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体性略说
第十一章 六识的心所法(2)
六、《成唯识论》中说,最初的六识作意心所,不是六识出生以后的作意;第七识也是如此,最初了别六尘时的作意,一定是在种子位时就最先开始作意的,在种子位作意以后,再把识种子出生出来形成了识,六识就开始现行出来。识种子的出生必须要有个方向和处所,要有个出生的目标,不能是漫无目标的随机出生,这样的话意根作意就没有用了,如果六识遇见什么法就了别什么法,那么众生的生活一定是混乱不堪的,什么事也做不成。如果在种子位不作意,不奔着某个法,识种子要生到哪里呢?识种子必须有个出生的方向和处所,这个方向处所必须在种子位就定下来,所以作意心所法就在种子位最先起作用。
意根第七识的作意心所法,最初也是在种子位就开始对六尘生起作意的,作意了以后就对六尘生起触、受、想、思心所的运行,意根决定要了别六尘,六识就跟着出生。第七识的识种子也要有出生的处所,不是随机遇到什么法,识种子就出生的,这样众生的心更是乱糟糟的一片,几乎就没有安宁日子可过了。
六识的识种子也要有出生的处所,在种子位如果不作意,识种子就要随机漫天的出生,六识就要乱套,众生就不知所措了。所以识种子必须要先有出生的处所,就在种子位先作意,然后种子再出生;出生以后,六识直接就触六尘,触心所是在识生出来以后运行的,如果六识不能生起最后的抉择心,就再对六尘生起作意;这时的作意就是六识现行以后的作意,而不是种子位的作意。
七、悔、睡眠、寻、伺四种不定心所,有时属于善心所,有时属于恶心所,要看具体情况,要看达成的结果,要看当时的状态和所指向的结果。如果是贪睡,则睡眠是恶心所,能引发心智昏沉和愚痴;如果睡眠能够调节精神状态,有利于修行,则属于善心所。
悔,如果一个人总是无智地懊悔自己的过去,后悔不该像从前那样作事,以至于心思烦乱,没有定力,不生智慧,悔就是恶心所;如果自己做了恶事,能够及时忏悔,决心后不再造,悔过之后,心得清净,定慧生起,则悔是善心所。
寻,如果意识心漫无目的地到处攀缘,以至于无有定力,心思散乱,寻则属于恶心所;如果意识心在思惟寻觅一个真理,比如是参究寻觅第八识,则属于善心所。伺,内心在伺察世俗法,心神不定,障碍正智的生起,则属于恶心所;如果为了明了一个佛法的真实义,有了目标,专一深细思惟,则属于善心所。
八、心所就是识的助伴,有识就有五遍行心所法。有的心所法,当六识生起来运行的时候,心所不一定要现前运行出来,那就不叫遍行心所法,可能是五别境心所法,或者是烦恼心所法,也可能是善心所法,这些心所法不是时时现前出现的。遍行的意思是有识就有这种心所,心所和识是伴随在一起不分的,就叫遍行心所。五遍行心所法和如来藏的遍是有区别的,如来藏的五个遍,是指如来藏本体遍一切时、地、处、界、法的运行,如来藏本体的运行也是有自己的五遍行心所法的伴随。
识都是以心所法的形式来运行的,心所法没有种子,不是种子生成的,只要某个识一现前,这个识就以心所法的形式运行。心所法是伴随着识运行的,是识的助伴。心所没有种子,第八识里不存心所法的种子,其祂几个识也不存着心所法的种子,心所法没有种子,就像无明也没有种子的道理一样,就像心不相应行法也没有种子的道理一样。
九、受蕴的受是六识心的心所法,是六识心的一种功能性,实际上是识触尘以后的感受,最初的领受领纳相,只是接受了六尘,还属于是一种粗相,发展到出现喜怒哀乐的感受时,才是细相。受蕴,不仅仅是识触尘的最初受,最初受是领纳接受,还没有苦乐受的生起,受蕴包括领纳受和后期的三种受。想,不但是了别,也有取相的作用,意识的想与名言相应。到想的时候也有粗相和细相,有粗略的了别和细微的了别和执取相。粗和细的了别之后,才有六识粗的感受和细的感受。
如来藏含藏的受的种子,并不外于识种子,识种子运行时,伴随着受心所法的运行,因此识心才有感受功能作用,并不是说在识种子以外,单独有一个受的种子。五遍行心所法没有种子,依附于识心才能运行,是识心的助伴。识种子出生,五遍行心所法同时就伴随运行,是识心的依附。所以受没有单独的种子,想也没有单独的种子,都是六识种子出生以后,识心运行起来,就有受心所和想心所伴随运行,五遍行心所法都如此,八个识都有各自的五遍行心所法。
五遍行心所法在识心的了别过程中,要反反复复的运行,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运行起来以后,之间的次序要互换和颠倒,顺序是不一定的。所以六识的受不是运行一次二次就结束了,也许要运行无数次,想心所和思心所也如是,作意和触心所法运行的次数相对要少一些,六识可以一直作意六尘,一直触六尘而不动,受想思心所运行要反反复复,来来回回的运行,才能有最后一个最终的抉择,六识对六尘的了别才告结束。心所法的运行,特别细腻,到佛地才能完全观察出来。
十、意识心在凡夫位有五十一个心所法,贪嗔痴烦恼具足;在声闻三果位,意识的心所法就减少,没有了贪心所和嗔心所;在入地以后的转依位,意识的烦恼心所法还要减少,逐渐转变成善性的;到了佛地,意识的心所法有五遍行、五别境和十一个善心所法。所以修行,就是逐渐改变六七识心行的过程,六七识的心行和体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讲心,要说明这个是凡夫的心行,还是有禅定的人心行,还是贤人的心行,还是圣人的心行,还是佛的心行。
十一、五识的五别境心所法
前五识只有现量了别功能,没有比量,五遍行心所法一直都跟随五识运行,五别境心所有时也会现行及运作。前五识有定心所,如果五识没有定,眼识着多种境,耳识着多种境,鼻识着多种境,舌识着多种境,身识着多种境,意识一定也跟着着多种境,这样心岂不大乱?五识如果没有定,意识也不能定,意识必然随着五识处处了别,这样就容易心乱如麻。
现见五识可以各自定于一处二处不散乱,了别细微,说明五识可以有定,与定相应。如果六识没有定,说明意根是不定的,因为五识六识着境是由意根主导攀缘的结果,意根不想见境,六识就不能见境。所以说,如果意根没有定,与定不相应的话,就永远不能有禅定了,四禅八定也无法修出来,世人只能生活在欲界人间,天上就没有众生存在了。
五识有了别慧,能对五尘生起判别和确认,能对五尘有明确的了别和判别,因此五识有慧心所,五识慧强时,也是由五识的定心所引发出来的,由定生慧,就是此理;同理,意根的慧,大部分也是由定所引发出来的,尤其是断除烦恼,转识成智以后的智慧,更是意根的定心所引发出来的。既然能确认五尘究竟是什么,说明五识有胜解心所,能够明了和胜解五尘法的相貌。
五识对于五尘境界能趣境和避境的性质,说明五识有欲心所。比如,眼识遇到柔和的色彩,能主动趣向,遇到强烈刺眼的太阳光就自然躲避,这是眼识的欲心所。耳识遇到刺耳的声音极力躲避,而遇到柔和的轻音乐,心向往之。鼻识遇到刺鼻的气味有躲避之心,遇到温馨的香气就要趣境并生起贪爱。舌识遇到美味就会主动寻觅而趣境,遇到刺激味要极力躲避。身识遇到轻触和妙触趣境并会生起贪爱,对于违逆强烈痛苦的触,就要紧急避开。以上说明五识有微弱的欲心所,比意识的欲心所微弱得多,表现不明显,不容易观察出来。
五识对于曾习境,也有一定的念性,因此念性,就能有欲心所,并能生起贪爱,不欲离境,粘着境界不放。
五识具足五别境心所法,只是微弱,一般都表现为五俱意识的五别境,但是细分,还是能分辨出来。从总体上来说,五识的现行和运作还是由意根控制和决定的,这样五识的欲心所就显得更加的微弱和模糊了,被意根的操控所掩盖住了,很难发现。
十二、离开尘相,识无法现起,因此前七识的五十一个心所运作时,必定要缘于一定的尘相,前五识只能缘于五尘相分,属色法尘,六七二识所缘有色法尘,也有心法尘。
六识出生的条件之一是根尘相触,六尘是六识出生的必要条件。心所法的运作条件是,只要有识存在,心所法必伴随着识心运行,识就是以心所法的形式运行。但意根出生现行不灭的条件是要有三界的种子,有贪有欲有愿力。虽然意根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但是意根无始劫以来一直有贪嗔痴烦恼,有无明,所以一直不灭。
前五识所缘是色声香味触五色尘,不属于色法上的法尘。六七识所缘有色法尘就是五尘上的法尘,还有独影境,还有心法尘八个识和八个识的心所法,还有非色非心法尘,如心不相应行法,第七识也缘五尘境,与法尘境同时缘。
十三、五遍行心所法的运行开始是有一定的顺序的,但运行到一定阶段,其运行顺序要发生变化,不管如何变化,一定是以思心所结束。然后再在其他法上运行五遍行心所法。
而五别境心所法,没有固定的运行顺序,五个心所法也不一定都同时或者次序出现,也许出现一个,也许出现两个,这是不一定的。智慧越高的人,五别境心所法现行的越多越频繁和广泛。转识成智的菩萨,五别境心所法经常现行,活动频率很高。
众生越愚痴,五别境心所法越不容易出现和运行。降伏了烦恼,转识成智的地上菩萨,其意根五别境心所法很活跃,常常出现,意根的智慧和胜解力相当强。所以菩萨观察判断抉择,很多时候不仅依靠意识,还依靠意根,往往是不太用意识的表面思惟分析,用意根思量作用的时候比较多一些。
十四、五别境是否是在五遍行中的受心所之后运行的
遍行的意思是,只要有识心出现,五遍行心所法一定伴随着识心运行,识心可以没有其它心所法伴随,但一定要有五遍行心所法伴随。其真正含义是,比如两个人见面,叫作接触,之后才能了别和感受,最后有个抉择判断,如果不见面就不能了别对方,不能决定其他事情。见面之前是作意,趣向于某处,然后才能在某处见面。了别相当于了解对方,这有一个过程,时间长短不一定。眼睛见色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不能立刻就判断出是什么色。
五遍行心所运行时首先是按照次第而运行的,没有次第如何运行?如果没有次第,根尘识三者和合触之时,一切事当时就有了结果。可实际上大结果最终的结果,以及小结果分段结果,都是在触之后一段时间才出现的,并不是触了就有结果。结果就是抉择和后续的行为造作。
没有触,就没有后边的接纳领受,没有领受就没有了别,没有了别,就没有后边的感受,没有最后的抉择,也就没有后续的心行。五别境心所一般在识心的受心所之后,想心所之后,思心所之后,不一定具体是在哪个环节出现的。没有作意和触,也没有欲心所,没有想心所,也就没有胜解心所,也就没有念心所,没有慧心所。另一方面,没有欲心所,也可能不会去作意和触,也就没有五遍行心所。
定心所法在作意触受心所之后生起,然后就可以定在作意上,定在触上,定在受上,定在想上,之后才能出生智慧,有最终的思心所出现。但也有可能首先有定心所,定在一两个法上,再运行五遍行心所法,作意触受想思,也可能思心所之后才能有定心所的出现。
总体来说,五别境心所法不一定在五遍行心所法的哪个环节上出现和运行。因为五遍形心所法是不断的循环往复运行着的,不会只停留在某个环节上,如果停留在某个环节上,那就是定在哪里了,识心就有定了。
定力不足,智慧不足,心不是非常细致 确实不容易观察心所法的运行。不管哪个识的心所法,都属于唯识种智范畴。
十五、五十一心所中,善心所,烦恼心所等,不但与意识相应,也与意根相应,意识所缘的法尘有色法尘,有心法尘,同时也有非色非心法尘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
色法尘与色有关,色是四大种子形成的,与四大种子有关的属于色法尘。与识种子有关的、与八个识有关的、与心所法有关的属于心法尘,除此就是非色非心法尘。意识缘自己的贪嗔痴烦恼等等心法尘时,属于意识的反观作用,是意识的证自证分。意识观察其他识的心所法的时候,属于见分和自证分,所缘的都是心法尘。
十六、问:害怕的心常常出现,害怕是一种心所吗?为什么百法中没有害怕这个心所?内心害怕,是意识害怕还是意根害怕?有些害怕莫名其妙的,没有原因,是不是意根在害怕?
答:害怕这个心行在五十一个心所法里找不到,因为众生的心所法种类繁多,五十一个心所法只是归纳出一个大概,没有把所有的心所法,尤其是非常微细的心所法都包括进去,如果都包括进去有几百个也不止。《大乘百法名门论》里心所有法并不全,还有千法名门、万法名门、亿法名门,百法明门之外还有极多的法没有包括进去,所以害怕也是心所法,只不过百法名门没有总结出来,归纳进去。所以我们学佛修行,不应该教条的认为自己目前所接触的法一定是究竟的、不可更改和变通的。
想到了害怕的人和事,首先是意根想到了,想不明白的时候或者是想要造作什么的时候,才让意识细细的想,并且有所反应。害怕分为两种层次,浅层次的害怕是意识心的怕,并不涉及到根本,不会造成身心上的影响和后果;而深层次的害怕,是意根的害怕,严重的叫作恐惧,内心波动较大,在身体有不同程度的反应,引起气息、血液和神经传导上的变化,进而促使肢体和内脏器官出现病变。在睡着以后如果意根感觉到周围环境出现变故,心里害怕恐惧,就会促使六识醒过来,去了解清楚到底有什么令人害怕的事情出现。做噩梦的时候,意根非常害怕,就会让意识醒过来,不再处于噩梦之中。
意识的害怕和意根的害怕有区别,意识的害怕不会促成身体出现各种状况,意根害怕就会有身体的症状,比如身体发抖、脸色难看,心脏紧缩震动、血液流动加快等等;意根害怕在情绪上也有反应,比如神情紧张、内心焦虑等等。这些症状说明是意根害怕了,只有意识害怕不是真怕,不会造成身体上的反应。意根能控制传导神经指挥全身的运作,所以意根心行一动,全身都跟着起反应,意识心动却动不了全身,因为全身神经传导作用是意根指挥的,不是由意识指挥的。
如果害怕是莫名其妙的,意识心觉得自己害怕了,还不知道害怕了什么,琢磨来琢磨去我怕了什么呢?不知道怕什么还是害怕,那么就是意根的害怕,意根的害怕跟意识说不明白,意识不了解,但就知道害怕。那就是意根的害怕,内心深处的害怕,就是意根的害怕。
十七、识心的四分与五遍行心所法的关系
识心的四分是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如果识心所见的相分也是识心的话,这四分都要依靠心所法才能运作,才有见的功能作用,才叫作见分,才能见法,才能见自身。其中心所法以五遍行心所法为主,时刻刹那都不离五遍行心所法的运作,没有五遍行心所法,识心就无法运行,也就没有四分。
五遍行心所法运作起来的时候,识心就能触法、受法、识别法、运行法,于是见分、相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才显现出来。四分显现的同时,可以体现出五别境心所法,表现出善、恶、不善不恶的心性,也就是说四分出现的时候,要带着其它心所法一起出现,体现出识心的强弱势力和善恶心行,以及是否有定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