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意根修証指歸(第一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0-11-29 12:01:11 閱讀: 427

第十四章  意根心所法

一、意根心所法是實修的指歸,也是實修的操作系統

指,心所法能指向自己修行的目標,破除無明,降伏煩惱斷除煩惱,轉變心行,轉變業種;歸,讓心歸於智慧,歸於清淨,歸於解脫。操作系統,依循於心所法,不斷的修正心所法,轉變心所法。實修也就是操作心所法的過程和心所法的操作過程,是自心改變自心的過程。

心所法能夠改變的原因是意識對意根的熏染,讓意根轉變了心行,根本因是如來藏,是如來藏把意根的心所法轉變了,但如來藏不是作主識,不作主,沒有主觀能動性,是被動的隨著意根的心行轉變種子。萬物生發雖然是如來藏生出來的,但是背後的推動力量卻是意根的心所法,意根不欲有所爲,如來藏就無所作爲,一切法都不生。

意根有主觀能動性,心態轉變就會促使業種變化。意根心所法轉變是因,業種改變是果;意根實証是因,心所法轉變是果;意根精進修行三十七道品是因,實証是果;意識如理熏染和引導是因,意根受熏是果。當然實際真修行的每個步驟都會使得意根的心所法發生變化,心所法變化就是果,因還是意根心所法促使自己的心所法變化,前提要有意識的心所法推動意根的心所法。

二、心所法必與識心同時出現

心所法是識心的助伴,必須要伴隨著識心運行,否則識心就會無所作爲。只要識心出現,心所法必同時出現,沒有心所法識心就無法運行,那麽世間一切法也就不能出生和存在了。即使第八識的運行也需要本身的心所法的配合,第八識本身的存在同樣離不開心所法的陪伴。

四食的出現和運行,都是識心的功能作用,識心離不開心所法的助伴,四食就離不開心所法。凡夫離不開四食,聖賢人在欲界人間也離不開四食,禪定境界比較高的可以離開團食、思食,有時候也能離開觸食,但不能離開識食,衆生的生命最基本的需要有第八識和第七識的識食。

三、衆生的心所法

思念當中有什麽心所法運行?思想裡有什麽心所法運行?研究當中有什麽心所法運行?推敲當中有什麽心所法運行?參究當中有什麽心所法運行?明白了是什麽心所法?願意是什麽心所法?希望裡有什麽心所法運行?理解是什麽心所法?打算裡有什麽心所法運行?盼望是什麽心所法?祝願是什麽心所法?願力裡有什麽心所法?

懂得、証得、知道是什麽心所法?同意、贊同、附和是什麽心所法?念玆在玆是什麽心所法?心中的影像揮之不去是什麽心所法?念念不忘是什麽心所法?牢記在心是什麽心所法?堅定不移是什麽心所法?制心一處是什麽心所法?目不轉睛是什麽心所法?良知是什麽心所法?思心所法都有哪些作用?想心所法都有哪些功能作用?

心的狀態、心的特點、性格、脾氣、秉性都屬於心所法,有善性,有惡性,有不善不惡性。嚴格來說,心所法不只有五十一個,如果要細細的劃分,至少有幾百個上千個。天親菩薩只是大略粗略的歸納爲五十一個,歸納的並不全面。如果佛來歸納這些心所法,那就細微極了。所以我們學佛,除了可以完全依佛所說,其他人可以依,但要酌情處理,要有靈活變通的能力。

即使是依佛所說,也應該有一定的變通能力,完全了解佛所說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有時候佛語與佛意有一定的差別和差距,並不完全一致,因爲衆生的智慧有限,佛不能完全把自己的意思說透,往往是隱含著說,巧妙的說,智慧不足時,容易誤解。不少人講佛經,其實講的並不是佛的本意,曲解佛意的現象太普遍太平常了,佛也都忍耐著,雖然沒有忍的心。

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所法

心所法當中,除了五遍行心所法,其它心所法都是不經常出現的,只是個別時候或者偶爾出現運行。五別境心所法是個別時候出現,智慧越高的人現行的時候越多;善惡心所法和不善不惡心所法,也是個別時候出現,不是時時能現行的,越善的人善心所法現行的時候越多,越惡的人惡心所法現行的時候越多。到佛地的時候,心所法可能要時時現行,比如定心所法,佛心時時在定中,不出定;比如慧心所法,佛心時時有大智慧,沒有無智慧的時候,比如勝解心所法,佛心時時都能勝解一切法;比如善心所法中的無貪無嗔無癡,佛心永遠時時無貪無嗔無癡;比如不放逸、輕安、行捨、不害心所法,佛的心時時都如此。

一個人一個性格脾氣秉性,每個人的心所法都不同,衆生心有多複襍,世界就有多複襍,世界是由衆生的心變幻出來的。如果衆生的心都如佛的心一樣,世界就簡單殊勝多了,雲淡風輕,甚至連雲淡風輕也沒有,靜悄悄,寂寥廖,沒有語言能準確形容那種美好。

世界到最後都是那樣的,衆生修到最後心都是那樣智慧且單純,一點都不複襍,性格個性都泯滅,脾氣秉性都消除,心所法都是善沒有惡,只有二十一個,不多不少。可是把心消融到這種程度,要經過三個無量劫,可見修心太難了,改變心太困難了。心不改變,就要受煎熬,煎熬自己,也煎熬他人,互相煎熬,不知道衆生同根,只能互相煎,然後自己熬。

五、意根是否有判斷力

有智慧就有判斷力,有思量就有思量的結果,意根一定有判斷力,思量就是判斷。因爲意根是作主識,主宰整個五隂身的運行,沒有判斷力就無法主宰五隂身的身口意行,那也就不能成其爲作主識了,那麽誰來作主呢?意根的判斷力不可或缺,只不過是涉及到判斷力大與小的問題,以及準確與否的問題。

意根在哪些法上判斷力大,在哪些法上判斷力小;什麽時候判斷力大而準確,什麽時候判斷力小而不太準確;什麽情況下依靠六識的了別作判斷,什麽情況下可以不依靠六識的了別作判斷,存在這樣的差別。在意根了別清楚的法上判斷力就大,因爲了別清楚才好判斷,才能快速而準確的判斷;如果意根了別不清楚,就無法判斷,或者無法快速而準確的判斷。意根對於不能理解的法,不是猶猶豫豫,就是判斷失準,這樣意根所作的決策就是盲目和錯誤的。意根的抉擇錯誤了,六識的執行就會錯誤。

但是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在世俗法中,衆生的抉擇都是錯誤和盲目的嗎?顯然不是,正確無誤的時候不少,應該是多數時候都是合情合理的。這就說明意根是有判斷力的,判斷力也不算小。判斷不了的情況也存在,猶豫不決的情況也存在,判斷失誤的情況更是存在。這與意根本身的智慧有關,與意根的勝解力有關。

意根的判斷,一方面直接依據法而判斷,意根越熟悉的法,經歷越多的法,越容易單獨作判斷,對越重大和危急的法,越容易單獨而快速的判斷,之後就會作抉擇,六識出生再去造作。如果意根不能勝解接觸的境界法,就會無法作出快速而準確的判斷。另一方面,意根了別的粗糙,要想細了別,就要依靠六識的了別,依靠意識的思惟分析研究推理和判斷,然後再根據六識傳遞過來的信息,作自己單獨的思量和判斷,六識出生執行。如果意根不能勝解六識了別的内容,不能勝解意識所思惟分析理解判斷的内容,也不能作判斷和抉擇,或者是判斷抉擇錯誤,六識再錯誤執行。

六、五蘊與十八界的對應關係

色蘊的概念範圍功能作用,受蘊的概念範圍功能作用,想蘊的概念範圍功能作用,行蘊的概念範圍功能作用,識蘊的概念範圍功能作用,以及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的概念範圍功能作用,六塵的概念範圍功能作用,六識的概念範圍功能作用,各自都是什麽?對應關係是什麽?十八界具體對應於五蘊中的哪個蘊?

五根、五塵和法塵,對應於色蘊。六識和意根對應於識蘊和受蘊、想蘊、行蘊。受想行識與七個識息息相關,色與識也有關聯,沒有識就沒有五根的色蘊。但一般人觀察不出來意根的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即使五識的受想行識的功能作用,多數人也分不清楚,所以小乘法中一般不提意根的受想行識的作用。

色蘊由四大種子積集而成,受想行識蘊由識種子積集而成。單獨識種子不能起任何作用,必須有心所法配合運行,所以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也就是心所法的功能作用。六識的心所法,離不開意根的心所法,意根心所法不運行,根本就沒有六識及六識的心所法。所以五蘊和十八界應該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前五根五塵對應色蘊,意根意識五識對應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讓這一切法運行起來的總指揮是意根,總司令是如來藏。

七、意根只了別重大的法塵與意根默容一切法相違背

問:有人說:“意如刀劍鋒,不能自割自者,乃是說第七識意根,亦名末那識。佛說此第七識名爲意根,是意識種子自第八識中現起之動力故,意識依末那識之作意方能現起故,現起後悉依意根末那識之作意而運行,故說末那識是意識之根。此意根之別境慧極劣,只能於五塵上之法塵作極簡單之了別——譬如五塵上之法塵有無大變動?此第七識非如意識覺知心能於五別境心所法伶俐運作,不具「欲、勝解、念、定」心所法,而於慧心所(別境慧)之功能亦複極劣,唯能於法塵上之變動作極簡單之了別。

如是,於五塵境尚不能作了別,須喚起意識,而後依意識之別境慧,方能於諸境界作種種思量,雲何而有能力返觀自己?雲何而有能力思維諸法?雲何而有能力修正自己之心行及習氣?是故此第七識雖極伶俐而能遍緣一切法,複能依意識心之別境慧而處處作主、時時作主,複能思量決定種種心行;然而若離意識之別境慧,便無所能爲;由如是體性,佛說意(意根末那識)猶如刀劍之鋒利(喻其能遍緣一切法之伶俐性。意識雖有別境慧,然不能遍緣一切法),而不能自己割自己(喻其無別境慧之「証自証分」故不能修正自己之善惡心行);意謂此識之「欲改變其染污性、欲轉變爲清淨意根」者,必須依靠意識之別境慧及思維慧,方能有所轉變,非唯依自身功能便能除斷自身之相應煩惱也,是故佛雲意如刀劍鋒,不能自割自。”

上邊這段話總覺得哪裡不對勁,能否分析一下講一講?

答:意根既然能遍緣一切法,那麽任何一個法都能緣,沒有緣不到的。上邊文字裡卻說意根只緣五塵上的法塵,而且是重大的變化的。這是自相矛盾的說法。

比如說觀日,可以觀一個小時,或者是一天半天,日在一個小時内不會有什麽變化,意識爲什麽能一直觀下去?意根不緣一直不變化的日嗎?意根緣什麽法,意識才有資格了別什麽法。意識所知道的,六識所了別的,都是意根所緣所決定了別的。意根怎麽能只緣五塵上的還是重大的還是變化的法塵? 楞嚴經中說意根默容一切法,細小微細的六塵意根如果不能緣,就不是默容一切法了,那麽細小微細的六塵境界我們永遠不知道。

意根沒有欲,不想造作,六識都不出來,萬法都不出現。眼識在一大堆色彩中,只選擇紫色,就是由意根決定的,可見意根也緣五塵境,才能作主讓六識了別哪個五塵境。如果意根不觸不緣五塵境,五識就不會出生了別五塵境,對於五塵境就沒有抉擇性。

有意根不能緣的法,意根就不是遍緣一切法了。意根不能勝解,總是稀裡糊塗的,就不能作主做出正確如理如實如法的事情,也就不能躲避危險,不能轉識成智。意根沒有念,就不能讓意識出來念,什麽法也就不能出現了,念佛也不能念,參禪也不想,萬法就不會出現了。意根不能思量思惟,意識熏染意根就沒有意義,更不能轉識成智,什麽智慧也不會出現。意根不能有定,六識無論怎麽修定,也定不了。

意根如果不能修証善惡心行,那就永遠不能改變善惡心行,善永遠善,惡永遠惡,如何能降伏煩惱,斷除煩惱?意識熏染意根也就沒有任何成效,搪費其功。 意根沒有反觀力,沒有証自証分,佛卻說八個識都有証自証分。衆生那麽信任自己,非常頑固,就是意根証自証分起用。倔強得要死,堅信不疑,就是意根的証自証分,他就認爲自己對。

意根有恒審思量的作用,一切法都必須經過祂的審批才能通過,才能做抉擇。意根的慧如果總是那麽低劣,如何能合理審查審批,如何能做出智慧抉擇?不能做出智慧抉擇,衆生的身口意行時時處處都表現出愚癡無智性,世間怎麽能有聰明人存在?學佛還有什麽用,怎麽能夠開智慧成佛?

八、依人不依法才有爭議

能現量如實觀察意根的運作,必須有唯識種智的智慧,有最低初地菩薩的觀察智慧才行。因爲觀察不到意根,不真實了知意根,才會有爭議。淺法沒有爭議,因爲大家都能現量觀察得到,對於觀察不到的,才去爭議,否則有什麽可爭議的?白就是白,黑就是黑。分不清黑白,才去爭議。

意根到底有什麽心所法,哪個人能夠實際觀察驗証?六七識都是染污煩惱,遮障那麽重,有什麽能力去實際觀察?如果有能驗証者,就把驗証過程講出來。

依法,是依意根運行的真實相,如果觀察不了意根,如何能依意根的真實相來定義意根?如何能真正依實際的實相法?依不了實相法,那就是依人,依人就不符合佛法修証宗旨,就有錯漏,不合佛意,更不能得道。

九、沒有六識時五隂身中所有的心行都是意根的心行

半夜睡著了,身體冷觸出現,然後身識意識出現以解決冷的問題。半夜睡著了,身體痛觸出現,於是身識意識出現感受痛觸並處理。如果意根知道是冷是熱是痛,意識爲什麽還要出生?因爲意根知道出現問題以後,無法親自處理解決問題,五隂身的問題需要六識處理。

在沒有六識的情況下,五隂身出現的心行都是意根的心行,在六識非常羸弱的情況下,那些心行也幾乎都是意根的心行。觀察植物人的狀態,植物人是否覺得痛苦?是否願意當植物人?是否願意繼續躺在床上?吃飯時是否願意吃?看見最親的人有什麽表現?這些都能說明意根的心行和覺受。

在昏迷時,意根是否願意昏迷,有什麽表現,從這些表現上就能觀察到意根的心行。如果在昏迷時,意根是捨受,那麽意根就應該像如來藏一樣無所謂,繼續昏迷就好了。可是身體稍微恢複一點,意根就會促使六識出現,促使五蘊功能出現,這說明意根不願意昏迷,不甘心昏迷。爲什麽不願意昏迷、不甘心昏迷、不喜歡昏迷呢?昏迷當中一是不好受;二是沒有五蘊活動,無所作爲就覺得無聊,無聊也是苦受,昏迷時如果覺得舒服,意根當然會保持昏迷狀態;三是意根怕死亡。打坐入定時不願意出定,是不是說明意根覺得舒服?當然如果意識比較清醒也覺得入定很舒服,就會貪著靜坐,不願意起座。

十、七個識的五別境心所法

七識的五別境心所法包括:欲、勝解、念、定、慧五個心所法。七識由於無明的緣故,這五個心所法中的定、慧和勝解不能時時處處現前運行,而是個別時候才能現前運行出來。因爲無明的緣故七識有時就沒有禪定,因爲無明的緣故七識有時就沒有智慧,因爲無明的緣故七識有時就不能勝解法義。如果無明滅除,不遮障七識,七識就會時時處處都能在禪定中,比如七八地以上的菩薩和諸佛就是如此;時時處處都有智慧,時時處處都能勝解法義,比如諸佛。

而諸佛的本尊佛真如無垢識,卻是時時處處都在禪定中,都有大智慧,都能勝解一切法,沒有無明。衆生的第八識也是如此,但與七識的定慧和勝解的内容有別。七識在四聖諦中有定慧和勝解,而第八識勝解的不是世俗法,其定也非世俗定,其慧更不是世俗慧。

十一、意識的念是由意根念的結果

如果是意根不念的法,意識如何念?意根與所念的法相接觸,想了別清楚,如來藏隨順就出生意識,意識聽從意根的指令就會了別和念著意根所念的法。如果意根不念法,就不與法接觸,不想了別和造作,如來藏就不能出生意識有進一步的念的行爲,就沒有意識去念著法。意根不念什麽法,就不會出現什麽法,意識所念的法都是意根念的結果,都是意根安排調動的結果。意識無意根的觸緣不能出生,沒有意根的思心所決定就不能出生,意識不能單獨決定自己的出生和一切活動,祂不是作主識,不自在的緣故,是意根的工具,聽從意根的調遣。

十二、意根的念和定心所

如果念佛念經沒有成功熏習意根,意根如果沒有念佛念經的心念,沒有記住佛的名號和經文,那就不可能出現意識醒過來以後,發現自己還在念佛念經,或者是意識忙完工作,回頭髮現自己還在念佛念經。意識不自覺的念佛念經,都是意根指使的,是意根自覺修行的心行,意根喜歡念佛念經,意識受意根指揮,不管干什麽都不忘念佛念經。所以說意根一定有念心所,一定有記性,也一定有勝解,否則意根不能受熏,不會總想著念佛念經。從另一方面來說,意根也一定與定力相應,變成了習慣,堅持一件事情就是定,這樣意識才能恒一的做一件事。

十三、意根的勝解

要充分的熏染引導意根,意識就要勤思惟,不思惟不觀行,就無法真正如理的引導意根。識心對於所接觸的法,能夠如實的理解,最合理的理解,最到位的理解,不會錯解和邪解,也不會誤會。如果錯解不能勝解,那就無法做正確無誤的抉擇,其行爲造作必錯,必有嚴重的後果。如果意根沒有勝解,那麽意識的思惟觀行理解,能不能引導意根?意根能不能受到熏染?顯然不能。意識無論怎樣造作,意根就是不勝解,意識的表演根本就沒有用。所以意根只要受到了影響,就是被熏染了,就是勝解了意識傳遞過來的信息。

如果意根沒有勝解,意識傳遞什麽信息也沒有用,那麽意根也不會再決定讓意識幫助自己去了別什麽法,了別之後意根還是不懂,意根就不會決定了別,意根慢慢就會安靜下來,猶如盲聾喑啞一般。實際上意根非常喜歡讓意識去了別判別,然後告知自己,就說明意根一定勝解了意識的了別内容,才會不斷的促使意識了別、分別、思考、判斷,然後自己就有所抉擇,造作相應的身口意行。

如果我講法,你們始終不能勝解,那我就白講,你們就白學,沒有什麽結果,也許還會互相耽誤。別人跟你說的話,如果你不能勝解,那就會歪曲他人的意思,不能做出合理正常的回應,兩個人就不能交流,交流也沒有用。這樣人們之間無法溝通和打交道,無法生活在一個空間。七個識中,不管哪個識沒有勝解,哪個識就不能正確解讀對應的法,就不能作出正確合適的抉擇,其結果猶如盲人,不能走路,識心無法正常運行。

意根如果不能勝解,意識說我應該去東,意根不解的話,不是到西就是不動,最後不僅辦不成事,還會非常懊惱,能導致精神錯亂。對面一輛車快速開過來,意根不能勝解情況的危急,就不能立刻躲開,結果是什麽?開水燙到手上,意根不能勝解身體的狀況,那就會一直燙著,直到身識受不了了,意根還不知道怎麽回事,那會是什麽結果?

意根相當於國家總統,他不能親自做的事,就會讓助手們去做,自己不必事事親爲。但是如果說總統什麽也不是,智慧很低劣,不能勝解,不能有欲和念,也不能有定,那你想想這個國家能好嗎?貶低總統相當於貶低全國人民一樣。如果汽車發動機生鏽了不好使,這個汽車會是什麽樣?

修行不是背課文,而是實打實的智慧觀行,如果觀行不出來,說什麽都是枉然。能現量觀行出來各心所法,也需要有相當好的禪定力和觀行智慧,最起碼意識意根都已經轉識成智了。背別人的東西,也需要智慧,沒有現量觀行智慧,背錯了也不知。即使背對了,也是巧合。

十四、意根的自証分和証自証分証明意根有勝解

唯識這些法非常深細,開悟之前距離能現量觀行唯識種智的法,差不多需要一個無量劫的時間。所以不管有人認爲自己多有智慧,都不要太自信了。

既然八個識都有証自証分,能証明自己所了別的法,說明識心有勝解,有一定的智慧。第六識的証自証分現行的時候比較多而明顯,所以容易觀察,一般人也承認意識有智慧,有極強的勝解力。愚癡的人意識就沒有反觀力,証自証分不現前,沒有勝解力,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搞不清楚。

第八識有証自証分,說明第八識有智慧,有勝解力,其勝解力體現在如實了別業種,不錯解業種,如實實現業種而不錯亂;也體現在第八識能如實如理的了別意根的心所法,而密切的配合意根,滿足意根所需,産生一切法;第八識的勝解力也體現在如實了知根身器界,然後輸出種子維護和改變根身器界。

第七識也有証自証分,能夠証知自己所了別的法,說明第七識有勝解力,能了解自己的認知和狀態,與智慧相應,因此將來才能轉識成智。第七識的勝解力體現在能了別第八識所現行出來的法,並且作出正確的決定,指揮六識去運作;體現在第七識能正確了別六識所觀察了別的法,了解意識的分析思惟判斷的結果,而能依此作出正確的決定,産生如理的身口意行而不錯亂。

其勝解力發展到極大時,就能轉識成智,勝解力最大時,就能第三次轉識成智,最終成就佛道。沒有說意根還很愚癡,沒有勝解力,沒有大智慧時,就能成佛的,如果能,成的就是愚癡佛;也沒有說意根沒有勝解力,沒有大智慧,就能轉識成智,成爲地上菩薩入如來家,做真佛子的。如果能,成的也是愚癡菩薩。

五識也有微弱的反觀力,有証自証分,有範圍非常小的勝解力,能配合意根的指令而運行。但是五識的勝解力比意根差多了,比意識就更差了,也不如第八識的勝解力,雖然第八識不能勝解六塵境界,不能勝解世間法。

當意識沒有智慧,觀察不出來這幾個識的証自証分時,幾個識的証自証分照樣存在和運行,不管意識是否能觀察得出來。

十五、意根的受

(一)七識在面對六塵境界時是什麽表現?執取、貪愛、厭惡、仇恨等等,從七識面對六塵境界的表現,就知道意根很多時候不是捨受,情緒激烈和反常,内心躁動如猿猴。爲什麽如此?七識知善惡是非曲直,知對自己的利害得失,知損益。七識心中有我,一定要以我爲出發點來看待事物,一定要維護自己的利益,一定會有喜怒哀樂的思想情緒,而面對境界心情不平靜,那就不是捨受。如果是捨受的,心境就會是平和的,心行是無爲的,境界怎麽樣都行,無所謂。

(二)長期處母胎中不能出生,屬於惡報。佛的兒子羅睺羅在母胎裡六年才出生,是因爲前世曾經堵老鼠洞六天,致老鼠悶死在洞穴裡,於是就受到處母胎中六年的惡報。處在母胎裡,開始時沒有意識,只有意根和如來藏,既然處胎屬於果報,那麽意根就能承受果報。

在母胎受惡報時,意識還沒有出生,意根是什麽感受?如果意根感受舒服和沒有感受的話,就不叫作惡報了。昏迷的時候,成爲植物人的時候,都屬於惡報,或者是苦報,這時沒有六識,只有意根受苦報,那意根就不能是樂受和不苦不樂受,否則就不叫作苦報了。中隂身裡前路茫茫,一般來說都是苦受,意根因爲不喜歡苦受而急著投胎以躲避苦受,這時意根不能是樂受和不苦不樂受。睡著以後意根是什麽感受,誰能知道?剛剛醒過來時意根是什麽感受,誰能知道?遇見各種事情時意根是什麽感受,誰能知道?這些法都很深細,智慧不足,就無法現量觀察出來。

十六、心所法就是心性和心行

識心心所法的運作和一個人的性格、脾氣、秉性、智慧都是相關連的,如果想了解心所法的運行,可以觀察每個人從接觸一件事情開始到最後作出決定這段時間裡,他的表情、眼神、臉色、言談、舉止、反應的快慢等等,可以觀察出每個心所法運作的過程和快慢程度,以及每個人的習性有多重、智慧有多好。這一系列心行既是一個人心性、習性、煩惱和智慧的體現,也是心所法的體現。

有些人是急脾氣,心也粗糙一些,在接觸到人事之後,只粗略了別不管對錯和細節,就以爲自己了別的是究竟無誤的,於是受覺就出現,或喜或嗔或貪或厭,執心很重,然後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作出抉擇,他的心所法的運作就簡單、快速,但後果可能不堪設想。而有些人在粗略了別,受覺出現後,自己會再次仔細了別分析,然後扭轉自己錯誤的了知,覺受改變,然後再作決定。他的心所法運行的稍微複襍一些,會反複運行。不少人會隨著了別的不斷深入,受心所法不斷的發生變化,隨人事物所轉,心都沉浸其中,不能超脫。

理智的人,往往不把人事物了解透徹,就不會出現什麽思想情緒,也不會輕易下判斷作抉擇,不把自己暫時的粗略的了知當作是究竟的,他會反反複複的觀察、甄別、推敲。有修爲的人,即使了別出的人事物是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心也不爲所動,超然物外、解脫。

粗枝大葉的人,心所法運行快速而簡單,心思細密的人心所法運行的緩慢深細複襍;煩惱重的人心所法運行也複襍,糾結不清;愚鈍的人也許快速了別之後,發現自己能力不及,就放棄了,心所法快速消失,也許想了別清楚,心所法運行的就會極其緩慢,長時間的了別,長時間的受,長時間的思量,就是不能作出最後的抉擇。聰明智慧的人,也許也快速的就能了別清楚,深知其内涵,也許會能夠非常深入細致的了別究竟,不出差錯。

心所法的運行非常錯綜複襍,與每個人的性格、脾氣、秉性、煩惱和執著的輕重是緊密相關的,也與每個人的修養、修爲、禪定、戒律和智慧是緊密相關的。

十七、意根五遍行心所法的運行

意根對什麽法作意是由什麽決定的,這個問題瑜伽師地論裡談到過,是由意根的念和欲、習氣、習慣、想法、興趣、愛好、打算、願望、要求等等,來引起意根本身識種子的作意。六個識的作意都由意根引起和決定,意根想在哪個法上起作用造作,六識的種子在如來藏中就有一個出生的方向,有意要生到那個法處,這就是作意,之後識種子一定在那個法上出生。

意根作意後,不管哪個識,肯定都要與相應的法相觸,因爲識種子出生在哪個法上,就會觸哪個法,觸了以後就會領納接受下來。比如手觸到球以後就接受這個球,領納這個球,然後才能有感覺,也就是受,之後是知。比如眼根觸色塵,先把色塵接受後,就知色塵,再執取這個色塵,生起想法、打算、計劃、籌謀等等,執取色塵後才有了感受,那受又在想後面生起,有了感受之後再繼續思量,接著細微了別作決定作主宰,想要如何處理。

處理前意根必須將此法執取完畢,執取之前必須了別清楚,必須對這個法先有受,受了之後就會升起一個抉擇。這個抉擇就是思心所的作用,這個抉擇不一定是最終的抉擇,也許是一個不成熟的暫時的抉擇,待後邊再細了別之後,覺得有把握都了別清楚了,就會作最終的抉擇,那麽七識在這個法上的運作就結束。

在這個法上的運作沒有徹底完成之前,意根的思心所就會相續不斷的運作,直至這個法全部了別結束,所有的思心所、五遍行心所也就都結束了,便會進入下一個法的運行中,五遍行心所法繼續運行新的内容。如果這個法沒有結束,那麽觸、作意、受、想、思仍會相續運行不斷,來回反餽,不斷修正。就像我們看一件東西,剛剛看時先接納過來,接受了以後想看清楚,就會去了別。剛開始有可能還看不清楚,那就不斷的觸,不斷的受,不斷的了知,了知之後再生起苦樂三種受,然後就會執取這個相,作出抉擇,六識就要造作業行了。

十八、作意心所法是如何生起的

識心對法的作意是一個非常複襍的過程,要觀察清楚非常不易。最初對於法的作意是在種子位,也就是識種子還沒有輸送,識心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因爲當識種子要出生之時,需要有一個出生的處所,一個作意的方位,這個方向與處所就是作意的對象,是法的所在處。

比如打籃球時要把籃球投向籃筐,眼睛就要瞄準籃筐的方向投球,不能朝其它方向投,這個方向就相當於作意的處所,也就是籃筐。其中籃球相當於識種子,人眼睛相當於識心,瞄準相當於作意。當手拿著球時目標應該朝向藍筐的方向,在投球時手要對準籃筐方向,需要在這個方向上做準備投過去。那麽識種子在如來藏裡出生之前也是一樣,也需要有一個出生的方位,所有的識種子在出生前都是有作意的。識心在某個處所出生,在某個法上出生,就要作意於某個法之處。

識種子出生後,識心會繼續相續不斷的作意。因爲在識心在某個法上持續運轉時,對這個法要一直作意下去,如果不作意了,那麽識種子的輸送就要轉移方位,其它的心所法觸受想思都不再出現。所以識心要持續作意對於某個法的了別才能相續下去,一旦不作意就沒有之後的觸、受、想、思。作意心所法很重要,如果沒有作意心所法,其它心所法也不會出現,對於那個法就沒有識心的作用了。

十九、五遍行心所法運行的過程猶如臨摹繪畫

繪畫臨摹的時候,眼睛對著景物反反複複不斷的觀察了別,意識一邊觀察一邊不斷的記憶,臨摹時一邊繪畫一邊不斷的回憶,再去反複的重複這個過程,作品完成,直至臨摹結束。看一眼景物畫一點,琢磨一會,再畫一點,再琢磨一會,反反複複,直至畫完爲止,這幅畫就放在旁邊,不琢磨也不畫,也不作意了,就換下一個活動。

五遍行心所法的運行過程類似於臨摹,繪畫的過程和識心的運作原理類似,當識心在某一種法上運作,必須運作完了才把這個法放下不管。運作沒有完成時就會反複作意,反複接觸、接受、領納、了別、了知、感受、思量,不斷的分析思擇,反複運作執行,過程非常複襍。心所法運行順序並非是先受後想,運行時是不一定的,在於識心的認知智慧和程度。當運行完了才有更深的感受,感受後再了別,了別後再感受,直至意根覺得已經了別清楚,即會停止作意。如果意根過後什麽時候想到還需要了解什麽,就會再次的對法作意觸受想思,了解清楚想明白了,就停止在此法上的心所法運行,此法在識心中又消失了。

有時候思量完了就作出決定,有時候思量完了並不會作出決定,這是因爲意根覺得沒有了別太清楚也不徹底。只要意根不作出最後的抉擇,五遍行心所法就不結束,直到意根覺得滿意了,達到目的了,就不再思量,立刻作出決定要如何處理。

二十、五遍行心所法運行過程

五遍行心所法最初是按照作意、觸、受、想的順序運行,後來就不一定了,運行的次序就會顛倒。思心所不一定是什麽時候出現,意根不一定在什麽時候作抉擇,也許在中間出現過很多次思擇,一開始是一個小的決定,對某個環節的部分抉擇,運行到最後才是一個總的最終的抉擇,中間的抉擇不是究竟的,但是對最終決定也起到了相應的作用。比如說吃完這口飯,下一口飯還吃不吃,以及吃什麽吃多少,思心所要有個抉擇,整頓飯都吃完了,思心所還要作一個總的決定說吃完了不再吃了,於是五隂身就會放下碗筷。有時候自己不想再吃,旁邊有人勸再吃一些,思心所這時候可能拿不定主意,於是思心所就會權衡利弊得失,再快速的對自己所吃的飲食以及胃部的感覺作意觸受想,最後思擇說不能再吃了,這頓飯就結束了。

作意是識心活動的開始,是一切法生住異滅的開耑,不作意就不能接觸法,不接觸就不能接納和感受,不接納就不能了知,不知就不會思量和抉擇,不抉擇就沒有身口意的造作。所以作意很重要,思更重要,思的作用最大,思的過程可能最長。但是在受想思的時候,一定有觸,不觸就沒有受想思,所以觸也很重要。受想是思的前提和基礎,無受無想,也就沒有後續的身口意的造作,識心就寂靜了,清淨了。所以大修行人只對法有輕微短暫的作意,觸了之後,不生起覺受,不想了知,就沒有下一步的行爲造作,既無心也無事。

在運行一個法的時候,作意一直存在,當仔細去想的時候,六塵就轉變爲單獨的法塵了,法的重點的轉移,說明另一個新的作意出現了。在剛開始從作意到想的過程,作意、觸、受、想、思運行的可能特別短暫、特別快速,刹那間就到了思,由於了知的不清楚,思量就不明白,就要重新作意觸受想,這個過程反反複複,相續不斷。要把這個過程觀察得細致是很難的,即使是粗略的觀察也是相當的困難。但可以通過觀察自己和其他人的身行、語行、思想、觀念,也能對照著觀察出一部分。

二十一、意根了別時有五遍行和五別境心所法的參與

執取是想心所的功能,其作用是了別相、取相,然後爲相安名,有了名字,名言就出現了,對於相和名就認可下來。意根取了相之後,才能思量和作決定要如何造作。當然五遍行心所法要反反複複的運行,最後才能作出一個總決定,之後才能採取行動。所以看一個人在猶豫不決時,就知道意識和意根在思量,在不斷的作意觸受想思,心所法輪流運行,五別境心所法也參與運行,非常複襍。所以說人的大腦,比電腦要複襍無數倍,電腦根本與人腦無法比較。所謂的大腦,主要還是指意根的功能作用,六識次之。

二十二、當意根恒審思量的時候,心裡有沒有什麽念頭?

意根有想念的法,才去思量和審查,先有念,後有思量審查,沒有念就不思量。如果意根心裡空空的,什麽也不念想,就沒有思想活動,不必去審查什麽,思量什麽,這時意根是清淨的。而意根沒有降伏的時候,攀緣比較重,心裡的念頭非常多,所以心裡就會不斷的沒完沒了的思量琢磨審查評判衡量,白天弄不通,晚上接著審查思量,嚴重的就會半夜醒過來睡不著,所以才說衆生的意根有恒審思量性。意根已經降伏了的阿羅漢們,心裡幾乎沒有了什麽念頭,不大想什麽事情,意根只是偶爾有思量,但不是常常,不能叫作恒。所以只要意根思量法了,就有念頭,思量的法就是念頭,是意根所念。

二十三、意根思心所法決定了眼識意識的了別

眼識見色,見的是顯色,青黃赤白,光明黑暗,雲菸霧靄及空。光明是一種物質,由四大組成,刹那生滅變異,是虛妄不實的。

眼識本身具有思心所,領納了色塵以後,了知色塵,然後生起思心所,決定造作,是躲避還是多看一會。眼識與意根和意識同時密切配合協作,沒有意根的作意與思心所法,就沒有眼識和意識的出生和了別,也就沒有眼識五遍行心所法的運行,也沒有意識的五遍行心所法的出現。眼識見色,第七識不能見色;意識分析推理判斷,第七識不能推理分析。識有分別了別識別性,才叫作識,否則就不叫作識,七個識都有了別分別識別性。

二十四、對意根幾個說法的糾正

問:有人說:“意根有個怪異的習性是不爲常人所知的,祂常常貪著嗔的韻味;譬如有人看不慣別人好,只要別人比他強他就起嗔心;更有甚者,乃至以殘害衆生性命滿足自己的快感。意根又是個兩面派,一面是染污,一面是清淨;所以唯識宗稱祂爲染淨依,因爲祂的一邊是第八識如來藏,另一邊是六轉識;所依如來藏常恒而清淨,所依之六轉識常轉而染污;由是緣故,學唯識者得知意根爲染淨依。”以上說法妥否?

答:意根的極大多數習性都不爲常人所知,因爲常人定慧都不足,不能証得意根,即使有人証得,因爲煩惱的遮障沒有轉識成智,就觀察不了意根的運作,無法確切了知意根的心行,所以誤會極多。沒有斷除煩惱的人,沒有轉識成智的人,意根具足了一切煩惱,最大的煩惱習性就是貪和嗔。如果意根要生起貪的心行,祂一定認爲所貪的法對自己有用,自己喜歡,覺得舒服快樂,能滿足自己的喜好、利益和虛榮。

嗔心現行出來,生氣的時候有什麽韻味?這個說法很奇怪,因爲嗔是心所法,是識心的心行,說意根貪著自己嗔的心行,這個說法根本講不通。嗔本身是傷害身心的行爲,甚至是不愉快的,誰喜歡自己不愉快,與自己過不去呢?除非有自虐症,平常人都不會喜歡嗔,能避免嗔都是要盡量避免的。即使想報複別人,也是傷人七分,損己十分,一般人都不喜歡這樣,所以說意根會貪著嗔的韻味,絕無此事。從另一方面來說,韻味是識心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的感受,識心可以貪著對境界的感受,尤其是快樂舒服的感受,不會貪著自己生氣時候的不愉快感受,沒有這個道理。

嗔恚心比較重的人,會經常起嗔行,他會把心裡的火氣散發出去,施加到別人身上,自己才能平和下來。所以嗔心特別重的人就會對他人施暴,以發泄自己的嗔,嗔發泄出去了,心裡才能舒服一些,或者感到高興快樂。有的人找不到發泄情緒的對象,就對自己進行發泄,對物體進行發泄,然後心情就平靜下來,只有極少數特殊人才是這樣,大多數人都不如此。但這也不說明是貪著嗔的韻味。嗔就是嗔,貪就是貪,沒有人喜歡嗔,可是沒辦法,意根就是有嗔心,時不時要發作出來。

第二段說的染淨依不是那樣解釋的,染淨依的真實意思是,意根是六識清淨和染污的依止處和來源處,六識是染是淨要依靠意根來定。因爲意根是作主識,能按照自己的心行指揮六識的造作,所以六識的心行如何在於意根的心行,意根染污,必然指揮六識造作染污業,意根清淨,必然指揮六識造作清淨行,或者六識少運行不運行。

意根無始劫以來一直都依靠著如來藏才能出生和運作,依靠如來藏見一切法,祂卻從來不依如來藏的清淨而清淨,一直都是染污的。所以如來藏不是意根的清淨所依。只有真正証得如來藏以後,才能逐漸依止如來藏的清淨性,而轉變自己的染污心行,變得越來越清淨。

另一方面,意根雖然依靠著六識去了別六塵,造作身口意行,但是意根的染污是先天就有的,不用六識熏染就存在著染污,沒有六識的時候,意根也一直都是染污的。相反在六道輪回中,意根卻不斷的把自己的染污熏染給六識,教導六識貪嗔癡,六識再在輪回中接觸染污環境,把熏染到的貪嗔癡再傳遞給意根,這樣又增加了意根的貪嗔癡染污性,所以意根的染污性也不是依靠六識才出生的。但是,意根要想轉變清淨,就要依靠六識對佛法的熏習,六識清淨,意根才能逐漸清淨;反之,意根清淨了,六識不容易再受染污環境的熏染,必然也清淨。

二十五、意根有善心所法衆生就善

衆生有什麽樣的心,意根就有什麽樣的心所法。衆生是善人有善心,意根就有善心所法;衆生修禪定有定力,意根就有定心所法;衆生有智慧應對世出世間一切法,意根就有慧心所法。

意根如果沒有善心所法,世間就沒有善人,學佛就不能有什麽成就,衆生也不能上天享福,不能有善的果報。意根不善,意識怎樣熏染意根也沒用,衆生永遠不能善。意根如果不與定心所法相應,修定就沒有什麽用,怎麽修也不會有定。意根如果只能有低劣的慧,那就不能有什麽智慧性的抉擇,也不能做對什麽事,修行也不能証果和明心了,沒有智慧、智慧低劣那就永遠不能轉識成智,永遠不能有佛那樣的智慧。

二十六、衆生意根的作用相同心所法不同

問:人和人之間的意根,其功能作用是否一樣?六道衆生的意根,其功能作用是否一樣?凡夫衆生和聖賢人的意根功能作用是否一樣?畜生和人的意根是否一樣?

答:所有衆生的意根功能作用是一樣的,只是心所法不同,含有的無明程度不同,明的程度不同,起作用時,就會有好作用和不好作用之分。譬如所有的刀都有切割的作用,因爲刀的利鈍不同,削出來的東西效果不同,利刀削出來的東西完美整齊有價值,鈍刀削出來的東西不整齊,不能用,也許能毁壞東西,沒有好效果。意根的智慧不同,造就的事業就不同,煩惱不同,造作的業行不同,果報就不同。無明輕微的意根能善用,無明深重的意根就惡用,其結果就有很大差別。因爲意根的無明程度不同,明的程度也不同,所以世上衆生就分爲三六九等,有凡夫和聖人之分,衆生成佛的時劫就不同。

二十七、業行是如何出現的

五遍行心所法運作的過程就是造作業行的過程,如果善心所法加入其中,造作的就是善業;如果惡心所法加入其中,造作的就是惡業。作意和觸心所法本身是不善不惡的,如果加入善心和惡心,其作意和觸就是善意的和惡意的。受想思心所法本身也是不善不惡的,如果加入善惡心所法,其受想思心所法就含有善惡性了。如果五遍行心所法運行中有慧心所法參與其中,業行就是智慧性的,反之,就是愚癡性的業行;勝解心所法參與其中,此人聰明,善解人意,理解力強;定心所法生起時,受想都輕微,五遍行心所法運行的都緩慢而輕微,作意和觸都是被動的生起,受想思心所隨緣現起運作,任運而爲。

意根在一切法的運作過程中,起著推動的作用,是業行的主宰者,這從平時的身口意行當中可以觀察到。比如將手舉起,然後拿起筆,再把手按到紙上。這個過程如果細心觀察,就能明顯感覺到有一種心力在推動著,有時推動明顯,有時推動不明顯,有時很隨意,好像不推動,其實是慣性而爲。但是意根的運作再隨意和不用心,意識無智也是很難觀察到。

再比如我們非常熟練的騎自行車時,好像沒有用心騎,意識不用思惟和考慮如何騎車,但是意根卻刹那刹那都在指揮運作著,都在用心思,只是意識不知道而已;熟練騎自行車時,即使想摔倒,也不容易摔倒;不會騎車時,不想摔倒卻還是會摔倒。因爲熟練時意識不用思惟控制,意根已經掌握了,能夠自如的指揮控制;不熟練時,意根沒有學會,意識就要反複思惟熏染意根,直到意根完全掌握,能夠自由控制,意識就不用什麽心思了。

有些人總說自己做某件事時是無意的,可你意識再怎麽無意,意根卻是有意的,是意根在推動著做某件事,某件事才成就了,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熟悉的運作情況下,無意識和下意識的動作,皆是意根在運作指揮操控,而不是意識,意識只是單純的配合意根,沒有什麽思想意見看法。再有,意識無意時並不等於意根無意,意根無意時,心才是真正的無爲了。

二十八、定是慧的前提

多動症的孩子,由於精力不集中,一般來說學習都不好;同樣,學佛心散亂,也不能修行好。算算數題的時候,意根精力集中與不集中,結果就不同,表面看就是意識的專注與不專注,意識專注與否是由意根決定的,專注用功時,發揮的不同,思惟能力不同,智力不同,結果就不同。詩人吟詩作畫,凝神靜思,踱步推敲,與參禪的功夫一樣。有定才能有慧,學佛這樣的大事,沒有定絕對不能成辦,定淺也不能解決問題。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