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开示直解
第七章 佛经中语句段落讲解(三)
十八、楞伽经原文: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谓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见相不生。善见禅趣相故。顿来此世。尽苦际。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大慧。云何阿那含。谓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结断。故名阿那含。
释:佛说,大慧,二果斯陀含有什么相貌?斯陀含在与人接触时能立时看透自他色身相,对色身没有妄想,知其无生,没有真实的出生,其相苦空无常无我,见相即知,不用意识思惟。意根在初果时就知,再熏修到达二果时知的更深更透。斯陀含善于观察禅定的相貌和趣向,命终到天上,再从天上直接回到人间,以灭尽苦际,证得无余涅槃。因此称作斯陀含。
大慧,三果阿那含是什么相貌?阿那含知过去未来现在的色身相,其性无自体性,能见色身出生的过患,知妄想色身为我和我所的过患,对于色身相没有妄想,加之初禅定的力量,断除了一切贪欲和嗔恚的现行烦恼,因此就称作三果阿那含。
原文: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烦恼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罗汉。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三种阿罗汉。此说何等阿罗汉。世尊。为得寂静一乘道。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佛化化。
释:佛说,大慧,什么是阿罗汉呢?阿罗汉就是证得了四禅八定三昧,以三昧的解脱力,明了世间一切烦恼的苦,因此断除了所有一念无明烦恼,知自心妄想没有实性,因此心离一切妄想,妄想不生,所以称作阿罗汉。大慧对佛说,世尊,您说过有三种阿罗汉,现在说说的是哪种阿罗汉?是一直趣向无余涅槃,得寂静解脱道的阿罗汉,还是菩萨摩诃萨为了度众生方便所故意示现的阿罗汉,还是佛为了度化众生所示现的阿罗汉?
原文: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余。余者。行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大慧。于妄想处。种种说法。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远离故。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说名得果。
释:佛告诉大慧,我现在说的是趣向寂静解脱道的阿罗汉,他们为了尽快解脱,努力修四禅八定,以禅定力得解脱,入无余涅槃。不是说的其他两种阿罗汉,行菩萨行的阿罗汉和佛所化现的阿罗汉,是权巧方便示现阿罗汉行,是菩萨和佛的本愿力缘故,在大众中示现受生为阿罗汉的身份,也是为了庄严佛的眷属的缘故。
大慧,佛菩萨于众生所妄想之处,种种说法,说如此修行能证得阿罗汉果,如此修行能证得四禅八定,修禅定就能入定中。这些也都属于不实的妄想,是幻化不生相,都应该远离(才能入到真实中)。诸佛菩萨示现开大智慧,涌现出自心现量境界,示现得初果到四果相貌,起一个名相,叫作得果,实际没有果,也没有得果人,都是妄想。(只有自心不生灭的那个,才不是妄想。)
十九、楞伽经中的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两种无我法
(一)五法就是相、名、分别、正智、如如。
相,就是如来藏出生出来的一切法相,包括色法相和心法相以及非色非心的法相。色法,是四大组成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都有其一定的相貌,能被六识所识别和了知;心法是七识心以及心所法,也有一定的相貌,有运行的行相能被意识所识别和了知;非色非心法,如二十四不相应行法,由八个识、心所法和色法所共同显现出来的一种假相,既非色也非心,也有一定的行相,能被意识所了别。
这些相,还包括四相:我相(五阴十八界的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定境相、睡眠相、昏迷相、死亡相、中阴身相、入胎相、住胎相、出胎相、成长相、变异相、毁坏相、欲界相、色界相、无色界相、十方世界相、华藏世界相、世界海相。这些相能被意识了知了别,还有一些能被意根所了知的相,意识不一定能了知到,也包括能被五识所了知的相,也包括暂时还不能被七识所了知的相。
名,就是名字、名称,与相相符。为了便于区别各种相、称呼各种相、交流各种相,就把各种相分别安立相应的名字,一个相可以有一个名字或者多个名字,从不同的角度立名,依不同的用处立名,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语言立不同的名字,不同的时代也立不同的名字,有时一个名字也代表一个或者多个相。这些相都是如来藏依各种缘变现出来的虚相,何况依着虚相而立的名字,更是虚幻不实。
比如依着五阴的相,就把色身立名为色阴,把六识的感受相立名为受阴,把六识的执取相立名为想阴,把六识的运行行相立名为行阴,把六识的了知相立名为识阴。依着十八界的相,分别立名为眼耳鼻舌身意根、色声香味触法尘、眼耳鼻舌身意识,十八界的名字就安立出来了。五阴本虚妄,五阴之名是妄上加妄,何必执取不断,念念攀缘计较,十八界也本虚妄,十八界之名更是虚妄,何必执著不已,结生死之绳缚。
五法相、名、分别、正智、如如,其中的分别,是指识心的了知性,五识了别五尘,意识和第七识了别法尘。正智,就是正确如实的智慧,正确的知见和见地,依真如自性而有,是证得真如自性以后出生的般若智慧,因此名为正智。如如,就是真如自性,是第八识的真实如如性。
(二)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依他起性是指六识心之性,六识依第八识、意根、六尘、五根、业缘而现起, 缘散即灭,无有自性,虚妄无实。
遍计所执性是指意根末那识,依第八识而普遍计度执著一切法为真实,执取为我为我所,七识都如阳炎,幻化不实。
圆成实性是指第八识,能依缘依业种圆满成就一切法,如实实现众生的业因果报。
(三)七种性自性: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集性自性,是第八识能积集收藏众生造作的所有业行,作为业种收存,缘熟即能如实实现众生的善恶无记业报之性。
性自性,是指第八识所具有的所有体性,比如出生种子的体性,搜集业种的体性,实现业报之性,让众生异时异地异类受报的异熟性,清净寂静性,没有见闻觉知性,八不中道无量不的中道性,圆满成就一切法性,成佛之性,真实而如如之性等等。
相性自性,是指第八识能出生世间一切法相之性,能出生色法相,也能出生心法相,又能显现非色非心法相。
大种性自性,是指第八识能依七大种子或者六大种子,出生世出世间一切法之性,其中依四大种子与空大种子共同出生三界世间的色法,依识大种子,能出生五阴世间的心法,依七大种子又能显现出心所法和非色非心法。
因性自性,是指第八识是世出世间一切万法之因,一切万法依第八识而有而显现,不管是善法和恶法,以及不善不恶之法,都依第八识而有,一切因果都依第八识而实现,一切世俗法都依第八识而生,一切佛法都依第八识而有,总之,第八识是一切万法之因。
缘性自性,是指第八识能出生一切法,然后又能缘于一切法而运行不断,一切法都是第八识的亲所缘缘,一切法与第八识不可分离,第八识也不离一切法,二者永远互相依赖,犹如束芦。
成性自性,是指第八识的圆成实性,祂能依各种缘而圆满成就世间一切万法,而无一丝一毫的错乱,一切法都依第八识而安立而出生。
(四)七种第一义: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
心境界,指第八识的心行,这需要明心证悟,获得般若智慧以后,才能了知到第八识所处的种种心境界,才能证知和现前观察第八识的心行及运行之各种行相,在明心之前,只能想象和猜测,不能实证,也不能真知。
慧境界,指第八识在五阴世间运行时,于五阴六尘境界不觉不知的无分别智慧境界,而同时又能了别众生的业种、了别七识心行的智慧境界,也能了别根、身、器、界的现行状态的智慧境界。第八识的这种智慧境界,唯有证悟之人能慢慢了别到,证悟之人在明心以后,不仅要有般若的总相智慧,更要有般若的别相智慧,才能观行到第八识在与五阴身配合运行时的分别性与不分别性,了知第八识的慧境界,了知第八识配合七识的运作,了知第八识能与意根一起入胎和舍身,配合意根现起万法,配合意根了别万法的种种智慧境界。
智境界,指第八识在三界世间运行时的大智慧境界,能依业种出生众生的五阴身,用六大种子变造三界世间五阴世界,用七大种子现起法界当中的一切法相。证悟之菩萨具足般若的别相智之后,能渐渐观察到第八识诸多的法性和法相,知世间一切法相皆是第八识的大种性自性,都是第八识用六大种子变现出来的,皆是第八识的七大种子运行的结果,没有一法能超出第八识之外,由于此妙观察故,渐渐获得甚深的妙观察智。
见境界,指第八识所具有的人无我、法无我的二无我的空性境界。菩萨在明心见性以后,获得无生法忍智慧,也能依第八识的二无我空境界,证得五阴十八界的人无我,实证色身以及见闻觉知心的虚妄,断尽我执烦恼及烦恼习气,有能力取证无余涅槃;同时也证得诸法无我,了知三界世间一切法,都是第八识与各种业缘和合而有,没有自性,也没有实质性,都是幻化不实的;而第八识也没有自我的执见,不自觉知自我,也是无我性的,菩萨因此而证知诸法确实无我,断尽法有真实性的法我见,从此进入空、无相、无作三昧中,心得大寂静,渐入八地菩萨境界,能随时入无余涅槃中而不入。
超二见境界,指第八识超越生死和涅槃,既不生死也不涅槃,生死涅槃皆为第八识之性。菩萨无生法忍智慧修证到八地菩萨,其智慧超越了一切法有无的二种知见,超越生死与涅槃的二种知见,实证一切法皆为空中花,实无所得,因此不住生死也不住无余涅槃,念念修行利乐众生,渐渐趣向佛地无住处涅槃。
超子地境界,八地菩萨继续进修到等觉菩萨果位,超越了佛子之位,处于补佛位,待时节因缘具足,绍继佛位,弘法利生永不停息。
如来自到境界,诸佛如来八个识全部转识成智,大圆镜智现前,圆满修证了一切法,世出世间无一法不知不晓,不但了分段生死,也断变易生死,生死已尽,无明已灭尽;福德与智慧圆满具足,无人能比,堪为三界之尊,从此除了永无穷尽的利乐众生,别无他事。
(五)二种无我法:人无我、法无我。人无我是指五阴十八界无我无我所,五阴色受想行识是生灭虚幻的,不是真实的,没有自性,没有自主性,因此不是我,没有我性。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是生灭虚幻的,不是真实的,没有自性,不能自主,因此不是我,没有我性。十二处六根六尘是生灭虚幻的,不是真实的,没有自性,不能自主,因此不是我,没有我性。
法无我是指世间出世间所存在的一切法,包括色法和心法、非色非心法、真实法和虚妄法、凡是第八识所变出的一切法,都是无我的。
二十、大乘密严经
原文:善男子。色无觉知。无有思虑。生已必灭。同于草木瓦石之类。微尘集成。如水聚沫。受以二法。和合而生。犹如浮泡瓶衣等。想亦二和合。因缘所生。如热时焰。譬如盛热地气蒸涌。照以日光如水波浪。诸鸟兽等。为渴所逼。远而见之。生真水解。想亦如是。无有体性。虚妄不实。
释:这段经文讲五蕴的不真实性和幻化性。佛说,善男子,色藴犹如草木瓦石,四大微尘组成,如水集聚成的泡沫,本身没有觉知和思虑的作用。受藴是因缘和合而生,识心加之于色身,就有了受藴,就像大海中的泡沫一样,速生速灭;就像泥土做成的泥瓶、布匹做成的衣服一样,非本来有,有也不真。想藴也是因缘和合而有,识心加之于色身,就有了想的功能作用,犹如夏日的阳炎一样,虚妄不实。譬如炎热的夏天,土地热气蒸发,涌向虚空,日光照射下来,水蒸气犹如水波一样。鸟兽们为口渴所逼迫,远远的看见就认为是真的水。想蕴就是这样,没有真正的自体性,虚妄不实。众生贪于色身六尘,就妄见有五欲六尘境界。
原文:分别智者。如有性见。各别体相。名字可得。定者审观。犹如兔角石女儿等。但有假名。初无实义。如梦中色。唯想妄见。寤即非有。无明梦中。见男女等。种种之色。成于正觉。即无所见。
释:有辨别智慧的人,知道这些现象都没有真实的体性可得,全部虚妄幻化,只是名字而已,了不可得。仔细观察,就会发觉,这些法就像兔子的角和石女生出的儿子一样,根本不存在,只有假名字,没有真实义。世间一切法都只是个假名字,本没有实际的意义,就像梦中所见的色一样,因为意根的妄想,才有色可见,才能见色,醒后却一无所有。众生因为无明,处在无明梦中,虚妄地见有男女等等种种色,其实与梦中所见是一样的。佛从无明大梦中彻底醒来,觉知一切法都犹如空花,一法也无,都是自心真如所变现的虚妄相,本质都是自心真如而已,并无一切法。
想蕴依赖各种条件而暂时存在,生起虚妄的分别作用,于是就有了能取的识心与所取的六尘境界,如果自己能够了知其中的真实相,这一切的虚妄见性与所见的相,就不会存在了,不会再妄取这些虚妄的识心与幻尘,能取所取全部灭去。因此五蕴没有实体,没有实在的功能作用,没有自性,都同于幻化。
原文:譬如芭蕉。皮叶既除。中无有实。行亦如是。离于身境即无体性。识如幻事虚伪不实。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以草木等物。幻作于人。及诸象马。种种形体。具足庄严。愚幻贪求。非明智者。识亦如是。依余而住。而异分别。谓能所取。二种而生。若自了知。即皆转灭。是故无体。同于幻事。
譬如芭蕉剥皮,皮和叶子已经都除去了,到最后却空空如也,行藴也如此,离开身根等等境界就没有了自体性。识藴如幻化,虚伪不实。譬如一个魔幻师或者是魔幻师的弟子,用草木等等物件,幻化出了人物以及种种大象和马匹,种种装饰庄严。愚痴的人于是就虚妄的生起了贪求和欲望,智者了知都是幻化,不会起諸贪求。
识藴也是如此没有自体性,依于他法而住,因缘而生暂时存在,再生起虚妄的分别作用,于是就有了能取的识心与所取的六尘境界两种法出现了。如果自己能够了知其中的真实相,那么这一切的虚妄见性与所见的相,就会都灭去不存在了,不再有妄取的识心与幻尘,能取所取全部灭去。因此五蕴没有实体,也没有实在的功能作用,没有自体性,都同于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