贪着于识阴的缘故,也执于过去的识阴,因为贪着识阴,执识阴确实有,于是就执未来的识阴,因为贪着识阴认为识阴确实存在,也执着于现在的识阴。
因为贪着识阴认为识阴是实有法,诸凡夫人在一切见闻觉知的法中,计着执为是识阴的功能作用。因为贪着计着识阴为有,凡夫人就贪着于见闻觉知之法,被识阴所束缚,宝爱珍贵着能知能觉之法。因为心、意、识三者和合起来共同系缚其心的缘故,凡夫人就在六道里不断地生死轮回,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从此世到后世,从前世到此世,都是因为被识阴所系缚的缘故,不能如实了知识阴、看破识阴。
二十二、如何正确认识识阴(三)
《持世经》原文:识阴虚妄不实。颠倒相应。因见闻觉知法起。此中无有实识者。若不能如是实观。或起善识。或起不善识。或起善不善识。是人常随识行。不知识所生处。不知识如实相。
释:识阴是虚妄的,不是实有之法,是妄见之法,与无中见有的颠倒心相应,因于能见能闻能觉能知的法而生起,在所谓的见闻觉知当中,并没有实在的识心来见闻觉知。如果不能像这样的如实观察识阴,就会生起造作善法的识阴,或者是造作不善法的识阴,或者是造作善法和不善法的识阴。这样的人心常常随着识阴而流转,不知道识阴所出生的处所,不知道识阴的真实相貌。
原文:持世。菩萨摩诃萨于此中。如是正观。知识阴从虚妄识起。所谓见闻觉知法中众因缘生。无法生法想故。贪着识阴。是诸菩萨如实观时。知识阴虚妄不实。从本已来常不生相。知非阴是识阴。想阴是识阴。幻阴是识阴。
释:持世,菩萨摩诃萨在见闻觉知中,能如实地正观识阴,了知识阴是从虚妄的识当中生起的,也就是在见闻觉知的法中,由于众多因缘生起了识阴,在本没有法中生起了法的念想,于是就贪着识阴。诸大菩萨这样的如实观察的时候,就知道识阴虚妄不实,是从本以来从来没有出生过的。也知道没有识阴本体相貌的就是所谓的识阴,知道有心念思想流转的想阴也是识阴,种种虚幻的阴入法就是所谓的识阴。
原文:譬如幻所化人识。不在内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间。识性亦如是。如幻性虚妄缘生。从忆想分别起。无有实事。如机关木人。识亦如是。从颠倒起。虚妄因缘和合故有。如是观时。知识皆无常苦。不净无我。知识相如幻。观识性如幻。
释:譬如幻化不实的人的识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内外的中间,识心的性质也是这样,是幻化性的,由虚妄的缘法所出生的,是从忆想分别而生起的,没有实在的分别性,犹如设置了机关的木头人。识阴也是这样,从颠倒的心行中而生起,虚妄的因缘和合起来才有的识阴的作用。像这样正确的观察识阴的时候,就会知道识阴都是无常的苦的不净的无我的,知道识阴的相貌是虚幻的,观察识阴的性质也是虚幻不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