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与意识
第八章 现行熏种子种子熏现行(2)
十四、心理学上有个与潜意识沟通的方法,里面介绍了用意识疏导意根的方法,学习这种方法,可以用在佛法的修证上,让意根承认五阴无我之理,承认任何一种佛所讲的真理,从而能快些证得佛法。
降伏意根,战胜自己,就在于意识如何有效的引导意根,疏导意根,从而成功的改造意根。改造意根,有时需要狠,有时需要柔,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这就需要意识要有很多的善巧方便,手段要适宜,学会软硬兼施。当领导的,会领导别人,也应该会领导自己。意识与意根,究竟谁是领导,谁是被领导?其实是互相领导,意根改造彻底以后,就不用意识再当领导了,永远是意根自主作主。
十五、意根对意识的拖累
如果意识能作主,不受意根的操控,那么我们学佛修行就是一件很轻松、很容易、很快速的事情了。意识学习了佛法,就明白应该如何做,那就如何做去了,根本不用管意根同意与否、支持与否,这样有多简单!如果意识明理了,不用管意根懂不懂,接受不接受,马上就开悟,烦恼去除的也快,禅定生起的也快,很快就能转识成智。意识想到什么就能做到什么,这样佛法的修学和教育该有多么轻松和简单,每个人的改变也就非常快速了,成佛就不是一件难事。可实际上不是这样,修行难就难在意根上,意根非常不好办,难于管理和改变,祂无明深重,又不懂理,到处攀缘执取,却要时时处处作主,意识很难应付祂。
最初学佛是意识偶然有缘遇到了佛法,意根却不知道佛法为何物,意识学习了以后,才告诉意根这是佛法,对自身有何益处,意根才能接受下来,懂一点点。其实是意根先遇到的佛法,只是祂不知道是佛法,也不了解,就交给了意识。这样意识就背负起了自学和教意根学的责任,很是辛苦,不断的受意根习气的阻碍和拖累,持戒不容易,修福布施也不容易,修定就更不用说了,想消除烦恼,难上难。
意识好不容易熬到断我见了,把意根的深重的我剔除一些,这才轻松一下,不用再跟着意根下三恶道受苦了。可是发个大乘菩提心,行菩萨道,却又受意根的自私心理阻碍,跟意根好说歹说,终于把菩萨六度修得像个样子,明心开悟了,这才真正的进入佛门里,然后再跟意根的我执法执较量,最后终于完完全全彻彻底底降伏了意根。把祂的无明全部铲除,解除了意根的全部盔甲,扬眉吐气的登上法王的宝座,从里到外,一身的轻松自在,三大阿僧祇劫的艰难奋斗路程就结束,太不容易了,人也从梦里完全醒过来了,也只觉得是转眼之间的事。
十六、意识要如何熏意根?意识对一切事理都要如理作意,如理思惟,善思惟,这同时就让意根了解了正理,意根慢慢的就能与正理相应,这就叫作熏习意根。意识一定要思惟,不思惟就不能熏染意根,因为思惟的内容刹那刹那都会传递给意根,意根就此进行思考思量权衡,起自己的认知。意识应该常常思惟正理,让意根随顺,意根受熏后也能形成新的惯性作用,旧有的不良习性就改变了。
十七、意根的习气种子存在如来藏中,改变意根的烦恼习气,本质上就改变了如来藏中的业种,业种改变,后世的习气就改变。现行可以熏种子,意识通过学习正确的佛法知见,有了智慧,以此智慧引导意根熏染意根,意根受意识的熏习,就能改变习气,意根的心行作为种子就存入如来藏中,将来意根就现行改变以后的心行,身口意行就改变了。因此说改变意根,就改变业种。
十八、如何降伏意根的遍计所执性
意根普遍计度执著一切法为我为我所有,一切法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只要是第八识变现出来的,意根都能缘着,并且执取为己有。但祂要有侧重点的执取,如果全部同时都执取,那就会心乱如麻精神崩溃,最终什么也不能得到,所以祂也根据具体情况,根据自身条件来选择执取某些法,有时执取这些法,有时执取那些法。祂把第八识变现出来的法,都当作是自己所有的,都当作是自己的功能作用,这就是错执,是非量境界,所以才不得解脱,不得成佛。意根在凡夫位最主要是执取五蕴十八界为自己,执六识的功能作用为自己的,把一切法都据为己有,这正是祂无明的表现。
我们要想得解脱,就要慢慢的剔除祂的无明,改变祂的愚痴性,让祂认识法界实相,才能断除祂的执著性,从而走向解脱,成就佛道。我们的意识就要常常思惟佛法,告诉意根这是虚妄无我的,那也是虚妄无我的,一切法都不是我,也不是我的,不要执著贪爱了。凡是自己所能接触到的,都是第八识给变现出来的,都是幻化,都不真实,意识常常这样思惟,意根就会放松其执著性,思惟五蕴的虚妄,祂就不会把五蕴当作自己来执著,解脱就有希望。并且努力实证第八识,让意根知道,一切法都是第八识变现出来的,都不是我的,意根以后就能有正见,就能破除无明愚痴烦恼惑,慢慢就能得解脱,并且获得大智慧,转识成智,究竟成佛。
十九、学佛修行以后,首先能改变意识心,因为意识的智慧性比较强,会思惟、分析、判断、推理、比较等等,接受能力比较强,领悟性高,所以就能先受熏陶和教育,改变比较快。意根第七识改变就很难,因为祂是我执识,从无始劫到现在一直存在,从没有间断过,所有的烦恼习气都积存得非常深厚,固执如坚冰,而且一切事不管大小都作主说了算,这种固执性短期内难于改变。执著主要是指这个心,要想改变祂,就得需要意识心长期熏陶,不断地说服教育。
修行首先要通过意识的观行,让意识和意根确认五阴确实是虚妄的,不是我。意根确认此理以后,慢慢心行就会改变了,不再执五阴为我,执著就减轻,我慢才能断尽,意根对自我的执著也会断尽,这样才能出离三界世间生死轮回苦。如果没有断我见,成为初果,就说要断执,那只是空喊口号,永远做不到。如果不用断我见,就能断意根对自我的执著,那么佛世的外道们早就断了,又何必世尊自己亲自到这个五浊恶世来,披上垢腻的衣服,受尽辛苦,传授解脱之法呢。
二十、感觉很困时遇到自己喜欢的游戏为什么就不困了
意根喜欢玩游戏,心着于游戏,贪着游戏之乐,祂就不断的作意和抉择于游戏,意识心就不断的玩乐,不能灭去,意根越感兴趣,意识的精力越高度集中,这样意识心就产生了兴奋心理,不困了。如果意根对游戏不感兴趣,意识就会兴趣索然,困意袭上心头。
一切事情都是由意根作主说了算,睡不睡觉由意根决定,祂要是喜欢什么,意识就得专注作什么,精神状态就兴奋,意识就不能灭去睡觉。依此理,我们就得让意根喜欢佛法,这个所谓的让是意识心通过思考佛理,来熏意根教育意根,使得意根对佛法感兴趣。意识受善法熏,再去熏意根,意根就能发生改变,去除恶心恶习,变成善心善习。善的种子就存入第八识里,第八识里恶的种子就消除,这就是现行熏种子。
意根变善了以后,如果遇到了恶法,祂就不会让意识去行恶法,从而控制和改变了意识,这叫作种子熏现行。所以修行是修什么,我们心里应该清楚。意根如果不被熏习改变,无论意识心如何认识,所理解的那些理论都没有用,因为意识不作主,只有改变主人的心,改变领导者的心和做决策者的心,才能改变一切。
二十一、要想改变意根,就要用意识的正思惟去纠正和影响意根的不正思惟,熏染意根,让意根也要具有正确的思惟,懂得正确的佛法之理,以让祂作出正确的抉择,减少贪嗔痴烦恼和习气。尤其是在重要的事情上,意识要多思惟正理,传递给祂善的如理的可行的观点看法,供祂思量参考抉择,如果发现祂的抉择仍然不对,就暂缓行动,再次思惟正理,再找依据证据说服祂,这样祂也许就能信服,按照意识的正思惟而作抉择,这时才可同意意根的决定,并执行和操作。
二十二、忏悔的力量和结果
当面忏悔,就能消除两个人如来藏里的种子,但是必须是这个人要诚心忏悔,那个人也要诚心接受忏悔,这样才能解怨释结。为什么要诚心忏悔和诚心接受忏悔呢?诚心、真诚,就代表着意根从心往外的悔过,意根从心往外的接受。只有意根悔过和接受,两个人的如来藏才会重新做记录,就把两个人如来藏里从前的业种改变了。因为如来藏里原来的业种消除了,两个人也就没有怨结了。
地上菩萨改变自己如来藏里的业种,就是利用意识熏染说服意根,让意根看清自己烦恼习气的危害性,从而决心悔过,这样自己的心性就发生了变化,如来藏里的业种就消除了。地上菩萨因为其甚深禅定力和智慧力,以及福德力,就能通过改变自己意根的心行和习气,清净自心,就把自己如来藏里的业种消除掉。
而意识装模作样的假忏悔就没有什么实际作用,还往往被人识破心机。意识想忏悔却拗不过意根的烦恼习气,这该如何是好?那就应该常常谴责意根。只要会谴责别人,就能会谴责自己,谴责自己就是谴责意根,把自己的不善的心行都要揭发出来,暴露出来。尽管意根不愿意不高兴,有时也要这样作。如果意根实在接受不了,习气太重,那就不要勉强,一点一点试探着来,不要操之过急,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意根破罐破摔,也是很要命的。
二十三、意根是六根中的最后一根,是我执识,时时处处执著一切法,生生世世的烦恼和习气都眠藏跟随着,所以意根就有一种惯性力量。有一句话叫作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暗指意根的习惯势力非常强,在母胎里就能表现出来,不用后天学习和环境熏染。我们身口意的一切行为造作都有一种习惯,就是意根的习惯势力。要想改变这种惯性,就要学习正确的佛法,意识有了正知见,遇事就会思惟分析抉择,这个过程就是熏习意根的过程。意识常常思惟此事如法彼事不如法,刚开始意根可能不接受,时间长了心里明理了,意根也就能认可而改变自己,心行就会发生变化,身口意行就会发生改变。
意识的如理作意思惟能熏染影响意根,常常思惟正确的法理,意根就能慢慢接受意识所思惟分析的正理,烦恼和习性就能减轻和改变。六个识所做一切事不管大小都要传到意根那里,意根就会根据这些信息决定下一步做什么,如何做,祂有可能听从六识的抉择,也可能不听从,仍然按照自己的固有的习惯作抉择,这样六个识就得按照意根的烦恼习惯做事。只有长期熏陶意根,六识常常给意根传送正确的报告,意根慢慢才能发生改变,修行就得力了。
二十四、意识的后天我执性,由后天的外缘力以及邪教邪分别而有。意识的这种我执性必然熏染意根,反过来增加意根的俱生我执性,使意根的俱生我执种子势力更大。意识如果受到了正面的教导和熏染,很容易降伏这个我执性。但也只是降伏而已,意根的我执不断除,就会不断的控制意识,意识的我执性也很难断除。
分别性,意识是最强大的,因为其思惟敏捷、深细而广泛,但是意根也有分别性。我执、执我性,虽然意识也有,但还是以意根为主,执著性主要是指意根的,我和我性主要是指意根的;因为意根把一切法都当作我和我所有的,把第八识的作用当作我的作用,把六识的作用当作我的作用,实际上意根就是把意根自己当作我,一切法都归意根所有所用,第八识和六识、五蕴只不过是意根所用的工具,归意根所有罢了。那么意根的我执就是执著意根自己,执著自己所拥有的所有工具罢了,从这点上来讲,意根一定有证自证分,只是意识智慧不足无法了知到意根的证自证分功能。
意识由于了别性强,容易接受现实和现前的境界熏染,因此意识被降伏的比较快,转念也比较快;意识一转念,就要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信息传递给意根,以熏染意根,让意根转变,意根一转变,业种就改变,后续的心行就转变。如果意根还没有被意识熏染成功,遇缘就要现行原来固有的习气惯性,那么意识就无力阻挡了。
意识无力阻挡,意根的习气惯性要如何现行出来?意根一定要通过意识和五识这些工具来现行表现自己的习气惯性作用,祂会充分利用六识的工具来运作,否则祂无法表现自己,无法展露自己,无法发作。因此说,在修行上仅仅是降伏了意识,没有降伏意根,那就没有多大的实际作用,意识时时处处督导意根,总有控制不住的时候,意根牛的野性确实很难驯服。
二十五、意识知好知坏,意根与之不同步,意根不管意识如何认为,就按照自己固有的观念行事。意根很固执,祂认为好就好,不好也要去做,意根认为不好就不好,再好也不做,这就是意根的习气惯性使然。
意识要如何熏陶意根扭转意根?有时候意识的力量比较强,对意根控制力比较大,能够操控意根,意根不得不随从意识的想法而决定做事。但意根总有挣脱束缚的一天,不能总顺从意识。所以意识必须以理折伏意根,不能总是强制性的,意根明理就会自动自觉的如理抉择。以理说服意根的过程,就是熏染熏陶意根。
当意根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时,就愿意听从意识的思惟分析,听从意识的意见,其行为就能有理智。明知不对非要做,是意根没有理智的行为,如果能听从意识的劝告,就是意识的理智占上风,明知故犯就是意根的无明习气占上风。
二十六、三四果人生来心地就清静,因为意根已经断除烦恼了,不会再生起烦恼,但是如果意识受到环境的熏染,再去熏染意根,也有可能要出现轻微的烦恼,再证果和修出初禅定以后,无论意识和意根都不会受熏染起烦恼了,只是习气有时还会现行出来。
意根一旦心地清净,外表就无所谓了。断了烦恼的菩萨,很多时候都不在意外表,只是为了影响摄受众生,才着外表的相,但心里已经没有相了。所以很多时候,菩萨为了度化众生,身口可以随顺众生,心地仍然清净。成佛以后,心地是极为清净的,与如来藏一样的清净,因此就不用任何戒律来规范佛的身口意行,犹如不需要用戒律规范如来藏一样。因为如来藏心地本来就是清净的,没有任何不规范的心行,那么如来藏随顺七识所造作的任何恶业和犯戒之事,都不属于如来藏的恶业,如来藏不承受任何果报。同样,佛的心行已经彻底究竟清净了,为了度化众生而显现的恶人恶鬼等等相貌,所作一切事都没有恶业果报,心地极为清净故。
地上菩萨在六道里什么色身都可以显现,什么事都可以做,也许在一般人眼里是不清净的,可是菩萨自有其原则和规范,只要心地清净,一切为了佛教和众生,目的纯正,无我无私,就不犯任何戒行。比如观世音菩萨为了度赌徒,就现赌徒身与赌徒赌博,最后把赌徒度入佛门。观世音菩萨参与赌博,却没有一丝喜好赌博的心行,不与赌徒的心相应,就没有赌徒的恶果。相反以此特殊手段度脱赌徒,其福德无量,如果赌徒之后能成为佛教的栋梁,观世音菩萨的功德也无量。
释迦佛作菩萨时,为了救一个肆意想谋杀菩萨的人免下地狱,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杀了这个人,宁愿冒着自己下地狱的危险,也让被杀者免予地狱的恶果。释迦佛以如此手段不但救了五百菩萨的生命,也救度了想谋害菩萨的恶人,免于多少大劫的地狱恶报。瑜伽师地论菩萨戒里规定,如果遇到众生应该得度者,宁可犯戒也要去度,如果怕犯戒而不去度,就违犯菩萨戒。可是菩萨在造作所有这些行为中,心行始终是清净的,只为了众生得安乐,不为自己得解脱,心地近乎于如来藏一样,有何戒行可犯!
二十七、因为第七识意根到处攀缘一切法,意识就要了别一切法,了别之后就要出现各种念头,念头是这样来的。如果意根的攀缘执著性得到降伏,意识就会安静下来,不会起各种念头了。所以降伏了意根,修定才能成功,才能得到较深的禅定。要降伏第七识意根,就要让意识思惟万法的虚妄无常性,然后传递给意根,让意根受熏。
意识思惟的越深细,意根越容易受熏,越明了,攀缘性就会减弱,执著就会减少。想办法让意根多明理,首先意识自己就得多明理,常常进行正确的闻思,把所思惟和明了的理再传递给第七识,以此熏染和改变意根,意根就会得到有效的降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