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意根修證指歸(上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5-07-04 05:16:44 閲讀: 0

第四章 意根在參究中的作用(2)

十四、如何用功參禪

當意識把理論知見部分都差不多通透了,定力也差不多夠用的時候,就開始參禪參究觀行了。不管是靜坐,還是行走坐臥,心裡都要帶有疑情,時刻都能觀行思惟參究。在參究過程中,意識先把法義的路數思惟清楚,大致的方向弄明白,思惟的內容要弄清楚,需要的基本數據要掌握清楚,然後把法義凝成一個點,交給意根,心裡沒有了語言文字,好像空了。

其實在這個時候意根並沒有空,意根就會在心裡懸掛著法義,祂會時時刻刻的思量考究,心裡疑情不斷,非常精進。這需要定力相當好,定力若不好的話,意識的思惟就出現了,意根就沒法深入法義當中,無法深深的思量,更不能連續不斷的精進用功。

在參禪之前先把心靜下來,定力要修足夠用,若心一天靜不下來,就不要參禪和觀行,一個月靜不下來,更不能參禪參法。當你帶著足夠的定力參究的時候,越參究定越深,定越深參究的思路越清晰。定非常深的時候,意根也沒有多少參究的法義了,就會入到甚深禪定當中了,出定以後再接著參究,功夫也很得力。偶爾入定也挺好,先入定再出定,行住坐臥都有定力,就可以很精進的參究觀行了。參禪的步驟要一步一步走,一點一點的琢磨,就會累積足夠的經驗,後世也能很快用上手,他人也能借力吸收這個經驗。

所有的修定和攝心的方法手段,無非是讓意根證得佛法。當然意識肯定要先有一定的智慧,要充分的領悟佛法,再讓意根去證得。如果沒有定,就把意識的領悟當作證得的智慧,那就誤會大了。

沒有定水滋潤的智慧叫乾慧,乾慧的意思就是意識明白,意根不證不懂,不起實際作用。如果在修行實踐過程當中出現了問題,遇到了瓶頸,就要回頭來尋找理論,重新把原理修正,找到方向再去實踐。學法一定要實證,只有實證了,生命體身心靈就會轉變,思想觀念轉變。意根明理思想觀念一定會轉變,世界就會隨之轉變,一切的行為和處世的方法態度也就隨著轉變,這也是修行的目的所在。不可自以為自己已經懂理了,不用再修什麼,如果不在意識明理的基礎上實際修行,在事上還是原來那樣,還是跟著貪瞋癡煩惱轉,結果還是入生死輪迴中,不得解脫。

十五、什麼才是真正的參證功夫

把需要參究實證的法在禪定中觀行,定越深越好,忘記周圍一切,內心只有無語言文字聲音的法義,只有深深的疑,深深的思,似參非參,是思非思,不斷不離,是有若無,杳杳冥冥,拿又拿不起,扔又扔不掉。做得這番工夫,實證是早晚的事。切忌將沒有禪定的思惟稱作觀行,把意識淺思的結果當作證。

十六、真修行猶如反芻

老牛白天站著走著吃草,晚上靜下來臥著反芻,以消化吸收營養,維持色身所需。晚上的反芻才是最重要的,才能滿足色身所需能量,白天吃草只是提供草料的一種方便活動,供夜晚加工。同理,意識在五陰的活動中大量汲取各種知識,意根在靜下來的時候,細細思量,以消化吸收。結果禪定和智慧都增長,道業增進。真正用功,應該如此用功,不可滿足於意識汲取的那些粗燥的理論知識,而不得營養其心。知識不等於證量,實修是正道,實證才有證量。

十七、意識的熏習和意根的思量

問:有下面兩段話是不是有些矛盾?一是:“如何讓意根自己得出結果和答案?意識少分析思惟,多讓意根自己思量考量,這樣是最有效的。意識一旦知道答案,就不想再參了,意根也就沒有什麼機會參究。”二是:“要意識多分析思惟去熏染意根。”

答:兩段話並不矛盾,最初打基礎階段,意識一定要多熏習佛法理論知識,把法義吃透搞明白以後,著重讓意根也明了法義。但要證得法義,意識就要離語言文字相,把這些法義凝成一個點時時懸掛在意根心裡面,這時意根的思量作用就要多於意識,意識就要少思惟分析,或者乾脆不用意識思惟分析,全部是意根的思量參究。

意識熏習法義好比調查員收集市場信息,情報一定要詳細,收集完材料後就交給老板意根審查,這時就沒有下屬多少事了,而老板看不明白的再適當解釋一下,補充一下。法義凝成一個點懸在心裡,就是意根老板要審查資料了,這時員工不要多打擾老板,等老板審核之後,得出自己的結論,就拍板認定了。這就是證得。

譬如世間的法律要判人有罪需要有完全充足的證據,所以意根(司法官)起疑情,需要意識(檢察官)搜查證據,搜到意根篤定才算,才能量刑定罪。

十八、推理不等於現量

佛對一切法都是現量的知和覺,是什麼不是什麼,當下就知覺,根本不用去推理。不能現量知的時候才去推理,這表明意根和意識的智慧力不足,必須依靠推理才能獲得準確信息。而佛是福德和智慧兩方面都圓滿具足的無上智,沒有不現量知的法。

因地的菩薩們以及所有眾生,智慧都不圓滿,對於一切法還有不能現量而知而證的法,因此有時就會不得不使用推理這種方式,使用的越多,越說明智慧有缺陷。智慧足夠的人,當下便知,沒有障礙。因此說在參究和求證過程中,如果使用了推理的方法,說明此人沒有現量智慧,不得不採取次要的方法,採取不如理的方法去獲得信息。而推理類似於猜測揣摩,觀察力判斷力不足,只好揣摩猜測,不能肯定的方式做判斷,得出的結論就不是現量的,不能完全正確的,即使完全正確也是巧合和湊巧。

有現量觀察智慧的人,表達觀點都是非常肯定,智慧不足就會用半肯定句表達,沒有智慧就用疑問句表達,表明信心不足。使用推理方式的人,信心不足,當別人提出疑問和責問的時候,內心就會猶豫和動搖,不夠堅定,這說明他獲取信息的來源沒有把握。

總之,在佛法修證過程中,推理只是一種輔助手段,不得已而為之,然後再用參究的方式,去證明推理的正確性。因為推理用意識,真參實究用意根,意根是主宰者,祂得出的結論,當然會擲地有聲,鏗鏘有力,毫無動搖,誰也奈何不了。意識得出的結論,就不是這樣了,祂不作主,必須等作主的人審批才能落槌定音,所以心中會坎坷不安。佛法的修證到最後關鍵之時,還是少用不用意識為好為妙為究竟,此乃大丈夫所為,非小根小器者堪比。

十九、思考問題一個比較省力的方法

對於一個問題,意識思考起來還沒有頭緒,專心思考還覺得非常累,這時候怎麼辦呢?就讓意識把這個問題打包濃縮起來,然後交給意根,讓意根時時帶著這個問題,思量這個問題,意識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可以做一些輕微的活動,比如活動身體、整理衣物、收拾衛生等等,盡量不去想其它事情,免得過多牽扯意根的注意力,讓意根分心太多而無法思量主要問題。

在這些輕微的活動中,意根雖然也分心分神,但還是有一部分精力考慮問題。如果活動過多過大,意根分心得多,就無法考慮主要問題了。等到意根對此問題特別感興趣,想要解決的時候,有可能就會在睡覺時繼續思量,也許會有夢境出現,而在夢中拉著獨頭意識一起思考參究,同時還能睡覺,這是最好最省力的了,意識不覺得累。

如果意識不怕累,在白天也要專注思惟這個問題,與意根一起攻克難關,這是最快的方法。意識怕累不參與思考,等到意根考慮出個大概思路,這時候還是需要意識細細思惟,還是要與意根一起解決問題。但是一個總原則就是一定要意根參與,如果意根不參與,就不能解決問題。

二十、如何引導意根思量參究

讓意識把一個問題打包濃縮起來,然後交給意根,這個方法是這樣操作的。意識把問題裡的全部意思化作一個念頭,懸在意根裡,也就是內心深處,不管自己幹什麼,心裡都要帶著這個疑問的念頭,深深的帶著,不要捨離。如果心裡沒有那個念頭,沒有疑問了,沒有思量了,意識再把那個問題丟給意根,再提醒祂。同時意識自己也不要有過多和複雜的思想活動,以免分散意根的注意力。禪宗參禪參話頭就是這樣參,方法是一樣的,深細最深細的思惟就是這樣。在世俗法當中很多人都用過,只是不會歸納總結出來為佛法所用。

只有意根能夠思量和參究,才能證悟。而要想讓意根參與法義的參究,必須有禪定,法義才能深入到意根那裡,沒有禪定意根就使不上力。如果沒有禪定也要強行觀行,那就叫作猜測和情思意解,這樣的結果是什麼,大家都已經知道了。所以禪定與證悟的關係,意根與證悟的關係,大家一定要搞明白弄清楚,才能著手用功參禪。

二十一、用意根深深思量的方法

盤腿靜坐,深呼氣再吸氣,心靜下來、安穩下來以後,開始深深的思考一個問題。一開始肯定是由意識思考,漸漸專注在問題上以後,意識只管看著問題心不動,改由意根深深的思量參究,意根雖然動也動得極慢極慢,最後好像也不動的樣子,問題就懸在空茫茫的大腦中,或者是勝義根,或者叫作黑匣子。

隨著意識的關注和意根的思,沒有語言文字的信息就會閃現出來,意根知意識也懂,但不一定很清晰明了;如果定力足夠不減弱,信息隨後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清晰,心中越來越明了是什麼信息,問題的答案逐漸呈現了出來,心裡就輕松敞亮了。出定以後,需要意識再從頭到尾把大腦裡出現的信息過濾一遍,回憶一遍,檢查一遍,最後再確定,意根也隨之確定,結果就確定下來了。

整個過程都需要很深很專注的禪定,在深思的過程中,有可能定力越來越好,以至於心入到定中,輕松愉悅舒適,只是不一定有意根的思量。出定以後,或者定力減弱以後,再接著思量參究,最終結果也會出現。

二十二、定慧互生的三昧境界

這種境界是由粗淺的禪定引生智慧,由智慧引生深定,由深定引生深智,進入三昧,從而開啓大智慧境界。

上座以後盤腿,深呼吸數次,氣沉丹田,心沉靜下來以後,頭腦放空,觀空空的頭腦裡空空如也。心進一步沉靜下來之後,生起疑情,這個疑情就是自己現在需要解決的疑問,如:色蘊為什麼是空的,勝義根為什麼是空的,六塵為什麼是虛妄的,六識為什麼是虛幻的等等。每次只能帶出一個簡單的疑問,定慧不足時不可貪多貪深,否則定力退失,智慧也無。

就這樣帶著疑情,先不急於參究,意識不要動,不要思惟,只盯著疑問就可。這樣盯著盯著,定力越來越深,越來越深,到一定時候自然而然就會產生心動,想明了這個問題,這是意根的蓄勢而動。如果有明顯的動就是意識的動,一定要制止,不要意識的淺思惟,於事無益。意根心動,非常隱秘,難於觀察,深而又深,但是能解決實際問題,開啓甚深智慧。

意根動念沒有語言,沒有文字,沒有聲音,靜悄悄神秘秘。慢慢的好像有一點明火想要出現,隱隱而發,大腦屏幕將要出現光明,問題的答案將要呼之欲出,然後模模糊糊、朦朦朧朧的出現一點,再出現一點,以至於越來越多的答案呼之欲出,但還不夠明確,還是朦朦朧朧,但是已經有了光明,有了信心。

再繼續深定細細的隱秘的參究,思路越來越清晰,心裡越來越亮堂,越來越清明,越來越明了,大腦清晰透明,內心喜悅,進入三昧之中。直到最後答案出盡,心裡明確,沒有疑問了,從三昧中出定,交給意識思惟整理整個過程,把內容理順,嚴謹邏輯,意根再確認,此事結束,定慧圓融無礙。

以此三昧力,究盡一切疑難和問難,破除一切無明,成佛有期,何況成菩薩,成阿羅漢。只怕眾生福不具,福越不足,越難生福,越難生定,越難生慧,這是惡性循環,如何突破,個人思惟。

二十三、現量與非量

閉目打坐,一段時間後,攀緣漸少,會出現種種畫面,非意識心想出的,用意識心想看清時,畫面消失。再靜坐又出現種種畫面。

靜坐時,有些畫面是意識想出來的,有些畫面不是意識心想出來的,是從腦子裡直接出來的,也就是從意根那裡出來的,是現量境界,最真實,可用,開智慧。用意識心去觀察時,定力已經減去了淡化了,境界就會消失。意識有干擾作用,干擾的是意根的智慧的生起。

而從意識心那裡想出來的,是情思意解的結果,有時也是胡思亂想出來的,沒有多大用處,多數是非量境界。要證明的東西,要親證的東西,必須是從腦子裡直接出來的,意識後知後覺,然後恍然大悟,真正的悟,就是此種情形。如果沒有定力,就不要妄想有這種根本的悟和最直接的悟。

二十四、問:淩晨時分還未起床,處於一種懵懵懂懂、似睡非睡,似醒未醒的狀態中,意根在深深地思量,意識作用非常微弱,這不算是在做夢,是在定中吧?

答:似醒非醒的狀態,意根可以有深深的思量,祂可以一夜都在參究思量,早上即將醒過來時,意識出現,發現了意根在思量。似醒非醒時,意識弱,意根當然是處於沒有六識干擾的定中。半夜意根思量參究時,沒有六識的干擾,也可以說處於定中。甚至有可能早晨一醒過來,意識就知道了意根所惦記和思量的結果。在晚上入睡前,設定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意根如果很關注,這一夜,意根就會一直思考思量,一直到醒過來。意識滅去,意根照樣工作,卻不覺得累,這樣就能節省許多修行時間,又直接效率又快,不用意識再去熏習意根,少走一個彎路,所以唯識法最究竟。

二十五、意根的格局

如果能充分有效的利用意根思量,養成了習慣,很多高精尖上的事情就能迎刃而解。我們修行人應該學會習慣用意根,佛法修證上所有一切問題就不是太難的事。一切大成就者,都會使用意根,但即使用也不知道自己在用,是不自覺的用,因為不會總結歸納,也沒有意根和意識的概念。

經常用意根的人多好,深沉、細密、果斷、決絕、老練、渾厚、單純、純潔、大智若愚、指揮若定、臨境不亂、氣定神閑、高瞻遠矚。而只能用到意識的人,膚淺、浮躁、心浮氣躁。意識心在表面,就氣躁,也是氣浮,沒有定,心和氣都定不住。小女人小男人,凡是小,都是停留在意識那裡,深入不下去,用不到意根,所以眼界和格局都小。

意識的格局遠遠小於意根,因為意識所緣的法少,而且還停留表面,意根所緣的法極多極廣極深,十世古今、從生到死、從內到外,遍計所緣,默容一切法,而且還能作主決策,是意識的主人,見多識廣。所以如果說眼界論格局,還是在意根,不修到意根,怎麼能有大智慧呢?

二十六、真智慧是意根的智慧

由脫口而出,能觀察到意根的運作,意根的功能作用也就是意根的心所法。意根都有什麼心所法,有什麼心理作用導致脫口而出?

如果有人提出問題以後,張口就回答,不用思考,說明自己對問題很了解很熟悉,以前經常接觸,不用現考慮琢磨思惟。這個自己就是意根,反應快的人,意根對此事情有經驗智慧,無需意識幫助分析。反之,意根不熟悉,或者沒有經歷過,遇到事情,就需要意識幫助思惟分析,意根據此作出自己的決定,這個過程就慢了,不能馬上回答和解決,中間有意識思惟的過程。再得出結論,說明意根是沒有智慧的,從前不知不懂。

所以說禪宗祖師說:“思而得,慮而得”,是鬼家活計。真智慧一定是意根的智慧,不用現學,不用現買現賣。假智慧,是通過意識的現琢磨分析得來的,靠意識打探消息得來,也就稱不上智慧了。所以古時禪師們見學人用意識的思惟和琢磨,用意識法語言境,就會一棒子打過來,就是不讓你用意識,就是讓你離意識而參究思量。

二十七、鬼家活計與心地通達的悟

禪宗祖師曾經說過:“思而得,慮而得”,乃鬼家活計。鬼為陰,不光明,有暗暗偷窺的意思,不是正大光明的得,這裡的鬼喻為意識心。意識心喜歡的是推理、猜測、猜分、偷窺、情思意解,而不是心地光明的證,不是從裡到外的開通。

所以禪師說,真正的悟,不是用意識心的那種思就能得到的,也不是用意識那種分析思惟就能得到的,意識的思惟活動得不到真正的悟,不是正大光明的悟。禪師告訴我們參禪不要在意識上用心,而應該再深入下去,割斷情思,割斷猜解,進入禪定中,深深的參究,帶著疑情,踏踏實實的用功辦道,最後才能光明正大的證得,才能入道。這就是通向大道的天梯,摘取寶藏的雲梯。

二十八、意識思惟的細致意根才能受熏

一個人如果知道自己錯了,何去何從,怎樣對待錯誤在於什麼?意識知道錯了以後,還要讓意根知道錯,意根一旦知道錯,那就好辦了。意識要把自己的錯誤原原本本一五一十的說出來傳遞給意根,意根就會起心思量對錯。

意識簡單粗略的知了以後,還要思惟觀行,要了知的細一些,在這個過程中,意根就能起自己的思量,容易受熏。意識要思惟了知的細密一些,證據更確鑿一些,在禪定中才能思惟細密透徹。意根要思量得清楚明白,必須在禪定中,不受干擾。

意識知道要用祂自己來熏染意根,意根這個時候不一定知道意識想要熏祂和正在熏祂。一是在於意根是否有智慧能理解意識的心思和想法,二是在於意識在心裡能否深深的理解法義內容,能否思惟得很清楚,三是在於意根在平時是否很了解意識,二者溝通協調能力是否很好。

意根發現意識想要熏染改變自己時,如果意根的我執習氣很重,意識的想法嚴重違拗意根,意根就不高興,心裡很難受,甚至想躲避和反抗。如果意識的想法不太違拗意根,意根可以接受,意根得到降伏以後,越明理越容易接受熏染和說服教育。

二十九、意根念玆在玆就是最好的參禪

問:有時東西長時間不用,就忘記放哪裡了,刻意去找總找不著,無奈之下只好先放棄尋找,但內心很牽掛,因為東西很重要,過幾天突然想起來放哪了,東西找到了,這個是否也是意根的功勞呢?

答:是意根的功勞,意識沒有辦法一直惦記著一件事,意根關注的事會時不時惦記,而且通常意識不知道意根在惦記。找東西,解答問題也是這樣,做夢夢到好多年前上學的事和好多年前的老朋友其實都是意根的功勞,意根惦記問題是不受時間限制的。

意根念玆在玆,這就是參禪原理,用功方法。這是天梯,不是天機,是漁,不是魚。如何能讓意根念玆在玆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但一般人的意根都是對世俗的事惦記的多。很多人都喜歡講第八識的功德,其實都是意識的想像和推理,意根天南地北的惦記,就是不惦記思考第八識的事。意根惦記世俗的事,已經很久劫了,一下子就轉過來是不可能的,除非是再來人。

三十、意根與禪定和證悟的關係

意根的思量要比意識的思惟深細和究竟,所以只有意根也同時思量和參究法理,才可能證悟。而要想讓意根參與法義的參究,必須有比較深的禪定,法義才能深入到意根那裡,才能引發意根專心思量考究,如果沒有禪定意根就不能專心,對參究就使不上力。如果沒有禪定也要強行觀行,那就叫作猜測和情思意解,這樣的結果是什麼,大家都已經知道了。所以禪定與證悟的關係,意根與證悟的關係,大家一定要搞明白弄清楚,才能著手用功參禪。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