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意识体性略说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0-11-29 12:56:11 阅读: 3777

第十章  六识的现量了别

一、什么是现量、比量和非量

现量就是对于法能够现前观察思惟,见的是法的真实相貌,确认的是法的当前状态,不会扭曲真实相。如果不能如实见到法的现前状态,不能如实的观察法的真实相貌,就会采取其它方法,如采取与参照物相比较对比的方法,这是比量。比量也许能够比较出一个正确的结果,也许不能比较出一个正确结果。比量如果要比较正确,有个前提条件,就是用来作参照物的法要准确无误,那么比较出来的结果准确率就能高一些,因为有现成的参照物,就不需要过细的思惟,所需要的智慧不多,所需要的定力不深,也可以没有禅定,就能比较出一个结果,准确与否不一定。

如果现量智慧不足,还可以采取另一个方法,那就是想象、幻想和臆测,可以沿着一定的思路和轨道,也可以完全想入非非,没有章法和逻辑,这是非量。非量是在没有什么证据情况下的思惟,凭空想象成分比较多,没有能力收集和掌握证据才不得不如此,可见非量所需智慧更浅,也不需要什么禅定。由此可见,现量需要相当的定力和智慧,其智慧是非常可贵的,是可值得信赖的,实证佛法就靠现量智慧。

在非量当中,由于没有证据,全靠意识的想象,就像天空中的风筝,也许有线牵,也许无线牵,在这当中,意根使不上力,意根的智慧无法像意识一样漫天飞舞,无法想象臆测,意识想什么就是什么,意根无法确认,因此不能实证,但不排除巧合和撞大运。这样意根的智慧不会增长,只增长意识的智慧。再遇到不相类似的问题,不能举一反三,意识只好再重新非量一番,说明其智慧增长很有限。

在比量当中,拿两个事理相比较,主要靠意识的推导排比作用,意根的智慧使不上多大的力,意根也只能旁边看着,其结果意根无法真正确认,但不排除比量正确的结果,但也解决不了意根的心疑,意根的智慧不会增长,只增长意识的智慧。

二、比如一颗参天大树,想要得到其高度值,有三个渠道,一个是现量观察,一个是比量,一个是非量。采取非量的方法就是没有什么根据的思惟想象猜测,对于树的高度没有什么经验,不知道如何比较,更不能如实观察,其结果可想而知,恐怕连自己都不能确认,何况他人。采取比量的方法,就是与旁边的电线杆子比较,与高楼比较,与山体比较,然后得出一个大约值。其结果就是心里半肯定半不肯定的,表面上可能要自信一些,但如果有人非要较真,或者有更确切的证据来否定,心里就没底气了。当然如果有人也同意这个结果,心里会增加一些底气。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渠道和方法,就是现量观察,但是这非常不容易,需要很多的证据资料,需要丰富的经验,观察力要敏锐要准确,心思要细密,数据要准确。而有丰富的经验,有大量准确无误的数据资料,这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探索,其辛苦程度常人难比,其观察时的定力常人难比,因此最后的智慧也同样常人难比。

在探索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意根一直都在观看,慢慢受着熏染,当意识一旦得出一个结论出来,非常有信服力,意根再经过自己的思量,就会确认下来,因为有理有据。意根由于智慧浅没有分析能力,就容易相应于证据充分的,相信现量境界。其实这个结果也是意根自己得出的,一切数据都摆在那里,非常现实,意根自己就会起思量,就有结论出来,只有自己得出的结论才能确信不疑,当然自己是最信受的,不管别人如何说,自己都能果敢承担,没有商量的余地,也不容易撕毁自己的结论。

由于现量观察是这样的辛苦和不易,追求短期效应怕吃苦的人不愿意长期辛苦探索,修行时间短的人定慧都不足,都无法累积足够的经验,因此无法相应于现量观察。因此喜欢比量和非量,喜欢臆测和比对的人很多,因为这些方法都比较省力,所需时间不用多久,也不用多少定力和慧力,就能有最后的结果出来,这多么轻松,这些人只要结果,中间的过程不需要。

而恰恰中间的过程非常重要,这是提炼证据的过程,是熏陶意根的过程,是降伏各种烦恼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没有质变,自心烦恼永远不能降伏不能改变。所以有一些人到处打探结果,企图不经过辛苦参究的过程而轻而易举的得到果实,这个果实就不是自己的,无法享用,自己仍然是穷人一个,再妄称法王,只能遭到诛杀,后果可畏。

说到这里,有的人会问,你说了半天还是没有说清楚如何是现量观察。可是我告诉你,别人所说的现量观察,自己知道了,就是比量,已经不是现量了。真正的现量就需要自己亲自去观察,去认证,所以打探出来的结果,猜测出来的结果,非常不可靠,即使是从现量观察的人那里打探出来的结果,也不属于自己的,如果是从比量得出结果的人那里打探结果,那就更不属于自己的,更不可靠。再辗转传播结果和打探结果,其结果就很可怕了。在此郑重警告一些不愿意下苦功的人,只有亲自参究,才能亲自得果,自在用果,否则就是苦果,这个苦果是完全要自己亲自受用、单独受用的,果报不虚。

三、我们通常所说的现量境界,是指目前、当下、现在正发生着的种种境界。而现量了别,就是指六识对六尘能够现前观察、了别和证知某些法的真实存在性,不用比较、比对、想象和推理等思惟活动,了别出来的都是事实真相。前五识完全是现量了别五尘境界,了别当前就存在的、正在发生、正在运行着的五尘境界。第六识有比量、非量和现量等三量的了别,但第六识也能现量了别当前存在的境界,在很多的情形下,第六识的了别是比量和非量的。六识现量了别境界就是了别当下,了别现前所存在的境界,不用去比对和想象参究,了别的结果与事实完全相符,就叫作现量了别。

意识心在了别现前境界的时候,比如正在观察眼前的山河大地,这时候眼识是现量了别山河大地的显色,比如山水的色泽,大地的颜色,见色时刚一入眼帘的就是这个景象。意识则是了别山河大地的形色、表色和无表色,比如山的大小、高矮、形状等等,河水的长短、宽窄、深浅等等,这些是形色。山势、水势、水流的状态等等是表色,山的巍峨、陡峭、光秃、挺拔,水的汹涌澎湃、幽深、恬静等等是无表色。这些境界都是现前存在的,能够被意识现前观察和识别出来的是现量境界,不用比较,不用幻想,了别的真实,因此意识和眼识都是现量了别。意识也有比量和非量的了别,有些境界要通过对比和想象思惟才能了别清楚,了别明白,这就是意识的比量了别。当然也可能有了别错误,判断错误,思惟错误的情况发生,这种错误的了别,一定是属于非量了别。

思惟判断错了,再加上经验和智慧的不足,由比量得出的结论往往就是错误的结论,结论与事实不符,就是不如实了别,不如实了别,就是非量了别,因为这种了别不符合实际情况。愚痴众生当中非量了别的几率比较大,独头意识中非量了别的几率也比较大,神经和精神不正常的人当中非量了别的几率就更大了。比如一个人在狼吞虎咽在吃某种食物,吃得好像很香的样子,旁边的人就认为:这个人吃的这个食物,一定很美味,要不然他怎么能吃得那么香,根本想不到那个人已经饿了很久,吃什么东西都觉得好香。这人于是就跟着一起吃,结果吃了第一口咀嚼一下,马上就吐出来,他感觉到食物中有一种霉味,于是就恶心起来。这就是比量的错误了别,判断错误,经验不足所致,这样的例子非常非常之多,不可胜数。

四、意识和眼识一起了别事物时,意识有现量了别,也有比量了别,也可能有非量了别。比如山的高度,意识有时不能马上就判断出来,就要通过与其它物体的参照比较,才能准确判断出来,这就是比量了别。当意识判断思惟错误时,就是非量了别。当山河大地正处在自己的眼前,一般来说不需要意识通过想象、思惟、比较才知道,直接就能了别到而没有错谬,这时的意识就是现量了别现量境。如果看见远处的山顶上有白云在飘动,飘动白云衬托下的大山好像在移动,意识就判断是大山在移动,这时的意识就是非量了别,属判断失误。

当意识心正在作现量了别五尘上的法尘境界的时候,前五识肯定是存在的,也同时在现量了别五尘,否则意识心就不能了别前五尘上所显现出来的法尘的现量境界。但即使是目前真实存在的现量境界,意识有可能作比量和非量了别,有时准确,有时却不准确;不准确的了别,完全是非量的了别,是错误的了别。

耳朵在听声音的时候,耳识是现量了别声音的音量、振动频率,意识心对于声音也有现量方面的了别,其了别的内涵要比耳识了别的内容要丰富得多。意识所了别的现量境,就是目前传过来的声音的微细法尘,不是回忆从前听到的声音,也不是去幻想并没有出现的某种声音。意识不用对声音进行比对分析而能了知声音的内涵,这是意识的现量了别。比如听到说话的声音,意识心马上就知道了声音的来源、音质、内容等等信息,判断无误,这是现量了别;意识也有可能去作比量的了别,用思惟、推理、判断、比较等等方式来了别声音的内涵,说话人隐藏的目的和企图。意识有时能了别得正确,有时则是了别错误,了别错误时,则完完全全就是非量了别。

又比如听到风吹雨打的声音,耳识直接现量了别风雨声音的振动及声波对耳膜耳鼓的冲击和影响。意识则是了别风雨声的大小、粗细、来源、方向,缓急等这些内涵,意识直接就能了别这些内涵,不用比对和分析,这就是现量了别。但有时也有比对、分析、思惟、推理的情况存在,意识要借助于比较和想象的思惟才能判别清楚,这就是比量了别;如果了别错误,则完全是非量了别。意识可以离开耳识的参与,自己单独作比量和非量的了别。在意识心了别的时候,如果耳识心不现行,意识就不能了别声音,两个识心必须同时存在才能现量了别到声音;所以意识在五尘上的现量了别,都要有前五识的参与。

在鼻嗅香气的时候,气味就是现前存在的现量境,鼻识和意识都可以了别这些现量境。鼻识第一刹那现量了别气味对鼻黏膜的刺激程度,进而意识第二刹那了别气味是香是臭,再以后意识就了别是哪一种类的香或哪一种类的臭,香臭都到了什么程度,是从什么物体上发出来的,离自己有多远或有多近等等。这些法尘有意识的现量了别,也有可能作比量和非量的了别,因为意识对气味的知识面不全,就不能完全是现量了别。只有智慧达到圆满了,这时了别一切法都是现量了别,这可能只有佛陀一人能做到。

如果佛陀还要作比量和非量上面的了别,那么佛陀就不是一切种智的拥有者,说明佛陀的智慧还有不够圆满之处,还有自己不能现量了知的法存在。那么就不能称其为一切种智的佛陀,最多是个妙觉菩萨。佛陀能现量的圆满了知世间一切法,不用比对和想象思惟,其智慧德能圆满具足故。

在品尝饮食的时候,舌识现量了别饮食粗糙的味尘,第一刹那的了别一定是舌识,第二刹那是意识的了别,第二刹那之后二者同时了别。意识心了别饮食细微的味尘,了别具体的酸甜苦辣咸淡及其程度,味道太浓,如果不适应,就要把饮食吐出来,这是意识现量了别的结果。当然其中也有比量和非量的了别,根据记忆来了别的是比量,想象成某种饮食的味道,则是非量。如果对于味尘知识的了解是有限度的,就得用比量和非量的了别,其结果往往是错误的。即使是现量了别,有时也有错误,不一定都完全正确。当意识作比量和非量了别时,是意识的独头境界,前五识不参与这种了别。

在感受色身上的触尘时,身识第一刹那现量了别触尘的粗糙相,意识第二刹那现量了别触尘的细微相,接下来二者同时再作现量了别。但是当接触的触尘非常特殊时,身识和意识各了别一二三个刹那,就得马上离开,不能再接触触尘了。比如当身体碰到火时,身识马上就觉得烫,但是没有概念,意识马上就了别到火热的程度,还没有来得及分析、比对和思惟,于是意根当即决定,立即躲开火源。这是意根缘于身根和身识意识的了别而作的现量了别,于是就直接作出决定:躲开。这里的身识、意识和意根三个识都是完全的现量了别,没有比量和非量的了别,因为意识来不及作比量和非量的了别,意根就决定马上躲开,身识和意识随即就在火的触尘上面消失不见了。

又比如手指偶然接触到一根针的针尖,身识和意识都是在第一刹那就了别到了疼痛,意识来不及思考分析作决定,意根就直接作主决定把手拿开,于是手就突然的抖了一下。这里三个识都是现量了别,没有意识的比量和非量的了别,因为已经来不及了。等到手指躲开针尖以后,意识再继续了别刚才突发的情况,就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是不小心手指触到了针尖。这时才有意识的比量和非量的了别。比量的了别,也有可能是正确了别,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而非量了别则是不正确的了别,与事实完全不符。

在禅定当中的六识也有现量了别,在未到地定中,六识都存在,就可以现量了别当前正存在或显现的六尘境界。其中身体的轻灵、高大、舒适、舒展等状态,是身识和意识共同的现量了别,而内心的一种空灵、虚脱、清静的感受,是意识心单独的现量了别,属独头境界。意识也有可能因为智慧不足或者禅定知见不足,不能对禅定境界作完全的现量了别,就存在有比量和非量的了别。

在初禅定中,意识与眼识、耳识和身识三识,共同现量了别色、声、触、法四尘,意识可以单独现量了别内心的轻安、喜悦、宁静和空幻等等感受,可以单独现量了别定境法尘。意识也可以有比量和非量的了别定境法尘。在二禅的定境中,只有意识自己单独存在,没有前五识的存在,因此在二禅的定境中,意识单独现量了别深细的定境法尘,这时意识的现量了别是极其深细的,几乎感觉不到有自己的了别,也感觉不到内心还有个知,也几乎感觉不到内心深深的喜悦和舒适,因为太深沉了。在这个境界里,没有意识的比量和非量的了别,因为没有杂乱的幻化的定境出现,意识处在无觉无观中,已然没有了思惟分析的活动。

在断我见时,意识可以现前观察到五阴的生灭虚妄性、苦性和空性,心中明确知道五阴非我、不异我,五阴与第八识又不相在。这个知,就是现量的知,因为五阴非我是一种真实之理,叫作真理。意识对这个真理的认知是真实而又现实的,同时也颠覆了从前的一切错误知见。因此,意识此时所见的就是如实之见,是完全的现量了别,纠正了从前的非量认识,这是智慧的现量认知。因此真正的断我见,就是现量境界。

在明心之时,意识证得了真正的自己第八识,这时就能够现前的观察第八识的体性和运作,观察第八识的清净性、真如性、不生不灭性、不动摇性等等,意识此等的观察就是现量了别,就是现量境界。六祖开悟时所说的五个何期自性,就是现量观察实证的现量境界。第八识与五阴七识的和合运作,是当前正在发生着的活动,是现实的,此时的意识观察了别就是现量了别,也就是意识证得第八识是现量的智慧境界,没有一丝的比量和非量。如果是非量的了别,就没有真正的明心开悟可言,这样的开悟就是想象中的悟,不是真实的开悟,因为没有亲证的缘故。

在眼见佛性时,是证得整个身心世界的如幻观,能够现前真切感受佛性的美妙运作,现前真实地感受自己身心世界的如幻如化。因而此时的意识是现量了别,是现量的智慧境界,不是比量和非量境界,否则那就是想象的见性,并不是真实的见性,因为没有亲证的缘故。在明心见性以后的修行过程当中,各种观行的证得都是意识的现量了别,都是现量境界。修行的越深,意识的现量境界就越多,比量和非量境界就越少。一直修到佛地,佛地的意识全部是现量境界,没有比量境界,更没有非量境界。

五、现量了别,是对当前正在发生和存在的现象界能进行如实的观察了别,而没有错谬。比量了别,是意识能够进行思惟、分析、推理、判断,有可能是如实的了别,也有可能是不如实的了别,而非量了别是依赖于意识的幻想推理想象,其结果有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错的。知道有现量境的存在,就有识心的分别和了别活动,否则就不知道有现量境的存在,如果没有了识心的分别或了别,我们对世间就真的一无所知了。

现量境,就是现前存在的境界,七识当下直接就能了别到,不用与其他尘境相比对,也不用思惟想象,不用假设,没有了这些环节,也能直接可以发现到现前存在的五尘境。前五识肯定是直接了别到现前存在的五尘境界,意识依于五识,也能直接了别现前存在的五尘境。如果还需要通过比较,通过假设,通过想象才能作出了别的,显然是意识比量了别,所以意识就有了现量、比量和非量三种了别。

第七识只相信现实,相信事实,证据不足或不可靠的五尘境和事理,第七识都不肯相信。当然现实和事实也有层次上的区分,也是相对的,证据也有真证据和假证据,意根无始劫以来就相信了假证据,认为五阴就是我和我所,现在就要把那些假事实假证据推翻,去求证真理。

意识即使是非量了别,如果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是完全符合事实的,第七识也能相信。只有第七识相信了以后才能作出决定,否则第七识就暂时不作出决定,因此,第七识要根据现量作出决定。所以必须要在证据确凿、没有疑问的情形下,意根才愿意相信,因为祂自己的智慧不足,只有把现成的尘境事理摆在祂面前,祂才肯相信,祂自己不能作详细的比较和想象,因其具体分析的智慧不足故。

因此遇到任何事理,想要让第七识认可或肯定,必须要有充分的证据,这就需要意识作细致的思惟分析,拿出有说服力的依据来,这样,思惟观行与整理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意根的智慧也是具足的,我们学佛就不必如此大费周章了。

六、怎样的观察才是现量呢?比如我们观察色蕴的虚妄、生老病死,我们大家都可以现前观察到,这是现量。但色身的刹那生灭,凡夫是观察不到的,如果根据物理学上所讲的电子瞬间生灭的原理,用来推求出色身是刹那生灭的,这种推理是否也算是现量?实际上色身的刹那生灭现象,可能只有佛陀一人能现量观察到,这需要极深的定力和深妙的智慧,没有极深的定力是绝对观察不到的。我们只能通过比量而知,比量而知如果是正确的,符合佛陀的正教量,也可以方便说是现量。

比如我们依照佛陀的教导,观察宇宙器世间的生灭虚妄性,实际上我们无法用眼识现量观察到眼前宇宙器世间的生灭虚妄性,因为我们的寿命太短暂了,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长度对宇宙器世间生灭虚妄现象进行观察;宇宙也太广大了,我们的眼界也太有限了,无法观察到整体的宇宙器世间,但是如果我们内心通过的如理思惟,最后能真正的认可此理,这也算是现量证得宇宙器世间的生灭虚妄性,就是如理如法的思惟结果,并不是非量。

再比如刑警破案,根据现场掌握的罪犯证据,采用比量和非量的思惟推理推敲等方法,最终破了案,使真相大白于天下,这样所作的比量及非量观察的结果是正确的,这也是现量境界。也就是说,凡是符合事实的比量及非量的推理,也算是现量境界。再比如学生解几何题,也是通过比量和非量的思考方式,最后证明了题目的正确性,这也是现量境界。我们虽然不能现前观察到色身的刹那生灭现象,但是可以通过如理如法的思惟观行,最后证明到这一点,那么所得到的结果就是现量境界。

七、定中意识所缘有三量,如果缘色身觉受,是现量了别;如果观想思惟,有非量了别,也有比量了别,也有现量了别。如观想自己在本地,变成某种形象飞往彼地,想象各种境界,都属于非量了别。如观无量寿经中的日想观,开始时是非量了别,到观行成就时,落日不观而自动现前,定果色出现,意识的了别就是现量了别。

如果比较色身与从前的差别变化,比较境界的善恶美丑,是比量了别;如果思惟得出一个正确而现实的结论,就是现量了别。二禅以上定中意识所了别,全部是现量了别,因为没有思惟,不能观想,只是单纯的了别定境法尘,只是觉知不出来,不能反观自己的了别性。定的层次越深,其了别越是现量了别。如果定中过去世的影像现前,意识也是现量了别,未来世境界呈现出来,意识也是现量了别。

八、思想不动念是否能了别境界?坐在家里沙发上,看着家里熟悉的家具,心里又没有念头,这时候心里能不能很清楚的知道各个家具的名词属性作用?早上刚刚睁开眼睛,没有语言文字心里念头,是不是能知道自己在家里躺在床上,并且刚刚睡醒?如果能,就是了了分明 。

六识现量了知,一定有知,但不一定有念。念是五别境心所法,不是时时处处都要现行出来的,而知、了别是五遍行心所法,必须时时处处现行出来,只要有识心,就有五遍行心所法,但不一定有五别境心所法。所以识心有知有了别的时候,不一定有念头和心念。有的人比较懒散的时候,就不愿意起念,定力好时,也不愿意起念头,但肯定有知,有了别性。如果是比量了别和非量了别,一定有五别境心所法的念心所,一定有念头,有思想,有动转。

九、意识的现量,知的正确就是现量;了解的法如实无缪就是现量;符合事实就是现量;体现真理就是现量;不用比较而知,知的正确就是现量;不用想象幻想而知,知的正确,符合实际情况,就是现量;回想小时候的事,明白一件事,也是现量;观察前世的色身不是我,观察后世的色身不是我,观察正确时,就是现量。有神通知无数劫前的人事就是现量,知无数劫后的人事就是现量。眼睛看着苹果,却认为那是梨,这是非量,不是现量;睁眼说瞎话,就是非量。如果意识都是现量,意根的非量必随之得到扭转,就会如实知道一切法。

十、七识心了别的三种方式

非量,是指识心了别的结果是错误的不符合事实的,还是说识心了别的方式可以想象、幻想、猜测、预测?是指识心了别的方式可以想象、幻想、猜测、预测。

那就只有意识才能有非量的了别方式,五识必须现量了别,意根必须现量了别,第八识都是现量了别,了别的都是现量境界,因为一切法都是第八识当下变现出来的,对于第八识来说都是现前存在的法,因此都是现量境界。

不是现量境界的法,第七识意根无法缘到,也无法认知,所以要想让意根接受和认可什么法,必须是现量的法,有事实依据,非常真实,理路清晰,有章法可寻,所以意根断我见比意识断我见困难得多,不可以想一想琢磨琢磨就了事,必须深透的思惟观行,意根不断的考量取舍,直到理由充足,道理清晰,呈现出是事实,意根才能认可。

五识也是现量了别五尘境界,目前没有的五尘,五识无法去想象着了别,无法幻想出什么五尘境界。而意识所想象幻想的回忆的展望的任何法,都必须是第八识呈现出影像,可以说是无中生有,但都是第八识幻化和执持的,所以第八识了别的都是现量法,不用去非量比量了别什么法。任何人的意识了别时都有三量:现量、比量和非量。现量知,是知当下现前存在的法,目前不存在的法不了知,不用去回忆和想象比较,对于法不作加工,当下是什么就是什么。

 十一、为什么说同类事物的类比不是比量而是现量呢?比如说人类,肯定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单独一个人肯定与人类有相同之处,不用把这个人再与同类进行比较才能确定这个人确实是人,而非其他类。新生婴儿出生时,不用与比较就知道是人,非他类,甚至在母胎里就知道这个孩子是人而非他类。这样的知就是现量的知,不是比量知。

一个模具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具有同样的特征,知道一个是什么特征,就知道其它产品是什么特征。这个知是现量知,不是比量知。

如果是同类之间进行比较,而知二者的差别,是比量而知。比如说不知道某人个头高矮,就要与另一个标准个头的人比较,与大部分人比较,然后才能知道,这是比量而知。但是这个比量知的结果,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那就是说结果可能是现量,也可能是非量。

比量知某人个头高矮,不如现量知某人个头高矮的人聪明,现量知,遇见某人当下就能根据经验智慧判断出来,不需要去比较衡量,比较衡量说明没有现量智慧,观察力判断力都不够好,所以不得不去比量。如果现量判断出来的结果不符合事实,那就不是现量,而是非量了,说明他的智慧也不够好,也可能过于自信,还不如比量的人谦虚谨慎。

十二、以此类推的类比不是比量

世俗界有个类比,相同种类的事物,证明了其中一个或者是一部分,就证明了这个同类都是如此,不用全部都证明,这是世俗界的规矩,佛法也同样适用。人类检查搞的抽样调查,调查一部分,就能证明全体同类。这属于比量吗?不是比量。我观行自己五蕴,证明了我的五蕴苦空无常无我,就会得出他人的五蕴也是如此,所有众生的五蕴都是如此。这是比量吗?不是比量。

比如我参禅开悟了,证得了自身中的第八识,然后就知道他人的第八识也是如此,所有众生的第八识都是如此。这是比量吗?不是比量。几何算数所有学术上的实验和推理,经常用到如此方法证明:以此类推。写文章分析事理,都会用到以此类推这个词汇,表示后边的与这个的相同的,不用再证明推导了,这就是同类的结论。这是比量吗?不是比量。

证明一切事理结论的正确,有时候不从现量出发,而是从非量出发,思惟考证,最后得出一个现量的结论,非量也有很多很大用处。头脑够用的人,胡思乱想得有道理,那就不是胡思乱想,叫作头脑灵光。头脑不灵光的人,无论给他多少现量数据,就是得不出一个如实正确现量的结论出来,这种人太多。

经历了数不清的苦痛,仍然不知道苦,内心思想麻木,实际上就是愚痴。愚痴的人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经历了无数挫折,不知道回头,仍然钻死胡同,一根筋的愚蠢。苦空无常无我,明明都是现量,有那么多的现量数据证明,所有人就是看不清楚,还要学佛法,思惟观行,还观行不出来,这叫作愚痴。明明五欲六尘,无常生灭变异,抓不住,执着不了,事实真相都已经现量呈现出来了,明晃晃的,无数人就是看不明白,管不住自己,还要去死死的抓取执取,不肯松一松手,歇一歇,可怜又愚痴。

十三、现量与非量

见绳为蛇,属于非量,还是比量?因为既没有正确的了别绳,也没有如实的认识蛇,都是错误了别,不是事实所以是非量。骑驴找驴,是什么量?自己骑的驴不认识,不把驴当作驴,还要去另外找驴,不能正确的认识驴就是非量。自己的五阴身全体都是第八识,自己却不了解,还要另外去找一个第八识,是什么量?同样是非量。凡夫看见父母认父母,看见儿孙叫儿孙,也不是现量,是非量。所以佛陀教阿奢世王观行没有其父这个人,没有杀父这件事,让他证得五蕴空无我,灭除非量认知,回到现量中来,杀父罪业才能灭除。

阿罗汉所证得的五阴非我不异我,生灭变异空,是什么量?阿罗汉所证得的五蕴空无我,虽然是现量,但是半现量,还不究竟,所以还需要修学大乘法,证得究竟法。菩萨们证得了第八识以后,获得了各种层次的智慧,这是什么量?阿罗汉和菩萨所证得的法,虽然都是现量证,但都是相对的现量,不完全是现量,还有非量成分。

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是什么量?如果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完全是现量的,那修行就到底了,成佛了,不需要再接续修行了。因为包括等觉妙觉菩萨证得的法还不究竟,所以还需要再破除最后一品无明,才完全成佛,无明破尽,才是完全的现量智慧。

严格来说,只有佛陀的智慧认知,才是完全现量智慧,才是究竟的毫无疑问的,是完全符合现实和真理的。其余菩萨们的智慧认知有不同的现量成分,还不究竟。阿罗汉辟支佛们的智慧认知比菩萨还不究竟,空的程度层次都不够。凡夫完全是非量,没有现量,即使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看父母是父母,见冤家是冤家,一点不错乱,那也都是非量,迷惑颠倒。非量认知,相当于精神错乱的认知,众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都不健康。

十四、从究竟义上面来说,一切法对于佛陀来说都是现量的,对于凡夫来说都是非量的,因为佛陀是完全如实了知,众生是错谬了知。众生的六识心,自无始劫以来一直都在有意或无意的欺骗自己的意根,传递给意根的都是非量境界,因此就导致了意根的染污性越来越严重,无明越来越深厚。如果意识通过接触正确的圣教量,通过如理作意和正确的思惟,就可以让六识和意根有了如理如法的现量境界,从而知道一切法的事实真相。凡夫现量观察一切法都自认为是真实的,其实结果全都是虚妄的,凡夫就没有得出过一个正确的结论,得出的往往都是错误的结论;凡夫的现量观察并不可靠,因为没有佛法真实智慧的缘故,依此所谓的现量观察,结果生生世世就因此错误的结论而受到生死轮回之苦。

十五、意识在观行五蕴无我时,有逻辑思惟分析推理作用,这算不算现量?意识思惟观行时,三量都可以体现出意识的智慧。意识在观行五蕴时的逻辑思惟分析推理也有三量,智慧越高越有现量,观察到的事实越多,证据越充分,理由越充足,越能熏染意根,离实证越近。

意识寻找证据越充分越现量越好,因为意识是为意根来搜集证据的,现量的证据有说服力,能让意根接受,理由充分。意识非量的想象幻想证据不足,意根无法接受。这样对于意根的思量就起不到引导和推动的作用,就不能实证。

现量不是指一定要亲身经历的,看到他人发生的事,所有众生身上发生的事,都属于现量观察,只要符合事实,道理通达,逻辑严密,就可以了。但是类似四大种子这个问题确实无法现量观,因为智慧不足,只能算作熏习,算作非量,但对于诸佛就是现量了。我们每个人意识的智慧都有限,所以有极多的事实和真理无法现量观察,所以实证很难很难,只能实证一些比较浅的真理。

对于某部分人比较难于观行的法,对于另外一部分人就比较容易,差别在于意识的智慧不同,意根的智慧也不同。对于四大种子诸佛当然都会马上现量观察到,我们就不行,只能顺着理去思惟推断,起着熏习的作用。无始劫以来,众生在生死轮回当中,经历了无数生死苦,都是现量,可是众生却不能现量观察,感知不到,不会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以至于生死轮回不断,苦受不绝。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