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合集经选讲
第三章 分说内外六界(2)
原文:大王。云何身内火界。若此身中。所有执受。温暖蒸热。咀嚼饮食。成熟变坏。便令安和。入热数者。名为火界。
释:大王,什么是身内的火界?如果身体中所有能感受到的温暖、热度,能让咀嚼吞咽到身体里的饮食成熟、变坏、消化的,就是火界。消化以后,身体就能得到滋养,变得安详舒适,这些属于热能热量方面的物质就是火界。
火界有热性、暖性,如果身体里没有火性和温度性,胃里的食物就无法腐烂被身体吸收。所以众生吃的饮食再美味,色香味再具足,进入到胃里时,身体里的火性就把食物变熟变腐烂了,细菌也在胃里分解食物,使得食物糜烂容易吸收。所以众生所吃的饮食以及营养,是非常肮脏不净的,因此不可贪着饮食,常常作这种不净观,就能减少对饮食的贪欲心。
其实细想起来,色身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是非常肮脏不净的,到处都是细菌,食物烂坏全靠细菌对饮食的分解作用,没有细菌的帮助,就吸收不了食物,是细菌在帮助肠胃消化吸收排泄,众生就靠这些有益的细菌才能正常生活。所以没有必要贪着迷恋自己肮脏的色身,以及其他众生肮脏的色身。
佛说众生的色身就像是一个活动厕所、一个大粪桶,由一层光滑的外皮裹着,把这层外皮揭开,浑身都会露出血肉、筋和骨头,血肉模糊,处处都是细菌,外皮也一样都充满了细菌,这时候外貌还美丽漂亮吗?如果修出了天眼通的时候,眼睛像显微镜一样,这时就会发现色身的内外充满了细菌,肉眼是看不到的,用天眼和借助于显微镜才能见到。那些细菌也在争斗,当细菌数量不平衡时,就患皮肤病和其它疾病,哪地方细菌数量不平衡,哪地方就有病患。众生饿了也是因为细菌饿了,细菌要吃食物的时候,众生就贪吃和嘴馋。
原文:云何外火界。谓不执受。温热相生。若复有人。于旷野中。寻求火缘。或以蒿艾。或牛粪屑。或兜罗绵。引火生已。或烧草木。山林聚落。及余方处。皆为所烧。
释:什么是外火界?不是自己本身的阿赖耶识单独执受的温度、热度相,而是共业众生的所有阿赖耶识共同执持的温度和暖度相,就是外火界。如果有人在旷野中寻找生火的外缘,或者用艾蒿,或者用牛粪,或者用兜罗绵,用凸透镜等生火之器,把火引生出来以后,火就能燃烧草木、山林、村庄聚落,以及周围一切可触及之处,都能被大火所烧。
外火界,是由共业众生的阿赖耶识共同执持的,单独一个人的阿赖耶识无法执持外火界,只能执持自己身体之内的火界。过去不像现在有火柴有打火机,是用其它的非常原始的生火方法来生火,如拿凸透镜在太阳光底下照射聚焦,引燃蒿草、牛粪屑或兜罗绵,点燃以后,再拿这些来引燃其它的东西,这样才能生火做饭,或者烧烤其它的物质。
火燃烧起来以后,有可能会把草木山林聚落都烧毁了。本来山林中一点火也没有,万物生长得好好的,然而火一生出来,就会漫山遍野地燃烧起来,把整座山都烧没有了,多高的树木、多大的森林都被毁坏了,火势如果再蔓延,就能把整个世界都给毁坏。这火是从哪里来的?先不说是从阿赖耶识那里来的,先说火的空,如果火是从太阳来的,那么手里不拿凸透镜,任凭太阳照耀,也照不出火,引燃不了木块用来做饭。太阳如果有火能把森林烧燃了,也就能把众生身体都给烧熟了,那众生随时随地就会死亡,或者是出生即死亡,或者都不能出生了,那么世间就不可能有众生存在了,所以火不从太阳来。
火是从虚空来的吗?也不从虚空里来,如果虚空里有火,一切物体都将被烧毁,世间就会空无一物。火不从太阳来,不从虚空来,不从人手来,不从镜子来,不从草里来,火界没有来处,来无所来,这是小乘的说法。最后火灭了,火到哪里去了?没有一个去处,去无所去。如果有去处的话,哪里有火哪里就会被燃烧。火界就是燃烧性与热性,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来时找不到来处,去时找不到去处,实质都是如来藏性,是如来藏的功能。所以万法归结到最后,全部归结到万法的根源如来藏上,除此之外,没有一法是真。
《楞严经》里佛说火从如来藏来,是如来藏性。但是如来藏什么相都没有,没有形、没有相、没有坚硬性、没有热度、没有水性、没有飘动性,祂连灰尘那么大点的色相都没有,但是祂却能变现出十方三千大千世界,这就太不可思议了。所以佛法学到最后,就会证得一切的法界实相,再也不迷惑颠倒了,圆满成就佛道。
原文:大王。此火界性。生无所来。灭无所去。生时本空。灭时亦空。自性空故。但唯言说。之所显示。如是火界。与火界性。皆不可得。唯佛正智。而能了知。
释:大王,此火界性生无所来,灭又无所去。火界在出生之前没有一个来处,灭的时候没有一个去处。火界性本来是空的,从空当中产生的这么一点有,这点有再一点点发展壮大,然后灭了,灭的时候也空,没有一个去处。火界的自体性是空的、幻化的,不是实有的,只是语言所显示出来的一个假相罢了。因此说,火界与火界性,都是了不可得的,只有佛的正智才能完全明了。
火界的种子无形无相,阿赖耶识本身也无形无相,如果是有形有相的东西存在无形无相的阿赖耶识里,能存得了吗?一是不能存,二是如果能存,阿赖耶识也就成为了有形有相的东西了,那就能眼见和手触,证得阿赖耶识就极其容易了,人人都可成为一个证悟的菩萨。阿赖耶识不是一个什么袋子和器皿,祂无形无相,存不了有相的色身,但是祂却能变现出色身来,真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时候,是因为众生没有智慧,等智慧具足的时候一切法都可以思议了。佛有智慧,佛能思议,众生学佛显现出大智慧时,对于一切法都是能够思议的,思议一切法都不成问题,对于法就不再迷惑不解了。
不知道法界实相就会迷惑颠倒,认为万法都是实有的,都值得贪爱,都要抓取,结果就执取了生死苦,在生死苦海中漂泊,不得出离。知道了万法的真实相,就不再迷惑颠倒,有智慧的时候,就要认识真相,不在假相上颠倒执著。
原文:大王。云何身内风界。轻动等相。谓此内风。或时上行。或时下行。或住腹间。或胁或背。或发瘾胗。或聚成块。或如刀裂。或如针刺。出入息等。遍满身支。
释:大王,什么是身体内的风界轻飘、轻动等相?动相就是身体里的由下而上的风;或者是由上而下的风;或者是由左到右、由右到左的风;或者是住在腹部、腰胁、后背的风;或者是引发湿疹、鼓起成块的风;或者是让身体感觉如刀割和针刺一样疼痛的风;还有呼吸的出入身体的风,这些种类的风遍满了身体四肢。
风的特性是轻飘的,有风的推动时,走路和骑车就很快,风一刮,有些轻的东西就被风吹得往上飘。风还有一个特性是动,风能让物体不稳定,产生动转。身体里面的风,或者从下往上走,或者从上往下走,或者是从左往右走,从右往左走,这些流动性就是风的动性,打坐的时候气脉一动,就能感觉出来。气脉就是风,气脉到哪里,身体的感受就在哪里出现。本来坐着时身体是弯弯的,气脉一运行到身体背后,后背马上就挺直了,不用故意坐直,身体自然而然就挺直了,这就是风的动性对身体的支配作用。
身体能运转,那是因为身体内有风性,没有风性肢体都不能动,口也不能说话。言语是如何产生出来的呢?内心里有觉观、有感受了,就想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身体里就生起一股风,风触着脐,再往上触,触心脏和肺,再往上触气管、喉胧,再触舌头、牙齿、嘴唇,之后语言就产生出来了。
没有风界语言就生不出来,风性就是动的,语言也是动的,没有风性,肚脐就不能鼓动,不能形成语言声音。任凭内心有多少想法,没有风的作用,语言就不能产生,思想观念就表达不出来。众生之所以能说话,能用语言表达,说明身体内部一定有风性,风一动,触着内脏器官,就把语言表达出来了。风的动能不足时,人就少气懒言,说话费力。因此说语言也是虚妄的,语言的一个声音一个声音都藏在哪里呢?没有地方可以藏;说完话,言语灭了,灭到哪里去了?也没有灭处。
世间一切的事理都是这样的虚妄不实,从一无所有又到一无所有,一切都了不可得。像这样多作观行,就能证得人空和一切法空,慢慢的就没有什么法是放不下的了,放不下是因为理不通,或者明白一点,但是因为没有实证。理通透了以后,就会知道从色身到整个宇宙、山河大地、三千大千世界、十方佛国土,都是从一无所有再到一无所有,没有一个法是真实的。
实证需要深入禅定,深细观行,如果没有真正的观行的过程,修行都会不得力,就没有力量降伏烦恼,一遇到具体人事的时候,还是把接触到的一切法当作是真实的,而去执著和烦恼,定力不够,福报不足,观行智慧也不足时,就不能获得无我之果。
原文:云何外风界。谓若此风。从四方来。或狂暴起。摧折树木。堕裂山峰。若微细起。飘举身衣。动多罗树。名外风界。
释:什么是外风界?外风界就是指色身之外的器世间中的风界,从虚空中四面八方刮起的风,或者是狂风大作,摧折了树木,或者是吹堕了山峰的暴风;如果是微风,就要飘起身上的衣服,摇动着多罗树,这些都属于外风界。
外风界是在身体之外发起的,器世间里四面八方都有风。最大的风是暴风、龙卷风、狂风,能把树木吹折,山峰吹裂,这还不算是最大的风,宇宙最大的风能把三千大千世界吹毁,龙卷风和暴风都不算什么。世界要毁灭的时候,那个风灾一来,器世间全部吹毁,这是外界大风的作用。如果是细风吹来,轻薄物就被飘举起来,小草树叶摇摆,让人深感惬意,这是外界微风的作用。
外界空中的风刮起的时候,风起之前风在哪里?风没有处所,没有地方可以藏。如果风能藏在哪里,所藏之处就会不停摇动。大暴风通常都是无缘无故就刮起来了,把物体吹折以后,暴风消失了,风到哪里去了?没有地方可以去。如果有地方可藏暴风,这个处所也会被吹毁,不复存在了。
原文:大王。此风界相。生无所来。灭无所去。生时本空。灭时亦空。自性空故。无有男相。亦无女相。但唯言说。之所显示。如是风界。与风界性。皆不可得。唯佛正智。而能了知。
释:大王,此风界相,生的时候无所从来,灭的时候也无处可去。说明风生的时候是空的,灭的时候也是空的,风的自性就是空的。风界没有一个男相,也没有一个女相,没有男相女相,但是风界形成色身时,就有了男女相之别,所以男女相也是空的、虚妄的。风界自性是空的,只是用言说来显示一下风界,并没有实质的风界。因此说风界与风界性都了不可得,这个道理只有佛的智慧,佛的正智才能了知。
风界本身虽然没有男女相,但是一个人如果能造男人业,就会出生男人色身,如果造女人业,就会出生女人的色身。女人如果能造出男子大丈夫的业,来世就会转变为男子的色身,男子如果做女人的事,有女人的心性,业种存在阿赖耶识里,来世就会转变为女人的色身。果报身是随着业行业种而转变的,能变的就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就是无我的。真实的法永远不改变,只有阿赖耶识是永远不变的,是实相心体。
原文:大王。云何内空界。若此身内。皮肉血等。显现增长。离质碍性。谓若眼窍。耳穴面门咽喉。咽啖饮食。所引滋味。于肠胃间。通彻而出。
释:大王,什么是内空界?如果这个身体内的皮、肉、血等等,能显现出其增长没有质碍性,就是内空界。有质碍性就被限制住了,皮肉和筋骨都不能生长。眼眶、耳孔、面门的鼻孔、咽喉等等有空隙无物之处为空界。品尝吞咽饮食以后,饮食能顺着食道进入肠胃里,消化以后又排出去,从口腔到食管到胃里到大小肠,这条通路就是空界,没有质碍。如果不空就有质碍,饮食就不能进入身体中,更不能排出体外。
什么叫空界?这里的空就是指虚空,一无所有的空,空旷的意思。内身里没有皮、没有血、没有肉,没有阻碍就是空。血管里有空间,血液才能流动;气管是空的才能呼吸;肠胃里有空界,食物才能在里面流动;身体里有空间,气体、液体、饮食、大小便利等等才能在里面流动,细胞才能分裂,肌肉筋骨等等才能生长。
身体细胞里有空隙和空间,细胞里的各个微粒才能在空隙里沿着各自的轨道而运动。细胞里的电子、质子、离子、质子、核子等等粒子之间都有空隙,微粒之间才能发生各种物理和化学反应,细胞才能发生分裂和增长,色身才能发生变化。细胞和细胞之间也都有空隙,呼吸的氧气才能进到身体细胞里产生血液,在身体里面流动。身体里的各种空隙就叫作内空界。
原文:若时业缘。引生六处。诸处生已。围绕空界。此说名入。内空界数。然彼空界。从何所来。又若方处。外所显现。离质碍性。名外空界。
释:如果业缘成熟,阿赖耶识就会出生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处。六尘处出生以后就围绕在空界里,名为六入,属于内空界数里。可是这些空界是从哪里来的?另外,如果在色身之外各处,所显现出来的没有质碍性、没有物质色法之处,就是外空界。
六处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每一种色法都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而且还有一个空大,也一起组成色法,那么色法就由五大组成,色法里就有空间和空隙,色法里的四大物质就包裹着空间,由于物质色法里的空间大小不同,空大所占的比例不同,物质色法的密度就不同,物质的物理属性就不同。而且这六处色法都是在六识心中所显现出来的,是在后脑胜义根处成像的,因此属于内六尘,其中胜义根处的空就属于内空界。内空界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来时没有来处,去时也没有去处。
身体外边没有物质的地方就是虚空,叫作外空界,外空界无边无际的广大,十方世界都在虚空中建立,想建立多少个佛国土,都能建立起来。为什么如此?因为虚空无边际广大,不是真实存在的法。如果虚空是真实有的,就有固定的界限和边际,就不是无边无际的了,佛国土的建立就不能超出这个范围,那么佛国土就有限量了。而虚空没有界限,所以能随意建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都成佛时,每尊佛都有自己的三千大千世界,世界也不重叠,也不拥挤。因为虚空没有边界,不是物质的色法,是无物的,因此可以容纳一切物,外空界就是这样。
原文:大王。若色变坏。一切皆空。所以者何。是虚空界。本无尽故。安静不动。犹如涅槃。遍一切处。无有障碍。
释:大王,如果物质色法变坏了以后成为了空无,就是空界了。为什么物质消失了,一切都空了呢?因为虚空界是没有尽头、没有边际的,一切处都可以成为空。而虚空本来就安静不动,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如涅槃性一样。虚空遍一切处,没有能障碍它的法。
物坏则成虚空,如房子毁坏了,此处就全部变成虚空了;地球毁坏了,地球这个地方就全部变成虚空了;三千大千世界毁坏了,三千大千世界都成为虚空了,虚空中一无所有。虚空是安静不动的,为什么不动?因为它是无物假,物体也是假的,但是物体可以移动,却没有人能把虚空移动一下。在虚空中建筑一座很高的楼房,能把虚空挪动吗?不能,只是有物之处就不空,无物就空。虚空是不动的,谁也不能移动虚空,因为虚空无物,又无边际,怎么能动呢?虚空里无物质色法,是一无所有和空无的。众生时刻都需要虚空和空无,为的是能够活动身体和摆放物体,因为虚空没有障碍,众生就需要这种没有障碍的作用,为了活动和存放东西。
有人说空气也是空的,也应该是与虚空一样无边无际,不能移动。可实际上空气与虚空是有很大差别的,空气是四大组成的物质色法,虽然表面看起来也是无物的,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仪器能检测出空气的有无,空气是物质的,里面有众生所需要的各种气体,因此空气才能流动。众生需要空气,最主要是需要空气里的氧气用来呼吸。
原文:大王。譬如有人。于彼高原。穿凿池井。于意云何。是池井中。所有空相。从何所来。王曰。无所从来。
释:大王,譬如有人在高原的土地上开凿一口井以取水,把土挖出来,就有一块空处,有一个虚空出现。你怎么认为?这个池井中所有的空相是从何处过来的?净饭王说:这个空相没有来处。
每挖一口井,就出一块井那样大的虚空,井当中所有的空相是从哪里来的?没有来处。因为没有物质之处就是空,空不是物质之法,如果再把土填回去,空就消失了,空到哪里去了?没有去处,哪里也不能多出一块虚空;挖土出一块虚空,其它地方的虚空也没有减少。阿赖耶识就类似于虚空这样不增不减,因为祂无形无相,遍一切处,无处不在。
原文:佛言大王。设使彼人。复填以土。于意云何。空何所去。王曰。空无所去。所以者何。是虚空界。无去来故。不住男相。亦非女相。大王。外虚空界。本来无动。自性离故。但唯言说。之所显示。除佛正慧。而能了知。
释:佛说:大王,假使那个人再把土添满池井,你怎么认为,空相哪里去了?净饭王说:空相也没有去处。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虚空界本来就没有来去的缘故。虚空界没有男相,也没有女相。大王,外虚空界本来就没有变动过,其自体性离一切相,虚空没有什么实质,只是言说能显示虚空罢了。只有佛的无上大智慧才能完全了知其中的内涵。
虚空界没有来,也没有去,阿赖耶识也同样像虚空一样不来也不去,祂无形无相。你从家到这里来了,你的阿赖耶识有来吗?阿赖耶识没有脚没有翅膀,不能来;当你回去的时候,阿赖耶识回去了吗?也没有去,同样是无形的缘故。所以过去的禅师就问徒弟:“你从哪里来?”弟子说:“我从上海来。”师父又问:“你是坐船来还是走路来的?”弟子回答说:“我是坐船来的。”师父一听,就说:“在你没有坐船来之前,我就应该给你一棒了。”是应该打,你能坐船吗?曾经坐过船吗?拿什么坐船?自性就像虚空一样不来不去,无相故,禅师问话都不离自性。
原文:大王。云何识界。谓若眼根为主。缘彼形色。及彼表色。名眼识界。若余五根。缘于自境。各别建立。名五识界。又此识界。不着于根。不住于境。非内非外。及二中间。
释:大王,什么是识界?识界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以眼根为主,攀缘色尘的形色和表色,就叫眼识界。如果其他五根都缘各自对应的尘境,各别建立所对应的尘境,就叫作五识界。另外,这个识界,不附着在根上,也不住在尘境上,不在根和境的内外和中间。
识界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以眼根为主,缘就是依靠依赖的意思,眼根等作为出生识心的助缘,以眼根为主攀缘依赖色尘的形色(有形状的色),比如长短、方圆、高矮、胖瘦,这叫形色,有形状的色。以及表色,表色就是色所表现出来的行住坐卧、屈伸各种动作等等。这里说以眼根为主,同时还有意根在缘色尘上的法尘无表色,这时就有眼识和意识的出生,共同了别色尘的形色和表色,还有显色和无表色。根尘相触,阿赖耶识产生的眼识和意识就叫识界。
其它的五根也是这样,以耳根为主攀缘于声尘,意根也攀缘声音上的法尘,阿赖耶识出生耳识和意识,共同了别声尘;以鼻根为主攀缘于外界的香尘,产生鼻识和意识,共同了别香尘;以舌根为主攀缘于味尘,产生舌识和意识,共同了别味尘;以身根为主攀缘触尘,意根同时攀缘触尘上的法尘,产生身识和意识,共同了别触尘。这几个识就叫识界。
识界都不住在根上,也不住在境上,也不在根和境的里外和中间,因为识界无形,与色法既不混在一起,也不融合在一起。
原文:然此识界。各各了别。彼彼境已。即便灭谢。生无所来。灭无所去。大王。识生时空。灭时亦空。自性离故。不住男相。亦非女相。但唯言说。之所显示。如是识界。与识界性。皆不可得。唯佛正慧。而能了知。
释:然而这个识界各各了别了各自所对应的尘境之后,就灭去了。识界生没有来处,灭也没有去处。大王,识界生的时候是空的,灭的时候也是空的。其识界的自体性离一切相,也是空的,不住在男相上,也不住在女相上,识界只是言说所显示出的虚相罢了。因此说识界以及识界性,都是了不可得的,只有佛的无上圆满的大智慧,才能圆满无碍的了知其内涵。
眼识了别色尘以后,眼识就消失了;耳识了别了声尘以后,耳识就消失了;鼻识了别香尘以后,鼻识就消失了;身识了别触尘以后就消失了;意识了别法尘以后就消失了,这六个识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来时是空,灭时是空。眼识产生时,没有处所,不从眼根和色尘中来,不从虚空来,不从大脑来,来无所来。灭时也没有灭处,不到眼根中去,不到色尘中去,不到虚空中去,不到大脑中去。这只是讲小乘的说法,在大乘上来说,都从阿赖耶识中来。
识界的自性就是离一切法,不着一切法,自体性本是空的,识性不住在男相上,也不住在女相上,没有男相,也没有女相,但是识性却能了别出男相和女相。识界本没有形和自体相,只是以言说来显示罢了。因此说,识界与识界性都是了不可得的,执著不了也抓不住的,只有佛的正智正慧才能彻底的了知这件事。
这几个识也不住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上,也不住在外界的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和法尘上,不住在根和尘上,也不住在一切法上。识界本身没有男相和女相,只是言说的一种假相、一个名词而已,所以六识界以及识界的性质是了不可得的。识的性质是分别,眼识分别色,耳识分别声、鼻识分别香臭,舌识分别酸甜苦辣,身识分别触尘,意识分别法处所摄色,其自性都是了不可得的。只有佛的正慧才能够把这件事情完完全全地了知,众生只能了知一部分或者是极小一部分,或者是不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