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祖師開示直解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般若經典 更新時間: 2020-11-29 13:29:19 閱讀: 391

第六章 禪宗祖師傳法偈語

一、黃檗禪師雲:法本不有,莫作無見,法本不無,莫作有見,有之於無,盡是情見。

釋:這個法是指實相心,祂是空性的,空性心中一法也無,但不可認爲祂不存在。實相心不是沒有,祂確實存在,所以稱爲實相心。但也不可認爲祂有什麽相,有什麽法存在。衆生不理解實相心的空與有兩種體性,不理解祂的中道性,就會落入兩頭,不是說祂有,就是說祂無,不能把有和無完美結合起來,因此所有知見都是意識心的情思意解。

不管我們認爲真如是有是無,萬法是真是假,這些知見都是我們意識心的看法。意識心即是虛妄心,各種知見就都是情見,不是真如之見。真如無見,真如無知,雖然無知無見,但又沒有一法是祂所不知的,沒有一法離開祂而能存在。所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真如既不屬知,也不屬不知。

二、龐蘊居士偈:心如境也如,無實也無虛。有也不管,無也不居,不是賢聖。了事凡夫易複易,即此五蘊有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無相法身豈有二?若捨煩惱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

釋:真心對一切境界永遠是如如不動的,依真如而有的境界也就是如如不動的。真如既不是實,如境界可見,說祂實,卻無相無形不可見,說祂虛卻有真實的體性和作用,所以是無實無虛的。一切境界都是真如第八識所出生的,所以境界沒有實體沒有真實性,但是這些境界也不是虛假不存在的,虛相、假相還是存在的,本質上都是第八識的屬性。真如心不落於有,也不居於無,既不是賢也不是聖。已經了了生死大事的凡夫對於此理很容易就了知了,知道自己這個五蘊身中有個真實不滅的智慧心。

十方世界都是同一真如佛乘,這個無相的法身真如豈有異?如果有人把煩惱捨棄了以後,想入到菩提真如心中,那就不知道什麽地方才能有佛心真如了。因爲佛心真如就是在煩惱之處顯現出來的,煩惱即是菩提真如,沒有煩惱就沒有真如,真如也就無法顯現出來了。

三、趙州從諗禪師問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趙州問曰:還可趣向否?南泉曰:擬向即乖。趙州曰:不擬時,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是真達不擬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強是非耶?趙州言下悟理。

釋:南泉說的平常心是道,這個平常心真是平常普通,以至於衆生不能發覺,祂離我們太近太密切了,才覺得自然就是如此,沒有什麽好奇怪的。吃飯、穿衣、走路、言談語笑等等日常生活、五隂活動都是非常正常的,沒有什麽奇特;而且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如此,各個都如此,早已習以爲常了,因此也就不去探究其中的奥秘了。那我們就要問:死人爲什麽就沒有這些正常事呢?什麽叫作死?什麽又叫作活?衆生從來不去探究自己的生命秘密,生生世世就這樣迷惑顛倒下去。

實際上是這些大家都認爲自然而然的平常事裡,確實有個所謂的平常心存在著,衆生才能有這些平常事,這個平常心就是成佛的真體,實在是很不平常,很奇特的。衆生因爲無知,才認爲平常,有智慧的人,都在探究那個平常心的奥秘。越探究越有智慧,都探究清楚,一點疑惑也沒有,無明滅盡,就成就圓滿的佛道。衆生對於這些平常事爲什麽不起疑呢?因緣還不成熟,定力不足,智慧還不夠。因緣一到,必定會起疑情,發心去探究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凡事都會問個爲什麽。因爲有疑問,努力參究之後就能解決疑問,那時智慧就會大開。衆生還沒有修証上的智慧,因緣不到時,看一切都平常,並不奇特。

趙州問南泉:這個平常心我們還能趣向嗎?意思是說:我們還能夠追求祂趨向於祂嗎?南泉說:擬向即乖。就是說:我們準備求証祂探究祂的心,就已經不是祂了,不是與祂同一個性質的兩個心。那麽追求探究這個平常心的心是什麽心?當然是我們的意識心和意根這些妄心七識。

意根想探究解決生死問題,意識就去分別探究參禪,最後証得、明白了其中的奥秘。這些心行造作都是識心七個識的體性功能作用,真心不會有,祂不會起心動念,想探究自己,証得自己,祂沒有這些作意和心行,祂所做的事,都不在這些方面。所以七識心的心行與真心的心行是不一樣的,南泉才說個乖字,是乖離背離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意思。

趙州又故意問:如果不去探究追求祂,怎麽能知道這個心是不是道呢?那我們現在就能夠明白了,探究的心是六識妄心,不是道本身。南泉於是就說出了經典語句: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這是對於真心的如實描述,只是太簡練了,所以很多人只會誦讀,不知其内涵。裡面内涵很複襍廣泛,要說得清楚,就得長篇大論。

道不屬知的知,是七識心的知,知六塵境界的知,真心不知這些。道不屬不知,真心本身也有知,祂不是呆瓜,只要是識是心,就有識別性,所以真心第八識有知性,祂知的範圍很廣,很深細,七識心是沒有辦法做到的。真心知什麽呢?大略地說,知一切法的種子,知衆生的業緣,知七個識的心行,知衆生的根身器界。然後才能輸送業種,實現衆生的因緣果報,輸送識種,與七識心共同和合運作,使得衆生有相應的五隂活動。

其中的細節極其複襍,沒有能力一一細說,有些細節就是知道了,也不好對外講明,因爲會涉及密義。南泉說知是妄覺,當然了,衆生的知,就是七識心的知,就是妄法,不知是無記,衆生不知的時候,就是内心昏暗,睡覺或者昏迷或者入深定或者死亡,這些都是七識心的不知,七識心的無記法。南泉把真心的知與妄心的知,敘述的一清二楚,毫不混淆,悟道的禪師們,知道自己在說什麽,往往聽者尤其是現在的聞者,仍然不曉其理,不知禪師在說什麽。

南泉接著說,如果真正通達了這個什麽也不追求探究的心,智慧就生起了,心量就像虛空一樣廣大了,不會再很勉強而誤會地說,道是什麽,不是什麽。因爲内心很清楚地知道了,什麽是道,道究竟是什麽,不是什麽。

四、龐蘊居士問馬祖道一禪師:不與萬法爲侶的是什麽人?禪師說:待汝一口吸進西江水,我即向汝道。龐蘊居士一聽就悟了。他悟了什麽?就悟了這個不與萬法爲侶的,不是東西的東西。是什麽東西呢?爲什麽不與萬法爲侶?

龐蘊居士悟的是自性清淨心。這個心不與萬法爲侶,因爲如來藏沒有色,不與色爲侶,沒有聲音,不與聲音爲侶,沒有香,不與香塵爲侶,沒有味,不與味塵爲侶,沒有觸,不與觸塵爲侶,沒有法,不與法塵爲侶。如來藏沒有六根,不與六根爲侶,沒有六識,不與六識爲侶。如來藏沒有四聖諦,不與四聖諦法爲侶,沒有菩薩六度,不與六度爲侶,如來藏沒有十二因緣,不與十二因緣法爲侶,如來藏沒有世間法,不與任何世間法爲侶,世間都滅了,祂不滅,所以如來藏就是不與萬法爲侶的心。

又因爲祂與萬法不相混合,就是阿含經中所說的不相在,五隂十八界不在如來藏裡,如來藏不在五隂十八界裡,二者不是同類,不相混合,不是一個事物,不是一樣的東西,所以混合不了。五隂滅,如來藏不滅,祂自己能夠單獨存在,不依賴任何一法而存在,就不與萬法爲侶。

馬祖禪師開示龐蘊居士:待汝一口吸進西江水時,即向汝道。其實這已經道出來了,只是不是一般人意識思惟想象推理所能知的。龐蘊居士也是個伶俐漢,這時他就知道,那個會出來顯現的,祂的智慧非比尋常。不是像我們現在的人認爲說,自己根本喝不了西江水,更不能喝干,而放下了,放下就是悟。或者認爲西江水也是我心變現,也是空,明白這個理就是悟,這樣理解就是錯誤,不能悟得我們的如來藏心體,更不知道如來藏是如何産生五隂和萬法的。

很多人每日也喝水,都當平常事錯過去了,從來不知道這裡是有奥秘的,這叫作日用而不知。趙州和尚平日告訴來拜訪他的人說:吃茶去。大禪師言語都是有特別用意,別有用心,可惜一般人不解其義而白白地喝了一次茶又一次茶,最終都一無所獲。我們就應該在喝茶時問一問自己,是誰在喝茶,喝茶的原理是什麽?這樣早晚有一天就能悟得其中的秘密。

五、趙州開示雲:至道無難,唯嫌撿擇。才有語言,是撿擇,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裡。

釋:前兩句是禪宗三祖的開示,意思是想要識得那個大道並不難,就怕你把能夠進行思惟、選擇、分析、判斷、推理、識別等等心裡活動的意識心當作大道,那就南轅北轍了,把這些心思活動當作大道,與道相違背。這些心思活動是與大道本覺不相應的,本覺自性不會撿擇,不會作主,不會分析,不會判斷,沒有思維。第八識本覺,祂沒有這些心思活動,如果有這些心思活動,一定是意識心所爲,不是本覺。

趙州爲此作個詮注說:只要語言、文字、内心思維一生起了,這就是撿擇,就是明白了,我老僧根本就不在這個明白裡。趙州的意思是本覺第八識,沒有語言,不會說話,不會思維分析判斷,不撿擇一切,不明白、不了知一切六塵境界,這種明白了知性是意識心,不是真實的趙州我。

六、僧問趙州:如何參禪開悟?百齡趙州像有急事似的說:對不起,我現不能告知,因我内急。於是趙州走出去,忽又止步,對僧說:老僧一把年紀,被人稱爲古佛,可内急這點小事,還須親自去,無法找人代替。僧聽了就大悟。

釋:僧問趙州參禪開悟的事,老趙州一聽就親自把禪示現出來,告訴那僧從哪裡悟入,第八識在哪裡。那僧問話一落,趙州就開始抖擻禪相,處處告知禪在哪裡,是如何起用。那我們就應該知道了,世俗法當中的一切大小事情都是誰做的,誰做誰不做,怎麽做的。也應該感悟到,萬法確實虛妄不實,猶如夢幻。智者一聞千悟,何必說禪是一種境界,禪有什麽境界呢。禪不是境界法,但是在各種境界上,確實有禪,而且離不開禪而有境界法。

南泉更是經常抖擻第八識,要不然,他就沒辦法斬貓了。乃至趙州聽南泉斬貓以後,脫下鞋子,頂在頭頂走出去,更是在抖擻,南泉看見後,大加贊歎說,如果你在場,就會代替我斬貓示現,我就不用斬貓了。

趙州被人稱爲古佛,而趙州也並不否認自己是古佛,實際上都知道趙州不是古佛,爲什麽都要古佛古佛的稱呼趙州呢?趙州是古佛嗎?有多古?從什麽時候開始是古佛的?趙州還說,作爲古佛,内急這點小事還要自己親自解決,古佛不應該自己解決内急的小事嗎?古佛有内急之事嗎?

七、壇經中六祖所說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的公案。這個公案裡涉及到了外相風幡的的動轉,也涉及到了識心的動轉,而且不止這些,還涉及到了真心第八識的不動轉。我們的七識妄心有攀緣,著了境界相,就能看見風動和幡動,六識只要有見有覺受,就是動了,識心一動就見相,見相就取相。六根觸六塵,第八識就産生六識,六識再觸六塵就有了見聞覺知,就知道一切事情了。

所以有了知就有識,有識就說明意根攀緣六塵了,七個識心都在動。如果意根不攀緣,就不想觸塵,第八識也就不會産生識去了別六塵。意根執著攀緣的越重,六識分別的越多,心越不清靜。而在這一切識動當中,真心第八識卻是紋絲不動,一直是寂靜的,寂然不動。任它風如何的動,任它幡如何的動,真心不覺不知,根本就不理睬,不分別,不動念想,極其寂靜。但是在那風幡大動時,足可以找到根本不動的真心第八識,那要看當人的福德和定慧如何了。

在風幡動時,第八識卻是不動,這是對還沒有悟道的普通人而說。第八識也可以說是動的,因爲第八識從來沒有閑著過,總是在輸送種子,出生一切法,了別根身器界。第八識如果不起作用,根本就沒有六塵的産生,也就沒有識心的産生,識心就不知道有風幡動了。但是第八識的動,卻不同於七識心的動,祂永遠不在三界世間六塵境界法裡動心思,所以才說真如不動,如如不動。

八、黃龍禪師有偈雲:“春有百花鞦有月,夏有涼風鼕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釋:這是描述禪師們過牢關的境界,過牢關的人,心得清淨,内心不再貪戀世間;他們生活在世間,一事也不牽掛,一法也不再留戀,對自我五隂不再執著,對自己所証得的真如也不執著,内心坦坦蕩蕩,不留一物。雖然在人間生活著,照樣經歷一年四季春夏鞦鼕,可是心中卻無一法可當情,景是景,色是色,人是人,物是物,一切法各住法位,與我不相干,活在世間時照吃照喝,卻不貪執世間,心地已經得到解脫,沒有拘執之故。

九、永嘉禪師說:不除妄想不求真。

釋:這是從真心的角度來講的,是說真如沒有妄想,因此也不除妄想;真如本身不修行,不修戒定慧,也不追求明心見性,也不想成佛,因此祂沒有想証得自己的願望。永嘉大師是智慧很深的得道者,因此他能夠現觀真心的體性,開示的都是有關實相心的真理。沒有悟的人,講話就會從覺知心意識心的角度來說話,都是生滅法、虛妄法,不涉及第一義諦。有道與無道,二者智慧往往會有天淵之別。

我們意識妄心的體性,學佛修行以後,總在琢磨怎樣去除妄想襍念呢?如何讓心清淨呢?如何才能做到不貪不嗔不癡呢?如何才能証得真心找到自性呢?而真心從不想這些事。祂也不想如何得解脫,如何成佛,如何守持戒律,如何修定和慧,真心不考慮這些事情,這些事都與祂無關,因爲祂沒有生死,所以真心不修行。

十、悟了同未悟,不動即如如;

       狂心歇下時,無缺亦無足。

       打坐見禪心,行住複同根;

       爾來歸一境,何須問淺深。

釋:悟了同未悟,明心開悟以後,意思是,人還是從前的人,只是心行改變了,定慧增長了。不動即如如,如來藏還與未悟前的如來藏一樣,仍然是對境如如不動。

狂心歇下時,無缺亦無足。生滅狂妄的覺知心,依止於真如,一下子歇息下來,再也不向外攀緣,不向外貪求了。因爲知道自己的如來藏本自具足一切法,絲毫不缺少什麽,也不多出什麽,一切種子都能派上用場。

打坐見禪心,行住複同根。不僅打坐時能徹見本心,行住坐臥也都能見到自心本性,一切時中,都能觀察到如來藏的運作和妙用。爾來歸一境,何須問淺深。所有這一切境界,都歸入如來藏,都是如來藏的起用,那就不用問各種境界有什麽淺深不同了。

十一、宋朝時囌東坡與了元佛印禪師是好朋友,兩人經常在一起論法。有一天佛印禪師說,喒們比試比試對佛法的見解如何?誰輸了,就罸誰物,囌東坡說好。禪師先開口說:我看你像一尊佛。囌東坡回答說:我看你像一堆大糞。於是佛印禪師就說,你輸了,罸你腰身上的玉帶,於是就把囌東坡身上的玉帶解下來,自己收了起來。各位評判一下,囌東坡爲什麽輸了?

佛印禪師因爲証悟了,能照見自己如來藏的存在與運作,也能了知衆生身當中的如來藏,看衆生都有如來藏在顯現著,將來因此如來藏就能成佛,因此看一切衆生都是佛。而囌東坡由於沒有証悟,不明了自己以及衆生身中的如來藏和佛性,就會著相,看衆生只能看到外表的假相,把佛印禪師的外相看成大糞桶,說明囌東坡的自心不清淨,不見諸法實相。

佛印禪師有智慧,把對方的相變成佛相,心能變佛,就能做佛,與佛相近,靠佛而住,成佛就快了。囌東坡一代文豪,舞文弄墨,文筆辯才都好,可惜口頭禪多,實修少,那一世沒有証悟。明朝時又脫生爲著名的禪師,還是文筆很好,詩情畫意也多,寫了不少佛法的著作,據說是開悟,實際還不清楚,可是他的智慧仍然不太高。原因是前世文豪的習氣,延續到後世,實修的還不夠深透。

囌東坡的意根執著禪師的相爲壞相,意識心就分別了爲壞相,那麽囌東坡的意根和意識心都是染污的,第八識輸送出來的兩個心的種子是染污的,就說明囌東坡沒有把兩個識心修行好,識心沒有轉變,内心仍然是污穢的。意根越執著他人的不好,越受染污,自己無緣無故污了自心,何苦呢?受了污染以後,染污種子就存在第八識裡,將來第八識輸送出來的識種都是染污不清淨的,那將什麽時候恢複清淨呢?自己染污自己還得自己去清掃,既麻煩,苦惱又多。且不可總是執著別人的不好,要看別人的優點,内心裡的相就都是好相了,自心就受好相的影響,心就能變好,存到第八識裡的都是好種子,善種子,識心就是善的,這樣修行就好了,越善離佛越近。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