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与参禅证道(第二部)
第七章 如何参禅
一、禅宗不立文字是什么意思?
禅宗也叫作宗门,佛法之宗是真心如来藏,禅宗就是参禅证悟真心如来藏的法门。不立文字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在整个参禅过程是不用语言文字和声音的,因为这时候是要在甚深的禅定中参禅,意根与意识同时参究,就处于无语言文字的状态,有语言文字声音,思惟浅,处于意识单独意解的状态,意根用不上力;二是,宗门如来藏本身没有语言文字和声音,与语言文字不相应,用语言文字传达出来的都不是祂。
所以在参禅的时候,传法者和受法者的语言文字和声音就没有用了,所有的书籍理论没有用了,参禅者心里也不用念念有词、絮絮叨叨、哼哼哈哈的了,剥离了可对比的外缘参照物。这样就没办法海阔天空、情思意解,比量非量地尽情发挥,意识没有发挥余地了,老老实实的全凭意根现量的思和究。虽然辛苦,彻夜难眠,但成果丰厚,意根的潜能和智慧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旦证悟挖出自家宝藏,从此就会过上自由富裕的日子,再也不用流离失所地乞讨度苦日子了。
这时候外面的文字和心里的声音,都不管用了,使不上力了,唯有依靠自身的智慧,这样才能开发出自己本身的大智慧,什么推理,什么分析,什么整理,什么归纳,什么拆分,什么整合,什么臆测,什么想象,什么比对,什么教量,什么理论,什么知识,什么学问,全都用不上了,意识歇下来,不用忙碌了。这时候负责任的禅师会告诉你,把佛经拿开,禁止读经看书,违犯者戒尺伺候。一旦参到关键时刻,挨打是绝对的好事,虽然语言文字都用不上了,但还可以挨打,被打的时候照样没有语言文字和思惟,但却能触动意根的灵感。
在师父给棒子的时候,如果意识很活跃,就会立刻思惟分析说这个可能就是,但结果是:错!意识又分析推理说:真妄和合,这个没错,但结果还是:错!你又进一步用排除法推断臆测说:这个不是眼识,不是耳识、鼻识和身识,也不是意识和意根,一定是第八识,但最后结果仍然是:错!你敢动意识,无论怎样都是一个字:错!三个错之后,你再不觉悟,禅师就会给你推出禅堂,甚至会给你推出禅院禅寺,不要你了,因为你还不是道器,没资格参禅。当然具格的禅师是不会乱打棒子的,一定会看准了参禅者的心理状态,在最恰当的时机给棒子,这叫作当机一棒,抛掉一切尘境和情怀,现量识得非尘境非情怀的那个就是。
过去祖师大德总说,偷心不死不能悟道,贼心不死不能悟道。偷心和贼心都指什么心?都是指意识心。偷什么不能悟道?偷答案不能悟道。参禅的时候如何才能去除偷心?修出未到地定,在定中用意根深究,摒弃意识的解。参禅时候的偷心,也可以说是投机取巧的心,走捷径的心,是直接把别处的知识理论拿过来当实证当亲证的心。因为不是意根自己亲证的,意识投机取巧拿过来的名为偷。过去常常用一句话来形容有真实证量的祖师们讲法,说是这些法都是从自己心窝子里陶出来的,意思是说祖师们所讲的法,都是自己实证出来的,是自己的智慧结晶,不是意识从别处搬弄过来的现成理论知识,或者是把学来的理论进行整理归纳加工一下,改头换面变成是自己的,这样都不算作悟道,也会耽误悟道。
什么叫作自心现量?从自己胸襟里掏出来的才叫作自心现量,胸襟心窝子都是指深深的意根主人那里。与此相反的,是意识不费力的解出来的,不用修戒定慧和三十七道品解出来的,是与学来的理论知识和别人的见解作比对参考推测出来的,这差不多就是白白拿过来的。意识这样的做法差不多就是偷了,偷心不死,意根不能思量参究,就不能证道。意识学了大量的法,实质上都属于偷,因为不是胸襟里的,不是自家的,都是别处的法,是耳入口出的法和现学现卖的法,都不是自家宝藏。
二、教外别传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世尊在灵山会上,手拿天人奉献的一枝花面对大众弟子微微笑,一众人天懵懂,只有大迦叶以笑回应世尊,世尊以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见大迦叶顿悟禅宗之心,遂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付与摩诃迦叶。这就印证了大迦叶的顿悟,于是大迦叶成为了娑婆世界第一代禅宗祖师。
涅槃妙心,是指每个众生自己的真心自性,常在涅槃,微妙现法,是最真实的法相,可是这个法相却没有任何世间相,无色声香味触法相,众生的七识由于无明遮障就是不识这个涅槃妙心。在这个公案中,不但世尊的涅槃妙心时时彰显,大迦叶的涅槃妙心也时时彰显,乃至于无数人天大众的涅槃妙心也时时彰显。怎奈众生就是不识啊!心被无明障住了,灵性智慧开启不出来,慧眼不现前,奈何?
只有那大迦叶不愧为佛陀的第一大弟子,默契佛的心意,见佛陀手拿花朵示众之时,慧眼觑破佛陀的妙精明心,于是微笑起来,自己觑破玄机的微妙智慧也被佛陀看透,师徒之间就有了心的交流,心心相印,不用文字语言。禅宗妙法就在众目澄澄之下传授完毕,后边还有一段文字补充,就是世尊说的那段:我有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传予摩诃迦叶……。
禅宗之法为什么可以教外别传呢?因为传的妙心妙法可以意会,不拘于语言文字。如果只能局限于文字语言,那就不妙了,妙心妙就妙在能在一切法中行,不挑剔任何法,妙心妙法非关语言文字,什么法上都行,处处都是祂。何处不是祂?清净的污秽的有声的无声的,有文字的无文字的,活灵活现在一切法上。
世尊四十九年用语言文字讲出了三藏十二部经典,处处都彰显涅槃妙心,这是教门理门。但还是有点绕,这回世尊给大众示现个最直接的,最干脆的,最爽快的,直指人心的,一句话都不用说,就那么摇曳一枝花于大众面前。哎!大众干着急呀!心想这是干什么?世尊葫芦里有什么药?想不明白。大迦叶不用想,一下子就顿悟了,这是意根顿悟。意识是渐悟,因为意识得想啊!凡是用想的,都不真,祖师看见了就得一棒子都打死,情思意解汉,有什么出息?
教外别传的法,就是痛快,就是麻溜,不容你想,等你想的时候,大雁早已经飞走了,黄瓜菜早都凉了。谁在这时候还敢搔首弄姿、抓耳挠腮的,直接一棒子,这是什么所在容你左思思右想想,思前想后的?不是道器,打死不冤枉。
正法眼藏是什么意思?只有这只眼最正,其余眼都不正,生生灭灭的,无明烦恼的,自身不能独立的,非要有所倚靠的,肯定不正。藏,是含藏的意思,涅槃妙心含藏一切法的种子,能生成一切法,万法蕴含在其中。这就非常妙了,无中生有,幻化世间,让大众得以依靠,进而执取万法。
三、在寻和伺的定中正好参禅
问:在浅定下,让意识和意根处于一种很敏锐的伺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感觉自己能隐隐的看见自己的身体,能敏锐的觉知到周围几十米发生的细微事情。识心处于伺的状态就是:意识和意根都很专注,被动的感知周围发生的事情,但识心不对发生的事情刻意着意和了别,只是知道这个事情在发生,类似于冷眼旁观不动心念的那种状态。这种状态如法吗?
答:伺的状态当然属于禅定,而且定的程度比较深和专一,心没有寻的时候粗糙和分散;寻的状态也是禅定,定得比较浅,因为心分散,动的多一些,定就浅。在伺的状态下,心不动却有知,时间长了对于所知就会有智慧性的认知,就能看破所知的法,知法为空,心就能空,从而到达舍的状态。
寻和伺都是有目标的,而且目标专一,才能出现禅定。有的禅定里没有慧,有的禅定里有慧,禅定里有所缘,才能有慧,空而没有所缘就没有观察慧,而是纯粹的空定。寻和伺都是清明定,都属于正定,但是在寻的阶段定浅动多,不够静,伺的状态是参禅的后期状态,最容易出生智慧,这时候是以意根为主的思量阶段,意识不动,或动得少而轻微。
问:如果在很安静的环境保持这种伺的状态,会慢慢感觉周围的时空像凝固了一样,身体也像若有若无似的,识心仿佛游离于身体之外,在静静的感知一切。等从这个状态出来后,发现自己的思维力和感知力比平时要强不少,这可能是识心保持专注后带来的效应吧?当处于这种伺的状态,时间逐步加长时,发现意识意根专注力越来越大,觉知力也越来越敏锐,还发现呼吸和心跳越来越缓慢,越来越细长,真担心哪会儿没了呼吸和心跳,人就死了。
答:在伺的状态,意识只保持一个知,没有多余的心念,意根不受干扰,就会深细专一的思量,慧就容易生起。意根的慧一生起,就能看破所缘境,看空所缘境,就容易证道。如果没有到达伺的状态,意识的思惟活跃,意根的思就会受阻碍,没有真智慧生起。意识所思惟推理分析判断出来的结果,不会落入意根那里,意根不接受,那这个人的意识无论有什么看法,最终仍然是看法归看法,心行归心行,互不交涉,修行仍然不上道。
很多人都说自己证果了明心了之类的等等,而身心世界却没有一丝毫改变,相反烦恼还会越来越重,慢心反而炽盛起来,那就是意识所分析思惟出一个理,而意根不认,所思所想所做依然故我,还是旧时人旧时的行履,名是圣人名,心是凡夫心,然后又纷纷退转退道,很可怜。
四、如何离心意识参禅
没有禅定或者是缺少禅定的观行和参禅,根本离不开意识,更离不开意识的分析推理和想象猜测。这是过去禅宗祖师们最忌讳和反对的参禅方式,是祖师们经常反感和嫌弃的情思意解。所以要想离心意识参禅,让参禅的结果更究竟更现量,就要努力修出禅定,让未到地定具足,然后再参究观行佛法。这样意根用力多,就会保证实证,而不是意识的解。
在观行和参禅当中,意识用的越多,作用越大,其效果越打折扣越不如意,越不顶用。意根用的越多,作用越大,爆发力越大,后劲越大,跑的越远,悟的越深,三昧力越大,智慧越利,烦恼越轻,心越解脱。
五、如何在二禅以上的禅定中思量参究
诸佛都在四禅定里成道,一般人在二禅里就不能参禅了,因为这时意识太微弱了,没办法协助意根思惟考量,只能凭意根自己单独的思量作用。那么诸佛在四禅定里悟道,而且是极深极深的大悟、彻悟、究竟悟,彻法底源的悟,没有意识的协助,意根该是什么样的智慧?二禅以上不能参究法义,这是对一般人而说,实际上在二禅以及更高的禅定里是可以思考参究,可以入道的。
那么如何在二禅以上定中思量参究?那就要在入定前,意根要具有极深的疑情,心心念念都是疑情,没有其他思想念头,其他法都屏蔽掉,这样就一心一意缘于一法,深深的疑,深深的参究,一心想弄清楚法义。这样的话,上座时刚刚把腿盘好,意识就会灭除明显的心念,心清净下来了,不干扰意根的思量,五识由于无所事事就会灭去,二禅定出现,于是意根一心参究。因缘现起时,意根有了杂念,促使意识生出念头,于是五识出现,就出二禅定了。
意根在二禅至四禅定中思量参究,不仅五遍行心所法具足,五别境心所法也要具足,其胜解力和慧力不是一般的强,而是非常强大,才能悟道,才能把法义参究通达,生出三昧力,处于三昧之中。定慧、胜解力、念力差一点,都无法悟道。意根五别境心所法强大的人,都不是普通人,非圣人莫能为,普通凡夫和贤人应该精进修持,努力增强意根的五别境心所法,以使道力更强大,修道迅速。
六、在未到地定和初禅定里才能参话头
问:如果见道需要在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么禅宗的参话头开悟见道,是否符合佛理?
答:参话头没有未到地定和初禅定,就参不了,只能在心里念念话头,其实是念话尾,话头是找不到的,那何谈开悟见道呢?在未到地定和初禅定里才能参禅,才能悟道,二禅以上五识就灭了,意识微弱,不能参禅,除非意根被话头熏得很深很深,也许能单独参。过去禅宗祖师悟道都是在初禅之前的定里,他们既打坐修静定,也在日常活动中参禅,二种定相得益彰,悟道才快,只有其中一种,悟道就难一些。
七、事修和理修的关系
一切法分为事和理两部分,事就是相,理就是如来藏理体。在谈论事的时候,就要从相上来破除相的真实有性,这时候就不能从理——如来藏的角度来说了。那会让有些人认为相是真实的,就会生起执著,从而心有束缚,不能解脱。
小乘法都是从相上来破有,大乘法是从理和事两方面来修行,从理上来破相,认理就好办,但是也不废相,不会执理而废事,要求理事圆融在一起,不可偏向任何一方,否则佛法就不成就。修到究竟理事圆融的程度,那就是佛,理事圆融还不究竟的那是地上菩萨和等妙二觉。明心以后的菩萨也许能圆融一点点,如果观察力不具备,那就一点也不能圆融。
如果没有证果也没有明心的人,告诉他五阴十八界法,世间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的,他就会认为五阴十八界是真实的,执著这些法就没有错,没有什么不好,因此就不会想办法去灭除自己的贪爱和执著,这样的话,众生的生死问题就不能解决了。一切法皆真如,这是地上菩萨以及佛的现量观行结果,凡夫只能一步一步从基础五阴十八界的生灭相上来修行,不能直接就把五阴十八界当作不生不灭的真如来对待,没有人能现量观察到这个理。
四禅八定是事修,是修相,相必定有生灭,没有不生灭的相,除了第八识的空相,空相无相,所以不生灭。四禅八定里的六识从相上看就是生灭变异的,第七识从相上看也是生灭变异的。谈论生灭变异的法,修相的时候,就要有生灭变异的相。如果这时候要说七个识和四禅八定,都是不生灭的,那就显得不伦不类了。既然都不生不灭固定不变了,那我们就没有什么好修行的了,已经完美了。事实却不是这样,所以修学要有次第,要理事圆融。
八、不断我见能直接参禅吗?
问:必须先断我见再参禅证悟真心吗?有的人对断我见好像没有什么认识,想直接参禅,如果参究成功证悟真心,是不是会自然看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了?因为知道一个真,其他的自然都是假的了。
答:如果对断我见都没有什么认识,仍然认个假我为真,这样的话,如何能取证那个真实的真,从而明心证悟呢?有极个别人由于前世的基础相当好,对空和无我有一定的认知和体悟,可以直接参禅,在参禅过程中会先断我见,然后才能明心。而绝大多数人基础薄弱,内心着有着我太重,参禅时的遮障也太重,无法真正明心开悟。极大多数人恐怕都得先断我见,然后才能参禅,不断我见就直接去参禅,其最好的结果就是解悟,看着果挺好挺香,实用价值不大,而不好的结果是白用功,浪费时间。
解悟的时候,是有两个我平行并列存在着,不相冲突,这样更增加了我见和烦恼。解悟的解,相当于推理,不是实证,因此不会断我见,又觉得真心是另一个我,这样对修行的阻碍是很大的。所以我见比较重的人,还是先着眼于断我见,把我见断了,遮障没有了,才容易证得真心。
大多数人都不是解悟,解悟也是不容易的。如果真解悟了,只要加修禅定,在禅定中用意根再重新参禅,或者是验证自己的所解,因缘时节到时,也会变成证悟。前提条件是戒定慧都要修圆满,包括三十七道品和菩萨六度。真解悟的时候,大方向已经明确了,修行会快一些。就怕没有几个人能真解悟,都是只解不悟。
建立理论知见,相比实际用功,要容易很多很多,如果知见是由别处而学来的,那么二者的难易程度在一比十以上。如果知见是自己边修边摸索出来的,二者的难易程度在一比十以下。修行时主要依靠自己的定慧来修,摸索的时候就是实际用功的时候,摸索出路数了,功夫也纯熟了,见道就快了。
九、五阴不死法身不活
禅宗祖师说:打得五阴死,许汝法身活。这是何意?不死,就不能活,是什么意思?每个人的法身都时时刻刻在运行着,维持着五阴身的活动,执持着十八界。但是众生不识法身,有也等于无,这样法身就像是死的一样。众生为什么不识法身?就是因为心被五阴身的乌云遮住了,只见眼前的五阴身,不见五阴身后的法身。要想见法身,让法身活起来,就要用般若智慧拨开五阴乌云,那么背后的法身就会活活泼泼地显露出来了。这也是修行的次第。
十、在禅定中可以用疑情替换咒语来参究
问:平时默念楞严咒已经养成深处提着的习惯后,如果内心深处对法起了疑情,是不是就可以用疑情替换咒语,这样就能行走坐卧都在参究了?
答:默念楞严经功夫很深的时候,就有了禅定,意根能随着意识一心专一地念咒。修到禅定很深的时候,意根专一于法,智慧生起,容易起疑情,那就把心里的念楞严咒的念换成参禅的话头,或者换成疑情,在定中专注的参究,不能有一丝毫分心,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疑情,出生智慧。没有什么比出生智慧更重要的事情了,念咒也是为了这个最终目标,念咒仅仅是入道的最初方法而已,不能把念咒当作修行的目标,应该当作工具使用才对。
十一、好雨滴滴不落别处
窗外大雨瓢泼,这雨是心内雨还是心外雨?雨滴落在了哪里?大雨滴滴敲打着心灵,是敲打在如来藏这个心灵上了,还是敲打在七识哪个心灵上了?能不能把心灵之窗给敲打坏了?当然,色声香味触法根本碰不着如来藏,如来藏不受尘境,受尘境的是七识心,是七识心能感知到雨水的敲打,下大暴雨的时候,心有可能被吓到。
这雨是怎么来的,能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吗?若说能,为什么那么多人受水灾?若说不能,为什么有人滴雨不沾身,且能呼风唤雨,止息阴雨为风和日丽?谁能见雨相即离雨相,不着雨相?谁能见雨相即心相,念念不住相?既然雨在心内,你心里为什么要下那么大的雨?如果雨在心外,就与心无关,心如何能感知到雨?
虽然七识了别的是虚假的幻影,可是这个幻影也显得太真实了,色声香味触全部是立体的,活灵活现,怎么能不让人觉得真实呢?但要解脱身心,该怎么办?
十二、对于开悟的种种错解
很多人都把修定的境界当作开悟,还有的人认为开悟必须是把所有的识心都灭掉,连意根也灭掉不起作用,这样才是真正的开悟境界。我们想想这有什么过失?这样的开悟,是谁开悟?悟了什么?在这个境界里没有人,没有五阴七识,只剩下如来藏,显然是阿罗汉的无余涅槃境界,与开悟没有关系。况且一个凡夫不可能通过修定证得俱解脱大阿罗汉,直接就能把意根灭掉,马上就入到无余涅槃里。凡夫即使灭掉五识也是极其困难的,意识更难灭掉了,更何况要灭掉意根。
有人总是执著根尘脱落是开悟境界,可是根尘脱落时,没有根,也没有尘,根尘不到一起,那当然也就没有六识心了,如果这就是开悟,那么悟个什么呢?把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的境界当作开悟,到底是悟个什么呢?这种境界与如来藏有什么关系都不知道,那就没法证明这是开悟境界了。一些人错解误会佛法,究其原因,根本问题还是虚妄法和真实法没有分清楚,没有搞明白,福德智慧还不足,还有烦恼业障严重的遮止,障碍福德和智慧的增长,所以真妄法还不能真正的领会贯通。
真心和妄心各有其不同的体性,比如说,觉有真心的觉和妄心的觉;平等有真心的平等和妄心的平等;清净有真心的清净和妄心的清净;离相有真心的离相和妄心的离相;有为有真心的有为和妄心的有为;无为有真心的无为和妄心的无为,等等很多。总而言之,大家学法,都是很难分清真和妄,常常混淆不清,往往误会很多,这是因为菩萨六度条件还不具足,具足以后就有智慧分辨出真妄二者的体性,就不会错解悟道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