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一部)(第二版)
第三節 五蘊的綜合觀行方法(1)
一、斷我見的重要性
斷我見,包括斷色身我見和斷識心的我見。斷色身我見,就要觀行色身從小到大的生滅變化,從而確認色身是生滅變異的、無常的、苦的、空的,心中要確立一個觀念:苦的不是我,我是不苦的。這是永恒的真理,心中確立好這個觀念,就可以觀行色身的無常苦。色身是因緣所生,有因有緣色身生,有因有緣色身滅,生滅變異無常苦,即非是我,這樣就能斷除色身的我見。
斷識心我見,要思惟識心的生滅無常性,識種刹那生滅而形成了識,就像水滴形成的水流,水滴循環流注,形成了連續不斷的水流,如果心裡認為有真實的水流存在,這是一種錯覺,是被水流的假相所矇騙了。識種子一個一個快速地流注出來,形成了識,實際上認為有連續不斷的識心分別也是一種錯覺,深思此理,就能斷識心為我的邪見。識種的流出是有因緣的,因緣和合識就出生,因緣散滅,識種不再出生,識心就滅,在三昧中深深地認可此理,就能斷除識心為我的邪見。
如果能把小乘的四阿含修好,先斷我見之後再明心,我見就容易徹底斷除,煩惱性障能很快降伏。如果直接參禪而明心,在沒有無我的修行基礎和定力不足的情況下,解悟的成分多,我見不易斷徹底,也許根本不能斷我見,那麼這個所謂的我總要出來興風作浪,造作惡行,阻礙自己的道業。我性重的人就是這樣到處惹是生非,,因此降伏我性對於修行對自他利益都是極重要的,一旦降伏了自我,生生世世都受益無盡,心不生苦惱。
二、觀行有能有所的五蘊的不實性
觀行五蘊的無我,可以把五蘊分成兩部分來觀行:一部分是色身,一部分是識心,識心加之於色身形成了五蘊。把身心靜下來以後,進入禪定中深深地觀行和感知,領受色身的無常性、生滅性,要思惟色身的生、色身的住、色身的異、色身的滅。確實了知色身的無常和空幻,再來感受色身的苦,出現定慧等持的三昧以後,就能證得色身的無我性。再觀行前世的色身,後世的色身,無論是哪個種類的色身都是生滅、變異、苦、空、無常、無我的。然後再來觀行識心的生滅變異性,不管是哪個識,凡是能覺知一切法的功能作用的識心,都是生滅的、空的、苦的、不真實的。
還可以把五蘊分成能所兩個部分來觀行,這樣稍微簡單一些,能就是六識的能見性,所就是六識所見的六塵。在眼見色的時候,分離出一個能見色的眼識和一個所見的色塵,要深細觀行二者的生滅變異性。在耳聽聲時也分成兩部分,一個是所聽到的聲音,一個是能聽的耳識,這樣來分別觀察二者的生滅變異性;在鼻嗅香時,分別觀察思惟所嗅的香塵和能嗅香塵的識心,這二者的生滅變異無常性。在舌嘗味時,身覺觸時,意識思法時,都分成能所兩部分來觀察思惟。
思惟觀行之後,如果內心深處真的通透了,內心應該有個震動,對自我的知見看法就有個顛覆,在一切時中無論六根觸什麼,六識分別什麼,整個的五蘊從心到色身都感覺像個空殼子似的,能真切感受到自己是空的、無常的,不實在無我的。觀行成就時,內心的覺受應該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內心裡有空空的覺受,行住坐臥一切時中都能深切感知到自我身心的虛幻不實。
這樣的斷我見就是真真正正的斷我見,徹徹底底的斷我見,不是口頭上的斷我見,也不是僅僅在理論上的斷我見。後續的修行,無論是大小乘,都能穩步快速地進步,煩惱就能如日消雪,身心輕安,今生後世都能大受其益。所以奉勸大家,此法無論如何難行也必須要行,定要斷除我之生死見。
三、五陰的和合相不是真實的相
五陰十八界我是由七個識與色身和合形成的,由五受陰組合而成,由六根六塵六識組合起來,和合起來的就是一種虛妄的假法,不是真實的。單有一個受陰不是我,和合起來的更不是我;單有一個界不是我,和合起來的更不是我。真實的我不是和合而來的,而是本來就存在,有獨立自主性,不由外緣所決定的。
現見眾生五陰不能獨立存在,是由各種因緣聚合而形成,五個受陰是組合起來的,十八個界是組合起來的,都沒有獨立自主性,沒有實在性,所以即非有我性,即是空,即是一個假名詞。等到因緣滅時,組合在一起的各個部分就會散去,假體就消失。就像一個群體由很多人組成,單獨一人不名群體,組合起來的也不是真實群體,它沒有自主性。因緣消失時,一群人各奔東西,群體就不存在,即使存在也是一個假名詞,因此群體非群體。
就像一個家庭,由父母兒女組成,單獨一個人不是家庭,組合起來也不是真實家庭,在現象上雖然好像是有,實質上卻是無,實質的東西是真實永遠不變異的,不由外緣所決定的。家庭這個假相是由很多因緣因素形成,當這個因緣消失,因素消亡,家庭這個假相也就滅去,因此家庭非家庭。就像一個房屋,由甎瓦木材水泥和合而成,抽去一種材料,房屋即倒塌,房屋這個假相就不存在了,因此房屋非房屋。就像桌椅板凳,由木材和釘子等材料和合組成,抽去一種材料,桌椅板凳的相就不具足或者散壞掉,應叫作木頭和釘子,桌椅板凳的假相即消失,因此桌椅板凳非桌椅板凳。五陰我非我,意根我非我,意識我非我。
世間一切相都是諸多元素和合而有,而各個元素都沒有自性,和合起來的更沒有自性,因緣散去,一切皆滅,因此世間非世間。因緣所形成的法就是不久住法,不永存法,因此我們不應貪執不捨,貪也沒用,執也沒用,任人如何不捨,最終仍然離去散去。不如不執,早捨貪心,斷捨煩惱,解脫繫縛,回歸本性,自由自在。
四、六識的分別為什麼是錯覺?
法,包括了色法和心法,五蘊都是法,六根、六塵、六識都是法。觀法無我,就是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和合在一起所生成的一切法當中,都沒有我,都不是我。六個識刹那生滅,都是第八識所出生的,都是虛妄的、變異的、無常的、苦的、空的,都不是我。七個識刹那刹那生滅變化不停,一彈指頃就有八萬一千個種子生了滅,滅了又生,極其快速,我們感覺不到識種子生滅的現象,只感覺識心好像是連續不斷的,識心的分別一直是在進行的,其實識心不是連續的,而是斷續的,只是生滅的極其快速罷了。
因為太快速了,我們的覺知心無法分辨出刹那的斷續現象,因此就有一種錯覺,覺得自己的心是連續不斷地在運行著。就像一根火把,當我們非常快速地轉動它的時候,好像看見了一個火圈,感覺火圈還很真實,其實並沒有火圈,火圈非火圈,只是一根火把而已。我們的眼識無始劫以來一直在被假相所矇蔽著,看不清真實的現象,就會出現幻覺,把假相當作真實相。就像電影電視裡的人物活動一樣,裡面的一切動景都是一個格一個格的膠片連起來的,因為播放速度太快了,就覺得是連續的,又因為感覺是連續性的,就以為是真實的。
如果把所有的所謂連續性的事物都分割成一點一點,就不再以為這些事物是真實的,內心就會感覺虛幻了。修定就是起這樣的作用,能把心穩定下來,澄清下來,慢慢就能認識真理,看清一切法的真相。
眾生的六識都有錯覺,不知道六識所能分別的一切法都是斷斷續續的,並不是連續不斷的。因為六識有覺知暫留的作用,剛剛消失的現象,識心還以為在原處沒有動,其實已經沒有了,不見了。比如眼識見色,看見色塵時,色塵馬上就過去了,但因視覺有暫停作用,還覺得一直在見色,而且見的還是剛才那個色相,其實剛才的那個色相已經滅去,你是不能再看見前一刹那的色相的。一個色相一個色相都刹那過去了,都是互不連接的,而意識卻認為剛才的色相一直在動,一直存在著,這就是幻覺和錯覺。
眼識的錯覺作用使我們覺得看見的是完整連續的色相,其實都是一個點一個點連接起來的,前後並不是完全的一個,色相是斷續變化的,不是同一個色相。眼識刹那生滅,意識刹那生滅,色塵刹那生滅,法塵刹那生滅,沒有一個法是能夠延續到下一個刹那,眾生偏偏認為一切法都是連續而真實的,都是原來的那個法。哪裡有原來的法,都是變異了的法。
世尊在《金剛經》中說過三心不可得,過去的六識心滅了,不可得,現在的六識心在刹那生滅,同樣不可得,未來的六識心還沒有出生,也是了不可得。而六塵境界也是過去現在未來三際都不可得。我們無量劫以來都被自己的識心矇騙了,以為看見的都是真實的,不知道都是非常的虛幻不實。所以一切法都是生滅變異的,都不是真實的我,色法和心法都是無常的法,都是被第八識刹那出生的空幻的法。
五、如何觀行和證明五蘊十八界的虛妄
觀行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時候,應該如是觀行:色受想行識不是本來而有的法,不是先天而存在的法,因此五蘊不是真正的我,不是原本的我。我們的見聞、思量、識別、有所得心、希求心、反觀的心以及能證知這些法的心,都不是本來而有,不是自然而有,不是本來的我,不是真正的我。這些法都是生滅無常的法,不是永久不變異的法,因此都不是我。觀行五蘊的生滅無常變異性、非我性之後,還要觀行識心的各種境界都是生滅、無常、虛幻,非我,也非我所有。我們當下的所有一切的自我存在感,就是五蘊的假我識蘊,是生滅的、無常的、苦的、空的。
世尊在《阿含經》中已經講得很清楚,凡夫所能感知到的一切都是虛妄的,沒有真實的法。真實的如來藏我們現在還感知不到,如果能感知到的時候,就是證得如來藏的時候,那時候禪宗的公案能看懂一部分了,大乘經典也能看懂一部分了,別人說法的對錯也能辨別得出來,智慧就會逐漸增長。
觀行五蘊,一個是觀行現象,另一個是觀行實質,突破這兩點,弄清楚現象與實質的關係,把現象與實質融合起來觀行,就容易斷我見,證初果,也容易明心證悟。五蘊就如眼冒金星時的金星一樣,觀行一下金星是有是無,是空還是不空,還是二者兼具。空與有二者需要反反複複的觀行,弄清楚二者的關係,這不是簡單容易的事。所以眾多學佛人中,證初果的極少又極少,幾乎沒有。
每個人要顛覆自己無始劫以來的錯誤知見,非常的不容易,需要反複熏習,反複觀行思惟,不斷與自己習慣性的認知較勁,深入禪定觀行,才可能有一些悟入。通過不斷的觀行思惟,出現定慧等持的三昧後,才能真正地證得佛所說的每個真理。五蘊皆空是佛給我們的最後結論,中間的修證過程要由每個人自己去完成,別人不能代替。不要說五蘊的虛妄無我,即使是眼冒金星的金星是有還是無,也得自己仔細思惟才能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雖然表面看似簡單,但要通過實修去證明,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了。
對結論僅僅理解了還不行,必須要實際作觀行,所有的證據都找出來,證據確鑿才行。修行就像證明一道幾何題一樣,幾何題是結論,中間的一步步證明由自己來完成。佛法也是如此,佛給出一個結論,叫作真理,修行人必須自己想辦法去證明這個結論,認可真理,意根親自證明這個結論,這樣就叫作親自證得佛法。
六、如何更有效的觀行五蘊十八界的虛妄
要觀行五蘊十八界的虛妄非我,最好把五蘊分開來觀察,在五蘊當下活動的時候分清楚哪個是色蘊,哪個是受蘊,哪個是想蘊,哪個是行蘊,哪個是識蘊,五蘊都要一一分開。分開以後,才能非常容易識別出每個蘊的虛妄性,就能知道每個蘊是如何的虛妄了。十八界也是這樣,我們在做身口意一切行為造作的當下,把十八界都分開來觀察,一界一界的分開,分開以後再觀行,這樣就容易看清楚每個界的虛妄性。
眾生無始劫以來,之所以把自己生活的世間當作是真實的,一個是因為眾生無始劫以來都是在無明當中熏染著,無明太厚重,以至於認假為真,不明世間真實的相貌。另一個是因為世間太立體化,太豐富多彩,因此才感覺世間非常的真實可依賴。立體化的意思就是說眼見色,耳聽聲,鼻嗅香,整個的五蘊都和合在一起,十八界的功能作用也全部和合在一起,程序既複雜又有系統性,顯示出來的一切法是那樣的逼真而現實,如果沒有很大的善根和福德,就沒有能力反觀和認清五蘊的實質到底是什麼。
五蘊活動雖然錯綜複雜,但卻非常有條理有規律,於是眾生就覺得五蘊非常的真實,認為五蘊活動的存在都是理所當然的,天然存在,從來都不考慮其當然不當然,有理無理的問題,順其自然的就接受了這一切,而順其自然就是無始劫以來的無明。五蘊的活動當中,真法和妄法和合在一起,彼此不分,眾生才覺得五蘊是那麼的真實,當他認為五蘊真實的時候,就掩蓋了背後真實的如來藏。
我們可以把這個和合在一起的立體化的五蘊世間給它分開,分開以後慢慢扯成平面,拆成零件。就比如把一部汽車或者一座房屋都給它拆開,拆成零件,然後我們一看就知道:哦!原來是這麼虛妄,並不真實嘛!如果這些零件組合到一起,成為一個整體的時候,我們往往就自然而然把五蘊當作是真實的,把五蘊拆開以後,就容易觀行其虛妄性。比如一部汽車都給拆成一個一個的零件,就可能認為,並沒有什麼真實的汽車,一般人都不把這些零件當成汽車。
五蘊十八界也要把它分開,全部都分開,七個識八個識全都分開。分開以後就能觀察到,每一蘊是多麼的虛妄,每一界是多麼的虛妄,六根觸六塵是多麼的虛妄,七個識的功能作用是多麼的虛妄。把五蘊的整體都拆成一個一個的單獨零件,越零碎越好,到最後非常零碎的時候,你就知道:原來五蘊是這麼的虛妄,是這樣的不實在,這就斷我見了,慢慢就能得解脫。知道這些法都虛妄以後,還剩下一個法,我們就會起疑:既然都是虛妄的,怎麼還有這些五蘊的功能作用呢?心裡就出現了很大的疑情,這樣再來證得如來藏,就很容易了。
七、觀行要明了五陰的內涵
永嘉禪師的奢摩他頌,是講如何正確的修行禪定,以獲得智慧解脫。其中在定中觀想時,歷歷分明的是識陰,領納在心的是受陰,心緣此理的是想陰,行用此理的是行陰,埋藏真性的是色陰。
觀想思維時,明明了了的狀態就是識陰境界;領納所觀想的內容以及覺受,就是受陰境界;緣於所觀想的內容,就是想陰境界;心念念念流動,就是行陰境界。這四陰,不斷的生,不斷的流轉,不斷的變異,不斷的流逝,無常,空幻不實,其變異不停就有苦受,不希望變異,尤其是不希望快速的轉變和流逝,就是苦受。苦的不是我,空的不是我,無常的不是我,變異的不是我。為什麼不是我?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自己定中體悟,思想不能互相代替。
無常生滅變異,比較容易觀察體會,認知這樣的法不是我,就困難了。因為這涉及到觀念的問題,只能自己扭轉觀念。別人只能把飯做出來,耑過來,甚至可以喂到口裡,咀嚼吞咽消化是自己的事,實在代替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