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祖師開示直解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般若經典 更新時間: 2020-11-29 13:30:37 閱讀: 502

一、法華經中佛言: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釋:法,指第八識如來藏,祂本無所住,不在三界内,不在三界外,也不離三界,不住三界中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上,不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上,不住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上。不住色蘊上,不住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上,三界中的法,如來藏一法也不住。三界外又無法,三界外如果有法,就屬於三界内了,無法才是界外,三界之外,有法就有界。但是如來藏也不離三界,因爲三界之法都是如來藏所變生和顯現的,有三界法就有如來藏,如來藏又不與三界法混合在一起,互不相在。所以如來藏就是這樣無所住地住著,尊貴無比。祂的所在,誰也到不了,那就更住不了,地位不同所致。

世間相常在,如來藏的功能作用,是要不斷地變現三界世間法,衆生只要有三界世間的種子,如來藏必然要不斷的變現三界世間法相。現見世間衆生無邊,三界種子無量,各個衆生的如來藏就會永遠變造三界世間,無窮無盡,沒有停歇的時日。所以這個世間相必然能夠永遠常在。雖然世間相能夠永遠常在,但是在某一段時間,某個侷部,這些世間相還是有生有滅的,都是生來滅去,滅去生來,生生滅滅,無窮無盡,這些生滅現象將會永遠存在下去。從久遠的歷史長劫來看,這些生滅現象是常有常在的,但是從單個個體、從時間分段來看,這些世間相是生滅的,是無常的,不是永遠存在的,不是真實的。

比如說某甲,他的如來藏是不生不滅,永遠存在的,而某甲即使修學佛法,也不能像阿羅漢那樣入無餘涅槃滅掉自己。那麽某甲的三界世間種子就不斷絕,某甲的如來藏就要永遠變造某甲的各種五蘊身。此世的某甲五蘊身滅了,下一世他的如來藏就會變造某甲的另一個五蘊身,叫作某乙,未來還會變出某丙某丁等等,無窮無盡。那麽某甲無數個五蘊身永遠會在三界世間出現和存在著,就叫世間相常在常存。但是某甲的各個五蘊都是生滅的、無常的,並不是真正的某甲,都是暫時而有的假相罷了。

五蘊一期一期的生命叫作分段生死,修到八地菩薩以後,分段生死的現象沒有了,五蘊身的壽命會很久遠,好像是沒有生死了,但是還有變易生死,如來藏裡還有異熟種子,生死現象並沒有真正消失和結束。直至佛地,如來藏中的生滅種子全部消盡,再無生死,那麽佛地的如來藏就是真常不變異,叫作常樂我淨,究竟大涅槃。雖然如此,佛以無量的大慈悲心,悲憫衆生,在無生死當中,不妨假現生死,變造出無數個五蘊世間,大作夢中佛事,度脫無量衆生離開生死。所以佛不真正滅度自己,而是要永遠變現三界世間,以及無量諸佛國土,讓世間相常存常住,以此利樂衆生無窮無盡。

這裡所說的法與世間相肯定是有所區別,不然世尊不會分開說。世間相是不自在不自主的,生滅變異無常的,爲什麽這裡卻說常在呢?生滅無常的法,必須依止於一個不生滅常住的法,才能不斷的出生不斷的變異和滅亡,只要這個常住法不滅,世間就會永遠的不斷的生滅不已。世間相的個體在某段時間存在卻滅去,總體的世間相卻總是不斷的存在著,這都得益於不生滅的常住法第八識。

第八識不同於世間相,不與世間相混在一起,永遠處於清淨的涅槃狀態,不管世間相如何的生滅變異,祂都不參與其中,如如不動,不隨世間相而心動,發生什麽變異,有什麽煩惱和無明。所以說第八識本體這個法永遠處於清淨無染的涅槃態不動,所出生的世間相依之也就會永遠不斷的出生和滅亡,世間現象不滅。

二、圓覺經中佛言: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言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於十方故。是則名爲。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釋:彼知覺者,是有知有覺的妄心七識,七識是第八識如來藏所生,因此說妄心沒有自體性,是被出生的虛妄法,猶如虛空一樣的虛妄,本無所有。而知道知覺猶如虛空一樣的這種知覺,就像虛空當中的花相一樣,了不可得,也不可以說這種知覺有自己真實的知覺性,都是如來藏性。有知覺無知覺,這兩種知見都要遣除,因爲都是虛妄的覺知心的知覺和觀點,不是妙明真心,妙明真心中沒有無也沒有有。

但也不能說衆生沒有知覺,因爲知覺的假相還是存在的,也不能說知覺性是實有的,知覺性不是實有的而是幻化的,實際上都是如來藏性,是如來藏的功能體性作用,表面上看是有妄心的知覺性,實際是沒有的。這樣理解知覺性,才是隨順於清淨的如來藏心的圓滿覺性。爲什麽這樣說呢?因爲如來藏性就像虛空性一樣,不對六塵,因此對六塵境界不動心思,沒有任何心行。如來藏在六塵中,沒有起和滅,六塵生祂不生,六塵滅祂不滅。對於三界世間法,如來藏也沒有任何知見看法,沒有什麽主張。

如來藏清淨圓滿遍於一切法界,從衆生到佛地,十法界都有如來藏,遍布於三界九地衆生當中,也遍布於衆生的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無一處不在,無一處不有,遍十方世界即是一真法界,即是如來藏性。衆生在未成佛之前的菩薩位中,就要這樣觀察隨順於如來藏的體性,就能對無上菩提發起清淨的信心。末世衆生照此修行,隨順如來藏的圓滿覺性,就能免除邪見和顛倒見,不再認七識知覺心、五隂十八界、三界世間任何一法爲真實,就能不隨邪見而生死流轉。

三、圓覺經以幻修幻的真實義

世出世間法,只有如來藏這一法不是幻,不是被其他法幻化出來的,是真實不虛的,是本來而有的,是自在而不生不滅的。除了如來藏這一法,其他的所有一切法,包括十方世界,全部都是如來藏所幻化出來的,不管是諸佛的五蘊身也好,應身佛化身佛也好,都是佛的無垢識所幻化出來。衆生所有的一切法,除了如來藏之外,全部都是自己的如來藏所幻化出來。

學佛修行是誰來修行呢?我們看看如來藏學佛修行嗎?如來藏不學佛也不修行,因爲祂圓滿具足一切法,祂就是法身佛。學佛修行的是五蘊七識妄心幻法學佛修行,所用的方法是戒定慧,戒定慧也是法也是佛陀的無垢識真如心所出生的,是衆生的七識心修行的,修的就是七識心,這叫作以幻修幻。把七識心修到去除一切的無明,具足了圓滿清淨的一切智慧,福德智慧圓滿具足,就成佛。

能修行的六七識心以及五蘊是虛幻的,以這些妄心來修行,就是以幻來修;所修行的法就是幻法,一切修行成佛之法都是幻法。成佛了,成佛這一法也是虛幻,也是被如來藏所變現出來的法。本來沒有成佛之法,我們想修行,如來藏就會幻化出這些修行方法,是依止於十方諸佛的教導而幻化出來的;成了佛以後,成佛這一法也沒有用了,成佛之法就是虛幻法。

修行的法門,戒定慧也好,禪宗淨土宗唯識宗也好,阿含解脫道也好,都是如來藏依據佛教導的軌則所幻化的。就用七識這個幻心來修行,修行也是修身心這些幻法,修成佛的幻法,這一切修行修到最後,成就的也是一個幻法。最後把幻化的六七識心都變清淨,再也沒有無明了,就會究竟轉識成智,這種修行方法就是以幻修幻。

圓覺經裡說的如木出鍥,如木出火,火出木盡,修行就像是這樣,都是幻法,以這種幻去代替那種幻法,當然是幻法與幻法還有極大的差別。成佛這個法,就是把六七識都轉識成智,福慧兩足尊,用這個幻法來代替六七識無明之幻法,代替六道生死轉回之幻法;用成佛這一法,代替衆生的無量生死煩惱這些幻法,代替衆生的分段生死以及變易生死之幻法,這就叫作以幻修幻。

四、圓覺經原文: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衆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爲。隨順覺性。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衆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衆德本。佛說是人。名爲成就。一切種智。

釋:這是指如來藏的自住境界,是講如來藏的體性,不是七識心應該住的境界。如來藏的體性是,不管什麽時候,從來都不起妄念,也從來都不熄滅七識妄心。在各種妄想境界上都有如來藏的顯現,但是如來藏從不知道這些妄想境界,如來藏也不知道自己不了知各種妄想境界,對於自己的不知,如來藏從來不去分辨其真實性,不知道自己有這樣的體性。有道種智的菩薩才能懂得如來藏的這些深細的體性,所以是地上菩薩的隨順覺性。

認取如來藏性的這種境界,就是修行,真正達到這種境界的就是佛。那是一個理性的世界,就是如來藏的境界,大菩薩的覺知心做不到這樣,更何況是凡夫。那上面已經說了,聞是法門,這是個法門,是如來藏法門,能夠信、能夠解、能夠受而且能夠行這個如來藏的法門,是入地菩薩的隨順覺性,只有地上菩薩能夠真正地懂得並且隨順,隨順這個覺性達到圓滿時,就是諸佛的圓滿覺性。到此,這個衆生已經供養了百千萬億諸佛及大菩薩,才能証得一切種智,圓滿成就佛道。

五、圓覺經原文:善男子。雲何我相。謂諸衆生心所証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支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証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証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釋:佛說:善男子,什麽是我相?我相的表現和特征是什麽?我相就是衆生的識心所能証取的、能了知的那個能相。善男子,譬如有人渾身骨節肌肉筋脈都非常的舒服,沒有任何一點違和不適,於是這個人就忘記了色身的存在,心裡沒有色身的感覺了,四肢都很放松,連身體在哪裡也不知道了,沒有身體方面的信息和念頭。這時候拿一根細針輕輕紥一下他的身體,他馬上就知道自己身體的存在了,因此就証取到我了,我的身體的觀念就出現了。善男子,其心乃至於証取到如來,並且能究竟了知清淨的涅槃,這都是我相。

佛說的這段話,表明我相很微細,粗糙的我相阿羅漢們能証得到,也能斷除,但是非常微細的我相只能修到地上菩薩的時候才能証得和斷除。這裡的我相是指衆生對自身對一切法的非常微細的知性,只要有一個知,不管知什麽,不管知的多麽微細,不管多麽細微的知,都是我相,沒有我就沒有知。認取這個知性就是我見,執取這個知性就是我執,也可以叫作法執,法執就是微細的我執。認取了這個知性,就是無明,就有業行,就有變易生死,不能究竟涅槃。

如果衆生說我証果了,認取和執取了能証果的這個心相,這個証取性,就是我相,就是我見;如果有人說我開悟了,認取和執取了這個能開悟的心相,就是我心,就是我見;如果衆生認爲我好我最好,他壞他最壞,這就有了我相,就是我見;以此我見就要造作生死業了,就有了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不能解脫和涅槃。如果有人認爲自己高於他人,從而不斷的抬高自己貶低他人,這就是嚴重的我相,粗糙的我相,生死業重,三惡道不免;如果有人千方百計的掩蓋自己的缺點和弱處,就是嚴重的我相,如果有人千方百計的揭露他人打擊他人,同樣是嚴重的我相,都是粗重的我相,我見重,三惡道不免。

所有的身行、語行、意行都是我相,不認取和執取就沒有我見,認取和執取了就是我見我執。護短、爭鬥的行爲就是有我相,臉上的各種表情就是我相,比如不好意思、臉紅、尲尬、害羞、喜悅、憤怒、仇視都有我相,一切惡行不善行都有我相,大多數衆生的善行也有我相,聖人的善行自然而然,任運而爲,沒有我相,佛的一切身口意行中沒有我相。

六、圓覺經原文: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

釋:這是指如來藏的定慧等持境界,如來藏常在定,沒有出定時,因此永遠不起念想。因爲祂不是虛妄法,因此也沒有虛妄法的妄念,也不會想要滅除虛妄的七識心。如來藏變現出七識妄想出來的境界,卻不了知那是妄想境界,對於自己這種不了知也不加以辨別,不知道是誰的不了知。

七、華嚴經原文: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釋:衆生由信而入道,還沒有開始學佛的人,不信有佛,不信有因果,就不能進入佛門來學法。信了佛的人,由於不是正信,還不能真正地來修行,也不想解決煩惱和生死問題,更別說明心見性了。這都是由於根基淺,信佛時劫短,信根不深,信力不足,修行的動力不足,導致修行仍然處於很浮淺的層次。

信分很多層次,有迷信,有仰信,有崇信,有正信,極大多數學佛人都處於在培養自己對佛法僧三寶的信這個階段,也就是信位階段。這個階段從迷信佛開始,要修行一萬劫以上,甚至更長久,這樣累積的善根深了,才能有正信,信佛有無量功德智慧,信有十方世界諸佛及諸佛國土,信自己有如來藏能夠成佛,信所有衆生都有如來藏,也都能成佛。這時信位菩薩的修行圓滿,就轉入住位菩薩修行,開始修行菩薩的六度波羅密,準備明心見性,成爲真實義的菩薩。

如果這個人還很慳貪,不肯布施,初住位的内容還沒有開始修,那就還屬於信位的凡夫菩薩。菩薩的各個階段修行所需的時間長短,是完全因人而異的,所以具足信根信力還是很不容易的。這世學佛很久了,還處在膚淺的表面修行狀態,不能深入修學般若經典,那就是前世的根基淺薄,只能自己慢慢打基礎,培養對佛法的正信,別人著急也不行。

十信位修圓滿時,信自己有真如佛性,信衆生都能成佛,信十方世界有無量佛,信大乘經典,誠信三寶在世間住世。然後就修十住位,初住位主修布施,二住位修持戒,三住位修忍辱,四住位修精進,五住位修禪定,六住位修般若,開悟明心時就是七住位,不退轉於菩提道,就是阿彌陀經裡講的不退轉的阿惟越致菩薩。修得如幻觀,觀行出來一切法就像幻化出來的一樣不真實,十住位就修完了,就進入十行位修行,証得陽炎觀,一切都像海市蜃樓一樣虛幻,十行位就修圓滿,進入十回向位,証得如夢觀,有了一分道種智,就進入初地,入如來家,成爲聖人。

八、問:華嚴經講八地菩薩能知世界怎樣成,怎樣壞; 而不增不減經卻說世間有始有終是邪見。世間到底有沒有成住壞空?

答:華嚴經十地品第二十二之四原文:【菩薩摩訶薩。至第八地。從大方便慧生。無功用心。在菩薩道。思惟諸佛智慧勢力。知世界生。世界滅。世界成。世界壞。知以何業因緣集故世界成。何業因緣滅故世界壞。】

《不增不減經》原文:【捨利弗。依畢竟無涅槃見複起六種見。此六種見與無涅槃見。不相捨離猶如羅網。何謂六見。一者世間有始見。二者世間有終見。三者衆生幻化所作見。四者無苦無樂見。五者無衆生事見。六者無聖諦見。】

華嚴經中,佛依聖義諦如來藏而說,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個階段,成住壞空依如來藏而有,有也是假有,相上是有,實質都是如來藏的空性。八地菩薩以無功用心都能如實徹見世界的成住壞空,能夠明見世界是以集起的什麽因緣而形成生起的,也能明見世界是以什麽因緣的散滅而毁壞的。說明世界的成住壞空在相上是有,在世俗法上存在這些現象。

不增不減經中這段是說,衆生心中有斷滅的邪見,認爲畢竟沒有涅槃心如來藏,如來藏是不存在的,不實有的。因此斷滅見而起六種邪見,六種邪見的生起是因爲否定有如來藏真實存在的畢竟空邪見而來,因爲否定有如來藏能出生萬法,他們就認爲世界不用有如來藏,而自然就有成住壞空的現象存在,這些現象是真實有的,是自然而然的現象,不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總之,這六種邪見就是否定如來藏的斷滅見的産物。

九、楞枷經第二卷簡釋

原文: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衆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複如是。而隂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污。一切諸佛之所演說。

釋: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世尊您在佛經當中說,如來藏的自性是清淨的,卻把三十二相轉入一切衆生身中,只見衆生六道身,不見三十二相。就像價值連城的珠寶,卻被污垢的衣服所纏裹。藏著如來的寶藏,常在衆生身中永不變異也是如此,卻被五隂十二入十八界這樣污垢的衣裝所纏裹,也被貪嗔癡煩惱,以及種種的不實妄想塵勞煩惱所染污。就像這樣被五隂世間妄想塵勞煩惱所纏裹的如來藏法,是一切諸佛所演說之法,一切諸佛都是如此演說如來之藏。

原文:雲何世尊同外道說言。我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於求那。周遍不滅。世尊。彼說有我。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爲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

釋:爲什麽世尊您跟外道說,我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也說有常存不變的造作者,能創造衆生的色身,離於種種因緣,遍於衆生五隂,永不滅亡。世尊,他們也說有我,如世尊一樣說有我。世尊告訴大慧:我所說的如來藏,不同於外道所說的我。大慧,我說如來藏,有時候說空性心、無相(沒有世間相)、無願(沒有願心)、如實際(符合實際,是真實理)、法性(諸法之真實性,實體性)、法身(出生一切法的法身)、涅槃(寂靜的心)、不生不滅心、本來寂靜(本來就不了別六塵,沒有喧閙的心)、自性涅槃(具有不生不滅的自體體性)等等這些詞語,都是指如來藏。

我用這些語句來描述如來藏。就是爲了那些害怕沒有了我的愚癡凡夫們而說,爲了斷除他們的畏懼心理,才說如來藏法門,說這些如來藏的別名(其中每個名字的涵義,都表示如來藏是真實存在的,凡夫知道了,就不用害怕無我而斷滅了。)我爲這些愚癡凡夫說,沒有一切妄想的如來藏法門,沒有一切六塵境界的如來藏法門。

那些愚癡無聞的凡夫,因爲害怕斷滅空無,害怕五隂當中無我死後一了百了,十方如來應供等正覺就爲衆生宣說如來藏法門,說五隂當中有我、有如來藏,如來藏離於妄想,沒有任何六塵境界,住於衆生五隂當中,常住不滅。其實衆生的如來藏還不是真正的我,裡面含有生滅變異的染污種子沒有消除,還不完全具足我性,業不夠清淨,但卻是成佛後真正的我的前身,所以方便說爲我。

原文: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複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

釋:大慧,未來世以及現在世的菩薩摩訶薩,都不應該計著有一個像外道那樣的我,而有那樣的我見。外道所計著的我,是因緣所成的生滅的我,非真實不壞的我。譬如做陶瓷的手工藝者,把泥和土聚在一起的泥團,用人工、水、還有木輪、繩子等等方便手段做成各種器具。這些器具都是無我的,不真實的,外道的我就是這樣的,是各種法合成的假我。

如來也如菩薩摩訶薩一樣沒有我見計著,對於沒有我性的法,離開一切妄想的相,以種種的智慧和善巧方便,把這個法相或者叫作如來藏,或者叫作無我法,以這樣的因緣,來宣說如來藏法。

五蘊不是我,成佛之前的如來藏也不是我,都是無我的。如來藏裡有七識的生滅法種存在,所以不是真正的我,如來藏這時也沒有我性。菩薩們都不應該把如來藏當作我而生執著,因爲如來藏是沒有七識那種我性的,並且與衆生的無明、煩惱、妄想和合在一起,所含藏的業種還有生滅變異,還不是完全清淨不變異的我。

原文: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是故大慧。爲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釋:世尊說:我說的如來藏,不同於外道所說的那個我,外道所說的我,是各種因緣所生成的神識心。我爲了開示引導以識心爲我的外道們,才宣說如來藏法,讓外道們離開不實的識心我見妄想,入到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境界,希望他們迅速地証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要這樣的來宣說如來藏法。如果不這樣宣說如來藏,就是與外道的我等同。因此大慧,爲離開外道邪見故,應當依止無我性的如來藏而修學。

如來藏真實有、真實存在,只是佛地前的如來藏是無我性的心體,成佛以後的如來藏是有我性的心體,叫作無垢識,心體裡沒有了染污業種,變成純淨的心體,具有常樂我淨之性。這是真正的我,純正的我,完全徹底的我,因此佛法裡有我,外道裡卻沒有我。

十、楞伽經原文:(佛說)大慧。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爲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

釋:佛說:諸所有識具有三種相貌,一種是流轉的相貌,能把一切法都流轉出來,這是指第七識意根;一種是業報的相貌,顯示的是業行的善惡果報相,這是指六識;一種是真實的相貌,不生不滅,能如實的出生和顯現出一切法,這是指第八識。

佛說:大慧,約略的說有三種識,廣泛的說有八種相貌。什麽是三種識呢?一種是真識,是真實存在有真實功能作用的識心,不生不滅,這是指第八識;一種是現行識,能把一切法現行出來,能引導第八識出生一切法,這是指第七識意根;一種是分別六塵境界事的識,這是指六識,能分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

原文: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複如是。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大慧。不思議薰。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薰。是分別事識因。

釋:佛說:大慧,譬如一面明亮的鏡子,能夠托顯和映照出一切色像。第七識現量呈現出第八識變現出來的一切法,現量了別一切法也是這樣。大慧,第七識現識和前六識分別事識這兩種識心,一種是能去往未來世無量劫,中間而不毁壞,另一種是能隨時隨地壞滅的識心,不能去至未來世,這兩種識心是一切法相出現的輾轉因,直接因是第八識。

大慧,六識受六塵境界的熏習,再次的熏習第七識,這種熏習也是不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對第七識進行邪教導,致使第七識增加我見邪見,更加的貪執三界世間,無法滅除自己,這是第七識生生不已的一個因。第七識不滅的另一個因,是第八識以收集起來的業種,不斷的變幻三界世間法,致使第七識貪執不捨,不斷的出生五蘊,以至於生死不斷。

大慧,由於意識取著種種的塵境,不肯捨離,意識自身就會不斷的出生,這是意識出生的一個因。另一個因是,意識從出生開始,就一直不斷的受第七識無始的妄想熏習,被第七識所誘導,不斷的了別塵境,執取塵境,不斷的造作,意識就要不斷的出生,不能滅去。

十一、大乘入楞枷經卷三

原文:佛言。大慧。我所說者。分別爾炎識滅名爲涅磐。大慧言。世尊。豈不建立八種識耶。佛言建立。大慧言。若建立者。雲何但說意識滅非七識滅。佛言。大慧。以彼爲因及所緣故。七識得生。

大慧。意識分別境界起執著時。生諸習氣長養藏識。由是意俱我我所執思量隨轉無別體相。藏識爲因爲所緣故。執著自心所現境界。心聚生起展轉爲因。大慧。譬如海浪自心所現。境界風吹而有起滅。是故意識滅時七識亦滅。

釋:佛說:大慧,我所說的涅槃,是能夠起諸分別和煩惱的六識心滅了,不再進行分別了,就是涅槃。大慧菩薩問世尊說:不是說衆生有八種識嗎?佛說:是有八種識。大慧說:既然有八種識,爲什麽只說意識滅衆生就得涅槃,不說七識滅得涅槃呢?世尊說:大慧,七識是以六識的不斷分別執著爲因爲緣,才能生起和運轉。

當六識不斷的分別六塵,並且執著六塵爲實的時候,就熏染第七識,讓第七識形成了習氣,習氣種子就存在第八識藏識裡,熏染了第八識,讓第八識裡的業種有生有滅。衆生的五隂身出生時,第七識意根依第八識就有與生俱來的我執和我所執,意根的恒審思量性隨之就運轉起來,就是因爲六識不斷分別執著存入種子的緣故。

六識運行的種子存入第八識以後,後世第八識就會輸出種子,現起三界世間萬法,第七識就會繼續執著這些萬法爲我和我所。七識以第八識爲因爲緣,把第八識的見分執爲是自己的見,把第八識所出生的六塵境界執爲是自己所有的,這樣我執我所執就圍繞著第八識的見相二分而運轉著,七識意根就這樣不斷地運行不滅,因此不得涅槃。七識意根就像大海的波浪,隨著大海所現起的境界風的吹拂而生起。意思是說,第八識這個大海現起了六塵境界,七識就隨著六塵境界生起運作,境界風不斷,就是六識的分別執著不斷,那麽七識的海浪就不斷。世尊說,因此六識如果滅了,不再分別執著,七識就不會再生起運行,七識也就滅了,衆生就涅槃。

這段楞枷經裡所表達的意思,與十二因緣當中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的道理是一樣的。因爲衆生心中有無明,身口意行就不斷,身口意行不斷,六識被迫就要現起運行,六識不斷生起,其心行就作爲習氣種子存在第八識當中,意根就執取第八識中的種子,生起現行,這樣意根不斷,未來世的名色就不斷,衆生就不能涅槃。

十二、楞枷經原文:佛說。所謂貪者。若取若捨。若觸若味。系著外塵。墮二邊見。複生苦隂。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諸患皆從愛起。斯由習近世論。及世論者。我及諸佛。說名爲貪。是名攝受貪欲不攝受法。

釋:佛說,所謂的貪是什麽呢?對於世俗法或者是有執取心,或者是有厭離心,或者是去碰觸,或者是沉浸其中,心被外塵牽引著,墮入斷常兩邊邪見,不是認爲一切法後世永滅不生,就是認爲一切法常存不滅,這些都是貪愛的表現,有這些貪,就會墮入苦受隂之中,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就不可避免了。這一切生死過患,全部是由貪愛所引起的。

貪愛之習,是由熏習了世俗之論法及與世俗論者交往密切所引起的,就生出了對世間法的貪愛。世尊和諸佛都一致把自心熏習之法說名爲貪。佛說這樣的熏習是攝取了貪欲,而不是攝取了法。這裡的攝受是指心中容受了貪,接納了貪。貪與法是背道而馳的,貪是世間,法是出世間,二者如稱之兩頭,低昂等時。

原文:大慧。雲何攝受法。謂善覺知自心現量。見人無我。及法無我相。妄想不生。善知上上地。離心意意識。一切諸佛智慧灌頂。具足攝受十無盡句。於一切法無開發自在。是名爲法。所謂不墮一切見。一切虛偽。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邊。

釋:佛說:大慧,什麽樣才是攝取法呢?能善於覺察到自己所知所觸的一切法都是由自心如來藏所現起的,是三能變識和合顯現出來的,是真心如來藏依緣出生的,不是真實存在的。第八識如來藏是第一能出生法的識心,第七識是第二能促使法出生和顯現的識心,六識是第三能引導和顯現法的識心。三者和合,一切法就會運作出來。

在接觸一切法時,要清楚的覺知五隂十八界是人無我的,覺知一切法相都是無我的,沒有真實存在性,都是被出生的法,都是生滅變異無常不可靠的法。証得了人無我和法無我以後,再也沒有什麽妄想了,就生出了無相、無作、無願之心,對一切法就不會再有什麽想法,内心不會再依賴這些法,對這些法不再生心動念,不會再生起執著,不再生起善惡、是非、對錯、有利、有弊等等思想觀念。

証得法無我具有唯識種智,成爲地上菩薩以後,要善於了知上地菩薩的相貌和應該修行的法,自心不執取真如意根和六識,一切法都不執取。這樣的菩薩一切諸佛都會爲他智慧灌頂,内心完全攝受十個無盡句,發起地上菩薩的十個清淨大願。對於一切法再也沒有妄想了,不再認爲我能如何如何,了知一切法因緣所生都不自在。從此以後再也不會墮在一切知見上,不墮在一切虛偽相上,不墮在一切妄想上,不墮在一切法性上,也不墮在一切的有無等等兩邊上。

十三、楞枷經原文:佛告大慧。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不覺彼故。三緣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覺。計著作者。爲無始虛偽惡習所薰。名爲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斷。離無常過。離於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淨。

釋:這段是講如來藏的體性。佛說如來藏是一切善法和惡法的因,由有如來藏才能有一切善法和惡法。如來藏能變造出一切六道衆生的生命體,就像一個善於工伎的伎兒一樣,能變現出一切六道境界。並且不把自己所變造的法當作是我和我的,不覺知自我,也不覺知這些法到底是什麽。這就是如來藏的無我性,與七識的我性截然不同,七識的自我性非常強大。

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業種和意根妄想和合生出來的,因緣聚合方便而生。外道們卻覺悟不了這裡的内在之因,就認爲這些現象一定有個造作者,比如大自在天、上帝等等,絲毫不覺悟到如來藏的神奇。如來藏無始劫以來,一直被衆生無始的虛偽虛妄的惡習所熏染著,存入了衆生無量數的邪見和執著一切法實有的惡習種子,所以如來藏也叫作能藏種子的識藏。

因爲如來藏存入的衆生這些無明惡業種子,就會出生衆生的無明住地三界世俗法五隂十八界,出生這些法以後,就會時時刻刻與七識在一起,共同和合運作變生和執持這些法。就像出生海浪的本體大海一樣,常常出生海浪不斷絕。如來藏常常出生一切法,自身卻沒有無常的過失,也沒有我性。自體之性沒有無明煩惱和污垢,心性畢竟清淨,究竟清淨。

十四、楞枷經原文:其餘諸識。有生有滅意意識等。念念有七。因不實妄想。取諸境界。種種形處。計著名相。不覺自心所現色相。不覺苦樂。不至解脫。名相諸纏。貪生生貪。

釋:除了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其餘都是有生有滅的心意根和意識等等,衆生念念都體現出七識心的生滅變異無常性,因爲不知法界實相,而生起虛浮的妄想,執取境界爲真,執取六塵的種種形色相貌,然後再安上名言名相。都不知道所有這些境界相貌都是自性清淨心所顯現出來的假相,由此無知,而不覺悟著境所帶來的苦樂,有苦有樂就得不到解脫。衆生無始劫以來,被世俗名相所纏縛,生起種種貪愛煩惱。

過去祖師傳法印証弟子開悟,就以楞枷經爲準來印心,到六祖時,才改爲金剛經。楞枷經中對斷我見証初果到四果有印証的標準,小乘修行也可以用楞枷經來印証。

十五、楞枷經原文:大慧。此如來藏識藏。一切聲聞緣覺。心想所見。雖自性清淨。客塵所覆故。猶見不淨。非諸如來。大慧。如來者。現前境界。猶如掌中。視阿摩勒果。

釋:這裡說聲聞和緣覺辟支佛,他們對於如來藏,只能是想一想而已,心裡臆想有個如來藏是自性清淨心,是真實的我,他們只是有這種知見觀點,並不能真正的証得,只有發大心的菩薩才能証得,不是猜測和臆想。聲聞緣覺們雖然知道有自性清淨心,但還是被無始劫以來的客塵煩惱所遮蔽覆蓋,不能見得祂,因此知見還是不足,雖然他們已經証得了小乘的法眼清淨,對於如來藏法,還沒有生起法眼,其知見還是不清淨。所以說,聲聞緣覺並不能証得第八識如來藏,如果能証得,那就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種性就改變了。

諸佛諸如來卻不是這樣,諸佛如來,一切法呈現時都是現前境界,也都是現量觀察,不用想象和思惟,更不用臆想,完全是現量境界,境界到面前立時就知,猶如觀看自己手掌中的阿摩勒果一樣清晰、透明、清澈、真淨。

十六、楞伽經第二卷原文: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複白佛言。世尊。惟願爲說。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覺聖智所行。離妄想自相共相。入於第一真實之義。諸地相續漸次。上上增進清淨之相。隨入如來地相。無開發本願。

譬如衆色摩尼境界。無邊相行。自心現趣部分之相。一切諸法。我及餘菩薩摩訶薩。離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見。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大慧菩薩請求世尊宣講第一義諦,菩薩們明了第一義諦之後,能夠地地轉進,進入如來地,成爲究竟的佛世尊。這個第一義諦,離開一和異,離開俱和不俱,離開有和無以及非有非無,離開常和無常。這個第一義諦的智慧境,一切外道們都不了知,都不能証得,只有已經覺悟了的登地的聖人們才能夠証得。

聖人們能夠離開七識妄心所具有的自相和共相,而証入真實的甚深之理,也就是第一義諦。然後就能從初地開始,地地輾轉增進,心地越來越清淨,無明斷盡,七識心徹底清淨了,就進入如來地,成爲究竟的佛。

這個第一義諦就像一個摩尼寶珠,能現無量無邊的光彩,能現無量無邊的有爲法相。自心所顯現出來的一部分現象界的相,以及一切諸法之相。大慧菩薩說,我和其餘的菩薩摩訶薩,都能夠離開這些由於七識心的妄想而由第一義諦顯現出來的虛妄相,離開這些虛妄相的自相和共相,而只見第一義諦相,這樣就能迅速地証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其中,一異是指第一義諦與諸法的關係,是一同時又不是一,是不一不異的;俱不俱是指第一義諦與諸法的關係,是在一起同時又不在一起,是非俱非不俱的;有無、非有非無,是指第一義諦的有性和無性,非有又非無性,既有又無有性;常無常是指第一義諦的常和無常性,既是常又是無常,既不是常又不是無常。

妄想的自相和共相,包括了第一義諦産生的色法和心法部分。法有色法和心法,有真法和妄法。色法有色法的自相和共相,心法有心法的自相和共相,妄法有妄法的自相和共相。真法有自己本體之相,沒有共相。

十七、楞枷經對意根斷身見我見的証明

原文:佛告大慧。有三種須陀洹。須陀洹果差別。雲何爲三。謂下中上。下者極七有生。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此三種有三結。下中上。雲何三結。謂身見、疑、戒取。是三結差別。上上升進。得阿羅漢。

釋:佛告訴大慧菩薩說:有三種須陀洹,在果位上有差別。是哪三種呢?是上中下三種,下種品位的須陀洹,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就般涅槃了;中種品位的須陀洹,再托生三五次就會般涅槃了;上種品位的須陀洹當生就能般涅槃。這三種須陀洹人斷除的結縛有三種,分爲上中下三種,就是身見、疑見和戒取見三種結縛。這三種結縛不斷的升進,斷除的逐漸徹底,就証得阿羅漢果了。

斷我見証得須陀洹果的人都要斷除三縛結,由於斷除結縛的程度不同,須陀洹的品位就不同,離般涅槃的時間就不同。那這三種結縛是意識斷的還是意根斷的?是斷意識的結縛還是斷意根的結縛呢?從上品須陀洹當生就能成爲阿羅漢進而般涅槃的情況來看,一定是斷除了意根的結縛,當然意識的結縛也斷了,兩個識的結縛都要斷盡,我見才能斷盡,我執等等煩惱才能斷盡,才能般涅槃得解脫。

每個人的意識意根的煩惱結縛輕重程度不同,導致我見的輕重程度不同,加之每個人觀行五蘊的深淺程度也不同,那麽斷我見時斷除的三縛結程度就不同,獲得的解脫智慧就不同,品位就不同,解脫三界的時間長短就不同。解脫當然是解脫意根了,生死是由意根的一念無明造成的,斷除結縛,不僅要斷除意識,更要斷除意根的結縛,意根的結縛斷盡,我見就斷盡,我執就斷盡,就不會再主導生死輪回了。

原文:大慧。身見有二種。謂俱生及妄想。如緣起妄想。自性妄想。

釋:楞枷經中佛說身見有兩種,一種是俱生身見,五蘊生來就有的身見,就是意根的身見,這個需要斷除;另一種是妄想身見。妄,就是虛妄,不真實,不是正真,想就是了別和執取爲相,執取爲實,執取爲我和我所,因此妄想的時候也有身見,妄想身見也需要斷除。

妄想有多種,如緣起妄想,不如實的看待由各種因緣所出生的法,虛妄的執取爲這些緣起法是我和我所有的,不知道這些法都是因緣出生的,都是虛妄的無常的生滅的變異的苦的,並不是我和我所。緣起妄想不僅有意識的妄想,更是有意根的妄想,二者的妄想都要斷除,不要再妄想緣起法是我和我所,根本不是。

自性妄想,認爲一切法都是有自體性的,有真實性的,是可依靠的,是可依賴的,於是就執取爲我和我所。這種妄想裡既有意識的妄想,更有意根的妄想,二者的妄想都要斷除,才是斷我見者。各種妄想中,以意根的妄想爲主,意識的妄想爲輔。

原文:譬如依緣起自性。種種妄想自性計著生。以彼非有、非無、非有無。無實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種種妄想。自性相計著。如熱時焰。鹿渴水想。是須陀洹妄想身見。彼以人無我。攝受無性。斷除久遠無知計著。

釋:譬如依緣起自性,執取緣起法有自性之後,就會生起種種的妄想,普遍計度執著緣起法,妄想緣起法非有或者是非無,不有不無,即有即無。因爲這些想法都是不真實的妄想幻相,都是愚癡的凡夫衆生的妄想。愚癡的凡夫對於緣起法生起種種的妄想,執著緣起法有自體的真實性,執取緣起法的所有相貌爲實,爲我我所。

就像天熱之時沙灘上現起的虛幻的炎水,渴鹿卻妄想爲真實能喝的水。凡夫如渴鹿一樣,把不實的幻化的五隂身當作真實的我和我所,而不斷的執取之,貪生生貪。斷除我見的須陀洹人,對這種妄想的身見,如實觀照出五隂身無我我所,如實覺知五隂身沒有自體性,斷除了自己無始劫以來的對於五隂身的無知執取性。

以上的妄想身見,還是以意根的身見爲主,意識的身見爲輔,因爲文中處處講到了種種妄想自性計著,自性相計著,久遠的無知計著。這些都是指意根的妄想身見,由意根的妄想身見起意識的妄想身見。意識的妄想身見,並不久遠,只一世而已,然後就滅去。意根不滅,致使下一世的意識仍然要生起妄想身見。所以修行如果不處理好根深蒂固的意根問題,所修僅僅是皮毛,還會再生,唐捐其功。

斷身見分爲斷意識的身見和意根的身見,那麽斷識心的我見,更要分爲斷意識的我見和意根的我見。

原文:大慧。俱生者。須陀洹身見。自他身等。四隂無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轉相因相故。大種及色不集故。須陀洹觀有無品不現。身見則斷。如是身見斷。貪則不生。是名身見相。

釋:佛說,大慧,所謂的俱生身見,是須陀洹人所斷的身見觀察自己身和他人身等等。其中受想行識四隂沒有色相,不是色身,色身是有色相的。色相出生時,形成了色身,由四大種子所造就,色相是輾轉出生色身的相,是形成色身的因相。四大種子生後即滅,不能集聚起來形成色相,色相也就不能集聚成色身。因此須陀洹人觀察色身時,証得了色身非有非無,非有無,這樣身見就斷了。

色身由各種色法組成,各種色法就是種種色相。種種色相由四大微粒組成,四大微粒由四大種子組成。前邊講表相,後邊講實質和事實。表面看色身相是存在的有作用的好像真實的,實際上沒有真實的色身相,是虛幻的,是空的,是假的。比如頭昏目眩的人,看見眼前的黑點狂飛亂舞,實際上並沒有什麽黑點,看錯了。不能說黑點是有是無,不能說黑點非有無。色身相也是這樣,不能說色身的有和無,以及非有無,非非有無。一切諸法,離四句,絕百非。

像這樣斷了身見以後,貪愛就不出生了。以上所說爲真實的身見相,不有不無,也不有無。有,相上可見,不有,相是空的散壞的生滅的;無,四大不集聚,相就不集聚,不無,相上可見;非有無,不是有也不是無,有無互攝,有虛假之用,用也不真。

原文:大慧。疑相者。謂得法善見相故。及先二種身見妄想斷故。疑法不生。不於餘處起大師見。爲淨不淨。是名疑相。須陀洹斷。

釋:佛說,大慧,疑見的心相,就是所說的心裡得到了對於法的如實知見的心相,善知法的相貌,善知法是如理還是不如理,以及剛才說的俱生身見和妄想身見的虛妄想斷除的緣故,心裡對法的疑念不再出生了,不再懷疑法究竟是如理還是不如理的。因爲心中斷除了疑念,就不再去別處尋找証據,以証明自己的見解是清淨還是不清淨的,得到了法眼淨還是沒有得到法眼淨。有此狐疑,就是疑相,初果須陀洹人已經斷了疑相。

餘處,是衆多外道的有與無的邪見處。須陀洹斷身見斷疑見以後,不再把外道有無邪見奉爲圭臬,那些法清淨與否,自己心中很清楚。

原文:大慧。戒取者雲何。須陀洹不取戒。謂善見受生處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謂愚夫。決定受習苦行。爲衆具樂。故求受生。彼則不取。除回向自覺勝。離妄想。無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須陀洹取戒相斷。

釋:佛說,大慧,禁取戒是什麽意思?須陀洹人不取非戒,不持不能得解脫的戒。因爲須陀洹善於觀察持不如理戒的苦報苦果相,不能解脫生死,因此不取非戒不持不如理戒。大慧,執取不能解脫的非佛制定的戒者是愚癡的凡夫,他們一定會接受苦行而行苦行,其目的是爲了得到世間諸樂,所以就會再次受生。而須陀洹人就不會執取非戒,除非是回心趣向成佛之道,自身已經離開了妄想見,心地斷除了煩惱達到無漏,爲方便攝受衆生,才隨緣示現持外道非戒相。這說明須陀洹斷除了禁取戒。

原文:須陀洹斷三結。貪癡不生。若須陀洹作是念。此諸結我不成就者。應有二過。墮身見。及諸結不斷。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衆多貪欲。彼何者貪斷。佛告大慧。愛樂女人。纏緜貪著種種方便。身口惡業。受現在樂。種未來苦。彼則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樂故。是故彼斷。非趣涅槃貪斷。

釋:佛說須陀洹斷除了三個結縛,貪愛和愚癡不出生。如果須陀洹心裡有這樣的念:這三個結縛我如果不修成就,就會有兩種過失,墮入身見中以及諸煩惱結不斷。大慧對佛說:世尊,您曾說過衆生有衆多貪欲,須陀洹人是斷了哪種貪欲?佛告訴大慧,愛樂女人,纏緜貪著女人,用種種手段方式,造作身惡行和口惡行,享受當下的快樂,種下未來世的苦果。這種貪愛須陀洹人斷了,不再出生了。爲什麽如此呢?因爲須陀洹人觀行斷我見時有三昧樂受,不需要貪圖女人之樂。因此貪愛斷,不是斷除了趣向於涅槃樂的貪。

這是說須陀洹人某種貪不生,不是全部的貪不出生,全部貪不出生是三果人。初果身見三縛結斷除了,對於異性的纏緜貪不出生,因爲有三昧樂受的緣故。所謂的三昧樂受,是初果証果時的禪定覺受和覺明現象。所以証初果必須有禪定,有未到地定,然後証初果時,才有三昧境界,包括禪定和斷我見的智慧。

所以有人說証初果不需要禪定,是違背佛意的。凡是認爲自己斷我見証得初果的人,如果在証果時沒有出現三昧樂受現象,一定沒有斷我見。証果以後,煩惱仍然如從前一樣,也一定沒有斷我見,沒有斷除三縛結。那就要對自己負責任,對未來世的果報負責任,再重新修定觀行參究五蘊無我法。佛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初果斷除三縛結以後一定要斷除一部分的貪和癡,煩惱有所降伏。初果人開始法眼淨,一定有法眼淨的功德受用,一定有一部分解脫的功德受用。如果沒有,一定沒有斷我見,一定沒有証果。

娑婆世界,尤其是去佛二千多年的如今末法時期,絕對不會出現滿大街都是聖人的現象,即使是釋迦佛在世,也沒有出現滿大街都是聖人的現象。五濁惡世,畢竟叫作五濁惡世,與其他世界有極大的差別,與彌勒佛出世的時代差別都是極大的。滿天下是聖人,那純屬是一廂情願的妄想,夢中未必能見。

凡是自我認爲斷我見和明心了,而仍然有非法男女關係的,一定沒有斷我見三縛結,一定沒有明心。楞枷經中佛說,有三昧樂受故,不受男女樂。豈能斷除了三縛結,還能男女之間癡癡緜緜、慼慼愛愛的糾纏不清?那說明自己沒有三昧樂受,有三昧樂受就會排斥男女之樂,不再喜歡男女之樂,因爲三昧樂受遠遠殊勝於男女之樂受,誰也不會選擇最低劣的樂受,而捨棄殊勝的樂受,一般的人都不會這樣做。

十八、楞伽經原文:大慧。雲何斯陀含相。謂頓照色相妄想。生相見相不生。善見禪趣相故。頓來此世。盡苦際。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大慧。雲何阿那含。謂過去未來現在色相。性非性。生見過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結斷。故名阿那含。

釋:佛說,大慧,二果斯陀含有什麽相貌?斯陀含在與人接觸時能立時看透自他色身相,對色身沒有妄想,知其無生,沒有真實的出生,其相苦空無常無我,見相即知,不用意識思惟。意根在初果時就知,再薰修到達二果時知的更深更透。斯陀含善於觀察禪定的相貌和趣向,命終到天上,再從天上直接回到人間,以滅盡苦際,証得無餘涅槃。因此稱作斯陀含。

大慧,三果阿那含是什麽相貌?阿那含知過去未來現在的色身相,其性無自體性,能見色身出生的過患,知妄想色身爲我和我所的過患,對於色身相沒有妄想,加之初禪定的力量,斷除了一切貪欲和嗔恚的現行煩惱,因此就稱作三果阿那含。

原文:大慧。阿羅漢者。謂諸禪三昧解脫力。明煩惱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羅漢。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三種阿羅漢。此說何等阿羅漢。世尊。爲得寂靜一乘道。爲菩薩摩訶薩方便示現阿羅漢。爲佛化化。

釋:佛說,大慧,什麽是阿羅漢呢?阿羅漢就是証得了四禪八定三昧,以三昧的解脫力,明了世間一切煩惱的苦,因此斷除了所有一念無明煩惱,知自心妄想沒有實性,因此心離一切妄想,妄想不生,所以稱作阿羅漢。大慧對佛說,世尊,您說過有三種阿羅漢,現在說說的是哪種阿羅漢?是一直趣向無餘涅槃,得寂靜解脫道的阿羅漢,還是菩薩摩訶薩爲了度衆生方便所故意示現的阿羅漢,還是佛爲了度化衆生所示現的阿羅漢?

原文:佛告大慧。得寂靜一乘道聲聞。非餘。餘者。行菩薩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願故。於大衆示現受生。爲莊嚴佛眷屬故。大慧。於妄想處。種種說法。謂得果得禪。禪者入禪。悉遠離故。示現得自心現量。得果相。說名得果。

釋:佛告訴大慧,我現在說的是趣向寂靜解脫道的阿羅漢,他們爲了盡快解脫,努力修四禪八定,以禪定力得解脫,入無餘涅槃。不是說的其他兩種阿羅漢,行菩薩行的阿羅漢和佛所化現的阿羅漢,是權巧方便示現阿羅漢行,是菩薩和佛的本願力緣故,在大衆中示現受生爲阿羅漢的身份,也是爲了莊嚴佛的眷屬的緣故。

大慧,佛菩薩於衆生所妄想之處,種種說法,說如此修行能証得阿羅漢果,如此修行能証得四禪八定,修禪定就能入定中。這些也都屬於不實的妄想,是幻化不生相,都應該遠離(才能入到真實中)。諸佛菩薩示現開大智慧,湧現出自心現量境界,示現得初果到四果相貌,起一個名相,叫作得果,實際沒有果,也沒有得果人,都是妄想。(只有自心不生滅的那個,才不是妄想。)

十九、楞伽經中的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兩種無我法

(一)五法就是相、名、分別、正智、如如。

相,就是如來藏出生出來的一切法相,包括色法相和心法相以及非色非心的法相。色法,是四大組成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都有其一定的相貌,能被六識所識別和了知;心法是七識心以及心所法,也有一定的相貌,有運行的行相能被意識所識別和了知;非色非心法,如二十四不相應行法,由八個識、心所法和色法所共同顯現出來的一種假相,既非色也非心,也有一定的行相,能被意識所了別。

這些相,還包括四相:我相(五隂十八界的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定境相、睡眠相、昏迷相、死亡相、中隂身相、入胎相、住胎相、出胎相、成長相、變異相、毁壞相、欲界相、色界相、無色界相、十方世界相、華藏世界相、世界海相。這些相能被意識了知了別,還有一些能被意根所了知的相,意識不一定能了知到,也包括能被五識所了知的相,也包括暫時還不能被七識所了知的相。

名,就是名字、名稱,與相相符。爲了便於區別各種相、稱呼各種相、交流各種相,就把各種相分別安立相應的名字,一個相可以有一個名字或者多個名字,從不同的角度立名,依不同的用處立名,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語言立不同的名字,不同的時代也立不同的名字,有時一個名字也代表一個或者多個相。這些相都是如來藏依各種緣變現出來的虛相,何況依著虛相而立的名字,更是虛幻不實。

比如依著五隂的相,就把色身立名爲色隂,把六識的感受相立名爲受隂,把六識的執取相立名爲想隂,把六識的運行行相立名爲行隂,把六識的了知相立名爲識隂。依著十八界的相,分別立名爲眼耳鼻舌身意根、色聲香味觸法塵、眼耳鼻舌身意識,十八界的名字就安立出來了。五隂本虛妄,五隂之名是妄上加妄,何必執取不斷,念念攀緣計較,十八界也本虛妄,十八界之名更是虛妄,何必執著不已,結生死之繩縛。

五法相、名、分別、正智、如如,其中的分別,是指識心的了知性,五識了別五塵,意識和第七識了別法塵。正智,就是正確如實的智慧,正確的知見和見地,依真如自性而有,是証得真如自性以後出生的般若智慧,因此名爲正智。如如,就是真如自性,是第八識的真實如如性。

(二)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依他起性是指六識心之性,六識依第八識、意根、六塵、五根、業緣而現起, 緣散即滅,無有自性,虛妄無實。

遍計所執性是指意根末那識,依第八識而普遍計度執著一切法爲真實,執取爲我爲我所,七識都如陽炎,幻化不實。

圓成實性是指第八識,能依緣依業種圓滿成就一切法,如實實現衆生的業因果報。

(三)七種性自性: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種性自性,因性自性,緣性自性,成性自性。

集性自性,是第八識能積集收藏衆生造作的所有業行,作爲業種收存,緣熟即能如實實現衆生的善惡無記業報之性。

性自性,是指第八識所具有的所有體性,比如出生種子的體性,搜集業種的體性,實現業報之性,讓衆生異時異地異類受報的異熟性,清淨寂靜性,沒有見聞覺知性,八不中道無量不的中道性,圓滿成就一切法性,成佛之性,真實而如如之性等等。

相性自性,是指第八識能出生世間一切法相之性,能出生色法相,也能出生心法相,又能顯現非色非心法相。

大種性自性,是指第八識能依七大種子或者六大種子,出生世出世間一切法之性,其中依四大種子與空大種子共同出生三界世間的色法,依識大種子,能出生五隂世間的心法,依七大種子又能顯現出心所法和非色非心法。

因性自性,是指第八識是世出世間一切萬法之因,一切萬法依第八識而有而顯現,不管是善法和惡法,以及不善不惡之法,都依第八識而有,一切因果都依第八識而實現,一切世俗法都依第八識而生,一切佛法都依第八識而有,總之,第八識是一切萬法之因。

緣性自性,是指第八識能出生一切法,然後又能緣於一切法而運行不斷,一切法都是第八識的親所緣緣,一切法與第八識不可分離,第八識也不離一切法,二者永遠互相依賴,猶如束蘆。

成性自性,是指第八識的圓成實性,祂能依各種緣而圓滿成就世間一切萬法,而無一絲一毫的錯亂,一切法都依第八識而安立而出生。

(四)七種第一義: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見境界、超二見境界、超子地境界、如來自到境界。

心境界,指第八識的心行,這需要明心証悟,獲得般若智慧以後,才能了知到第八識所處的種種心境界,才能証知和現前觀察第八識的心行及運行之各種行相,在明心之前,只能想象和猜測,不能實証,也不能真知。

慧境界,指第八識在五隂世間運行時,於五隂六塵境界不覺不知的無分別智慧境界,而同時又能了別衆生的業種、了別七識心行的智慧境界,也能了別根、身、器、界的現行狀態的智慧境界。第八識的這種智慧境界,唯有証悟之人能慢慢了別到,証悟之人在明心以後,不僅要有般若的總相智慧,更要有般若的別相智慧,才能觀行到第八識在與五隂身配合運行時的分別性與不分別性,了知第八識的慧境界,了知第八識配合七識的運作,了知第八識能與意根一起入胎和捨身,配合意根現起萬法,配合意根了別萬法的種種智慧境界。

智境界,指第八識在三界世間運行時的大智慧境界,能依業種出生衆生的五隂身,用六大種子變造三界世間五隂世界,用七大種子現起法界當中的一切法相。証悟之菩薩具足般若的別相智之後,能漸漸觀察到第八識諸多的法性和法相,知世間一切法相皆是第八識的大種性自性,都是第八識用六大種子變現出來的,皆是第八識的七大種子運行的結果,沒有一法能超出第八識之外,由於此妙觀察故,漸漸獲得甚深的妙觀察智。

見境界,指第八識所具有的人無我、法無我的二無我的空性境界。菩薩在明心見性以後,獲得無生法忍智慧,也能依第八識的二無我空境界,証得五隂十八界的人無我,實証色身以及見聞覺知心的虛妄,斷盡我執煩惱及煩惱習氣,有能力取証無餘涅槃;同時也証得諸法無我,了知三界世間一切法,都是第八識與各種業緣和合而有,沒有自性,也沒有實質性,都是幻化不實的;而第八識也沒有自我的執見,不自覺知自我,也是無我性的,菩薩因此而証知諸法確實無我,斷盡法有真實性的法我見,從此進入空、無相、無作三昧中,心得大寂靜,漸入八地菩薩境界,能隨時入無餘涅槃中而不入。

超二見境界,指第八識超越生死和涅槃,既不生死也不涅槃,生死涅槃皆爲第八識之性。菩薩無生法忍智慧修証到八地菩薩,其智慧超越了一切法有無的二種知見,超越生死與涅槃的二種知見,實証一切法皆爲空中花,實無所得,因此不住生死也不住無餘涅槃,念念修行利樂衆生,漸漸趣向佛地無住處涅槃。

超子地境界,八地菩薩繼續進修到等覺菩薩果位,超越了佛子之位,處於補佛位,待時節因緣具足,紹繼佛位,弘法利生永不停息。

如來自到境界,諸佛如來八個識全部轉識成智,大圓鏡智現前,圓滿修証了一切法,世出世間無一法不知不曉,不但了分段生死,也斷變易生死,生死已盡,無明已滅盡;福德與智慧圓滿具足,無人能比,堪爲三界之尊,從此除了永無窮盡的利樂衆生,別無他事。

(五)二種無我法:人無我、法無我。人無我是指五隂十八界無我無我所,五隂色受想行識是生滅虛幻的,不是真實的,沒有自性,沒有自主性,因此不是我,沒有我性。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是生滅虛幻的,不是真實的,沒有自性,不能自主,因此不是我,沒有我性。十二處六根六塵是生滅虛幻的,不是真實的,沒有自性,不能自主,因此不是我,沒有我性。

法無我是指世間出世間所存在的一切法,包括色法和心法、非色非心法、真實法和虛妄法、凡是第八識所變出的一切法,都是無我的。

回頂部