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修定与参禅证道(第二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修定法门 更新时间: 2023-10-16 23:12:53 阅读: 2156

第二章  如何才能修好禅定

一、降伏烦恼修定才没有障碍 

降伏烦恼,改变心性,心少缘法,修定才能减少障碍,心才能有定。禅定的成就不一定是靠长时间打坐的功夫,最主要的是依靠改善心性,减少贪嗔痴,心清净了对世间没有过多的念想,定力自然提高。戒律严明的时候心的攀缘就减少,烦恼也会减少,禅定自然提升的快,不用单纯的依赖长时间的打坐来获得禅定。心性很重要,持戒和烦恼轻微,对禅定的生起起决定性作用。

贪嗔痴慢疑和不正确的知见都是烦恼,各人烦恼的侧重点不同,障道的因缘就不同,有的人非常贪,有的人非常嗔,有的人非常愚痴,有的人非常慢,有的人疑心非常重,有的人知见很不正,但总的来说都是愚痴无明所引起的烦恼,愚痴是总烦恼和大烦恼,没有愚痴,贪嗔烦恼和我慢烦恼都不存在,疑和不正见烦恼也不存在。学佛人平时应该留心观察,找到自己最大最主要的烦恼,以降伏最主要烦恼为主,解决主要矛盾,其他一切矛盾就都能化解开了。降伏烦恼也是这样,降伏主要烦恼,就能基本上消除遮障,其它的烦恼就会随之消除。大的主要的烦恼,是其它烦恼的起因,找到起因,解决起因,缘就不存在了,修定的遮障就消除了。

二、打坐时如何才能快速入定

要想入定快,就要尽量放松身心,上座时把身体松懈下来,心也要空,一定要放空身心,要放松胳膊、手和肩膀,放松腿和脚,不要端着肩膀、胳膊和手,全身都要松下来。头也要放松下来,保持自然直,稍微低垂一点,后背要自然直,不要弯曲和挺拔,肩膀应该轻轻地耷拉下来,往后稍微背一背,轻轻松松的不要用力气,浑身都不要用力气,用力气就代表你挺直身,你这一挺身身体就会僵硬,气机就不动了,气脉不容易运动,身体就不容易打通。

把身体全部放松下来以后,把心都放松下来,空下来,轻轻松松地,除了所观的法,心中什么都不要想,不惦念,什么都不管,即使天塌下来也不管,放舍一切。身体爱怎么样就怎么样,都不用管他,你越管越执,越不容易发动气机,这气血越不容易通过去,禅定越不容易生起来;反之,身心越空,越放松,禅定越好。练习打坐时把自己身心全部放空下来,舍下来,空下来,这样才能尽快入定。

三、如何才能入定快

在打坐时如果思考法义,比默念心经入定来的快,还要深,比调呼吸入定快,比用其它方法入定要快。这是对烦恼轻微妄念少的利根的人来说是这样,因为已经有修定的基础,前行方便就可以省略了,而对于攀缘重、心思多的初学定者,越思考则心越乱,没有禅定就是杂思,而杂思能乱心,那就等有禅定基础的时候再思考。我上座时腿一盘,什么前行方法都不用,直接进入深深的思考当中,没有意识的思惟,都是意根的思量。盘腿以后,先是关注需要思考的法,然后就定在那个法上不动了,一点妄念没有,这就是意根参禅参究的状态。

意根思量的深而慢,但彻底,意识思惟的快而浅,不彻底不透彻。意识思惟是前行方便,目的是引起意根的思考,最初这是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在意根思量参究里,几乎没有所得的知识,不会增加知识量,但是很有趣味,有一种探索的趣味,有一种朦朦胧胧要发现什么的乐趣。开发的都是自己心田里的智慧,智慧不从外得,外得的都是知识。到这种程度,就不感觉累了,我可以坐一上午,也可以坐一天。就是心里有牵挂,不得不下座。

四、如何修定

最初修定的方法有很多,在《修定与参禅证道》这本书里讲过一些,比如调呼吸,调好呼吸在拜垫上做拜佛的动作,身体调理好了,然后再打坐等等,这些小方法比较容易入手,很实用,还讲了打坐的时候心要如何观想,心特别散乱的时候,要如何念咒、念经,调整这个心,然后心定了如何用功参禅,方法书里都有。可以看看照着一步一步的练习,语音文件也有,语音文件讲的详细一些。

等心稍微定下来,真想要断我见的时候就按照坐禅三昧经和四念处经来修行,经中讲的修行方法既有定也有慧,非常好,四念处修好了,将来大乘任何一关的见道都可以按照那个方法用功,那个用功方法是定慧等持的,只要功夫到位,就能保证见道,证得佛法。

有的人修定很长时间了,修定的方法可能用的都挺好,禅定也比较深,但是那个定里却死水一潭不出生智慧,定力好了就什么也不愿干了,成天只想打坐,贪求那个色身舒服的觉受,那就没有智慧来参禅,没有观行智慧,佛法知见就很浅。

 有些人只是一门心思修定,不生起觉照,智慧不好,临终的时候也会随着业而转,因为毕竟没有断我见,没有出离生死的智慧,也没有明心见性大乘菩萨的那种智慧,后世就免不了生死轮回了。只有用定力观行参究,才能断我见明心见性,生死问题才能解决,这是最重要的。现在学佛人的修行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专门修定,不具备智慧,不想观行,另一个极端是从来不修禅定,只用意识心广学多闻,或者是用意识散乱的思惟,在解上用心,不在证上用心,只有把这两种极端融合在一起,才能证得佛法。

五、吃素有助于修定

佛在楞严经中说众生食荤腥食物,有种种的害处,对修道有很大的阻碍作用。所以要想把禅定修好,就要断除荤腥,荤是指吃到身体里就会有不好闻的味道的食物,如韭菜、葱、蒜、蒜台、蒜苗、圆葱等等,腥是指众生的肉体的食物。

这些荤腥吃到身体里,使得心不清净,容易生起欲念和嗔恚,也容易吸引鬼神的靠近,鬼神喜欢荤腥,他们会舔你嘴嗅味,这样就不利于修行,还容易遭难,也属于变相的杀生,将来要千百倍的还债。依楞严经中佛陀的开示,应该尽快断除荤腥饮食,尽快入道。

六、如何才能有未到地定

要想有未到地定,并且保持住,在日常生活中就要让心专注在自己目前所做的事情上,而且是主要事情,一些小事杂事不用太用心。做不重要的事情时,就要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外面的事稍微知道就行,不用管也不用挂心。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事事挂心,事事不精,最后一事无成。一定要训练自己能够随时随地摆脱杂事的束缚,专心做主要事,心无旁顾才能出现禅定。

人一辈子要想成功,一定要学会专注,挑主要事情做,没有用的事少用心。禅定修持出来以后,做事的智慧就能增加,然后再做任何事都能做得好。如果样样事情都感兴趣都用心,虽然也有可能样样通,但是却不能精。精比通要重要和有意义得多,精代表智慧,有智慧就会无事不办,包括成佛这件事。

现代人都比较贪,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参与,所求太多,关注点也太多,结果却往往一事无成,什么也得不到。不懂得取舍的人,就是如此。你要想得,就要专心求取,就要舍弃很多不必要的人和事,才能满心满愿。人总共只有两只手,却什么都想抓取,结果就像熊瞎子掰苞米一样,掰一棒丢一棒,最后能得到一棒苞米就不错了。

你们自己检查一下自己手机里的各种app,所关注的内容有多少,就可以判断出来自己到底能不能修出禅定,心里能不能有定。那些东西你关注了一辈子,又能怎么样?世界上五花八门的新鲜事你都知道了,又能怎么样?你能得到什么?你这辈子到底想要什么?还有人学佛学了十年二十年的,却还没有找到一个与自己相应的佛法,什么法都接触,什么法都学,好像很博学的样子,其实什么都没有学到手,什么法也没有懂,毫无目的的东一头西一头的到处乱撞,怎么也找不到归宿。

七、如何才能有初禅定

有人说每天坚持打坐几个小时,就能证得初禅定了。这是不一定的,进入初禅定,不在于打坐时间有多久,而在于心能否舍欲界的贪欲。很多人即使能入定一年半载不吃不喝的,也不能入初禅定,因为欲界的贪心重,不能舍离欲界法。欲界的法,能舍离多少就舍离多少,舍的越多,禅定越深。

初禅定与色界初禅天相应,心与初禅天人的心性相似的时候,才能有初禅定。既然要有色界天人的心性,那么心里就不能有欲界的种种法,每天都努力舍离欲界的法,远离欲界的法,心就会与色界天的境界相应了,这时候必然会有初禅定,而且是初禅定不请自来。要想舍离欲界里的法,就要思惟哪些法是属于欲界里的,欲界里都有哪些法,如何舍离?

八、观落日的照片这种修定方法好不好?

两年前我讲过如何观落日,那个观落日的方法,主要是自己亲自观西方天空中的落日,观看像悬鼓一样悬在虚空当中的金红色的太阳,看完后闭眼睛回想自己亲眼所见到的那个落日,这样记忆犹新,观想的效果是最好的,修观想也比较容易,毕竟是亲眼所见,有所依据,没有凭空想象那样困难。其实这些所有的观行方法都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哪个更容易上手,哪个方法更适合自己而已。                                            

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有一个方法能让你成功修出定力,能够清清楚楚的现量观行就好,只要让观行落到意根,意根能够专注的思量,那么你就修成功了。会用意根专注思量以后,遇到任何一个法,都可以做到用意根思量,让意根证法,那就都能获得大智慧三昧,对于所修的法都能够圆融无碍。

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每参访一位善知识,获得善知识的教导之后,就在三昧定中参究,都是意根专注的思量,没有意识的意解,就证得定慧等持的三昧,最后修到等觉菩萨位。善财童子没有花时间学那么多的理论,并不专心搞理论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而是求到一种法,就在禅定三昧中加以求证和参究,最后获得定慧等持甚深三昧,既不偏定,也不偏慧,这样才是实证,也是最究竟的实证。所以我们修行也要尽量保持定慧等持的修行状态,不要狂慧,也不要愚定,掌握了一种方法就要定中参究。如果一味的学理论,禅定也很难修出来,导致所有的理论都不能得到消化吸收,堵在心中,增长慢心。

理论多的人赶快沉下心来去实证,说多少理论都不是自己的经验,说也没有用。只有实证的才是自己的智慧,能带到未来世,生生世世受益。修行路数还没有摸透的,一边修定,一边探索路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可偏废一方。

观无量寿经中的第一观,如果能完成,禅定已经超过未到地定,甚至可以到初禅了,这是真实修,容易吗?非常不容易。能完成未到地定的人都很少很少,那要失去很多世俗法,才能做得到。修到初禅,那需要降伏极多的贪欲烦恼,对世间所求甚少,哪个人能做得到?何况是在家人,世俗习气那么重。所以不要相信这个得四禅,那个得四禅,未到地定就是很大的一个考验。

人间的世俗欲望降伏了,才能有未到地定。欲界天人的欲望降伏了才能有初禅定。最低的欲望都降伏不了,就不要指望有未到地定。人什么都想得到,权利金钱势力名誉都想得到,还想出风头,显摆自己,怎么能有禅定?好吃好喝好穿好享受,怎么能有禅定?世间什么事都在意,怎么能有禅定?修行与自己身心相联系起来,与自己的一切身口意相联系起来,不断的对照和反思,不断的修证自己,才能降伏自我,才能修出禅定,道业才能不断进步。

九、如何对待定中的妄念

总有人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但是无论怎样觉,念早已经出现,定没有了,那一刻毕竟没有觉悟。后知后觉,亡羊补牢,毕竟羊已经跑了。在打坐时做得好好的,清清明明的,如果突然间起了一个念头,不要理它,让它过去就完了,再接着定。如果理了,就又起了一个念头,两个妄念出现,觉悟念头的妄念,往往会拉长,再后悔起了这个念头,定就很难保持下去了。

一切法不理会,自然就会过去了,早晚都会过去的,没有一个法一个现象能长久存在下去,生生灭灭的,生出来自然就有灭的时候。灭的时候,那个法根本不是什么了,生的时候也本来不是什么,不理心自清净。万法来则看着它来,走则看着它走,让它自生自灭,自己玩耍,你只当看戏,这样就不愁禅定不出现了。

十、呼吸念佛的正确方法

念佛时,有声音流出于胸腔口腔之外,是气体从丹田内向身体之外运行,是释放气体的过程,那么吸气的时候就不能念佛了,与念佛的音流对冲,因此无法念佛,只能在呼气的时候念佛。吸气的时候就要一心一意的吸气,注意力都放在吸气的过程上,气到哪里,注意力就要到哪里,这样气血通畅,身心舒适,心定下来非常快。

吸气时从鼻腔入,一直到丹田里,如果心力足,可以让其到达四肢、全身各毛孔中,同时注意体会和感受身体的觉受。再呼气的时候,呼出去的气息是少而轻微的,因为全身细胞都会进行新陈代谢,都会排除废气,这些废气就会通过全身毛孔排出去,毛孔也能呼吸。呼吸念佛方法能让心气合一,身心协调,气血通畅,得定快,定得深,入定时间长,初学修定的人应该从此入手。具体念佛方法详见《修定与参禅证道》这本书。

十一、禅定能降伏不良习气

学佛人都应该努力修习禅定,克服旧有的世俗习气,把心都扭转到修道上来,不要过于关注世俗法,累生累世都经历过的东西,再关注也解决不了生死大事。大事抓好了,世俗一切事都不算什么了,大家要有智慧认清这个理。

降伏和改变一个习气非常困难,能够反观出自己有某方面的习气也不容易。习气之所以叫作习气,就是因为长久熏习,积习太深,根深蒂固。我们每个思想观念几乎都是顺着习气的,没有相当好的定力去反观和觉悟,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是不应该存在的习气,所以极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习气,不知道自己所思所想都是错误的,是无明业障是烦恼,顺之即是趣向生死。

即使认识到了无明习气,也很难扭转和改变。这就需要我们时时警觉鞭策自己一心向道,发起猛烈的修道心,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生死业障,思惟人生真谛,认清真正的价值体系,认清世俗法的虚伪和不实,赶快从生死火坑中跳出来,再回头多拯救一些同胞道友。

十二、修定有多种方式方法

每个人修定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一是因为人的根器不同,二是因为禅定来自于多方面,任何方法都可以入定。有的人思惟法义时,禅定就会消失,心里散乱,而有的人思惟法义时,定力生起却很快,禅定也深。后者是靠智慧引导禅定,促使禅定生起和深入,不仅仅依靠打坐来引生禅定。智慧是拨开云雾见光明的手,使用智慧把心引向所思的法义之处,专一而思,禅定就会生起,定慧结合。而定慧等持最容易出生三昧,容易获得解脱的果证。

在修行过程中,应该善于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扬长避短,则修行快速。智慧好的人,不必与别人一样都从四念处起观,或者都从白骨观起修,不断摸索修行路数,可以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修行方法,只要发现自己按照这个路数修行进步很快,那就坚持下去。因为毕竟修行路数有无量之多,根器有众多差别,所以不可能是每个人都千篇一律的用同样的修行方法。

十三、如何让念头越来越少

问:入座后不久首先感觉身体慢慢会定住,呼吸会变的很微弱,同时会发现有念头不停地跳出来,但意识并不会随着念头跑了,有时觉得像做梦一样,每个念头都像伴有模糊的图像,说图像其实更像影子,随着念头起灭一闪而过,像是在清醒的睡觉。这样的状态算是入定吗?用不用再集中注意力在一点上,让念头减少?

答:这种情况是有定的状态,只有心定下来了,才能发现自己的念头,才能在定力的支撑下不随念头跑。只有在定力的支撑下,才会细心的观察念头,感觉如做梦一样不实,感觉念头就像影子一样虚幻。这样的状态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念头就会逐渐地减少了,无论是可以控制念头,还是不可以控制念头,只有把禅定继续深入下去,念头就会逐渐的减少,甚至会消失不见了。在禅定比较稳固的情况下,就可以深细的思惟法义,参究法义,把所学之理和佛法的脉络捋顺清楚,然后集中心思重点突破。

 在禅定中能发现念头,是谁发现?谁发现谁的念头?这个发现就是意识的发现,发现了意根所起的念头一个个的出现,由模糊到清晰,说明禅定能让意识发现了从前没有发现的念头,并且观察的越来越清晰,这就是定力所产生的作用。如果意识跟随着意根的念头走,意识发现了这点,就叫作意识的反观,是证自证分,发现意根的念头,是自证分的作用。

意识不会再随念头跑了,这说明意识和意根是能够分离开的,而且是互相牵制、互相熏习、互相影响的,程度比较深的时候,心更细致更有智慧的时候,就可以看得出来,哪个识心是烦恼染污的,哪个识心稍显清净些,或者是所有识心都染污,或者是都清净一些,然后还可以看得出到底谁能牵制谁,谁能影响谁,谁能熏染谁。原来是意根染污重一些,能牵着意识跑,现在有禅定,定力增强了,意识觉悟了就不跟着意根妄念跑,再以后会怎么样?继续修定,意根的念头就会越来越少了,心会越来越清净,染污会越来越轻微。这时候思考问题就会很深入细致,条理脉络清晰明了,智慧得到提升。

意根攀缘会带着意识跑,让意识念头不断,攀缘不止,意根攀缘的表现就是念头不断,心思烦乱。如果说到意根有攀缘性,很多人都承认,可说到意根有念头的时候,有人就会反对,因为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攀缘的含义是什么,只会背书不能依法,才说意根没有念心所。可实际上意根如果没有念心所,心就不乱了,好坏事都不能出现,在世俗界就类似傻子一个,在修行上就说明心已经非常清净了,禅定深了。实际观行自己的身心世界,才会生出智慧,知道事实是如何的,有如实智,知如真。背书就是依人,不是依法,法需要自己如实的观察,观察出智慧了,就会证得法。

十四、在行住坐卧中都可以修定

修定的目的是修心,让心止息下来,虽然身止的时候可以减少心动,也能让心止下来。但是如果在身止的定中心很清净了,功夫纯熟的时候,在身体有规律的动中同样可以保持心止和心定,虽然在身体的活动中保持心止稍微困难一点,但还是可以做得到身动而心不动。身动心不动的时候,遇缘比较多,更能考验心的定力,同时证道的因缘也多了很多,这对参禅是比较有利的。断我见也可以在身动的情况下触缘遇境激发出灵感,从而证得身空我空。

同等程度的禅定,身动的定比身止的定更能体现出修定的功夫,定力更坚固一些。这需要身止的静中的定来保养和维护,二者兼修就会相得益彰,互相促进。一般来说完全的身止,也是一种障碍,不利定力的增强。所以打坐一段时间就应该起身经行,活动一下,气血更通畅,心会更静,头脑思惟更深透。

十五、修定小妙招

定力不好,心攀缘习气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筋脉堵塞不通导致的,所以从疏通身体筋脉上着手,也是增强禅定的一个好方法。如何让筋脉疏通不堵塞呢?那就是调节饮食,少食,或者是干脆不食三五天时间,多喝水,然后慢慢过渡到少食。少食的标准依个人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而定,一般来说达到一二分饱效果比较明显,时间再长一些,效果会更好。

什么效果呢?就是在渐渐恢复饮食的过程中,内心很清明,妄念少,身体里自然有股气脉有规律地运行,力量很强,能让身心都很舒服安静,这股气脉把全身都凝聚起来,坐着就不想动,一天都不想下座,心里不生杂念,比较专注。这时候头脑里的思路,可以任由自己调控,可以把其他杂事排除,专门思考所需要参究的法义。就像遥控器能随意替换频道似的,这个遥控器由自己掌握,听自己指挥,这样参究佛法观行佛法很快就能上道了。

身体里的这股气脉还能驱逐身体脏器里的种种疾病,如湿气寒气之类的病气,调理脾胃等等器官的功能。所以少食和不食也是除病的好方法,身体素质不好和禅定修不好的人可以试一试,具体方法参照辟谷规则。

十六、如何用楞严咒修定和参究法义

当楞严咒已经背得比较熟练了,而且背诵时渐入了佳境,禅定悄悄生起,再继续背诵就有些勉强了,这时候就要单提南无的南字,后面的字不出来,心定在南字上不动,专注再专注,没有杂念和妄想。心稳定了以后,就起疑情,疑这个南字从何而来,从哪里生起,此刻在什么处,没有语言文字和声音,尽管疑着,不用意识思惟和推理琢磨,疑情深深地悬在意根心里。这个功夫练习纯熟了,就换成另外的自己所要探究的法义,或者是疑色蕴的我,或者是疑受想行识的我,或者是疑拖死尸的是谁,这就是参话头了。

选择什么样的疑情,要根据自己的根基,和目前所处的修学状况而定。大多数人大乘根基不够深厚,福德等等还没有修到位,菩提大愿还没有发起,如果选择大乘法的参话头,想明心见性,恐怕不会有成效,有可能是浪费时间。不如老老实实地把小乘基础打牢固,在小乘法上多观行思惟,暂时先不考虑大乘,更不要在甚深的唯识上多花精力。人生无常,不要在苞米地里饿着肚子转来转去了,赶紧着手掰一穗苞米回家吃,吃饱肚子再接着转悠也不迟。

有些人虽然没有断我见,但是小乘根基比较稳固,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五蕴无我,发起了大乘菩提心和清净大愿,利乐众生的菩萨心比较重,这样的话可以选择参禅,在参禅的过程中,能够逐渐远离五蕴的缠缚,逐渐断除五蕴为我的邪见,在明心见道之前能够先证果,或者在明心见道的刹那就证果,大小乘同时过关。但是同时过关的可能性非常小,往往都是先证果,过一段时间才能明心见道。当生能够见道的人,不管是大乘还是小乘,都是前世根基比较深厚之人,善根福德都比较大,离见道的距离很近,但这样的人极少极少,所以大家不要动不动就误会自己证果了开悟了等等,没有这样容易的事。

总之,以楞严咒为契机和敲门砖,能快速上正道,无论是在禅定和智慧,还是戒律方面,或者消除业障方面,修行都很快速,原因是加持力非常大。我们修行一边靠自力,一边借助佛菩萨和护法神之力,二力合用,修行才顺利。有力就要借,有光也要借,借来的东西一定要想着还,等到自己能够给众生助力和光明的时候,一定不要吝啬,如果有吝啬心,自顾自不管众生,佛菩萨的力一定加持不上,自己也得不到什么。

十七、修行在寂静环境中容易成就(一)

烦恼是在寂静当中比较容易断除,还是在喧闹的人群当中容易断除,这个问题不能凭借自己的想象,也不能去看那些世俗人的说法,而是要参考已经成道的那些真正的修行人的成功经验。因为他们已经成功了,那么他所走的路,就值得我们借鉴,而没有成功的那些世俗人,不管他们怎么说,所说都不是经验之谈,观点看法就不一定正确。在寂静当中没有人、事、物,不面对其他人,烦恼也不出现,如果观察不到自己的心境,那就不观察,只要把禅定提升了,烦恼就能得定降伏,也能断除,断除以后再面对一切人事物理,心就平稳多了。

这些成功的经验从哪里能够借鉴得到呢?从佛经当中介绍的诸佛菩萨大德们的历劫修行经历中可以借鉴得到,诸大德们的修行经历中都显示了在寂静当中修行才能有成就,在寂静当中见道,在寂静当中断烦恼,十方诸佛都是在寂静当中修行成佛的。而且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出家修道,比在家的修行环境更寂静。

在家修行也有成就的,记载的非常少,但是这部分成就的在家人前世的根基也都比较深厚,有自己单独的修行空间,时间上也很充裕。因为他们的福德非常大,不必每天为赡养家亲眷属为衣食住行而奔波劳碌,修行条件优裕,所以修行能快速成就。从三世的因果上来看,这部分成就的在家人前世也都出过家修道,已经修得了一定的成就,今世再加工一下就再次成道了。因为有自己独立的修行空间,修行功夫才能保证连续不间断,在家就保证不了,除非福德非常大,再加上前世的善根,才能有成就,否则就很困难。

因为连续性的修行,禅定功夫和观行功夫才能修得出来,观行才能不断深入下去。就像烧开水,火力连续不断,水才能越来越热,最后才能达到沸点。做功夫也是如此,需要连续性,功夫纯熟到一定程度,才能见道。

如何让功夫有连续性?首先保证有充分的时间,有合适的修行场所,两个条件都必须具备,才能一直精进,否则功夫没办法提升。因为世间的烦恼和干扰因缘太多了,致使修行无法提升。每天保证有独立的空间来修定和观行思惟,每天都能有固定的修行时间和安静的环境,这样功夫才能连续起来,但这与出家在寂静环境当中的连续性也是有差距的。出家人自己有单独的修行环境,时间随自己掌握,修什么也随自己掌握,功夫是连续不断的,这样才容易观行成功,禅定持续增长,断我见的希望才大。

十八、修行在寂静当中容易成就(二)

诸佛为什么在类似娑婆世界的地方建立出家僧团?出家和在家毕竟是有区别的,出家以后所有的时间都归自己支配,所有的时间都用来修行,不管吃饭、托钵、乞食、宴坐。所处的环境都是修行环境,所有人虽然在一起相处,目标都是修行,相互之间没有干扰,即使有一点小矛盾,不用过多处理,这些小矛盾也会自然解决,没有太大的问题。因为它不涉及到世俗方面的利益,没有那么重的烦恼。虽然有的僧团人也多,但是毕竟还是清静的,磁场和修行氛围都非常好,所以佛设立了出家修行僧团。

从所有经论里记载的来看,出家修行的成就远远高于在家修行的人,在家修行的成就的人数非常少,佛经记载的也非常少。在释伽牟尼佛本生故事里,全部是讲佛在当菩萨的时候是如何修行的,佛在绝大多数的修行时间里,不管出家和在家,都是在寂静的深山里一个人修行,即使今世已经成佛了,到娑婆世界八千次了,还是示现出家相。

佛陀示现成佛那一世都现出家相,虽然出生在皇宫里,时间由自己自由支配,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环境和修行空间,但是佛陀一定要出家,到雪山上修苦行,最后在菩提树下成道。既然佛也选择出家修道,那等觉菩萨,妙觉菩萨,以及其祂的几地菩萨,全部是一个人寂静的修行,没有聚众修行的,但是每位佛菩萨修行成就以后都回到了人中为众生讲经说法,帮助众生成道。

从我个人修行的过程和经验来看,我所有的功夫的成就,都是一个人在寂静环境当中成就的,回到人群当中时候功夫就受到阻碍了,没办法再深入下去,我就到处选择寂静的环境中修行,这样才完成了各个阶段的修行目标。在人群中修行非常困难,所以建议大家在修定和观行的功夫达到一定程度,想要突飞猛进再加一把猛火的时候,要尽量放下身边的一切事务,到寂静之处把火力加大,把功夫做的更深更到位,这样才有可能断我见或明心。只有环境和时间都合适了,修行才会连续不断,火力持续,才可能越过各个沟坎。

如果修行一直是不温不火的,需要的时间就会非常长,断我见就很困难,选择寂静的环境修行,道业增长得快。古时候那些外道们也都选择出家,住在寂静的山林里,或者是独自修行,或者是聚众修行,他们只修禅定,修行目标一致,互相督促提携,禅定修的又快又深,因为远离人群,没有干扰,烦恼降伏的也快。不论从佛教上,或从其他宗教上,或从外道上修行来看,只要有所成就,都是在寂静当中修炼出来的。

十九、学员定中观行体验(一)

今天早课,按照师尊的教示“训练定中能思惟法义,悬在意根里”。先深呼吸几次,既排尽身体的废气,又把新鲜空气灌满全身,由鼻腔、喉腔、胸腔到气海(丹田),再一顿,就压到了脚踝、脚窝的涌泉处,心里就空灵、柔软、和畅。然后静坐念佛,用音声来作佛事,震动胸腹尤其是头脑的各种细胞,达到疏通经络、排污清染的作用,把头部的气脉通过念佛贯通,把脚底的气脉拉抬上头部,形成“南水北调供水工程”系统,而且畅通无阻,以达到打通南北大动脉的目标。

再者,静坐拜佛,拉松仼督二脉,心里已经空澄、安宁。于是就把《楞严经》中最难理解的第四卷法义,富楼那提出的“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个问题,把第四卷略作阅读,因为有定力,随读随入,心能够专注于经文中,随文入观而得解。待到相关法义整理后,交给意根反刍,有时意根丢一个念头出来,意识接过来,哦,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法义,马上与《楞严经》的法义对接,不解之处,如汤销冰。

原来,意识在思惟法义的时候,意根也在里面忙着,不断地默默地契合意识,这是一种定境专注的状态下双方无缝对接。如果平时对这些法义有疑情,意根就在里面忙活了,当静坐思惟法义的时候,意根一股脑儿地把它准备好的法义输送岀来,意识一边接收,一边欢喜地说:“哥们,哥们,正是如此。”都还未开始悬在意根里,意根就决堤而出了。——兄弟,等你很久了。

所以,平时的念兹在兹,就是意识与意根“公不离婆、秤不离铊”的合作了,其实,这就是动中定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忆佛念佛,和我们平时念兹在兹都是一样的。最后,当然是必定见佛,或者必定心开意解,豁然开朗了。今早的早课由意根思惟法义,很快解决问题,又一定一个多小时。真是定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二十、学员修定体验(二)

这几天做早晚课,打坐的方法六妙门、专注一处、观呼吸等都尝试过了,感觉到师父教的打坐拜佛、打坐念佛和深呼吸最容易操作、上手最快,效果挺好,特别是静坐拜佛,既可以把下肢血脉贯通,又可以拉长背后督脉,对打通任督二脉非常有帮助,而且得定快,就守着那个定境,或者转向思惟法义,都棒棒哒。

其他静坐方法,比较适合的是系意鼻端,观出入息,如同守门人,这样就不容易受呼吸影响,容易得定。还有,民国蒋乔维修成功的《因是子静坐法》,系意丹田(气海〉,无思无虑,也容易入定,这两个方法,一个是守护玄牝,一个是守护气海,都是抓住了修定的关键环节。

师父曾经教导过,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修定必须靠自己摸索出一套与自己相应、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快速成功。然后,把法义悬在意根里,让意根象牛反刍一样,慢慢消融法义,汇归自性。修行,关键在于思路(见地),思路决定出路,思路越清晰,行动越有力,效果越好。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