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意根與意識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1-04-28 22:35:53 閱讀: 1346

第一章 意根與意識的區別

一、初學佛的人,很難分清六七識,因爲兩個識都對應和分別同一個法塵,連接的又非常緊密,又都是識心,體性比較接近,功能作用相似,很多人或者說無數人都把兩個識混淆在一起分不清楚,往往把意根的功能作用當成是意識的功能作用,因爲不識意根真面目的緣故。第七識這個識很特殊,既是根也是識,既屬於六根當中的根,也屬於識心當中的識,有根的作用也有識的作用。

六、七兩個識的體性很微細,比前五識的體性微細得多,所以不容易明了,需要我們多學二者的體性,然後再去細心觀察體會,才能初步掌握六七識體性,從而增長智慧。六七識體性有很多差別,作用也不相同,第六識是對法塵的了知、分析、判斷、思惟、觀行、觀察、推理、憶念、回想等等的一切心識活動,第七識能對一切法做總體的考量和認知,是能緣一切法,隨時隨地做主宰做決定的識心,是出生六識的根本緣。

二、分清意根與意識各自的功能作用,各自的影響力,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關鍵是何種人能做得到,做到什麽程度,什麽人做不到,這就在於每個人的智慧程度了。而智慧的程度也受制於煩惱的輕重程度和習氣的輕重程度,也在於禪定的深淺程度。智慧、禪定和心的清淨程度,這三者息息相關,緊密相聯,不可分割。

意識的體性、功能作用,也許相對於意根的體性和第八識的體性比較容易掌握一些,但是極大多數人仍然無法把捉,仍然處於懵懵懂懂狀態。爲什麽會如此呢?主要是這些法還是比較深細的,如果對佛理了解的不深透,知見不足,内心浮躁,缺少禪定,那就無法細心思惟觀行意識本身的運作,沒有現量觀察智慧,因此比較粗淺的意識體性也觀察不清楚。

這其中也有煩惱遮障的原因,說到煩惱,一般人都認同貪和嗔,不知道愚癡無明也是煩惱的一部分,而且是最主要的部分,是煩惱的根本。愚癡就是心地不明,沒有智慧,沒有正知見,其根本原因也是福德不足所致。如果沒有煩惱的遮障,智慧就很廣大了,意識就能轉識成智,能明了更多佛法之理,能現量觀察很多法的運行,其智慧無法具體言說,又深又廣又細,凡人無法想象。

意根的功能體性,一般人如果沒有過來人引導都不能現量觀察,因爲意根的運行行相太隱秘,太深細,初地以上菩薩能現量觀察到一小部分,地前菩薩依善知識教導也許能比較充分的理解,也許能體會到一點點。未開悟者依善知識教導也能証得意根,了解到意根的極少部分功能作用,也能有一些體會,但是可能還談不到現量觀察。

地前菩薩很難現量觀察到所有法在運作過程中,意根與意識是如何協調一致互相緊密合作的;很難分清各種法在運作中,哪些是意識的功能作用,哪些是意根的功能作用;很難分清對於法的了別作用到底是意根的還是意識的,對於法的思量抉擇作用到底是意根的還是意識的,很難分清各個心所的作用到底是意根的還是意識的,更不能分清意根的心所法都有哪些,分不清每個衆生的心所法都有什麽樣的差別,不同階段的修行人的心所法都有什麽差別。如果地前菩薩煩惱輕微,遮障小,智慧較爲深廣,可以依靠善知識的教導,分清意根和意識的一部分體性,煩惱重和無明重的人就無可奈何了。

三、每位意根首長得到的情報信息,他自己還需要思考分析斟酌否?還需要研究加工否?還需要從戰略戰策上作以安排部署否?即使完全同意六識參謀的意見和建議,他是否也要經過自己的思考、研究、分析、判斷,有自己的心思活動,最後才能同意和抉擇?參謀下屬和首長,是否需要有各自的心理活動、各自的智慧計謀、各自的手段、各自的經驗等等?當然是需要的,互相之間不能代替,各有各的思想觀點和抉擇,意根和六識也是如此。

外人只能看到下屬參謀的調研工作,看不到首長在決策之前對情報的思考加工過程,於是就說這些決策以及決策之前的工作都是下屬參謀做的,首長並沒有實際做什麽,只是拍板而已。這樣說是否實際情況?我們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甚至比這還要多的人,只能看到下屬的工作業勣,根本看不到首長的辛苦,因爲接觸不到首長,看不到首長工作決策的過程,就認爲一切工作都是下屬參謀完成的,首長只不過同意點頭決策而已。

學佛之人往往都是對於自己不知不証的法加以否定,看不見就說沒有,只信自己,不信自己智慧的不足,這是普遍現象,謗法就是這樣造成的。六識論者在娑婆世界遍地都是,因爲証不得第八識,証不得意根,觀察不了這兩個能變識的功能作用,就加以否定。還有一些人,雖然相信有第八識,或者是稍微証得了第八識,但是因爲不能証得意根,不能現前觀察意根的運行,就否定意根的各種功能作用,成爲七識論者,這也很成問題。

四、問:意根有慧心所,雖然較劣(尺有所短),但是有意識作爲其所敺使的工具後(寸有所長),兩相結合,盡可揮灑人生,遊戯於法界,十分的伶俐。這期間能不能分清誰在決策,誰在思惟分析,誰比誰在決策中的作用更大,誰在其中影響支配結果?

答:在世俗界裡,尤其是在六識所接觸得到的六塵境界裡,對於六塵境界的了別和造作作用,除了第八識之外,幾乎都是第七識和第六識和合運作出來的,而且二者體性接近,聯繫過於緊密,難捨難分,對於二者的功能作用很難劃分清楚,往往要張冠李戴。但是如果禪定功夫好,思路清晰,也能把兩個識的功能作用分清楚一些。

八個識都能在各自的了別範圍内做決策,決策是思心所的作用,八個識都有各自的思心所,由於分管的範圍不同,抉擇決策的内容就不同,權力大小也不同。六七識的決策作用究竟誰大誰小是不一定的,總體來說、一般來說、大多數時候都是意根的決策權大,意根多數時候有絕對的決策權,不容意識分說;只有在意根沒有經驗拿不定主意的時候,或者是意識的智慧很高有說服力的時候,意根才聽從意識的決策和主張,再作最後的權衡和決策,最後的決策權永遠在意根手裡,祂總是大權在握。

意根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就無法抉擇,很多時候了別六塵的智慧不足,同樣無法作決策,這時候就要依靠意識了別的結果,進行總體權衡思量,然後再決策。因爲意識了別一切法細致入微,有細致分析思考的能力,有推理判斷的能力,有想象思惟的能力,邏輯性強,對六塵境界掌握的信息就比較準確,意根就要依靠意識這種能力,掌握一切法的細節和全貌,再作以總體的全方面全侷性的思量,可以叫作高瞻遠矚,最後做出決策,六識就要執行。從這裡可以看出,意識能影響支配一切法的運行和結果,意根本來的固有的習慣和經驗也能影響一切法的運行和結果。至於說影響力哪個大,這是不一定的,要看具體情況而定。

五、定中出現什麽境界都屬於六塵中的法塵境界,都是意識了別的内容。心裡現出一個境界相,識心就知道了,這是獨頭意識的知。因爲這個境界相和外邊的六塵境界沒有關係,屬於獨影境,所以只有獨頭意識能了別。

意根也知也了別,而且是先知先了別。但是意根不能具體而細致的了別,況且意根了別了境界,究竟祂了別了什麽内容,我們也就是意識還是不知,了解不了祂到底了別到了什麽情況。如果意根能獨自處理任何境界,也就不需要意識來了別六塵境界,如果意根能夠細致了別,知道具體内容,意識就沒有必要出生了。但是當意識轉識成智以後,就能逐漸的觀察和了知到意根的思想和了別内容。

現在我們知道一個總原則,就是意根能知道很多法,知道的可能不細,比較粗略,知道一個大概大體,但是不管祂怎麽知,意識由於無明的遮障還是不知,那就是我們不知。我們學佛修行一方面就是讓意識轉識成智有大智慧,把意根所知的法全部挖掘出來,我們就能有智慧知一切法。如果意識能知一切法,那我們就能夠很好的處理任何境界,那時候於法就無礙了,生活在世間就會很自在。

六、意根與意識,幾乎黏在一起,不好分開,要証得意根觀察意根,就非常不容易,也許比觀察第八識還要困難一些,愚者難分根與識,就是這個道理。八個識,都是從作用處証得,因爲都是無形無相的識心,所以五識不能發現這些識心的功能作用,只能是意識發現和証得,繼而意根隨同意識也能証得這些法,意識要從八個識運作的行相上來証得八個識、觀察八個識。

任何一個法的運作裡,都有意根和意識的現行,二者形影不離,有意識必有意根,意識在前台工作,意根在幕後垂簾聽政做指揮;意識處明,意根處暗;意識專門搞觀察統計分析,意根最後拍板定案;意根直接從如來藏那裡取得信息,意識間接享用如來藏的信息;意識是意根的助手和同謀,意根是意識的靠山和依賴;意識是意根的觀察使,意根提供意識信息源。二者密切配合既能上天,又能入地;既能坐佛寶座,也能睡地獄鉄床。

七、俱生我執是意根的還是意識的

意識是否有俱生我執?俱生,就是與生俱來。意識剛剛出現時,不辨東西南北,一無所知,當然更不知道所謂的我,也不知父母兄弟姐妹,所以沒有我執。嬰兒意識所表現出來的,全部是意根教導和熏習的,所以意根才有俱生我執,意根也不用再出生。環境和父母暫時還熏習不了嬰兒,意識需要逐漸被教導,才能漸漸懂得一切法、所有法,不管是被自己的意根教導也好,還是被他人教導也好,還是被環境熏染也好,反正意識對於一切法都要一一學習,沒有先天就會的,也包括對自我的認知。

意識最初都是被意根教導和熏染的,生出來時,就是被意根調教出來的,祂必須受意根支配,沒有任何原則和主見。意識在母胎裡的所有表現,更是全部隨順於意根,沒有一絲毫自我主張。出生以後的意識,也是完全隨順意根的意志和習氣,沒有一絲毫自我主張。直至後來被環境熏染,被他人教導以後,才能有一些認知,才有一些自我主張。

孩子的天真就在於,完全是自我内心(意根)的表現,沒有虛假,沒有偽裝,沒有意識的遮掩,是意根的直性和率性而爲,意識不會控制意根,不會偽裝意根。從孩子身上能直接發現意根的特性,孩子天生就有貪心,那是意根的貪,天生就會生氣,那是意根的嗔,天生就是愚癡,那是意根的愚癡。孩子天生聰慧過人,那就是意根的智慧,天生的就有某種特長,那就是意根的才能。凡是天生的,不用後天特意學的,都是意根的。

當我們實在分不清意根和意識的時候,就要考慮沒有意識是什麽情況,意識作用微弱時是什麽情況,意識剛剛出現和即將滅去是什麽情況?這些情況全部都是意根特性的表現。

八、一念相續是意識心的還是意根的

二者同時都在起用,意識心一念相續時,是一種定境,心住一個境界,少於分別,傳遞給意根的信息就少,這時意根的攀緣就少了弱了,祂的注意力就能稍微集中一些,分別的慧力就強一些,同時祂的思量性也增強一些。如果以這種定力參禪和觀行佛法,意根的作用就增強了,實証佛法就容易些。意識要一念相續,必須意根也要長時間的緣於這一念,否則意識就要消失,無法相續。凡是意根不緣的法,意識沒有理由單獨緣,因爲根本就不能有意識。  

九、意識有知性,意根也有知性,自知,就是自己知道自己的對錯,這就是証自証分。這是在說意根,是意根把第八識的功能和六個識的功能,都當作是意根自己的功能。意識的自知性,就是意識對自己的觀察,是意識了別意識,這個比較容易。而意識了別意根的知性,比較困難,意識不容易了別意根的知性,而意根了別自己,也不太容易。只有意識和意根煩惱消除、遮障消除,轉識成智,都有大智慧時,意識才能觀察到意根的運作,了知意根越來越多的性質和運行槼則。

十、意識和意根在了別業種上的區別,比如自己今世與冤家相見,一定要報複冤家,是自己的意根想報複還是意識想報複呢?最開始一定是意根想報複,因爲意根經歷了前世的事情,與業種相應,了知自己與冤家的因緣,所以一定是意根要報複。意識並不知道自己(意根)爲什麽仇恨冤家,但順從於意根也想報複時,就要想報複的辦法,付諸於行動。

意識有時有理智,有時無理智,有時想勸說意根,有時就自動當意根的幫兇。具體的報複措施由意識施設,辦法由意識思惟,手段由意識設計,最後由意根決定,一切行動由意根作主推動。如果意根不拍板,意識就不能採取報複的行動,意識的運作從來就沒有離開意根一絲毫,二者緊密相連,互相依靠。

十一、在了別業種時,如果意識能了別到,那是意識心隨著意根了別的,意根是依靠於如來藏了知的,但必須在意識入深定以後才行。意根對業種的了知表達不出來,意識了別業種以後就能描述出來,說不清道不明的是意根的了別,能詳細述說出來的是意識的了別。如果想要自己有大智慧,能清楚的了別業種,就要努力降伏煩惱,煩惱越輕微,遮障越小,智慧就越深利,六七識就能轉識成智,二者和合就能了知更多的法。

轉識成智是斷除煩惱以後的事情,在斷我見和明心見性,獲得初禪定以後的事情,轉識成智以後,意根意識的功能就得到很大程度的開發。修到無漏無煩惱,才能出生甚深的種子智慧;有煩惱時,心就有漏有遮障,智慧就低劣,看不清楚事實真相,看不透人事物理的本質。

十二、有重大的事情要發生,身心會提前出現各種反應是怎麽回事

意根能了別業種,根據業種知道要發生重大的事情,於是色身就會出現異常反應,但是祂沒有名言,不能用語言文字明確表示出來,也沒有思想讓意識知道,意識就無法確切知道有什麽事,也就不能採取具體的措施和對策,只能任由事情的發生,直到事情發生了,意識才了別到是怎麽回事,還有提前一年就有預兆的,意識都不知道到底有什麽事情要發生。

意識能具體了別六塵境界,而意識不能直接清楚了別業種,業種還沒有完全現行時,還不屬於六塵境界,因此意識無法清楚了別。意根了別將要現行的業種,只能發出模糊不確切的信號,如身體的異常反應,内心的喜悅或者是恐慌不安,意識如果有智慧就能以此信號解讀出這些信息的内涵,但是一般人的意識比較愚木不伶俐,往往是解讀不出來的。

意根了別將要現行的業種以後,爲什麽會引發身心上的反應,比如說感覺胸悶煩躁、坐臥不寧等等征兆呢?因爲意根執身,祂有心理反應時就控制大腦神經元能直接牽動身體,讓身體出現各種變化。意根在腦部活動,了別大腦中的全部法塵,包括六塵的信息,祂的識心一動,就能直接牽動腦部的神經系統,神經系統再同時快速的擴散到全身,全身就會出現反應。

意根的識心認知不同,感受和情緒就不同,觸動著大腦的神經系統就出現不同的反應,身體的反應和活動就不同。有佛力加持時,意識不知道,而意根知道,就會促使身體出現各種反應,有麻酥酥的感覺,内心喜悅,淚水直湧。念佛念經念咒時出現的感應,都是意根感應出來的,意識卻不知道。當我們打坐坐到心裡非常靜時,就能體會到心裡只要有反應有情緒,腦部的神經就跳動起來,幾乎同時身體就有各種反應,這說明意根一直在調控著色身。

十三、意根思量與意識思惟的區別

二者思惟量度,一個(意根)籠統,一個(意識)細致;一個(意根)深,一個(意識)淺;一個(意根)可連續不斷,一個(意識)斷續;一個(意根)更有是全侷總體性的,一個(意識)是片面侷部性的;一個(意根)與前世經驗經歷能連接起來,一個(意識)最多能帶有當世的經驗;一個(意根)快速伶俐,一個(意識)需要一定的時間。因爲意根需要掌握人事物理的全侷和概貌,貫通古往今來,具有總體的決策權作主權,因此祂的思量不可能深入細致到事理的細微處,這需要意識做參謀和助手,依靠意識的細心了別和分析思惟才能清楚。而意識作爲意根了別六塵境界的工具,只能配合意根,彌補意根的不足,爲意根提供詳細的資料,滿足意根所需,因此思惟就要很細密和具體。

意根了別六塵境界的智慧不強,由其所處的領導地位來決定,因爲意根能見一切法,默容一切法,需要思量管理一切法的全貌和總體,導致祂對於塵境不能再做具體而細致的了別思量,而且這部分有意識可以分擔和佐助,二者配合一下就可以了。而意識相對於意根,了別的内容相對就少些,而且還可以專注了別,因此就能了別清楚和透徹,侷部智慧力就強。

意根的恒審思量性永不停息,只要第八識能變現出的法塵,意根都可以緣到,然後就能思量。而意識的思惟就斷斷續續的,要受許多條件限制,條件不具足,意識就不能出現,或者不能思惟。

十四、意根在定中定外都不能代替意識作推理分析思惟,意根的思量與意識的思惟有一定的差別。推理、分析、思惟是意識的功能體性,這是很明顯的,意識與語言文字覺觀相應,意根不能作推理分析這樣細膩的思惟活動。意根那種特殊的思量、量度、度量方式,意識也不容易發現和掌握,即使証得了意根,了別了意根的運作,意根的那種思量方式,也很難觀察和掌握。

意根不一定比意識更有智慧,這要看在哪方面,在了別六塵境界方面,意根沒有意識有智慧,沒有意識有細致入微的了別性,沒有意識了別更清晰更透徹。但是意根由於無始劫以來沒有滅過,經歷過無窮無盡的事件,其經驗和智慧也非常豐富,有時了別重大問題要比意識更有智慧性,是經驗老道的原因。

一切法都是由意根作主抉擇的,意根又相信現量觀察,只能相信自己的思量性,那麽要想實証某些法,就要想辦法讓意根自己親自思量,親自參與其中,其思量的結果,意根就直接認可了,不用經過其它程序,比較快捷。

十五、每個人都應該多磨礪一下自己的頭腦,少磨嘴皮子。動腦總比動嘴強得多,因爲有一個強有力的頭腦,才能獲得智慧和福德。大腦的功能以意根爲主,嘴皮子是意識的功夫,哪個功能更強大,更能解決問題?動腦子很累,動嘴皮子不費勁,很多人就不動腦子,只動嘴皮子。動嘴皮子能解決什麽問題?思惟深邃者言語少,話多之人思惟淺,一個是意根用的多,一個是意識用的多。意根與意識的關係就是如此,此消彼長,一個深,一個淺。是深好還是淺好?

十六、佛說:汝意不可信,慎勿信汝意,証阿羅漢果才能信汝意。

信,分爲深信和淺信,真信和假信。深信和真信就是意根内心深處的相信,淺信和假信就是意識層面的膚淺的相信,意識故意裝信而意根並不相信。意,一個是意根内心深處的知見、觀點、看法和主張;一個是意識的知見、觀點、看法和主張。

相信自己的意思,有不同層次的區別:一、意識相信意根的知見、觀點、看法和主張。二、意根相信意識的知見、觀點、看法和主張。三、意識相信意識自己的知見、觀點、看法和主張。四、意根相信意根自己的知見、觀點、看法和主張。這是意根的証自証分功能。再加上,意識相信時,意根並不相信,意根相信時,意識卻不相信等等諸多情況。

因爲意根有根深蒂固的無明和染污,有根深蒂固的我見和邪見,無始無明與生俱來,不可扭轉;可是因爲無明,衆生的意根卻深深的相信自己的邪見,不肯受化,以至於生生世世主導意識具有邪見,造作無明業染污業,生死輪回不斷。世尊爲度此類衆生,讓衆生回光返照自己的無明煩惱,就告誡衆生,不要相信自己固有的知見,等修証到四果阿羅漢,斷盡我見我執,心得清淨,智慧解脫時,才能相信自己的知見和觀點。在此之前,由於煩惱的遮障,智慧不足,知見不正,如果對自己的知見深信不疑的話,就無法出離無明坑,得以解脫生死。

十七、意根因爲有遍計所執性,也有自己獨特的思量性,當意識不起用時,意根可能還在獨自不斷的思量著,不斷的執取著,不肯放捨,到一定時候,意識就可能突然明白某件事情、某個道理,突然就想起了某些人事物,這是意根執取思量的結果。比如說,接觸到某個問題,意識心沒有想明白就放棄了,也可能不想了,可是不知道什麽時候,意識心突然就明白了,原來是這麽回事。這是誰的作用呢?這是意根的作用,祂在背後暗暗的思量著,並沒有與意識一起放棄,最後終於思量出結果,意識就明白了。

再比如有時好多年前的事情,意識根本不想了,早已忘了,可是在某個瞬間,意識卻突然想起來了,意識從來沒有思惟過,沒有惦念過,這是怎麽想起來的呢?原來是意根一直攀緣這件事,遇緣就把這個信息丟給意識了別,是意根在背後暗暗的執取出來的。還有在打坐時,意識靜下來,幾乎不思惟,沒有了心念,可是突然就能想起兒時的不重要的事情,這是誰弄出來的?是意根執取攀緣出來的。

意根因爲沒有降伏自心,還在到處攀緣作意,不肯停歇,不懂得萬法虛妄的道理,什麽法都會執著和執取,六識就會很繁亂,不寂靜,身口意就不清淨。只有用萬法虛妄之理不斷的熏染意根,意根才能逐漸的消除其遍計所執性,少於攀緣作意,身口意就清淨了。學佛思惟觀行佛法,要深入到意根,多利用意根的優勢,多發揮意根的功能作用,多深入到意根,所有的佛法就能很快的實証,就能獲得大智慧。

十八、不信佛的那些人,也跟著喊無我,好像真知道無我似的,其實根本什麽也不懂,那個意識心,顯得特別虛假,非常不實在,其實心裡時時處處都是我。這種人口是心非,心口不一,意識與意根嚴重不一致。

心口不一,口是心非的意思,口業是意識的功能作用;心,指意根,有些時候,意識與意根不一致,意識是浮淺的表面作用,意根是深層次的心理作用。口裡說是,心裡不認爲是,意識是浮淺的口行,意根是深層次的心行。那麽看一個人是敷衍塞責,還是真誠以待,就知道此人說話是停留在意識表面層次,還是來自於深層次的意根。中國漢字詞語的組合,也反應出了心理學,還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有符合佛法道理的。

十九、問:俗話說,一心不能二用,指的是意識,意識不能同時思考或進行兩件事。但是意根遍緣一切法,或者是一個法尚未攀緣完,又攀緣另一個法,因爲間隔時間爲刹那,時間太短;也可以理解爲同時攀緣多法,在這其中是否就是區分意識和意根的好時機?

答:世俗法裡講的一心不能二用,意思是一心如果是二用多用,用的就不好,精力分散,心就粗燥,了別不細致不清楚,思惟不清楚,不能出智慧。實際上意識六識是可以二用、三用和多用的,因爲普通人的定力很差,慧力也很差,精力稍微分散,對六塵境界就了別不清楚,考慮問題就不細致不周密,表現爲粗枝大葉、馬馬虎虎、稀裡糊塗、不知所以然,智慧比較低劣。

意識心沒有禪定的訓練時,要想思量考慮好某個事情,必須專一思惟,否則就考慮不清楚。當意識有訓練定力好時,可以一心多用,同時緣幾個法,有些時候也能做得好,而定力非常較好時,時時都能一心多用。比如世俗法中所說的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就是這樣,只是不能太細思惟,在總體上都能安排好。比如說有的人在大事臨頭時,往往表現很鎮靜,此時所有的精力能力都調動發揮了出來,各種事情考慮安排得很周密,大腦高度鏇轉,工作速度驚人。世俗人做工作時有時也是這樣,各人的精力能力大不相同,定慧就有區別。

意根同時能攀緣很多個法,並且也能刹那連續、相繼不斷的攀緣多個法。如果祂要攀緣六塵上的法,意識必然隨之了別,所以意識也是能攀緣多個法。區別意識和意根,還是要在作主性上、作決定上區分比較容易,在習氣、慣性作用上容易區分,在突然間發生事情時,容易區別意識和意根的作用,在淺層次的心理作用和深層次的心理作用上比較容易區分意識和意根。

二十、感應的事,還是意根的事,意根隨如來藏無所不知,只是意識不知而已。當意根知道某些特別的事情,就有色身或者情緒上的反應,渾身毛骨悚然,莫名其妙的喜悅,内心焦躁不安,内心惶惶,神情肅然等等。人們所做的一切秘密事,能瞞得了意識,瞞不了意根和如來藏,因此未來都有果報。人們之間不知不覺的疏遠和不知不覺的親近,就是因爲意識所不知道的某些事情。所以我們要善於守攝自心,不犯絲毫,心地清淨,業種清淨,果報就清淨。

二十一、意根做主宰,一方面也要聽從意識的分析判斷和決定,然後再加以思量抉擇,作主作決定,指揮六識的身口意行。比如當貪嗔癡煩惱現前時,意識能理智的思惟說:這樣煩惱很不好,修行人不該有貪嗔癡煩惱,趕快冷靜的降伏自己,這一想法傳遞給意根,意根就會思量說:是不好,那就不要再有這樣的心行了,於是在身口意行上就有所收歛。

起思惟、分析、判斷的是意識心,意識有反觀力,能反觀到自心煩惱,意根很難反觀自心的心行,因此就要依賴意識的理智來暗示和督促自己,然後再小心的作主作決定。意根也是第八識輸送識種子生出來的,自己不能決定自己的存在,不能自主,因此也沒有自性。

意識學佛明理以後再熏意根,意根受熏就決定改變自己。第六識和第七識這兩個識,雖然都是識,面對的内相分法塵是一樣的,可是體性卻有很多不同,多細心思惟二者的區別,慢慢就能把二者區分開,不再混淆不清了。

二十二、有人說:給意根什麽暗示,意根就會實現什麽,不管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意根沒有道德認知,沒有對錯感覺,只有慣性習性。意識有道德約束,有羞恥心,有責任感,所有這一切,意根都不具備,也無法具備。意根是直心,祂積累了無始劫來的所作所爲的痕跡,只要當機,就去實施,當中沒有任何對錯、高低、責任、榮譽、所失、所得等的價值約束。本能、直覺、率性等等都是意根的體性,祂不掩飾、不妝扮自己,沒有虛情假意,沒有功利成份。這些說得都對。

意根主要是無記性的,不知善惡觀念,沒有是非判斷力,從這點上看,祂的了別慧劣。意根屬於最原始性的,原始性的也單純,也愚癡,也直性,也渾厚,也深沉,也智慧,也伶俐,看祂從前和現在熏習了什麽, 是否被熏習成就而論。

意識狡猾,聰明智慧,心不直;但也正直,也純潔無瑕,也坦誠,這也要看從前和現在熏習了什麽。意識也善也惡,惡時,也許比意根惡,能教唆意根;善時比意根善,能引導意根。意識愚癡時可能比意根愚癡,智慧時比意根有智慧得多。

意識比較心機,因爲祂有思惟分析使計謀的能力。如果別人想刺探自己的隱私,意識在清醒時絕對要隱藏;意識在不清醒時,意根就不能被意識教唆,有什麽就顯露什麽,不會隱藏,因爲祂判斷不了善惡利弊,沒有價值取向,比較真純。

二十三、一切法雖然由意根遙控,但是顯現和變現卻由如來藏作主。遙控器無論怎樣指揮,最終還是由熒屏顯示。讓哪個識生起,是如來藏的功能,不是意根思心所的作用。意根只管決定見聽嘗觸就行了,如果祂想見色,如來藏就自動配合,在此種色塵上出生眼識意識,意根不想看時,就轉移注意力,不作意,不抉擇,識種子就在此種色法上消失,或者是不在此種色法上出生,這是如來藏法爾如是的功能。

至於如來藏流注出識種子,爲什麽會分別形成七個識,這還是個極大的秘密。 意識能具體分別名相和概念,意根卻沒有名言概念。祂就像如來藏一樣,如來藏雖然能變現出不同的六塵境界,祂也分不清楚色聲香味觸法,沒有名言,不懂概念。意根大概也如此,只知道對應境界,具體也不知道色聲香味觸法的概念,不會歸類。就像機器人能做很多事,但是它也分不清楚究竟做了什麽,爲什麽要做,只是按照固定的程序做事。

機器人的程序是人爲設計的,如來藏的運行程序和法則卻沒有人設計,七個識的運行法則也沒有人設計,無始劫以來一直是這樣,叫作法爾如是,但是七個識的法爾如是和運行槼則隨著修行能有所改變,如來藏的法爾如是無法改變。雖然成佛以後的如來藏功能作用與衆生的如來藏有所區別,但那只是恢複本來面目。

在一切法上不僅有佛性的運作,也有如來藏本體的運作。因爲如來藏有作意觸受想思五遍行心所法,祂就有識別性,有祂特有的功能作用。如來藏雖然有識別性,但是祂無心,不能識別具體的内涵,不會把六塵分別出色聲香味觸法來,不像六識的那種分別性。人類的語言很難表達這些内容,只能意會,無法如實細致的言傳。意根的了別性是介於如來藏和六識中間,比如來藏具體,比六識概略。

二十四、意根對一切事情都能作主,但很多時候也要聽從意識的知見看法,所以意識有時能說服引導意根。意識通過分析思惟等等心理活動,把分析的結果傳遞給意根,意根了知後,就要思量如何處理,採取什麽辦法,然後作出決定,六識就要服從決定。

理智,通常是指意識心,因爲意識能了別具體六塵境界,能對六塵境界分析、思考,從而作出合情合理的判斷和抉擇。如果不經過意識的思惟就作出沖動性反應的,就是意根。不用頭腦分析思惟馬上就應對的,都是意根的沖動性和慣性作用。意識有愚癡性時,往往不能或者不習慣於思惟分析,就讓意根直接做決定,那是按照意根的習氣做出的,往往是錯誤的,有煩惱性的。後來意識覺醒了,認爲那樣做可能不對,於是把分析的過程和結果傳遞給意根,意根了知後就重新思量該如何做最合適。有些時候,事情太急了,意識來不及思考,意根就根據自己的慣性和經驗,直接作出反應,比如突然刹車,手被咬被燙,突然甩手等等應急措施。

二十五、顯境名言的意思是,七識心與心所法,能夠共同的把各種境界烘托顯現出來,讓他人理解和明了。七識心都有這個功能,不僅僅是意根有這個功能。表義名言,用字、詞、句把内心的思想和境界表達出來,以讓他人理解和明了。這是意識所具有的功能作用,意根沒有,五識也沒有。

表義名言,分爲語言文字和覺觀思惟,覺觀思惟也是意識的特性,意識能明了六塵境界,之後就能對六塵境界起覺觀,起思惟。意根沒有這種表面的功能作用,祂所起的作用是隱蔽的、深邃的、暗暗的、難以覺察的,其作用相當大。如果兩個識的識種子少於分流,少於分別其他法塵,那麽了別慧就能更加強大,其作用力也相當大,能攻克一切法。當定力增強時,六七識的顯境名言作用突出,意根的作用突出出來,得到充分的利用和發揮,其了別功能就會更加強大,對一切法可能都能思惟透徹,智慧湧發。

二十六、從任何一個方面任何一個角度來看,意根就是衆生真正爲依托的假我,是最主要的我,而且這個我一直都在把五隂身當作我,把六識的功能作用當作我,把第八識的功能作用當作我,認爲所有的功德作用都是祂的功德作用,一切法的作用都是祂的作用。

意識也是一個假我,有明顯的見聞覺知作用,衆生都是以意識的見聞覺知爲主,以意識的行爲造作爲主,當意識沒有見聞覺知時就說我沒有見聞覺知了,當意識沒有行爲造作時,就說我不能說話不能思想了。這個衆生就是意根,祂依賴著意識的見聞覺知和行爲造作,才能達成自己的目的和意願,沒有意識和意識的行爲造作的時候,意根就無法在六塵當中有所作爲,五隂身表面的功能作用也就消失。這是意根所不情願的事情,所以修定讓六識少於造作或者不造作,意根一開始是受不了的,修定就很困難,意根總是要掙紥著反抗。

從另一面來說,意識的見聞覺知和行爲造作,都是意根支配和主導的結果,兩個識一明一暗的互相配合著,幾乎所有人都把這一切活動當作是意識單獨的活動,絲毫觀察不出意根隱秘的作用,埋沒了意根的功德,不知道意根是這些活動的主宰,不知道意根才是主人,是衆生真正的假我,解決意根的問題就能解決一切問題。

二十七、其實很多人是能夠觀察到自己意根的,只是不知道那個心那個作用就是意根,因爲分不清意識和意根,就把意識和意根混合爲一個整體我,變成爲自己觀察自己心的各種狀況。

比如說,意識觀察自己的能力和感受如何,裡面有意識的能力感受,也有意根的能力感受,而通通都當作意識的能力感受。再比如意識觀察自己是否能接受某種觀點看法,觀察之後,發現自己非常想接受願意接受,可是内心還不能接受,願意接受的就是意識,不能接受的就是意根,而不知道是意根不願意,還以爲是所謂的自己不願意。意識如果發現了自己改變了認知和觀念,願意接受某種建議,改變了觀念和認知的就是意根,意識還是以爲所謂的自己,不知道是意根。

這些事例非常多,說明意識是能夠觀察到意根,就是分不清意識和意根,往往都是混合在一起的,如果說其中有意根的作用,那麽大多數人就反對說:不對,那是意識。這恰恰說明了大多數人都把意根與意識弄混了,分不清哪個是哪個,煩惱遮障,智慧不足,沒有轉識成智之故。

二十八、造夢師是如來藏,祂根據意根的心思、心念和想法而造夢,造出夢以後,意根在夢裡就迷失了,不知道自己是在夢裡,對於夢裡的境界還是很執著貪愛,誤導意識在夢裡造作。意識也分辨不出夢裡夢外,就對夢境生出歡喜和憂悲苦惱的覺受,認境爲真。意根裡有很多的機密,都是從如來藏那裡得來的,意識僅僅了解極少一部分,也許一點也不了解,因此才說意根有機密。

意根管理著如來藏的庫房,看守著如來藏,意識管理著意根的庫房,看守著意根。被看守的人有財寶,看守的人享受財寶;被看守的人是主,有大用,看守的人是奴,靠主吃飯。

二十九、心口不一時口說與心想分別對應哪個識?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口是心非、心口不一的情況,譬如内心嗔恨某甲,表現出來的口行身行卻是慈悲與關愛,隱藏了内心的真實想法。那麽這種内心的真實想法是意識的心行還是意根的心行?我們普通人能反觀到這種狀況,應該屬於意識,真實的内心與意根相應,應該屬於意根。但是意根是作主識,表現出來的口行身行是六識隨順意根的結果,那麽這種慈悲與關愛也應該是意根的心行才對。可我們反觀到的所謂内心真實想法即嗔恨某甲,卻表現爲慈悲和關愛,並不是内心的真實想法。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當意識與意根的心行不一致的時候,意識的力量強大能壓過意根,意根就不得不順從意識的心思,允許意識按照祂自己的想法說話表達自己,但意根在做事時仍然要按照自己的本意,這樣意識的行爲僅僅代表自己,不代表意根。不是意根的意思就是弄虛作假,心口不一,世俗所說的不是摸著自己的心說話就是這樣,意識不按照意根的本意說話表態。那這時候應該明明心裡是嗔恨,可意識不願意把嗔恨的心理表現出來讓人知道,因爲如果別人知道了,就會認爲自己不好沒有德行,於是意識爲了顯示自己有德行,就表現爲對人很慈悲和關愛的樣子,爲了讓他人對自己有好印象好的評價。

假裝的時候,完全是意識的偽裝,意識能想出計策或者是隂謀詭計,強制意根同意,意根在沒有主意的情況下,也聽從意識的安排。一旦意識放松了警惕,不再看管意根,意根就會按照自己真實的想法行事,這就現原形了。沒有意識偽裝的心行才是每個人真真正正的德行和修爲,這時候意根有沒有修行,就能看得出來了。

意識對意根能起一定的作用,如果意識的主意和想法順應意根的心行,意根就會完全同意,非常迅速的就能拍板做決定,沒有猶豫。如果意識不順應意根的心行,意根就要考慮考慮思量思量,再做決定;如果意識的分析力特別強,說服力也強,意根雖然不太贊成,也會勉強同意;如果意根的立場非常堅定,那麽意識就無法讓意根順從和同意;如果意根非常固執,意識也無法說動意根。

如果意根不受意識控制,完全按照自己的心行行事,這個人就會很豪放,很天真,很淳樸,很任性,很固執,表現的都是自己的本色,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個性很強。如果有意識調控,那意根就不能完全表現自己的本色了,要有不同程度的偽裝,尤其是在人前,在有厲害關係的人前,一定要偽裝一下。這是意根還不夠好,所以才需要偽裝,有在意的人和事,就不能率性而爲。

一個人的本性如果是撒謊成性謊言累累,說明意根的本質很惡劣,如果意識不加以調控,就永遠不能改變,如果意根沒有撒謊的習慣,不喜歡撒謊,有的時候意識偏要撒謊,遮掩一些事實,這就是偽裝,意識對意根進行邪教導。

三十、有懊惱自責的心是哪個

早上起床時一個心想起床,一個心不想起床,結果是沒有起來,把重要的事情耽擱了,然後就生氣懊惱自責,哪個心想起床》哪個心不想起床?誰在懊惱,誰在自責,誰在生氣?

意識有理智,意根沒有理智比意識要貪,貪韻味貪感受。早晨醒過來之後,意識理智,覺得應該起床,早點收拾好出門辦事去。可是意根因爲貪韻味,就顯得比較嬾,不決定起床,貪著舒服的感受。因爲意根是作主識,不想起床就會繼續躺著,最後意識的理智越來越大,不斷暗示意根應該起床了,最後意根明白必須起床準備,不能再貪著了,於是不得不決定起床穿衣服。這個決定如來藏照辦,六識就配合起床。從這個事例看出,意根有受,不一定是捨受。

因爲晚起床耽誤了事,最開始生氣懊惱自責的一定是意識,因爲意識思惟能力強,知道耽誤了什麽事,有多重要。意識懊惱自責之後,意根也就知道了自己的過錯,可能也要後悔自責。如果意根不後悔自責,只是意識單獨後悔,意根就不會改變,下次還會犯同樣的錯誤,同樣賴床不起來。

很多人出錯懺悔自責,過後還會犯,那就是意識懺悔自責,意根不懺悔,錯誤就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反複複犯,不長記性。犯了改改了犯,就是意識,以後不再輕易犯錯,就是意根長記性了。肉改骨頭不改,說明是意識表面的改,意根不改不承認有錯。

意識明白什麽道理,想做到,但不能作主,必須說服意根同意自己的想法,或者是強迫意根同意,意根同意就決定,於是就做到了。如果是意根勉強同意,心裡還不願意,同樣的事下次不一定能做得到。意根如果沒有明理,經常被意識強迫,意根心理就有怨氣,怨氣早晚會爆發出來,如果不爆發心理就會鬱悶不已。意識沒有說服意根的時候,一旦放松督導,意根的本來習氣就現前。所以意識造假,不能長久,總有露餡的時候。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