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意根修證指歸(上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5-07-04 05:16:27 閲讀: 398

第四章  意根在參究中的作用

一、修行的過程

當我們聽別人說一件事,當下就知道了,但是知道了並不會馬上就信,需要去核實、檢驗和驗證,才能相信。只有頭腦簡單、智慧不足的人才不加以驗證馬上就信受,並作出反應。這個驗證信息的過程,就相當於證悟的過程。前邊聽別人說事相當於意識的了別,中間的知道相當於意識的解,後邊的驗證相當於意識與意根的參究,最後邊的信相當於意識與意根的證,和意根的信。再後邊有奉行,相當於意根改變自己以後所採取的行動。

整個參禪修行過程可以用六個字總結歸納:知、解、參、證、信、行。六個字代表六個修行階段,其中意識的信,相當於第一和第二階段,這裡就省略掉了。

不少人都把意識的知和解,當作修行的終極,以為修行到頭了,滿足了,於是就高傲起來。其實這才僅僅是開頭,還沒有到中間階段,只有意識的知解正確如理,才能到達中間參究的階段。可見意識正確的知解也是很重要的,不是很容易的。極大多數人都停留在這個階段,越不過去,無法接續參禪。因為基礎還沒有打好,知見還不如理,沒有建立好。如果只停留在這個階段以為究竟,智慧該有多淺,難怪要起慢心了。

六個階段後邊的信,才是真正的信,叫作證信真信,不是仰信和迷信,意識的信就是一種仰信迷信和崇信,不是正信、真信和證信。沒有修到正信真信證信階段的人,對於所信仰的法,都會有退轉的可能,因為基礎不牢靠,知見沒有完全建立好,沒有經過對法的驗證。根基越淺的人,驗證的時間越長,根基非常好的人,很快就能驗證出來。人的修行真的不能看一生一世,一定要多看前世的基礎,前世修行越好,根性越利,今世修行越快。意根信了就有行,意根證了才能信,意根見到現量才能證。為什麼那麼多人修行還能退轉?因為不是真信,沒有實證。

二、意識證果和意根證果

證果和開悟時,到底是意識明白就行,還是需要意根同時明了一起證果,這個問題也是唯識種智的問題,只有轉識成智以後的地上菩薩才能真正觀察出來,才能真正明了這個問題。因為地前菩薩和凡夫都不能觀察到意根及其運作,觀察不到意根在證果當中所起的微妙深細作用,因此否決意根在證果當中的作用,就是不如理的,是謗法和壞法的行為,果報不輕。

跟著一起宣傳意識證果的,今世後世果報,都不甚樂觀,猶如盲人指路的果報一樣。我們都應該在自己還不懂法的時候,盡量選擇閉口,少發表態度,就少遭災惹禍,不發表言論就不遭災惹禍。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個道理應該人人都懂得。

三、真正的證法是意根證

真正參禪用功時,因為禪定很深,意識幾乎無所用心,只有意根處於伺的狀態想要明了,深深的究著,最後因緣具足時,意根就會突然間找到五蘊上正在運行的如來藏,於是證悟了,同時就把這個消息傳遞給意識,意識於是恍然大悟,與意根幾乎是同時證悟的,意根指揮意識一拍大腿。只要是意根證悟了,當時的身心都要不同於平常的反應,身心輕安,心情愉悅喜悅,輕松自在。只有意識的解,就沒有這些徵兆和反應,因為意識不作主,主導不了身根。沒有禪定,或者禪定淺,意根就派不上用場,因為祂緣的法多,不能單獨參究,不能與意識一起參究。

一般來說,真正的證得任何法,都有禪定,意根都參與參究過程,最後都是意根證,再告訴意識。如果是意識先證,再告訴意根,意根就無法充分的參究思量,是勉強同意意識的觀點見解,悟的程度淺,意根不是完全充分的了解,很容易退轉。意根自己先證的,往往非常堅信,不會退轉。

而意識自己單獨情思意解的,意根沒有參與整個思惟活動,即使意識明白一些理,意根還是稀裡糊塗,疑惑重重,意識心粗時一般發現不了意根的心理狀態。意識自己單獨得出任何結論和答案都不究竟和徹底,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充分,談不到退轉不退轉之說,因為根本沒有前進,何談退步。

禪定越深,意根越能派上用場,禪定越淺意根越無力。退轉與不退轉在於意根,意根牢牢實實的自己參究思量,去找答案,一旦得出結論,祂就非常確信,不會懷疑,誰都是最相信自己的。

所以用力少,證的就淺,疑不能斷盡,將來容易退轉。意根不證,疑惑一點不能消除,就不屬於證,不能斷結縛,因此談不到退轉問題。如果是參究如來藏,也談不到轉依如來藏問題,因為沒有證得,如何能依?不能依,就不能轉。沒有前進,就沒有退步。

只在意識上弄精魂,臨終時吃大虧,再後悔還來得及否?有的人會說,證初果,沒有斷煩惱,身心不會轉變,沒有什麼變化,這是正常的。可是在世間法裡,意根真正知道個什麼事情,也會激動得異乎尋常,身體有很大變化,心裡激動萬分,或者熱淚盈眶,或者身心顫動,或者神情肅然,或者……。

在證果之前修行三十七道品過程中,身心都會一點點的發生變化。沒有變化,那就是沒有修行,修行方向不對,或者是根本不精進,不上心。

四、乘坐公車譬喻意根的知和證

一個人要坐車到甲地去,走到公車站,發現有一路公車和二路公車,他看了看兩個車的站名,意識知道應該坐二路公車,於是決定去坐二路公車,坐上車以後,就會到目的地了。

問:意識所知道的內容,意根知道嗎?決定坐二路公車是意識決定的,還是意根決定的?坐上車,是意識指揮的還是意根指揮的?   

 答:意根利用六識來了別自己想要了別的法,意根與塵相觸生意識,意識了別的法,意根也一直觸作意受想思,意根如果不觸法了,意識就在這個法上消失。所以意識知道的法意根同時也知道,差別在於兩個識知道的是否一致。

意根不能了別細微內容,意識就替祂了別,意根無法分析推理判斷,意識替祂分析推理判斷,意根知道後,自己再思量考量,如果與意識的觀點一致,就同意意識的判斷和決定,如果不一致,再讓意識想一想,然後意根再思量思量。意根的這種恒審思量作用,時時現起,一切法祂都要把關,然後才能放行,做自己最終的抉擇。

問:當意識知道了二路公車才能到達目的地時,意根是否也要證得這個道理?如果意根不能思量證得這個道理,是否能坐車到達目的地?

答:意根要想知道意識了別的內容,必須經過自己親自思量,不是意識說什麼就是什麼。意根的恒審思量就是起這個作用的,所以意根有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不是呆瓜。

當意識知道了二路公車才能到達目的地時,意根不一定知道這個道理;如果意根不能思量證得這個道理,就不能到達目的地。這就涉及到了意根的智慧問題,也涉及到了意識的思惟分析能力問題,還涉及到了有沒有煩惱遮障的問題,這裡還有定力的問題。

意識理解知道的很多法,意根不理解,就會遲遲不做決定,一直不採取行動。比如布施這件事,意識覺得應該做,意根不了解,就不願意去做。那麼同理可證,當意識思惟分析五陰苦空無常無我的時候,意識走馬觀花,不仔細思惟觀行,意根由於分析理解力差,就不明白這個道理,也害怕真的就無我了,不知道無我有什麼好處,就不讓意識再思惟這件事。

所以有的人意識雖然明白一點五陰無我,意根不一定能明白,意識知道的,意根不一定能證得。意根不能證得五陰無我,那麼就不能斷除三縛結,一切身口意行都不能改變,生死問題不能解決。 坐公車都是由意根決定的,難道生死大事就不要意根決定,由意識決定?第一口吃飯,第二口吃菜,都是由意根決定的,意識你參謀參謀就行了,至於吃什麼不吃什麼,吃多少,還是意根主人拿主意。

學佛了生死,不能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沙土裡,就覺得沒事了,要正視問題,解決問題,不能迴避問題,生死大事迴避不了,必須面對它解決它,才能安心。

五、沒有意識時意根的特殊作用

念佛深入到意根,扭轉了意根的思想,睡覺的時候照樣能念佛。參禪引起了意根的疑情,睡著了照樣參禪,睡不踏實。問題沒有解決,意根認為非常重要,睡著以後照樣思量,醒過來眼睛一睜開,意識就會突然明白,問題解決了。

把意識沒有明了的法,交給意根,意根深深的疑著、思量著,意識該幹什麼就幹什麼,不知道什麼時候,意根解決疑情,意識突然間就明白了,恍然大悟。

對於佛法,意根是利用意識去學習佛法理論知識,之後意根依此學來的理論知識,再消化吸收,相當於牛在休息時的反芻。很多人只靠意識到處學習收集大量的知識,然後再輸出出去,從來不懂得讓意根吸收消化,從而變成自己所需的營養,成為自己真正的智慧。祖師們說沒有實證的人講法就是耳入口出法,或者是情思意解法。自身尚且沒有獲益,何況讓他人受益。

六、把疑念懸在意根心中就是參禪

降伏和改變意根,讓意根明理最快的方法,就是意識把理大概明白以後,在定中把這些道理懸在腦海中,不用去思惟,就那麼靜靜的看著放著,然後指不定什麼時候就會覺得有一點點的明白了,或者是突然間就明白了,這是讓意根單獨思量的結果。這個方法非常管用,我經常是這樣用的,而不喜歡意識粗淺的分析研究。心裡、頭腦裡懸掛著的念頭就是一個疑問,只要是不懂的問題,都可以放到意根那裡,讓祂思量,意識或者配合,或者不惹事不干擾,或者照常處理日常瑣事。至於意根什麼時候能給出答案,那要看意根本身的智慧,也在於禪定如何,在於意識配合得如何。

心裡懸掛念頭的方法,就是過去禪宗祖師們常用的參禪方法,對於如今世間沒有禪定的人來說,比較難修。一開始往往不得其門而入,覺得沒有下手處,需要自己不斷的揣摩,不斷的實驗,一旦掌握了方法,入了門就好辦了,以後遇見疑難問題就用這樣的方法,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有好多道理看著好像懂卻不是真懂,其實就是意根不懂,意識是多多少少明白一些的。靜下來,給意根時間精力,讓祂考量,出來的結果就會相當滿意,沒有疑慮。這需要意識有個思考的大方向,稍微明白了一點道理。定慧都好的人,意識不明白也行,就把問題懸在內心深處,不久就能明白。

沒有禪定幾乎都是意識思惟了,意根使不上力,思惟一般都是比較浮淺不深入。現代人因為普遍缺少禪定,會參禪的人很少很少。可是有些人從來沒有參過禪,也悟了,有些人從來沒有修過三十七道品七覺分四念處,也斷我見證果了。這樣投機取巧的走後門,損失最大的是自己,將來最苦惱的還是自己,這是得不償失的。

七、法義太熟反而障礙悟道

學法是為了證法,要想證法,就不能讓意識對於佛法爛熟於心。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意識爛熟於心,就會覺得自己已經懂得了,不屑於也不感興趣再仔細思惟參究,這樣就會流於口頭禪,是懂非懂的,很障道。意識對於不太懂的法,才會感興趣去深究,意根因此就會參與其中,從而才有證法的可能性。

因為很多人都修不出禪定,不能深細思惟觀行,就不得不反反復復不斷的讀誦法義,以至於法義都能爛熟於心,倒背如流,而無法深刻的領悟其中的內涵,更無法證得,不能藉此消除深重的業障,很是可惜。

經常鑽進故紙堆的人,智慧遠遠不如看書不多而喜歡深思的人,後者說出來的話都是自己悟出來的語言,從來不拾他人唾沫,前者一說話,都是他人的聲音,重復他人之語。

八、想不到阿賴耶識是什麼意思

想不到阿賴耶識,就是用意識琢磨研究分析理解。阿賴耶識不是理解出來的,不是想像出來的,也不是研究出來的,必須在禪定中實證,破除意識意根兩個識的無明,意根的無明不破,身口意行永遠是無明的,並且繼續把無明帶到後世,生生世世還是無明。

不少人在文字裡翻來覆去的琢磨阿賴耶識,拆解文字,禪宗祖師稱作鑽故紙堆,兩隻眼睛幾乎要把文字看化了,把紙看穿了。有些人把學習資料整理出一大堆,天天讀,有的人都能倒背如流,文字都非常熟悉,張口就來,可是都沒有真正消化吸收那些法義,為什麼?沒有禪定,證不得,真正的義理不懂,學些皮毛,就像背書一樣。

這樣用功是在用哪個識?都是在用意識分析推理研究,沒有禪定,不能深入到意根,調動不了意根,就不能把法變成自己的,永遠是學語。沒有禪定,思維稍微深入一點就停止,深入不下去,只好浮在表面,知些淺顯的知識。所以每個人應該反觀自己的修行方式方法,不對的趕快糾正過來,盡快讓自己走上修行正軌,獲得大智慧。

九、意識重復不等於意根的思量

問:要不斷重復行為,讓行為成為習慣,無意識的習慣才是意根的“知”。對嗎?

答:重復,再重復,沒有禪定,重復多少遍,意根如果不對重復的內容進行有效的思考思量,還是不知其所以然,不能證,不能真知。有定的時候不用重復,法義直達意根,讓意根自己去思量,有朝一日,就會思量明白,那就是證。

十、意根的思量就是參究

五陰十八界十二入,都是各種因緣聚合而有,因緣散即消失,因此虛妄不實無我。此理要如何契會?意識想一想就能明白個大概,可是自己心裡清楚這不是真正的懂,知其然還不知其所以然,還需要繼續深深的確切的明了。這就需要在禪定中,把此理懸在腦海中,讓意根思量。意根的思量不粘境,有一定的高度,叫作高著眼看,也叫作深細參究。

十一、意根思考問題就會半夜明白

問:晚上打坐思惟法義,直到下座也只是似懂非懂,心裡一直懸著不懂的問題就睡著了,睡到半夜突然明白了,明白的當時心裡特別清明,興奮的就睡不著了。半夜明白的,是誰明白?

答:如果思惟問題比較深,一直懸在心裡,就是意根也參與思量了,如果沒有得出結論,沒有思惟明白,意識就會疲乏、轉移注意力或者是滅去了,而意根還會繼續思量,不知道什麼時候意根就把這個問題思量清楚了。

很多問題,晚上考慮的比白天要清楚,為什麼?因為受到的干擾小,意根相對專注,較多的參與了思量。攀緣,是意識攀緣還是意根攀緣?是意根攀緣,但是因為沒有六識的配合,意根的攀緣就減少了。所以六識安靜下來以後,意根就能集中精力單獨思量一個問題。晚上沒有六識,意根攀緣少了,六識不把分別出來的信息干擾意根,意根就開始反芻了,專心思量意識所思考不明白的法義,就有可能半夜裡突然間明白了法義。

十二、意根證的過程

在未到地定或初禪定中,意識把某一法義如理思惟的過程和結果傳遞給意根,意根經過仔細思量,證明和確認了意識的認知,或者是意根意識並沒有得出一個如理如實的結論,沒有結果,意根在意識提供的線索的基礎上,自己單獨思量參究,最後得出一個符合事實的結論,這就是證。意根的證離不開禪定,離開禪定意根就會散亂和攀緣,無法專心思量和考究,就無法實證。但是意識思惟和理解可以有禪定可以無禪定,對禪定的要求並不高,因為意識的慧力大於意根。

在前期意識的思惟觀行過程中,一定要現量觀察,越現量對意根的啓發越大。意根在很多時候即使是意識現量觀察的法也難認知,何況不是現量觀察,意識的非量想像和推理推測,無法讓意根認知和認同。意識的比量和非量思惟,對意根的作用小,意根不容易認可相信。意根要依靠意識的現量觀察,然後起自己的思量性,思量明白了就會認同證得了;思量不明白,還是意識自己單獨知。

比如意識明明知道色身一年一年變化得很快,人從幼年轉眼間就長大,再轉眼間就長成青壯年,尤其是到了中年和晚年,由於心境的關係,更覺得日子過得太快了,很怕自己過早離世,很是惜命。為什麼惜命怕時間過得快?都是因為知道色身早晚會滅去的,不是永遠不老不病不死的,知道是無常的,有些時候也覺得是苦。可是意識知道這些有什麼用,意根從來不理會不思量,所以每生每世該怎樣還是怎樣,生死輪迴就必不可免。很多事情意識知道的都沒有用,意根不知道,該怎樣做還是怎樣做,絲毫改變不了什麼。

因此意根的證非常關鍵和重要,祂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作主識,生死輪迴由祂說了算,斷除煩惱和無明由祂說了算,解脫由祂說了算,成佛也由祂說了算。在修行上沒有比意根更重要的了,第八識雖然比意根更重要,但是修行不用修第八識,沒有意根,第八識就無所作為,只有第八識沒有什麼用,成就一切法全靠意根的推動力量。所以意識思考過的法,一定要熏染到意根,讓意根來思量權衡取捨,讓意根也證法,意識所作才有功德,才有結果,才有果報。

十三、恒審思量性說明意根在參禪中的重要作用

意根恒審思量的審字,揭露出了意根的心理活動,也把意根所起的作用揭露出來了,這說明意根不是廢物和擺設,有祂非常重要的決定性作用,是一個活活波波的識心。意根接觸任何一個法都要審一審,六識了別出來的法,意根都要審一審,如果審過了,就要做決定,就要處理了。那麼意根在參禪中起什麼作用?在斷我見時起什麼作用?在明心見性時起什麼作用?在證得一切法時起什麼作用?都是起決定作用的。

一切法都要意根把關,意根沒有審查合格,就不能做處理。意根審查時,就有自己的識心活動,自己要有考量,並不完全聽從六識,不是六識了別什麼就馬上認可什麼。所以六識的一切所見,必須讓意根清清楚楚的明了,意根不明了,審查就不合格,過不了關,意根就不能決定下來。斷我見以及明心見性都要經過意根審查審核,意根不同意,就不能斷我見,不能明心見性。意識單方面的斷我見和明心,那是意識自己理解認為的,主人長官不同意就不算數。意識不經過意根長官同意,擅自做主說斷我見和明心,這是不算數的,沒有此理。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