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意識體性略說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0-11-29 12:53:45 閱讀: 469

第四章  意識的記憶性

一、記憶,就是記別和憶念,這是意識心的功能作用。當前所發生的一切事情,身口意的一切造作,都有意識心的參與運作,意識所了別和造作的内容隨時隨地都交付給意根,意根了別以後,就作爲種子落謝到第八識心體中,第八識就把這些内容作爲種子存儲起來。以後當意根攀緣想了別時,第八識了知到意根的思心所以後,就隨順配合意根,把從前存儲的種子輸送出來,這樣就形成了法塵。意根觸法塵以後,因爲了別慧不細致,了別不了具體的内容,就生起思心所,決定要細了別這個法塵,於是第八識就配合出生意識,這樣意識就了別了到底是什麽法塵,也就是說意識想起從前的事情來了,這就是記和憶的過程。

如果發生的事情不完整,或者是意根不在意,意識了別和造作的輕微,業行就輕微,第八識存儲的業種就輕微;第八識輸出種子時形成的法塵就不是很清晰,意識了別的就不完全,也不清楚,俗話叫作記憶不牢。比如說,我們背一篇文章沒有完全背熟,這個業行也作爲種子存儲起來,第八識再輸出時,意識就不能完全了別清楚,這篇文章就不能完全背誦出來。

再比如說,意根不太在意一個人,對這個人的作意很少,思心所就沒有相當的決定性,意識對這個人了解認識的也就不完全,印象不深刻,此事也作爲種子存儲起來。當種子緣熟,再遇見這個人時,第八識輸出過去的業種,意識就不能清楚的了別這個人,對這個人的印象就模模糊糊的不清晰。

第八識輸出業種,形成了法塵,業種輸出給勝義根時,如果勝義根有問題,有障礙,比如小腦萎縮等等障礙,第八識輸出的影像與業種就不能完全一致,顯現出來的法塵是不如實的,這時意識心不能正確無誤的了別,就成了顛倒的了別,或者根本就不能了別,這就是失憶症。

勝義根受到毁壞,或大腦受過刺激,或者大腦缺乏營養,都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失憶。所以學生考試前要加強營養,就是要勝義根中的四大物質成分協調,能夠讓第八識正常的變現出内相分的影像,意識才能夠正常了別這些影像,臨場考試時思惟才能清晰,才能發揮好,考試成勣就好。

勝義根如果有問題,第八識變現出的影像可能就成爲混亂的信息,這樣意識的了別就混亂,就可能出現顛倒的了別或錯誤的了別,別人就認爲這個人精神可能不正常,而他自己卻認爲很正常,絲毫都不認爲自己是不正常的。

二、嬰兒爲什麽記憶力比較差

這裡所說的記憶力,就是一種記別和憶念的能力,也叫作印象。什麽叫作印象(像)呢?印,就是烙印,用手按在某處,或者用某物按在某處,就是印下來,刻下來,印持下來;象(像)就是影像,留下的痕跡,按在某處和印持了之後,才有像,這叫作印象。印象與念心所有關,與記憶有關。

印象有深有淺,印象深刻,是經過反反複複多次的按和印,或者是深深地按和印,留下的像,印出來的像就很深刻。深深和反複多次的印持於心,就是定,定於一境不變動,才能印象深刻。記憶裡有印和象(像),以後遇緣才能把印象回憶出來。記憶的前提條件,一個是要有勝解,能夠理解明白所經歷人事物理的真正意思是什麽,才能印持下來,形成影像,往後才能有記憶;另一個前提是要有定,反複印持於心,深深地印持於心,才能有深刻的印象。

嬰兒沒有多少記憶能力,記憶差,因爲嬰兒勝解力弱,此事對極大多數事情沒有經驗過,沒有體驗過,也就沒有比對的能力,加上思惟力非常微弱,因此就沒有多少勝解,很難留下印象,也就記憶不下來。嬰兒心力弱,也沒有定,不能專注,他們就不能把一切人事物印持下來,因此記憶力就差。嬰兒大多數事情需要父母反複教導,多次重複,才能有一點記憶。但是這不包括嬰兒自己所習慣和感興趣的飲食與玩具等等,不包括嬰兒天生的與生俱來的習性,因爲這些先天性的習慣和興趣是從前世帶過來的,生來就如此,世俗人稱此爲本能,是每個生命體適應生存的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性。

嬰兒識心很弱,感知力差,思惟力差,他們因爲沒有多少勝解力,憶念力就極差,沒有多少記憶力。但是有些特殊情況除外,比如嬰兒有天生的習性,他們對觸塵的感覺很敏銳,而承受力比較弱,又不能用語言表達,因此一不如意就要哭閙,以此來表達自己不舒適的感受。溫飽屬於觸塵,嬰兒非常敏感,再加上飲食是衆生的生命活動所必需的,因此嬰兒天生對於飲食和溫飽有勝解,對於觸塵有勝解,有記憶,但不是通過特別的思惟而來的,是本能就如此的。也因爲飲食和身體上的觸塵常常存在,嬰兒也常常接觸,相當於定在飲食和觸塵上,嬰兒對此就有勝解,有憶念,有記憶,除此以外,嬰兒的記憶就很差了。

記憶是意識心的功能體性之一,在胎兒階段,當意識一旦出現的時候,就有記憶功能,因此才有胎教。胎教,就是讓胎兒聽到母胎内外的聲音時,内心有一定的理解,能受熏陶,從而得到教育。胎兒在母腹四五個月大的時候意識就出生了,那時就有感知能力,因此就有胎動現象。有意識心出生才有胎動,沒有識心,身體就不會動;因爲有意識心才能有胎教的作用,否則胎教就沒有什麽用處了。

沒有意識心,就沒有勝解和記憶,胎兒就不能受教。胎動,是意識和身識共同活動的現象,否則就不能動。意識和身識,能了別母胎中的環境,了別以後就有感受,這樣身體就有了相應的反應,才有胎動現象的發生。胎兒了別聲音時,内心一定有感受,内心的情緒就由身體表現出來,或者由靜到動,或者由動到靜。

以上說的勝解、定、憶念、記憶,都是意識心的功能體性,是意識心的五別境心所法,另外加上欲和慧心所法。與意識共同生起分別作用的五識,也有五別境心所法;嬰兒只要有六識的存在,就一定有五別境心所法,只是這些心所法表現得微弱一些罷了,隨著出生以後生存經驗的累積,別境心所法的功用就能強大起來,記憶力才能隨之增強起來。

三、問:回憶屬獨頭意識,也是靠第八識流注種子而刹那回憶起來,意識爲什麽不能了別回憶前世呢?

答:此世的意識心,是此世新生的意識心,不是前世的意識心;此世的意識心沒有經歷過前世的人與事,當然就沒有前世的記憶。如果能了別前世的人事,就不能叫作回憶,只有親身經歷的事情,才能叫作回憶。如果說能回憶前世的事,那是一種方便說法,這是以意根爲主,從意根的角度來說的,因爲意根能連接前世和後世;而意識是一段一段的,此世的意識能了知前世的事,嚴格來說不是回憶,而是間接了知。有神通的人如果說:我憶往昔,這個我就是指意根的我,雖然意根不能回憶,但是意根執著意識的功能爲我,祂就要這樣說話,這時意識是通過意根了別到自己未曾經歷過的人和事。

前世的五隂與今世的五隂是非一非異的關係,既有共同的部分,也有不共同的部分。前世的五隂,不爲今世的五隂考慮後果,造作了惡業,所以今世的五隂就要承受前世五隂造作惡業的苦果。前世與今世是否有聯繫?肯定有聯繫,意根和第八識還是前世延續過來的意根和第八識,習氣秉性與前世還是一樣,冤親債主還是一樣的,善業惡業種仍然一直都帶著。今世如果繼續再造惡業,後世的五隂就要受苦,而且還是自己的五隂在受苦,意根和第八識都不受苦。各位就好自爲之吧。

四、意識有隔隂之謎。所謂的隔隂就是隔開的五隂,不是同一世的五隂,今世的五隂滅了,下一世的五隂又重新出生,身體和六識都換成新的,六識就不知道前一世的事情,對前世已經不能記憶了,這就叫作隔隂之迷。如果沒有加修四禪八定,沒有宿命通,也沒有生來就報得的宿命通,六識對於前世的經歷就一無所知。沒有宿命通,就不知前世後世的事情,有宿命通就能知道自己和他人的前世後世的一切事情。

衆生前世死後,此世的五隂變成新的了,六識也是新的,已經不是前世的六識了,肯定就不知道前世的人事物。因爲此世的六識心在此世的五隂上記憶了別一切人事物,只記憶此世的事情,所以只能了知此世所記憶的一切法。而此世的五隂,不是前世原來的五隂,六識對前世的五隂所造作的事情,當然就不能有記憶。

而意根從無始劫以來就一直存在沒有滅過,祂自身蘊積著生生世世的煩惱習氣。所以此世的五隂與前世的五隂,在習氣煩惱上面是相續的,如果不學佛修行,習氣就會越來越重。第八識也是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延續下來的,因此這世的五隂和前世的五隂就有連帶的關係,不是互不相干的兩個生命體。所以我們學佛修行,就要爲後世的自己著想,不能只活在今世,而不管自己的來生。如果不想有隔隂之迷,就要修學宿命通,禪定修到四禪以後就能修成宿命通,但是宿命通與解脫和智慧沒有多大關係。在沒有証得菩提之前,沒有必要修學神通,否則就成爲障道的因緣。

五、問:隔隂之謎能導致往世已經開悟了,還需要此世重新再悟,那麽是否可以理解爲修行有倒退的現象呢?尤其是在無明的情況下又造作了好多業。

答:只要沒有修得宿命通,即使今世開悟了,後世也是不知道的。後世一開始也未必能夠信佛和懂得佛法,但是以今世所修行的善根和福德力,在後世因緣成熟之時又可以重新步入佛門修行,而且後世的修行將比此世修得更快速,修行一段時間以後照樣可以明心開悟,這樣就與此世的修行連接上了,他學佛修行可能都不需要他人的指導,自己就能順著此世的修行方式而自行重新開悟。即使沒有善知識的引導,自己也不會走入歧途,而且修行的層次不僅能與上一世連接起來,還可以超過上一世的修証水平。

當我們看到有些人此世修行的速度非常快,根性也很利,就無須懷疑他前世修行的根基深厚,基礎牢固,才能成就他今世修行的深利智慧。今生修行非常緩慢的人,一定是前世就沒有打好學佛的基礎,佛法薰修的不夠深厚,以至於久修而沒有成效,甚至可能還走入邪途,薰修一些錯誤知見,自己也不知曉。有些人則是前世學佛就修錯了,走錯了路頭,今生仍然順著前世的慣性而照樣修錯法,而不知悔改。所以只要修對了佛法,只要是証悟了,就不用怕有隔隂之迷,此世懂得多種善根,多累積福德,後世的道業就能快速增進。

六、問:都說今世的意識是全新的意識,與前世無關,不了別前世。意識是意根緣法塵第八識所生,其所生難道帶有特征?意識每天都是新的,均由第八識出生,毫無區別。記憶與勝義根有關,勝義根是成像處,意識只在勝義根處分別。今世的勝義根決定了今世的意識特征。之所以不記得前世,不在意識,在於全新的勝義根。因爲勝義根是色法,前世的色法不能隨其如來藏和第七識轉世。意識的特征與勝義根相關,意識的性質由勝義根決定。從胎兒就開始建立這一世的勝義根,以及這一世的意識特征。同一個如來藏出生的意識,其心所法是一樣的,不同或者差別還是在於勝義根,是否是這樣?

答:意識是意根與法塵相觸之後,如來藏出生的。意識依五隂身而有,五隂身改變,勝義根改變,意識就變了。前世今世意識所依的勝義根不同,意識就有差別。夢中的意識與醒時的意識也有不同。今天和昨天的意識,是同一個意識,同樣的五隂身上的,記憶同樣的内容,但是也稍微有些差別,認識事物有差別,觀點看法有差別,記憶有差別,了別性有差別。尤其是業障發生變化,勝義根發生變化,意識的了別性認知性,就有變化。

記憶問題,與業種有關,與勝義根有關,與意根有關。意根感興趣的,記憶肯定好;意根越在意的,記憶越好。

意識出生有一定的緣,緣不具,意識不出生;緣改變,意識就改變。夢中意識與醒時的意識,識種子是一樣的,可是夢中獨頭意識了別的内容,醒時的五俱意識不容易知道。當植物人時的意識,與正常時的意識,更是有所不同。勝義根沒有阻礙,大腦營養豐富,意識的記憶功能就好;反之,大腦缺乏營養,意識的記憶功能就減弱,了別性也減弱,思惟也減弱。小腦萎縮的人就是這樣,還能出現幻覺和不正常了別的現象出現。

七、問:爲什麽觀行佛法時,記憶就牢;不觀行,強記的就不容易記住呢?

答:觀行,就是思惟,意識思惟時,意根就受熏。意根了別了,第八識就把它作爲種子,存入自己的庫房裡。種子將來遇緣,就能從庫房裡被取出來,自己就能享用到了。如果不思惟,單純地記憶,意根沒有受熏,對這些内容就模模糊糊的,這也作爲種子存入第八識庫房裡,但存入的種子就不清晰,種子不容易成熟,不容易呈現出來,或者雖然呈現,也是模模糊糊不清晰的,意識就不容易回想清楚。

八、有些學佛人,經文很熟,張口就來,好像是明白其中之義,其實是沒有真正明白。因爲經文太熟了,不容易再去思考其中的真正含義,就停止在對表面意思的理解上。讀經背經,是意識用心,比較省力,不用深思,不累腦不累心。而深思,就要動用意根,牽動大腦神經細胞,耗費大腦能量,身體要源源不斷的爲大腦提供氣血資源,心裡感到累,於是衆生就挑選比較輕松的事情做,只是讀讀經,背背經,再加上定力和慧力不足,就不能作以深思。

讀經念咒,都是以意識心爲主的心識活動,意識作用突出。背誦經文和楞嚴咒,也是以意識心爲主,意識作用突出。背熟以後,意識就能快速背誦,也能背得很熟練,像行雲流水一樣,非常流利,不用思惟。如果背誦得稍微慢一些,意識的作用就減小一些,意根的作用就突出一點;如果再慢一些,意識的活動減弱,意根的作用就增強,越慢越能突出意根的作用。結果就是,意識活動越少,背誦越不流利,最後就想不起來要背誦的内容。

因爲意根不能回憶,不會背誦經文,回憶屬於意識的功能,意識活動減弱,功能發揮的就小,背誦就困難。在清醒的狀態下,意識的活動越少,定越深;而定越深,意識越少於現行。當意識的活動小到一定程度,干脆就不能背誦經文了,口不能動,一個字也吐出不來,甚至心念要停止,心裡也不能默誦了。

因此,要修習好禪定而能參禪,身口意行都要慢、慢,減少意識的活動,意根的功用增強,其直覺作用就突出。當意根的直覺作用達到一定程度,就能在行走坐臥中直接感覺到色身的機械化,從而能斷身見,或者斷我見,或者明心,這都說不定了,定就是起這種作用的。

沒有定,或者是定淺時,意識的了別作用很活躍,那就起讀誦、背誦的作用,起學知識的作用。雖然意識的思惟非常活躍,非常聰明伶俐,但所學較淺,屬於理解範圍和知識層面,内心深處還沒有深解其義,因爲意根沒有証得。意識所學得的,都是他人的思想觀點,也許都是佛說佛所証得的,但是自己並沒有實際証得,都屬於知識層面的東西。

這樣學來的知識,不可以對外說是自己証得的,自己已經証明了是正確的;因爲自己畢竟暫時還沒有証明,也沒有找到証據。只有在意根配合意識,深深的思量過後,真正的証得了,所思所想,才是自己的觀點看法,是自己的見地,才可以對外說:我認爲如何如何,否則就不可以說我認爲我覺得。如果非要說我認爲我覺得,那僅僅是意識的認爲和覺得,與意根不相干,還不是真知灼見。

九、記憶是如來藏儲存的法塵種子,不是前五塵相分,因爲回憶出來的塵相只能與意識相應,前五識對回憶出來的塵相就不能了別。

一切法都可以作爲種子存儲起來,身口意行的一切行爲造作,所經歷的一切人事物理也就是六塵境界,全部作爲種子由如來藏收存。之後意根攀緣想了別,如來藏就隨順意根的思心所,把種子輸送出來成爲法塵,就是獨影境。意根緣了之後如果想細了別,如來藏就出生獨頭意識一一了別,這就是所說的回憶,所以回憶裡有細節。

回憶出來的境界屬於法塵,不是五識所能了別的,因此五識沒有回憶的功能作用。前五塵的相分也作爲種子存在如來藏裡,因緣具足時,如來藏也要輸出五塵,再依意根的思心所,如來藏出生六識來了別。但是,這不屬於回憶了。

十、問:如來藏記錄衆生業行,記憶全部由如來藏記錄,爲什麽一般人2-3嵗前是無記憶的,或者說對小時候的事沒有印象?

答:因爲孩子小,他的意識的功能還不完全具足,小時候的事兒,就不容易記得,長大以後意識功能強大,有了一定的生存經驗,記憶力才強。年紀太小,大腦勝義根還不完全發達,依勝義根而運行的意識功能就弱。比如在母胎裡,胎兒也有意識,也許他也能記住一些事,但是出了母胎什麽也不知道了。一嵗兩嵗,三嵗五嵗之前,經歷過的大多數事都記不住,那時候大腦還不夠完善,意識的記憶力回憶的功能還不夠強。

有些人的大腦有毛病,大腦營養不足的人,剛剛做完事兒,一會兒就忘了,大腦營養不良能導致記憶力不好。所以意識心裡回憶的功能,也利用大腦裡的物質,大腦不夠發達,他的記憶就不好,意識的功能作用是依賴於大腦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