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意根修証指歸(第一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1-05-21 00:20:32 閱讀: 398

第四章  意根在參究中的作用

一、修行的過程

當我們聽別人說一件事,當下就知道了,但是知道了並不會馬上就信,需要去核實、檢驗和驗証,才能相信。只有頭腦簡單、智慧不足的人才不加以驗証馬上就信受,並作出反應。這個驗証信息的過程,就相當於証悟的過程。前邊聽別人說事相當於意識的了別,中間的知道相當於意識的解,後邊的驗証相當於意識與意根的參究,最後邊的信相當於意識與意根的証,和意根的信。再後邊有奉行,相當於意根改變自己以後所採取的行動。

整個參禪修行過程可以用六個字總結歸納:知、解、參、証、信、行。六個字代表六個修行階段,其中意識的信,相當於第一和第二階段,這裡就省略掉了。

不少人都把意識的知和解,當作修行的終極,以爲修行到頭了,滿足了,於是就高傲起來。其實這才僅僅是開頭,還沒有到中間階段,只有意識的知解正確如理,才能到達中間參究的階段。可見意識正確的知解也是很重要的,不是很容易的。極大多數人都停留在這個階段,越不過去,無法接續參禪。因爲基礎還沒有打好,知見還不如理,沒有建立好。如果只停留在這個階段以爲究竟,智慧該有多淺,難怪要起慢心了。

六個階段後邊的信,才是真正的信,叫作証信真信,不是仰信和迷信,意識的信就是一種仰信迷信和崇信,不是正信、真信和証信。沒有修到正信真信証信階段的人,對於所信仰的法,都會有退轉的可能,因爲基礎不牢靠,知見沒有完全建立好,沒有經過對法的驗証。根基越淺的人,驗証的時間越長,根基非常好的人,很快就能驗証出來。人的修行真的不能看一生一世,一定要多看前世的基礎,前世修行越好,根性越利,今世修行越快。意根信了就有行,意根証了才能信,意根見到現量才能証。爲什麽那麽多人修行還能退轉?因爲不是真信,沒有實証。

二、意識証果和意根証果

証果和開悟時,到底是意識明白就行,還是需要意根同時明了一起証果,這個問題也是唯識種智的問題,只有轉識成智以後的地上菩薩才能真正觀察出來,才能真正明了這個問題。因爲地前菩薩和凡夫都不能觀察到意根及其運作,觀察不到意根在証果當中所起的微妙深細作用,因此否決意根在証果當中的作用,就是不如理的,是謗法和壞法的行爲,果報不輕。

跟著一起宣傳意識証果的,今世後世果報,都不甚樂觀,猶如盲人指路的果報一樣。我們都應該在自己還不懂法的時候,盡量選擇閉口,少發表態度,就少遭災惹禍,不發表言論就不遭災惹禍。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個道理應該人人都懂得。

三、真正的証法是意根証

真正參禪用功時,因爲禪定很深,意識幾乎無所用心,只有意根處於伺的狀態想要明了,深深的究著,最後因緣具足時,意根就會突然間找到五蘊上正在運行的如來藏,於是証悟了,同時就把這個消息傳遞給意識,意識於是恍然大悟,與意根幾乎是同時証悟的,意根指揮意識一拍大腿。只要是意根証悟了,當時的身心都要不同於平常的反應,身心輕安,心情愉悅喜悅,輕松自在。只有意識的解,就沒有這些征兆和反應,因爲意識不作主,主導不了身根。沒有禪定,或者禪定淺,意根就派不上用場,因爲祂緣的法多,不能單獨參究,不能與意識一起參究。

一般來說,真正的証得任何法,都有禪定,意根都參與參究過程,最後都是意根証,再告訴意識。如果是意識先証,再告訴意根,意根就無法充分的參究思量,是勉強同意意識的觀點見解,悟的程度淺,意根不是完全充分的了解,很容易退轉。意根自己先証的,往往非常堅信,不會退轉。

而意識自己單獨情思意解的,意根沒有參與整個思惟活動,即使意識明白一些理,意根還是稀裡糊塗,疑惑重重,意識心粗時一般發現不了意根的心理狀態。意識自己單獨得出任何結論和答案都不究竟和徹底,沒有証據,或者証據不充分,談不到退轉不退轉之說,因爲根本沒有前進,何談退步。

禪定越深,意根越能派上用場,禪定越淺意根越無力。退轉與不退轉在於意根,意根牢牢實實的自己參究思量,去找答案,一旦得出結論,祂就非常確信,不會懷疑,誰都是最相信自己的。

所以用力少,証的就淺,疑不能斷盡,將來容易退轉。意根不証,疑惑一點不能消除,就不屬於証,不能斷結縛,因此談不到退轉問題。如果是參究如來藏,也談不到轉依如來藏問題,因爲沒有証得,如何能依?不能依,就不能轉。沒有前進,就沒有退步。

只在意識上弄精魂,臨終時吃大虧,再後悔還來得及否?有的人會說,証初果,沒有斷煩惱,身心不會轉變,沒有什麽變化,這是正常的。可是在世間法裡,意根真正知道個什麽事情,也會激動得異乎尋常,身體有很大變化,心裡激動萬分,或者熱淚盈眶,或者身心顫動,或者神情肅然,或者……。

在証果之前修行三十七道品過程中,身心都會一點點的發生變化。沒有變化,那就是沒有修行,修行方向不對,或者是根本不精進,不上心。

四、乘坐公交車譬喻意根的知和証

一個人要坐車到甲地去,走到公交車站,發現有一路公交車和二路公交車,他看了看兩個車的站名,意識知道應該坐二路公交車,於是決定去坐二路公交車,坐上車以後,就會到目的地了。

問:意識所知道的内容,意根知道嗎?決定坐二路公交車是意識決定的,還是意根決定的?坐上車,是意識指揮的還是意根指揮的?   

 答:意根利用六識來了別自己想要了別的法,意根與塵相觸生意識,意識了別的法,意根也一直觸作意受想思,意根如果不觸法了,意識就在這個法上消失。所以意識知道的法意根同時也知道,差別在於兩個識知道的是否一致。

意根不能了別細微内容,意識就替祂了別,意根無法分析推理判斷,意識替祂分析推理判斷,意根知道後,自己再思量考量,如果與意識的觀點一致,就同意意識的判斷和決定,如果不一致,再讓意識想一想,然後意根再思量思量。意根的這種恒審思量作用,時時現起,一切法祂都要把關,然後才能放行,做自己最終的抉擇。

問:當意識知道了二路公交車才能到達目的地時,意根是否也要証得這個道理?如果意根不能思量証得這個道理,是否能坐車到達目的地?

答:意根要想知道意識了別的内容,必須經過自己親自思量,不是意識說什麽就是什麽。意根的恒審思量就是起這個作用的,所以意根有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不是呆瓜。

當意識知道了二路公交車才能到達目的地時,意根不一定知道這個道理;如果意根不能思量証得這個道理,就不能到達目的地。這就涉及到了意根的智慧問題,也涉及到了意識的思惟分析能力問題,還涉及到了有沒有煩惱遮障的問題,這裡還有定力的問題。

意識理解知道的很多法,意根不理解,就會遲遲不做決定,一直不採取行動。比如布施這件事,意識覺得應該做,意根不了解,就不願意去做。那麽同理可証,當意識思惟分析五隂苦空無常無我的時候,意識走馬觀花,不仔細思惟觀行,意根由於分析理解力差,就不明白這個道理,也害怕真的就無我了,不知道無我有什麽好處,就不讓意識再思惟這件事。

所以有的人意識雖然明白一點五隂無我,意根不一定能明白,意識知道的,意根不一定能証得。意根不能証得五隂無我,那麽就不能斷除三縛結,一切身口意行都不能改變,生死問題不能解決。 坐公交車都是由意根決定的,難道生死大事就不要意根決定,由意識決定?第一口吃飯,第二口吃菜,都是由意根決定的,意識你參謀參謀就行了,至於吃什麽不吃什麽,吃多少,還是意根主人拿主意。

學佛了生死,不能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沙土裡,就覺得沒事了,要正視問題,解決問題,不能迴避問題,生死大事迴避不了,必須面對它解決它,才能安心。

五、沒有意識時意根的特殊作用

念佛深入到意根,扭轉了意根的思想,睡覺的時候照樣能念佛。參禪引起了意根的疑情,睡著了照樣參禪,睡不踏實。問題沒有解決,意根認爲非常重要,睡著以後照樣思量,醒過來眼睛一睜開,意識就會突然明白,問題解決了。

把意識沒有明了的法,交給意根,意根深深的疑著、思量著,意識該干什麽就干什麽,不知道什麽時候,意根解決疑情,意識突然間就明白了,恍然大悟。

對於佛法,意根是利用意識去學習佛法理論知識,之後意根依此學來的理論知識,再消化吸收,相當於牛在休息時的反芻。很多人只靠意識到處學習收集大量的知識,然後再輸出出去,從來不懂得讓意根吸收消化,從而變成自己所需的營養,成爲自己真正的智慧。祖師們說沒有實証的人講法就是耳入口出法,或者是情思意解法。自身尚且沒有獲益,何況讓他人受益。

六、把疑念懸在意根心中就是參禪

降伏和改變意根,讓意根明理最快的方法,就是意識把理大概明白以後,在定中把這些道理懸在腦海中,不用去思惟,就那麽靜靜的看著放著,然後指不定什麽時候就會覺得有一點點的明白了,或者是突然間就明白了,這是讓意根單獨思量的結果。這個方法非常管用,我經常是這樣用的,而不喜歡意識粗淺的分析研究。心裡、頭腦裡懸掛著的念頭就是一個疑問,只要是不懂的問題,都可以放到意根那裡,讓祂思量,意識或者配合,或者不惹事不干擾,或者照常處理日常瑣事。至於意根什麽時候能給出答案,那要看意根本身的智慧,也在於禪定如何,在於意識配合得如何。

心裡懸掛念頭的方法,就是過去禪宗祖師們常用的參禪方法,對於如今世間沒有禪定的人來說,比較難修。一開始往往不得其門而入,覺得沒有下手處,需要自己不斷的揣摩,不斷的實驗,一旦掌握了方法,入了門就好辦了,以後遇見疑難問題就用這樣的方法,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有好多道理看著好像懂卻不是真懂,其實就是意根不懂,意識是多多少少明白一些的。靜下來,給意根時間精力,讓祂考量,出來的結果就會相當滿意,沒有疑慮。這需要意識有個思考的大方向,稍微明白了一點道理。定慧都好的人,意識不明白也行,就把問題懸在内心深處,不久就能明白。

沒有禪定幾乎都是意識思惟了,意根使不上力,思惟一般都是比較浮淺不深入。現代人因爲普遍缺少禪定,會參禪的人很少很少。可是有些人從來沒有參過禪,也悟了,有些人從來沒有修過三十七道品七覺分四念處,也斷我見証果了。這樣投機取巧的走後門,損失最大的是自己,將來最苦惱的還是自己,這是得不償失的。

七、法義太熟反而障礙悟道

學法是爲了証法,要想証法,就不能讓意識對於佛法爛熟於心。爲什麽這樣說呢?因爲意識爛熟於心,就會覺得自己已經懂得了,不屑於也不感興趣再仔細思惟參究,這樣就會流於口頭禪,是懂非懂的,很障道。意識對於不太懂的法,才會感興趣去深究,意根因此就會參與其中,從而才有証法的可能性。

因爲很多人都修不出禪定,不能深細思惟觀行,就不得不反反複複不斷的讀誦法義,以至於法義都能爛熟於心,倒背如流,而無法深刻的領悟其中的内涵,更無法証得,不能藉此消除深重的業障,很是可惜。

經常鑽進故紙堆的人,智慧遠遠不如看書不多而喜歡深思的人,後者說出來的話都是自己悟出來的語言,從來不拾他人唾沫,前者一說話,都是他人的聲音,重複他人之語。

八、想不到阿賴耶識是什麽意思

想不到阿賴耶識,就是用意識琢磨研究分析理解。阿賴耶識不是理解出來的,不是想像出來的,也不是研究出來的,必須在禪定中實証,破除意識意根兩個識的無明,意根的無明不破,身口意行永遠是無明的,並且繼續把無明帶到後世,生生世世還是無明。

不少人在文字裡翻來覆去的琢磨阿賴耶識,拆解文字,禪宗祖師稱作鑽故紙堆,兩隻眼睛幾乎要把文字看化了,把紙看穿了。有些人把學習資料整理出一大堆,天天讀,有的人都能倒背如流,文字都非常熟悉,張口就來,可是都沒有真正消化吸收那些法義,爲什麽?沒有禪定,証不得,真正的義理不懂,學些皮毛,就像背書一樣。

這樣用功是在用哪個識?都是在用意識分析推理研究,沒有禪定,不能深入到意根,調動不了意根,就不能把法變成自己的,永遠是學語。沒有禪定,思維稍微深入一點就停止,深入不下去,只好浮在表面,知些淺顯的知識。所以每個人應該反觀自己的修行方式方法,不對的趕快糾正過來,盡快讓自己走上修行正軌,獲得大智慧。

九、意識重複不等於意根的思量

問:要不斷重複行爲,讓行爲成爲習慣,無意識的習慣才是意根的“知”。對嗎?

答:重複,再重複,沒有禪定,重複多少遍,意根如果不對重複的内容進行有效的思考思量,還是不知其所以然,不能証,不能真知。有定的時候不用重複,法義直達意根,讓意根自己去思量,有朝一日,就會思量明白,那就是証。

十、意根的思量就是參究

五隂十八界十二入,都是各種因緣聚合而有,因緣散即消失,因此虛妄不實無我。此理要如何契會?意識想一想就能明白個大概,可是自己心裡清楚這不是真正的懂,知其然還不知其所以然,還需要繼續深深的確切的明了。這就需要在禪定中,把此理懸在腦海中,讓意根思量。意根的思量不粘境,有一定的高度,叫作高著眼看,也叫作深細參究。

十一、意根思考問題就會半夜明白

問:晚上打坐思惟法義,直到下座也只是似懂非懂,心裡一直懸著不懂的問題就睡著了,睡到半夜突然明白了,明白的當時心裡特別清明,興奮的就睡不著了。半夜明白的,是誰明白?

答:如果思惟問題比較深,一直懸在心裡,就是意根也參與思量了,如果沒有得出結論,沒有思惟明白,意識就會疲乏、轉移注意力或者是滅去了,而意根還會繼續思量,不知道什麽時候意根就把這個問題思量清楚了。

很多問題,晚上考慮的比白天要清楚,爲什麽?因爲受到的干擾小,意根相對專注,較多的參與了思量。攀緣,是意識攀緣還是意根攀緣?是意根攀緣,但是因爲沒有六識的配合,意根的攀緣就減少了。所以六識安靜下來以後,意根就能集中精力單獨思量一個問題。晚上沒有六識,意根攀緣少了,六識不把分別出來的信息干擾意根,意根就開始反芻了,專心思量意識所思考不明白的法義,就有可能半夜裡突然間明白了法義。

十二、意根証的過程

在未到地定或初禪定中,意識把某一法義如理思惟的過程和結果傳遞給意根,意根經過仔細思量,証明和確認了意識的認知,或者是意根意識並沒有得出一個如理如實的結論,沒有結果,意根在意識提供的線索的基礎上,自己單獨思量參究,最後得出一個符合事實的結論,這就是証。意根的証離不開禪定,離開禪定意根就會散亂和攀緣,無法專心思量和考究,就無法實証。但是意識思惟和理解可以有禪定可以無禪定,對禪定的要求並不高,因爲意識的慧力大於意根。

在前期意識的思惟觀行過程中,一定要現量觀察,越現量對意根的啓發越大。意根在很多時候即使是意識現量觀察的法也難認知,何況不是現量觀察,意識的非量想像和推理推測,無法讓意根認知和認同。意識的比量和非量思惟,對意根的作用小,意根不容易認可相信。意根要依靠意識的現量觀察,然後起自己的思量性,思量明白了就會認同証得了;思量不明白,還是意識自己單獨知。

比如意識明明知道色身一年一年變化得很快,人從幼年轉眼間就長大,再轉眼間就長成青壯年,尤其是到了中年和晚年,由於心境的關係,更覺得日子過得太快了,很怕自己過早離世,很是惜命。爲什麽惜命怕時間過得快?都是因爲知道色身早晚會滅去的,不是永遠不老不病不死的,知道是無常的,有些時候也覺得是苦。可是意識知道這些有什麽用,意根從來不理會不思量,所以每生每世該怎樣還是怎樣,生死輪回就必不可免。很多事情意識知道的都沒有用,意根不知道,該怎樣做還是怎樣做,絲毫改變不了什麽。

因此意根的証非常關鍵和重要,祂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作主識,生死輪回由祂說了算,斷除煩惱和無明由祂說了算,解脫由祂說了算,成佛也由祂說了算。在修行上沒有比意根更重要的了,第八識雖然比意根更重要,但是修行不用修第八識,沒有意根,第八識就無所作爲,只有第八識沒有什麽用,成就一切法全靠意根的推動力量。所以意識思考過的法,一定要熏染到意根,讓意根來思量權衡取捨,讓意根也証法,意識所作才有功德,才有結果,才有果報。

十三、恒審思量性說明意根在參禪中的重要作用

意根恒審思量的審字,揭露出了意根的心理活動,也把意根所起的作用揭露出來了,這說明意根不是廢物和擺設,有祂非常重要的決定性作用,是一個活活波波的識心。意根接觸任何一個法都要審一審,六識了別出來的法,意根都要審一審,如果審過了,就要做決定,就要處理了。那麽意根在參禪中起什麽作用?在斷我見時起什麽作用?在明心見性時起什麽作用?在証得一切法時起什麽作用?都是起決定作用的。

一切法都要意根把關,意根沒有審查合格,就不能做處理。意根審查時,就有自己的識心活動,自己要有考量,並不完全聽從六識,不是六識了別什麽就馬上認可什麽。所以六識的一切所見,必須讓意根清清楚楚的明了,意根不明了,審查就不合格,過不了關,意根就不能決定下來。斷我見以及明心見性都要經過意根審查審核,意根不同意,就不能斷我見,不能明心見性。意識單方面的斷我見和明心,那是意識自己理解認爲的,主人領導不同意就不算數。意識不經過意根領導同意,擅自做主說斷我見和明心,這是不算數的,沒有此理。

十四、如何用功參禪

當意識把理論知見部分都差不多通透了,定力也差不多夠用的時候,就開始參禪參究觀行了。不管是靜坐,還是行走坐臥,心裡都要帶有疑情,時刻都能觀行思惟參究。在參究過程中,意識先把法義的路數思惟清楚,大致的方向弄明白,思惟的内容要弄清楚,需要的基本數據要掌握清楚,然後把法義凝成一個點,交給意根,心裡沒有了語言文字,好像空了。

其實在這個時候意根並沒有空,意根就會在心裡懸掛著法義,祂會時時刻刻的思量考究,心裡疑情不斷,非常精進。這需要定力相當好,定力若不好的話,意識的思惟就出現了,意根就沒法深入法義當中,無法深深的思量,更不能連續不斷的精進用功。

在參禪之前先把心靜下來,定力要修足夠用,若心一天靜不下來,就不要參禪和觀行,一個月靜不下來,更不能參禪參法。當你帶著足夠的定力參究的時候,越參究定越深,定越深參究的思路越清晰。定非常深的時候,意根也沒有多少參究的法義了,就會入到甚深禪定當中了,出定以後再接著參究,功夫也很得力。偶爾入定也挺好,先入定再出定,行住坐臥都有定力,就可以很精進的參究觀行了。參禪的步驟要一步一步走,一點一點的琢磨,就會累積足夠的經驗,後世也能很快用上手,他人也能借力吸收這個經驗。

所有的修定和攝心的方法手段,無非是讓意根証得佛法。當然意識肯定要先有一定的智慧,要充分的領悟佛法,再讓意根去証得。如果沒有定,就把意識的領悟當作証得的智慧,那就誤會大了。

沒有定水滋潤的智慧叫乾慧,乾慧的意思就是意識明白,意根不証不懂,不起實際作用。如果在修行實踐過程當中出現了問題,遇到了瓶頸,就要回頭來尋找理論,重新把原理修正,找到方向再去實踐。學法一定要實証,只有實証了,生命體身心靈就會轉變,思想觀念轉變。意根明理思想觀念一定會轉變,世界就會隨之轉變,一切的行爲和處世的方法態度也就隨著轉變,這也是修行的目的所在。不可自以爲自己已經懂理了,不用再修什麽,如果不在意識明理的基礎上實際修行,在事上還是原來那樣,還是跟著貪嗔癡煩惱轉,結果還是入生死輪回中,不得解脫。

十五、什麽才是真正的參証功夫

把需要參究實証的法在禪定中觀行,定越深越好,忘記周圍一切,内心只有無語言文字聲音的法義,只有深深的疑,深深的思,似參非參,是思非思,不斷不離,是有若無,杳杳冥冥,拿又拿不起,扔又扔不掉。做得這番工夫,實証是早晚的事。切忌將沒有禪定的思惟稱作觀行,把意識淺思的結果當作証。

十六、真修行猶如反芻

老牛白天站著走著吃草,晚上靜下來臥著反芻,以消化吸收營養,維持色身所需。晚上的反芻才是最重要的,才能滿足色身所需能量,白天吃草只是提供草料的一種方便活動,供夜晚加工。同理,意識在五隂的活動中大量汲取各種知識,意根在靜下來的時候,細細思量,以消化吸收。結果禪定和智慧都增長,道業增進。真正用功,應該如此用功,不可滿足於意識汲取的那些粗燥的理論知識,而不得營養其心。知識不等於証量,實修是正道,實証才有証量。

十七、意識的熏習和意根的思量

問:有下面兩段話是不是有些矛盾?一是:“如何讓意根自己得出結果和答案?意識少分析思惟,多讓意根自己思量考量,這樣是最有效的。意識一旦知道答案,就不想再參了,意根也就沒有什麽機會參究。”二是:“要意識多分析思惟去熏染意根。”

答:兩段話並不矛盾,最初打基礎階段,意識一定要多熏習佛法理論知識,把法義吃透搞明白以後,著重讓意根也明了法義。但要証得法義,意識就要離語言文字相,把這些法義凝成一個點時時懸掛在意根心裡面,這時意根的思量作用就要多於意識,意識就要少思惟分析,或者干脆不用意識思惟分析,全部是意根的思量參究。

意識熏習法義好比調查員收集市場信息,情報一定要詳細,收集完材料後就交給老板意根審查,這時就沒有下屬多少事了,而老板看不明白的再適當解釋一下,補充一下。法義凝成一個點懸在心裡,就是意根老板要審查資料了,這時員工不要多打擾老板,等老板審核之後,得出自己的結論,就拍板認定了。這就是証得。

譬如世間的法律要判人有罪需要有完全充足的証據,所以意根(司法官)起疑情,需要意識(檢察官)搜查証據,搜到意根篤定才算,才能量刑定罪。

十八、推理不等於現量

佛對一切法都是現量的知和覺,是什麽不是什麽,當下就知覺,根本不用去推理。不能現量知的時候才去推理,這表明意根和意識的智慧力不足,必須依靠推理才能獲得準確信息。而佛是福德和智慧兩方面都圓滿具足的無上智,沒有不現量知的法。

因地的菩薩們以及所有衆生,智慧都不圓滿,對於一切法還有不能現量而知而証的法,因此有時就會不得不使用推理這種方式,使用的越多,越說明智慧有缺陷。智慧足夠的人,當下便知,沒有障礙。因此說在參究和求証過程中,如果使用了推理的方法,說明此人沒有現量智慧,不得不採取次要的方法,採取不如理的方法去獲得信息。而推理類似於猜測揣摩,觀察力判斷力不足,只好揣摩猜測,不能肯定的方式做判斷,得出的結論就不是現量的,不能完全正確的,即使完全正確也是巧合和湊巧。

有現量觀察智慧的人,表達觀點都是非常肯定,智慧不足就會用半肯定句表達,沒有智慧就用疑問句表達,表明信心不足。使用推理方式的人,信心不足,當別人提出疑問和責問的時候,内心就會猶豫和動搖,不夠堅定,這說明他獲取信息的來源沒有把握。

總之,在佛法修証過程中,推理只是一種輔助手段,不得已而爲之,然後再用參究的方式,去証明推理的正確性。因爲推理用意識,真參實究用意根,意根是主宰者,祂得出的結論,當然會擲地有聲,鏗鏘有力,毫無動搖,誰也奈何不了。意識得出的結論,就不是這樣了,祂不作主,必須等作主的人審批才能落槌定音,所以心中會坎坷不安。佛法的修証到最後關鍵之時,還是少用不用意識爲好爲妙爲究竟,此乃大丈夫所爲,非小根小器者堪比。

十九、思考問題一個比較省力的方法

對於一個問題,意識思考起來還沒有頭緒,專心思考還覺得非常累,這時候怎麽辦呢?就讓意識把這個問題打包濃縮起來,然後交給意根,讓意根時時帶著這個問題,思量這個問題,意識該干什麽就干什麽。可以做一些輕微的活動,比如活動身體、整理衣物、收拾衛生等等,盡量不去想其它事情,免得過多牽扯意根的注意力,讓意根分心太多而無法思量主要問題。

在這些輕微的活動中,意根雖然也分心分神,但還是有一部分精力考慮問題。如果活動過多過大,意根分心得多,就無法考慮主要問題了。等到意根對此問題特別感興趣,想要解決的時候,有可能就會在睡覺時繼續思量,也許會有夢境出現,而在夢中拉著獨頭意識一起思考參究,同時還能睡覺,這是最好最省力的了,意識不覺得累。

如果意識不怕累,在白天也要專注思惟這個問題,與意根一起攻克難關,這是最快的方法。意識怕累不參與思考,等到意根考慮出個大概思路,這時候還是需要意識細細思惟,還是要與意根一起解決問題。但是一個總原則就是一定要意根參與,如果意根不參與,就不能解決問題。

二十、如何引導意根思量參究

讓意識把一個問題打包濃縮起來,然後交給意根,這個方法是這樣操作的。意識把問題裡的全部意思化作一個念頭,懸在意根裡,也就是内心深處,不管自己干什麽,心裡都要帶著這個疑問的念頭,深深的帶著,不要捨離。如果心裡沒有那個念頭,沒有疑問了,沒有思量了,意識再把那個問題丟給意根,再提醒祂。同時意識自己也不要有過多和複襍的思想活動,以免分散意根的注意力。禪宗參禪參話頭就是這樣參,方法是一樣的,深細最深細的思惟就是這樣。在世俗法當中很多人都用過,只是不會歸納總結出來爲佛法所用。

只有意根能夠思量和參究,才能証悟。而要想讓意根參與法義的參究,必須有禪定,法義才能深入到意根那裡,沒有禪定意根就使不上力。如果沒有禪定也要強行觀行,那就叫作猜測和情思意解,這樣的結果是什麽,大家都已經知道了。所以禪定與証悟的關係,意根與証悟的關係,大家一定要搞明白弄清楚,才能著手用功參禪。

二十一、用意根深深思量的方法

磐腿靜坐,深呼氣再吸氣,心靜下來、安穩下來以後,開始深深的思考一個問題。一開始肯定是由意識思考,漸漸專注在問題上以後,意識只管看著問題心不動,改由意根深深的思量參究,意根雖然動也動得極慢極慢,最後好像也不動的樣子,問題就懸在空茫茫的大腦中,或者是勝義根,或者叫作黑匣子。

隨著意識的關注和意根的思,沒有語言文字的信息就會閃現出來,意根知意識也懂,但不一定很清晰明了;如果定力足夠不減弱,信息隨後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清晰,心中越來越明了是什麽信息,問題的答案逐漸呈現了出來,心裡就輕松敞亮了。出定以後,需要意識再從頭到尾把大腦裡出現的信息過濾一遍,回憶一遍,檢查一遍,最後再確定,意根也隨之確定,結果就確定下來了。

整個過程都需要很深很專注的禪定,在深思的過程中,有可能定力越來越好,以至於心入到定中,輕松愉悅舒適,只是不一定有意根的思量。出定以後,或者定力減弱以後,再接著思量參究,最終結果也會出現。

二十二、定慧互生的三昧境界

這種境界是由粗淺的禪定引生智慧,由智慧引生深定,由深定引生深智,進入三昧,從而開啓大智慧境界。

上座以後磐腿,深呼吸數次,氣沉丹田,心沉靜下來以後,頭腦放空,觀空空的頭腦裡空空如也。心進一步沉靜下來之後,生起疑情,這個疑情就是自己現在需要解決的疑問,如:色蘊爲什麽是空的,勝義根爲什麽是空的,六塵爲什麽是虛妄的,六識爲什麽是虛幻的等等。每次只能帶出一個簡單的疑問,定慧不足時不可貪多貪深,否則定力退失,智慧也無。

就這樣帶著疑情,先不急於參究,意識不要動,不要思惟,只盯著疑問就可。這樣盯著盯著,定力越來越深,越來越深,到一定時候自然而然就會産生心動,想明了這個問題,這是意根的蓄勢而動。如果有明顯的動就是意識的動,一定要制止,不要意識的淺思惟,於事無益。意根心動,非常隱秘,難於觀察,深而又深,但是能解決實際問題,開啓甚深智慧。

意根動念沒有語言,沒有文字,沒有聲音,靜悄悄神秘秘。慢慢的好像有一點明火想要出現,隱隱而發,大腦屏幕將要出現光明,問題的答案將要呼之欲出,然後模模糊糊、朦朦朧朧的出現一點,再出現一點,以至於越來越多的答案呼之欲出,但還不夠明確,還是朦朦朧朧,但是已經有了光明,有了信心。

再繼續深定細細的隱秘的參究,思路越來越清晰,心裡越來越亮堂,越來越清明,越來越明了,大腦清晰透明,内心喜悅,進入三昧之中。直到最後答案出盡,心裡明確,沒有疑問了,從三昧中出定,交給意識思惟整理整個過程,把内容理順,嚴謹邏輯,意根再確認,此事結束,定慧圓融無礙。

以此三昧力,究盡一切疑難和問難,破除一切無明,成佛有期,何況成菩薩,成阿羅漢。只怕衆生福不具,福越不足,越難生福,越難生定,越難生慧,這是惡性循環,如何突破,個人思惟。

二十三、現量與非量

閉目打坐,一段時間後,攀緣漸少,會出現種種畫面,非意識心想出的,用意識心想看清時,畫面消失。再靜坐又出現種種畫面。

靜坐時,有些畫面是意識想出來的,有些畫面不是意識心想出來的,是從腦子裡直接出來的,也就是從意根那裡出來的,是現量境界,最真實,可用,開智慧。用意識心去觀察時,定力已經減去了淡化了,境界就會消失。意識有干擾作用,干擾的是意根的智慧的生起。

而從意識心那裡想出來的,是情思意解的結果,有時也是胡思亂想出來的,沒有多大用處,多數是非量境界。要証明的東西,要親証的東西,必須是從腦子裡直接出來的,意識後知後覺,然後恍然大悟,真正的悟,就是此種情形。如果沒有定力,就不要妄想有這種根本的悟和最直接的悟。

二十四、問:淩晨時分還未起床,處於一種懵懵懂懂、似睡非睡,似醒未醒的狀態中,意根在深深地思量,意識作用非常微弱,這不算是在做夢,是在定中吧?

答:似醒非醒的狀態,意根可以有深深的思量,祂可以一夜都在參究思量,早上即將醒過來時,意識出現,發現了意根在思量。似醒非醒時,意識弱,意根當然是處於沒有六識干擾的定中。半夜意根思量參究時,沒有六識的干擾,也可以說處於定中。甚至有可能早晨一醒過來,意識就知道了意根所惦記和思量的結果。在晚上入睡前,設定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意根如果很關注,這一夜,意根就會一直思考思量,一直到醒過來。意識滅去,意根照樣工作,卻不覺得累,這樣就能節省許多修行時間,又直接效率又快,不用意識再去熏習意根,少走一個彎路,所以唯識法最究竟。

二十五、意根的格侷

如果能充分有效的利用意根思量,養成了習慣,很多高精尖上的事情就能迎刃而解。我們修行人應該學會習慣用意根,佛法修証上所有一切問題就不是太難的事。一切大成就者,都會使用意根,但即使用也不知道自己在用,是不自覺的用,因爲不會總結歸納,也沒有意根和意識的概念。

經常用意根的人多好,深沉、細密、果斷、決絕、老練、渾厚、單純、純潔、大智若愚、指揮若定、臨境不亂、氣定神閑、高瞻遠矚。而只能用到意識的人,膚淺、浮躁、心浮氣躁。意識心在表面,就氣躁,也是氣浮,沒有定,心和氣都定不住。小女人小男人,凡是小,都是停留在意識那裡,深入不下去,用不到意根,所以眼界和格侷都小。

意識的格侷遠遠小於意根,因爲意識所緣的法少,而且還停留表面,意根所緣的法極多極廣極深,十世古今、從生到死、從内到外,遍計所緣,默容一切法,而且還能作主決策,是意識的主人,見多識廣。所以如果說眼界論格侷,還是在意根,不修到意根,怎麽能有大智慧呢?

二十六、真智慧是意根的智慧

由脫口而出,能觀察到意根的運作,意根的功能作用也就是意根的心所法。意根都有什麽心所法,有什麽心理作用導致脫口而出?

如果有人提出問題以後,張口就回答,不用思考,說明自己對問題很了解很熟悉,以前經常接觸,不用現考慮琢磨思惟。這個自己就是意根,反應快的人,意根對此事情有經驗智慧,無需意識幫助分析。反之,意根不熟悉,或者沒有經歷過,遇到事情,就需要意識幫助思惟分析,意根據此作出自己的決定,這個過程就慢了,不能馬上回答和解決,中間有意識思惟的過程。再得出結論,說明意根是沒有智慧的,從前不知不懂。

所以說禪宗祖師說:“思而得,慮而得”,是鬼家活計。真智慧一定是意根的智慧,不用現學,不用現買現賣。假智慧,是通過意識的現琢磨分析得來的,靠意識打探消息得來,也就稱不上智慧了。所以古時禪師們見學人用意識的思惟和琢磨,用意識法語言境,就會一棒子打過來,就是不讓你用意識,就是讓你離意識而參究思量。

二十七、鬼家活計與心地通達的悟

禪宗祖師曾經說過:“思而得,慮而得”,乃鬼家活計。鬼爲隂,不光明,有暗暗媮窺的意思,不是正大光明的得,這裡的鬼喻爲意識心。意識心喜歡的是推理、猜測、猜分、媮窺、情思意解,而不是心地光明的証,不是從裡到外的開通。

所以禪師說,真正的悟,不是用意識心的那種思就能得到的,也不是用意識那種分析思惟就能得到的,意識的思惟活動得不到真正的悟,不是正大光明的悟。禪師告訴我們參禪不要在意識上用心,而應該再深入下去,割斷情思,割斷猜解,進入禪定中,深深的參究,帶著疑情,踏踏實實的用功辦道,最後才能光明正大的証得,才能入道。這就是通向大道的天梯,摘取寶藏的雲梯。

二十八、意識思惟的細致意根才能受熏

一個人如果知道自己錯了,何去何從,怎樣對待錯誤在於什麽?意識知道錯了以後,還要讓意根知道錯,意根一旦知道錯,那就好辦了。意識要把自己的錯誤原原本本一五一十的說出來傳遞給意根,意根就會起心思量對錯。

意識簡單粗略的知了以後,還要思惟觀行,要了知的細一些,在這個過程中,意根就能起自己的思量,容易受熏。意識要思惟了知的細密一些,証據更確鑿一些,在禪定中才能思惟細密透徹。意根要思量得清楚明白,必須在禪定中,不受干擾。

意識知道要用祂自己來熏染意根,意根這個時候不一定知道意識想要熏祂和正在熏祂。一是在於意根是否有智慧能理解意識的心思和想法,二是在於意識在心裡能否深深的理解法義内容,能否思惟得很清楚,三是在於意根在平時是否很了解意識,二者溝通協調能力是否很好。

意根發現意識想要熏染改變自己時,如果意根的我執習氣很重,意識的想法嚴重違拗意根,意根就不高興,心裡很難受,甚至想躲避和反抗。如果意識的想法不太違拗意根,意根可以接受,意根得到降伏以後,越明理越容易接受熏染和說服教育。

二十九、意根念玆在玆就是最好的參禪

問:有時東西長時間不用,就忘記放哪裡了,刻意去找總找不著,無奈之下只好先放棄尋找,但内心很牽掛,因爲東西很重要,過幾天突然想起來放哪了,東西找到了,這個是否也是意根的功勞呢?

答:是意根的功勞,意識沒有辦法一直惦記著一件事,意根關注的事會時不時惦記,而且通常意識不知道意根在惦記。找東西,解答問題也是這樣,做夢夢到好多年前上學的事和好多年前的老朋友其實都是意根的功勞,意根惦記問題是不受時間限制的。

意根念玆在玆,這就是參禪原理,用功方法。這是天梯,不是天機,是漁,不是魚。如何能讓意根念玆在玆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但一般人的意根都是對世俗的事惦記的多。很多人都喜歡講第八識的功德,其實都是意識的想像和推理,意根天南地北的惦記,就是不惦記思考第八識的事。意根惦記世俗的事,已經很久劫了,一下子就轉過來是不可能的,除非是再來人。

三十、意根與禪定和証悟的關係

意根的思量要比意識的思惟深細和究竟,所以只有意根也同時思量和參究法理,才可能証悟。而要想讓意根參與法義的參究,必須有比較深的禪定,法義才能深入到意根那裡,才能引發意根專心思量考究,如果沒有禪定意根就不能專心,對參究就使不上力。如果沒有禪定也要強行觀行,那就叫作猜測和情思意解,這樣的結果是什麽,大家都已經知道了。所以禪定與証悟的關係,意根與証悟的關係,大家一定要搞明白弄清楚,才能著手用功參禪。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