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楞严经奥义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3-11-18 21:46:19 阅读: 7403

第一章  第一卷七处征心

佛为什么要在楞严经的开篇讲七处征心呢?在开篇讲的目的是要破妄显真。第一卷里破的是妄法六识心,通过与阿难的七番征心,寻找爱乐佛的妄心所在,结果找来找去都找不到妄心究竟在哪里,没有意识所在之处。那就说明了妄心是虚妄的虚幻的,不是真实存在的,告诉众生不要把妄心六识当作自我而执取不舍。只有舍弃妄心,才能证得真心,识得自家财宝,才能破迷开悟,解除生死系缚,从而获得大解脱。

根据第一卷世尊的开示,每个人只要定力足够,在禅定中深深的观行思惟,就能够破除六识的我见,进而破除七识五蕴的我见,断我见断三縛结还是不难的,难就难在戒和定,以及观慧上。受戒、修定、如理思惟,这三者应该循序渐进的修行,断我见就有希望,明心见性也有希望。

第一节  第一处征心—识心居在身内

楞严经第一卷讲的是阿难受困于淫女邪咒,被文殊师利菩萨带着世尊加持的楞严咒救度出来以后,阿难就悲泣忏悔道力不全,乞求世尊授予十方如来成就妙菩提的奢摩他、三摩禅那的最初方便之路,世尊就开始领着阿难和大众征心。征心所在是寻征心在何处,知道妄心在何处,就能降伏妄心,而得解脱。因为阿难是因为爱乐佛而出家的,爱乐佛的心就是妄心,佛就让阿难找妄心在哪里,是否有自体性,然后再降伏妄心,修行就成就了。

现在开始征求阿难所说的爱乐佛的心在哪里,这是生灭的妄心,结果阿难找来找去都找不到,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妄心七识不在色身的里外和中间。但是识心又在胜义根里与内六尘在一起,触内六尘,了别内六尘。征心的根本着眼点是要理解识心不是色法,无形无相,因此不能说在身体的内外中间几处,所以说识心没有自体性,也就没有处所。 

内六尘是影子,不是实质的物质色法,因此六识可以触胜义根里的内六尘影子,而不能具体在身体的里外和中间。识心如果在身体里,就能触实质的身体色法了,实质的物质色法是外六尘,妄心不能触,因此识心不在身体里。同理,如果识心在身体外能了别身体,这个身体就与识心无关,身体属于实质的外六尘色法,妄心能触实质的物质色法无有是处,实质本质的物质色法只有如来藏能接触,妄心六识不能触,因此妄心也就不能在里外中间等七处。  

原文: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释:现在开始讲第一处征心,是什么原因引起要征心呢?征心的原因是:阿难对佛说:我因为爱乐佛故,才愿意舍弃生死发心出家。然后佛问阿难:当你发心出家时,是因为喜欢如来的三十二相,你是用什么看见如来三十二相的,又是谁爱乐佛,因为什么爱乐佛呢?阿难说:因于心目,我用心目爱乐佛的三十二相,由于眼根看见了如来殊胜的相貌,心就生起爱乐了,所以我才发心出家,愿意舍弃生死。

原文: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释:佛告诉阿难说:像你所说的那样,你真心爱乐于佛,是由于你的心和眼根,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心目在哪里,那就不能降伏自己的尘劳烦恼了。譬如国王为贼寇所侵犯,就要兴兵讨伐那些贼寇,除去隐患。但是去讨伐的军兵们一定要知道那些贼寇在哪里,才能降伏他们。讨伐降伏自己的心贼也是这样,使你有不断的生死轮回的是你的心目,心目是有生死过患的罪魁祸首,所以要降伏心目。我现在问你,你的心目在哪里呢?

佛的意思是说,你的心目就是烦恼贼,自劫家宝,能劫夺你自己家的摩尼宝珠,让你在六道里贫穷流浪,流离失所,生死轮回不已,这都是因为心目的缘故。我们要把心目贼抓住,以后就能降伏烦恼,回归到自性家园中,不再认贼为子,认贼为父,不要把妄心当作自己的主人,当作自性了。

佛问阿难:你所说的心目到底在哪里?这就开始征心了,佛是让阿难找出爱乐佛的心,认识此心是烦恼贼人,才能剔除假主人,找到真主人,从而回归自性家园,归家稳坐。爱乐佛的心是有生有灭的七识虚妄心,是自劫家宝的烦恼家贼;而自性清净心,自己的主人公没有爱乐,没有喜厌。于是世尊就开始征心,问阿难心目在哪里。阿难听佛这一问,就开始寻觅,这就是第一处征心了。

原文: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

释:阿难对佛说,世尊,一切世间里的十种异生,都认为识心住在自己的身体内。即使能看到如来您的青莲花的眼睛,也是在佛的面上。

一切世间包括三界所有器世间、所有诸佛国土、大千世界,总共有十种异生。什么叫异生呢?异就是变异、变化;生代表众生,众生包括菩萨,包括声闻,包括缘觉,包括六道凡夫,是众生就不是佛,异生就是异类而生、异时而生、异地而生的意思。

异类而生,比如说我们现在投生为人类,下一世不当人类了,换一种生类,有可能是鬼类,有可能是地狱类,有可能是畜生类,有可能是阿修罗类,有可能是天人类,有可能是声闻类,有可能是缘觉类,有可能是菩萨,那都是不一定的,换了生命的种类,就叫作异类而生。众生这一世是人身,下一世可能是天人身,这叫异生,换了种类,叫异类。还有一个异时而生,所谓的异时,比如说我们人类的生命,现在是几十年的光阴,那么几十年光阴之后,生命就结束,又有下一段的生命体出生,这叫异时,在另一时间段又出生叫异时而生。

还有个异地而生,所谓的异地,地代表三界九地,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九地就是三界中的九地,欲界是一地,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天是四地,再加四禅天上面有四空天,总共是九地。异地是众生的出生地不同,比如说现在在欲界人间出生,因为修出了初禅,下一世可能在初禅天出生,这叫作异地而生,出生的地点不同了。众生现在在欲界地出生,下一世也许会在色界出生,或者在无色界出生,出生之地改变了,叫异地而生。

众生有十种异生,十种异生这个十,是一个大约数,不一定就是指固定的十个。如果包括佛,法界有十种,六道凡夫是六种,声闻是一种,缘觉是一种、菩萨是一种,佛是一种。异生不包括佛,佛不是异生,不是众生,也不变异。十个种类如果细分的话,能分很多种,比如人可以分为很多种类,畜生细分更是无数种了,鬼类众生也有很多的种类,地狱众生也有很多种类,每一道众生的种类都非常多,种类只是一个大约数。

异生的众生最高位是七地菩萨,八地菩萨没有异生性了,已经了分段生死了,只有变易生死,阿赖耶识改为异熟识。八地以上菩萨的生命不是一段一段的,寿命非常长,不会这一世死亡,然后再托生到下一世,祂没有异类、异时、异地出生的现象,所以八地以上菩萨,不属于异生。八地以下的菩萨,再加上六道的凡夫、声闻、缘觉,都属于异生性,因为这些众生都有分段生死,而四果罗汉和真正证得辟支佛果的人,也没有异生性,没有分段生死了。

分段生死指生命是一段一段的,人类一段一段的生命几十年、几百年、几万年都有,畜生的生命是几分钟、半天、一天、一年、十年、二十年都不等,恶鬼的生命按劫论,地狱众生更是论劫,都是分阶段的。这一段时间果报受完,再有下一段的生命体出生,受下一段时间的果报,这叫异生。

阿难对佛说,能够生起爱乐的识心居在身体之内,这是他提出的第一个论点。论据是什么呢?他叙述说: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世俗人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意思是说心灵透过眼睛,能看见外面世界,眼睛的神采神色就表明了此人的思想感情。其实神采和神色是意根控制的,所以表现出来的是意根的思想情绪。阿难此时也差不多如此认为,他说看见佛的青莲华眼和众生一样,也是在佛的脸上,那佛的识心,也肯定在脸面里,在身体里。佛的眼睛叫青莲花眼,形状象青莲花一样,眼睛像四大海水一样,佛的眼睛青莲华眼在佛的脸上,识心就在身体里。

原文: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释:我现在观察我的浮根四尘在我的脸上,识心确实在我的身体里。佛对阿难说:你现在坐在如来的讲堂里,观察祇陀林,现在在哪里?阿难回答佛说: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独园,今祇陀林确实在讲堂外面。

浮根就是浮在身体表面的根,大家能看得见的,表面的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五根。脸上有四根,这里没有包括身根。在脸上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别人都能看得见,都在我的面上,就连佛的眼睛也在佛的面上。

阿难接着得出结论说识心就在身体里,通过脸上的四根而能识别了知一切色法。浮根在外面,那么识心就在里面,从里面能通过脸上的浮尘根看见外面,他以这个论据来证明说识心确实在身体之内。浮尘根也是尘,尘包括四大组合而成的眼耳鼻舌四根尘,身根也是尘,是色法尘,意根属于心法尘,属于心法,不属于色法。

佛用讲堂来比喻众生的色身,识心在色身里能了别觉知色身外边的物质世界,包括脸上的浮根四尘都能觉知到,是因为识心在身体里的缘故,这是阿难的观点。

原文: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释:佛说:阿难,你在我的大讲堂当中,最先看见了什么呢?阿难回答说:世尊,我在这讲堂中最先看见的是如来,因为我坐在如来的对面,如来坐我对面的上首,肯定是先观如来;观完如来以后,再观如来周围的大众(出家众);观完出家众以后再往外边看,就看见讲堂外边的林园祇陀林了。佛接着问阿难:你看祇陀林的时候,因为什么而能看见呢?因为什么有这个见性觉知性呢?阿难回答世尊说:世尊,这个大讲堂因为有窗户,窗户与门都敞开着,所以我在讲堂里,通过门窗就看见了外边远远的祇陀树林。

佛为什么要用讲堂的问题来问阿难呢?佛是有用意的,因为这个讲堂可以代表众生的色身,讲堂的门窗代表众生的五根,讲堂里的人物可以代表众生身体当中的色尘物质,阿难就代表识心。

阿难你这个识心能看见讲堂里的如来大众,还能看见窗户外边的祇陀林,那意思就是说,识心不仅能看见色身之内,通过门窗也能看见色身之外,门窗就代表五根,用这个来比喻。既然你阿难在室里能看见如来大众,还能透过门窗看见外边,那你阿难的识心就应该能看见身体里的物质,也应该能够看见五根或者四根,还应该看见眼根外的色尘,可是如今不是这样的啊!往下佛就会一一的道来,否定阿难识心在身体内的说法。

原文: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

释:世尊就在大众中伸出了自己金色的手臂,摩阿难的头顶。告诉阿难以及所有大众说:有个三摩提名字叫作大佛顶首楞严王。

佛就开始讲正题了,这个正题是什么呢,就是大佛顶首楞严当中的主旨如来藏,佛开始叙述如来藏修行法门了。阿难回答世尊的问话之后,佛舒金色臂,舒就是舒展开,佛的手臂可以伸到很长很长,这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阿难离佛很远,但是佛一伸手,就能摸到阿难的头顶,即使阿难在讲堂的最后边,佛金色的手臂舒展开来,也能摸到阿难的顶,这叫佛摸顶。

三摩提是佛教用语,印度语,代表三摩地,三摩地一个是定地,一个是慧地,确切讲叫定慧等持之地。是什么法定慧等持呢?三界世间法不是定慧都等持的,除了佛本身能觉知一切法的心是定慧等持的,其他众生都不是定慧等持的。不修道的凡夫无定无慧,外道有定无慧,声闻缘觉定多慧少,菩萨慧多定少,佛是定慧等持。

除此之外,能真正定慧等持的是什么?是这部楞严经讲的主旨和中心——如来藏。如来藏这一法,叫三摩提、三摩地,叫定慧等持之地,如来藏既有定又有慧,既圆满的具足了一切的禅定,又圆满的具足了一切的大智慧。而且这个定叫首楞严大定,不出不入,无始劫来如来藏常在定中,不出定,无始劫中如来藏具足一切法,具足一切大智慧。

为什么如来藏叫作常定、三摩地呢?因为如来藏永远是对三界世间万法,不动心念,祂虽然能了别三界器世间以及业种,但祂对于三界法永远不动心,不会生心动念,心地无有转动,永远处于定中,所以祂叫三摩地。如来藏的智慧是指什么?如来藏的智慧是指祂能够出生三界世间一切法的大智慧,有这种大智慧,世间一切法都跟祂无法相比,无法相提并论。一切法包括出生佛的应身、化身、和报身,出生佛的五蕴,出生佛的三十二相,出生宇宙大千世界,出生众生的五蕴身。这就代表着如来藏的大智慧德相,所以如来藏是定慧等持、定慧双具的,就叫三摩提。

后边的名大佛顶首楞严王,这个三摩提也叫作大,大就是如来藏的特性。如来藏也叫一真法界,祂包罗了三界世间一切万法,包括十法界、十方诸佛国土、十方诸世界海、诸幢王刹,一切法全部都包罗到如来藏心当中,没有一法能超出一真法界之外,所以如来藏名为大。佛顶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每一尊佛的佛顶,我们看着諸佛好像是有头顶,其实佛是没有头顶的,佛的无见顶相是没有头顶的。无见顶相代表佛的法身、佛心,代表佛的无垢识,就是说佛顶是无顶的,谁也见不到顶。

神通第一的大目健连因为不相信佛是没有顶的,他就升到虚空当中想见佛的顶,结果看不到佛顶,他不死心,再升到最高层天看,也看不到佛的头顶,最后又升到上方世界的其他佛国土中,又升到上方世界的很多佛国土中,也都看不到佛的顶,这说明佛顶是不可见的。佛顶代表着佛的真心无垢识,祂是无形无相的,无形无相怎么能看得见呢?不管有肉眼也好,有最好的天眼也好,都不会看见佛的头顶,不会看见佛的真如心。所以无见顶相就代表佛无形无相的真如心体,佛的法身。

首楞严王,首代表如来藏,祂是三界万法之首,因为有如来藏,依祂就能出生三界世间万法,三界世间万法都以如来藏为首,以如来藏为尊,才会有后边一个一个的世间法出生。先有众生的七识心,七识心攀缘身心世界,如来藏就随顺七识心变现身心世界,三界世间万法就出生了,所以说如来藏是三界万法之首。楞严是一种宝,楞严这种宝坚硬而不可摧毁,任什么人的力量,都不可能摧毁楞严这种宝,楞严王是宝中之王,代表着如来藏是三界世间之中最坚固的、不生不灭的、永远不损坏的、永远不会灭掉的宝贝,祂是众宝中之王,宝中之宝。

原文: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释:下面讲具足万行,万行也代表着如来藏,具足指如来藏具足一切法的种子,因为祂具足一切法,就能行一切的道。如来藏能行什么道呢?祂能出生三界世间万法,祂能出生众生的五蕴,祂能依众生的意根,依众生的五蕴,而产生三界世间万法,配合意根,配合五蕴,出生五蕴所需要的一切法,圆满完成五蕴的因缘果报,五蕴需要什么,祂就能配合现出什么,尽量满足五蕴的一切需求。

祂能配合五蕴现出三界世间一切法,世间一切法都是祂运作出来的,没有祂就没有一切,所以说如来藏具足万行。没有一个法不是如来藏运作出来的,没有一个法不是祂所创造出来的,没有一个法不是祂所维持和运行的,所以如来藏具足万行。祂满足众生的一切需求,众生的一切所需都是祂提供出来的,所以如来藏具足万行,祂是一个真正的大菩萨,永远都是对众生慈悲喜舍的无私无畏的大菩萨。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十方如来都因为有这个三摩地,才能依止于三摩提这条修行路,究竟超出生死火坑,心得清凉,证得大般涅槃。意思是说十方如来依着如来藏这个法门,修行如来藏这一根本大法,才能彻底超出生死,走向究竟涅槃。超出生死证得大涅槃这条路,就是一条妙庄严路,这里的生死包括了分段生死,也包括变易生死,两种生死都灭除无余,就能究竟超出生死。

妙庄严路就是指依如来藏走向解脱之路,学如来藏法,获得如来藏中全部的秘密宝藏,就能庄严菩提大路,超出一切生死,这条路是非常微妙、非常庄严的,直达佛地的究竟解脱、究竟涅槃,真是妙不可言。这句话点明了全经的主题,众生从初学佛到最后究竟成佛,这期间就是一条庄严菩提之路,依微妙的如来藏理体,以微妙的如来藏为中心,究竟得解脱。佛插了这么一句话,这一句话如果要细讲,以佛的智慧来说,要讲几劫,到底是几劫和几大劫就不清楚了,专门讲如来藏体性,也许几大劫都讲不完,这一句话如果讲解完,这本楞严经可能就讲完了。

佛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阿难你不要总认你那个虚妄的心、能爱乐佛的心是真实的,那不是真实的;真实的心是这个三摩提、大佛顶、首楞严王,你把这个抓住修证了,就能超出生死轮回;而你阿难如果以心目为究竟自己的话,那就是认贼为子,心目贼就会劫你的家宝,让你生死轮回不已。佛用真妄心对比的方法告诉阿难,不要认贼为子,认贼为父,不要把你的心目当成你究竟的阿难;另外有一个真正的阿难,只有依止祂,才能究竟超出生死轮回。

原文: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释:佛介绍完首楞严王这一法门之后,就告诉阿难,汝今谛听,你现在仔细听,我再接着给你讲。阿难顶礼,伏受慈旨,伏就是心甘情愿,降伏了自心的我慢,表示愿意听从佛的慈悲旨意,完完全全信受佛语。受是接受,阿难因为信佛,完完全全的信受佛的所有言教,这叫伏受。佛慈悲的旨意,阿难全部都接受采纳,他在佛前没有一点慢心,不会说我的知见一定是对的,而是时时征求佛的看法,询问自己的知见是否正确。阿难在佛前总是带着一种不确定的心态来表述问题,每次叙述完自己的观点,都问佛:我说的对不对,这是谦卑无慢和顺佛敬佛的心态,值得我们效仿。

不像我们很多人,明明自己的知见不对,却从来不加以检查,盲目的认为自己是对的;然后非常肯定的对别人述说,还让别人一定要相信,如果别人不相信或者否定,他就不高兴了,这是严重的我慢和我执。而阿难就不一样了,阿难在佛前,完完全全的伏受世尊的所有的旨意,佛说什么,阿难就信什么,没有一点怀疑,在佛前从来不执着自己的观点知见是正确的,总是征求佛的意见,非常信受佛所说的话,谨尊佛教,这才是佛的真正弟子。

原文: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释:世尊告诉阿难说:就像你所说的那样,你的身体在讲堂内,门窗全部敞开着,通过门窗就能看见远处的林园了。但是也有众生在此讲堂中,不见如来,却能见到堂外。阿难回答说:世尊,在讲堂里看不见如来,却能看见树林和泉水, 众生不可能的。

这句话非常关键,直接把阿难引向自己观点的矛盾处,从而让阿难不得不承认识心在身体之内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佛说,如果识心在身体之内,就能看见身体内的五脏六腑,就像阿难你在讲堂里一样,你代表识心,讲堂代表身体,那你在讲堂里应该先看见佛,看见佛之后才能看见外边的林园;没有说看不见佛而能看见外边林园的。

因为你阿难面对的是佛,佛后边是窗户,旁边是门,你一边看着佛,再看着佛背后的窗户和旁边的门,通过窗户与门才能看见讲堂外边的林园,那么看见窗户肯定能先看见世尊,看见林园肯定是先看见了窗户。这个比喻是说明识心如果在身体之内,就应该先看见身体里,再通过五根六根看见身体外面。佛讲这个比喻,是故意给阿难将了一军,让阿难处于矛盾之中,从而承认自己的论点错误。

佛说也有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而能见堂外的人,阿难一听就说不对啊,如果人在讲堂里,一定是先见如来,再看见讲堂里的大众,然后再看见门窗外的祇陀林。

原文: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

释:佛说:阿难,你就是这样的人啊,刚才你不是说识心在身体之内嘛,你的识心对于一切法都明明了了,能觉了和知见一切法。如果你这个现前能明了一切法的识心在身体内,那眼识、耳识意识等识心应该先了知你的内身,了知身体里的情况,因为识心在身体内,当然应该先了知身体里的五脏六腑。如果是这样,你应该先看见身体里,看见身体里以后,再通过眼根,看见身体外的色尘。

原文: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

释:如果众生真的是都能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的话,那么众生们即使不能见得自己的心肝脾胃,指甲生头发长,筋骨的运转气脉的摇动,也应该明了自身里的一些情况,可是为什么不知道呢?

佛说,真的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吗?(颇一般在古代语中当作“很”与“非常”的意思。)这个反问句就代表并没有这样的众生。没有一个众生的识心能看见自己的心肝脾胃,也不知道手指甲是如何出生的,头发是如何长出来的。如果识心在身体里,是应该能看见这些物的,这就说明了识心不在身体里。如果识心在自己身体里,就能看见自己头发的生长,能看见心肝脾胃,能看见筋转脉摇;如果识心在身体里,确确实实应该能明了这些物质色法,可是众生都不知道。

原文: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释:为什么不知道呢?一定是识心不了知内身的情况,如果连内身的情况都不了知,如何能了知身外的情况呢?所以应该知道,阿难你所说的能够觉了一切法的心、知一切法的心住在身体里,根本没有一点的道理。

这就把阿难的第一个观点识心在身体内,彻底给否决了。否决了以后,阿难还要提出下一个观点出来,那就是第二处征心了。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