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修定與參禪証道(續)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修定法門 更新時間: 2023-10-16 23:12:53 閱讀: 0

第二章  如何才能修好禪定

一、降伏煩惱修定才沒有障礙 

降伏煩惱,改變心性,心少緣法,修定才能減少障礙,心才能有定。禪定的成就不一定是靠長時間打坐的功夫,最主要的是依靠改善心性,減少貪嗔癡,心清淨了對世間沒有過多的念想,定力自然提高。戒律嚴明的時候心的攀緣就減少,煩惱也會減少,禪定自然提升的快,不用單純的依賴長時間的打坐來獲得禪定。心性很重要,持戒和煩惱輕微,對禪定的生起起決定性作用。

貪嗔癡慢疑和不正確的知見都是煩惱,各人煩惱的側重點不同,障道的因緣就不同,有的人非常貪,有的人非常嗔,有的人非常愚癡,有的人非常慢,有的人疑心非常重,有的人知見很不正,但總的來說都是愚癡無明所引起的煩惱,愚癡是總煩惱和大煩惱,沒有愚癡,貪嗔煩惱和我慢煩惱都不存在,疑和不正見煩惱也不存在。學佛人平時應該留心觀察,找到自己最大最主要的煩惱,以降伏最主要煩惱爲主,解決主要矛盾,其他一切矛盾就都能化解開了。降伏煩惱也是這樣,降伏主要煩惱,就能基本上消除遮障,其它的煩惱就會隨之消除。大的主要的煩惱,是其它煩惱的起因,找到起因,解決起因,緣就不存在了,修定的遮障就消除了。

二、打坐時如何才能快速入定

要想入定快,就要盡量放松身心,上座時把身體松懈下來,心也要空,一定要放空身心,要放松胳膊、手和肩膀,放松腿和腳,不要耑著肩膀、胳膊和手,全身都要松下來。頭也要放松下來,保持自然直,稍微低垂一點,後背要自然直,不要彎曲和挺拔,肩膀應該輕輕地耷拉下來,往後稍微背一背,輕輕松松的不要用力氣,渾身都不要用力氣,用力氣就代表你挺直身,你這一挺身身體就會僵硬,氣機就不動了,氣脈不容易運動,身體就不容易打通。

把身體全部放松下來以後,把心都放松下來,空下來,輕輕松松地,除了所觀的法,心中什麽都不要想,不惦念,什麽都不管,即使天塌下來也不管,放捨一切。身體愛怎麽樣就怎麽樣,都不用管他,你越管越執,越不容易發動氣機,這氣血越不容易通過去,禪定越不容易生起來;反之,身心越空,越放松,禪定越好。練習打坐時把自己身心全部放空下來,捨下來,空下來,這樣才能盡快入定。

三、如何才能入定快

在打坐時如果思考法義,比默念心經入定來的快,還要深,比調呼吸入定快,比用其它方法入定要快。這是對煩惱輕微妄念少的利根的人來說是這樣,因爲已經有修定的基礎,前行方便就可以省略了,而對於攀緣重、心思多的初學定者,越思考則心越亂,沒有禪定就是襍思,而襍思能亂心,那就等有禪定基礎的時候再思考。我上座時腿一磐,什麽前行方法都不用,直接進入深深的思考當中,沒有意識的思惟,都是意根的思量。磐腿以後,先是關注需要思考的法,然後就定在那個法上不動了,一點妄念沒有,這就是意根參禪參究的狀態。

意根思量的深而慢,但徹底,意識思惟的快而淺,不徹底不透徹。意識思惟是前行方便,目的是引起意根的思考,最初這是必須經過的一個過程。在意根思量參究裡,幾乎沒有所得的知識,不會增加知識量,但是很有趣味,有一種探索的趣味,有一種朦朦朧朧要發現什麽的樂趣。開發的都是自己心田裡的智慧,智慧不從外得,外得的都是知識。到這種程度,就不感覺累了,我可以坐一上午,也可以坐一天。就是心裡有牽掛,不得不下座。

四、如何修定

最初修定的方法有很多,在《修定與參禪証道》這本書裡講過一些,比如調呼吸,調好呼吸在拜墊上做拜佛的動作,身體調理好了,然後再打坐等等,這些小方法比較容易入手,很實用,還講了打坐的時候心要如何觀想,心特別散亂的時候,要如何念咒、念經,調整這個心,然後心定了如何用功參禪,方法書裡都有。可以看看照著一步一步的練習,語音文件也有,語音文件講的詳細一些。

等心稍微定下來,真想要斷我見的時候就按照坐禪三昧經和四念處經來修行,經中講的修行方法既有定也有慧,非常好,四念處修好了,將來大乘任何一關的見道都可以按照那個方法用功,那個用功方法是定慧等持的,只要功夫到位,就能保証見道,証得佛法。

有的人修定很長時間了,修定的方法可能用的都挺好,禪定也比較深,但是那個定裡卻死水一潭不出生智慧,定力好了就什麽也不願干了,成天只想打坐,貪求那個色身舒服的覺受,那就沒有智慧來參禪,沒有觀行智慧,佛法知見就很淺。

 有些人只是一門心思修定,不生起覺照,智慧不好,臨終的時候也會隨著業而轉,因爲畢竟沒有斷我見,沒有出離生死的智慧,也沒有明心見性大乘菩薩的那種智慧,後世就免不了生死輪回了。只有用定力觀行參究,才能斷我見明心見性,生死問題才能解決,這是最重要的。現在學佛人的修行有兩個極耑,一個極耑是專門修定,不具備智慧,不想觀行,另一個極耑是從來不修禪定,只用意識心廣學多聞,或者是用意識散亂的思惟,在解上用心,不在証上用心,只有把這兩種極耑融合在一起,才能証得佛法。

五、吃素有助於修定

佛在楞嚴經中說衆生食葷腥食物,有種種的害處,對修道有很大的阻礙作用。所以要想把禪定修好,就要斷除葷腥,葷是指吃到身體裡就會有不好聞的味道的食物,如韭菜、蔥、蒜、蒜台、蒜苗、圓蔥等等,腥是指衆生的肉體的食物。

這些葷腥吃到身體裡,使得心不清淨,容易生起欲念和嗔恚,也容易吸引鬼神的靠近,鬼神喜歡葷腥,他們會舔你嘴嗅味,這樣就不利於修行,還容易遭難,也屬於變相的殺生,將來要千百倍的還債。依楞嚴經中佛陀的開示,應該盡快斷除葷腥飲食,盡快入道。

六、如何才能有未到地定

要想有未到地定,並且保持住,在日常生活中就要讓心專注在自己目前所做的事情上,而且是主要事情,一些小事襍事不用太用心。做不重要的事情時,就要專注於自己的内心,外面的事稍微知道就行,不用管也不用掛心。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事事掛心,事事不精,最後一事無成。一定要訓練自己能夠隨時隨地擺脫襍事的束縛,專心做主要事,心無旁顧才能出現禪定。

人一輩子要想成功,一定要學會專注,挑主要事情做,沒有用的事少用心。禪定修持出來以後,做事的智慧就能增加,然後再做任何事都能做得好。如果樣樣事情都感興趣都用心,雖然也有可能樣樣通,但是卻不能精。精比通要重要和有意義得多,精代表智慧,有智慧就會無事不辦,包括成佛這件事。

現代人都比較貪,什麽都感興趣,什麽都想知道,什麽都想參與,所求太多,關注點也太多,結果卻往往一事無成,什麽也得不到。不懂得取捨的人,就是如此。你要想得,就要專心求取,就要捨棄很多不必要的人和事,才能滿心滿願。人總共只有兩隻手,卻什麽都想抓取,結果就像熊瞎子掰苞米一樣,掰一棒丟一棒,最後能得到一棒苞米就不錯了。

你們自己檢查一下自己手機裡的各種app,所關注的内容有多少,就可以判斷出來自己到底能不能修出禪定,心裡能不能有定。那些東西你關注了一輩子,又能怎麽樣?世界上五花八門的新鮮事你都知道了,又能怎麽樣?你能得到什麽?你這輩子到底想要什麽?還有人學佛學了十年二十年的,卻還沒有找到一個與自己相應的佛法,什麽法都接觸,什麽法都學,好像很博學的樣子,其實什麽都沒有學到手,什麽法也沒有懂,毫無目的的東一頭西一頭的到處亂撞,怎麽也找不到歸宿。

七、如何才能有初禪定

有人說每天堅持打坐幾個小時,就能証得初禪定了。這是不一定的,進入初禪定,不在於打坐時間有多久,而在於心能否捨欲界的貪欲。很多人即使能入定一年半載不吃不喝的,也不能入初禪定,因爲欲界的貪心重,不能捨離欲界法。欲界的法,能捨離多少就捨離多少,捨的越多,禪定越深。

初禪定與色界初禪天相應,心與初禪天人的心性相似的時候,才能有初禪定。既然要有色界天人的心性,那麽心裡就不能有欲界的種種法,每天都努力捨離欲界的法,遠離欲界的法,心就會與色界天的境界相應了,這時候必然會有初禪定,而且是初禪定不請自來。要想捨離欲界裡的法,就要思惟哪些法是屬於欲界裡的,欲界裡都有哪些法,如何捨離?

八、觀落日的照片這種修定方法好不好?

兩年前我講過如何觀落日,那個觀落日的方法,主要是自己親自觀西方天空中的落日,觀看像懸鼓一樣懸在虛空當中的金紅色的太陽,看完後閉眼睛回想自己親眼所見到的那個落日,這樣記憶猶新,觀想的效果是最好的,修觀想也比較容易,畢竟是親眼所見,有所依據,沒有憑空想象那樣困難。其實這些所有的觀行方法都是差不多的,只不過哪個更容易上手,哪個方法更適合自己而已。                                            

不管用什麽方法,只要有一個方法能讓你成功修出定力,能夠清清楚楚的現量觀行就好,只要讓觀行落到意根,意根能夠專注的思量,那麽你就修成功了。會用意根專注思量以後,遇到任何一個法,都可以做到用意根思量,讓意根証法,那就都能獲得大智慧三昧,對於所修的法都能夠圓融無礙。

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每參訪一位善知識,獲得善知識的教導之後,就在三昧定中參究,都是意根專注的思量,沒有意識的意解,就証得定慧等持的三昧,最後修到等覺菩薩位。善財童子沒有花時間學那麽多的理論,並不專心搞理論獲得豐富的理論知識,而是求到一種法,就在禪定三昧中加以求証和參究,最後獲得定慧等持甚深三昧,既不偏定,也不偏慧,這樣才是實証,也是最究竟的實証。所以我們修行也要盡量保持定慧等持的修行狀態,不要狂慧,也不要愚定,掌握了一種方法就要定中參究。如果一味的學理論,禪定也很難修出來,導致所有的理論都不能得到消化吸收,堵在心中,增長慢心。

理論多的人趕快沉下心來去實証,說多少理論都不是自己的經驗,說也沒有用。只有實証的才是自己的智慧,能帶到未來世,生生世世受益。修行路數還沒有摸透的,一邊修定,一邊探索路數。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不可偏廢一方。

觀無量壽經中的第一觀,如果能完成,禪定已經超過未到地定,甚至可以到初禪了,這是真實修,容易嗎?非常不容易。能完成未到地定的人都很少很少,那要失去很多世俗法,才能做得到。修到初禪,那需要降伏極多的貪欲煩惱,對世間所求甚少,哪個人能做得到?何況是在家人,世俗習氣那麽重。所以不要相信這個得四禪,那個得四禪,未到地定就是很大的一個考驗。

人間的世俗欲望降伏了,才能有未到地定。欲界天人的欲望降伏了才能有初禪定。最低的欲望都降伏不了,就不要指望有未到地定。人什麽都想得到,權利金錢勢力名譽都想得到,還想出風頭,顯擺自己,怎麽能有禪定?好吃好喝好穿好享受,怎麽能有禪定?世間什麽事都在意,怎麽能有禪定?修行與自己身心相聯繫起來,與自己的一切身口意相聯繫起來,不斷的對照和反思,不斷的修証自己,才能降伏自我,才能修出禪定,道業才能不斷進步。

九、如何對待定中的妄念

總有人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但是無論怎樣覺,念早已經出現,定沒有了,那一刻畢竟沒有覺悟。後知後覺,亡羊補牢,畢竟羊已經跑了。在打坐時做得好好的,清清明明的,如果突然間起了一個念頭,不要理它,讓它過去就完了,再接著定。如果理了,就又起了一個念頭,兩個妄念出現,覺悟念頭的妄念,往往會拉長,再後悔起了這個念頭,定就很難保持下去了。

一切法不理會,自然就會過去了,早晚都會過去的,沒有一個法一個現象能長久存在下去,生生滅滅的,生出來自然就有滅的時候。滅的時候,那個法根本不是什麽了,生的時候也本來不是什麽,不理心自清淨。萬法來則看著它來,走則看著它走,讓它自生自滅,自己玩耍,你只當看戯,這樣就不愁禪定不出現了。

十、呼吸念佛的正確方法

念佛時,有聲音流出於胸腔口腔之外,是氣體從丹田内向身體之外運行,是釋放氣體的過程,那麽吸氣的時候就不能念佛了,與念佛的音流對沖,因此無法念佛,只能在呼氣的時候念佛。吸氣的時候就要一心一意的吸氣,注意力都放在吸氣的過程上,氣到哪裡,注意力就要到哪裡,這樣氣血通暢,身心舒適,心定下來非常快。

吸氣時從鼻腔入,一直到丹田裡,如果心力足,可以讓其到達四肢、全身各毛孔中,同時注意體會和感受身體的覺受。再呼氣的時候,呼出去的氣息是少而輕微的,因爲全身細胞都會進行新陳代謝,都會排除廢氣,這些廢氣就會通過全身毛孔排出去,毛孔也能呼吸。呼吸念佛方法能讓心氣合一,身心協調,氣血通暢,得定快,定得深,入定時間長,初學修定的人應該從此入手。具體念佛方法詳見《修定與參禪証道》這本書。

十一、禪定能降伏不良習氣

學佛人都應該努力修習禪定,克服舊有的世俗習氣,把心都扭轉到修道上來,不要過於關注世俗法,累生累世都經歷過的東西,再關注也解決不了生死大事。大事抓好了,世俗一切事都不算什麽了,大家要有智慧認清這個理。

降伏和改變一個習氣非常困難,能夠反觀出自己有某方面的習氣也不容易。習氣之所以叫作習氣,就是因爲長久熏習,積習太深,根深蒂固。我們每個思想觀念幾乎都是順著習氣的,沒有相當好的定力去反觀和覺悟,自己的想法和觀念是不應該存在的習氣,所以極大多數人不知道自己有什麽習氣,不知道自己所思所想都是錯誤的,是無明業障是煩惱,順之即是趣向生死。

即使認識到了無明習氣,也很難扭轉和改變。這就需要我們時時警覺鞭策自己一心向道,發起猛烈的修道心,不斷地反思自己的生死業障,思惟人生真諦,認清真正的價值體系,認清世俗法的虛偽和不實,趕快從生死火坑中跳出來,再回頭多拯救一些同胞道友。

十二、修定有多種方式方法

每個人修定的方式方法不盡相同,一是因爲人的根器不同,二是因爲禪定來自於多方面,任何方法都可以入定。有的人思惟法義時,禪定就會消失,心裡散亂,而有的人思惟法義時,定力生起卻很快,禪定也深。後者是靠智慧引導禪定,促使禪定生起和深入,不僅僅依靠打坐來引生禪定。智慧是撥開雲霧見光明的手,使用智慧把心引向所思的法義之處,專一而思,禪定就會生起,定慧結合。而定慧等持最容易出生三昧,容易獲得解脫的果証。

在修行過程中,應該善於發現自己的特長和優勢,揚長避短,則修行快速。智慧好的人,不必與別人一樣都從四念處起觀,或者都從白骨觀起修,不斷摸索修行路數,可以制定一套適合自己的獨特修行方法,只要發現自己按照這個路數修行進步很快,那就堅持下去。因爲畢竟修行路數有無量之多,根器有衆多差別,所以不可能是每個人都千篇一律的用同樣的修行方法。

十三、如何讓念頭越來越少

問:入座後不久首先感覺身體慢慢會定住,呼吸會變的很微弱,同時會發現有念頭不停地跳出來,但意識並不會隨著念頭跑了,有時覺得像做夢一樣,每個念頭都像伴有模糊的圖像,說圖像其實更像影子,隨著念頭起滅一閃而過,像是在清醒的睡覺。這樣的狀態算是入定嗎?用不用再集中注意力在一點上,讓念頭減少?

答:這種情況是有定的狀態,只有心定下來了,才能發現自己的念頭,才能在定力的支撐下不隨念頭跑。只有在定力的支撐下,才會細心的觀察念頭,感覺如做夢一樣不實,感覺念頭就像影子一樣虛幻。這樣的狀態持續一段時間以後,念頭就會逐漸地減少了,無論是可以控制念頭,還是不可以控制念頭,只有把禪定繼續深入下去,念頭就會逐漸的減少,甚至會消失不見了。在禪定比較穩固的情況下,就可以深細的思惟法義,參究法義,把所學之理和佛法的脈絡捋順清楚,然後集中心思重點突破。

 在禪定中能發現念頭,是誰發現?誰發現誰的念頭?這個發現就是意識的發現,發現了意根所起的念頭一個個的出現,由模糊到清晰,說明禪定能讓意識發現了從前沒有發現的念頭,並且觀察的越來越清晰,這就是定力所産生的作用。如果意識跟隨著意根的念頭走,意識發現了這點,就叫作意識的反觀,是証自証分,發現意根的念頭,是自証分的作用。

意識不會再隨念頭跑了,這說明意識和意根是能夠分離開的,而且是互相牽制、互相熏習、互相影響的,程度比較深的時候,心更細致更有智慧的時候,就可以看得出來,哪個識心是煩惱染污的,哪個識心稍顯清淨些,或者是所有識心都染污,或者是都清淨一些,然後還可以看得出到底誰能牽制誰,誰能影響誰,誰能熏染誰。原來是意根染污重一些,能牽著意識跑,現在有禪定,定力增強了,意識覺悟了就不跟著意根妄念跑,再以後會怎麽樣?繼續修定,意根的念頭就會越來越少了,心會越來越清淨,染污會越來越輕微。這時候思考問題就會很深入細致,條理脈絡清晰明了,智慧得到提升。

意根攀緣會帶著意識跑,讓意識念頭不斷,攀緣不止,意根攀緣的表現就是念頭不斷,心思煩亂。如果說到意根有攀緣性,很多人都承認,可說到意根有念頭的時候,有人就會反對,因爲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攀緣的含義是什麽,只會背書不能依法,才說意根沒有念心所。可實際上意根如果沒有念心所,心就不亂了,好壞事都不能出現,在世俗界就類似傻子一個,在修行上就說明心已經非常清淨了,禪定深了。實際觀行自己的身心世界,才會生出智慧,知道事實是如何的,有如實智,知如真。背書就是依人,不是依法,法需要自己如實的觀察,觀察出智慧了,就會証得法。

十四、在行住坐臥中都可以修定

修定的目的是修心,讓心止息下來,雖然身止的時候可以減少心動,也能讓心止下來。但是如果在身止的定中心很清淨了,功夫純熟的時候,在身體有槼律的動中同樣可以保持心止和心定,雖然在身體的活動中保持心止稍微困難一點,但還是可以做得到身動而心不動。身動心不動的時候,遇緣比較多,更能考驗心的定力,同時証道的因緣也多了很多,這對參禪是比較有利的。斷我見也可以在身動的情況下觸緣遇境激發出靈感,從而証得身空我空。

同等程度的禪定,身動的定比身止的定更能體現出修定的功夫,定力更堅固一些。這需要身止的靜中的定來保養和維護,二者兼修就會相得益彰,互相促進。一般來說完全的身止,也是一種障礙,不利定力的增強。所以打坐一段時間就應該起身經行,活動一下,氣血更通暢,心會更靜,頭腦思惟更深透。

十五、修定小妙招

定力不好,心攀緣習氣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爲身體筋脈堵塞不通導致的,所以從疏通身體筋脈上著手,也是增強禪定的一個好方法。如何讓筋脈疏通不堵塞呢?那就是調節飲食,少食,或者是干脆不食三五天時間,多喝水,然後慢慢過渡到少食。少食的標準依個人身體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而定,一般來說達到一二分飽效果比較明顯,時間再長一些,效果會更好。

什麽效果呢?就是在漸漸恢複飲食的過程中,内心很清明,妄念少,身體裡自然有股氣脈有槼律地運行,力量很強,能讓身心都很舒服安靜,這股氣脈把全身都凝聚起來,坐著就不想動,一天都不想下座,心裡不生襍念,比較專注。這時候頭腦裡的思路,可以任由自己調控,可以把其他襍事排除,專門思考所需要參究的法義。就像遙控器能隨意替換頻道似的,這個遙控器由自己掌握,聽自己指揮,這樣參究佛法觀行佛法很快就能上道了。

身體裡的這股氣脈還能敺逐身體臟器裡的種種疾病,如溼氣寒氣之類的病氣,調理脾胃等等器官的功能。所以少食和不食也是除病的好方法,身體素質不好和禪定修不好的人可以試一試,具體方法參照辟谷槼則。

十六、如何用楞嚴咒修定和參究法義

當楞嚴咒已經背得比較熟練了,而且背誦時漸入了佳境,禪定悄悄生起,再繼續背誦就有些勉強了,這時候就要單提南無的南字,後面的字不出來,心定在南字上不動,專注再專注,沒有襍念和妄想。心穩定了以後,就起疑情,疑這個南字從何而來,從哪裡生起,此刻在什麽處,沒有語言文字和聲音,盡管疑著,不用意識思惟和推理琢磨,疑情深深地懸在意根心裡。這個功夫練習純熟了,就換成另外的自己所要探究的法義,或者是疑色蘊的我,或者是疑受想行識的我,或者是疑拖死屍的是誰,這就是參話頭了。

選擇什麽樣的疑情,要根據自己的根基,和目前所處的修學狀況而定。大多數人大乘根基不夠深厚,福德等等還沒有修到位,菩提大願還沒有發起,如果選擇大乘法的參話頭,想明心見性,恐怕不會有成效,有可能是浪費時間。不如老老實實地把小乘基礎打牢固,在小乘法上多觀行思惟,暫時先不考慮大乘,更不要在甚深的唯識上多花精力。人生無常,不要在苞米地裡餓著肚子轉來轉去了,趕緊著手掰一穗苞米回家吃,吃飽肚子再接著轉悠也不遲。

有些人雖然沒有斷我見,但是小乘根基比較穩固,已經充分認識到了五蘊無我,發起了大乘菩提心和清淨大願,利樂衆生的菩薩心比較重,這樣的話可以選擇參禪,在參禪的過程中,能夠逐漸遠離五蘊的纏縛,逐漸斷除五蘊爲我的邪見,在明心見道之前能夠先証果,或者在明心見道的刹那就証果,大小乘同時過關。但是同時過關的可能性非常小,往往都是先証果,過一段時間才能明心見道。當生能夠見道的人,不管是大乘還是小乘,都是前世根基比較深厚之人,善根福德都比較大,離見道的距離很近,但這樣的人極少極少,所以大家不要動不動就誤會自己証果了開悟了等等,沒有這樣容易的事。

總之,以楞嚴咒爲契機和敲門甎,能快速上正道,無論是在禪定和智慧,還是戒律方面,或者消除業障方面,修行都很快速,原因是加持力非常大。我們修行一邊靠自力,一邊借助佛菩薩和護法神之力,二力合用,修行才順利。有力就要借,有光也要借,借來的東西一定要想著還,等到自己能夠給衆生助力和光明的時候,一定不要吝嗇,如果有吝嗇心,自顧自不管衆生,佛菩薩的力一定加持不上,自己也得不到什麽。

十七、修行在寂靜環境中容易成就(一)

煩惱是在寂靜當中比較容易斷除,還是在喧閙的人群當中容易斷除,這個問題不能憑借自己的想象,也不能去看那些世俗人的說法,而是要參考已經成道的那些真正的修行人的成功經驗。因爲他們已經成功了,那麽他所走的路,就值得我們借鋻,而沒有成功的那些世俗人,不管他們怎麽說,所說都不是經驗之談,觀點看法就不一定正確。在寂靜當中沒有人、事、物,不面對其他人,煩惱也不出現,如果觀察不到自己的心境,那就不觀察,只要把禪定提升了,煩惱就能得定降伏,也能斷除,斷除以後再面對一切人事物理,心就平穩多了。

這些成功的經驗從哪裡能夠借鋻得到呢?從佛經當中介紹的諸佛菩薩大德們的歷劫修行經歷中可以借鋻得到,諸大德們的修行經歷中都顯示了在寂靜當中修行才能有成就,在寂靜當中見道,在寂靜當中斷煩惱,十方諸佛都是在寂靜當中修行成佛的。而且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出家修道,比在家的修行環境更寂靜。

在家修行也有成就的,記載的非常少,但是這部分成就的在家人前世的根基也都比較深厚,有自己單獨的修行空間,時間上也很充裕。因爲他們的福德非常大,不必每天爲贍養家親眷屬爲衣食住行而奔波勞碌,修行條件優裕,所以修行能快速成就。從三世的因果上來看,這部分成就的在家人前世也都出過家修道,已經修得了一定的成就,今世再加工一下就再次成道了。因爲有自己獨立的修行空間,修行功夫才能保証連續不間斷,在家就保証不了,除非福德非常大,再加上前世的善根,才能有成就,否則就很困難。

因爲連續性的修行,禪定功夫和觀行功夫才能修得出來,觀行才能不斷深入下去。就像燒開水,火力連續不斷,水才能越來越熱,最後才能達到沸點。做功夫也是如此,需要連續性,功夫純熟到一定程度,才能見道。

如何讓功夫有連續性?首先保証有充分的時間,有合適的修行場所,兩個條件都必須具備,才能一直精進,否則功夫沒辦法提升。因爲世間的煩惱和干擾因緣太多了,致使修行無法提升。每天保証有獨立的空間來修定和觀行思惟,每天都能有固定的修行時間和安靜的環境,這樣功夫才能連續起來,但這與出家在寂靜環境當中的連續性也是有差距的。出家人自己有單獨的修行環境,時間隨自己掌握,修什麽也隨自己掌握,功夫是連續不斷的,這樣才容易觀行成功,禪定持續增長,斷我見的希望才大。

十八、修行在寂靜當中容易成就(二)

諸佛爲什麽在類似娑婆世界的地方建立出家僧團?出家和在家畢竟是有區別的,出家以後所有的時間都歸自己支配,所有的時間都用來修行,不管吃飯、托鉢、乞食、宴坐。所處的環境都是修行環境,所有人雖然在一起相處,目標都是修行,相互之間沒有干擾,即使有一點小矛盾,不用過多處理,這些小矛盾也會自然解決,沒有太大的問題。因爲它不涉及到世俗方面的利益,沒有那麽重的煩惱。雖然有的僧團人也多,但是畢竟還是清靜的,磁場和修行氛圍都非常好,所以佛設立了出家修行僧團。

從所有經論裡記載的來看,出家修行的成就遠遠高於在家修行的人,在家修行的成就的人數非常少,佛經記載的也非常少。在釋伽牟尼佛本生故事裡,全部是講佛在當菩薩的時候是如何修行的,佛在絕大多數的修行時間裡,不管出家和在家,都是在寂靜的深山裡一個人修行,即使今世已經成佛了,到娑婆世界八千次了,還是示現出家相。

佛陀示現成佛那一世都現出家相,雖然出生在皇宮裡,時間由自己自由支配,有自己獨立的生活環境和修行空間,但是佛陀一定要出家,到雪山上修苦行,最後在菩提樹下成道。既然佛也選擇出家修道,那等覺菩薩,妙覺菩薩,以及其祂的幾地菩薩,全部是一個人寂靜的修行,沒有聚衆修行的,但是每位佛菩薩修行成就以後都回到了人中爲衆生講經說法,幫助衆生成道。

從我個人修行的過程和經驗來看,我所有的功夫的成就,都是一個人在寂靜環境當中成就的,回到人群當中時候功夫就受到阻礙了,沒辦法再深入下去,我就到處選擇寂靜的環境中修行,這樣才完成了各個階段的修行目標。在人群中修行非常困難,所以建議大家在修定和觀行的功夫達到一定程度,想要突飛猛進再加一把猛火的時候,要盡量放下身邊的一切事務,到寂靜之處把火力加大,把功夫做的更深更到位,這樣才有可能斷我見或明心。只有環境和時間都合適了,修行才會連續不斷,火力持續,才可能越過各個溝坎。

如果修行一直是不溫不火的,需要的時間就會非常長,斷我見就很困難,選擇寂靜的環境修行,道業增長得快。古時候那些外道們也都選擇出家,住在寂靜的山林裡,或者是獨自修行,或者是聚衆修行,他們只修禪定,修行目標一致,互相督促提攜,禪定修的又快又深,因爲遠離人群,沒有干擾,煩惱降伏的也快。不論從佛教上,或從其他宗教上,或從外道上修行來看,只要有所成就,都是在寂靜當中修鍊出來的。

十九、學員定中觀行體驗(一)

今天早課,按照師尊的教示“訓練定中能思惟法義,懸在意根裡”。先深呼吸幾次,既排盡身體的廢氣,又把新鮮空氣灌滿全身,由鼻腔、喉腔、胸腔到氣海(丹田),再一頓,就壓到了腳踝、腳窩的湧泉處,心裡就空靈、柔軟、和暢。然後靜坐念佛,用音聲來作佛事,震動胸腹尤其是頭腦的各種細胞,達到疏通經絡、排污清染的作用,把頭部的氣脈通過念佛貫通,把腳底的氣脈拉抬上頭部,形成“南水北調供水工程”系統,而且暢通無阻,以達到打通南北大動脈的目標。

再者,靜坐拜佛,拉松仼督二脈,心裡已經空澄、安寧。於是就把《楞嚴經》中最難理解的第四卷法義,富樓那提出的“一切根塵隂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這個問題,把第四卷略作閲讀,因爲有定力,隨讀隨入,心能夠專注於經文中,隨文入觀而得解。待到相關法義整理後,交給意根反芻,有時意根丟一個念頭出來,意識接過來,哦,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法義,馬上與《楞嚴經》的法義對接,不解之處,如湯銷冰。

原來,意識在思惟法義的時候,意根也在裡面忙著,不斷地默默地契合意識,這是一種定境專注的狀態下雙方無縫對接。如果平時對這些法義有疑情,意根就在裡面忙活了,當靜坐思惟法義的時候,意根一股腦兒地把它準備好的法義輸送岀來,意識一邊接收,一邊歡喜地說:“哥們,哥們,正是如此。”都還未開始懸在意根裡,意根就決堤而出了。——兄弟,等你很久了。

所以,平時的念玆在玆,就是意識與意根“公不離婆、秤不離鉈”的合作了,其實,這就是動中定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憶佛念佛,和我們平時念玆在玆都是一樣的。最後,當然是必定見佛,或者必定心開意解,豁然開朗了。今早的早課由意根思惟法義,很快解決問題,又一定一個多小時。真是定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二十、學員修定體驗(二)

這幾天做早晚課,打坐的方法六妙門、專注一處、觀呼吸等都嘗試過了,感覺到師父教的打坐拜佛、打坐念佛和深呼吸最容易操作、上手最快,效果挺好,特別是靜坐拜佛,既可以把下肢血脈貫通,又可以拉長背後督脈,對打通任督二脈非常有幫助,而且得定快,就守著那個定境,或者轉向思惟法義,都棒棒噠。

其他靜坐方法,比較適合的是系意鼻耑,觀出入息,如同守門人,這樣就不容易受呼吸影響,容易得定。還有,民國蔣喬維修成功的《因是子靜坐法》,系意丹田(氣海〉,無思無慮,也容易入定,這兩個方法,一個是守護玄牝,一個是守護氣海,都是抓住了修定的關鍵環節。

師父曾經教導過,適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修定必須靠自己摸索出一套與自己相應、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快速成功。然後,把法義懸在意根裡,讓意根象牛反芻一樣,慢慢消融法義,滙歸自性。修行,關鍵在於思路(見地),思路決定出路,思路越清晰,行動越有力,效果越好。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