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意根與意識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5-07-03 05:06:40 閲讀: 0

第一章 意根與意識的區別(2)


十六、佛說:汝意不可信,慎勿信汝意,證阿羅漢果才能信汝意。

信,分為深信和淺信,真信和假信。深信和真信就是意根內心深處的相信,淺信和假信就是意識層面的膚淺的相信,意識故意裝信而意根並不相信。意,一個是意根內心深處的知見、觀點、看法和主張;一個是意識的知見、觀點、看法和主張。

相信自己的意思,有不同層次的區別:一、意識相信意根的知見、觀點、看法和主張。二、意根相信意識的知見、觀點、看法和主張。三、意識相信意識自己的知見、觀點、看法和主張。四、意根相信意根自己的知見、觀點、看法和主張。這是意根的證自證分功能。再加上,意識相信時,意根並不相信,意根相信時,意識卻不相信等等諸多情況。

因為意根有根深蒂固的無明和染污,有根深蒂固的我見和邪見,無始無明與生俱來,不可扭轉;可是因為無明,眾生的意根卻深深的相信自己的邪見,不肯受化,以至於生生世世主導意識具有邪見,造作無明業染污業,生死輪迴不斷。世尊為度此類眾生,讓眾生回光返照自己的無明煩惱,就告誡眾生,不要相信自己固有的知見,等修證到四果阿羅漢,斷盡我見我執,心得清淨,智慧解脫時,才能相信自己的知見和觀點。在此之前,由於煩惱的遮障,智慧不足,知見不正,如果對自己的知見深信不疑的話,就無法出離無明坑,得以解脫生死。

十七、意根因為有遍計所執性,也有自己獨特的思量性,當意識不起用時,意根可能還在獨自不斷的思量著,不斷的執取著,不肯放捨,到一定時候,意識就可能突然明白某件事情、某個道理,突然就想起了某些人事物,這是意根執取思量的結果。比如說,接觸到某個問題,意識心沒有想明白就放棄了,也可能不想了,可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意識心突然就明白了,原來是這麼回事。這是誰的作用呢?這是意根的作用,祂在背後暗暗的思量著,並沒有與意識一起放棄,最後終於思量出結果,意識就明白了。

再比如有時好多年前的事情,意識根本不想了,早已忘了,可是在某個瞬間,意識卻突然想起來了,意識從來沒有思惟過,沒有惦念過,這是怎麼想起來的呢?原來是意根一直攀緣這件事,遇緣就把這個信息丟給意識了別,是意根在背後暗暗的執取出來的。還有在打坐時,意識靜下來,幾乎不思惟,沒有了心念,可是突然就能想起兒時的不重要的事情,這是誰弄出來的?是意根執取攀緣出來的。

意根因為沒有降伏自心,還在到處攀緣作意,不肯停歇,不懂得萬法虛妄的道理,什麼法都會執著和執取,六識就會很繁亂,不寂靜,身口意就不清淨。只有用萬法虛妄之理不斷的熏染意根,意根才能逐漸的消除其遍計所執性,少於攀緣作意,身口意就清淨了。學佛思惟觀行佛法,要深入到意根,多利用意根的優勢,多發揮意根的功能作用,多深入到意根,所有的佛法就能很快的實證,就能獲得大智慧。

十八、不信佛的那些人,也跟著喊無我,好像真知道無我似的,其實根本什麼也不懂,那個意識心,顯得特別虛假,非常不實在,其實心裡時時處處都是我。這種人口是心非,心口不一,意識與意根嚴重不一致。

心口不一,口是心非的意思,口業是意識的功能作用;心,指意根,有些時候,意識與意根不一致,意識是浮淺的表面作用,意根是深層次的心理作用。口裡說是,心裡不認為是,意識是浮淺的口行,意根是深層次的心行。那麼看一個人是敷衍塞責,還是真誠以待,就知道此人說話是停留在意識表面層次,還是來自於深層次的意根。中國漢字詞語的組合,也反應出了心理學,還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有符合佛法道理的。

十九、問:俗話說,一心不能二用,指的是意識,意識不能同時思考或進行兩件事。但是意根遍緣一切法,或者是一個法尚未攀緣完,又攀緣另一個法,因為間隔時間為刹那,時間太短;也可以理解為同時攀緣多法,在這其中是否就是區分意識和意根的好時機?

答:世俗法裡講的一心不能二用,意思是一心如果是二用多用,用的就不好,精力分散,心就粗燥,了別不細致不清楚,思惟不清楚,不能出智慧。實際上意識六識是可以二用、三用和多用的,因為普通人的定力很差,慧力也很差,精力稍微分散,對六塵境界就了別不清楚,考慮問題就不細致不周密,表現為粗枝大葉、馬馬虎虎、稀裡糊塗、不知所以然,智慧比較低劣。

意識心沒有禪定的訓練時,要想思量考慮好某個事情,必須專一思惟,否則就考慮不清楚。當意識有訓練定力好時,可以一心多用,同時緣幾個法,有些時候也能做得好,而定力非常較好時,時時都能一心多用。比如世俗法中所說的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就是這樣,只是不能太細思惟,在總體上都能安排好。比如說有的人在大事臨頭時,往往表現很鎮靜,此時所有的精力能力都調動發揮了出來,各種事情考慮安排得很周密,大腦高度鏇轉,工作速度驚人。世俗人做工作時有時也是這樣,各人的精力能力大不相同,定慧就有區別。

意根同時能攀緣很多個法,並且也能刹那連續、相繼不斷的攀緣多個法。如果祂要攀緣六塵上的法,意識必然隨之了別,所以意識也是能攀緣多個法。區別意識和意根,還是要在作主性上、作決定上區分比較容易,在習氣、慣性作用上容易區分,在突然間發生事情時,容易區別意識和意根的作用,在淺層次的心理作用和深層次的心理作用上比較容易區分意識和意根。

二十、感應的事,還是意根的事,意根隨如來藏無所不知,只是意識不知而已。當意根知道某些特別的事情,就有色身或者情緒上的反應,渾身毛骨悚然,莫名其妙的喜悅,內心焦躁不安,內心惶惶,神情肅然等等。人們所做的一切秘密事,能瞞得了意識,瞞不了意根和如來藏,因此未來都有果報。人們之間不知不覺的疏遠和不知不覺的親近,就是因為意識所不知道的某些事情。所以我們要善於守攝自心,不犯絲毫,心地清淨,業種清淨,果報就清淨。

二十一、意根做主宰,一方面也要聽從意識的分析判斷和決定,然後再加以思量抉擇,作主作決定,指揮六識的身口意行。比如當貪瞋癡煩惱現前時,意識能理智的思惟說:這樣煩惱很不好,修行人不該有貪瞋癡煩惱,趕快冷靜的降伏自己,這一想法傳遞給意根,意根就會思量說:是不好,那就不要再有這樣的心行了,於是在身口意行上就有所收歛。

起思惟、分析、判斷的是意識心,意識有反觀力,能反觀到自心煩惱,意根很難反觀自心的心行,因此就要依賴意識的理智來暗示和督促自己,然後再小心的作主作決定。意根也是第八識輸送識種子生出來的,自己不能決定自己的存在,不能自主,因此也沒有自性。

意識學佛明理以後再熏意根,意根受熏就決定改變自己。第六識和第七識這兩個識,雖然都是識,面對的內相分法塵是一樣的,可是體性卻有很多不同,多細心思惟二者的區別,慢慢就能把二者區分開,不再混淆不清了。

二十二、有人說:給意根什麼暗示,意根就會實現什麼,不管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意根沒有道德認知,沒有對錯感覺,只有慣性習性。意識有道德約束,有羞恥心,有責任感,所有這一切,意根都不具備,也無法具備。意根是直心,祂積累了無始劫來的所作所為的痕跡,只要當機,就去實施,當中沒有任何對錯、高低、責任、榮譽、所失、所得等的價值約束。本能、直覺、率性等等都是意根的體性,祂不掩飾、不妝扮自己,沒有虛情假意,沒有功利成份。這些說得都對。

意根主要是無記性的,不知善惡觀念,沒有是非判斷力,從這點上看,祂的了別慧劣。意根屬於最原始性的,原始性的也單純,也愚癡,也直性,也渾厚,也深沉,也智慧,也伶俐,看祂從前和現在熏習了什麼, 是否被熏習成就而論。

意識狡猾,聰明智慧,心不直;但也正直,也純潔無瑕,也坦誠,這也要看從前和現在熏習了什麼。意識也善也惡,惡時,也許比意根惡,能教唆意根;善時比意根善,能引導意根。意識愚癡時可能比意根愚癡,智慧時比意根有智慧得多。

意識比較心機,因為祂有思惟分析使計謀的能力。如果別人想刺探自己的隱私,意識在清醒時絕對要隱藏;意識在不清醒時,意根就不能被意識教唆,有什麼就顯露什麼,不會隱藏,因為祂判斷不了善惡利弊,沒有價值取向,比較真純。

二十三、一切法雖然由意根遙控,但是顯現和變現卻由如來藏作主。遙控器無論怎樣指揮,最終還是由熒屏顯示。讓哪個識生起,是如來藏的功能,不是意根思心所的作用。意根只管決定見聽嘗觸就行了,如果祂想見色,如來藏就自動配合,在此種色塵上出生眼識意識,意根不想看時,就轉移注意力,不作意,不抉擇,識種子就在此種色法上消失,或者是不在此種色法上出生,這是如來藏法爾如是的功能。

至於如來藏流注出識種子,為什麼會分別形成七個識,這還是個極大的秘密。 意識能具體分別名相和概念,意根卻沒有名言概念。祂就像如來藏一樣,如來藏雖然能變現出不同的六塵境界,祂也分不清楚色聲香味觸法,沒有名言,不懂概念。意根大概也如此,只知道對應境界,具體也不知道色聲香味觸法的概念,不會歸類。就像機器人能做很多事,但是它也分不清楚究竟做了什麼,為什麼要做,只是按照固定的程序做事。

機器人的程序是人為設計的,如來藏的運行程序和法則卻沒有人設計,七個識的運行法則也沒有人設計,無始劫以來一直是這樣,叫作法爾如是,但是七個識的法爾如是和運行規則隨著修行能有所改變,如來藏的法爾如是無法改變。雖然成佛以後的如來藏功能作用與眾生的如來藏有所區別,但那只是恢復本來面目。

在一切法上不僅有佛性的運作,也有如來藏本體的運作。因為如來藏有作意觸受想思五遍行心所法,祂就有識別性,有祂特有的功能作用。如來藏雖然有識別性,但是祂無心,不能識別具體的內涵,不會把六塵分別出色聲香味觸法來,不像六識的那種分別性。人類的語言很難表達這些內容,只能意會,無法如實細致的言傳。意根的了別性是介於如來藏和六識中間,比如來藏具體,比六識概略。

二十四、意根對一切事情都能作主,但很多時候也要聽從意識的知見看法,所以意識有時能說服引導意根。意識通過分析思惟等等心理活動,把分析的結果傳遞給意根,意根了知後,就要思量如何處理,採取什麼辦法,然後作出決定,六識就要服從決定。

理智,通常是指意識心,因為意識能了別具體六塵境界,能對六塵境界分析、思考,從而作出合情合理的判斷和抉擇。如果不經過意識的思惟就作出沖動性反應的,就是意根。不用頭腦分析思惟馬上就應對的,都是意根的沖動性和慣性作用。意識有愚癡性時,往往不能或者不習慣於思惟分析,就讓意根直接做決定,那是按照意根的習氣做出的,往往是錯誤的,有煩惱性的。後來意識覺醒了,認為那樣做可能不對,於是把分析的過程和結果傳遞給意根,意根了知後就重新思量該如何做最合適。有些時候,事情太急了,意識來不及思考,意根就根據自己的慣性和經驗,直接作出反應,比如突然刹車,手被咬被燙,突然甩手等等應急措施。

二十五、顯境名言的意思是,七識心與心所法,能夠共同的把各種境界烘托顯現出來,讓他人理解和明了。七識心都有這個功能,不僅僅是意根有這個功能。表義名言,用字、詞、句把內心的思想和境界表達出來,以讓他人理解和明了。這是意識所具有的功能作用,意根沒有,五識也沒有。

表義名言,分為語言文字和覺觀思惟,覺觀思惟也是意識的特性,意識能明了六塵境界,之後就能對六塵境界起覺觀,起思惟。意根沒有這種表面的功能作用,祂所起的作用是隱蔽的、深邃的、暗暗的、難以覺察的,其作用相當大。如果兩個識的識種子少於分流,少於分別其他法塵,那麼了別慧就能更加強大,其作用力也相當大,能攻克一切法。當定力增強時,六七識的顯境名言作用突出,意根的作用突出出來,得到充分的利用和發揮,其了別功能就會更加強大,對一切法可能都能思惟透徹,智慧湧發。

二十六、從任何一個方面任何一個角度來看,意根就是眾生真正為依托的假我,是最主要的我,而且這個我一直都在把五陰身當作我,把六識的功能作用當作我,把第八識的功能作用當作我,認為所有的功德作用都是祂的功德作用,一切法的作用都是祂的作用。

意識也是一個假我,有明顯的見聞覺知作用,眾生都是以意識的見聞覺知為主,以意識的行為造作為主,當意識沒有見聞覺知時就說我沒有見聞覺知了,當意識沒有行為造作時,就說我不能說話不能思想了。這個眾生就是意根,祂依賴著意識的見聞覺知和行為造作,才能達成自己的目的和意願,沒有意識和意識的行為造作的時候,意根就無法在六塵當中有所作為,五陰身表面的功能作用也就消失。這是意根所不情願的事情,所以修定讓六識少於造作或者不造作,意根一開始是受不了的,修定就很困難,意根總是要掙紮著反抗。

從另一面來說,意識的見聞覺知和行為造作,都是意根支配和主導的結果,兩個識一明一暗的互相配合著,幾乎所有人都把這一切活動當作是意識單獨的活動,絲毫觀察不出意根隱秘的作用,埋沒了意根的功德,不知道意根是這些活動的主宰,不知道意根才是主人,是眾生真正的假我,解決意根的問題就能解決一切問題。

二十七、其實很多人是能夠觀察到自己意根的,只是不知道那個心那個作用就是意根,因為分不清意識和意根,就把意識和意根混合為一個整體我,變成為自己觀察自己心的各種狀況。

比如說,意識觀察自己的能力和感受如何,裡面有意識的能力感受,也有意根的能力感受,而通通都當作意識的能力感受。再比如意識觀察自己是否能接受某種觀點看法,觀察之後,發現自己非常想接受願意接受,可是內心還不能接受,願意接受的就是意識,不能接受的就是意根,而不知道是意根不願意,還以為是所謂的自己不願意。意識如果發現了自己改變了認知和觀念,願意接受某種建議,改變了觀念和認知的就是意根,意識還是以為所謂的自己,不知道是意根。

這些事例非常多,說明意識是能夠觀察到意根,就是分不清意識和意根,往往都是混合在一起的,如果說其中有意根的作用,那麼大多數人就反對說:不對,那是意識。這恰恰說明了大多數人都把意根與意識弄混了,分不清哪個是哪個,煩惱遮障,智慧不足,沒有轉識成智之故。

二十八、造夢師是如來藏,祂根據意根的心思、心念和想法而造夢,造出夢以後,意根在夢裡就迷失了,不知道自己是在夢裡,對於夢裡的境界還是很執著貪愛,誤導意識在夢裡造作。意識也分辨不出夢裡夢外,就對夢境生出歡喜和憂悲苦惱的覺受,認境為真。意根裡有很多的機密,都是從如來藏那裡得來的,意識僅僅了解極少一部分,也許一點也不了解,因此才說意根有機密。

意根管理著如來藏的庫房,看守著如來藏,意識管理著意根的庫房,看守著意根。被看守的人有財寶,看守的人享受財寶;被看守的人是主,有大用,看守的人是奴,靠主吃飯。

二十九、心口不一時口說與心想分別對應哪個識?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口是心非、心口不一的情況,譬如內心瞋恨某甲,表現出來的口行身行卻是慈悲與關愛,隱藏了內心的真實想法。那麼這種內心的真實想法是意識的心行還是意根的心行?我們普通人能反觀到這種狀況,應該屬於意識,真實的內心與意根相應,應該屬於意根。但是意根是作主識,表現出來的口行身行是六識隨順意根的結果,那麼這種慈悲與關愛也應該是意根的心行才對。可我們反觀到的所謂內心真實想法即瞋恨某甲,卻表現為慈悲和關愛,並不是內心的真實想法。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當意識與意根的心行不一致的時候,意識的力量強大能壓過意根,意根就不得不順從意識的心思,允許意識按照祂自己的想法說話表達自己,但意根在做事時仍然要按照自己的本意,這樣意識的行為僅僅代表自己,不代表意根。不是意根的意思就是弄虛作假,心口不一,世俗所說的不是摸著自己的心說話就是這樣,意識不按照意根的本意說話表態。那這時候應該明明心裡是瞋恨,可意識不願意把瞋恨的心理表現出來讓人知道,因為如果別人知道了,就會認為自己不好沒有德行,於是意識為了顯示自己有德行,就表現為對人很慈悲和關愛的樣子,為了讓他人對自己有好印象好的評價。

假裝的時候,完全是意識的偽裝,意識能想出計策或者是陰謀詭計,強制意根同意,意根在沒有主意的情況下,也聽從意識的安排。一旦意識放松了警惕,不再看管意根,意根就會按照自己真實的想法行事,這就現原形了。沒有意識偽裝的心行才是每個人真真正正的德行和修為,這時候意根有沒有修行,就能看得出來了。

意識對意根能起一定的作用,如果意識的主意和想法順應意根的心行,意根就會完全同意,非常迅速的就能拍板做決定,沒有猶豫。如果意識不順應意根的心行,意根就要考慮考慮思量思量,再做決定;如果意識的分析力特別強,說服力也強,意根雖然不太贊成,也會勉強同意;如果意根的立場非常堅定,那麼意識就無法讓意根順從和同意;如果意根非常固執,意識也無法說動意根。

如果意根不受意識控制,完全按照自己的心行行事,這個人就會很豪放,很天真,很淳樸,很任性,很固執,表現的都是自己的本色,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個性很強。如果有意識調控,那意根就不能完全表現自己的本色了,要有不同程度的偽裝,尤其是在人前,在有厲害關係的人前,一定要偽裝一下。這是意根還不夠好,所以才需要偽裝,有在意的人和事,就不能率性而為。

一個人的本性如果是撒謊成性謊言累累,說明意根的本質很惡劣,如果意識不加以調控,就永遠不能改變,如果意根沒有撒謊的習慣,不喜歡撒謊,有的時候意識偏要撒謊,遮掩一些事實,這就是偽裝,意識對意根進行邪教導。

三十、有懊惱自責的心是哪個

早上起床時一個心想起床,一個心不想起床,結果是沒有起來,把重要的事情耽擱了,然後就生氣懊惱自責,哪個心想起床》哪個心不想起床?誰在懊惱,誰在自責,誰在生氣?

意識有理智,意根沒有理智比意識要貪,貪韻味貪感受。早晨醒過來之後,意識理智,覺得應該起床,早點收拾好出門辦事去。可是意根因為貪韻味,就顯得比較嬾,不決定起床,貪著舒服的感受。因為意根是作主識,不想起床就會繼續躺著,最後意識的理智越來越大,不斷暗示意根應該起床了,最後意根明白必須起床準備,不能再貪著了,於是不得不決定起床穿衣服。這個決定如來藏照辦,六識就配合起床。從這個事例看出,意根有受,不一定是捨受。

因為晚起床耽誤了事,最開始生氣懊惱自責的一定是意識,因為意識思惟能力強,知道耽誤了什麼事,有多重要。意識懊惱自責之後,意根也就知道了自己的過錯,可能也要後悔自責。如果意根不後悔自責,只是意識單獨後悔,意根就不會改變,下次還會犯同樣的錯誤,同樣賴床不起來。

很多人出錯懺悔自責,過後還會犯,那就是意識懺悔自責,意根不懺悔,錯誤就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反復復犯,不長記性。犯了改改了犯,就是意識,以後不再輕易犯錯,就是意根長記性了。肉改骨頭不改,說明是意識表面的改,意根不改不承認有錯。

意識明白什麼道理,想做到,但不能作主,必須說服意根同意自己的想法,或者是強迫意根同意,意根同意就決定,於是就做到了。如果是意根勉強同意,心裡還不願意,同樣的事下次不一定能做得到。意根如果沒有明理,經常被意識強迫,意根心理就有怨氣,怨氣早晚會爆發出來,如果不爆發心理就會鬱悶不已。意識沒有說服意根的時候,一旦放松督導,意根的本來習氣就現前。所以意識造假,不能長久,總有露餡的時候。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